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职业伦理精神的实践问题及应对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当今医学的发展与医师职业伦理精神的发展概要的第五部分,医师职业伦理精神的实践问题及应对。

  一、医师职业伦理精神的实践问题及应对:第一个方面,医师职业伦理精神的实践实践中的主要问题: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对公开报道过的10年,也就是2000年—2009年7月当中的恶性医患冲突案例进行检索,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宏观数据可参见《医疗环境数字&统计》。这里仅举一条卫生部统计数据:恶性医患冲突逐年上升,2006年我国内地共发生9831起严重扰乱医疗秩序事件,打伤医务人员5519人,医院财产损失超过两亿元。2010、2011年此情更甚。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时,我们不禁黯然神伤。同时,我们忍不住要问。

  部分群众、部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恨从何而来?他们一言不和即殴打医务人员,未能治愈即聚众暴力冲击医院殴打医护人员,他们使用水果刀、马刀、宰羊刀砍杀医护人员,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舆论土壤产生了如此畸形的恨?

  在医患纠纷中,聚众暴力--损害医生和医院权益的行为事件大多都是索要巨额赔偿,而且相当一部分在最后都达到了目的。由于有些地方公安机关、当地政府采取“纵容”的态度,于是院长被劫持、限制人身自由,最后妥协,赔款;还有就是医院不堪其扰,向暴力损害医生和医院权益的行为人妥协;或者地方政府调解要求医院赔款“私了”。总之,违法成本如此之低,闹就有钱,损害医生和医院权益的行为能不越来越多、越来越张狂吗?

  相当的医疗纠纷起因是所谓的“对疗效不满”,特别是一有死亡即指责抢救不及时、治疗失误。甚至很多媒体报道中也持这种观念。中国医师协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医疗损害是由于医学技术的缺陷、人自身的缺陷造成的,与道德无涉,就是无关。只有转变观念,破除‘医学万能'、‘医生万能'的神话,才能从容面对医疗损害,不再把资源无谓的消耗在如何消灭医疗损害这一不可能的任务上。”医师协会也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在制定管理规范时,把惩戒医疗损害相关人员的理念降至最低。我们也希望媒体在破除群众错误观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医护人员的工作可以说是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全社会特别是媒体是否可以对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如,在我们感谢节假日仍然坚守岗位的工作者的时候,是否也不应该忘记医务人员?

  看到应对,应么样应对以上的问题?首先医师要有四心。所谓“四心”是指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和耐心。责任心是医师应具备的首要品质;爱心是医师应具备的必要品质,医师的责任心和爱心是践行专业精神的前提条件,是医学专业精神中的应有之要义。责任心或爱心不强容易引发医护差错,有63.4%的科室护士长在我们的调查中认为,“查对不严、粗心”,就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这是诱发护理差错的首因,我们这儿有一个图来显示。

  幻灯片8这个图呢就显示了,这个通过护士长的调查,认为护理差错的首音的话,那么这用颜色来标记这几个方面,我们都可以通过看到,这个黑色的这是查对不严、粗心,那么占到了60%多。当然其次是这个工作负担重,也占到了接近40%,这是这个两个方面的主要的原因。就是造成护理差错的主要原因。

  对科室护士长的这个调查结果显示:有58.1%的人认为本科室护士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护士,就是认为她们是有责任新和爱心的护士。有37.2%认为“一般”,有4.7%认为“少”。说明还有近一半的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状况并没有得到护士长的认可,这个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担忧的。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是护士应该持守的职业道德情操,是护士职业情感和职业风尚美的体现。在对护士从业状况的调查过程中,反映出护士责任心和爱心不强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呢有这么一些。其一,护士队伍整体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新生代的80后、90后的加入,她们多属独生子女,受家人宠爱,经历挫折也比较少,个性呢比较张扬独立,不愿被束缚,担当意识和能力不强;

