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方式论文范文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篇1

  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处理人际关系等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我们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征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会社会角色,获得社会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①

  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因素很多,如:幼儿气质、同伴交往、师幼互动、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等,其中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一般社会道德评价的行为习惯都是通过家庭获得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教育使幼儿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的基本执行者。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用宽容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幼儿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和不宽容家庭中的幼儿则表现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②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幼儿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认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提供帮助;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③

  关于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我国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不同的类型(白燕,1990;刘金花,1991;万云英,1990等)。关颖(1993)将其分类概括,从亲子之间的相互地位和关系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虽是遵守父母的规定;放任型的父母则对孩子没有要求和行为规范,放弃父母的责任,对孩子的发展和生长持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民主型的家长则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尊重和听取孩子的意见,既坚持原则又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性,真心诚意地爱护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可以说民主型、权威型教育方式较好,专制型、放任型教育方式较差。此外,王艳萍(1994),林磊(1995),以及杨丽珠(1992)等也对父母教育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认识。④

  本研究既是对前人研究的一次论证,又对前人的研究有一定的补充。前人将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基本分成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基于当前大量的幼儿家庭教育资料,尤其是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梁雅珠在学前教育上的文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本研究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子方式,把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细化。这样,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和论证,家长可以肯定自己的家教类型属于哪种类型,是否健康。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的选择

  本调查的被试是在东北育才幼儿园中随机抽取三岁、四岁、五岁幼儿及其家长,共150对。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50套,收回有效问卷142套,其中女孩、男孩各半为71套。(如表2-1)

  (二)材料与工具

  1.理论构想: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对幼儿家庭教育方式的阐述,初步把幼儿家庭教育方式划分为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四种类型。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不同家庭孩子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2.问卷:问卷一:“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自编),用于调查家长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评价。“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分为“情绪情感”(第1~5题)、“社会认知能力”(第6~10题)、“社会交往能力”(第11~15题)、“个性心理品质”(16~20题)。量表采用5分制评价方法,“从来”不计1分,“难得”计2分,“有时”计3分,“常常”计4分,“一直”计5分。“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中分数越高,表明幼儿社会性程度越高。“家庭教育方式调查问卷”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题)测试“严厉权威型”,第二部分(第6~10题)测试“梦想补偿型”,第三部分(第11~15题)测试“自然宽容型”。其中第1、4、7、9、13、17题目是用于测试“绿色健康型”。每部分为五道题目,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采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哪一部分总得分最高就属于哪种家庭教育类型。

  这两份问卷分别由20个题目组成。问卷发放150份收回145份,在其中选取142份。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又在小范围内与幼儿家长座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初步编制出调查问卷,并请专家鉴定,经过预测和修改,形成正式问卷此两张问卷由家长作答。

  (三)具体方法与步骤

  1.方法: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评价法等综合方法。

  2.步骤:

  (1)发放问卷与回收问卷:两张问卷各发放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男孩、女孩各半,所以选取有效问卷142份,男孩、女孩各71份。

  (2)访谈:对家长及教师进行访谈设计了“幼儿在幼儿园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基本内容同“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时间为一个月,到月底作出评估分析,为我们做出教育对策建议提供参考依据。在调查过程中,为家长作了与幼儿社会性相关的专题讲座,内容分别为“幼儿家庭教育新概念”、“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8条原则”。同时,通过每周一次的家长教育反馈,家长开放日及周末家长接送孩子时的随访,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社会目标、指导要点。针对目前部分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片面曲解的情况,提出我们相关的教育对策建议。

  (3)修正问卷与再测信度: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修正问卷。利用周末家长反馈时间让家长填写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一个月以后,让家长再一次填写相同的问卷,这样运用再测信度计算出问卷的信度,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4)统计:计算出幼儿社会性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并将幼儿社会性的各个方面的得分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和低分组。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根据问卷结果对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幼儿社会性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的相关程度,最后进行分析结论。

  (四)数据收集与统计

  1.培训主试主试由我本人和东北育才幼儿园的部分老师担任。在施测前,进行集体讨论,说明自己的方法和目的,统一使用指导语,并对有关的问题进行解释。

  2.预测与施测选取15名幼儿进行预测,然后全面施测。对幼儿社会性的评定分别有两位班主任老师担任评定者,能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家庭教育方式情况的调查各个班主任采取灵活的施测方式,分别在各个班级进行。

  3.数据整理与统计根据问卷的特点,将结果分类收集,填入事先制好的表格。再用计算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首先求出各年龄组所有儿童在社会性的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S)。其次,依据幼儿社会性的某个方面的得分把幼儿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分组的方法是:就某种社会性方面而言,根据正态分布的原理,得分在+0.67S以上者占总体25%,我们把它们作为高分组;得分在-0.67S以下者占总体的25%,作为低分组;得分在±0.67S之间占总体的50%,作中分组。具体情况见表2-2。在分别求出各组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得分进行F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作定量分析,从而得出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为改善幼儿社会性提供帮助。

