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各章回内容简介.doc(约2.4万字)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第三编 子部·先秦诸子散文

  儒家:孔孟荀

  道家:老庄

  法家:韩非

  墨家:墨翟

  名家:公孙龙、惠施

  阴阳家:邹衍

  杂家 纵横家 农家 小说家

  要想著书立说,成为哲人,就生在先秦;

  要想激扬文字,成为诗雄,就活在盛唐。

  第一章 子部概说

  四部之称始于西晋荀勖的《中经新薄》,到东晋李充的《晋元帝四部书目》得到完善,

  魏征等编《隋书·经籍志》就直标经、史、子、集四部之名,之后一直沿用至今。

  四部中,子部最为庞杂,包含儒、兵、法、道、农、医、天文、算法、术数、艺术、杂

  家、类书、释家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总序》云:“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

  汉史官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首次提出先秦汉初学术上的六个主要派别:阴阳、儒、

  墨、名、法、道;

  刘歆在六家之外,又加农、纵横、杂家。

  “十家九流”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

  纵横、杂、农、小说。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三教九流”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

  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

  家。

  一、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 "阴阳五行学派 "或" 阴阳五行家 " 。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 "阴阳家 "为六大学派之首。

  阴阳家,首推邹衍。

  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正反两种对立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即《老子》所谓 "万物负阴而抱阳 "、《易传》所谓 "一阴一阳之谓道 " 。《易经》便是讲 "

  阴阳 "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汉志》所载著录凡 21 种及今均无传。诸如《管子》《淮南子》《史记》中保留一些

  阴阳家的材料。

  名家”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提倡“循名责实”学说的流派,他们提倡的“正名实”,

  是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纷乱里,提出这样的主张

  非常普通,象儒家有“必也正名乎”,法家有“综核名实”,墨家有“以名举实”,都

  与之类似。那“名家”又何以为“名家”呢?“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

  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辩论的内容,又多半集中于与政治

  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由是而有“名家”之名出现。

  二、名家

  代表人物是公孙龙和惠施。

  主要区别名、实(名,事物的概念,实,事物的实存体)

  严格从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出发,讲“同”与“异”的矛盾绝对化,认为“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

  马” 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

  马 ( 白马非马 ) 。

  惠施:合同异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

  第二章 道家与老庄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孔丘

  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 )人。约生活于前

  571 年至 471 年之间。关于老子出生,后世有很多神话传说。

  老君岩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像,宋代石雕,高约 6 米,

  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词曰:“老子天下第一”

  注:请留意老子的大耳朵,聃,耳长而大;苏格拉底(前 469 年– 前 399 年)比老子晚

  大约 100 年,而且老子的思想多创新之处,故“第一” ;

  老子图,法常作, ( 日) 冈山县立美术馆藏,图中的老子招风耳、秃头、张巨口,鼻毛直

  挂唇边,形貌虽“丑”,却又奇绝脱俗。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掌

  管国家文物典籍的史官 )。

  老子约与孔子同时,但年长于孔子,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周礼。老子平素“修道德,其学

  以自隐无名为务”。

  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来看到周室衰落,就离周西去。出函谷关的时候,在关令尹喜

  的强求下,“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

  紫气东来图

  老子骑牛图

  骑青牛,出函谷关

  老子是隐士一类人物,神龙见首不见尾,汉代时人们对他的情况就不大清楚了,所以司

  马迁又说, 当时有人认为, 与孔子同时的楚国人老莱子, 还有战国时的周太史也是老子。

  《老子》一书的版本

  历史上《老子》的版本不少,现代人参考得比较多的有四个版本:

  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甲乙本、河上公本和王弼本。

  《老子》郭店楚简本

  《老子》郭店楚简本,出自郭店楚墓的出土竹简。这些竹简于 1993 年在湖北荆门市郭

  店一号楚墓出土, 据考古专家考证, 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 大约为公元前 300 年左

  右,墓的主人身份不明。由于该墓曾被盗窃,竹简出土时已散乱、残损,故无法完全恢

  复简册原状。

  经专家整理, 郭店楚简 《老子》书写于形制各异的甲、 乙、丙三组竹简上, 被认为是 《老

  子》五千言的三种节录本。郭本的简文不分章,次序和文字与通行本有较大差异。郭本

  现存 2046 字,约为通行本的 2/5 ,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老子》传抄本。

