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肌玉骨未肯枯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七、莫问奴归处——铮铮铁骨的才女严蕊

   

        古时的政府官员和青楼歌妓之间,本是完全不同身份的两者。然而,由于官场的需要,命运却把他们紧密地相连在一起了。

    严蕊原姓周,字幼芳,南宋女词人,曾居浙江临海的璎珞巷。今保留下来的词,仅有三首。她出身低微,况早年家中又遭遇变故,使她不幸沦落成了一名官妓。

         官妓属于官方来经营管理,除了每月可以享用官府发放的衣粮外,有时在宴席上还能得到官员和嘉宾馈赠的绢帛等物品,甚至是银两的赏赐。官妓不仅生活上无忧,还能自由地陪政府官员一起出门游山玩水。所以说,和普通歌妓来相比,她们是幸运的。

          但想成为一名官妓,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官妓要求的不单是讲究个人形象好气质佳,关键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才艺你得玩得精湛,这样才可迎合当时那些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意趣和心理需求。

          据洪迈《夷坚志。庚》中记载:“台州官妓严蕊,尤有才思而通书,究达今古”。

           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卷二十》里也写有:“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

           明代文学家凌濛初写的《二刻拍案惊奇》一书中,也赞她是”琴棋书画、歌舞管弦之类,无所不通。善能作诗词,多自家和新造句子,词人推服。又博晓古今故事,行事最有义气,待人常是真心。”

         

  ◇◆◇◆◇◆◇◆◇◆◇◆◇◆◇◆◇◆◇◆◇◆◇◆◇◆◇◆◇◆◇◆◇◆◇◆◇◆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严蕊《如梦令》

  那一年,时任台州的太守唐与正(字仲友),相召严蕊前来作陪酒局。眼前是红红白白的桃花,千枝万朵,盛开如海。有蜂儿追,蝶儿舞,燕子帘前轻声语。

  美人与桃花,相映成趣。

  趁着酒兴,唐与正命严蕊以身边的红白桃花为题,赋词一首。于是,就有这么一首关于桃花的《如梦令》。当时,唐仲友还赏了她两匹缣帛。

  这首小令的大意是:

  假如你说它是梨花,答案当然错了。倘若你再猜它是杏花,也不对。

      你瞧它那种洁白与粉红相间的颜色,实在是春风里的另一番风景和情趣。

          曾经记得,曾经还记得。

  当年有人在武陵源看到此花的时候,被它的娇艳之美,所深深沉醉过。

  整首词,像是猜一条谜语。词是谜面,谜底是桃花。

  词作简练传神,既有脱俗的清新,也有几分俏皮之感。读来具体可感,含蓄有味。清人冯金伯的《词苑萃编》和叶申芗的《本事词》书中,皆记载了这首词。

  词人借以梨花的白,杏花的红,故意卖关子不提及“桃花”的花名,却在结句写“人在武陵微醉”,让人很快能想到了陶渊明那篇著名的散文《桃花源记》。

  这时,我们方才顿悟,原来是桃花。

  在南宋,另外一位词人郑域,其实也写过此类风格的一首《昭君怨》: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花开的时候,春天未至。它犹似香雪,一些竹子旁边,能见到它一支横斜的疏影。 

  各位再猜猜,这又是描写的啥花呢?

  同样,全篇构思也很巧妙,不着一“梅”字,却几乎都是对梅花真实的写照。

  作品暗示出了作者本人,虽然目前尚处于倍受冷落的阶段,但他仍坚持着自己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长久的歌妓生涯,使得她早已厌倦。故向往男耕女织的世外桃源,正是符合她理想中的生活。

  《宋词鉴赏辞典》中点评此词:“绝不同于一般滞于物象的咏物词,它纯然从空际著笔,空灵荡漾,不即不离,写出红白桃花之高标逸韵,境界愈推愈高远,令人玩味无极而神为之一旺。就艺术而言,可以说是词中之逸品。”

  因这首桃花词,她本人也被后人称之为了“桃花仙子”。

  如今,桃花依旧笑春风,而美人已不在。

                 

      ◆◇◆◇◆◇◆◇◆◇◆◇◆◇◆◇◆◇◆◇◆◇◆◇◆◇◆◇◆◇◆◇◆◇◆◇◆◇

  碧梧初坠,桂香才吐,池上水花初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到隔年期,怕天上方才隔夜。

  ——严蕊.词寄《鹊桥仙》

   

       又有一次,唐仲友在府中设宴招待几位好友,再次召来了严蕊。

  当时的来宾中,有位风流才子叫谢元卿,他仰慕严蕊已经很久了。此次,他要考验一下严蕊的真才实学,故在席间要她以自己的“谢”姓为韵,请她即席赋词一阕。众人还在觥筹交错间,严蕊已填成一阕《鹊桥仙》。

  这个谢元卿,真是佩服得不得了,站起身来鼓掌称道:“词既新奇,调又适景,且才思敏捷,真天上人也!我辈何幸,得亲沾芳泽!”

