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场景下的学习与方法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08
手机版

  今年(2022年)我已经三十多岁了,目前为止投入资源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准备并参加2008年的高考了。回顾自己到2022年为止的学习经历,我想起了一位长者说过的话:“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作为一个天赋水平相对普通的人,没有父母、老师的引导和支持,没有一系列事件、因素的触动,没有老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物质、信息支撑,我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就不可能把练习了十几年的“应试学习”改变为“终生学习了”。简单来说,我的学习经历中的一些节点,是依赖环境甚至运气才顺利度过的。图1-1 《西虹市首富》名场面:凤雏投资赚钱了

  作为家长,我希望后代的发展,比如学业能够尽量顺利一些、可控因素尽量多一些。考虑到我的后代大概率还需要考试,也考虑到她的学习能力总体正常、需要环境帮一把才能获得足够强的学习意愿和能力,我计划把自己在应试场景下的多方面信息、经验、知识和思考整理出来,作为她的“祖传剑谱”。整理出来的内容有:

  (1) 流水账。主要内容是我的学习历史,即从学前班到高考结束这段时间里,与考学相关的重要事件。很多事情记忆已经很模糊了,这些信息需要抢救性发掘。这部分内容对应2.2节,其作用,是让后代在参与严肃的应试学习和考试之前,了解其他人的学习与考试。

  (2) 历史上,我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以及2022年的我对这些环节的分析与评价。这部分内容对应2.3至2.6节,其作用是,让她知道前人学习和考试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产生、发展的背景与过程。

  (3) 2022年的我设想的,面向考试的学习方法。这部分内容对应3至4节,其作用,是让她了解一个持有终生学习的“过来人”看待、应对考学的方式方法,并争取在某些方面超越前人。

  阅读本文的时候需要注意:

  (1) 本文的核心内容只有3.1和3.2两节,介绍了应试学习的目标和学习方法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两节的主要意思是:任何一个人,只要有办法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有办法摸索出合适的学习方法,都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学习者。

  (2) 本文记录了一个认识学习方法的方式。借鉴这个方式,或者创造自己的方式,去分析和认识学习,成为优秀的终生学习者的概率非常高。

  (3) 我的学习策略比较适合先天条件总体正常的人。我们中的极少数(不到1%),以较小的个人时间和精力投入,就掌握了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具有高水平的学习能力;还有一些罕见的人(可能不到0.1%),他们在没有太多外部辅助的情况下,基于高水平的智力和高明的认知方法,发展和表现出了高水平的学习能力——这些人的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普通人。普通人的学习方法,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可以辅助我们利用抄写等形式、笔记本之类的工具帮助自己克服某些方面智能的不足。

  我看历史课本以及历史题材的图书时,通常比较关注里面的故事,比方说“郑伯是个腹黑男”,不太能看出来里面的“微言大义”。

  在整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我发现, 人或事物发展的过程很复杂,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很难从文字记录里复原这种过程的。成年人的阅历、学识可以作为理解各种思想或方法的背景知识——而少年儿童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他们需要思想或方法的阐述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背景知识。

  这部分内容罗列的,就是我们在学生时代可能会经历的一些事物。

  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生涯,可以分为3个阶段:

  (1)小学阶段的学习非常简单,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把课本里所有的(有时是一部分)习题都做一遍。我妈是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她会协助我解答一些较难的题目;指导我在作文里尽量把事情说明白(我们都尽力了)。

  (2)初中阶段,我主动地加强了学习强度。从初中开始,父母已经没办法在学习上给与直接帮助了,我进入了自主学习模式。这个阶段我开始买一些辅导资料来提升学习效果。

  (3)高中阶段,我开始意识到“学习方法”的存在,并尽力去优化它。

  我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方法,达到了当时个人学习生涯的最高水平。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积累,比如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一定的竞争意识、简单的学习方法、比较扎实的各科基础等等,都在高中阶段得到了扬弃。因此,在通过这一节记录自己的高中学习方式方法时,我需要意识到,这些方式方法的出现,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各方面因素发展的结果(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小学生可以这么做,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高中生可以这么做;条件具备了才能出现)。

  历史上的我,只能基于当时的能力和资源去尽力完成当时的任务——这似乎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高考场上战斗的是一个个18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几乎无法使用成年人的方式去认识和对待学习与考试。举例来说,高中阶段的李鹏宇, 缺少足够的阅历、理论和训练,去理解30多岁的李鹏宇掌握的学习方法。

  我的目标是未来引导后代健康地学习,必然需要让她去理解和扬弃一个成年人提出的各种建议——现实与目标存在冲突。解决这种冲突的办法,就是让她在充分了解我的学习方式方法的演变过程,以及相关的尽可能详尽的背景信息。

  这里将我从小到高考结束的学习经历记录下来,作为后面分析的事实基础。由于记忆会衰减或者存在偏差,部分内容可能有误。

  我在K12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有几条稳定地贯穿始终的线索:

  (1) 父母一开始就认定了“知识改变命运”,坚定地支持我和妹妹学习、考大学。比方说,我妈可能在我上小学之前就在琢磨怎么培养这两个兔崽子;父母在精神和物质上对学习行为进行激励的时候,愿意出大手笔。

  (2) 我对学习的重视态度,实际上是“我自己的态度+父母对学习的态度+老师对我的学习的态度”。小学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对学习的重视占了较大比例;从初中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对学习的重视开支占据主导地位;到高中阶段,父母完全不需要考虑我是否重视缺席了,主要负责后勤并劝我惜力。

  (3) 我始终没有意识到或相信自己是优秀的学习者,缺乏向顶尖学习者努力的信心和欲望。不知道这是一个遗憾,还是一种幸运。

  (4) 总体来说,我在学习中的竞争意识是越来越强的。我经常被这种竞争意识支配,学习乐趣因此经常被冲淡。

  (5) 在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我没有在理论上认识‘学习方法’,瞎搞也能出成果,可以说运气很好。

