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发育异常论坛】数字化技术在牙发育异常诊疗中的应用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点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快速关注本刊官微       

  作者:黄湘雅 韦曦 凌均棨

  通信作者:凌均棨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广东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引用本文:黄湘雅, 韦曦, 凌均棨. 数字化技术在牙发育异常诊疗中的应用[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8(1): 31-39. DOI: 10.3760/cma.j.cn112144-20221017-00533. 摘要

  牙发育异常是牙发育期间受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牙结构、形态、数目和萌出等出现异常。数字化技术作为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为现代口腔医学诊疗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化诊断、数字化虚拟现实、三维打印、动静态导航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为牙发育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疾病辅助诊断、多学科联合治疗和疗效评估等环节提供更加精确、高效、自动、智能的现代化诊疗模式。

  牙发育异常(dental dysplasia)是牙在发育阶段受到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使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紊乱导致牙结构、形态、数目和萌出等出现异常[1, 2]。牙发育异常患牙临床表现多样,常伴随复杂的牙体硬组织和根尖周疾病及牙体缺失和牙列拥挤,影响面部美观和咀嚼功能,需要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是临床诊疗中的难点。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学技术和互联网高速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深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现代医学诊疗带来崭新的机遇和挑战,涌现出微创医疗、精准医疗、美学医疗等理念。数字化虚拟现实、三维打印、动静态导航、机器人手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口腔医学提供了更加精确、高效、自动、智能的口腔疾病诊断与治疗模式[3, 4]。本文将着重回顾和总结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化技术在牙发育异常中的应用并进行展望。

  一、数字化技术在牙发育异常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断中的应用

  牙发育异常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即遗传及先天因素)和继发性(即外源性因素)两种类型,目前已发现有300多种基因在牙生长发育过程中参与表达[1,5],其表现形式多样,可以仅涉及单颗牙,也可呈全身综合征表现和染色体异常,甚至X连锁遗传表现为性别差异[6],对牙发育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将有助于了解遗传和系统发育信息,为制订公共卫生策略、调整疾病防控措施及评价规划实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传统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多以围绕视诊和探诊设计的临床主观检查为主,因无法对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地等信息保持盲法而不可避免地产生观察者偏倚,这在调查氟中毒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尤为重要,英国政府为此制订了相关法规如约克评论(The York Review)强调公共饮水加氟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和分析的重要性[7]。近年来,数字化图像采集和数字化影像技术开始应用于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相比传统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可对数字化图像进行远程评分,有助于双盲设计避免观察者偏倚;②多中心同步化标准化评估,减少环境混杂因素;③数字化图像归档有利于数据储存和研究管理,可采用多重评估和纵向研究等多种研究设计;④采用数字化软件自动系统评分更加客观,减少人为误差。

  1.数字化双摄像系统(digital dual-camera system):2012年Pretty等[8]设计了数字化双摄像系统用于氟牙症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系统采用数字化双摄像头同时拍摄前牙的口内偏振白光图像(polarised white light,PWL)和定量光导荧光图像(quantitative lightinduced fluorescence,QLF),可分别进行氟牙症的远程视觉评分和计算机荧光测量分析,数字化双摄像技术在泰国清迈190名儿童氟牙症样本调查中得以验证,随后推广至英国四市近2 000名儿童的流行病学调查中[9]。目前该系统已被纳入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进行的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口腔健康部分[7]。除氟牙症外,数字化双摄像系统还可用于龋病、牙龈炎、菌斑控制、釉质发育不全、正畸患者信息等多种口腔医学研究的流行病学动态监测。

  釉质矿化不良(enamel hypocalcification)的牙釉质形态完整但矿化不全,釉质色泽和透明度改变形成白垩色釉质,矿化不良影响美学修复釉质粘接性能,通过PWL和QLF图像可清晰显示矿化不良区域,还可采用计算机自动评分方式半定量评估,从而增加诊断的准确率[10]。