  词的上阙,起笔自然,虽然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但有几分凄凉:

      偶尔轻坠而下的碧绿色梧桐叶,那吐着馥郁清香的桂花,还有水塘中微微凋谢的荷花。楼上的姑娘们,都正忙着在穿针引线,默默地乞求着织女能给自己以智慧和心灵手巧。远望高挂的明月,它那洒下的清辉,正如水一般清澈。

  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七夕节,也称乞巧节。每逢这天的夜晚,相传是天上美丽善良的织女,要与勤劳勇敢的牛郎在鹊桥相会。

  穿针人,指的既是天下女子,也包括了自己。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七夕的夜里,大凡世间的女子都会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唐朝诗人祖咏有《七夕》诗曰: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词的下阙,句奇意新,那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却隐藏了一个普通女子最为缜密的心思:

  姑娘们小盒子里关着的蜘蛛,都已经开始在忙着结网了,唯独不见银河里的喜鹊忙着搭桥。此时的牛郎不肯耕田,织女也没有心思纺织了。他们远隔银河,相互守望。看来,今晚他俩要辜负几千年来人们心中向往的这么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了。每逢此际,人间是要经过一年的时间等待。而天上的牛郎织女,人家也不过,仅仅只是才过了一夜的相思罢了。

  她清醒地意识到,无论自己怎么貌美才高,每天的强颜欢笑,逢场作戏,她就似一枝任人攀枝的柳。再说女人美丽的青春和男人所喜好的姿色,迟早都会有那么一天,如荷花般凄然凋零。

  她也暗自说:只羡鸳鸯不羡仙。

      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固然美好,可他们也有寂寞地守望在银河两端的时候。

  强颜欢笑,逢场作戏,这分明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只不过,想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既真实又简单的爱情。

  人间爱,天上恋,谁比谁更长久,谁又比谁更浪漫?

  ◇◆◇◆◇◆◇◆◇◆◇◆◇◆◇◆◇◆◇◆◇◆◇◆◇◆◇◆◇◆◇◆◇◆◇◆◇◆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严蕊.词寄《卜算子》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论俗人应避雅人》一文中写道:“道学先生是躬行‘仁恕’的,但遇见不仁不恕的人们,他就也不能仁恕。所以朱子是大贤,而做官的时候,不能不给无告的官妓吃板子。”

         柏杨也在《女人,天生是尤物》一书中,提及过严蕊:“南宋时候,名妓严蕊小姐便挨了这根闷棍,朱熹先生想要她,唐先生也想要她,而她却爱上了唐先生。朱熹先生立刻露出原形,小报告直抵皇帝老爷御座,把严小姐逮捕坐牢,打得皮破血流。这是典型的圣崽嘴脸,小民小心为妙。”

        两位先生在书中提及的事件,说的就正是历史上关于严蕊一桩有名的公案。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据说他八岁就可以把《孝经》理解得很透彻,十岁时读完《孟子》后,就发誓长大后要做一个圣人。他二十岁不到就考取了进士,成为了的宋代著名的理学家。

          朱熹的一生,研究和推崇的是道家理学思想,而唐仲友和宋朝另一文人陈亮,他们搞的是永康学派。说白了,他们就是反对朱熹道学家空谈义理的。所谓水火不能相容,朱熹又岂能容得了唐仲友?

          为了打击唐仲友,朱熹便开始四处搜集他的罪证。机会终于来了,不久,朱熹担任了两浙东路常平盐茶公事。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他着重搜集并整理好了唐仲友的诸多罪状,六次上奏章弹劾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其中还有一条,就是指控唐仲友与严蕊有不正当的关系。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八》:“行首严蕊稍以色称,仲友与之媟狎。”。

        “行首”和“花魁“的意思一样,指的都是歌妓中的佼佼者。如北宋著名的李师师,也曾是行首。

          宋朝法律有明文规定,官妓可以为官员提供歌舞,陪酒,甚至游玩诸多的娱乐活动,但严令杜绝此类以外的一切有伤风化的活动。

        此话不多说,你懂的。

          再说朱熹弹劾唐仲友成功后,就抓来了严蕊,让她老实交代和唐仲友之间的暧昧关系问题。可严蕊非但不招,还一口一声大呼冤枉。朱熹下令严刑拷打,却无济于事。朱熹只好把她转押到了绍兴,让绍兴的太守亲自严刑逼供。

          这绍兴太守是朱熹的亲信,他先是假装好言相劝于她,只要承认和指正唐仲友有同居这一回事,就保证放了她。可人家严蕊,根本就不吃这一套。因为她心里很清楚,不管她和唐仲友之间有无男女之间的事,要是招了的话,自己倒无所谓,主要是怕害了唐仲友。

