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13岁少女跳楼自尽 事发现场妈妈猛抽爸爸嘴巴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08
手机版

  

  经同学证实,照片上的女孩就是孙正雯。

  

  孙正雯就是从这个阳台上跳下去的。记者 刘腾腾 摄

  

  孙正雯的牛仔裤等衣服还都在阳台外。记者 陈之焕 摄

  事件回顾:青岛一13岁少女跳楼自尽 遗书称长期遭家暴

  13岁女孩孙正雯疑遭家暴跳楼自杀,留3页遗书质问父母,遗嘱希望捐献遗体。11日,本报记者多方探访了解到,孙正雯家庭并不富裕,父母凑钱供她上学,还为了孙正雯学习搬到学校附近租房居住。

  事发当天早上还准备去捞浒苔

  11日,记者再次来到了孙正雯家中和事发现场,从台西一路孙正雯的家中走到四川路31号事发现场只有不到5分钟的路程,两地中间只隔着一个公交车站。

  在台西一路和四川路路口报摊卖报的师傅告诉记者,8日早上,也就是孙正雯去世的当天,天空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当时背着红书包的孙正雯拿着伞来到他的报摊前,像往常一样甜甜地喊了句“叔叔,买份报纸”。当时孙正雯还问他下雨天能捞浒苔吗,说同学们要一起到海边打捞浒苔,当时她说自己正在犹豫去不去,没看出什么异常,谁能想到当天下午就出了这样的事。谈起孙正雯,这位师傅难掩惋惜之情。

  在他眼里,孙正雯一直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要在他的报摊前买报纸,每次都很有礼貌地说一声“叔叔再见”。

  父母凑钱送孩子上好学校

  11日上午,记者来到八大峡街道纬五路社区居委会,居委会张主任告诉记者,孙正雯的父母是去年7月1日刚刚搬到台西一路来的,“房子是他们租的,当时就是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由于孙正雯的父母自从搬来后就没有与邻居和居委会打过交道,因此他们也不清楚这一家人的详细情况。“听说这一家人的家境并不是特别富裕,但是为了让孩子能读个好学校就都搬到这儿来了。”张主任说。

  记者在楼下看到,二楼阳台上孙正雯的衣服和牛仔裤还挂在晾衣杆上。邻居告诉记者,这边都是一室一厅的户型,每个月租金在900元左右。随后记者了解到,孙正雯就读的青岛智荣中学是一所私立学校,在岛城小有名气,年年招生爆满,每年学费高达9000元,这比一般学校的费用要高出不少。

  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她妈妈在现场猛抽了她爸爸几嘴巴,说那天晚上为什么要打她,她爸爸也很后悔,一个劲地说“凑了那么多钱把孩子送到那么好的学校,怎么这么傻”。

  孙正雯其中一页遗书也印证了她妈妈所说的话。这页遗书是专门写给她爸爸妈妈的。其中描述:7月6日晚,她的暑假作业有一道题空着,她爸爸就打了她左半边脸,在她一遍遍大喊“我听不见了”后,爸爸又打了她另一边脸,这次力气太大,她倒在了地上,意识模糊。这页遗书描述,她父母认为她是装疯卖傻,又对她实施暴力,最后她晕了过去,醒来后已经是第二天天亮了。遗书最后写道:“我想不明白,我究竟是哪儿错了?”

  “她的父母应该还是爱她的”

  “其实我觉得她的父母应该还是爱她的,在百度贴吧里有位叫‘苏念’的同学还说正雯拿着妈妈给她买的维C给自己吃。”

  “不管怎样,父母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是什么酿造了这样的悲剧,13岁是多好的年纪呀,即使孩子成绩差也不应该如此对她呀!”孙正雯的邻居认为作为父母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

  11日下午1点30分,孙正雯的同学一行10人自发在智荣中学门口集合,准备前去孙正雯家找她的父母了解情况。智荣学校的张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阻止了学生们的行动,带领学生们一起来到八大峡派出所报案并做笔录。张老师说,由于学校其他老师都在外地,他受校长委托带领孩子们来派出所做笔录。张老师说,对于孙正雯,他只是见过几面,没有太多的印象。

  “她很乐观也很坚强,真的难以相信会这么做。”在八大峡派出所做笔录的男同学小唐说,11日,和孙正雯最要好的同学因为路远没有来到现场。事发的时候正好是假期,大家都没有太多交流。11日,前来八大峡派出所的10名同学中有3名同学做了笔录。小唐说,等班主任回来,他们会给孙正雯举行追悼仪式。对于孙正雯父母的情况,八大峡派出所的民警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

