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七)语文试题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神话是人类最原始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意识的存在。尽管神话是对自然万

  物幻想式的解释,但是它仍然是一些客观现实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以及精神追求。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

  神话中英雄形象反映出来的真、善、美以及正直、大公无私、诚实等高贵

  品质都是原始先民社会中的道德典范及行为要求。虽然在上古时期还没有

  道德这一准确的概念,但是初民生活中无成文的行为规范要求已经成为大

  家共同遵守的准则,对于真善美的宣传和颂扬是人们得到共识的普遍道德

  追求。神话正反映了人类早期的道德追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集体

  劳动和相互关心是原始社会道德的重要特征。他们为着公共的利益,敢于

  牺牲、不屈不挠,往往表现出正直、刚毅、诚实的高贵品格。这一重要特

  征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反映是很充分的。在原始社会,各个部落的氏族成

  员都以维护自己部落的共同利益作为最高法则,这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集

  中地出现在了我国的古代神话中。无论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射日除害的后

  羿、治理洪水的鲸禹、还是炼石补天的女婿、遍尝百草的神农等等,他们

  既是人们理想化了的天神,也是为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敢献身的英雄,具

  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从中国古代神话中可以看出,道德这一观念形

  态,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并成为调节氏族成员之间以及氏族部落之间关系

  的准则。这一准则虽然还没有形成一种道德伦理体系,但是已经为人类的

  道德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原始社会公有制的道德类型。中国神

  话形成了重视社会责任、倡导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德行至上的道德伦理

  观。中国神话中的神也往往是完美的伦理与道德的化身,是古代伦理道德

  的标榜和偶像。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中国神话是善的神话,反应了人类

  早期的道德追求。

  有学者研究指出,神话是人类文明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是聊以消遣的

  故事,而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它不是理性解释或艺术幻想,而是原始信仰

  与道德智慧的实用宪章。神话被认为是神圣的,存在于仪式、道德与社会

  组织中,同时又是原始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积极的组成部分。现代人类的

  生活、命运及种种活动都是由它决定的。它为人们提供了仪式和道德行为

  的动机,还告诉了人们如何去进行这些活动。

  神话作为对远古现实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远古时代的道德价值、社会秩

  序与信仰等方面曾有的模式。因此,神话的道德规范功能也一直受到学者

  的注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朴素伦理观更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产生深

  远影响。

  (摘编自刘媛《中国古代神话的教育价值探究》)

  材料二:

  中国神话传说在文字创造之前一直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递的,

  它是古代人民进行道德教化最朴素的题材。中国神话传说蕴含着丰富的道

  德教育主题,是人们最早的精神观念与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道德凝聚力。

  那些人民大众极其熟悉的神话传说,如大禹治水、女蜗补天、精卫填海等

  一直以来都广泛流传于民间,这些经典的神话传说塑造了许多道德人物形

  象,包含着大量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鞠躬尽瘁、尽心尽责、

  不畏艰苦、坚忍不拔……这些神话传说中的高贵品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

  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正是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

  民族品格。这些神话传说中的道德主题在传播过程中世世代代地影响着中

  华儿女,它们是中华儿女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也是人们进行道德教化的

  重要内容。

  中国神话传说具有深刻与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但它的叙事方式却并不佶

  屈鳌牙、晦涩难懂,相反,其叙事形式活泼有趣,让人百听不厌。尤其对

  于儿童来说,用神话故事来进行道德教育不是一种课业负担,而是一种娱

  乐方式。这种生动有趣的故事比枯燥无味、苦口婆心的教导有趣多了。神

  话传说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不仅让人们喜欢听、愿意听,还让人

  们乐于传播,让我们的神话传说生生不息,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具有历史继

  承性。

  神话传说是古代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感悟、总结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

  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是民众进行自

  我教育的道德题材。也正因为如此,神话传说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它

  的结局总是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通过各种人物形象直接给予人们警

  示与告诫,告诉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神话传说内容简单,但其中蕴

  含的道理却深入人心,历久弥新。这种寓教于乐、以小见大的道德教育方

  式总能深深地牵动着人们的心,让人全身心紧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神话

  传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而紧张不已,从而引起人们的道德情感共鸣。

  (摘编自阮丽凤《中国神话传说: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神话虽是人类原始意识形态的存在,但它仍然是对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

