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常识|武侠电影Martial Arts Film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Part.1

  概念内涵武侠片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其东方特色的故事片种。其“武”是 享誉世界的中国武术,其“侠”则是一个伦理概念,指向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所以对武侠片来说,刺激、娱悦观众的武术动作乃是其外在娱乐形式,而张扬传统伦理道德则是其真正的主题指向,因而刀光剑影、拳脚相加中撞击的往往是善与恶、忠与奸。1920 年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的影片《车中盗》上映,因其剧情“已经具有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士,有了以武相争(斗)的表演程序,有了武勇合一的人物性格,“虽属中西合璧, 但作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开端,是没有问题的”。Part.2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短短的几年间,在中国电影的商业浪潮中,武侠片最早萌芽,且最早成型,迎来中国武侠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称“传奇时代”。早期武侠片的主要生产基地是在上海,是当时古装片发展的变种,包括古装武侠,时装武侠和武侠神怪片。其中武侠神怪片是武侠片在这一时期的一种延伸,注重通过一些特技手法表现超自然的力量,从而具有某种神怪特色。1928年明星公司出品的《火烧红莲寺》上映,影坛马上兴起一阵武侠热,称为“红莲寺一把火,放出了无数的刀光剑影"。一时仿者蜂起,掀起长达4年的“武侠神怪片”拍摄狂潮。整体而言,此时的武侠片中重视传奇元素,而武打、侠义元素相对平淡或模糊,类型意识尚未十分完备,主要作品有《女侠李飞飞》《女侠白玫瑰》《火烧红莲寺》等影片。

  《火烧红莲寺》(1928)第二阶段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主要生产基地已经逐渐由上海转往香港,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主要以粤语电影为主,除了“黄飞鸿片集”等少数香港电影的新创作,大部分电影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上海武侠电影的“衣钵南传” 。“黄飞鸿片集”开始了一个短暂的“侠义时代” ,但其他大部分影片仍是传奇时代的继续。“黄飞鸿电影”的出现,虽然仍是传奇故事的演绎,但却突出了侠义特征。主人公黄飞鸿是广东佛山地方的武术名家、跌打医生兼民团教练,医生救人、教练教人、武术家仗义为人,使得黄飞鸿不仅是一个长者,也是一个道德模范,还是一个正义或侠义的化身。

  《黄飞鸿正传》(1955)第三阶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侠电影的主要生产基地是香港邵氏公司,后来也有一部分转向台湾,这一时期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和成熟时期,名家迭出、流派纷呈,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也被称之为新武侠时期,代表作品彰显张彻阳刚美学的《独臂刀》与胡金铨的文人武侠片《侠女》。与此同时,七十年代的武侠电影开始从刀光剑影转向拳脚功夫片的天下,后者更讲求武术的实战效果,一招一式务求快、狠、准,而很少运用特技,李小龙在这一时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功夫明星,他的“截拳道”武功套路,他的虎吟狼嚎般的凶猛气势,还有他的动作逻辑或者说“功夫哲学”,都成了李小龙影迷观赏的兴奋点和缅怀李小龙的无尽话题。

  《唐山大兄》(1971)

  第四阶段

  这一阶段前期的主要生产基地有香港与大陆两大块。香港出现了功夫喜剧的新形式,大陆则出现了武术片的新尝试,在“娱乐片”的旗帜下,渐渐出现了两岸三地武侠电影合作的新格局,主要特征是追求武侠电影风格样式的变革和发展,这一时期可称为“娱乐一新影像时代” 。

  七十年代中期,功夫片热潮渐呈下降趋势,一直让拳脚勇猛的功夫片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其它片种,尤其是喜剧片终于有机会抬起头来,并且和功夫片结合,形成了别树一帜的谐趣功夫片即功夫喜剧。

  由于这种影片既有真功夫的欣赏价值,又有诙谐的打斗招式和逗笑的对自,吸引力自然胜过纯打斗的功夫片,受到观众的欢迎,商业效益十分看好。成就最突出的是“ 七小福”主演的功夫喜剧,尤其成龙主演 的《蛇形刁手》 和 《 醉拳》 更被称 为这一 时期功夫喜剧片的代表作,影片把武术真功夫与杂技相结合,加上插科嬉闹,变化多端,妙趣横生,上演之后,在港台引起轰动,成龙也由此成为继李小龙之后又一位世界瞩目的超级功夫巨星。

  同时,香港还有刘家良的正宗国术打斗路线(《洪熙官》),楚原的根据古龙小说改编的武侠情节剧(《流星·蝴蝶·剑 》)以及徐克的新浪潮武侠片(《蝶变》)。内地方面,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按照中国共产党新的文艺政策,转型制作“人民电影”,“写工农兵,给工农兵看”,在以题材规划管理电影制作的格局下,武侠电影基本没有存在的空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后,电影从服务政治的依附关系中逐渐解放,迎接市场的挑战。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内地电影市场面临困境,市场压力下,中国内地重启类型片的制作,但囿于文化氛围,对武侠片这类非主流作品仍处于非常边缘的境遇。直到1982年香港导演张鑫炎进军大陆拍摄的《少林寺 》出现,该片不仅创造了票房新高,而且影响深广,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陆武侠电影的观念与拍摄方法,但内地在电影创作中能够真正地重视武侠片要得益于新世纪以来李安和张艺谋的艺术实践。

  《醉拳》(1978)第五阶段

  新世纪之后,武侠电影的主要生产基地仍为大陆和香港,多方合作的势头更加明确和迅猛,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国武侠电影的生产—以李安导演的 《卧虎藏龙 》为代表—也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倾向。首先是李安,他率领的团队在中国内地取景,拍出了《卧虎藏龙》,成为华人导演中拿下奥斯卡外语片奖的第一人。其后是张艺谋导演,他曾是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大奖的代表人物,是引导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拓展艺术影响力的一个领军人物。而他在中国加入WTO、开始引进美国大制作电影的新格局下,率先从征战国际电影节返回本土市场与好莱坞竞争国内票房份额。而他这个重要转型的发轫之作就是武侠影片《英雄》,虽然随后关于《英雄》的价值观问题有诸多的讨论、不同的看法,但单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英雄》这部影片无疑是成功的,该片拿下2.5亿元的票房,占中国内地2002年票房总额的25%,在北美、韩国、日本等地放映效果良好,全球总票房达到14亿元人民币。李安的感召和张艺谋的践行,极大地鼓动了中国导演们投入商业电影制作的勇气,武侠片成为了导演们转型时期愿意依赖的类型片。

  《卧虎藏龙》(2000)

上一篇:网店擅用电视美食节目视频做广告是否侵犯肖像权?
下一篇:被嫌弃的张翰的一生,从什么时候变得“油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