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局势下,成都新能源汽车如何突围?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1-17
手机版

  文|漩涡

  刚刚过去的2022年,可以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大爆发的一年。

  不久前,比亚迪在泰国发售最新车型Atto 3,也就是国内的“元Plus”型号时,一度引发哄抢。

  发售前一晚,上百名泰国人在首都曼谷的比亚迪汽车展厅外排队购车。

  

  这群排队的人还引来了警察。一辆辆响着警笛的警车倏忽而至,结果到了才发现,这不是什么“恶意排队”,而是一群准车主,警察们都傻眼了。

  中国制造20万级别的产品,在海外销售遭遇通宵大排长龙,这绝对是一个现象级事件。

  不止泰国。

  在老牌汽车劲旅欧洲,中国车企的表现同样强势。数据显示,目前在欧洲,每10台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台来自中国。换言之,中国新能源汽车已占欧洲市场的10%。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更是逼近40%,快速崛起、急剧扩张的市场,也让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地争夺的“头牌产业”。

  但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落在成都身上却显得十分冷清。

  

  根据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发展报告》显示,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尚处在成长起步阶段,总量规模偏小,产业链集聚和融合程度不高,在全国城市中处于第二梯队。

  2021年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5.8万辆,仅占全国比重1.64%,与上海、广州、合肥等新能源强市动辄10万+产量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具体到城市而言:

  柳州,尽管这是一座综合能级尚处三线的小城,但凭借五菱宏光在细分市场的龙头地位,柳州以48.2万辆的总产量,强势跻身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

  上海,借助特斯拉这条超级“鲶鱼”,上海从2019年开始在新能源赛道上连续超车,一改竞争颓势,2021年上海已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1/6,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市。

  合肥,作为新晋的网红城市,过去十年合肥GDP增速在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其推力便是产业的蓬勃发展,新能源作为合肥最闪亮的名片,除了蔚来以外,合肥还陆续投资了50多家新能源汽车项目,大有冲击争创全球新能源之都的势头。

  广州,作为传统汽车重镇,广州一直是推动新能源汽车转型发展的先锋,目前广州已形成广汽埃安、小鹏汽车双引领的龙头发展模式。

  深圳,过去十年这里一度倾力去“工业化”,但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看,深圳可谓是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善的城市之一,加之比亚迪的存在,深圳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版图上,绝不可忽略的角色。

  可以看到,在新能源造车势力经历一轮“良币驱逐劣币”的大洗牌后,市场发展趋向稳定,头部效应明显。换言之,谁能抢占拥有龙头车企,谁就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弯道超车。比如上海、合肥等。

  根据城事研究院统计,目前成都造的新能源车型共有150余款,最大产量车型为野马一款微型电动车达20350辆,占全市新能源汽车总产量1/3,剩下的百余款车型总产量仅有4万辆,品牌、车型、竞争力参差不齐,部分车型还依赖于政府订单,严重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显然,缺乏龙头企业是制约成都新能源汽车发展关键卡点。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成都并非没有尝试过投资龙头企业。

  2018年,成都汽车重镇龙泉驿区(经开区)与威马汽车签署了总额20亿元的投资协议,作为交换,威马将在成都建设全球研发总部。

  

  彼时,威马汽车作为造车新势力与理想、蔚来、小鹏,共称“F4”,还率先拿到了D轮百亿投资。

  不过谁也不曾想到,彼时风光无限的威马会率先退出市场中心。

  过去一年,威马汽车可谓绯闻缠身,财务困境、全员降薪接踵而来,显然今天的威马已与曾经的“F4”渐行渐远。

  陷入泥潭中的威马,自然也无暇顾及成都业务,据知情人士透露,威马成都全球研发总部,拿地已有2年,目前仍未有实质性动工。而之于成都,这笔20亿投资还能否带来回报,希望已渐于渺茫。

  2018年,正是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争夺战,在这轮风口期上成都缺乏主动性,而在传统车企新能源造车的投资浪潮下,成都也没有引入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新鲜血液,产业活力有待激活。这为今天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疲软埋下了伏笔。

  除此之外,成都本土车企的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

  2019年,雷丁入川收购成都本土车企野马,收购后的野马汽车并未在市场掀起有声浪的风波,反而陷入了迷茫。

  

  回望中国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魄力+投资企业”是围绕地方政府的关键词。

  2020年,烧钱百亿面临倒闭的蔚来汽车四处寻找投资,几无接手的关键时刻,合肥拿出70亿,战略投资蔚来汽车。作为“交换”,蔚来汽车将总部内迁合肥,并在合肥建设包括整车在内的生产线。

  很快,蔚来汽车靠着这笔投资起死回生,股价从最低的3美元,飙升至80美元。这件事不仅让合肥不仅赚了数百亿美元,还让合肥在新能源汽车上抢占了先机,成功跻身第一梯队。

  这样的故事,同样也在成都等地上演过。

  2010年,在成都汽车集中攻坚的关键期,成都重仓投资力撑吉利收购沃尔沃,被业内称为“搭着直升机作战”。这番赤忱打动了吉利,最终成都如愿换来了吉利汽车成都工厂。

  当然,地方的每笔投资不一定都会成功。合肥同样投资过威马汽车,但有没有收益显而易见,成都也在手机风头正盛时投资过锤子科技,最终草草收尾。

  但不能否认的是地方投资企业,充当企业的合伙人,已是城市招商引资、扶持新兴战略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四川突然爆发了一座小城宜宾,在经济、产业、综合能级上,这座城市进步神速,甚有超越绵阳的势头,它靠的就是充当企业合伙人。