  社会状况及精神追求等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B.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是完美伦理道德的化身,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

  性,他们都能为了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于献身。

  C.神话传说虽借助娱乐化的方式传播,但它并不是聊以消遣的故事,而是

  积极向上的力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神话传说总是通过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的结局来直接给人们警示与

  告诫,因此它能成为民众自我教育的道德题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对中国传统神话在德育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但二者的论

  述重心并不相同。

  B.在没有形成统一道德准则的上古时期,神话宣传的真善美成为人们共同

  认识和道德追求。

  C.中国传统神话虽然体现的是古代伦理利益准则,俱其德育功能在今天仍

  然具有教化意义。

  D.古代神话的传播靠的是其通俗易懂,如果将内容高雅化、反而会不利于

  神话的流行转播。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郭沫若《神话的世界》:我们对神话的世界,当然不能学无智者的盲目

  信仰、然而也不能学主智者的执意反抗,可以分道而并行,可以异时而两

  B.鲁迅先生《破恶声论》: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辄,则逞

  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异,淑诡可观,虽信之失当,而嘲之则大感也。

  C.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神话在原始文化

  中有必不可少的功用、那是将信仰表现出来,给道德以保障并加以执行。

  D.马克思认为,任何神话都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

  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随之消

  失了。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其

  中“自强”“厚德”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就己经有体现,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4分)

  5.如何有效发挥传统神话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1.C2.D3.C

  4.①神话是原始初民精神追求的体现,盘古开天辟地、女蜗补天、后羿射

  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体现的都是先民自强不息的精神;②神话传说中

  的英雄人物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体现了先民的共同道德追求,对中

  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

  5.①继续挖掘传统神话的精神内涵:②优化传统神话的叙事方式,让其传

  播更广泛,使受众更乐于接受;③赋予传统神话新时代的要义,与新时代

  生活相联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它仍然是对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及精神追求等客观现实的

  真实反映”错,曲解文意。材料一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初民的生活情

  景、社会状况以及精神追求”,可见,原文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而选项没

  有这样说。

  B.“他们都能为了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于献身”错,过于绝对。材料一说的

  是“他们为着公共的利益,敢于牺牲、不屈不挠,往往表现出正直、刚毅、

  诚实的高贵品格”,可见,原文并没有说“他们都能为了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

  于献身”

  D.“因此它能成为民众自我教育的道德题材”错。材料二说“神话传说……是

  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道德题材。也正因为如此,神话传说的内容与生活息

  息相关,它的结局总是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通过各种人物形象直接

  给予人们警示与告诫”,可见选项的说法因果颠倒。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D.“如果将内容高雅化、反而会不利于神话的流行转播”错。材料二只是说“中

  国神话传说在文字创造之前一直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可

  见,材料中并没有说如果将内容高雅化、反而会不利于神话的流行转播,

  选项说法是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论述神话的德育与教化作用。

  A.郭沫若阐述对神话世界的态度和解决方式,不是阐述神话的德育与教化

  作用,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B.鲁迅这句话阐释神话的起源问题,不是阐述神话的德育与教化作用,所

  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C.马林诺夫斯基这句话强调的是神话的德育与教化作用,适合作为论据来

  支撑材料一观点。

  D.马克思这句话是说神话具有历史性,且神话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而

  失去存在的基础的特点,没有阐述神话的德育与教化作用,所以不适合作

  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1)根据“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以

  及精神追求……神话正反映了人类早期的道德追求”“他们为着公共的利益,

  敢于牺牲、不屈不挠,往往表现出正直、刚毅、诚实的高贵品格。这一重

  要特征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反映是很充分的”可知,神话是原始初民精神追

  求的体现,盘古开天辟地、女婿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体

  现的都是先民自强不息的精神。

  (2)根据“无论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射日除害的后羿、治理洪水的稣禹、还

  是炼石补天的女蜗、遍尝百草的神农等等,他们既是人们理想化了的天神,

  也是为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敢献身的英雄,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中