  自杀当天,女孩曾给笔友写信

  信中看不出小正雯有任何厌世情绪

  齐鲁晚报青岛7月11日讯(记者 刘腾腾 陈之焕) 11日,自杀女孩孙正雯在烟台的笔友小卢向记者提供了他们的交流信件。其中一封信落款和寄出日期正是7月8日,就是孙正雯自杀的当天。

  孙正雯曾在遗书中提到:“你们拆了我多少份私人信件?我交几个笔友怎么了?”以此控诉对父母的不满。11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了孙正雯在烟台的笔友——16岁的小卢。他告诉记者,今年6月份,他在一本漫画杂志的边栏上看到了孙正雯的留言,留言写道:“孙正雯,爱逛街,爱听歌,怕踢(漫画杂志名称——编者注)我每期必买,错过了就对老板发飙(原谅我!)……哈哈,现在就写信给我吧。”

  看到这个留言后,小卢便给孙正雯寄出了第一封信件,称希望和她交个朋友。6月18日,他收到了孙正雯给他回复的第一封信,记者在小卢提供的这封信上看到,孙正雯粉红色的画有玩偶的信笺上邀请小卢来青岛玩,称“会带你在市区好好玩玩的”。

  收到孙正雯回信的次日,小卢马上给她回了信。只是,他却一直没有等到孙正雯的回信,直到11日,他才收到了孙正雯于7月8日,也就是她选择自杀的当天写给他的回信。“好长时间没收到她的回信,我一直很奇怪,直到看到媒体报道才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小卢告诉记者,从6月份认识正雯以来,他一共寄给正雯两封信,也一共收到了孙正雯的两封回信。

  在这两封回信上,记者注意到,小正雯很喜欢画一些微笑的符号,也看不出有任何厌世的情绪。“在信中她都是跟我分享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从她的言语中能感受到她是一个乐观向上的女孩,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也没有提到过家里发生的事情,真不敢相信她就这么离开了。”提起从未谋面的孙正雯,小卢不无悲伤地告诉记者。

  花季少女离去 能否惊醒施暴的家长们

  正是含苞待放的13岁花季,初一女生孙正雯却选择了纵身一跃,自此远离这个世界,远离家暴。连日来,网友和读者对这一事件,叹息者有之,谴责者有之,反思者更有之。

  只是,这些叹息、谴责与反思,不知能否惊醒一些喜欢对孩子施暴的家长们?

  孙正雯的父母,一直没在公众面前出现,无法得知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更多细节。无论如何,这个代价已经太过沉重,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本报记者在省城街头随机调查发现,除了一些孩子因为“不听话”招致家长动手,另一种情形,往往是孩子没达到家长的要求,成绩不好、表现不够出色。

  有的家长会说,我这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即便家长的每一个决定、要求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绝对正确的,又凭什么要求性格、兴趣、禀赋千差万别的孩子们,一定达到你的要求? 任何一个对比性的学习和竞赛,最优秀的永远只是少数,可这是最重要的吗?

  一旦你要强行按自己的想象,去塑造孩子,往往适得其反;动辄责罚或打骂,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自身的天性或特长,往往也扼杀了。

  忍不住就动手的家长们,请务必醒醒

  商报青岛消息(记者 曹建民) 青岛13岁女孩因不堪家暴跳楼的消息在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不断发酵。网友们纷纷指责父母是女孩死亡的罪魁祸首。昨日,记者再次来到事发的青岛市南区台一西路,试图找寻女孩跳楼事件的其他细节。据邻居称,孙正雯一家并非市南区团岛本地人,大约一年前从青岛市李沧区搬过来。一年前,孙正雯开始在与台西一路相距不足500米的私立青岛智荣中学读书。邻居称,孙家是因为孩子上学才搬过来的。

  昨日下午3点左右,记者来到了台西一路,孙正雯家在台西一路12号。这里是一片老旧小区,据楼上一家房产中介介绍,该片区楼房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房租价格相对便宜。 邻居介绍,他们对孙家人并不熟悉,孙正雯一家是大约一年前才搬过来的。孙家搬过来后,因为时间短,邻居和他们接触不多。记者问是否听到过晚上孩子被家长责骂的声音,303室的一位先生表示并没有听到过。据了解,孙正雯家住的是一套小户型。一位到过孙正雯家的同学称,房间内使用的设施都很陈旧。记者在二楼找到了孙正雯家,此时房门紧锁,记者多次敲门,没有人回应。邻居称事发后没有见到这家人出现。