  (6) 我参加的课外辅导非常少。这是必然的——年龄小的时候没钱补课,到了高中则没时间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这样的后果就是,损失了一个提升学习能力的渠道。

  表2-1 总账时间(入学年份-毕业年份)年级地点总评1989-1995学前村里玩得好。1995-1996学前班小学涂色好难;大部分人双一百。1996-2001小学1-5年级小学“我颠颠又倒倒好比浪涛”。2001-2002小学6年级小学普普通通。2002-2005初中初级中学应该完全相信班主任来着。2005-2008高中高级中学还行。

  学前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兴趣都是玩,基本没有针对未来考试进行学习。我妈可能做了一些启蒙工作。

  5岁左右的时候试听了几节村里学校的课,感觉挺好玩的。后来进入正规小学的学前班学习。

  表2-2 学前班的基本情况事项情况详情班主任贺老师对小朋友非常和蔼。当然有人闯祸的话会打手心。本人亲测,贺老师打人不使劲。同学数约110同桌1某帅哥有很多漂亮的关于恐龙的图画书——每一本我都看了。疑难科目美术等在练习填色时,觉得彩笔的颜色和教材里的颜色差异很大,不敢涂色。 学习看(指针式)手表读时间时,不理解“(为什么)秒针转一圈分针转一格”。后来似乎是总结并硬记了一个口诀,勉强可以正确读取时间。重要事件1我和几个同学在课桌上演示“轻功”。贺老师认为我们有破坏公物的情况(桌子被踩倒等),判罚上讲台打手心。重要事件2当时的学杂费,对我们家来说负担比较大。我似乎听到过父母讨论学杂费如何筹集的事情。考试情况满分很多人满分,皆大欢喜。

  整个小学阶段,我对学习的重视态度是时有时无的——主要由父母和老师替我持续地重视。

  表2-3 小学1-2年级的基本情况事项情况详情班主任李老师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高老师经常穿西装。同学数90-100重要事件1一年级下半年成绩下滑,李老师找我谈话,大意是“不要瞎混,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重要事件2二年级下半年期末考试后,高老师说考的很好、试卷被学校收藏了。回家和妈妈开玩笑的时候,从她的反应看出,她实际上非常重视我的学习。重要事件3我把旧作业本当做演算本,充分使用了这里的每一点空间——包括所有的背面、封皮、每一页正面两侧的空地。这是当时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基本操作,因为没有钱买演算本。重要事件4每天晚上我会坐在炉子旁一边烤火,一边吃烤土豆,一边看《作文大全》(可能是二姨家哥哥的),坚持到8点后——然后看中央台的动画片和天气预报。我宣称是为了看天气预报,父母没有拆穿这点伎俩。重要事件5家里没有把我和妹妹当做农用劳动力来培养,始终把学习当做我们的第一要务。考试情况考试成绩呈“U”型变化。

  表2-4 小学3-5年级的基本情况事项概况详情班主任李老师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张老师同学数约90左右同桌1经常带我玩。同桌2一个大个子,没少揍我。疑难科目1数学三四年级时感觉数学有点难,做题总是出错。疑难科目2语文不会写作文。重要事件1二年级期末考得好,学校发了奖金。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把一张20块大钞递给了我。我的天,好多钱!重要事件2张老师觉得我没有认真学习,应该是打我手心了重要事件3忘了是几年级,爸爸带我去东新街烈士陵园附近的一个新华书店,让我挑一本书买(应该是考得好给奖励)。我挑了一本讲地理奇迹的小书。重要事件4大概是在五年级,期末考试成绩非常棒,爸爸带我去钟楼洞旁边的新华书店买了两套(4本)关于历史和地理的图书,总价超过80块。其中一套里有关于“流沙”、“木乃伊”之类的内容,需要小心翼翼地看;另外一套更有意思一些。考试情况成绩稳中有涨这个阶段还不错,一直是年级里考试比较厉害的学生。

  表2-5 小学6年级的基本情况事项情况详情班主任何老师数学老师,讲课非常有激情。同学数60至70疑难科目重要事件1按照妈妈的建议写作文(题目是写一个剧本),获得好评,并因此对作文水平提升产生一点希望。重要事件2音乐期末考试,用竖笛吹了一首《同一首歌》,得了高分。同学们震惊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重要事件3大约从这个时期开始,家里每天给我和妹妹买牛奶喝,营养摄入水平显著提高。考试情况正常这一年我对学习不是很重视。

  从初中开始,我开始主动地重视学习,把学习当做最重要的事情来做。这种状态的一个表现就是,我所有事情的安排,包括看电视、打篮球,都会考虑到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分配。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收获有两个:(1)确认自己擅长考学;(2)通过中考获得了进入县里最好的班级的机会。