  三、结果分析

  (一)修正量表

  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家庭教育方式问卷”中的个别题目不符合测试要求,还有题目的顺序有所改变,所以将预先设想的维度“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修改成:“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这样问卷的统计结果更为有效,更具有可信性。

  (二)对量表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量表信度为评价指标。本文我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从下表所显示的数据可以了解到,两份量表的信度均在0.87左右。这个结果说明,本研究所获得的量表信度指标是符合心理测验要求的,家长运用该量表评价幼儿的社会性和评价家庭教育方式是可靠的。(见表3-1、表3-2)

  (三)家庭教育方式类型总结分析表

  根据问卷的调查内容,将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如表3-3)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

  1.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4)

  幼儿情绪情感水平的差异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相关。从表5中可知: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2.403、0.056、0.048,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8.24。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孩子学习被动,家长失望;孩子逃避,家长替孩子选择,孩子缺少自信。

  2.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5)

  根据表6的计算结果可看出: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0.360、0.866、0.607,而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认知能力的差异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9.92。对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的家庭教育最多表现出顺其自然型,即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较差,责任感不强。

  3.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6)

  从问卷可知,分数越高,幼儿的社会交往与行为就越好。从表7可以看出: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因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的差异表现出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0.836、0.264,而追求完美性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在0.01水平上表现出很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33.92、33.56。对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最追求完美,中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高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的程度更高。追求完美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很懂道理,但是压力过大,容易撒谎,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情况与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基本相同。

  4.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7)

  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水平的不同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据表8可看出: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均不因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的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0.564、0.983、0.237,而顺其自然型却表现需显著差异,其F值为36.84。其变化趋势是:高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顺其自然倾向越高,越突出;低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中分组更倾向顺其自然。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这样家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

  四、讨论

  (一)家庭教育方式研究方法

  在现有的对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一般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幼儿,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⑤本文运用问卷根据预测把家庭教育方式修改为四个新的维度: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另外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是研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成长的研究,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利用多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平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其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我想,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不同水平的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影响着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1.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越接近圆梦补偿型,孩子学习越被动,家长越失望。

  2.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认知能力越差,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差,责任感不强。

  3.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差,但是很懂道理,压力过大,容易撒谎。

  4.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个性心理品质往往越高。

  五、结论

  我通过对东北育才幼儿园142名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认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同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很高的相关。对3~5岁的幼儿而言,社会性高的幼儿家庭关系和谐,孩子与家长能够互相尊重。幼儿社会性一般的家庭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有主见,灵活,但有时也很任性。幼儿社会性很差的家庭关系紧张,这样的孩子不会选择,缺少自信,易撒谎。所以说,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相关,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改善家教方式,尊重幼儿个性特点。

  六、建议

  心理与教育研究表明: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与其将来社会性交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及事业成就、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然而,这一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忽视,造成幼儿心理健康的片面发展。如:不少幼儿的计算、语言表达、绘画、唱歌能力较强,但又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坚持性、自信心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⑥

  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调查反映了幼儿心理发展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反过来说,家长是幼儿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对象,又是幼儿认识自己、他人、社会的导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必然会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同时是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的重要中介,家庭教育方式又是家庭内外众多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出现差异,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改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现状。

  现在,由于家长的某些心理障碍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片面认识,导致教育上的失误。他们普遍重视幼儿的生理卫生保健,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培养。导致在幼儿身体健壮、智力发达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要知道: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统一,幼儿的心理健康又是心理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有人说:人的社会性有效发展是其获得成功的一条“高速公路”。因此,我们提倡不要过多地保护孩子,要放飞孩子,还孩子一片任意翱翔的蓝天,让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互相交流知识、经验和技能;在与伙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体验各种欢乐与痛苦,从而培养其诸如同情、分享、合作、友爱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行动。

  那么,结合《纲要》精神,家长应该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源,现在应强调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家庭教育中资源的创设及合理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资源上。比如:如何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如何亲密亲子关系,如何建立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提供最充分、最优质的资源平台,拓展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再次,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有利于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对胆小的孩子,可以扩大孩子的交际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对于任性的孩子通过立规矩以及让孩子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将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形成健康心理,使他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

  注释

  ①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1—16

  ②A.L.BALDWIN(1992),Theeffectofchildrenonparents.TheHaworthpress(page67-78)

  ③D.BAUMRIND&STEINBERG.L.(1996)ParentingStyleascontext(page45-46)

  ④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05-112

  ⑤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当代中国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5

  ⑥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9-92

  参考文献:

  1.任宝玉,王小波.家庭教育环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研究.2002年版

  2.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硕士学位论文集》.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黄人颂,季诚钧.《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张雨清.教师用儿童量表的结果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1994年版

  5.方晓义.《怎样做父母》.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概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版

  7.寥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2版

  8.梁雅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学前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9.刘剑玲.幼儿家庭教育新观念.《幼儿教育》,2003年版