  由于偏振白光成像法无法采集到邻面信息,近年来出现了近红外透射光(near-infrared transillumination,NIR)代替偏振白光图像作为双摄像系统的辅助工具联合成像[11],可为口腔资料收集提供更多信息。双摄像系统多用于前牙区域,现已逐步用于后牙和全口成像。随着口内数字化照相技术以及数字化三维口内扫描仪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口内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采用数字化双摄像技术时需配备额外的摄像机和镜头,在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时应考虑成本时间效益以及后期数据处理和数据储存等问题。

  2.数字化影像技术:口腔医学影像的数字化技术起始于数字化牙片成像系统(radiovisiography,RVG),之后相继出现曲面体层、头颅正位和头颅侧位等X线数字化影像系统,随着口腔颌面锥形束CT和显微CT(micro-CT)的普及,口腔数字影像由二维进入三维高精度影像诊断时代[12]。数字化曲面体层片因普遍应用于正畸检查,可作为人群牙发育异常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的有力工具,为系统学和遗传学研究提供宝贵信息。与传统影像学技术比较,数字化影像资料更加清晰精准,在影像工作站采用计算机软件可准确测量数据及远程传输会诊,可作为牙发育异常的诊断辅助工具,有利于大数据分析评估和诊断分类。在不同种族人群中通过数字化曲面体层影像技术调查牙发育异常的整体患病率为5.6%~61.3%[13, 14, 15, 16],提示牙发育异常的发生受到群体间表型可塑性和遗传与环境影响,常见的牙发育异常类型为先天缺牙和多生牙,结合牙、融合牙和牛牙症等发病率较低。

  牙内陷(dens invaginatus)是牙发育时期成釉器过度卷叠或局部过度增殖深入到牙乳头中所致的牙形态发育异常[17]。2022年Hegde等[18]通过锥形束CT大数据分析5 000余例患者中牙内陷的发生率约1.1%,采用锥形X射线束进行360度扫描,获取清晰的三维容积图像数据并完成图像多层重建,其较曲面体层图像可更准确显示牙体内陷区域的三维解剖结构。重度牙内陷患牙常伴发根尖周炎症,患牙的病变程度和自身变异结构有关[19],锥形束CT可从空间上准确表现根尖周病变的进展和范围,采用锥形束CT根尖周炎指数能更精准地反映根尖周骨质缺损的范围和性质[18],对初期病损评估和治疗方式选择有指导作用。

  此外,锥形束CT在特殊形态和罕见病牙发育异常的诊断中具有较大优势,Song等[20]通过锥形束CT精确诊断上颌第一磨牙融合多生牙根管内部连通情况,仅治疗多生牙而保留了融合部分的牙髓活力。Mabrouk等[21]分析了锥形束CT在罕见牙发育异常疾病区域性牙发育不良(regional odontodysplasia,RO)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提示RO具有典型的锥形束CT影像学表现,牙体较薄呈空壳样,故又称鬼影牙或阴影牙,采用OnDemand3D软件对RO患牙的矿化程度进行评估,从而制订微创治疗策略以提高远期疗效。

  数字化三维影像技术不仅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还为三维图像融合、动静态导航、三维打印以及机器人手术等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影像学基础。数字化影像技术需要配备相应的信息系统和软件系统,目前尚存在信息系统和影像工作站接口缺乏统一标准,数据难以共享和实时传送,软件系统不匹配难以整合等困难。