  主要的遗憾有两个:(1)由于从小比较自卑,没有完全相信班主任刘老师对我的判断,即“我是个好苗子”;(2)我们班是垫底班,学习资源相对较少。

  表2-6 初中的基本情况事项情况详情班主任刘老师数学老师,讲课、班级管理都是能手。语文老师杜老师喜欢看书,喜欢抽烟。英语老师1很年轻的英语老师,在班里部分同学的干扰下还想方设法帮助我们打好英语基础。上课带我们读单词声音很大,嗓子经常是沙哑的。英语老师2英语老师1后来还是被气走了,这位英语老师接手了我们这个可恶的班级。地理老师非常认真的老教师,可以手工画中国地图。我们班作为垫底班,考出的地理成绩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他于是专门在课上跟我们讲他的感想:孺子可教。物理老师贺老师教学水平很高。政治老师有一次我(可能还有别的同学)激怒了老师,被打手背。之后我就不敢瞎起哄了。体育老师杨老师三分很准。同学数60至70同桌1住得近、成绩不好,和我结成“对子”;经常带我玩。同桌2学习成绩有波动,和我结成“对子”。疑难科目语文不会写作文。重要事件1刘老师传功刘老师找了班里有心学习的同学(大概十几个),让我们每周找5道数学题,抄下来并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出来。 这个学习方式简单、有效,每当某科成绩有波动时,我都会用这个方式去加强基础、提升水平。重要事件2刘老师找我聊天,说她之前的学生里出过县里第23名。她判断我有潜力达到前20名。重要事件3物理老师比较重视班里另外一个同学。我在竞争冲动的驱使下,花了较多的精力去学习物理,初中基本维持了该科目的班级第一名。重要事件4有一次刘老师被同学们气的不轻,训了我们一节课。临近结尾的时候,她说我挨训和听讲都不走神,值得学习。重要事件5(具体时间不确定)我向父母提出要求:如果这次考得好,给我买个足球。后来成绩不错——爸爸不知为啥买了个篮球,我于是入了篮球坑。重要事件6从初中开始,我可以经常大口吃肉(妈妈每周都会炖一锅肉猪肉),营养摄入水平达到新高。重要事件7一年级时,我们刚开始学习英语,班里好多同学跟不上。老师让我们放学别走,留下来做习题。这样加强学习一段时间后,我的英语学习终于跟上了,可以记忆单词、读音标、理解语法了。考试情况中考成绩不错,不过没有达到刘老师的期望。

  这个阶段的主要收获有两个:

  (1) 确认自己可以和县里头部的学生竞争。

  (2) 通过高考获得了去优秀大学学习的机会。

  遗憾是,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学习方法”的存在,并系统地去认识和优化它,导致学习成果上限不高。

  表2-7 高中的基本情况事项情况详情班主任白老师数学老师,做事情非常专注、非常投入。语文老师侯老师厉害,啥样的作文都能看下去。英语老师冯老师英语教学专家。历史老师讲课很有趣。物理老师曹老师清华才子,讲物理言简意赅。生物老师王老师喜欢手工画图。化学老师经常说“不要吹灭酒精灯”。体育老师一位强壮的女士。政治老师应该仔细听讲的。同学数60至70同学1性格和我接近,经常一起玩、讨论学习。同学2数学成绩好,经常套取他的学习经验。同学3一手好字,作文写得好——和他学了点写作文的经验。同学4学习状态、考试成绩一直维持在极高的水平,是我高中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可以称之为“灯塔”。疑难科目语文仍然不太会写作文,后来剑走偏锋只写议论文。重要事件1侯老师让手下班级同学相互给作文评分。我手里的作文在表达时存在逻辑跳跃性很大的情况,警示我以后写作文要多考虑事物发展的时空顺序。重要事件2高中学习生涯最低谷:数学成绩不及格。使用刘老师的方法,把心态和能力都调整到了新的水平。重要事件3重感冒输液,整个白天没人说话、在病床上想这想那,意识到很多课文里作者们的思想感情就是在类似的场景下产生的。终于理解他们写诗词文章的目的了。重要事件4高一期末考试错过了地理考试。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失误,后面对考试时间地点的重视程度提到很高的水平。重要事件5侯老师鼓励我们往校报投稿。我的小短文被接收并印在了校报的中缝。稿费是5块钱,我没有花。重要事件6校内拔河比赛中,我们班用较少的胖子夺得了冠军。在决赛中,我们用持久战的打法击败了对面的肉山们。白老师的指挥非常给力。重要事件7我家在神中附近买了房,大大减少了我上下学的通勤时间。考试情况高考成绩不错,基本达到了刘老师的期望。图2-1 《人民的名义》名场面:一分钱都没花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预习、认真听讲、复习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学习方法特殊、智力超常的同学可能有区别)。高中阶段我只重视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

  集中我们这辈子最重要的资源:注意力。定量地描述的话,“认真”就是争取在40分钟里维持30分钟不走神的状态(这30分钟可以是断续的)。不走神就是,能听清老师说的字面内容、理解对应的含义。

  有利于我集中注意力的方式或条件有:

  (1)个人不喜欢、也不擅长关注很多事情;

  (2)中学阶段练习打坐和冥想,维持专注状态的时间上限远超40分钟。周末的时候,我会在屋里一边听音乐,一边打坐,持续两个小时左右。

  (3)体育锻炼比较充分,即使连续坐1个小时,颈、背、腰也没有疲劳感,基本不影响学习状态。当然我会时不时趴一会儿。

  (4)走神片刻,我尽快集中注意力、在此跟上老师的步伐。我比较幸运,小时候没遇到啥大事件的冲击,绝大部分走神是有意识的,因此意识到自己走神并再次集中注意力是比较容易的;有时候我会选择捷径,即看看“灯塔”在干啥(极大概率是在认真听课),我就可以轻易的把思维切回课堂。

  课堂里,老师会按照一个“平均”的速度推进内容讲解。这样,我经常会有跟不上趟的情况,没有即时理解一些内容。本人比较内向,几乎没有当堂向老师提出疑问的情况。我会课后自己琢磨一下,或者找同学问一下,从而解决相应的疑惑了。

  复习主要有两种形式:(1)做题;(2)各种形式的总结。

  我会不定期地对已经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尽力去比较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提升记忆的牢固程度。注意,此时我还没有这样的意识,即利用增加的线索来加深记忆(即所谓的“记忆宫殿”使用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应用比较多的一个总结形式就是画“知识图”,类似图。当时是直接在A4大小的白纸上画,自由度很大——难度也不小,因为我们需要想出一个知识点相关的关键元素,按照一定的关系扩展出更多的元素,并为已经列出的元素建立尽可能多的关系。参加工作后,我从产品经理同事那里知道了,这种图叫做“思维导图”(Mind Map),可以用Visio、XMind之类的软件画出来。