  记者在台西一路注意到,孙正雯家与其跳楼的双威商务楼之间仅隔了一栋居民楼,在台西一路12号楼下,即可以看到双威商务楼。商务楼传达室值班的一位女士介绍,事发当晚大约8点半,孙正雯的父母接到警方通知来辨认遗体。而对于当晚,孙正雯父母的表现,有目击的市民称,孙正雯的母亲当场晕倒,而孙正雯的父亲则不断呼喊“我的娃”。

  因双威大厦属于八大峡派出所辖区,昨日下午,记者再次赶到派出所了解此事的最新进展。记者赶到时,有三名学生正在笔录。记者向警方求证案发当晚孙正雯父母的表现,民警表示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仍不便透露细节。不过,据警方一位在案发后接触过孙正雯父母的人士透露,孙正雯的父母失去女儿后也很痛苦,网友一边倒的指责,对这对夫妻并不公允。八大峡派出所民警介绍,待案情查明后,会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

  另据孙正雯同学介绍,孙正雯所在的私立学校一年学费为9000元,包含书本费和伙食费。孙正雯的母亲在一家企业工作,父亲则是在做生意,具体收入不明。(山东商报)

  家长说从来没打过,孩子说挨打还挨骂

  记者在省城街头随机调查,发现家暴还真不是小问题

  昨天,记者分别在泉城广场、泉城路新华书店、大明湖公园、泉城公园、山师东路等地对45位家长和43位孩子做了随机的调查,被调查的孩子的年龄覆盖2-18岁的年龄群体。调查的问题涉及到家长管理孩子的方式、有无打骂孩子的现象、对家庭暴力的理解等多个方面,虽然未必全面,但却也引人深思。记者 梁赓 郑心茹 见习记者 郑芷南 实习生 徐瀚云 李蓉 宋磊

  家长说没打,孩子说打了

  在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家长表示孩子是家里的宝,疼都来不及呢,更不会打。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也大多都是以讲道理为主。但也有一少部分孩子说自己挨过打而且挨的很委屈。有一位姓胡的7岁小朋友说在家时自己经常挨打,不仅挨打而且挨骂,有时还被关进卫生间,而他最害怕的方式是扔掉他最喜爱的东西。孩子说这话的时候,孩子的家长也在旁边,听着孩子这么说,家长不好意思的转过了头。

  有的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从来没有打过孩子,但在询问孩子时结论却是截然相反的。

  气急了才会打几下

  记者调查中发现,有少数的家长敢于承认在教育孩子时,气急的情况下会动手打孩子几下,一般都是打手心或者屁股,但是不会把打孩子作为教育的主要手段。在采访中有一位有两个孩子的父亲说,儿子上初中,女儿两岁。对于女儿的训斥不多,责骂也很少,有时候女儿不听话会打几下屁股,会和女儿讲道理,不过效果不好,不过女儿也可能因为年龄小,理解不了他说的话。男孩曾多次因为学习问题被严厉训斥和责骂过,也因为撒谎挨过打,但是上了六年级之后就基本不挨打了。

  这位家长认为和孩子沟通是一方面,打作为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错误即使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错了也有必要通过“打”这种手段让孩子长记性。在调查中记者也发现,挨打的孩子基本都在四五年级以下,稍大一点的孩子就基本不会挨打了,在挨打的孩子中男孩居多。

  呵斥或责骂不是暴力?

  调查中,有近三成的家长表示自己在工作上的情绪会带到家里,“迁怒”于孩子,让孩子在无形中成为了家长的出气筒。

  近乎全部的家长在调查中表示,自己不知道语言暴力和冷暴力也属于家庭暴力的范畴,也不知道自己在无形中已经对孩子构成了“家暴”。有七成的家长表示,自己在孩子犯错或者其他情况下会对孩子严厉的训斥和责骂,甚至会说出一些脏话,或者是对孩子不理睬。家长并不觉得这些属于“家暴”,但孩子往往觉得挺委屈。

  记者采访多位小学班主任

  两成家庭亲子关系紧张

  昨日,记者兵分多路采访了近十名小学班主任老师,综合老师们所提供的信息,在他们接触过的学生中,大约有两成学生与家长关系紧张,但是遭受过家暴或者被父母当做出气筒的情况只有极少数,而这类孩子性格多暴躁孤僻,与同学相处也不好。

  在采访中,舜耕小学的李老师说,当孩子与家长产生矛盾或者分歧的时候,学生会向老师倾诉,家长也会向老师讨教与孩子相处的办法与技巧。李老师说,根据学生向她反映的问题,她发现大多数孩子与家长关系紧张的原因是由于家长工作繁忙,而孩子往往就会觉得家长是对自己不关心,时间长了就会与家长生疏。