  3.数字化代码系统:目前对形态特殊的牙发育异常如C形根管、牙内陷、畸形根面沟、牛牙症等疾病的诊断分类系统,是根据各类牙的牙根和根管解剖特征和异常程度各自单独分类[22, 23, 24, 25],当形态异常与牙根、根管和侧副根管系统共同存在时则无法定义总体分类。此外现有分类系统未考虑单颗患牙同时存在多种变异(如畸形根面沟合并畸形舌侧尖,牙内陷合并弯根、额外牙尖或双生牙)以及单颗患牙同时存在多个同种变异(如单颗牙同时具有多个畸形舌侧尖,双根或多根牙同时存在多个弯根)的可能,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容易混淆而不能准确诊断。2018年Ahmed和Dummer[26]开发了一种新型数字化代码系统,在显微CT和锥形束CT分类基础上采用数字化代码的标准化模式,对双生牙、弯根牙、牙内陷、牛牙症等发育异常牙进行分类,如(PGGI)1111(A1)即表示畸形根面沟Ⅰ型单根单根管伴单侧支根管的右上中切牙。每种变异类型均可采用单一代码对特定牙、根和根管系统的形态特征提供更详细的数据,可涵盖所有牙冠、牙根、根管系统的变异类型,作为现有分类系统的补充:①可提供变异牙及其亚型的形态特征细节信息,便于准确诊断和制订治疗计划,如Ⅰ型牙内陷仅需窝沟充填,Ⅲ型则需要复杂根管治疗;②优先列出受影响牙根的变异代码以提示需要相关治疗,如弯根牙需要考虑特殊的预备器械以避免根管治疗并发症;③有利于对融合牙或结合牙等髓腔是否连通的变异牙做出准确诊断并指导治疗;④适用于罕见的牙发育异常如牙本质发育不全或牙本质发育不良等疾病,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数字化代码系统有利于针对解剖特征统一制订治疗计划,已开始应用于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治[27, 28],有望后期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提供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数据。目前数字化代码系统尚未广泛应用,临床医师还需要对新型代码学习和熟悉。

  二、数字化技术在牙发育异常多学科治疗中的应用

  牙发育异常如牙内陷、釉质发育不全、锥形牙、先天缺牙等疾病常伴随牙髓根尖周炎症和牙体缺损牙列不齐等综合问题,需要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修复学与口腔正畸学等多个学科开展联合治疗。随着口内扫描、面部扫描、数字化设计、数控切削和三维打印等技术的发展[29],数字化技术逐步应用于牙发育异常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中。

  1.数字化虚拟仿真设计:数字化虚拟仿真设计,是术前基于数字化的二维或三维多源图像和数据,在软件中进行数字化设计,以仿真模拟患者治疗后的美学效果,最终将设计思路精确转移至口内,使医患双方讨论交流时有据可依,可提高患者对最终治疗的满意度。2012年Coachman和Calamita[30]提出数字化微笑设计(digital smile design,DSD)的理念,利用专用软件整合面部数码照片和口内牙列数码照片后用绘图工具进行美学设计,术前和术后对比使患者直观感受到修复前后的美学变化。Lin等[31]将数字化图像和口扫牙列图像、面部图像和CT图像配准整合,得到能同时显示软硬组织的整体图像构建三维虚拟患者,设计出修复方案并转移至口内完成美学治疗。Ye等[32]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动态微笑扫描,针对氟牙症患者连续三维扫描嘴唇闭合至最大微笑的过程中各微笑状态下的面部图像,按时间顺序整合为四维面部图像,可观察到各种微笑状态下的修复后效果。

  在复杂病例的多学科治疗中,美学修复和正畸治疗前的虚拟仿真设计能模拟修复和正畸的治疗效果,用于医患和医技沟通,以提高患者对美学治疗的满意度。对牙周软组织位置和形态不良的病例[33],数字化虚拟设计技术能在牙周手术前预测并展示确定理想的龈缘位置和形态,并三维打印手术导板指导牙周手术,将设计效果精确转移至口内,有助于制订下一步修复方案。Shi等[34]利用DSD软件进行Ⅱ型牙本质发育不良患者上前牙的微笑美学设计,冠延长和系带成形术后用ARCUSdigma 超声下颌运动测量仪记录个性化下颌运动轨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技术制作前牙临时冠与氧化锆全瓷冠,实现前牙区的功能与美学重建。Fan等[35]在DSD技术的辅助下对Ⅱ型牙本质发育不良患者进行多学科治疗,结合正畸治疗、冠延长术和前牙区的美学修复,显示出良好的美学效果与稳定的咬合关系。