  国神话形成了重视社会责任、倡导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德行至上的道德

  伦理观。中国神话中的神也往往是完美的伦理与道德的化身,是古代伦理

  道德的标榜和偶像。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中国神话是善的神话,反应了

  人类早期的道德追求”可知,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

  性,体现了先民的共同道德追求,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根据“那些人民大众极其熟悉的神话传说,如大禹治水、女蜗补天、精

  卫填海等一直以来都广泛流传于民间,这些经典的神话传说塑造了许多道

  德人物形象,包含着大量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鞠躬尽瘁、

  尽心尽责、不畏艰苦、坚忍不拔……这些神话传说中的高贵品质一直以来都

  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正是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孕育了中华民族的

  精神信仰和民族品格。这些神话传说中的道德主题在传播过程中世世代代

  地影响着中华儿女,它们是中华儿女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也是人们进行

  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建议:继续挖掘传统神话的精神内涵。

  (2)根据“其叙事形式活泼有趣,让人百听不厌。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用神

  话故事来进行道德教育不是一种课业负担,而是一种娱乐方式。这种生动

  有趣的故事比枯燥无味、苦口婆心的教导有趣多了。神话传说这种大众喜

  闻乐见的叙事方式不仅让人们喜欢听、愿意听,还让人们乐于传播,让我

  们的神话传说生生不息,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建议:优化传

  统神话的叙事方式,让其传播更广泛,使受众更乐于接受。

  (3)根据“神话传说是古代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感悟、总结和创造出来的

  智慧结晶,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是

  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道德题材。也正因为如此,神话传说的内容与生活息

  息相关,它的结局总是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通过各种人物形象直接

  给予人们警示与告诫,告诉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建议:赋予传统神话

  新时代的要义,与新时代生活相联系。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有一段时间彻底从他记忆中藏匿了,中断的切口是他在弄堂里奔跑,有千

  军万马在身后追随,所谓千军万马,不过是他的兄弟及邻家的男孩。他一

  直跑到后门口,祖母身前,祖母将手指探进他的后衣领,说了声:怎么没

  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是探他们的后颈,倘是汗津津的发黏

  就没事,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疑。这

  是从她相继两代的育儿经验中得出的方法,百试不爽。祖母探过后颈之后,

  还有一段杂乱的印象,所以,记忆中那个切口并不是齐整的,而是很有些

  毛糙,如同藕断丝连的意思。

  那一段杂乱的印象是以昏睡为主,在昏睡中间杂着祖母向母亲的诉说,母

  亲对祖母的抱怨,以及对兄弟的呵斥;再有被母亲还是祖母挟持着起来,

  去医院挂号,在等候的长椅上继续昏睡;有几次母亲试图让他睡在膝上,

  可他的身量和心理都已不适宜躺在母亲的怀里,于是挣着出来。体温表冰

  凉地放进舌下,很快又滚烫地取出;脚踩到地上,没有站起来,而是蹲下

  去,最后是负在父亲的背上;药片送进嘴,再原样呛出,又碾成粉状,和

  了水灌下,在喉咙口打着旋。酒精辛辣凛冽的气味四处都是……

  祖母探这小人儿的后颈时,其实已经在发热,小孩子通常都不怎么惧怕发

  热,任凭到三十八甚至三十九度,依然无知无觉。此时,正是从三十八往

  三十九度攀爬的过程,祖母自然不依,立马驱去床上躺着,这一躺下,原

  本被抑制着的热度便一径直升上来,等孩子的父母下班到家,七月天里裹

  在一床棉被里的小孩子已烧成一块火炭,再量体温,水银柱几乎升到顶头。

  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他,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捂发汗退热,

  到底整不过强悍的媳妇,由她解开棉被,却见那小孩像剥了皮的老鼠,浑

  身赤红着打战,无奈再将棉被裹上。思忖一时,决定去医院。

  可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站住,由母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家

  门去医院挂急诊。急诊间满是发热的大人小孩,差不多都是诊为热伤风,

  打一针退热针,再配些药片,便退出来。虽是昼长的季节,此时亦已暮色

  满天,街灯亮起,催促着夜晚来临。白日的暑气略退去,风吹来有些微凉

  意,方才的退烧针起了作用,那孩子振作了些。问他想吃什么,回答面条;