         见严蕊不招,绍兴太守令手下对她使用拶(za)刑。所谓拶刑,我们在影视当中应该都看见过,就是用木棍或者竹棍,以当中穿洞并用线连之,将受刑人的手、足放入棍竹中间,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个人用力狠狠地收紧绳子。这种残忍的酷刑是专门用来对付女犯人的,是很容易致人残废的。

         《情史》一书中描写严蕊当时宁死不屈地喝道:“身为贱妓,纵与太守有滥罪,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

         严刑之下,她痛不欲生,数次昏厥。这太守一时也没辙,更担心怕闹出了人命后丢了乌纱帽。于是赶紧收手作罢,把她关押进牢,等候朱熹下一步的发落。

         此时的唐仲友,也搜集到了朱熹的几大罪证。据南宋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里记载,当时唐仲友等人弹劾朱熹的罪证有告他大不孝、大肆敛财等。在关于朱熹的男女作风问题上,更是说他曾诱引过两位尼姑,还把尼姑纳其为宠妾。宋孝宗看到两人相互弹劾,气得下旨把他们分别作降职调任处理了事。

         朱熹调走了,来接任的人叫岳霖,他是大名鼎鼎的爱国英雄岳飞的三公子。当岳霖见到严蕊的时候,她已经是被折磨得气息奄奄,几番欲死的情形了。岳霖顿生恻隐之心,打算让她脱籍成良。于是令她填词一首,自陈心迹。

          严蕊于百感交集之中,就写了这么一首非常著名的《卜算子》。据说,她后来遇到了一位皇族宗室里的人,这个男子不仅娶了她,还对她非常的好。

          这首词,受到了后世人的高度赞誉和超级喜爱,这段故事据此还改编成越剧《莫问奴归处》。   

           1976年,香港著名电影演员夏梦告别影坛。金庸先生特意写了一篇《夏梦的春梦》的社评,文章中就引用了严蕊的这首词。不过,词稍有改动:“ 。。。。。。所以她才在事业高峰之际,毅然抛弃一切,还于幽谷,遁世独立,正是‘去也终须去,住也不曾住,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我们谨于此为她祝福。”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宋人小说多不足信”,并对严蕊的这首词提出过质疑。我认为,也大可不必再去探究什么真伪了。如余嘉锡学者所言:“仲友于严蕊事之有无,不足深诘。”毕竟历史如云烟般散去,当年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谁又能再看到历史最真实的一面呢?

          严蕊,只是封建社会统治下的一名青楼女子。

          她之所以生前受到众人的追捧,其实也并非只凭借了自己如花的面容、似莺的歌喉,和那千金不换的青春。年轻与美貌只能是色倾一时,我想她真正值得后世人去怀想与敬佩的,应该是因人们太喜她的智慧与才情,更有那重情守义的为人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我知道,春天还会来。正如我相信,她也还会出现的。

          那时,一些红的白的叫不出名的野花,又于一夜之间开遍了整个田野和山岗。

         一个女子头插山花,站在山花丛中,浅颦轻笑。

         而你,能看见吗?

       

         ◇◆◇◆◇◆◇◆◇◆◇◆◇◆◇◆◇◆◇◆◇◆◇◆◇◆◇◆◇◆◇◆◇◆◇◆◇◆

   

  八。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千古贞女徐君宝妻

       

   

          古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在当今的我们大不相同,那时男人看得最重的是气节,而女子看得最珍贵的是贞洁。

           在明代编修的《隆庆岳州府志》里,记载了宋朝一位女子为了保护自己生前免遭欺辱,毅然投水自尽,体现出了她暂短人生中的自我价值。

         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在其书《辍耕录。卷三。贞烈》条记云:“岳州徐君宝妻某氏,亦同时被掳来杭,居韩蕲王(韩世忠)府。自岳至杭,相从数千里。。。。。。题《满庭芳》词一阕于壁上,投大池中以死。”

  《情史》一书中把这个故事列在“情贞类”,一个“贞”字,更使我感受到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力量。这已不仅仅属于个人气节行为,她代表的更是一个伟大而优秀的民族传承的不朽的精神。

         烟花与流星虽然都是稍纵即逝的,但生命过程极其绚丽璀璨。就像她,虽在那个乱世之中红颜薄命,却因自己留下一首饱含真挚情感的绝命词——《满庭芳》,而闻名于世。

         她的故事耐人追寻,因此今天读来仍是可歌可泣,令人肃然起敬。

           宋朝实在是一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不幸朝代。

          北宋早期有西夏王朝的疯狂侵犯,边境一直就不得安宁。后期国内不仅有宋江和方腊的起义,外围更有金国人的进攻。金人一举灭辽亡宋,掳走了徽宗,钦宗二帝。为了继大宋一脉香火,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

         后来虽说南宋联合蒙古消灭了金国,但从此走上了另一条万劫不复的深渊。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号为元。1276年,强大的蒙古帝国一举灭了南宋,一个鼎盛的王朝从此彻底覆灭。