  至于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李老师说也存在这种情况,但是非常少。“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格,总觉得孩子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这个时候家长就容易动怒,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但是往往容易伤害到孩子。”

  在采访中,纬十路小学的吴老师告诉记者,遭受家暴的孩子性格容易孤僻暴躁,与其他同学也相处不好。吴老师说,当父母工作不顺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容易将孩子当成出气筒,有时候父母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其实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山东商报)

  谁“杀死”了小正雯

  温希庆:小姑娘的遭遇让人触目惊心——是什么让家长心态如此扭曲呢?虎爸狼妈可以当,但是,请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不能让严厉变成一种让人无法承受的精神折磨。

  韩朝晖:我相信每个当妈妈的看了都会流眼泪,孩子太可怜了!父母或许在外的压力也很大,但毕竟是自己的骨肉,怎么狠心至此!

  孙风强:孩子不能忍受家庭暴力和学习压力,用自杀或弑母等极端方式求得解脱,暴露的虽然是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实质却是应试教育结出的恶果。

  杨岩刚:也许孩子的这一无奈之举,能够唤醒那些有着家暴倾向的家长们,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同时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别走那条极端路。

  王伟:希望公安机关严查此事,给孩子一个公道,给社会一个警示。另外我想说一点,是不是与雯雯有密切关系的人都有责任呢?是不是我们多做一点,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呢?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社会,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多管一点“闲事”,这样社会才会美满幸福。

  少女孙正雯之死绝不是“家事”

  □评论员 石念军

  因不堪长期家庭暴力伤害,青岛13岁女中学生孙正雯选择从七楼跳下的方式,提前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孙正雯之死,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也不单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根据目前披露的事实,孙正雯长期遭受家庭暴力,很多同学和老师都是知情者,但这一家暴行为却长期没有被纠正。悲剧再一次表明,在面对家庭暴力时,我们现有的未成年人权利救济渠道和运行机制严重缺位,某种程度上导致未成年人权利被置于真空状态。

  当务之急是强化立法,确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保障。我国法律明令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中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自2011年7月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将反家庭暴力法纳入立法工作计划。但遗憾的是,这多属于宣示性条款,缺乏可操作性,容易致使法律不彰。

  相比而言,西方国家有较为成熟的家暴“禁止令”制度,比如,美国《防止儿童遭受虐待法案》有“强制报告”制度,老师、社工、医生、护士、邻居等如果发现虐待儿童的事件必须报告,若知情不报被发现要承担法律责任。我们应该积极借鉴这些成熟的经验。

  另外,要杜绝孙正雯式家暴悲剧,必须纠正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很多人看来,父母对孩子的打骂,只是“教育方式”的问题,甚至是爱之深恨之切的“关爱之举”,而绝非对孩子基本权利的侵害。事实上,孩子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而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即便是曾经给予他生命的父母,也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剥夺孩子的合法权利。重人情纲常而轻法理人权的传统观念,实际上混淆了权利与亲情的界限。

  还需指出的是,未成年人权利救济机制的高效运行,急需成熟的社会组织参与。在香港,就有一个“防止虐待儿童会”,这是一个倡导儿童权益保护的民间社会组织,他们针对虐待儿童、疏忽照顾儿童等情况,提供了热线、调查、个案跟踪、小组辅导及公众教育等服务。而在中国,更多依靠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代劳”。前者是出于爱心与使命,后者则行政事务繁杂,基本无暇他顾,两相对比之下,效率孰高孰低,着实不难想象。

  现在,孙正雯之死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不再是一起简单的个案。在这种情况下,介入调查的青岛警方,在不影响案件侦查和涉案人员隐私的前提下,应该最大限度地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对外公布相关信息,尽快还孙正雯一个说法。

  救济机制的改良终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杜绝孙正雯式的悲剧,已经刻不容缓。悲剧面前,妇联、共青团等肩负未成年人权利保护重任的组织,尤需痛定思痛,积极介入孙正雯事件的善后调查,以悲剧为镜鉴,群策群力呵护未成年人的权利。肩负教育重任的学校,亦应以悲剧为教训,强化家校沟通和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唯有这样,才是对孙正雯之死的最好告慰。(齐鲁晚报)

