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引发诸多问题,多方协同、综合治理是关键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随着信息时代爆炸式发展,数字化环境对人们原有生活方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90后、00后长大的这一代青少年,经历了从网络原住民到智能机流量一代的转型。

  网络在给青少年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诸如网络沉迷等问题也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此,有关部门在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学校、社会和家庭也应多方携手,积极参与到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的行动中来。

  青少年长期沉迷网络引发健康问题甚至命案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海淀区白女士的女儿聪聪(化名)从小患有癫痫,近几年用药物控制治疗得很好,但日前因癫痫复发被送往急诊。

  “我们想着让孩子放松放松就同意她玩电脑,大约40分钟后,就听见孩子房间传来一声响,我们跑过去发现孩子已经晕倒在地”,白女士说,送医就诊后得知,聪聪是由于受到频闪光和噪音刺激,局部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导致的癫痫发作。

  “长时间受到电脑或手机屏幕的光线刺激,有可能诱发潜在的癫痫”,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功能神经调控实验室副主任医师卢健军说,“研究表明,癫痫发作是由大脑皮层异常兴奋引起的,其中由闪烁的光线刺激诱发的癫痫在临床上被称为‘光敏感性癫痫。’”

  “我们病房的一些患儿,本来癫痫发作控制得很好,但因长时间无节制玩手机,导致复发的例子很常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倪端宇指出,“脑电图的正常波形主要有δ、θ、α和β波。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的表现,出现于睁眼视物或突然听到声音或思考问题时,高度兴奋时可出现高于30赫兹的γ节律。各种节律规律出现,是大脑正常调幅调律。青少年如果沉迷于网络,大脑将长时间处于紧张兴奋状态,β节律甚至γ节律长时间发放,就有可能调幅调律失调,出现功能性脑病。”

  此外,有研究表明,过度沉迷网络同样会对青少年的脑可塑性产生影响。“脑可塑性是指脑有适应能力,即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以适应现实的能力。年龄越小脑可塑性越强,特别是6岁之前,是大脑的神经发育和认知发育的关键期。青少年如果沉迷于网络,脑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连接就强化在虚拟空间,现实交往的功能就自然削弱。青少年正处于脑发育关键时期,长期沉溺于网络可能造成脑功能损害”,倪端宇说。

  除了对大脑的损害,沉迷网络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很大。据媒体报道,2020年1月15日江西南昌发生一起命案,一名老者身亡。爆料者称,当时老人14岁的孙子在家玩游戏,爷爷喊他吃饭但孙子没有搭理,随后爷爷把孙子手机收走并骂了孙子,后来孙子就将爷爷杀害了。

  作为事件的主人公江江的父亲对此很自责。他说,自己也曾尝试没收孩子的手机,但两人差点为此大打出手。孩子完全陷进游戏世界里,是他没有教育好孩子。

  其实,江江曾经是一个热爱学习、活泼开朗的孩子,但是事情转变的开始就是他拥有了手机。江江的母亲说,那一年孩子读初二,当时孩子找到他们说要买一部手机,理由是学校上网课需要用。有了手机以后,他们发现孩子常常一个人躲到房间里玩游戏,甚至连性情都开始变得急躁、自闭。

  “最开始,我们和老师还能管一管,到后来学校也不要他了。”江江的母亲说,孩子辍学后,在家里整日躺在床上与游戏为伴,每天玩到凌晨两三点才肯睡觉,每天不吃早饭也不吃中饭,唯一一顿晚饭还要家里人好言好语求着,才勉强起床吃一口,爷孙俩的矛盾大都源自于此。

  “一开始要叫三四遍,后来一连喊上七八遍,他都待在房间不理你”。江江的父亲说,有时节假日他和妻子会从北京回到江西,但即便是他和妻子在家,孩子也没有丝毫收敛,好像吃口饭就会耽误他打游戏。他曾一度认为孩子“没救了”,但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未成年网民规模巨大 沉迷网络原因复杂、危害多多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4.9%,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未成年人触网的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报告》认为,部分未成年网民可能存在过度使用互联网的情况。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为11.5%,节假日平均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为12.2%。

  “中国网络游戏的用户呈现低龄化趋势,沉迷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指出,不同程度的网游沉迷状态没有确定性的边界,但由于未成年人的自律性较弱,沉迷程度会逐步加深。“阶段性沉迷、周期性沉迷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危害尚处于可控制状态,但网络游戏成瘾则会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家庭暴力和社会犯罪行为”,季为民强调。

  不断增长的数据背后,青少年过度用网、沉迷网络的问题凸显,由此带来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人民网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中《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一文指出,给主播打赏、模仿短视频中的行为、为某些视频中的带货商品付费等行为在未成年人中均占有一定比例。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使用既存在个人信息被滥用的安全隐患,也会导致消费习惯、生活习惯、时间管理、学习状况等变差。

  季为民从四个层面解释了青少年长时间沉迷网络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和不良影响:在个人健康方面,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给青少年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当前未成年人视力状况普遍不佳,这与上网有很大关系;在学习方面,它挤占了未成年人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生活方面,沉迷网络暂时逃避了现实的逆境和压力,但回到现实中会有更深的伤害感、无助感,易导致未成年人性格极端、心理偏执;在社会化方面,未成年人正处于社会化和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沉迷于网络中的虚拟刺激会弱化未成年人对现实亲情、正义感以及道德感的感知。

  有关部门加大对网络环境的整治,家校和社会也需加大引导力度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危害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家针对这一问题也出台了政策并加大整治力度。

  2020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指导意见,明确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在网络游戏、网络直播中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也为治理“熊孩子”游戏充值和打赏主播的乱象加设了一道有力的法律屏障。

  今年5月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通过大力度的规范整治夯实各方责任,建立长效监管工作机制,切实规范直播秩序,坚决遏制不良倾向、行业乱象,促进网络直播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共建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日前,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未保办(民政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举行“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启动仪式。专项行动聚焦未成年人使用频率高的短视频、直播、社交、学习类app、网络游戏、电商、儿童智能设备等平台,集中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未成年人问题乱象。

  据悉,自2020年以来,中央网信办已连续两年组织开展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针对网上涉未成年人重点环节、突出问题持续开展治理工作。今年行动将从“严”、“深”、“细”、“实”四个方面着力加强涉未成年人网络乱象治理,切实抓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

  除了政府加大整治力度,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也需多方协同、综合施策。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作为陪伴者和监护人,父母负有重要责任。季为民认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进亲子间的信任,是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基础。“家长要清楚孩子的‘数字运用轨迹’,和孩子协商约定上网时间和规则,为低龄孩子养成良好用网习惯,和高龄孩子保持主动沟通交流,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同时,季为民建议,家长也要规范自身网络运用习惯,为子女做好榜样,还要虚心向未成年人学习网络知识和技能,打破作为家长的单向管理定势,加强互动互助互学,努力在互联网上实现两代人的共同进步。

  作为中国网民“新势力”的青少年,对互联网有天生的亲切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认为,不能生硬切断这些陪伴未成年人的娱乐方式,而是要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和自控能力,把安全上网纳入课堂教学,让青少年通过课程学习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杜绝上网娱乐时的不良行为与做法,“让未成年人成为网游、短视频或直播的主人,而不是被奴役被算计的对象”。

  “发挥学校和各类青少年基层组织的作用,借助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优势,为未成年人网络运用提供组织服务”,季为民建议,还要重视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填补家庭、学校和其他方面的空白,为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开展探索。

  文/王麒

上一篇:有关祖父园子读书笔记
下一篇:勾践献给吴王的不是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