  虚拟仿真设计需要医师额外学习软件的使用,应用软件的能力可影响设计效果,同时其仿真效果仅能给技师和患者提供参考,有时不能精准转移或设计效果无法完全实现。

  2.数字化导航技术:数字化导航技术是基于锥形束CT、口内扫描、CAD/CAM、实时追踪等数字化技术设计虚拟入路,术中在三维打印导板或实时导航设备的辅助下进行的精准治疗。数字化导航技术包括静态导航和动态导航两种方式[36],静态导航需要打印导板引导临床操作,动态导航则利用运动追踪技术进行实时引导,两种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根管治疗、显微根尖手术、自体牙移植等领域。该技术自2016至2021年已连续4年荣获美国牙髓病学杂志(Journal of Endodontics)临床技术类最佳论文奖[37, 38, 39, 40],为牙体牙髓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治疗模式。

  牙本质发育不良(dentin dysplasia)的两大特征性表现是牙面磨损和髓腔闭锁,牙本质的严重钙化易造成根管治疗髓腔穿孔,疏通钙化根管以建立根管通道成为牙髓治疗中的难点。Krug等[41]采用个性化定制的根管定位导板对牙本质发育不良的6个前后牙钙化根管病例进行精准定位和微创治疗,从而保留了更多健康牙体组织。

  牙内陷的解剖形态复杂,内陷区常与根管系统和牙周组织交通,治疗时需分别对主根管及内陷区进行处理,甚至在主根管牙髓活力正常时建议行活髓保存治疗,因此对术者精准定位主根管及内陷区提出了挑战。Ali和Arslan[42]根据上颌侧切牙Ⅱ类牙内陷的锥形束CT影像设计了直达牙内陷结构的导板,在导板引导下完成内陷处的三氧化矿物凝聚体充填,同时设计另一直达主根管的导板入路,对主根管系统进行清理、成形和充填。Zubizarreta Macho等[43]通过根管定位导板设计了多个不同方向的髓腔通路,成功完成了上颌侧切牙Ⅱ类牙内陷伴根尖周炎的治疗。2019年Chong等[44]首次使用动态导航技术对29颗模拟根管钙化的离体牙进行根管定位,成功率达89.1%。本课题组运用动态导航系统实时辅助内陷牙开髓定位根管和内陷区,治疗前无须打印导板,而是利用光学系统追踪器械及患者口内的固定装置,计算患者与器械的相对位置关系,在软件图像坐标系中实时更新坐标和位置,引导器械的定位操作。

  畸形中央尖(abnormal central cusp)是由钟状期时成釉器的内釉上皮和牙乳头外间质干细胞过度增殖和折叠突向星网状层所致,影响美观并干扰咬合,同时具有患龋风险引发牙髓及根尖周病变。Mena-álvarez等[45]使用静态导航技术引导唇侧开髓顺利完成上颌中切牙额外牙尖的根管治疗,术前基于牙釉质突起和根管的影像学资料设计通过釉质突起处直达主根管的入路,术中使用定位导板引导车针准确到达根管,可避免因牙形态异常和自由手操作导致的根管偏移。

  数字化导航技术的准确性与锥形束CT的精确度、导板支持形式、打印方式和材料选择等因素有关,术前需准备导板增加了治疗费用及准备时间,钙化根管开髓导板因精度限制和误差易产生台阶和方向偏倚[36],动态导航技术尚缺乏专门针对牙髓治疗的软件系统,仍需借助种植软件和设备。