  又问面条里放些什么,回答什么都不放;祖母说,原来是要一碗阳春面,

  回答却很坚执:“阳春”也不要!显然食欲不振,想吃得清淡,只是不知道“阳

  春”仅为修饰,与任何实物无干。祖母与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后

  和解了。

  医院去过了,针打过了,药也吃下了,再加上捂被子发汗的老法,余下的

  就是等待。寒热就像潮汐,自有运动的规律,一夜过去,早晨醒来又是新

  鲜活泼的一天。这一晚格外平静地过去。那孩子的兄弟比平日乖许多,早

  早也上了床。大人呢,急躁过去之后安详下来,将病了的那个掖紧被子,

  没病的也搭上一角毛巾毯在肚子,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地板

  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这平静里藏着些指望,因此指望又生

  出欣悦。这也是平常的居家日子里的波澜,微小的危境与解脱,凝结的亲

  情,将一家人团得更紧。

  由于早睡,那夜是要比以往漫长。小兄弟有一两次醒来,朦胧中,房间里

  有黄黄的电灯和轻轻的呢喃,是祖母服侍哥哥喝水,吃药,还有撒尿。那

  小的是有纠缠的习惯,可这一夜却不,翻个身兀自睡熟。小孩子都是有感

  应的动物,感觉到不寻常,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事端。所以,潜意识里就有

  回避,存了侥幸,也许,一觉醒来,一切回到原状。灯光在眼睑里恍惚一

  下,又被睡眠盖住,将发热的同胞手足留在了灯下,连同墙上摇曳的影。

  七月的夜晚,其实是爽利的热,身下竹席滑滑的,风习习拂过身上。热杀

  去了黏滞的物质,空气变得轻盈,很远的地方的声音和气味传过来,又扩

  散开去,这静谧里有了一股跃动,飘然的。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

  骤然在黑暗中匿去。

  睡眠席卷了夜晚。

  (节选自王安忆《救命车》)

  文本二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创作风格最嬉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从创作伊始就对现

  实主义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沿袭着按照生活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原则,她

  努力探寻着现实的自然原貌。在回望自己独特人生经历,书写个体生命特

  有体悟的过程中,她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其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则,不同于我

  国古代写实传统中强调的“实录”,也不同于“五四”以来政治性观念映射下对

  生活的客观反映,王安忆崇尚的客观真实更具有西方现实主义所倡导的认

  识论上的意味。

  (节选自皮进《王安忆小说创作观念中的“真实性”阐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昏睡中杂乱的印象的描写,渲染了朦胧隐约的氛围,表现生病中的孩

  子虚弱单薄的形。

  B.祖母用捂被子发汗退热的老办法,使孩子的体温不降反升,写出了年老

  的祖母思想的落后。

  C.母亲和祖母二人因孩子生病争吵,又因孩子的童真和解,细节中体现家

  人之间的爱与关怀。

  D.小兄弟在哥哥生病时像有了感应,并不纠缠,“兀自睡熟”,充分表现小

  兄弟的乖巧懂事。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没有有个性的姓名,只有"他""这小人儿”等代称,使其生命体验

  具有了概括意义。

  B.小说从寻常百姓家的小危机写起,语气平和温厚,主要以白描手法,凸

  显平常人家的生活气息。

  C.小说景物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风习习拂过身上”,推动情节发展,

  暗示孩子的病情好转。

  D.小说影像化的叙事风格,对光线格外偏爱,如“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

  飞行”,让小说有画面感。

  8.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指出,王安忆的小说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则。

  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小说创作“真实性”的。(6分)

  【答案】

  6.B7.B

  8.①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回忆故事,冷静、客观地记述了童年的一

  次感冒危机,便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②按时间顺序围绕发烧前后展开情节,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注重对原生

  态生活的摹写。

  ③叙述与环境描写相结合。本文在叙事时选取“微风、青虫、蚊香”等多种物

  象,注重景物的细节描绘,富有画面感。

  9.①取材于现实,贴近读者生活。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孩子

  发烧生病的小事件,贴近现实生活,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②人物形象立体,给读者以真实感。通过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气质的动

  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③主题映照现实,易引发读者共鸣。通过描写面对“感冒发烧”事件表现出来