  10.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黄悦勤,王玉凤,刘宝花.父母养育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

  13.邬佩霞,陶沙,曾琦.2-6岁儿童气质特点与父母教养困难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3期

  14.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心理科学,1998年,第21卷

  15.简.斯特里劳.《儿童心理学》.阎军译,韩进之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文摘要】:本研究以3~5岁幼儿作为被试,其中男孩、女孩各半。通过采用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进行相关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建议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上,建立民主、平等、积极的家庭精神环境。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篇2

  一、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概念

  丁湘认为,民族幼儿家庭教育是指在民族地区,孩子出生前父母为孩子做的一些准备活动和孩子出生后父母向0~6岁的民族儿童实施包括德、体、美、劳等方面的抚养和教育。在论文中,笔者同意丁湘老师的观点,但认为民族幼儿家庭教育更应该强调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的作用,即民族地区人们根据各自民族文化特点,以民族地区特有的方式对0~6岁的儿童实施的一些教育活动。

  二、20世纪80年代至今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

  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1980年“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成立引起学者们对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普遍关注。随着家庭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民族地区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也日趋成熟,并取得很大成就。回顾20世纪80年代至今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的变化:

  (一)研究视角的变化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我国80年代至今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研究视角呈现由宏观的概述到微观的详述再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多角度展开,主要分为以下三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9年)的研究主要从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风土志、民族简史和风情录等民族整体的宏观视角出发,介绍一小部分关于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从学科角度剖析,主要是从历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角度来研究。由于这一阶段人们对少数民族历史和风俗有整体的把握,而对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太深入,因而处于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1990-1999年)的研究主要从特定民族生育信仰和生育习俗、幼儿家教内容等微观角度涉及生育文化和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从学科角度剖析,主要侧重于人口学、民俗学、宗教学和教育学角度。在这一阶段,学者开始关注胎教和幼儿出生后的家庭教育问题,但并未将幼儿家庭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是研究的迅速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2000至今)主要从民族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生态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研究视角更为多样,既有宏观的概览,又有微观的详述。同时,出现了跨学科的研究,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处于繁荣时期。

  (二)研究内容的变化

  随着研究视角的变化,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对民族家庭教育的整体研究,到对特定民族生育文化、幼儿家庭教育相关内容的研究,再到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内外部因素的多内容研究。

  第一阶段(1980-1989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大多数研究在民族历史调查和民族风俗中穿插小部分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概括指出民族生育习俗、家教内容和方法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具体表现,但没有详尽阐述。1988年,由张劲松和谢基贤编写的《古今幼儿习俗》是最早对少数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内容进行研究的一部著作,它主要对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生育禁忌与保胎、孕妇生产、婴儿保育和早期教育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这些早期的调查成果和理论分析为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990-1999年)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和特定民族生育文化和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达、方铁、丁湘、赵进德和李汝兰等。这一阶段,出现了一部系统研究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专著,即韩达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它收录了回族、朝鲜族等11个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并从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等方面作了具体阐述。同时,学者们也注意到生育文化和胎教在民族幼儿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方铁的著作《传统文化与生育健康》共收录了31篇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和生育健康的论文,主要论述了白族、彝族等九个民族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生育禁忌、生育礼节对妇女健康生产和幼儿健康发育的一些影响,并指出应对生育文化中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助于生育现代化的实现。此外,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关于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理论层面的研究,如丁湘的《浅析民族幼儿教育》一文首次对民族幼儿教育进行界定,并提出民族幼儿教育内容由保育和教育两部分组成。赵进德和李汝兰的《白族幼儿家庭教育初探》对白族“竹子趁小握”的幼儿家教观念、以故事为主的教科书及有效手段和“严而有格,爱而不腻”的幼儿家教原则进行了具体说明。这些著作不仅从宏观上对民族家庭教育的概念和内容进行明确把握,而且深入到某个民族,从民族幼儿家教观念出发,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标志着我国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研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迅速展开。

  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大量硕士、博士论文和期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究呈现多视角、多内容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和家庭教育的关系、生态学理论这些外部因素和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内部的因素这两个层面。从外部因素来看,关于社会变迁和家庭教育关系方面,主要有孟兰兰的《达斡尔族社会变迁与幼儿家庭教育———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滕克乡后霍日里屯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和谭忠秀《布依族社会变迁与家庭教育研究———贵州独山县中安村教育人类学个案研究》。这两篇论文主要通过回顾民族社会的历史变迁总结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发生的一些变化,以理论分析为主,辅之以实地的田野调查,并对达斡尔族和布依族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关于生态学理论方面,如赵亚霞的《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白族农村地区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研究———以云南省大理市七里桥镇为个案》。