  其二,护士职业倦怠。这主要是护理工作的压力问题;其三,激励机制不完善。所以也调查显示,相当多的护士抱怨薪酬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在工作中,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差一个样,最后导致精神情绪低落,成就感降低,于是干脆就搪塞敷衍了事,若是再差一些,遇上奖懒罚勤的制度,那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不但不被激发,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的怠工问题;其四,缺乏有效的监督。有的护士在上白班的时候、有上级检查时能够认真细心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可一旦换成夜班、或是没有检查的时候,工作表现就不一样了,这是监督缺位的一个必然结果,另外也反映出护士自身个人修养欠佳,对原则坚持不够,尤其是“慎独”的素质需要提高。

  第二个方面,医患双方相互信任问题及应对。患者对医师的信任是保证医疗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伦理与心理的前提,但信任是相互的,医师同样需要对患者有充分的信任和理解,才能真诚地去对待病人。因此,医患双方相互的信任是医学专业道德伦理的基本内容。在我们的一项调查中,68.3%的医生称即使自己心存善心,患者不一定心存感激,而89.8%患者认为只要医生心存善心,自己就会心存感激。

  这说明医生对患者的感恩积极性有某种不信任,医患双方可能都有善良的意愿与对方交好,但前提是彼此的信任,如果医生对患者没有信任,他们很难会主动积极地对患者心存善心,因为他们认为患者不会感激自己,就没必要对患者好,没有对患者好,患者自然也就不会对医生心存感激,这样下去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医患关系会越来越差。影响医患相互信任的因素除了来自双方自身的偏见和彼此的不了解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来自于个人社会经验的认知,特别是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的认知,以及新闻媒体不客观的渲染报道,加深了陌生人之间的戒备和猜疑,这给医患关系的和谐带来杂音,使医生难以用心,充满感情地去对待患者。

  二、医师职业伦理精神的实践问题及应对,主要是有一些具体的建设和改进的一些建议,供大家做一个学习参考。 一、重塑当代国民医学文化观,弘扬医学专业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总和。医学文化是医学领域人类所创造的科技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医学专业精神内涵是今天最能增值的精神财富。 也是一种最好的,需要继续发展的优秀的医学文化。

  二、提炼医疗、护理专业精神内涵。医学的根本宗旨是利他主义,人道主义,医学跟伦理有着天生的脐带关系。从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到中国古代的《大医精诚》,都体现着积极无私的济世情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医德医术佳话,像“杏林春暖”、“悬壶济世”、“妙手回春”等等,医疗护理界曾有南丁格尔、当今有叶欣这样的抗非烈士,就是抗击“非典”的烈士,她们用热血和生命践行着医学的神圣诺言。

  古今中外的医学精神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一般可以概括为“德才兼备”,一方面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为后人提供了发展医学科学的基础,另外前人宝贵的医学文化,特别是人道主义的思想,值得深入挖掘,但在今天应赋予其现代意义。构建医学和社会对话的开放管道,增进彼此理解和信任,重新整合医疗卫生行业的优良作风,重塑医学的普世价值并发扬光大。

  三、塑造国民医疗、护理文化观。提炼医学专业精神内涵,以其塑造整个国民素质和价值观念,需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医疗行业自身着手,二是引导行业外环境,外环境呢主要是社会尊医尚医风气的形成。

  四、规范医疗行业行为。医疗行业与社会之间具有契约、信托关系,首先医务人员要承担起专业的责任,确保专业行为的规范,就是确保专业行为要符合这些规范的要求。再就是要认真学习医学科学文化知识,认真探索和总结医学专业精神内涵,不断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和精神品质,言行自律,坚决抵制错误思想,纠正“医患关系实质是利益关系”的片面观念,对“医疗不公和一些医疗腐败”现象要正确看待,自觉维护患者的利益。

  第二是建立稳定高效的医学、护士的学会、行会等各种团体组织,完善一套在行业内的医学教育、评价体系,规范行业进入制度,体现医学专业特征和医生形象。目前,已经建立的世界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构成了遍及全国的医学学会网络,会员人数覆盖大部分在职医生,但总体上各地学会组织还是比较松散,会员受学会指导和帮助较少。因此应加强学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以及学会与学会之间的联系,形成统一的规范,展现医务人员的整体作风和专业形象。