  也应了那句古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如果不是为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如果不是为了追寻这个女子当年的身影,我也不会忍心再让时光,倒转七百多年前的那天的。

          宋恭帝德祐元年,也就是公元1275年3月,岳州巴陵郡沦陷。

         当时湖南的岳州,那是一片刀光火海。不知多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正在一幕幕地上演。 

         与其说是人类终究无法避免一场战争所带来的杀戮和血腥,依我看,倒不如说是因人性本身的贪婪与野蛮,而出现这种疯狂的行为。

      ◆◇◆◇◆◇◆◇◆◇◆◇◆◇◆◇◆◇◆◇◆◇◆◇◆◇◆◇◆◇◆◇◆◇◆◇◆◇

       双峦斗碧,寒玉雕秋壁。两道凝螺天半,横无限、青青色。

  拍案涛声急,似鼓临邛瑟。窗下镜台鸾去,空留得、春山迹。

           ——徐君宝妻《霜天晓角。蛾眉亭》

   

         女主人公被俘后与丈夫失散,她一路被蒙古人从岳阳押往杭州。

         词的题目中,有“蛾眉亭”三字。据《安徽通志》载 :“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前直二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然。”采石矶突出于江中处,而峨眉亭恰建立在绝壁之上。

         当时徐君宝妻被押往杭州,途经蛾眉亭。这首词,大概就是作者趁休息期间,在石壁上书写的。我们经常听到的有关于李白月夜泛舟,醉后跳入江中捉月而溺死的传说故事,也就是发生在这里的。

             词作一字一句,重在写景。然一切景语皆情语,故无不是句句景中含情。倚天而立的双峰峭壁,寓意自身处境的险要。那惊涛拍岸的壮观气势,使得全词境界开阔,气象雄浑。

           如今,画眉人乘鸾已去,不在身边。她深叹,空留得青山隐隐,数峰妩媚的踪迹。

          作品既不失豪放之风,又兼有婉约飘逸,清丽空灵的美感。让人深切感受到了,一个神情无比失落的女子,和她那一颗急促不安的心。

            虽说唐圭璋先生在《全宋词》中,收录她这一首《霜天晓角》的词。但在清人王昶的《明词综》和徐乃昌的《小檀栾室闺秀词钞》书中,却分别记载了这首词为明朝才女徐媛所作,其题为《霜天晓角。采石矶蛾眉亭》:

           双峰斗碧,寒玉横秋壁。两道弯环天际,凝无限、青螺色。

       断岸涛声急,似奏临邛瑟。鸾镜绿窗人去,惟留取、春山迹。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其间除了有十几个字不同之处的改动外,所选择的词牌以及词作整体的风格和意境,如出一辙。由于没有具体的史料来足以证明,一时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

         也许,徐君宝妻的这首词的确是原词,只是后来的徐大才女按徐君宝妻的词,仿写了这么一首而已。当然,也不排除本就是徐媛的原创,因后人的误抄误传,便张冠李戴在了徐君宝妻的作品里,这个也不是没有可能。

    ◆◇◆◇◆◇◆◇◆◇◆◇◆◇◆◇◆◇◆◇◆◇◆◇◆◇◆◇◆◇◆◇◆◇◆◇◆◇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余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徐君宝妻《满庭芳》

   

  只因她长得漂亮,所以一直被一位蒙古将领所垂涎。这个蒙古将领一路上欲几次对她实施图谋不轨,都被聪明的徐君宝妻用计才得以保住清白。

         这天,蒙古将领发誓今日非要强行得到于她。徐君宝妻自知是难逃一劫了,于是也下定了必死保全清白的决心。她提出要求,要成全好事必须先祭奠一下她的夫君。这位将领欣然应允。

         徐君宝妻进屋换了一身素白干净的衣裳,好好的替自己梳妆打扮了一番。只见她镇静自如地焚上香,面朝故土,泪如雨下地祭拜了三下。然后,要来了笔墨,抬手就在一处墙壁上,挥毫写下这首千古流传的绝命词。

         写完后,掷笔于地,哭了一声:“夫君,我来了”,便纵身跳进了一片深大的池水中。这个突如其来的举措,令元军将领做梦都没有想到,一时竟惊得呆若木鸡。待他回过神来,为时已晚。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故乡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和美好,大宋子民生活得不知道有多么幸福的。

        “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可惜蒙古人的军队来了,他们如泛滥的洪水,如狰狞的猛兽般的扑了过来。

  “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他们所到之处,就像风卷残云,也从此吹散了我的美梦。

  “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所幸运的是,我在死前还没有遭受到侮辱,保全了我的清白,夫君啊,我这样足以告慰你的亡灵。

  “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阴阳相隔,如今我和夫君就如破镜不能团圆,郎啊,你知道我此刻是多么的惆怅和寂寞,又是多么的想念你吗?