  从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内部的因素来看,包括家庭结构及教育观念、生育习俗及喂养方式、教育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关于家庭结构方面的研究,丁湘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从一般的理论概述到对特定民族考察后的详细说明。在《民族教育学通论》中,她对原始氏族“大家庭”的幼儿教育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民族幼儿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概述。之后,她的博士论文《云南宁蒗县永宁纳西族(摩梭人)母系家庭幼儿传统养育文化研究》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对纳西族摩梭人母系社会中的婴幼儿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及其对幼儿身心的影响进行系统阐释。在教育观念研究方面,高慧的《人类学视阈下的城市蒙古族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研究》不仅对城市蒙古族传统家教内容、家教观念和文化变迁进行概括,而且通过主客位研究总结当前城市蒙古族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新特点,并提出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一些举措。从生育习俗及育儿习俗来看,陈长平和陈胜利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是一部对55个少数民族生育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不仅有对幼儿出生前的生育习俗和生育器物(接生工具)的描写,而且还包括幼儿出生后抚育幼儿的一些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详述。

  《文化与生育行为》一书主要对基诺族和佤族妇女生育制度及抚育儿童的不同方式进行对比。还有很多学者对儿童的育儿方式进行了研究,如姜晓丽的《瑶族村寨中的育儿习俗———金秀大瑶山的个案研究》。从教育内容及方法来看,此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究的硕士论文。如王晓庆的《彝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究》、徐曦的《广西忻城县都乐村壮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究》等。这些文章从少数民族传统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理念出发,对婴幼儿家庭保育和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并归纳幼儿传统家教中的有益经验以此为民族地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曲木铁西教授撰写的《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学》中对少数民族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有所涉及。

  (三)研究方法的变化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篇3

  新学期家长经验交流会方案范文1

  孩子是天之娇子,更是家长们的宝贝。我们为孩子们付出了很多,看着孩子们逐渐成熟的脸庞,我们有收获的喜悦,也有难以释怀的烦恼。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但孩子的教育更多的还是得依靠家长自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家都有烦心事。但是每个家庭也有很多教育孩子的心得和体会。孩子们在学校一起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家长能不能也跟孩子们一样集合起来取长补短呢?根据部分家长的建议,在班主任老师的倡议下,拟于近期组织一次关于孩子教育的家长交流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交流活动的内容

  (一)讨论并交流关于孩子学习上存的问题

  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各科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等等;

  (二)讨论并交流关于孩子生活上存在的问题

  包括孩子们的个人生活自理情况,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课外活动的安排等等;

  (三)讨论并交流关于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问题

  包括家长与各科老师的交流沟通方式与渠道,学生及家长与学校班主任老师、心理辅导老师的交流沟通方式与渠道,家长之间交流沟通长效方式等等。

  二、交流活动形式

  以网络交流为主,家长聚会交流为辅,借助家长飞信群、公共邮箱,充分发挥家委会、热心家长的作用。

  (一)拟于月日晚6:00至晚10:30在QQ群里开展家长交流活动,就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话题进行讨论和沟通。

  (二)根据此次QQ信群讨论的情况,及家长们的需求,确定家长聚会交流的时间、地点和形式。

  三、交流活动的要求

  (一)希望家长们能在本周一晚10:00点前对本次QQ信群交流的时间安排反馈意见。如不反馈,视同同意。

  (二)我们在后面列举了一些家长反映比较集中的话题,大家可以提前准备一下。实际讨论时不用局限于这些话题。

  (三)希望参加聚会交流的家长请预报名。

  (四)希望各科代表的家长能就本科目的学习和复习方法做一些准备。

  四、几个讨论话题

  (一)学习方面

  1、孩子不爱做作业怎么办?

  2、孩子老马虎怎么办?

  3、孩子学习不专心怎么办?

  4、**科目应该怎样学习和复习?

  (二)生活方面

  1、孩子特别逆反怎么办?

  2、孩子着迷打游戏机、QQ聊天怎么办?

  3、怎样安排孩子们在家里的课外活动?

  4、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

  5、怎样对待孩子早恋问题?

  6、怎样鼓励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活动?

  (三)互动方面

  1、怎样建立家长互动长效机制?

  2、怎样实现家长与各科老师的沟通?

  3、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平台?

  新学期家长经验交流会方案范文2

  一、活动目的:

  1、进一步利用“家长会”这一载体,增强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共同关注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活泼的成长。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的管理与发展趋势,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形成有效的“三结合”教育。

  2、主动展现校园风貌,展示师生风采。加强沟通,调动家长参与学校、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吸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

  3、通过优秀家长成功家教经验交流,努力提高广大家长的家教水平,正确有效的培养孩子,努力推动和谐教育,加强家校沟通,办家长满意教育,放心教育。(家长发言选取几点优秀家教事例、方式方法进行交流,比如如何培养孩子学习能力、自觉自制能力、好习惯好方法等)

  二、活动时间:20XX年5月14日星期六上午9:00

  三、活动形式:班级为单位探讨——会后个别交流

  四、活动要求:

  1、各班班主任和跟班教师要向学生家长讲明我校的办学思路和宗旨,要向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2、班主任要做好学校、少先队对纪律、安全等工作的要求。