  的家庭凝聚力,映照了现实中危机面前家庭的温馨和谐,凸显人性美。

  ④场景描写细腻逼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文中对蚊香烟的描写极富画

  面感。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写出了年老的祖母思想的落后”说法错误,原文为“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

  捂发汗退热”,可见年老的祖母是用的历年的法子,并不能表现年老的祖母

  思想的落后。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主要以白描手法”说法错误,主要是细节描写。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手法的能力。

  “祖母探过后颈之后,还有一段杂乱的印象,所以,记忆中那个切口并不是

  齐整的,而是很有些毛糙,如同藕断丝连的意思”“那一段杂乱的印象是以昏

  睡为主,在昏睡中间杂着祖母向母亲的诉说,母亲对祖母的抱怨,以及对

  兄弟的呵斥”“脚踩到地上,没有站起来,而是蹲下去,最后是负在父亲的背

  上;药片送进嘴,再原样呛出,又碾成粉状,和了水灌下,在喉咙口打着

  旋。酒精辛辣凛冽的气味四处都是……”,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回忆

  故事,冷静、客观地记述了童年的一次感冒危机,便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

  龙去脉。

  “怎么没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是探他们的后颈,倘是汗津津

  的发黏就没事,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

  疑”“可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站住,由母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

  家门去医院挂急诊”“医院去过了,针打过了,药也吃下了,再加上捂被子发

  汗的老法,余下的就是等待”,按时间顺序围绕发烧前后展开情节,脉络清

  晰,结构紧凑,注重对原生态生活的摹写。

  “白日的暑气略退去,风吹来有些微凉意,方才的退烧针起了作用,那孩子

  振作了些,,,,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

  盘旋缭绕”“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骤然在黑暗中匿去”,叙事时选

  取“微风、青虫、蚊香”等多种物象,注重景物的细节描绘,富有画面感。叙

  述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取材于现实,贴近读者生活。“怎么没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

  是探他们的后颈,倘是汗津津的发黏就没事,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

  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疑”“可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站住,由母

  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家门去医院挂急诊”,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中

  普遍存在的孩子发烧生病的小事件,贴近现实生活,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人物形象立体,给读者以真实感。“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他,

  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捂发汗退热,到底举不过强悍的媳妇,由她解开棉被,

  却见那小孩像剥了皮的老鼠,浑身赤红着打战,无奈再将棉被裹上”“祖母与

  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后和解了”,通过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气

  质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使人物如祖母和母亲的形象更加立体、

  真实。同时发烧的孩子因为大了,即使发烧无力也不肯偎依在母亲怀里,

  最小的孩子见哥哥发烧也不粘人了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主题映照现实,易引发读者共鸣。“祖母与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

  后和解了”“这平静里藏着些指望,因此指望又生出欣悦。这也是平常的居家

  日子里的波澜,微小的危境与解脱,凝结的亲情,将一家人团得更紧”,通

  过描写面对“感冒发烧”事件表现出来的家庭凝聚力,映照了现实中危机面前

  家庭的温馨和谐,凸显人性美。

  场景描写细腻逼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

  木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对蚊香烟的描写极富画面感。“大

  人呢,急躁过去之后安详下来,将病了的那个掖紧被子,没病的也搭上一

  角毛巾毯在肚子”,细节描写真实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

  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成各序其

  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

  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

  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

  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道李陵之祸,幽于缥继。乃喟然而叹曰:“是

  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

  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差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

  《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删节)

  材料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

  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

  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

  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缥继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

  仆之不得己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

  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

  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

  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

  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选自《报任安书》,有册『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

  /罪莫大焉/

  B.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

  /罪莫大焉/

  C.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

  /罪莫大焉/

  D.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

  /罪莫大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缥继,是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汉代后以铁索代替缥继,称为“银