  图2-2 某算法相关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记号是一种规则严密、信息密度很高的符号,可以帮助我们将高频出现的高价值事物特点标记出来。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量非常大,需要记录的信息也因此非常多,必须使用一套易于书写和阅读的符号来表示高频事物。比方说,把一道题的标号用圆圈圈起来,表示这道题需要复习;而复习之后,可以用一道线划掉这个圆圈,表示已经掌握,不需要再复习了。如果将所有需要复习的题目都单独整理出来,比如抄写到一个本子里(累死),或者剪下来(纸张双面打印咋办),或者拍个照片保存(这个似乎可行),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相比之下,画个圈圈的做法,就简单多了。

  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是多样的,不论是考试、工作还是生活里都是这样。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任务至少有两个层面:(1)积累知识和技能;(2)打磨学习能力。

  我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听其他人讲题不利于提升自己做题的能力。我的逻辑是,听别人讲题,就减少了自己独立解题的机会,不利于提升独立解题的能力。事实上,我的想法和做法有点极端。独立求解大部分题目足以有效提升我们独立求解题目的能力;多听听老师、同学或者参考答案的解法,可以有效提升我们思维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不会做的题,肯定得看答案了。答案是“事后诸葛亮”,无助于我下次遇到类似题目时,制定有效的解题思路。

  “理解”指的是对知识点相关原理的理解;“记忆”指的是对课本原始内容的记忆。整个中学阶段,我认为知识点的原理学起来“有意思”(学习对象变化较多,学习不枯燥),而知识点的记忆工作“没意思”(变化太少,学习起来很枯燥)。因此,我对“记忆”类任务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更重视“理解”类任务。

  从高二下学期开始,每个周末,我都会按照标准的时间,做几套完整的试卷。

  没有人比我更懂模拟考试.jpg

  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和篮球。

  强壮的腰、背和脖子,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维持良好的坐姿。

  静坐冥想。拥有一个省力的坐姿,是非常有利于学习的。脖子和腰所受横向的力尽量小即可。

  我是初中开始接触电脑的。非常幸运,此时我的视力已经基本发育完全,之后保持的很好。不过电脑的利用率比较低,主要是用来查询关于篮球的信息以及听歌,没有查询学习资料的意识。玩的最多的电子游戏大概是一个叫“街头篮球”的横版游戏。

  总体来说,中学阶段,我在电脑上花的时间不是非常多。

  文字操作能力。抄写古诗词、歌词。

  诗词鉴赏练习。阅读诗词背景故事。

  做很多卷子。

  大量朗读,培养语感。

  单词背的太少。

  在考场上,时间是我们最核心的资源之一。为了即时了解剩余的时间资源,以及在一道题上已经消耗的时间长度,我会使用一块手表计时。通过大量地练习完整试卷,我们可以比较熟练地管理考场上的时间。

  我会让父母和妹妹都知道考试时间和内容,并请他们协助我安排考试事宜,比如万一闹铃没响,他们得叫醒午休的我(这段时间他们不能睡觉,哈哈)。

  通常考试组织者会提前公布每个人的考场。我会提前到这个教室去踩点,以熟悉从家到考场的路线以及考场附近的环境。这是我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通过提升对考场环境的熟悉程度,降低警戒水平。

  试卷和草稿纸都可以用作演算纸。通常草稿纸是A4大小,可以分两栏来进行演算或记录;每一道题目的演算记录都要标记对应的题目序号,以便时间富裕时的检查(备考阶段则有助于非常细致地回顾解题过程)。

  包括高考在内的重要考试的客观题,都要求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以便考试组织方使用机器判卷。

  机器处理图像的稳健性远不如人,答题卡填涂不够清楚的话,机器的阅卷错误率会相对较高。因此,一定要使用官方推荐的2B铅笔;涂色力度要足够大、面积要适当大。

  选择题通常分值不高、分配的时间不长——这是选择题“可以巧解”导致的。

  很多资料里都会提到这个策略:如果一道题不会,可以假设某个中间结果已经得到,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把剩下的步骤写完整。这个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一道题的大部分分数。

  试卷里,诗词鉴赏题目考察的似乎是我们对作者心理的揣摩能力、以及识别并评价诗词文学手法的能力。

  如果我们能言简意赅的表达自己看完诗词后的感受,就较好地完成了第一个子任务。如果不能确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是 “思乡之愁”还是“忧国忧民之愁”,可以使用领导们特别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即概括为“忧愁”。

  把一个正向的观点,比较顺畅的表述出来并证明其合理性,就能产出一篇合格的文章、可以拿到中上水平的分数。

  至少从表面现象来看,我的学习成果和自己擅长的一种能力是相互促进的。

  在童年时期,我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比较强的,这种能力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事实上,幼年时期的人类幼崽,只会对感兴趣的事物集中注意力。我比较幸运,幼年时期神贯注的对象,是各种各样以前没听过、没见过的东西,包括课本里、课堂上展示的某些方面的知识。环境的引导和支持,以及(可能存在的)先天因素,然我恰好乐于关注特定事物。

  在学习过程中,一次次正向反馈、自己有意识无意识的训练,将这种能力进一步发展了。这个阶段,环境的引导和支持,以及我个人的努力,共同加强了学习成果与注意力。

  不用遮掩,我们进行高中阶段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考高分、上好大学(当然,我们还需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培养终生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我在高中的高考目标是一个大学——实践证明,这个目标是定性的,无助于我衡量自己距与目标的距离。十几年后的我想到了另一种高考目标,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省内排名。应该有很多人很早就知道了这一点,这不会减少我找到一个有希望的方案时的欣喜。

  社会各界组织高考的目的,是选拔特定类型的人才。国家和社会希望通过高考把学习能力、服从性、体力等等方面比较优秀的孩子选出来,配以较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进行培养,然后让他们以较高的生产力去完成历史使命。简单来说,高考中,分数的绝对值是600还是500没啥意义,国家只看排名——粗暴地讲,排名1-100的同学去top2,排名101-1000的去top3,排名1000以后的去C9。

  我们的目的是去一个符合预期的大学。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实现直接目标:高考分数达到省内前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自己在本省几十万甚至一百万人里的排名数