  维权热线鲜见家暴投诉

  齐鲁晚报青岛7月11日讯(记者 李晓闻) 8日下午,青岛一名13岁的花季女孩因不堪忍受家庭暴力,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孩子在家中被打,谁来保护?11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许多为青少年维权的部门并不具备执法权,青岛今年出台的家暴“禁止令”虽适用于未成年人,却面临介入困难。

  11日,记者咨询得知,青岛团市委权益部、青岛市妇联儿童部、青岛市关工委等部门虽然一直致力于从宣传层面促进大家对青少年维权、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却都没有执法权。青岛市妇联开通了妇女维权热线12338,该热线接线员来玉杰告诉记者,多年来,她从未接到一个未成年人的求助电话。

  青岛“青少年维权热线”12355也已开通多年,在接线员印象中,遭遇家暴打来电话求助的孩子却几乎没有。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律师、12355接线员刘莉介绍,拨打这条热线的多是家长,孩子只占一两成,有些孩子会因为父母私看自己信件、日记等打电话来诉苦,遭遇家暴来求助的却几乎没有。“不少家长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在外面受到伤害,向我们咨询如何维权。”刘莉说。

  今年3月份,青岛市首推家暴“禁止令”,孩子遭遇家暴也可申请。不过,“禁止令”主要以案件为依托,也就是说,若孩子不起诉父母,单独申请“禁止令”的话,法院将面临执行难。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副庭长姜蓉解释,抛开取证困难不说,诉前申请的紧急禁止令有效期只有15天,如果孩子在这15天之内不对施暴者提起诉讼,那么15天之后“禁止令”将自动失效。很关键的一点是,法院发出“禁止令”不是问题,但需要很多部门来配合,比如公安部门、居委会等等。比如禁止令中,“禁止被申请人在距离申请人住处、学校、工作单位或其他申请人经常出入场所的200米范围内活动”一项,仅凭法院是很难做到的。

  “这个孩子似乎缺少关爱,缺少倾诉的渠道。”青岛八大关馨海绿洲心理服务机构首席心理治疗师尚鹏说,女孩在家庭里经常遭受暴力,“家丑”又不适合向熟人倾诉,交笔友也许是她唯一寻求外界安慰的途径,然而这个途径却被父母掐断了。“也许真的是因为孩子不听话,父母才施加暴力的,但是青春期的孩子本来情绪就不稳定、易叛逆,做父母的只有比孩子情绪更稳定,多给孩子一些温暖,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尚鹏说。

  民间组织介入家暴反引官司缠身

  介入救助广州碧桂园7岁女孩童童,反引来官司缠身,广东省第一家民间儿童关爱组织——广碧关爱儿童中心近一年来的遭遇,情节比电视剧更跌宕起伏。

  去年7月初,广州碧桂园小区发现7岁女孩童童因饥饿从二楼阳台爬出觅食,后被社区居委会、广碧关爱儿童中心等组织救助。经媒体报道后,童童疑似长期遭到生父继母虐待,被关阳台,体重仅相当于3岁孩童等情况曝光,舆论一片哗然。不久,童童被生母接回香港居住,生母还向香港法院起诉,夺回抚养权。事后,身为广东某爆破公司副经理的童童生父遭到单位降职降薪。

  2011年11月,一直不愿意直接面对媒体及公众的童童生父邢先生、继母蔡女士,突然向番禺区人民法院起诉,状告广碧关爱儿童中心、广州三家媒体及一名最早发帖曝光此事的网友,侵犯其名誉权。2012年5月17日,五起案件一审宣判,童童生父继母均败诉,且宣判后一度情绪失控,声称要继续上诉。

  被摆上被告席,是广碧关爱儿童中心副理事长MayFlower始料未及的。按理事们最初的想法,站在这个位置上的应该是涉嫌虐女的家长。然而,庭审中,他们也看到了一些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状况:比如,童童生父、继母被“人肉”,遭辱骂和骚扰,不得不搬家……

  MayFlower百感交集。官司胜诉并不能化解NGO(非政府组织)内心的纠结与尴尬。家长何以产生如此强烈的对抗情绪?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视子女为私产”的文化传统因素,以及法律与配套措施不完善对家暴所造成的“纵容”后果。施虐的家长又变成受害方,法律也不能给予其应有的保障。制度缺失的大环境下,NGO的行动充满风险,后果变得不可控。

  就此而言,这场官司的意义,更多的是启发人们去思考,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去保障家暴之下的弱势群体,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让NGO的行动更加有章可循。

  (综合)

上一篇:《西游降魔篇主题曲:征途无畏的勇气和奇幻旅程》
下一篇:将头发挂在地铁扶手上荡秋千,成年人的头发能承受多重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