  3、各班班主任和跟班教师要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加强沟通,并认真作好记载,对家长的问题要做好解释和引导。

  4、各班班主任要精心准备好家长会的发言材料及问题预设。

  5、要选好家长代表发言,以便给我们学校工作做好疏通和引导。

  五、活动领导组织分工:

  (一)家长会领导小组

  组长:于连振副组长:张宏斌

  成员:张正中、张元涛、尹祚喜、于海东、张冬梅

  (二)家长会分工情况

  1、家长会分工负责安排:

  张元涛张冬梅(负责调度)

  范莹莹(一年级)、宫丽敏(二年级)

  邢艳红(三年级)、张艳丽(四年级)

  苏峰(五年级)、谷雷(后勤协调)

  2、摄像:李媛媛带美术教师一名

  五、活动实施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发放实施方案(全体教职工、相关班主任)

  (二)准备布置阶段:

  1、校园环境:清洁打扫,整洁无死角。(谷雷)

  2、班级准备:教室布置,家长会材料准备。(班主任、跟班教师)

  3、安全保卫(纪律巡查,主要是班级家长会期间学生在操场的情况):

  冉平祥、魏兆征、樊浩、姜建民

  *要求重视各活动之间的衔接,每项活动负责人与参与教师全力保证活动有序地进行。

  新学期家长经验交流会方案范文3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建设,提高家校工作水平,挖掘工作亮点,加强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办学规律的科学研究,配合区市"举办家长学校论文与典型经验研讨、评选、表奖活动",请各班主任和家长撰写有关论文与经验,要求如下:

  一、稿件内容要求:

  稿件应注重班级家长委员会工作的突出特色、创新家长委员会工作新局面、提高家长委员会工作实效,以及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以下简称"双合格"活动)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创建活动情况。

  指导教师的稿件应注重通过学习和钻研家庭教育理论,参加指导培训、科研、实验等活动,本篇文章来自。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教学水平,以及通过实践活动对家庭教育理论的深刻理解。

  家长的稿件应侧重通过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家庭教育的观念更新和能力提高情况,以及学习家庭教育教材的体会和感受。

  内容的中心是努力从家长培训活动、家教咨询活动、家校沟通活动、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典型个案跟踪活动等方面入手,深入探索家长学校的办学规律,使家长学校工作在科学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撰写的论文应紧贴家庭教育实际,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案例典型,结论合理。

  二、稿件作者要求:

  作者必须是稿件的第一作者,已被评定过的稿件不得重复报送。40岁以下班主任必须参加该项活动,40岁以上班主任自愿参加。本篇文章来自。家长论文以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为主,其他家长也可参加,每班级家长上交论文不少于3份。

  三、稿件格式要求:

  不设封面,直接进入正文;题目:XXXXX--(小三号字,华文中宋体加黑);副标题:XXXX--(四号字,华文中宋体加黑);单位及作者姓名;XXXXX XXX--(小四号字,华文中宋体);正文:(五号字,华文中宋体),20XX字左右。

  四、报送要求: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篇4

  关键词 教养方式 教育方式 社会化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本文以“家庭教养方式”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所提供的数据库上进行搜索,并对搜索到的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而了解我国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概况。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取样

  运用文献信息学常规统计方法,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分别输入题名为“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抚养方式”、“家庭养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抚养方式”、“父母养育方式”和“父母教育方式”的文字进行文献检索,检索的论文是2000—2011年的研究成果。

  1.2 统计方法

  文献计量法,以频次、百分比及折线图的统计方法为主。

  2 结果与分析

  2.1 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0—2011年期间有关教养方式的论文共有1320篇,其中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有123篇,在2005年以前每年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论文在10篇以下,2006年以后开始有所增加,最多的一年有24篇;有关家庭抚养方式的论文就1篇;有关家庭养育方式的论文有9篇,在2003到2009年间大约每年都会有1篇的论文进行发表;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论文共有31篇,2005年后每年都会有3篇的论文;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论文共有813篇,每年的论文都呈现出递增的趋势;有关父母抚养方式的论文共2篇;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论文共322篇,呈现出波动的形势,在2009年达到最高;有关父母教育方式的论文共19篇,也是呈现出波动的形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关于教养方式的论文还是以父母教养方式为主。以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教养方式为辅。为了更方便观察我国有关教养方式论文的分布,本文中列出了图表(图1)。

  2.2 有关教养方式研究方法的数量统计分析

  由于家庭教养的复杂性以及家庭教养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所有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比较研究、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经验总结、理论思辨、系统方法、个案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和焦点访谈等等。根据知网检索的结果显示,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占1030篇,约为占总数的78.03%,位居第一位;而比较分析的为167篇,约占总数的12.65%,位居第二位;理论思辨、经验总结以及文献分析各位36篇、31篇和27篇;然而个案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和焦点访谈这些研究方法应用的比较少,详见表1。其中在有关服刑人员、吸毒人群、精神分裂患者、强迫症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研究多采用的是对比研究,即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比较分析。