  ,并为提升这个排名而不断努力。图3-1 我们的直接目标——录取通知书(http://www.51miz.com/muban/483293.html)

  当然,学校组织的模拟考试里是无法给出

  的,我们需要想办法估计这个数字。

  这个数字可以基于自己在本市或本校的排名来估计:

  (1) 学校应该有本校历年学生的高考成绩、和本省排名数据——基于这份数据,可以大致估计出本校1-10名在本省的排名情况、11-20名在本省的排名情况,等等(这是个校内排名区间到省内排名区间的映射;当然也可以用更好的模型来描述)。比方说,校内30-40名在省里可能是10000-20000名。

  (2) 基于校内模拟考试、平时小考等环节得到的成绩和排名,我们可以估计出自己高考成绩在校内的排名

  (3) 结合(1)和(2)的数据,就可以估计自己在本省的排名了。

  说实话,估计

  的过程挺繁琐。我们可以记住校内排名与学校水平的大致对应关系,然后关注自己在校内的排名即可。比方说,本校前40名有机会去211级别的学校,那我作为排名81的有志青年,得想办法优化学习方法,争取花半年时间把各科成绩都提升一点。否则,趁早断了去名校的念想。

  注意:

  (1) 这个估计方式有效的前提是,校内同学之间充分互助,并以校外学生为竞争对象。如果我们以校内甚至班内同学为直接竞争对象,那么大家可能要用“技术封锁”之类的策略,那么本校学生的学习环境会显著变差、导致本校水平在本省的排名下降。话说回来,一个学校一届学生也就一两千人(2008年神木的情况;其他时间其他地区不了解)、占省内总数的0.5%,因此,绝大部分(各分数段略有不同)的竞争对手在其他学校。同校学生团结起来、一起炼盅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

  (2) 一般不要以班内排名来估计自己的水平。一个班级只有几十个人,样本量太小,会导致较大的估计误差。

  健康的身心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这份财富来之不易,我们可不能轻易消耗。虽然,在某些时期、某些场景下,我们会消耗一些去争夺比较重要的东西,比如内卷时代必须拼几年去考个好大学,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身体和心理方面的消耗一旦超出某种水平,人会奔溃。奔溃之后,我们是否还能恢复?这可说不好。

  身心健康受损后,我们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会大幅下降。我在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因为公司的无底线压榨(经常凌晨下班),身心状况非常差。比方说,28岁的我,血压高压达到了141;作为一个正处二八年华的青年,我每天想的是“退休”、“再也不想干活了”。我们在考学阶段通常也会压榨自己,通过压缩休息和玩乐时间来增加学习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如果过度刻苦,就会陷入“再也不想学习了”这种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即使乘以较长的时间投入,最终的收益增益也不是很大(搞不好还会亏本)。

  强壮的身体是学习能力的物质基础。大脑在高强度地工作时,功率是非常高的,需要持续、大量地消耗体能。比方说,参加工作后,如果我在上午构思一个解决方案,那么肚子饿的时间会提前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以前白天黑夜不停地学习,体能消耗也是非常大,饭量取决于肚皮的弹性——即使这样,下午三四点会饿的胃疼。

  如果万幸,我们在整个K12阶段的学习中,总体了维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这意味着我们获得了大量非常宝贵的财富,比如强大的抗挫折能力。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智力的结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快乐的生理机制。

  学习论(Learning theories)。

  从先天禀赋来看,我是普通人的一个样板。我没有严肃地测量过自己的智商,因此不知道自己的智商分数在人群里的百分位数。从平时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情况来看,我的智力是“正常”(换句话说就是“普通”)水平。其表现就是,从小到大,没有一门课程是我觉得“容易”的。

  结合周围人的情况来看,普通人在考学方面是可以与所谓“高智商”或“天才”竞争的。高考里,大家比拼的,表面上的分数,实际上是分数背后的很多东西:

  (1)学习积累。这方面的水平,可以用良好的学习方法搭配更大的资源投入,来大幅度的提升。

  (2)身心素质。

  (3)考试能力。

  (4)其他。

  学习动力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事物,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据我所知,学习动力只能在正向反馈的刺激下产生或维持。

  可以支撑甚至驱动我们常年做一件事的,是这件事提供的某种场景下,我们体会到的一种正向反馈。正向反馈的其他叫法有,快乐、乐趣、狂喜、快感、爽、成就感,等等。这种正向反馈产生的过程和原理,与巴浦洛夫让狗产生条件反射的过程和原理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围绕正向反馈的产生机制,设计各种各样的策略来提升或维护我们的学习动力,并使这种动力持续下去。图3-2 巴浦洛夫的狗

  K12阶段的学习成果终生有效。

  虽然直接目标是高考分,但是我们不能完全被分数支配,而是以一个终生学习者的视角去看待K12阶段的学习。

  从我们记事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开始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

  K12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会前人积累的一些简单知识和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在社会里生存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不只是学习能力,还有创新能力。通常来说,国内的教育体系特点决定了,包括教育者在内的所有人对创新能力的关注度相对不足。我们作为学习者,需要自主地重视自己的创新能力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很多,然而我目前了解较少。对于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习上的“做题家”来说,把一些有趣的题目留出来、在不参考答案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做出来,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方法。

  记忆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记忆的精确性和持续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成任何事情,都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持。

  图3-3 应试学习涉及的关键角色

  所有可以用来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事物,都是我们的学习资源。

  目前学科类的辅导老师已经被国家基本清空了,不过还是有一些辅导老师资源可用的。校内的任何一个老师,只要我们提出关于学习的问题,肯定愿意尽己所能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班里总会有几个卧龙雏凤和我们的学习水平接近,或者某些科目的水平和我们接近——如果是超过的话,那是极好的。这些同学学习的方式方法、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方法,或多或少和我们是有区别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他们掌握的东西,只需要用一点零食就可以获得并掌握,往往可以帮我们省下几个月甚至数年的探索。图3-4 电影《西虹市首富》里的两位人才