  “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不过,夫君也不要难过,因为我们马上就会团聚了。你看我的魂魄正在向千里之外的故乡岳阳楼而飞去,很快我们就在一起了,从今我们再也不会分开了。

         词中表达的不仅是思念和哀悼亡夫徐郎的沉痛,更多的是对故国沦亡的悲哀和惋惜。在那个年代,这种女性独立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爱国思想,是非常难得的。

          刘永济先生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对此评价:“读其‘此身未北,犹客南州’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之句,知其有生为南宋人、死为南宋鬼之意。惜但传其词而逸其名胜,至香百年后无从得知此爱国女子之生平也。”

         《西湖二集》是明代人周楫编著的一部短篇平话小说集,小说《十一卷。徐君宝节义双圆》一文中,写这个女子是岳州金太守的女儿,名字叫金淑贞。当今网络小说《倾城》里,这个女子又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蓝玉烟。

            金淑贞,蓝玉烟,都不过是后人给她取的不同名字罢了。她姓啥名谁,已不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有着悲惨身世的女子在词学史上,永远地留下了她人生最精彩的一笔。

   

        ◆◇◆◇◆◇◆◇◆◇◆◇◆◇◆◇◆◇◆◇◆◇◆◇◆◇◆◇◆◇◆◇◆◇◆◇◆◇

        九。从来妇欢不终夕——伤不起的辽国第一才女萧观音

   

      在中国古代,象匈奴、契丹、女真、鲜卑、蒙古等少数民族,都有过他们各自辉煌的历史。他们尽管是那样的勇猛彪悍,但不可否认的是,汉文化对些异族之邦的影响,其意义是深远而重大的。

  尤其是契丹民族崛起后,所建立的辽王朝。他们无论是在典章制度,还是风尚习俗等方面,都大大借鉴了中原汉族的传统文化。

  辽道宗,本名耶律弘基,字涅邻,小字查剌,是辽兴宗的长子。他六岁封梁王,二十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二十三岁即位称帝,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六之久。《天龙八部》的一书中,虚构了英雄萧峰帮他平定宫廷之乱后,并拜他为兄,最后还逼他折箭为誓,永不再进犯中原的故事。

  历史上宋辽之间的和平相处,其实根本不关萧峰半点事的。早在宋真宗时期,宋辽就已经签订了盟约,互不相犯,史称“澶渊之盟”。

          耶律洪基是一位具有颇高汉文化素养的君主,史书上说他不仅擅书法,还好诗词。曾写有:“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这样的佳句。

  据宋人邵博的史料笔记《邵氏闻见后录》记载,耶律洪基一直想得到宋仁宗的画像。后来宋朝使者带去了仁宗的画像,耶律洪基惊见尊容,顿时跪拜大赞道:“真圣主也。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捧盖,为一都虞候耳。”北宋晁说之的《嵩山文集》中还记载耶律洪基曾铸一银佛,在佛像背后镌有阴文篆书铭文:“愿后世生中国”等四十七字。

  提及他,是因为此文要写他的夫人,也就是契丹王朝的第八代忒里塞(契丹语:皇后)——萧观音。

   

           ◇◆◇◆◇◆◇◆◇◆◇◆◇◆◇◆◇◆◇◆◇◆◇◆◇◆◇◆◇◆◇◆◇◆◇◆◇◆

   

  据《辽史。第七十一卷。列传第一后妃》载:“后萧氏,小字观音。。。。。。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

  清人周春所著《辽诗话》记载:“后小字观音,怄密使萧惠之女,以重熙九年五月五日生。姿容端丽,為萧氏首。能歌诗弹筝,琵琶尤为当时第一。”

  她曾是那样的绝色,也那样的惊艳。

  她骨子里流着高贵的血液,头顶着万人瞩目的光环。她虽生在广袤的漠北辽国,却文采斐然,风华绝代。无疑,她是闪耀在整个辽代女性文学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星星。

  然而谁又曾想到,这位才貌双全的奇女子,只因自己的一阙词而命丧黄泉。

  她的人生,竟是一曲短暂而凄绝哀婉的悲歌。

      萧观音(懿德皇后),辽钦哀皇后之弟、枢密使萧惠的女儿。生于公元1040年,卒于公元1075年。

  据说,她刚被册封为皇后时,突然看见有一段白绫从空中吹来,上面写着“三十六”三字。她问随从:“这是什么征兆啊?”左右随从也不明白其中玄妙,但为了拍马屁顺口胡说:“这大概是天意,是上天命您统领三十六宫的嫔妃啊。”萧观音一听,喜笑颜开。然而二十年后,当三十六岁的萧观音用自尽而死后,人们又对这个传说有了新的解释,说实际是预言了她的生命,仅为三十六年而已。

  萧观音,自幼生长在环境优越的王氏家族中。她生下来因眉目清秀,面若慈善,故取了“观音”之名。她的姑姑萧耨斤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皇后,父亲萧惠是圣宗朝国舅,也被封做魏王。她聪明好学,通晓音律,又很好的学习了汉族文化里的诗词。在她四岁的时候,就许配给了当时为燕赵国王的耶律洪基(后来的辽道宗)为妃。

  长大后,她正大光明的成了辽国的一代皇后。端庄秀丽,且多才多艺的萧观音,一开始还是非常深受辽道宗的喜爱的。

          那年八月的深秋,夫妻俩率领皇族贵室去伏虎林(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西北)狩猎。当时道宗射杀了一只猛虎,萧观音还诗兴大发,作了一首七绝《伏虎林应制》: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

  灵怪大千俱破胆,那叫猛虎不投降?