  铛”。

  B.轩辕,指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后也用于指中华民族,如“我以我血荐

  轩辕”。

  C.“所以隐忍苟活"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意义不

  同。

  D.“草创未就”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中的“就"字意义相

  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借回答壶遂问题阐明自己创作《史记》秉承的实录精神,行

  文中借鉴了“赋”主客问答的传统方式,笔法灵活。

  B.材料一对西伯、孔子、屈原等人创作缘由加以分析,认为圣贤著作多由

  于“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可谓一语中的。

  C.材料二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同时表明了

  他勉励自我要仰慕大义、不必为名节而死的生死观。

  D.材料二中介绍了《史记》的创作目的、内容和体例,同时也流露出司马

  迁对著作的自信和任安不能理解自己苦衷的担忧。

  13.司马迁在“身毁不用”后仍坚持创作《史记》的动力有哪些?请结合文本

  概括。(3分)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答案】

  10.A11.D12.D

  13.①古代先贤发愤著书的激励;

  ②完成先父遗愿的责任;

  ③让著述成一家之言的志向;

  ④让明君贤臣事迹扬于后世的愿望。

  14.①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并不是所说的创作,

  而你却把它同《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②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简慢无礼,所以我详细地说

  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吧。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盛大美德不去

  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

  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

  “掌其官”和“废明圣盛德不载”的主语都是“余”,属于并列关系的句子,故应

  在“掌其官”后断开,排除BD;“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与“堕先人所言”

  其主语也是“余”,两句独立句子之间应分开,排除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

  的能力。

  C.“所以",分别意为“解释原因,原因、情由”和“用来”。句意:之所以忍受

  着屈辱苟且活下来。/(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两个“所以”意义不同。

  D.“就”,分别为“完成、成功”和“就任、就职”。句意: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

  毕。/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两个“就”字意义不同。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流露出司马迁对著作的自信和任安不能理解自己苦衷的担忧”错误。原文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可知司

  马迁对自己的著述并非自信。“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

  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

  人言也”,向友人申诉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并非能

  说明任安不能理解自己。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总结概括的能力。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

  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古代先贤发愤著书的激励;

  “(不能)堕先人所言”,完成先父遗愿的责任;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让著述成一家之言的志向;

  “(不能)废明圣盛德不载,(不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让明君

  贤臣事迹扬于后世的愿望。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故事”,旧事、旧业;“整齐”,整理、调整;“比”,比较,相提并论;“谬”,

  错误的。

  ②“反覆”,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所以”,事情的原由;“见”,加

  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不到重用,

  孔子这才写作《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

  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职守,

  万事已经具备,都按着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

  么宗旨呢?”太史公说:“《春秋》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

  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大臣

  百官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功德,但还是不能把其中的意义阐述透彻。况且,

  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能流传久远,

  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盛

  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

  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

  理那些社会传说,并不是所说的创作,而你却把它同《春秋》相提并论,

  这就错了。”

  于是编写《史记》。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

  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

  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

  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从前文王被四禁在美里,就推演了《周易》;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厄,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

  《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

  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

  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

  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

  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

  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

  材料二: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

  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

  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

  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

  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

  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

  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象我到了这样不得己的地步!我之所以

  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

  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

  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

  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

  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

  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

  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

  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

  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

  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

  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兀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②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柳宗元,贞元间中进士,登博学鸿词科,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

  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脱至永州十年,后又至柳州,此诗写于

  贬谪柳州期间。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相

  橘树。③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

  橘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从爱柑写起,起句叙事平平,但从“手种”“二百株”等词句中,足见诗

  人对柑橘树之喜。

  B.颌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

  致机富,表爱木之情。

  C.颈联遥想柑橘开花结果的热闹场景,用疑问语气表达出不知届时自己是

  否还在此地的复杂心绪。

  D.诗人将一颗不平静的心隐藏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形成了“外枯中膏,似淡

  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16.清人姚鼐评价此诗时有言:“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

  词反平缓,故佳。”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6分)

  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颔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错误,“秉德无私”虽出

  自屈原《橘颂》,诗中只是说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而引起他对柑橘

  树的喜爱;“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错误,作者爱柑理由并

  非是想要以种柑发家致富。颔联的意思是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

  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16.①尾联写如果将来能够亲眼看到橘树长大成林,有朝一日能以自己亲手

  种出的柑橘来养老,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②但“坐待成林”对于一个志向高

  远、不慕荣利的诗人而言,是有志难酬的悲痛,不堪忍受的压抑。③貌似

  宽解语,实则不平气。诗人反话正说,用平缓的语调表达深深的痛苦,形

  成了一种韵味深厚的意蕴,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句自伤迁谪之

  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结句“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