  3.三维打印技术:三维打印技术又称快速成型技术和增材制造技术[29]。数字化三维打印制作的复制仿真牙又称计算机辅助快速原型打印(computer aided rapid prototyping,CARP)和复制牙(tooth replicas)[46],可对真实牙的外部形态和根管内部结构进行模拟重建,为临床诊断、治疗模拟和研究教学提供直观的实体模型,可用于诊断异常牙根形态、牙根吸收的定位以及牙再植的手术设计等(图1)。Kfir等[47]报道1例上颌中切牙牙内陷感染导致的根尖周炎病例,打印透明牙模型模拟根管治疗并设计导板引导内陷区开髓和治疗,治愈病变的同时保存了主根管牙髓。Byun等[37]针对1例脑膜炎导致牙发育畸形的重度牙根卷曲根尖周炎穿孔转诊病例,通过虚拟图像处理和三维打印重现了包含根管内部结构的实体牙模型,采用透明树脂打印材料使根管更加直观,模拟根管治疗的实际操作,精准、安全地完成复杂解剖变异牙的根管治疗。

  

  图1 畸形右上中切牙患者(7岁女性)数字化技术诊疗照片 A:上前牙反复脓肿就诊口内像,示11唇侧畸形牙尖膨隆,牙龈边缘充血未见红肿溢脓;B、C:11唇侧畸形牙尖远、近中探诊深度约5 mm;D:根尖片示11牙中牙表现,根尖已闭合;E~G:患者1年前(6岁)就诊时拍摄锥形束CT矢状位(E)、冠状位(F)和轴位(G)显示11 唇侧畸形牙尖异常突起,牙根膨大,自牙冠至牙根全段可见牙体组织内陷呈牙中牙形态,根尖开放,根尖周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清,周围骨质增生硬化;H、I:11三维重建影像显示根管粗大根尖开放(H),唇侧牙尖异常增生膨隆(I);J:三维打印11显示牙根粗大,根尖开放,根尖区呈牙中牙形态;K~M:患者1年后(7岁)复查锥形束CT矢状位(K)、冠状位(L)和轴位(M)显示11较1年前发育,根尖孔已闭合,根尖周小范围骨质吸收影,邻近骨质增生硬化;N、O:11三维重建影像显示根尖发育闭合(N),牙内陷呈牙中牙形态(O);P:三维打印11显示根尖发育闭合

  牙位置异常或萌出异常时可采用自体牙移植术将牙从原位置移植到同一个体的另一位置,以替代缺失或不可保留的患牙。2020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及牙槽外科专业委员会和2021年欧洲牙髓病学会均在自体牙移植术专家共识中明确采用专业软件进行术前模拟移植[48, 49],并制备三维打印的供牙模型、导板和个性化预成夹板,依据模型或导板先预备受区牙槽窝再用供牙试植,以减少供牙试植次数和离体时间。2001年Lee等[46]首次提出将三维打印牙用于自体牙移植的供牙模型,根据锥形束CT 数据打印复制牙并预处理受区牙槽骨,可缩短供牙的离体时间,有效保护牙周膜。该技术也为牙发育异常提供了个性化精准微创治疗的新方法,Strbac等[50]将数字化导板和CARP技术联合应用,设计个性化骨窗导板、去骨定位导板,CARP复制牙和供牙导板共4个三维打印模型,将异位埋伏的下颌尖牙成功拔牙再植,为自体牙移植术提供了多重保障,避免了自由手预备牙槽窝时出现的偏差。Sato等[51]采用数字化定位导板和CARP技术治疗右上侧切牙融合牙病例,先设计1个导板行牙半切拔除,再用另一导板预备受区牙槽窝,结合CARP技术完成再植。

  目前,三维打印模型受打印材料的限制与颌骨和牙存在理化性质和力学性能差别,三维生物打印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如何让三维打印技术真正运用于器官移植及组织工程修复仍是尚未解决的难题。

  三、人工智能的应用

  人工智能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近10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依靠庞大的数据库和强大的深度学习能力迎来新的发展热潮,涵盖了疾病诊断、术前评估、预后预测和疾病治疗等重要临床环节[52, 53]。