  互联网里不只有花花世界。众所周知,百度、知乎、B站等网站/APP,是覆盖-1至100岁人群、面向360个行业的优质学习工具。

  一个人,要在10年时间里稳定地保持学习状态,前提是拥有足够强的学习动力。

  有一些非常幸运的人,他们天生或者在环境的影响下,爱好做某一类事情,并且较早地开始做这些事情。有些人从小就喜欢学习,我愿称之为幸运儿。而绝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必须想办法对学习产生兴趣。

  学习动力从哪里来呢?从一次次让自己高兴的正向反馈中来。学习动力生成的关键,就是建立“完成目标-正向反馈-高兴-兴趣维持或提升”的循环。我们需要在完成特定目标后,给自己一点激励从而制造正向反馈、启动后面的动作。图3-5 喜闻乐见的“小目标

  设定合理的目标,是成功完成任务的前提。假设我的任务是每天背100个单词,以我的记忆能力和对背单词的感兴趣程度,每天将会迎来一次失败——这种频繁出现的小失败,会不断地冲击我的心态、消磨我的学习动力。为什么呢?太多的失败会让我感到自己无法掌控事情走向。反过来讲,如果任务目标定的小一些,自己通过适量的努力就可以完成,那么我每天会收获一次成功的经历——长期来看,我因为完成任务带来的正向反馈而上瘾,走向增加天所背但词个数的不归路。

  这条经验是结合我高中阶段和考研阶段两段学习经历得出的,非常可靠。高中的时候,我的目标是记忆课本末尾的单词表,最后以讨厌背单词收尾。词汇量相对不足的情况,对我的高考英语成绩产生了少许的负面影响。考研时,我发现英文词汇量不足会导致阅读困难,进而导致在阅读理解题里丢掉大量的分数(备考初期是30%左右的错误率),因此痛下决心背单词。我用一个背单词软件来辅助单词记忆,因此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词汇量变化。这一次,我的任务是每天“想背几个就背几个”,非常好地保持了学习热情。不过呢,随着词汇量的提升,我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得分越来越高,

  通过完成小目标来获得成就感的另一个具体做法,就是做适量的简单题。对于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来说,通过大量(还要细致)地练习简单题目,可以比较明显提升做题正确率,进而感受到学习成果,从而获得成就感。

  “激励”非常简单,就是给一个人他喜欢的东西。激励的方法就是投其所好。比方说,我喜欢看幽默得东西,一个好玩的表情包里的情绪或者脑洞,会让我大受震撼、身心状态大为改观。如果可以在文档里放一些表情包,那么我对写文档的兴趣会大幅提升。如果觉得做一件事情的乐趣还不够强,我们可以提升激励的频度。比方说,我在以写文档的方式学习算法时,如果遇到非常难的算法,我会贴很多表情包。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使用的激励工具分为两类:

  (1)物质奖励,比如食物、玩具、运动装备等。我上学的时候,每次考试成绩好,父母都会施以“重奖”。美食、篮球等。

  (2)精神奖励,比如权力、奖状、赞美、奖状等等。允许自由支配寒暑假可能是最有价值的精神激励之一。

  人类幼崽必须进行大量的游戏来发展自己的生存和社交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说的“游戏”,不是“电子游戏”,而是一切以娱乐为首要目标的活动。常见的游戏形式有,捉迷藏、过家家、篮球、看球、电子游戏等等。任何一种游戏都有成瘾的潜力,可能会过度占用我们的时间,导致休息时间较短、学习投入不够等等。

  幼崽通常无法直接参与社会生产,人类文明最核心的活动。我在这个阶段经常会在学习和游戏中与同龄人比拼强弱——如果竞争成功,我会认为自己胜任以后的生产任务的可能性会比较高;如果竞争失败,对自己的预期就会悲观一些。我在电子游戏中砍砍杀杀的本质目的,其实也是这样。如果有机会打工的话,我们会意识到,游戏里的“训练”,远远不如参与实际生产。

  克服游戏的诱惑非常难,目前为止我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从小养成的对考试极度重视的习惯,使我在备考周期,完全将游戏看做一个辅助备考的工具,比方说,学的烦了就一边听歌一边学,或者运动一会继续学。进入大学后,我对考试的重视程度降到历史最低,开始长时间地沉迷于电子游戏(可能是从大一到博士退学的大部分时间)。

  实践会让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也许有助于我们挣脱游戏的围剿。参加工作后,在学业失败的刺激下、在生存压力的“帮助”下,我几乎完全摒弃了游戏(不再打电子游戏,很少去打篮球、跑步,也很少看电视剧电影了)。我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提升工作能力上。这个阶段,我找到了比电子游戏更可持续也更有生产性的一种游戏形式,就是写博客(实际上是“写博客、刷流量”,仍然利用了我追求“分数”的本能)。

  一种可能帮助战我们胜游戏成瘾方法就是,找到另一种可以让自己沉迷的东西——当然,新的沉迷对象应该是可以为自己带来长远利益的事物。需要注意的是,我说的是“利益”,即金钱、名望、社会生存能力、职称、高水平教育资源、美人、社会贡献、正能量等等。从我的经验来看,自己感觉有趣,而且能帮助自己和他人提升生产力的事物,通常可以放心上瘾。我们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不只有游戏的本能,还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本能。

  预习可以降低课堂学习的难度。对基础不牢的同学来说,在课堂上跟上老师的节奏比较困难,因此课堂学习效果较差。解决办法就是,课前比其他同学更努力一点,花点时间预先看看下一节课要学的内容。早期的鸟儿有虫吃,先起步的同学在课堂上的压力会略小一些。对基础扎实的同学来说,预习可以提升自己课堂学习的效率。简单来说,预习过后,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做到张弛有度——已经搞明白的地方,可以放松一下(比如若干秒内不听课、闭目养神),或者琢磨琢磨之前没有搞明白的东西。

