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成年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人们常说的“成年”“长大”,除了成长期体格的变化,更多的是指人格的成熟。所谓人格成熟,是说人们越来越能够“知行合一”,应对各种压力的能力也有所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内在小孩没有被充分养育,就会让人变得惯于伪装,活得不真实。通俗而言,就是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人会因此纠结、痛苦,无论年龄多大,为人处世都显得很“幼稚”,或者很“世故”。因此,探索并找到你的内在小孩,是心灵成长的第一步。

  “每个成年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有很多人曾被这句话触动过,却不知道这个孩子其实就是你的“内在小孩”。人的“内在小孩”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即使到了 70 岁、80 岁,这个小孩依然存在。并且,他会持续且长久地影响着你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情绪感受等。

  关于内在小孩,常见的理解有三种。

  第一种理解,类似于童心。

  我们评价一个人“童心未泯”,有“赤子之心”,即是形容他给人的感觉非常纯粹,非常天真,很孩子气,并不意味着贬义的“幼稚”,而是指纯真,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评价。

  第二种理解,来自荣格的理论。

  荣格把内在小孩看作一种儿童原型,用来比喻人们在遇事时会展现出来的特定心理模式,这种心理模式会给予人发自内心的、无意识的指引。荣格认为:“儿童原型是作为与过去的一种纽带的原型,但世俗偏见总是倾向于把儿童主题等同于具体经验的‘儿童’,好像现实的儿童是儿童主题的原因与先在条件一样。然而,在心理学现实中,经验概念的‘儿童’仅仅是用来更加准确地进行心理事实表述的一种手段。”对此,我认为“儿童”或“内在小孩”绝不是具体的、真实的孩子,也不是某人的童年,而是一种心理事实,不仅指向过去,也指向当下与未来,如荣格所言“儿童主题的基本特质之一是其未来性”。

  第三种理解,也是本书描述的重点,特指人们内心的脆弱与创伤。

  它常常包含了我们的创伤性体验。所谓创伤性体验,指的是人在经历了一系列创伤以后(特别是早年经历),内心某些敏感、无助、脆弱、幼稚、痛苦的部分被保留下来。这种理解通常将内在小孩称为“内心真实的自我”。

  说起关于内在小孩,有以下七点是需要了解的(以下也可以把内在小孩当作“自己”来理解)。

  第一,健康的内在小孩对应受伤的内在小孩。健康的内在小孩对世界充满好奇,而受伤的内在小孩可能觉得一切都很无趣。

  第二,真实的内在小孩对应虚假的内在小孩。真实的内在小孩会发自内心地哭和笑,而迎合的、讨好的、顺从的、察言观色的、特别在意别人评价的内在小孩就是虚假的内在小孩。

  第三,敢于依赖的内在小孩对应必须独立的内在小孩。小孩一般非常敢于依赖自己的母亲,也喜欢依赖;而不相信自己有所依赖的小孩,会要求自己必须坚强、独立。

  第四,健康的内在小孩容易提出需求,而受伤的内在小孩不敢提出需求,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当一个人在成长早期的某种需要没有被满足,他也许会用一生的时间,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弥补当年没能得到的感受。这和年龄没有关系,不管是在 35 岁,还是 75 岁,都会想要去满足 5 岁时没有被满足的愿望。比如,早年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对于被人重视、被人认可有着高度的需要,很容易被温暖的人吸引。看懂自己的脆弱

  第五,健康的内在小孩是自信的、勇敢的;而受伤的内在小孩是退缩的、自卑的,有一种自己配不上、不值得的感觉,也不敢展示自我。

  第六,健康的内在小孩能自然表达情绪,无论是哭、笑,还是生气、难过,都能自然表达,并不害怕表露情绪之后,会遭到他人的拒绝;而受伤的内在小孩常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表达真实的情绪。

  第七,健康的内在小孩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受伤的内在小孩常常会以他人为中心,看别人的脸色,再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

  最后,关于内在小孩,用三句话来做个总结:首先,内在小孩指的是有创伤性经历的各种情绪体验的结合;其次,内在小孩是由于成长早期不恰当的养育关系形成的;最后,若一个人的内在小孩是受伤的状态,他最大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没办法活出自己最真实的状态。

  文章选自《看懂自己的脆弱》

  部分图片来源Unsplash

上一篇:《反有组织犯罪法》之未成年人保护
下一篇:男性的jj比较短,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