  郭店楚简的发现

  此简于 1993 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市郭店战国中期楚贵族墓葬一号楚墓,共有七百多枚。

  后经整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包括《缁衣》、《五行》、《老

  子》、《太一生水》五部,为先秦儒道两家典籍与前所未见的古代佚书共十八篇。

  出土《老子》竹简,共二千余字,这个被称为郭店本老子的出土。证明:

  1、《老子》流传于世,从战国中期以前就开始了,这使得流行一时的老子为战国人的

  说法不攻自破。

  2 、早期道家与儒家在理论上并非水火不容,简本《老子》不反“仁义”“孝慈”。

  今本“绝圣弃智”,郭本“绝智弃辨”

  今本“大道废,有仁义”,简本“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认为郭店墓葬的主人是一个儒家的信奉者。

  学者认为今本《老子》中那些反对礼义圣智的言语是后来人所加。

  郭店《老子》表明,春秋时代的道家并不主张出世,相反,仍是想在“道”的原则指导

  下,重建“仁义”“慈孝”等人文世界。

  现在的通行本是以王弼本为底本的。至于现代人的注本,可以参考的书籍比较多,如萧

  天石的《道德经圣解》,陈鼓应的《老子注释及评价》,陈松如的《老子说解》,刘笑

  敢的《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任继愈的《老子绎读》,南怀瑾的《老子

  他说》等。

  一、对老子思想的一种理解

  (一)道家思想是消沉的,厌世的,出世的。

  无为: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

  不争: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意欲

  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就是人要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柔弱:不可持刚凌物,强悍暴戾,并非懦弱。老子所谓“柔”是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与

  柔韧性的存在状态。

  虚无:虚指天地虚空而纳万有,也就是“虚”含有无穷的创造因子。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 65 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 19 章)

  二、《老子》中的主要概念

  (一)道

  道而为三:

  其一曰实存之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

  有精。”

  其二曰规律之道: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

  其名,强字之曰‘道’ .” (《老子》二十五章)

  其三曰人生之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1 章 )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二)自然、无为

  一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 25 章》)。

  二是无为

  《老子》的治国观——无为而治

  “以正(清静之道)制国,以无事治天下”

  其原因是: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机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

  贼多有。”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57 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 3 章)

  (三)虚静

  “致虚极,守静笃。”

  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如水,如镜,只因利欲的引诱与外界的纷扰,而使得心灵蔽塞

  不安,所以必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功夫,以恢复心灵的清明。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

  妨(《 12 章》)

  范应元:“致虚、守静、非谓绝物离人也。万物无足以挠吾本心者,非真所谓虚极、

  静笃也。”

  唯虚方能纳万有,唯静方能了群动。

  (四)不争与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

  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

  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

  若反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 章》)

  “人之道,为而不争。

  三、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生成),难易相成(促就),长短相形(显示),高下相盈(呈现),音

  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 58 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5 章》

  《老子》中的成语:

  哀兵必胜、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象无形、大方无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功成身退、宠辱若惊

  绝仁弃义、出生入死

  《老子》的不足

  1、朴素,不系统

  2 、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具有历史局限性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第 80 章)

  3 、过分强调矛盾对立面的自动相互转化(善恶,美丑,强弱,祸福等等),忽略了人

  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努力常常是决定矛盾如何转化的主要因素

  4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例如:

  柔弱胜刚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5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朴素无为,但一个人若长期处于这种思想氛围之中,将会

  消磨 自己的创新和奋发的精神,也会消解人向观念探索以及向思想禁地推进的勇气。

  庄周荡而不去—扬雄

  庄 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之蒙(今河南省商丘)人。据《史记》与《庄子》得知,他生活

  在齐宣王、 梁惠王时代, 与孟子同时而稍晚 (约公元前 369- 前 286 )。 “尝为漆园吏”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家境贫穷,平素主要靠自力为食。曾“处穷闾 阨 (e )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 (《庄

  子?列御寇》),还曾向监河侯借粮。

  蔑视功名富贵,愤时疾俗,拒绝为当权者用。曾“衣大布而补之,正系履而过魏王”,

  还斥责他“昏上乱相”的统治。(《山木》)

  《史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

  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己三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

  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于曰: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秋水》