  从这篇气势雄厚的诗中,足以看出萧观音的才华和胆识的。

  诗中一方面歌颂了辽国的强盛以及展现了辽道宗的英勇神武,另一方面展现了辽人往南可以压倒宋朝,往东能征服高丽的雄心壮志。在场的皇亲大臣们无不拍手称好,辽道宗闻后也大喜,大赞萧观音的才华与气魄:“皇后可谓女中才子。”

  远隔着历史的时空,我们似乎依然还能看见当年那位大气雍容的皇后:她正身着银鼠貂裘大衣,头顶戴貂帽,腰间悬玉佩,手中拿玉弓,胯下骑白马。那鲜艳的帛巾还在额前飞扬,足上一双红风花靴是那样的小巧精致。她的嘴角,还不时露出骄傲而幸福的笑意。

      这是怎样一位,威风凛凛和英姿飒飒的女子呀?!

  ◇◆◇◆◇◆◇◆◇◆◇◆◇◆◇◆◇◆◇◆◇◆◇◆◇◆◇◆◇◆◇◆◇◆◇◆◇◆

  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尘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拂象床,凭梦借高唐。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是秋来展转多,理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铺翠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块。铺翠被,待君睡。

  装绣帐,金钩未敢上。解却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贶。

  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原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茵,待君临。

  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

  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是君来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热熏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热熏炉,待君娱。

  张鸣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

  ——萧观音《回心院》

          由于萧观音后来经常不断地直言相谏,她渐渐地被道宗冷落了。

  这是她无法接受的事实,但又是必须面对的事实。

  百无聊赖的时候,萧观音忽然想到了唐朝一位才女——薛涛。据说薛涛就是因为写了著名的《十离诗》,而让节度使韦皋对她很快就回心转意了。她想让九五之尊的丈夫回心转意,于是就自创了《回心院》这个词牌,一连写下了十首给辽道宗看。

  只可惜,萧观音盼来的依然是君王的冷漠无情,换来的也依旧是她身边的旧枕残灯。

          目前,仍有研究者在为萧观音写的这首《回心院》,是否能定性为词而产生争议。可以肯定,这首《回心院》是她自创的词牌,和后面的《十香词》一样,都属于联章体。这和我们所熟知的《九张机》的词牌,是一样的。

  清人徐轨在《词苑丛谈》一书中说:“柳七之调尚未行于北国,故萧词大有唐人遗意。”意思是说,萧观音当时自创这首词牌的时候,柳永的词还没有传到辽国,她显然是受到了唐代联章词的影响。

  叶申芗的《本事词》和徐本立的《词律拾遗》书中,都收录了这首词。晚清词人况周颐曾在《蕙风词话》中写有:“有懿德皇后《回心院》词。其词既属长短句,十阕一律。以气格言,尤必不可谓诗。音节入古,香艳入骨,自是《花间》之遗。北宋人未易克办。”

  《辽金诗史》一书中,称赞她:“早已超越了契丹人刚刚写诗时那种朴陋质实的状态,而能十分纯熟地运用各种诗体进行创作,进入了一种自由的审美创造境界。”

      近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吴梅先生,对这首《回心院》的词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词意並茂,有宋人所不及者,谓非山川灵秀之气,独钟于后不可也。”

  她用扫深殿,拂象床,换香枕,铺翠被,装绣帐,叠锦茵,展瑶席,剔银灯,热熏炉,张鸣筝,这一连贯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再连起每句后面的“待君”二字,表现出了她内心的无比寂寞和深深的期待。字里行间,细腻缠绵,深婉哀怨,具有浓浓的伤感色彩。

  由此可知,她当时是多么地渴望着自己,能够重新再次获得君王的恩宠。

  而她的王,最终也没回心转意。

  这首词,带给我的不仅只是内心对她才华的钦佩,也包含有对她的叹息和怜惜。一代才女沦落至此,也真是难为了她,当时的一片良苦用心。

  由于词表现的曲调过于幽怨凄苦,难度性较高,宫中的伶人根本无法按其原曲调进行演唱。恰恰在这个时候,宫中有一个名叫“赵惟一”的汉族伶人精通音律,演奏技艺高超。他居然能把这十首《回心院》词演绎得丝丝入扣,非常到位,产生了与萧观音心中的共鸣。