  2.3 有关教养方式研究内容的数量统计分析

  结合教养方式发展的新进展和从知网中检索的结果,本论文将教养方式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有关被试人格的研究、有关被试社会化的研究、有关被试的认知的研究、有关问题行为被试的研究、有关教养方式的研究、有关被试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亲子关系的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

  本论文将凡是与人格有关的因素都归为人格研究,例如自尊、自信、自我图式、完美主义、人格特症、人格障碍等;有关社会化的研究是当前研究中最为深入广泛的包括:社会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同伴关系、孤独感、应对方式、攻击性、利他行为等;有关认知的研究包括:学业不良、学习困难、心理防御机制、应付方式等等;有关问题行为的研究包括:网络成瘾、攻击行为、问题行为、欺负行为等;有关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养方式问卷的编制、教养方式的调查、家庭环境等。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包括:焦虑、抑郁、心理健康等等。通过知网检索可以看出,有关人格研究的论文有345篇;有关社会化研究的论文有267篇;有关问题行为研究的论文有128篇;有关认知研究的论文有91篇;有关教养方式的论文有252篇;有关心理健康的论文为213篇;有关亲子关系的论文有18篇;跨文化研究的论文有6篇,如表2所示。

  表2 2000—2011年教养方式研究内容的数量统计

  3 讨论与思考

  教养方式自家庭存在与社会之日起就已存在,但是直到19世纪末有关科学教养方式才开始被人们重视,并以文献的形式发表在各类期刊上。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进步与发展,教养方式才逐渐成为现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教养方式研究所涉及的对象更加宽泛,从2000年后,研究的对象涉及了小学儿童、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以及一些网络成瘾者、神经症患者、精神病患者、人格障碍、青少年罪犯、抽动障碍等等①。同时教养方式的领域也从宏观走向具体;研究的方法更加的综合化、数字化②。综上可知由于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完善,使得教养方式的研究更加趋于成熟。

  从知网的检索中可以看出,现如今我国学者是以父母教养方式为主进行的调查研究已经发展的很成熟和完善,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全面,涉及的内容包括人格、认知、问题行为、社会化、心理健康等等。在有关教庭教养研究中采用的问卷主要是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等问卷进行调查分析③。在众多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是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相关分析或差异检验等等。然而以访问法或实验等方法的研究确实很少。由于问卷类的调查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对于教养方式背后是否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才能说明。

  注释

  ① 王勍,程利国.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14).

  ② 赵汗青.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发展进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篇5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校联系,广开社会育人渠道,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要点:

  1、定时间、定内容,对家长进行家长学校讲座,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共创和谐社会,创建和谐学校。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

  2、宣传*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宣传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明确为国教子的责任和义务。

  4、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指导家长科学教子的方法。

  5、帮助家长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6、形式多样性、开放式,提倡家长共同参与,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帮助家长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

  三、工作措施

  1、家长委员会管理扎实有效。

  2、落实"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

  3、保证"家长学校"的学员的参与率。每次上课前一周以内,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信息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签到和点名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家校联系,开家长会时,下发调查问卷,来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与建议、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

  ①本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及工作的连续性,周密制定好教学计划,做到有序实施。

  ②按计划认真实施。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来加强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分析,并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6、抓好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家长的家教理论水平。

  组织家长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校事故处理意见》等,向家长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家长了解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当今的孩子有哪些迫切的需要,从而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家长学校活动计划;

  2、与家长委员会成员取得联系,确定本学期活动安排;

  3、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尊重能力、促进发展。

  十月份

  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孩子生活在一片希望中(和家长谈谈成功教育)

  十一月份:

  1、家长优秀论文比赛;

  2、家长知识讲座:安全教育系列。

  十二月份:

  1、家庭问题问卷、咨询;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篇6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国内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的功能、意义、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学校在促进大学生家庭教育中的若干建议。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

  (一)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基础,是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家庭教育的亲缘性。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起着巨大的感化作用。目前,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相比,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独立生活、学习能力差,独立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能力不足,对情感、就业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难以独立应对。无论是心理上、精神上还是实际生活上都有对家长的依赖性。因此家庭是大学生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他们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2、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当前大学教育是一种宽松式的开放教育,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只有父母才是最能洞察孩子心理变化的老师,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中,能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根源和本质。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1、家庭结构及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即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家庭结构不同,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的生活管理也不相同。可将家庭结构分为“单亲家庭”、“核心家庭”和“杂居家庭”。

  单亲家庭在经济上收入少,往往形成家庭生活的困难。在家庭教育方面,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因精力、体力、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育子女方面的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易存在孤独、烦躁、易怒和自卑等不良情绪,学校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

  核心家庭亲子关系比较融洽,家长具有权威性,子女易于受父母的教诲,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教育投入多。

  杂居家庭中,老一辈多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更加疼爱隔辈人。此外,人际交往比较复杂,子女在家庭中能够体验到多种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子女社会化的发展,能从中学到尊老爱幼、谦虚礼让和助人为乐等好品质。