  《史记·庄子传》记曰“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推而不受,

  说:“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

  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 鹓鶵 ,子知之乎?夫 鹓鶵 发于南海,而

  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 chi 猫头鹰)得腐鼠, 鹓

  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秋水》

  《史记》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著书十万馀言”。

  《庄子》一书,《史记》并无篇数记载,《汉志》载《庄子》五十二篇。经秦火之焚。

  逮至晋代郭象注庄仅存三十三篇,其中内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苏轼:“余以为庄子,盖助孔者。”

  《让王》《说剑》两篇“皆简陋不入于道”,亦为伪托。自宋代以后,治庄学者步苏轼

  之辙,研究《庄子》之赝品,其理由大多为“讥侮劣圣,戏剧夫子”“意浅词浮”“语

  气不属”“不类漆园旨意”等等。多无征实,也就让人无法苟同。

  (一)哲学思想:

  一、追求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

  《逍遥游》 :“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做到“无已”“无功”“无名” 。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去知去欲的认识观

  无功——无为而治的政治观

  无名——独善其身的人生观

  二、逍遥游的心灵净化方式

  1、“心斋”

  “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 ( 《人间世》)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 吾将语若。 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则 暤 (陈鼓应以为音高, 暤天,

  自然)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心志专一),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用心体会),无听之以心而听

  之以气(用气感应),耳止於听,心止于符(概念)。气也者,虚而待物(容纳万物)

  者也。唯道集虚(只要达到空明的境界道自然与你相合)。虚者,心斋也。”(《人间

  世》)

  何谓气

  气,陈鼓应认为是心理活动达到极致纯精的境地,换句话说,既是人达到高度修养境界

  的一种空明的心灵。

  流沙河《庄子现代版》

  心斋,指心灵的大扫除。心灵塞满种种成见、种种欲望、种种俗情,便昏暗了,这和房

  间塞满家具,室内光线便昏暗了道理一样。

  家具搬走了,房间腾空了,室内明亮了,这便是庄子“虚室生白”之说,心灵犹如室,

  扫除一空后,才亮得起来。

  所谓道德修养,绝不是叫你往脑袋里塞,越塞越满,而是叫你往外扫,愈扫愈净。心斋

  需用减法,修养并不麻烦。

  用实惠的观点看,庄先生太自苦,算不得享福人。

  2 、“坐忘”

  此说出自《大宗师》篇:“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礼

  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

  ‘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 墮 (duo )肢体,黜聪明,离

  形去知,同于大通(和大道融通为一),此谓坐忘’。仲尼曰: ‘同则无好(偏私)也,

  化则无常(执滞而不变通)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坐忘” 。忘”一共七十六次

  ①堕肢体——忘形

  摆脱由生理带来的欲望,去掉身体的物质性存在

  “且夫失性有五: 一曰五色乱目, 使目不明; 二曰五声乱耳, 使耳不聪; 三曰五臭薰鼻,

  困惾 (zō ng )中颡 (sǎ ng 额头 );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 gū)心,

  使性飞扬 (轻浮躁动 )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天地》)

  70

  ②黜聪明——去知:去仁义,去机心

  “故跖(zh í)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

  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

  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

  行。”

  “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胠

  箧》)

  71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胠箧》)

  “圣人生而大盗起。掊( p ǒ u )击圣人,纵舍(释放)盗贼,而天下始治也。” (《胠

  箧》)

  72

  三.庄子创立“相对主义”学说,提出了齐生死,一富贵,等万物之论。

  庄子以为,世上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人物、生死、贵贱、荣辱、大小等等都无差别,

  万物齐同,无好坏贵贱之分,因此反对诸子出于偏见的是非之争。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彼亦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非,此亦是非”

  庄子与惠施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儵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

  上也。”(《秋水》)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

  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庄子·知北游》

  举例:其一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

  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则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

  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

  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 噭噭 (jiao) 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

  故止也。”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 dū ló u ),髐 (xi āo) 然有形, 撽(qi ào) 以马捶,因而问之曰:

  “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

  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

  人之累 (累患 )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

  髑髅曰: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

  不能过也。”

  庄于不信, 曰: “吾使司命复生于形, 为子骨肉肌肤, 反子父母、 妻子、 闾里、知识 (朋

  友),子欲之乎?”髑髅深 矉 (pí n)蹙頞 ,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

  乎!”