  这位伶人,受到了萧观音的另眼相待。

  以后,他们便经常在一起共同演奏这首曲子,萧观音弹琵琶,赵惟一吹笛子,真可谓是珠联璧合。

  这种琴瑟和鸣的氛围,让萧观音重新找回了曾几何时的美好感觉。就在这如痴如醉的日子里,那颗饱受寂寞煎熬的芳心不禁怦然心动,对赵惟一产生了几分好感。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合作演奏曲子,倒也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若说她遭受冷落就视为不幸的话,那她后面所遭遇的灾难,将更是不幸。        

      ◇◆◇◆◇◆◇◆◇◆◇◆◇◆◇◆◇◆◇◆◇◆◇◆◇◆◇◆◇◆◇◆◇◆◇◆◇◆

      

      第一香:发香。

  青丝七尺长,挽出内家装;不知眠枕上,倍觉绿云香。

  第二香:乳香。

  红绡一幅强,轻拦白玉光;试开胸探敢,尤比颤酥香。

  第三香:腮香。

  笑蓉失新艳,莲花落故妆;两般总堪比,可似粉腮香。

      第四香;颈香。

  蝤蛴那足并,长须学凤凰;昨宵欢臂上,应惹颈边香。

  第五香:吐气香。

  和美好滋味,送语出宫商;定知郎口内,含有口甘香。

  第六香;口脂香。

  非关兼酒气,不是口脂芳;却疑花解语,风送过来香。

  第七香:玉手香。

  既摘上林蕊,还亲御苑桑;归来便携手,纤纤春笋香。

  第八香:金莲香。

  凤靴抛合缝,罗袜卸轻霜;谁将暖白玉,雕出软钩香。

  第九香:裙内香

  解带色已颤,触手心愈忙;那识罗裙内,消魂别有香。

  第十香:满身香

  咳唾千花酿,肌肤百和装;无非噉沉水,生得满身香。

  ——萧观音《十香词》

  少年时背过李渔的《笠翁对韵》,对里头一句“五色笔,十香词。泼墨对传卮”这话记忆颇深。当时,我对“十香词”这三字感到很奇特,还以为说的是花香哩。都说年少不知愁滋味,可那个时候,谁又懂得这“十香”为何物?如今方悟,原来此典是出自萧观音的这首《十香词》,而这“十香”指的也就是女人香。

  如果说五代《花间集》里的词过于浓腻香艳,很多人都难以接受。那么,萧观音的这首《十香词》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大胆艳丽,又该如何去审视?

  因这首词描写出了女性身体里不同部位发出的十种气味,故历来评价它难以登大雅之堂。

          平心而论,《十香词》艳是艳了点,可我觉得它美就美在艳而不淫。也许初读这首香气十足的词,男人难免有些意淫邪念的,女子看了还会耳热心跳。但当你细细赏读时,又会被她那笔触的细腻,和文辞描绘下的生动自然所惊讶、叹服。

           十味香,无法言喻,十种美,不可抗拒。让你既不忍触及,又不舍离去。

  当萧观音写完这首《十香词》后,又另赋了一首《怀古》的七绝诗: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事情就是那样的巧,萧观音的这首诗中,居然还镶嵌了那个汉族伶人赵惟一的名字在里面。这究竟是天意的巧合,还是另有他人的精心安排?这一切,已不得而知。

  不过也有人说,这首词并不是她写的。说是当初有一个大臣叫耶律乙辛,此人心眼坏透,却深得辽道宗的信任。他为了达到日后篡位的目的,于是想到了一个加害萧观音的办法。他令人作了首《十香词》,故意拿给萧观音看,骗她说这是宋朝皇后所作,然后设计让萧观音照抄了一遍。

  当辽道宗看到后,大发雷霆。人证物证俱在,萧观音自然是跳进黄河洗也不清了。最后的判决结果是,伶人赵惟一当即处死,赐予萧观音三尺白绫,让她自缢谢罪。

           萧观音遭到如此飞来的横祸,心中不服,力求要替自己辩白这冤屈。可道宗正在气头上,怎么也听不见去。萧观音又提出要求见道宗最后一面,狠心的道宗也没有答应。万般无奈之下,萧观音于临终前写了一首凄婉的《绝命词》:

  嗟薄福兮多幸,羌作俪兮皇家。承昊穹兮下覆,近日月兮分华。

  托后钩兮凝位,忽前星兮启耀。虽衅累兮黄床,庶无罪兮宗庙。

  欲贯鱼兮上进,乘阳德兮天飞。岂祸生兮无联,蒙秽恶兮宫闱。

  将剖心兮自陈,冀回照兮白日。宁庶女兮多渐,遏飞霜兮下击。

      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摧伤。其西曜兮将坠,忽吾去兮椒房。

  呼天地兮惨悴,恨今古兮安极。知吾生兮必死,又焉爱兮旦夕!