  2、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非言语表达的结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父母教养方式可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正确的教养方式下,父母提供积极的情感表达,同青少年开诚布公地交流、对其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这些互动方式既影响青少年与父母持续积极地关系,又能进一步促使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能力模式。具体地来讲:

  (1)采用良好抚养方法的父母向他们的孩子示范关心他人和对社会负责的模式。权威型的父母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了关心他人和更具社会责任的行为模式,而孩子能够通过模仿获得这种行为模式。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行为要么过于干涉,要么缺少关心。因此,这些家庭中的青少年不可能具有负责任的、稳定牢固的行为模式。

  (2)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在权威型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比来自其他家庭类型的青少年的行为更积极、更具反应性。

  3、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在其身体、心理发育过程中,外界不良因素极易干扰其正常发展而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可能更注重教育知识的学习,教育手段更科学合理,其子女心理发展更为健康。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建议。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育完整的人,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家长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针对子女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积极配合学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1、家长应该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恋爱婚姻和家庭美德。让他们知道目前仍然是家庭支助的对象,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要克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

  2、关注心理状况,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律、自强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应对各种问题。大学阶段是生理发育成熟期,但是由于心理发育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的时候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3、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过去,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不为人先,不为人后”的教育观念,而现在代之为以培养子女的科学与民主,自立和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二、结论

  由于大学生家庭远离学校和学生,家庭教育只能是一种远程式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大学生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家庭与学校密切沟通,可通过家庭信箱、家长接待日和新生家长会促使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定期向家长邮寄学习成绩及表现情况等,使学校与家长密切地沟通,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发展。另外,学校应指导家长更加充分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任务,介绍学校的办学状况和学科建设情况,让家长更好配合学校教育。目前,最系统的家庭教育就是假期教育,促使家长利用假期同子女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加深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与相互了解。

  参考文献:

  [1]林淑玲.家庭教育学[m].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0:9-10.

  [2]王绿宁.21世纪初上海家庭教育发展预测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7-8.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篇7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素质教育系统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三者中最基础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必要补充。但现代家庭教育中依然存在众多突出问题,本论文试图通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解决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

  生活教育;家庭教育;陶行知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其受教育的最早启蒙地,孩子的成长、成才及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然而,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对传统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的冲击下,家长自身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迷茫,家庭教育的不科学性导致现代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本论文试图通过生活教育理论解决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用真诚和爱弥补缺失的亲子关系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进入城市,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留守儿童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即使在城市,由于工作、生活的种种压力,很多家长也疏于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和孩子之间共处的时间太少,就无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更无法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陶行知,早在1924年就指出:“婴儿出生后,父母仅仅取一个名字是不够的。要想婴儿成家立业,必定要用尽心血去教他,养他才行。”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家庭教育更是如此,也更易如此,父母应该多些时间陪伴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真诚和无私的爱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2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主导,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老师,其一言一行是孩子学习的典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或是父母一边玩着手机,一边催着孩子写作业;或是父母一边打着麻将,一边教育孩子;或是父母自己做事没有条理,却不停的指责孩子无厘头,等等。陶行知曾在文章中写道:“孩子最易受影响人者也,父母之言行举动,子女多于不知不觉被其激触,效而尤之。”他还在《儿子教学做》中指出:“我希望每个儿子做成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我得把我自己先做成那样一个儿子。我要教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教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福禄贝尔的“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手中。”道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对国家命运的责任之重。父母是孩子的人生镜子,必须做到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

  3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味需要和谐的情感支持

  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学生学业压力也随之不断增加,更多的家庭教育开启了重智力轻德育、重认知轻实践的培养模式。父母对孩子成才的期望立足在了“分数”上,忽视了对分数之外因素的探究。这样的结果抑或是批发式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才”,抑或是量贩式产出一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圣人”,都不是当代教育所应有的现象。陶行知曾给教育下了一个最为简明的定义:“教育就是教人做人”。父母应教育孩子学习要“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生活要“学做事,学做人,不要做书呆子”,“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为了追求教育成效,越来越多的家长打着培养“特长”的幌子将孩子送入各色各样的培训机构,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迫放弃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风雨中,烈日下疲于奔波在培养“特长”的途中。家庭教育沦为了知识和技能培训教育的后勤保障,完全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要,自身的能力及个性发展的需求。切不可视而不见任其自生自灭,也不可期望太切揠苗助长。