  五、引导社会尊医尚医。医学曾经被人们神圣化,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敬仰,但今天它作为社会分工的一个门类,在很大程度上却被人们(包括从医人员)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谋生手段或工作方式,这产生不少对医学人道主义的亵渎行为。因此要引导社会重新认识医学的地位、功能,既不将医学神化,也不将医学世俗化,尊重医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崇尚生命的唯一性和拯救生命活动的特殊性,是全社会应有的信仰和价值观。而医学在当今基本上未曾被社会捧到神圣的高度,但却几乎一直遭受着人们的不理解甚至是敌视,只是在“非典”等重大传染疾病出现的时候,才引起了人们足够的关注和尊重。

  要正确引导和转变社会对医生职业的态度和行为,摈弃对待医生的一些错误观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育和宣传,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普及基本医学常识,了解现代疾病健康的作用和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和认识医务人员的工作,鼓励和认可医生的工作奉献,大力弘扬医学专业精神,宣扬和奖励突出的贡献者,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在全社会提倡开展尊医爱医活动,使人们都来理解和重视医生、护士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一些媒体的监督和管理,避免他们因新闻价值利益的诱惑,对新闻事件进行歪曲的解释、滥用和恶意炒作,营造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维护医护人员的道德形象,引导整个社会舆论尊重和理解医生、护士。

  六、改善医疗卫生制度和管理文化,保障医学专业精神。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其公益性质,引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

  七、加大资源投入,提高医生地位和保障医生权益。国家在财政预算支出中应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人才,充分满足人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把政府、社会和医学等各个领域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科学统筹,弱化政府卫生部门的监管角色,增强服务角色,在资金、制度建设、社会舆论环境等方面更加注重保障医生权益,保护医务人员的从业信心、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医师队伍数量和质量,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选择和热爱医疗事业,支持和保护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扎根这项事业。

  有调查显示,七成基层医生的月收入在2—4千元之间,在开放式问题的答案中,很多医生表达了提高薪酬、要求获得公正待遇和权益保障的强烈希望。国家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坚持公益目标,继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合理有激励性的分配补偿体系。提高医生的收入水平和各种福利待遇,在基本工资外,可引入岗位奖金、物价补贴、住房补贴或照顾等措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供一种具有行业特殊性的保障制度。

  八、结合医疗实践,创新医院管理制度。医院目前是开展医疗活动的主要场所,医生能否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完成医疗工作目标,很大程度上受到医院管理文化的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医学专业精神受到医院管理方面影响的因素,据此改革完善管理制度是很必要的。

  那么具体讲,我们看这个科学管理和树立这个服务思想。科学的管理一定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客观实际状况,对本院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要有明晰的了解,知道其优势和劣势,恰当地予以组合安排,尽其用,损其耗,最终实现医院效能的最大化。特别是医生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得好,可以更贴近患者,融通医患关系,加速患者健康的恢复的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程度。

  目前医院对医生的管理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善。一是保证医务人员的充分配备以及各科室部门人才需求的充分配给,建立人力资源蓄备池,医务人员缺编造成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医疗工作的效率和“整体医疗”的实施,保持“老中青”的合理层次,建设更客观全面的人才考核和流动有序的晋升机制,让人员选拔公开透明,注重提拔人才时的公信度,避免一些人心存芥蒂,同时不拘一格大胆任用德才兼备的医生。二是提高医疗分级实施水平,按照患者病况和医疗需求水平准确施治,保证医疗质量;三是提高一线医生的话语权,畅通他们向管理部门的反映渠道,对他们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做出研究结论和解决方案;最后医院应尽可能地提供专业及科研学习机会,组织长期系统化的培训活动,建立完善的医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九、发展以患者为主体的评价考核制度。多年来,我国医院管理和考核制度中,比较侧重于对医生、护士工作量、学术科研成果等等方面的考察,相比于其他考察方式而言,具有衡量的便利优势,但科学性和实际效果比较差,一些医生、护士为了争先评优,甚至采用欺瞒造假等手段,并未真正为患者的健康带来任何福利。2007年,卫生部提出了医德考评办法,实行目标管理,对包括医生、护士在内的医院员工进行医德考核评价,建立医德档案,在自评之上增加医院和社会评价,与应聘、晋升、评先进挂钩,若不认真遵守,将受到批评和处分,这就把对医生、护士的医德医风考评与医疗护理实践要求结合了起来。