  预习的时候看什么呢?举例来说,哪些东西简单、哪些东西必须仔细听老师讲课才能搞明白(最好做个记号,比如“?”表示似懂非懂、“??”表示完全不理解)。

  有些情况下,我们的基础不足以支持自己在预习阶段回答一个问题:我是否理解了课本内容。用顺口溜来说,我们此时处于“不知道自己知不知道”的状态。据我所知,我们有两个选项:(1)在课本里对应大标题上标记“”??”;(2)使用所有可用资源,包括家长、老师、互联网等,了解一下这部分内容的思想、作用(方法及其应用可以在课堂上学习)。

  一个人的能力和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假如我们有无限的精力和时间,就可以把所有可能的学习方法都试一遍,然后选择其中最好的一套。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我们能够想到以及实践的学习方法知识沧海一粟。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了解更多学习方法及其实践效果呢?

  当然有,那就是和其他人交流。

  和同学交流,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独特的技术。

  和老师交流,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经典的战略战术。

  包括老师在内的很多管理者,在制定管理策略的时候,会持有这样一个假设:每个管理对象的各方面情况都接近一个“平均人”。具体来说,一些老师会针对班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计班级的学习方案,比如练习题的数量、难度分布、练习的频度等等;一些“尖子班”的老师,则会按照班里成绩最好的那几个学生。“平均人”假设必然会导致老师制定的学习方案不适合一部分人,比如习题难度太大、我们做不了,或者习题难度太低、练再多也无法提升成绩上限。

  不是所有的题都有相同的练习价值。对于一个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来说,“压轴题”这个难度的题目是没有练习价值的;对一个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练习解答选择题时需要的奇技淫巧,效用没有研究压轴题来的高。

  我们解答错误的题目,自己的答案,以及相应的演算记录里,包含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情报。图3-6 虚假的闻过则喜(鲍国安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一幕:曹孟德闻过杀害师勖)

  在所有的笔试中,字写得好,相当于一个人在谈对象的时候口齿清晰而且长得好看,是可以帮助我们多拿分的。

  小学阶段多看名著。网络文学就算了。

  不跳步骤地做题。

  多朗读,培养语感。

  三十多岁的我,对学习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比如,我意识到出生直到生命终结,我们都要建设https://zhuanlan.zhihu.com/p/123857393和https://zhuanlan.zhihu.com/p/123857393里说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

  对绝大部分少年儿童来说,认识并理解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他们还没有体验过学习对世界和自身的改变。这部分内容主要写给扮演教育者角色的我。

  与考试有关的重要角色包括:

  (1) 考生本人。

  (2) 其他考生,即我的竞争对手。

  (3) 出题人,即设计试卷的专家。

  (4) 判卷人,即给考生解答打分的人。

  (5) 任课教师,即向考生教授特定科目内容的老师。

  (6) 我的家长。

  (7) 监考老师。

  (8) 同学。

  这些角色中,出题人和考生本人通过试卷进行一种博弈(如图3-所示):出题人出于特定目的(尽可能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高低区分开来)以及对考生的了解设计一份试卷,而考生基于自身能力和对出题人的了解回答试卷里的题目、以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

  注意,在一场考试中,两个角色都只有一次动作机会;而作两个群体,出题人和考生的博弈是常年、持续进行的,因此相近年份的对手状态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图3-7 参与考试博弈的关键角色

  对考生来说,最直接的博弈对象就是试卷的设计者。而试卷的设计者,是在考试目标、考察对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等因素的约束下,基于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历年同科目、相似科目、其他科目试卷等资源,设计出既能完成考试目标,又能体现自身“水平”的试卷的。

  因此,高水平的试卷,尤其是高考试卷,其设计总是遵循一定的章法。换句话说,高水平的试卷里必然存在一定的规律。

  几乎所有的试卷里都会放置难度不一的题目。不同题目分值总数,与题目难度的数量关系大致如图3-所示。总体来说,简单题占据了试卷里的大部分分数。稳健、准确、快速的完成这些比较简单的题目,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一方面为得高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为难题的解答留出了更多时间。

  简单题和难题在试卷中的位置分布往往是有规律的,需要记住、尽量降低遇到难题时的心理压力。比方说,数理化生的最后一道题通常是整个试卷难度最高、计算量最大的题目;数学试卷的选择题里偶尔会有一道题比较难,“硬解”和“巧解”都不太有效;等等。当然各人擅长的方面不一样,眼中的题目难易程度位置分布略有区别。在预计快要遇到难题时,要做好心理建设,一方面减压,另一方面做好发现题目过难时放弃解答的准备。图3-8 分值总数与题目难度的数量关系

  试题设计者会想方设法保证比较优秀的考生(我猜是前5%)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以较高的质量完成试卷内所有题目的解答。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呢?我猜,设计者会估计优秀考生完成每一道题的耗时,然后加总得到总耗时,并调整试卷的题目列表或调整部分题目内容(以增减难度)。进入高三以后,我在学校组织的模拟考试、市县组织的考试以及最后的高考中,除了“压轴题”,其他版块题目的耗时都比较稳定。

  表3-1序号资源名称详情1学习水平这是决定我们考试成绩的基础因素。2做题技巧考试本身是个非常有规律的事物,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来降低答题的代价。3时间只有规定时间内可以答题。4体力和脑力连续两天的高强度脑力劳动,需要较高水平的体能储备和脑力储备。5心理状态考试和体操比赛一样,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考生准确完成既定动作的必要前提。6考场环境7试卷与草稿纸试卷和草稿纸的通途和用法很多。8答题卡与2B铅笔9手表、尺子等文具每个装备都有独特的用途。10监考老师监考老师的职能不只是发卷子。11食物、饮料考试非常容易饿或者渴。