  四、庄子主张“法天贵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

  《应帝王》 “于事无与亲”(对万物一个态度,没有偏私)

  “雕啄复朴”(弃浮华归质朴)

  “块然独以其行立”(像土块一样的生活,无欲无求)

  “纷而封”(在纷繁的世界中持守真扑)

  庄子散文的特色

  一、气势宏伟,景象壮阔,充满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 它的名字叫做鹏, 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 犗 (jie, 阉牛

  ) 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 錎 ,

  没而下鹜,扬而奋 鬐 ,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

  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餍)若鱼者。

  庖丁之刃在骨肉的纹理之间优游有余(《养生主》)

  触氏,蛮氏之国在蜗牛的触角上驱兵鏖战。(《则阳》)

  有的形状怪异,触目惊心如(《山木》)、支离疏(《人间世》)之俦:“支离疏者,

  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发髻)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

  有的行为乖僻,骇世惊俗。如庄子丧妻,鼓盆而歌(《至乐》)

  二、辛辣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他一针见血的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胠箧》)

  胠箧:原谓撬开箱子。后亦泛指盗窃。

  诗礼发冢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陈述,转告)传曰:“东方做矣,事之若何?”,小儒曰:

  “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 bē i ),生不布施,

  死何含珠。”接其鬓,压其 顪 (huì面颊),而以金椎控其颐(下颌),徐别( bi è)

  其颊,无伤口中珠”。( 《外物》)

  诗礼发冢的故事(《外物篇》),惟妙惟肖地刻画了那些一边高唱着仁义道德高调,一

  边干着盗墓的无耻勾当的“仁义之士”的虚伪嘴脸。

  盗亦有道的故事(《盗跖》),深刻地揭露了道德伦理的工具性和局限性。

  87

  三.以寓言为主的表现方式,生动而有趣。

  《天下》篇曰:“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阐释)。”

  卮言:厄者,酒器也,即自己无心而自然流露之语。

  重言:先贤时哲名人之语。

  寓言:寄托寓言之言论。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乎,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混沌待

  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 尝试凿之。 ’

  日凿一窍,而混沌死。”(《应帝王》)

  四、笔法多种多样,行文千变万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

  李白称赞他: “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大鹏赋》)

  郭沫若称《庄子》的文笔为“古今独步”,还说: “不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

  郢人运斤

  “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郢人堊( 白土)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

  石斲 之。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 斲 之,尽 堊 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

  匠石曰: '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 '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 自夫子之

  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

  荀卿守正,大道是弘。——韩愈

  荀子, (约公元前 313~公元前 238 )战国末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名况,字卿,赵

  国人。少博学善辩,年轻时便到齐国都城稷下学宫讲学,。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

  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到过秦国、燕国。韩

  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因为年高望重, 曾三次被推为祭酒 (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官尊长) 。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晚年罢官居兰陵,从事著述。

  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荀子》一书,凡 20 卷, 32 篇。

  稷下学宫(指齐都城临淄西门稷门附近地区。 齐威王 、宣王曾在此建学宫,广招文学

  游说之士讲学议论,成为各学派活动的中心。 )

  荀子哲学思想

  (一)、“名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天论》)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

  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 夫是之谓天官。 心居中虚, 以治五官, 夫是之谓天君。

  (以上《天论》)

  《天论》:“圣人清其天君(自然具有的心保持清明的状态),正其天官(充分利用自

  然所赋予的器官) ,备其天养 (尽可能的利用自然界的东西来养活自己) ,顺其天政 (顺

  应上天安排为自己创造福祉),养其天情(使快乐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少),以全其

  天功。”(充分发挥自然所赋予他的能力)

  荀子批评庄子所谓的知天,不过是“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蔽于天而不知人”

  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知道“天职”,知道什么东西是自然所本有的,知道什么

  东西是人力所创造的,这样就可以“不与天争职”,“知天”,“明于天人之分”,就

  可以专意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必对天有什么幻想,这就是“知其所为,知其所不

  为。”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有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秩序)。夫是之谓能参(能

  与天地并立而为三)。”(《天论》)

  (二)“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

  《性恶》篇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反对孟子的“人性本善”之说,以为孟子“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

  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

  之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性恶》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