  机器学习具有快速高效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在医学技术迅疾发展的推动下,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测序结果等多元化信息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但同时庞大的数据量也增加了临床工作负荷,甚至由于数据模式过于复杂无法进行传统的统计学分析。机器学习强大的计算优势为此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将数据分析过程自动化,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分析速度,从而降低人为误差与人工成本[54]。口腔锥形束CT图像受到对比度分辨率和各种伪影的干扰,仅依靠强度变化无法实现全自动图像分割,Shaheen等[55]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算法评估了186个锥形束CT三维图像分割效果,人工智能可以识别并聚集图像中纹理、灰度等具有相似特征的点,分割图像精确性达97.9%,且速度提高了1 200倍。

  在疾病诊断方面,下颌第一磨牙远中舌根又称为基底根瘤(radix entomolaris)[56],在亚洲人群中发生率超过20%,但临床容易遗漏且根管弯曲角度较大,根管预备具有难度。Hiraiwa等[57]采用深度学习算法诊断曲面体层片中下颌第一磨牙有无远中舌根的准确率可达到86.9%。基于CNN算法的检测系统可以智能识别根尖片中患牙周炎的前磨牙和磨牙,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0%和76.7%;同时,该系统可预测重度牙周炎患牙中需要拔除者,对前磨牙和磨牙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2.8%和73.4%[58]。

  机器学习算法基于已有数据训练模型,使模型可在新场景下对未知数据做出相应预测,同时这种预测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新数据的补充,学习经验不断丰富,模型表现能力得以持续性提高。Ngan等[59]应用模糊聚类算法对口腔X线诊断牙折、龋坏、牙缺失和骨吸收进行决策分析。在术前评估中,Mallishery等[60]收集使用美国牙髓病学会根管治疗病例难度评估表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集并训练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与深神经网络模型,敏感性高达94.96%,实现了病例难度评估并为转诊提供科学化建议。本课题组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显微根尖手术预后预测梯度提升机(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GB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61],其中GBM模型整体表现优于RF模型,有望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构建智能化决策分析体系,辅助临床医师制订决策,提高诊疗效率,促进分级治疗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尚处于开发阶段,仍需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深入研发相关技术,以进一步促进大数据交流和使用,探索与界定其法律地位、伦理规范及价值标准[53]。

  四、数字化技术的伦理问题和未来展望

  数字化技术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未来数字化技术有望改变医疗健康管理和临床诊治模式。近年关于数字化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62],在数据安全方面,需要明确医学数据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一步健全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性和规范化使用的法律法规,制订数字化产品使用的伦理规范。监管层级也需要确立更加清晰明了的数字化产品分级分类标准,并配以不同级别的监管措施。

  综上所述,牙发育异常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融汇合作,随着数字智能化计算机技术和高速网络通讯的迅速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虚拟设计、新型生物材料的普及和改进,仿真建模与数据科学的集成优化将成为数字化发展主线,为治疗提供可视化的解剖学指导,模拟和评估前瞻性结果。先进的现代化数字化技术必将在科研、教学和临床医学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口腔医学的精准诊断、微创治疗和优质疗效提供现代化保障。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黄湘雅:资料收集、查阅文献、撰写文章;韦曦:参与主题设计、文章审校;凌均棨:主题设计、文章审校与定稿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黄湘雅 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工作,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细菌生物膜致病机制和镍钛器械性能的研究,擅长显微牙髓治疗和显微根尖手术。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4项,主译《MTA特性与临床应用》,参编《显微牙髓治疗学》等专著5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作者简介

  韦曦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主任、中华口腔医学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口腔类别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口腔医学》《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编委,Journal of Endodontics杂志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龋病微生态防治、牙髓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擅长牙体牙髓疾病的显微与微创治疗。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主编、副主编专著4部,参编专著教材等6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等17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作者简介

  凌均棨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中山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疗服务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病因与防治、牙体牙髓病的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荣获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和科技成果奖10余项。发表论文440余篇,SCI收录110余篇。主编《显微牙髓治疗学》等著作7部,参编专著及国家卫计委规划教材20余部。

  *转载请获得本公众平台许可*

  

  

  

  

  

上一篇: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形容高大强壮的成语有哪些_四字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