  2017年,凯翼汽车连续多年入不敷出,销量萎靡。于是,宜宾果断出手拿出24.95亿元买下凯翼汽车51%股权,将凯翼汽车总部迁至宜宾。

  需要注意的是,这还是建立在当年宜宾财政收入仅有235亿元,辖内还有5个贫困县嗷嗷待哺的情况下,这笔投资对宜宾这个四线城市来说,可谓天量。

  此后,凭借凯翼汽车等产业链的集聚,宜宾成功引来宁德时代,完成了一次城市阶级的跨越,成功做实四川经济副中心。

  投资企业固然好。但其中的风险也不言而喻,毕竟地方政府数亿、乃至数百亿的天量资金投给企业,如果没有成效,最终留下地方收拾烂摊子,不仅会影响地方的政治前途,还会给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错失发展命运。

  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

  如果投资对了,城市在该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并不是难事,错了也不该一棒子打死,建立好决策机制、容错制度,地方政府要有魄力,敢于投资才是关键。

  

  目前,四川成都、宜宾、遂宁、雅安、阿坝、 攀枝花聚焦新能源汽车重点领域已形成锂矿开发、动力电池研发制造、正负极新型材料开发制造、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电机制造、智能系统研发制造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上游锂矿及钒钛等资源开发聚集了天齐锂业、川能动力、盛新锂能等一批资源控制能力和议价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在全国形成了一定产业优势。

  在中游则引进了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航锂电、蜂巢能源等多个行业龙头,形成了一定规模优势的动力电池。

  不过在下游附加值最高的电机、关键零部件、 新材料、智能芯片、智能生态系统的研发制造等领域还尚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相关的产业集群。

  

  具体来看成都。

  目前成都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问题还是整车制造实力羸弱,本土造血能力不足,外来活力有待激活。

  特斯拉、比亚迪、小鹏、蔚来、理想等全国市场份额前10的新能源品牌均未在蓉落户。据四川省汽车产业协会披露,近2年来,四川没有新增新能源整车企业,省外企业也并未在川布局新产能。

  2022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集中爆发的一年,同样也是成都战略发展转舵的一年。

  2022年11月,成都召开一场高级别会议,全市5900余人同频参加,剑指“制造强市”。2021年12月,成都首次提出“建圈强链”计划,并划定21个产业链,在这之中,新能源汽车被列为重点发展对象。

  外界认为,近2年,成都多次强调“制造、产业”这一关键词,背后的底层逻辑便是重新定义城市发展脉络,实施一场“退三进二”的产业战争。

  不过,就眼下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仍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成都车企产能效率低,严重阻拦了企业在蓉投资。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明确,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所在省份,上两个年度汽车产能利用率应高于同产品类别行业平均水平。城事研究院验证多个渠道,获得消息,目前成都车企产能效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换言之,由于成都汽车产能效率低,导致龙头企业不能在成都直接新建工厂,只能利用已有产能,这意味着要付出一大笔“接盘”费用,用于收购和改造效益较差、技术相对落后的省内车企。

  据悉,此前小鹏汽车曾有意投资成都,但由于“生产资质问题”最终无疾而终。

  二是,产业链本土配套不足,形成“先有鸡”还有“先有蛋”的困局。

  目前成都新能源汽车在省内的产业配套率在30%—40%左右,尽管四川在动力电池等配件上已有优势,但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仍处空白。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仍是“跟着整车厂在走”。

  一边是产业链不完善,削弱龙头企业来蓉投资意愿,另一边是龙头企业不来川,导致全产业链建设薄弱,形成“先有鸡”还有“先有蛋”的困局。

  进位新能源汽车强市,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成都不得不突破的隘口。

  面对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成都也在不断伸手,试图赶超标兵。

  近期,成都印发《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成都将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在具体目标上意见提出,到2025年,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产量达到25万辆。

  要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新增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透露了,短期内成都可能会迎来龙头车企的整车厂。

  去年7月,比亚迪曾和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务实合作。

  不久后,成都汽车重镇龙泉驿(经开区)发布投资机会清单,清单披露多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包括汽车全球制造工厂、全栈式智能驾驶系统方案集成芯片项目等在内,涉及金额达800余亿。

  

  比亚迪之外,日前,成都再与正威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拟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展开合作。

  龙头加速布局来蓉,无疑给疲软的成都新能源汽车带来了一丝曙光。

  龙头企业往往伴有蝴蝶效应,正之于英特尔落地成都,间接创造了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在成都汽车发展史上,一汽大众曾撬动了成都汽车产业“再出发”,新的龙头布局成都,能否引发蝴蝶效应,带领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重围,这值得关注。

  举报/反馈

上一篇:“阳康”过后如何给爱车消毒?做好这三点效果好还不伤车
下一篇:中国第一台高性能车,为何出自领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