  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

  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

  也。《性恶》

  (三)“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论

  荀子从性“恶”出发,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并能后使其他动物,原因就在于“人能

  群”,能组成社会,而人类社会和动物群体的区别,在于“分”,即能根据礼义划分成

  不同的社会地位、等级、职责。

  《富国》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适应于地位高低)者

  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虑,而且“恐皇舆之败绩。”对“党人偷乐”和“背绳墨以

  追曲”的憎恨。显然这种忧虑意识也是一种群体意识。

  《非十二子》

  它嚣、魏牟、陈仲、史 鰌 (同“鳅"qiu )、墨翟、宋 钘(xing) 、慎道、田骈、惠施、邓析、

  子思、孟轲十二人作了批判,而归结到以推崇仲尼、子弓(孔子学生)的学说为主。

  批判它嚣、魏牟的纵欲主义“不足以合文通治”,即不符合封建的礼义和政治原则。

  批判陈仲、史 鰌 疾世离俗的主张,“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不利用维护社会的伦理等

  级等规范。

  批判墨翟、宋 钘 兼爱、非攻等主张“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即不利于严肃封建的君

  臣上下贵贱等级秩序。

  批判慎道、田骈重势思想“不可以经国定分”,即不利于维护国家的法令制度。

  批判惠施、邓析的名家思想不可以“为治纲纪,”既不利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

  批判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案往旧造说,甚僻违而无类,幽隐

  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意思是孟子法先王的主张不得要领,其学术迂阔守旧,晦涩难

  懂,缺乏根据,还攻击“子张氏之贱儒”“子夏氏之贱儒”“子游氏之贱儒”,对孔门

  高足大加丑化和诟骂《非十二子》

  《韩非子显学》: “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

  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

  孟子“为政不得罪于巨室,”有较多改良色彩,法先王;荀子主张既法先王又法后王,

  王霸杂用;人性论上荀子提倡性恶,孟子提倡性善;荀子坚持唯物主义,孟子则主要属

  于唯心主义。

  二、政治见解

  1、既法先王又法后王

  荀子既尊先王,又法后王,比孔子和孟子都要更进一步,因为进化论来看,后胜于前,

  他说“舍后王而道上古,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成相》)

  2 、礼法并重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强国》)

  “法之经,礼与刑。”(《成相》)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

  法是政治方面的上层建筑,礼是道德、文化等上层建筑

  《荀子?解弊》中说:“墨子弊于用而不知文,宋子弊于欲而不知得,慎子弊于法而不

  知贤,申子弊于势而不知知,惠子弊于辞而不知实,庄子弊于天而不知人”。

  而荀子惟独认为孔子思想没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三、荀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教育思想:人性本恶,所以要化性起伪,变恶为善。

  教育方法:

  (一)人格感化

  学莫便乎近其人。

  为师者要有广博的知识, 更要年高德韶, 有威可畏, 能躬行实践, 既做经师, 又做人师,

  然后使受学者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二)环境熏陶

  人性虽恶,但富有可塑性( Plasticity ),可用人力改造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

  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 滫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

  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

  (三)参证思考

  对资料来源要质疑问难,力求征信。

  “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

  这是现代科学的实证方法

  (四)存诚守一

  诚,真心真意,一,专一。

  《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是否可为?”(韩非子《功名》)

  (五)虚心静察

  为学必须精思明察,而精思的先决条件是能静。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虚一而静”

  虚静解释为精力专一、排除干扰,“洁其宫(心),开其门(耳目等感官)。”

  “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者,去好恶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

  老子排斥感官与外界接触

  二、《荀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一)独立成篇的文章体制——专论体

  《荀子》的大部分文章都可以成篇。 它们有一个概括中心内容的标题, 而不象 《庄子》、

  《孟子》那样。由后人拈出篇首数字强为篇名。篇名与内容连接不大。除标题之外,它

  有完整的结构形式, 有中心观点, 有分层论述,有开合呼应。我们所熟悉的 《劝学》篇。

  (二)荀子说理,态度严肃,陶冶素材

  一方面有《论语》的质朴,但又不似其只给论点,不作论证;