  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坐待成林日”表明时间之久,

  彼时作者也已年老,“滋味”“养老夫”更是作者的一种期待和喜悦,足见作者

  乐在其中。

  结合注释①可知,此诗写于革新失败后被贬谪柳州期间,作者曾中进士登

  科第,入朝为宫并积极参与革新。“坐待”一词表明了作者虽有志向但又无法

  实现而不得不忍受的压抑与悲痛。由此可见,作者自伤迁谪之久,只能望

  柑之成林的无奈。

  “若教”的假设说来轻松,似是宽慰自己,实则是无奈的表现,平缓之下是作

  者内心的沉重,喜悦之下是作者更深的悲痛,反话正说,更具增强了悲情

  之浓厚,引人深思。可见清人姚鼐所评“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

  感的诗句是:“,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写出了邀请琵琶

  女的经过和琵琶女的羞涩之态。

  (3)“舟”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透露了诗

  人沉重的身世之感。

  【答案】(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

  半遮面(3)示例一:亲朋无一字⑥.老病有孤舟示例二:细草微风岸危

  橘独夜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尊、酹、

  犹抱、遮、危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央视网联合出品的新青年生活分享类

  节目《你好生活》第三季于近日收官。这档节目主要面向年轻观众,既突

  出了青春视角,也营造出了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是一个搭建起青年与

  历史对话桥梁的节目。

  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期节目《泉源》。主持人和嘉宾在贵州省遵义市习

  水县梧桐山,沿着红军曾经走过的路去寻找泉水源头。一行人一边艰难地

  行进,一边讲述着四渡赤水的故事,感慨长征路上的①。这次“饮水

  思源”之旅让观众再次感叹美好生活从来不是②的,而是无数革命先

  辈用鲜血和生命踵平了崎岖换来的,就我们喝到清凉的泉,别忘记,它一

  定有“源”。

  《你好生活》没有陷于琐碎的日常,而是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

  生活片段,将宏大的时代命题③o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

  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的北京怀柔山村,是

  乡村振兴的名片;散落在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是生态优化孕育出的金果银

  果……正是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的好生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其表达效果。(4分)

  18.千难万险(或千辛万苦、艰难险阻)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唾手可得

  等)娓娓道来(只要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使用时间长、有固定性的都算

  成语。无错别字,合乎语法,语境恰当,都算正确。每空1分,共3分。)

  19.这档节目是一个主要面向年轻观众、突出青春视角、营造出一种难得的

  历史纵深感并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的节目。(“面向年轻观众、突出

  青春视角”“营造出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各1

  分,“单句”1分,共4分。)

  20.①把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比喻成生动答卷,把北京怀柔山村比喻成名片,

  把一座座民宿比喻成金果银果,以生活细节展现出当地的美好生活,形象

  生动地描绘出我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②三个比喻句组成一组排比,

  句式整齐,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现出了时代发展、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

  可喜变化,突出了时代发展成就当下美好生活的主题。(每点2分,共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

  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有很多,有三种主要原因无法避免。

  第一,①,它们和我们一样也需要食物,而它们“吃喝拉撒”都在食物上,

  就导致了食物腐败;第二,除了微生物,食物内部含有的各种酶类会分解

  食物;第三,空气中的氧气会导致食物氧化。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只感

  官品质大大下降,营养价值大大流失,安全性也会降低。如果吃了腐败、

  变质的食物,②,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冷藏是我们保存食物很常用的方法。在低温环境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在

  低温下慢,繁殖速度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食物内部酶的活性以及其他化

  学反应速度都减慢了,就像动物进入冬眠一样,食物的腐败变质速度大大

  降低,食物就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了。不过,虽然低温保存基本不会损坏

  食物的营养素,但营养素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流逝,③,尤其是没有厚实的

  皮包裹的水果,比如草莓等各种莓类。

  21.下列句子中引号和文中“吃喝拉撒”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B.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C.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语,离题万里,

  D.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

上一篇:白雪公主多肉养殖 *** (白雪姬锦多肉植物的养殖 *** )
下一篇:少儿不宜的国产片,生猛得让人惊掉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