曾国藩: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6-14
手机版

  

  梁启超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那半个,是曾国藩。

  跟孔子和王阳明不同,曾国藩起点不高,他是农家出身,族谱显示,从宋朝末到清朝,五六百年间,曾家几十代人全是农民,不仅没有做官的,连读书人都没有一个。

  01 读书

  曾家转折点从曾国藩爷爷说起。

  曾爷爷年轻的时候,不懂事,也没读过什么书,对于将来要过怎样的生活,走哪条路,从来没有思考过。

  还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经常跑城里和一群纨绔子弟混在一起,装有钱人。有天出门时,正好听见自己被当做反面教材,曾爷爷心里很不是滋味,本以为自己活得人五人六,没想到背后别人这么看待自己。

  大受刺激之下,曾爷爷当天就把马卖了,徒步走了几十里路回到乡下家里。

  作为农民,曾爷爷三十五岁时才开始踏实务农,从养鱼到种地,亲力亲为,艰苦奋斗十几年,使曾家从普通中农变成了小地主。

  一日,因为邻里纠纷,曾爷爷受了气,于是想告状,但是不识字,只能花钱找会写字的人代写状纸。

  人争一口气,曾爷爷,开始全心全意供子孙读书。

  先是儿子,曾麟书,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曾爷爷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格,给他请老师,送他去私塾。

  再是孙子,曾国藩,曾国藩先跟着父亲曾麟书读书,后来请了老师,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又去了湘乡涟滨书院。

  即便如此重视教育,曾国藩和他父亲曾麟书还是成为了笑料。

  因为这父子俩,实在是太笨了。

  父子俩双双屡考屡败,屡败屡考,曾麟书考了17次,曾国藩考了7次。

  大多数人考个三五次不中就放弃了,有自知之明嘛,但这父子俩一直坚持,坚持当然没错,但也不影响成为大家嘲笑的对象。

  对父子俩而言,岂止是屈辱,更是辛苦:每次背着二三十斤重的书籍和食物,徒步三百五十里赶考。

  道光十二年,这是曾国藩父亲第17次曾国藩第6次赶考,出乎意料,父亲考中了。这一年,父亲四十三岁。

  曾国藩找来找去,没有在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显然,又落榜了。

  但是,曾国藩却在另一张告示牌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被“悬牌批评文理欠通”。也就是说,他的考卷被当成了反面典型,让大家引以为鉴。在当时,这是最严重的批评,相当于全省通告。

  父亲榜上有名,自己不仅落榜还被批评示众,奇耻大辱!

  曾国藩从小,那也是自尊心很强的。

  回到家,他就一头钻进书房,再也不出来了。

  但是,他在反省,要找出失败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自然是太笨了。

  曾国藩成名后,有个流传的笑话,说的是曾国藩从小十分刻苦,每天一定要背完一篇文章。有一天黄昏,他在背《岳阳楼记》,有个小偷来了,想等天黑偷东西,但左等右等,曾国藩这篇文章怎么也没背下来,后来小偷听得自己都会背了,忍无可忍,从房梁跳下来,指着曾国藩大骂:“就你这笨样,还读什么书?听我给你背一遍”,小偷从头背到尾,然后,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

  曾国藩悟出了一个道理:解决天资不聪颖的问题,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勤能补拙。

  第二个原因,父亲的教育方式,只有四个字:死记硬背。

  虽然基础扎实,但文章没有灵性,缺乏大局观和整体气势。

  曾国藩看了许多范文,苦苦反思,终于悟到如何写文章及表达思想,打通了任督二脉。

  道光十三年,曾国藩23岁,中秀才。

  道光十四年,曾国藩24岁,中举人。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28岁,中进士。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根据学者何炳棣的研究,在明清两代,进士的平均年龄是三十八岁,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范进中举》里,范进考上个举人都能兴奋到发疯,那考上进士,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曾国藩走通了99.99%的人都走不通的科举路,正是被“悬牌批评”当做反面教材,曾国藩才开始反思,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与曾国藩同时代的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的,比曾国藩小三岁。他和曾国藩一样,都是出自农民家庭,也是倾全家人之力培养他,但他抗打击能力弱一些,三次落榜后就受到了严重刺激,回家后一病不起,做了那个著名的升天梦,梦到了“上帝”,第四次失利后,就彻底放弃了科举,走上了一条与曾国藩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02 职场