  另一方面有孟子那样坚持己见, 却又不似《孟子》 之“火气” 即使非议, 亦是以理服人。

  122

  (三)取譬用喻以明理

  《荀子》行文中并不是简单地用某中事物比喻某一种道理,多是用简明准确的语词叙说

  谋事理。有时一篇文章设喻之词繁多,令人惊奇而这些譬喻大多以日常生活为例子。深

  入浅出,比之寓言故事的说理更为浅显易懂。

  韩子之术,明法尚功。——王充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韩非子(约前 280 -前 233 ),其事迹主要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战国未思想家。 原为韩国诸公子之一, 与李斯同师荀子。 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

  为人口吃,不能道说,善著书。他看到韩国在诸强争雄中日益削弱的地位,多次上书韩

  王变法图强,不见用,乃发愤著书立说,《说难》《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

  说》等著名的政论文,以求闻达。这些文章传至秦国,深受秦王政的赞赏。 秦王说: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游,死不恨矣。”

  一、“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

  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

  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

  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128

  二、“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

  的主张。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行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

  “尧、舜、汤、武之道”,则“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

  三、以“法”为中心,结合“术”与“势”的政治观。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

  法是指法制。

  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

  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

  维护

  1、法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

  那么多的兔子, 却看也不看。 这不是不想要兔子, 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 不能再争夺了,

  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

  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2 、术,权术,如何维护或巩固君主权力的问题。有两个要点:

  其一,君主要掌握任免和考核臣下的办法。

  “术者,因任而授官, 循名而责实,操生、 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 (《韩非子·定

  法》)

  “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考察)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

  事不当其言,则诛”。(《韩非子·主道》)

  其二,术是皇帝御臣之术,不能公开透明。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通)众端(事),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韩非子·难三》)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主道》

  “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表

  现异能)。”

  “寂乎其无位而处, 漻 (liao )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群臣悚惧乎下。”《同上》

  韩非子冷峻、犀利

  一部《韩非子》,堪称一部用于君臣之间的权诈兵法之书,这集中体现在“三守”“五

  雍(同壅,遮蔽)”“八奸”“七术”等等诸多的关于君权被窃取和攘夺的情形和防范

  手段。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

  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 (《内储说上》)

  3 、势,权势,如何体现君主权力的问题。没有势,法和术都是空的。

  “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

  足慕也”。(《韩非子·难势》)

  “人主处制人之势,有一国之厚。”(《韩非子·五蠹》)

  法、术、势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行法有术,都靠紧握权势,势就是对权力驾御的力度,内可镇压反抗,外可抵御侵略。

  势离不开术,有权就有术,无术则难免大权旁落,丢权失势。

  势也离不开法,有严法才有威势:“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韩非子·显

  学》)

  四、对儒家德治的批评

  1、道德无用论

  人性本自私,不可能自觉向善。

  “严家无悍虏,慈母多败子。 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 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 (《韩

  非子·显学》)

  2 、道德过时论

  儒家德治反映的是上古遗风,不适宜当今之世。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上古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

  用。而民自治”。

  “近世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累罚而不免于乱。上古竞

  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由此,儒者欲以上古之道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烈马,是极不明智的。

  3 、道德有害论

  儒家所倡导的情感, 以人的伦理情感特别是血缘亲情为基础。儒家以情感为基础的

  德治和法家倡导的无情无私的法治原则是根本不相容的。 “法不容情”——儒以文乱法

  见《韩非子·五蠹》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於君而曲於父,报而罪

  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

  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五)黜虚务实

  1、赏疾战而黜游侠

  世上有游侠,怨言过于耳必随之以剑。如果君主厚待这样的人,那就等于“斩首之劳不

  赏,而家斗之勇尊显”,这样欲索民之疾战拒敌而无私斗,不可得也。

  “国平则养儒侠, 难至则用介士。 所养者非所用, 所用者非所养, 此所以乱也。 ” (《显

  学》)

  2 、尚力崇俭。

  “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 今上征敛于富人也, 以布施于贫家, 是夺力俭而与侈惰也,

  而欲索民之疾作而节用,不可得也。”

  3 、反对各种杂反之学

  儒家提倡厚葬久丧,墨家主张节用节葬,两家观点截然对立。“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

  侈;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戾。今者戾侈俭俱在儒墨,而在上者由于无参验以证其伪,

  只能兼而礼之”,这就造成了自相矛盾和思想混乱。

  “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今兼听杂学谬行同义之

  辞,安得无乱乎!听行如此,其于治人又必然矣。”(《显学》)

  “举实事,去无用,不道仁义。”(《显学》)