  实质上,在医院和社会的他评中,最重要的是患者的评价,医疗护理活动的好和坏,根本上取决于患者的感受和评价。患者主体性的考核制度可以弥补自评和利益相关方评价带来的缺陷,所以以患者为主体进行评价,建立科学具体的考核标准。比如主动与病人沟通的次数、时间长短,服务病人时的表情言行,病人投诉问题的性质、反馈信息的褒贬等等,这些行为都可以细化,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医生、护士优质服务的习惯,也能改善医患关系,发展和维持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十、整合科研、教学和临床活动过程,贯彻医学专业精神。结合现实研究医疗课题,医学研究呢要立足现实。研究课题是在医疗实践中进行的,也应该对医疗实践产生指导作用,这是医学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循证医学在科技手段支持下,充分利用专业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我国医学研究文章近年来显著增多,但真正有价值并为医生所吸收的信息较少。

  究其原因,一则是医生群体参与科研活动不足;二则是因为我国医学科研应用的环境不够理想。我国医学学术期刊现有约300多种,质量良莠不齐,有超过六成医生称医学类期刊论文的质量“一般”,而医学学会和团体组织之间的交流也不够充分,加上医学教育环节的一些问题,使得有些医疗课题的研究仅仅处于理论层面,很难进入实践当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研究本身的现实性较低。搜集、整理当代医疗实践中医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考察并评价他们应对道德冲突时的态度和行为,探索解决伦理决策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十一,深化医学研究的几点建议:首先是高度重视临床实践经验,利用各种机会增加医生之间的交流,在医院可以科室部门或者院为单位,定期举办研讨活动,并将研讨成果结集出版;各级医学学会要充分发挥团结会员、促进沟通分享的作用,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将活动成果汇总刊发,在更大平台上共享专业内容;由国家卫生部门牵头,邀请国内外专家,在全国范围内定期举行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以专报、网站等各种形式推广优秀成果。

  第二是大力培养医学科研创新人才,加大研究经费投入,建立医学专业发展研究机构,每年对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进行表彰,并将其成果评定与医学奖项等荣誉统一起来,国家应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到国外考察和学习,或与国外同行交流问题和经验,增强医学研究的国际视野和先进性。第三是提升医学专业期刊品质,期刊性质和研究方向应该明确,建立严格的论文采编评审制度,宁缺毋滥,吸收国内外专家参与审稿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优秀研究论文评选,并给以奖励或推荐至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必要时结合当前研究热点,集编成册,出版专论。

  最后是改进医学教育、培训和实践过程,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以医生为主体实施医学终身教育,发展多元化高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开展专题学习,加强医学教育工作和医学生的培养。

  还有就是掌握科学方法,来践行医学专业精神。一是要不断学习。包括对知识的学习和对榜样的效仿,知识是专业精神的基础,这个知识既包括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包括医学科技文化、人文素养等。

  还有就是自主自律 。自主自律意味着护士对自己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首先是自主,作为医生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勇于担当,特别是在面临困难的时候,能否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专业承诺,比如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病人操作的时候,能不能挺身而出,或是处在医院利益链条中,能不能排除干扰,独立判断,将医疗差错信息如实告知患者,这是一个医生自主性受到考验的时刻,需要强大的意志才能做到。而自律就是要求自觉地遵守心中的戒律,克制自己的欲念,不做越矩之举,注重慎独,即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无人监督的时候是不是不受安适或利益的诱惑,这种方法都需要医生良心的自我监督,不断地反躬自问,并且持之以恒。

  再就是实践善业。积善成德,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医疗工作本身是琐细的,正是对每一个细微之处的处理,才体现出医学工作的重要,体现出医生的专业精神。不是心中只持有善念,或是口头承诺的有多么动人就可以的,要将行善的原则落实到每一个动作,甚至是每一句话,只有这样,才能积小善为大善,积极增进患者的利益。

   

   

上一篇:如何评价电影《自梳》?
下一篇:2019泰国伦理片排行榜 揭露人性意义深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