  如前(2.5.1)所述,一定要带一个计时器。

  靠前几天最好不要进行高强度的学习和运动。

  进考场的时候可以带一些糖或饮料,以及一瓶水。考试的时候是可以吃喝的,当然不能制造太大的噪声。

  规划好大小便,以免内急造成的身心状态下降,或者考试中途上厕所带来的时间浪费。进考场前最好去厕所清空一下。

  在气温很低的情况下,我的大脑活跃度会大幅下降、手也不太灵活。假如考试的时候,由于比方说刮大风、下大雨等导致室温很低,最好穿一件足够厚的衣服。

  良好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持续、稳定、高水平地进行手眼脑活动。

  如前(2.5.3)所述,草稿纸需要有策略地使用。

  如前(2.5.3节)所述,答题卡使我们获得高分的重要道具。考试组织方会使用机器来快速地判断答题卡上的客观题正误,并快速计算出相应分数。机器阅卷的原理可以参考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t4y1Q7c3?from=search&seid=11109934515270838477&spm_id_from=333.337.0.0。

  试卷坏了,手表不走了,计算器坏了,水杯没水了……遇到这些影响自己考试水平的事情,都可以找监考老师解决。

  如2.5所述,是考试的一些基本技能。

  稳定而精准的估分能力,相当于额外的10分。精准的估分,可以提升对高考分数的利用率。我在整个中学阶段都不重视对分数的估计,导致自己估计高考分数时的把握不是很大,最后估了一个比较保守的分数,浪费了10分左右——对前2%的学生来说,10分的价值非常大。

  高考之后,在报志愿的时候,我遇到了2个难题:(1)报什么学校;(2)报什么专业。

  老百姓的信息渠道比较闭塞,对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社会需求了解较少,子女高考报志愿的时候经常两眼一抹黑。我们这一家就是典型,儿子分数估计还不错,但是不知道有什么学校、有什么专业、社会需要啥样的毕业生。最后,负责生物课的王老师说我报哈工大的电气比较合适,我就报了这里。

  当时的策略是比较粗糙的,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学校、专业以及我个人的情况。更好的策略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发掘他的特点甚至特长,尽可能帮助他确定自己的兴趣范围和职业规划;在报志愿阶段,在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协助他选择合理合情的学校和专业。

  教育局、工信部与高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专业会经历类似经济周期“出现”、“繁荣”、“泡沫”、“泡沫破裂”的变化过程。在一个专业对口行业的发展初期,人才供给少、从业人员平均收入较高——这会导致人才供给快速提升,最终出现供大于求甚至供远大于求的局面,此时从业人员的平均收入会显著降低。举个例子,生、化、环、材等专业在21世纪初被宣传的神乎其神,而到了2010年之后,这些专业被毕业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抨击(2020年之后,我在知乎里疯狂刷帖得到的方便抽样里,竟然没有哪怕一个回答或评论说生物这个专业的好话)。总之,大家要擦亮眼睛,关注官方和民间机构公布的“红灯专业”、各大论坛里推举出的“天坑专业”和“劝退专业”,并在此基础上慎重选择报考的专业。

  “较强”的意思是,不是很强。

  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岗位与专业的相关性很强;在企业里,岗位和专业的相关性弱很多,专业“相关”应届生可以入行,或者有一定相关实习、工作或学习经验有机会跨行。

  体制内外对名牌大学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换句话说,名牌大学生的身份,在社会各界的机构和个人眼中是加分项。举例来说,北大和清华在绝大部分场合,都是“最好学校”的代名词,用人单位基本上会优先考虑来自这里的候选人。

  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对大学来说是加分项。

  包括老师在内的大家,眼光应该放长远一点,为孩子们的一生负责,直接告诉他们,高考完还需要学习。宣称 “上了大学随你怎么玩”的结果,就是很多不了解大学的孩子失去了认真对待大学阶段学习的动力(比如本人)、浑浑噩噩地度过这4年。直接告诉他们,大学还需要学习,很多课还需要考试,还有几百种课可以任意选,光体育课就有几十种——对学习内容相对枯燥的高中生来说,这些东西实际上是非常强的诱惑。

  离我的后代参与高考还有十几年,希望我能带领她健康地完成这段时间里的各项任务。

  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加和相关理论的积累,我越来越有这样的感受:“环境因素”对天赋水平正常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悟已往之不谏,未来之可追”(陶渊明)。这个时代年轻人中的绝大部分,在学识、能力、资源等等各个方面都(此处应该可以加“大大”)超越了当年的父母,比方说,绝大部分80后的父母都没有初中学历,而绝大部分00后的父母至少是初中学历。我们有机会为自己的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持。

  “应试学习”的副作用非常强,需要父母尽早布局来缓解。

  写到结语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在整理学习方法的时候,使用了自己在科研训练中学到的一种分析事物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不是很复杂。

  据我所知,几乎所有的领域的调查和研究活动,都会涉及“数据”和“分析”两个环节。广义的“数据”,指的是用于描述研究对象各方面情况的信息和知识;狭义的“数据”,指的是描述了研究对象某些方面情况的浮点数、整数、布尔值、音频、视频、文字等。“分析”指的是,我们在数据描述的“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演绎、统计分析等等计算来获得有价值信息或知识的活动。举例来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的作者毛泽东,在湖南农村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掌握了大量数据,比如“农会会员200万”,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推理或证明了很多命题,比如“农民参与革命积极性很高”。

  目测,这份材料足够启发我的后代发展出她自己的学习方法了。

  不靠谱的大脑,随着时间的消逝,忘记我以前学习的细节。这会导致无法预计的损失。而冗余信息多一些,就是减少这种损失的好办法。当然,受限于能力和时间资源,我没有把应试相关的学习方法写的很全面和深入。有很多东西想到了,但是还没有整理出来;有些东西则是暂时还没有回忆起来;未来我应该会感受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用来继续完善这套学习策略。

上一篇:环境污染的途径范文
下一篇:董子健新剧《欢颜》老孙土匪式的行为就是这部作品最大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