  至此,辽国第一才女萧观音香消玉殒,时年三十六岁。

           令人愤恨的是,萧观音死后,辽道宗觉得自己戴了绿帽子,心中余怒不消。他命人剥去她的衣衫,以苇席裹住裸尸后草草下葬,当时其状,极为凄惨。

         公元1101年,萧观音的孙子耶律延禧继位后。他抓捕了耶律乙辛的子孙和亲旧,将其全部处死。也不知九泉之下的萧观音,有何感想?

         时任翰林学士的王鼎,作为知情人把萧观音冤案的始末,详细地写进了辽代笔记小说《焚椒录》中。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书中写道:“今存者有进士王鼎的《焚椒录》,记录了辽道宗皇后被诬致死的情况,为研究道宗朝政事和辽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故后人研究萧观音的文人学者,大都会把王鼎的《焚椒录》作为研究和考证的最重要的史料。

           

  康熙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78年,纳兰容若等数词人来到了燕京琼岛的萧观音梳妆台,登楼怀古。这些才子各自都写了一首《台城路》的词牌,来祭奠这位高才绝色的一代辽国佳人。摘录数词如下:

         

            六宫佳丽谁曾见?层台尚临芳渚。露脚斜飞,虹腰欲断,荷叶未收残雨。添妆何处,试问取雕笼,雪衣分付。一镜空濛,鸳鸯拂破白频去。

  相传内家结束,有帊装孤稳,靴缝女古。冷艳全消,苍苔玉匣,翻出十眉遗谱。人间朝暮。看胭粉亭西,几堆尘土。只有花铃,绾风深夜语。

           ——纳兰容若《台城路。辽后洗妆台》

     

           层阑不厌波光冷,明霞远捎鱼尾。细草含茸,圆荷倚盖,犹与舞衫相似。揉蓝片水,曾簇蝶湔红,影娥描翠。锦石秋花,当时稳贴皂罗髻。

           春城几番士女,纵嬉游元夕,沙界烟寺。黄面瞿昙,白头宫监,也说千年遗事。回心院子。问殿脚香泥,可留萧字。怀古深情,焚椒寻蠹纸。 

             ——朱彝尊《台城路。辽后洗妆楼》

               

           洗妆楼下伤情路,西风又吹人到。一绺山鬟,半梳苔发,想像新兴闹扫。塔铃声悄,说不尽当年,花明月晓。人在天边,轴帘遥闪茜钗小。

             如今顿成往事,回心深院里,也长秋草。上苑云房,官家水殿,惯是萧娘易老。红颜懊恼。与建业萧家,一般残照。惹甚闲愁,且归斟翠醥。

            —— 陈维崧《台城路。辽后妆楼》

     

               凭君莫问妆楼处,御沟烟水如旧。满目江山,古而无死,此日定应谁有?鸟栖鹿走。只一段铅华,芳名不朽。直道忘情,试来此地断肠否。

               春风何限当日,下帘声一派,远山青后。凤胫灯昏,龙香拨暖 ,消得宿妆残酒。寂廖清漏。早一曲回心,几时重奏。付与昏鸦,夜寒喧禁柳。      

             ——严绳孙《台城路。萧后妆楼》

                       

  “一弯冷月照宫墙,胡笳声声段愁肠。昨日里珠绕翠围厌高粱,今日是铁窗残烛泣夜长。我不怨君王情义薄,却诧奇祸来迅猛。琵琶一曲本寻常,为什么冤狱突然从空降?”这是越剧《辽宫花溅泪》中,萧观音所唱的一段唱词。    

            这部越剧,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效果而对一些史实进行了改编。尤其是结局的时候,改成了当辽道宗看了萧观音写的血书后,知道了萧观音受冤的事,便心急如焚的赶去救她。但是他还是晚了一步,萧观音已经自缢身亡。道宗不禁后悔万分,伤心欲绝。

          

      ◇◆◇◆◇◆◇◆◇◆◇◆◇◆◇◆◇◆◇◆◇◆◇◆◇◆◇◆◇◆◇◆◇◆◇◆◇◆

           尽管历史的尘埃早已落定,尽管人间那数不清的美丽与哀愁,也都悄无声息地化为了一堆堆的荒草烟柳。

           尽管那断桓残壁下和荒草黄土间,湮灭了不知多少古老的故事。

           但仍有一些风姿旧影,会留在古老的时光中流转不息。

           今夜,窗外不见一弯凄凉的残月。唯有耳边一阵阵幽怨的琵琶声,刺痛着我的灵魂。

            听它如泣如诉。

            不知是否也与我一样,在痴痴地诉说着,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前尘。

            万丈红尘莫回首,回首云海苍茫。

            回首——已千年。

上一篇: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这份指南请查收
下一篇:“医疗美容”法律问题系列(下)——民事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