  韩非法家思想的不足:

  韩非:“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将听民而已矣。民智之不

  可用,犹婴儿之心也。”(《显学》)

  在韩非子看来, 小民百姓是只顾眼前小利而不识大局的, 就像无知婴儿在打针吃药时又

  哭又闹,不知犯其小苦而致其所大乐。君主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而民以上为酷;君

  主修刑重罚以禁邪止奸,而民以上为严;君主征赋钱粟以实国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

  而民以上为贪;境内知介而无私,并力疾斗,所以擒虏胜敌,而民以上为暴。可见民智

  是不足用的。故其言:“举士而求贤智,为政而期适民,皆乱之端,未可与为治也。”

  (《显学》)

  司马迁评价韩非子: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 礉 (hé,残酷峻刻)少恩。”

  “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

  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君

  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愚人不知,顾以为暴。愚

  者固欲治而恶其所以治,皆恶危而喜其所以危者。何以知之?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

  也,而国之所以治也; 哀怜百姓轻刑罚者, 民之所喜, 而国之所以危也。 圣人为法国者,

  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知之者,同于义而异于俗;弗知之者,异于义而同于俗。天下知

  之者少,则义非矣。”(《韩非子·奸劫弑臣》)

  “堂谿 公谓韩子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保全自己,全身)

  之道也。今先生立法术,设度数(规章),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何以效之?所闻

  先生术曰:“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鞅而富强。二子之言已当矣,然而吴起支解而

  商君车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逢遇不可必也,患祸不可斥也,夫舍乎全遂之道,

  而肆乎危殆之行,窃为先生无取焉。’

  韩子曰:‘臣明先生之言矣。夫治天下之柄,齐民萌之度,甚未易处也。然所以废先王

  之教而行贱臣之所取者,窃以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故不惮乱

  主 闇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萌之资利者,仁智之行也。惮乱主 闇上之患祸,而避乎死

  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见民萌之资利者,贪鄙之为也。臣不忍向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

  之行。先生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韩非子·问田》)

  韩非子的散文

  《韩非子》,先秦法家集大成的一部重要著作,共 20 卷, 55 篇。

  赏析《五蠹》(节选)

  韩非子散文的特点

  一、论辩透辟、逻辑严密

  二、善用寓言、平中见奇

  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刻舟求剑、滥竽充数、郢书燕说、郑人买履等

  三、峻峭犀利、锋芒毕露

  墨子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 ,为之。(《孟子·尽心上》)

  孔席不暇暖,墨突不得黔——班固《答宾戏》(席不暇暖,墨突不黔)

  “腓无胈 ,胫无毛” 《韩非子五蠹》

  “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庄子天下》

  墨子生平

  墨子姓墨,名翟。

  相传墨子初学于儒术,但由于不满儒术所提倡的繁琐的“礼”,欣赏大禹刻苦简朴的精

  神,因而另立门户,自立新说,设帐授徒,创建了墨家学派。有弟子三百。墨子的学说

  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

  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墨子》

  《墨子》原本一共七十一篇,但留传至今的只有五十三篇,其中《经上》,《经下》、

  《经说上》、《经说下》等四篇合起来称为《墨经》。这四篇加上《大取》和《小取》

  两篇,称为《墨辩》。也有人把这六篇叫做《墨经》。

  《墨经》:一部科学著作

  《墨经》是 《墨子》一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 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

  书中不仅涉及到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广阔内容,还包含有时间、

  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多种知识,其中有些问题阐述

  严密,说理透彻,立论准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墨经》在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 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

  一座里程碑。

  《墨经》在数学方面,提出了一些几何学的定义,这表示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理论几何学的萌芽。例如:

  “直,相参也。这里参就是三。三点共一线就是直,这是直线的定义。

  “同长,以正相尽也。”是说两个形体相比较,恰好相尽就是长度相同。

  墨子学说要旨

  一、兼爱

  实现“兼相爱,交相利 " ,才能 "诸侯相爱则下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

  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

  执弱,众 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

  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 (《兼爱中》)

  墨家学派学说代表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

  二、非攻

  他反对各诸侯国互相攻伐,这一主张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用类比论证:

  窃桃李——窃犬

上一篇:廖美玉 | 祭墓与踏青:唐代“清明”所展演的生命伦理
下一篇:家庭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