  28岁的曾国藩,年轻,自信,看起来前途无量。

  考中进士后,曾国藩“朝考”,道光皇帝阅卷时,非常喜欢,授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秘书处,有名号无实权。

  自信心爆棚的曾国藩进了翰林院,然后就自卑了,因为别人太优秀了。

  刚到北京的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土包子,一口难懂的湘乡土话,长的土头土脑,穿的土里土气。这些还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还没怎么读过书。

  是的,曾国藩以前读的,是应试教材。

  曾家世代没有读书人,家中没什么藏书,曾国藩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八股文上,除了四书五经没读过课外书,自然谈不上学术修养。

  因为没读过什么书,曾国藩从智商到性格,从气质到观念,都是非常庸俗的:读书是为了当官,为了功名利禄。

  但到了翰林院,他才知道什么是学术,什么叫孤陋寡闻。

  但是,曾国藩又一次进行了反省,他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且想改变自己在闭塞环境中产生的狭隘偏执。

  30岁这一年,是曾国藩非常重要的一年,他决定脱胎换骨,给自己立了一个小目标:做圣人!

  年轻气盛,志向太高远,那怎么着手呢?

  很简单,就是写日记。

  曾国藩的早期日记,像流水账,又不能坚持,自己立的flag也做不到。

  比如:想早起床,失败率50%;想天天练字,就完成了一次;想每天记载饭后聊天内容,就完成了两次。

  于是同僚们忍不住告诉他:日记的作用是自省和反思。

  写日记这个习惯,曾国藩坚持了一辈子。

  他在翰林院一待就是九年,虽然也升过官,但都只是空有名号而没有实权。

  潜龙勿用,没有机会的这九年,他读史,练字,交朋友。

  时不时也愤青一下,针砭时弊,指点江山,脾气又坏又急躁,还非常骄傲,总是骂这个骂那个,尤其喜欢骂有名的人,把人得罪了个遍。

  还给当时的老板咸丰皇帝写了一封批评信,气得皇帝要杀他!

  谏臣可不是谁都能当的,毕竟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魏征,他的结局也并不完美。

  效果很明显,官场处处碰壁,同事不待见,老板不认可。

  他生闷气、骂人、焦躁、懊悔。

  青年时代的曾国藩,相信“人定胜天”,40多岁的曾国藩,“天命”开始出现在他的词典中,他悟到,个人的力量其实是很弱小的。

  谁痛苦,谁改变。

  被夺去兵权后,他开始看老庄,几千年前的圣人之言,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

  他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一再碰壁,除了皇帝小心眼,同事有私心,他自己的个性,风格,脾气也是非常大的问题,他说话太冲,办事太直,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很容易引起别人反感。

  他很清楚自己的路之所以走得如此艰难,阻碍会如此之大,全都是自己年轻时候的行为导致的结果。

  觉悟过来的曾国藩,得出了结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再次出山的曾国藩,处事圆滑多了,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了,温和可亲,礼尚往来。

  有一次,湘军大将鲍超给曾国藩送来几箱“好东西”,都是古玩珠宝之类的值钱物品,他打开箱子看了一圈后,只拿了一顶花帽:我喜欢这个,就收下了,其他的你带回去吧!

  鲍超当时就被曾国藩的气度给感动了。

  曾国藩的一生,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从青年到老年,他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不把责任推给别人,然后纠正自己的行为,向自己的目标“立功、立德、立言”靠近。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一个人最了不起的不是“我天赋异禀,我家世好”,而是“不管什么样的境地,我都要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才是最有力的提升。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参考来源:

  【1】《曾国藩传》,张宏杰

  【2】《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曾仕强

  举报/反馈

上一篇:十八岁刚进国家队的姚明空降给灌篮高手里最弱的队,能第一年就全国大赛拿冠军吗?
下一篇:18年没变:《以家人之名》中的陈婷,饰演过《十八岁天空》中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