  4彼此感化落实家庭民主制度

  家庭教育中过于娇宠,放任自由,孩子就是一切。这在隔代教育或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凸显。孩子就是家庭的全部,是一个家族的希望,于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尽其所能满足孩子的欲望,为孩子扫除成长路上大小障碍,只求他顺风顺水。陶行知曾指出;“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因为“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家庭教育,就应该让孩子独立自主,作为家庭主要成员参与家庭力所能及的事务中来,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吃过几回,才知道是抽象的甜”,“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才能开创新的途径。家庭教育中过于独裁,家长就是权威,家长之言即是真理,孩子失去了自我。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孩子剥夺了选择权、发言权和自主权,能做的只有“惟命是从”。孩子也将在一次次屈服中,失去了尊严,迷失了自我,变得懦弱,胆小。“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若以生活为家庭的中心,那么从家长到孩子,各有各的事务,各有各的学问要增进。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权益,充分倾听孩子的心声,民主平等地共商和孩子有关的事情,给孩子创造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尊重真理,谦虚好学,与孩子互帮互促,共同进步。家庭教育是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的教育,应把教育的决策权赋予孩子,应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其次应该做到:“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他赶考……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再其次需要寻求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以树少爷,树小姐的培养方式,只会让教育进入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中,是培养不出栋梁之材的。最后铭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者:孙书娟 单位: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答朱端琰之问[M]//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1.

  [2]陶行知.美国活动教授之一段[M]//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96.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篇8

  关键词:生活教育;家庭教育;陶行知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其受教育的最早启蒙地,孩子的成长、成才及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然而,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对传统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的冲击下,家长自身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迷茫,家庭教育的不科学性导致现代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本论文试图通过生活教育理论解决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用真诚和爱弥补缺失的亲子关系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进入城市,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留守儿童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即使在城市,由于工作、生活的种种压力,很多家长也疏于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和孩子之间共处的时间太少,就无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更无法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陶行知,早在1924年就指出:“婴儿出生后,父母仅仅取一个名字是不够的。要想婴儿成家立业,必定要用尽心血去教他,养他才行。”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家庭教育更是如此,也更易如此,父母应该多些时间陪伴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真诚和无私的爱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2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主导,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老师,其一言一行是孩子学习的典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或是父母一边玩着手机,一边催着孩子写作业;或是父母一边打着麻将,一边教育孩子;或是父母自己做事没有条理,却不停的指责孩子无厘头,等等。陶行知曾在文章中写道:“孩子最易受影响人者也,父母之言行举动,子女多于不知不觉被其激触,效而尤之。”他还在《儿子教学做》中指出:“我希望每个儿子做成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我得把我自己先做成那样一个儿子。我要教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教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福禄贝尔的“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手中。”道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对国家命运的责任之重。父母是孩子的人生镜子,必须做到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

  3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味需要和谐的情感支持

  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学生学业压力也随之不断增加,更多的家庭教育开启了重智力轻德育、重认知轻实践的培养模式。父母对孩子成才的期望立足在了“分数”上,忽视了对分数之外因素的探究。这样的结果抑或是批发式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才”,抑或是量贩式产出一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圣人”,都不是当代教育所应有的现象。陶行知曾给教育下了一个最为简明的定义:“教育就是教人做人”。父母应教育孩子学习要“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生活要“学做事,学做人,不要做书呆子”,“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为了追求教育成效,越来越多的家长打着培养“特长”的幌子将孩子送入各色各样的培训机构,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迫放弃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风雨中,烈日下疲于奔波在培养“特长”的途中。家庭教育沦为了知识和技能培训教育的后勤保障,完全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要,自身的能力及个性发展的需求。切不可视而不见任其自生自灭,也不可期望太切揠苗助长。

  4彼此感化落实家庭民主制度

  家庭教育中过于娇宠,放任自由,孩子就是一切。这在隔代教育或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凸显。孩子就是家庭的全部,是一个家族的希望,于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尽其所能满足孩子的欲望,为孩子扫除成长路上大小障碍,只求他顺风顺水。陶行知曾指出;“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因为“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家庭教育,就应该让孩子独立自主,作为家庭主要成员参与家庭力所能及的事务中来,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吃过几回,才知道是抽象的甜”,“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才能开创新的途径。家庭教育中过于独裁,家长就是权威,家长之言即是真理,孩子失去了自我。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孩子剥夺了选择权、发言权和自主权,能做的只有“惟命是从”。孩子也将在一次次屈服中,失去了尊严,迷失了自我,变得懦弱,胆小。“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若以生活为家庭的中心,那么从家长到孩子,各有各的事务,各有各的学问要增进。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权益,充分倾听孩子的心声,民主平等地共商和孩子有关的事情,给孩子创造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尊重真理,谦虚好学,与孩子互帮互促,共同进步。家庭教育是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的教育,应把教育的决策权赋予孩子,应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其次应该做到:“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他赶考……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再其次需要寻求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以树少爷,树小姐的培养方式,只会让教育进入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中,是培养不出栋梁之材的。最后铭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答朱端琰之问[M]//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1.

  [2]陶行知.美国活动教授之一段[M]//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96.

  [3]陶行知.我之学校观[M]//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08.

上一篇:哥哥,吃干抹尽爱死你
下一篇:上海成年人每天刷牙两次只占六成,3岁年龄组乳牙患龋率达47.2%!好的刷牙习惯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