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前言:做事之前先“懂事”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甚至有着上天入地的本领,但为何最后却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呢?而许多并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却能功成名就、春风得意?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为什么我们的人生竟会如此不同?

         究其原因,就是人情世故!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否懂得人情世故,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飞黄腾达,还是穷困潦倒!

  “喂,你给我找一下老张!”一个年轻人有急事找他的客户老张。拨通电话后,他高声地对电话中喊道。那天接电话的秘书小王正好挨了老板的批评,心情不好。她接起电话,听到对方命令式的口吻后,心中很不舒服。她知道老张正在隔壁的办公室开会,会议大概半小时后结束。

  要是平常,小王接到这种找人的电话,一般都会问清楚对方是谁,找谁,有什么事情,是否需要自己转达等,但这个电话让她听起来很不舒服。于是,她也冲着电话那头大声说:“他不在!”随即挂掉了电话。

  这个年轻人找不到想找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打电话才能找到。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不知道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他在电话中太不会“说话”。

  找人办事的年轻人,却表现得比谁都横!对方当然不愿意帮助他!这个年轻人太不“懂事”,所以也很难“成事”。

  确实,现在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都有为人处世方面的困惑。以前,在家的时候,要处理的是自己与父母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宠爱而变得简单;在学校的时候,处理的也是与同学、老师间的关系,同样单纯,直接。

  然而,一旦走入社会,要应对的关系就不再那么单纯了,既要处理好与家庭、长辈间的关系,朋友(男、女)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与客户以及所有发生联系的人的关系,等等。而这其中的错综复杂,牵扯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冲突。

  如何与人相处,是年轻人进入社会首要学习的课程。因为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每个人都必须与外界交流,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人脉竞争力,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世界顶级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主要靠人脉关系与处世技巧。”

  现实生活中,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或是在人际交往中错误地认为“我又不打算在社会上大出风头,我只是脚踏实地,自己干自己的,有什么必要去迎合别人,去懂那些人情世故?”因此不擅长与人打交道。这样的人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处于孤立状态。与之相比,那些“会来事”、“灵活”、“会随声附和”的年轻人更招人喜欢,更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比如,有一些自认为有才的年轻人,在学校的时候常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可是走入社会后才发现,在学校里掌握的那一套非但用不上,反而屡屡碰壁;还有一些年轻人以率真秉直自喻,抱着一种“干自己的活,让他人说去吧”的心态,他们工作努力,却不注意与人处好关系,更不愿意迎合领导和客户,这样,自然也无法与周围的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做起事情来阻力重重,于是,又感叹社会复杂,人心叵测。

  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些人和事,你无法改变的时候,就需要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如果不想处处碰壁,你就必须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际礼仪和沟通技巧,适时宜地“来事”,灵活地处世。

  本书并不是教你违心、虚伪、奸诈地迎合别人,钻空子,占便宜,而是告诉年轻人在处世方面,在善良、真诚、宽容的基础上,做事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智慧灵活地待人接物。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必定会有所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将自己的故事提供给我的几位好朋友:邢东、周亮、朱红梅、毛洁、胡敏、尤红玲、廖红等人,是他们的经历丰富了这本书,也给予了年轻人一些参考和借鉴。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那些迷茫中的年轻人一个方向。

  水淼

  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第一部分

  第1章 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罗斯福说,“成功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失去动力的船,永远无法在壮丽的人生大海里劈波斩浪。任何人要完成一项事业,离开社会、离开群体、离开他人是不可能的。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你获得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在成功时,让你得到分享和提醒;在挫折时,让你得到倾诉和鼓励;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你扫清障碍,助你一臂之力!

  挥别独行侠的日子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

  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尽管很多年轻人经常说:“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我自己能行!”“我不喜欢和人交往!”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不可否定的。

  很多年轻人在学校里习惯了做“独行侠”,以为成绩好,一切都好。进入社会这种思想仍然延续下来,结果造成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严重不适。

  有这样一个做技术的小伙子,从小到大都对计算机感兴趣,以前在学校里习惯了独自学习,现在在单位研发组的业绩有目共睹,同事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能解决。但是他整天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很少去考虑与他人的关系,上班、下班他都是独来独往,同事们邀他一起去吃饭、唱歌,他都不感兴趣;部门领导交代过的事他完成得很好,但领导无意中说的话他从来不关注,所以工作一年多了,老板还不认识他。

  这个小伙子,人人都不反感他,但有好事总也轮不到他。到国外考察啦,到名胜旅游区开会啦,升职加薪啦,都没有他的份。而那些工作成绩一般,但很会处理同事关系,特别是经常与领导“沟通”的同事,却工作得非常顺利快乐。

  这个小伙子为单位创造的价值很多,却常常被同事们背后说 “笨得像头牛”,也有同事觉得他是个“孤僻”的怪人。

  渐渐的,老同事远离他,新同事又不了解他。有什么事,大家都把他划到了“统一战线”以外,开始排挤他。后来给新来的领导造成了一个“不合群”的印象,领导也不太喜欢他。

  这种情况下,别说他要在工作上获得多大的成就了,就是这份工作也难保。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要想在这个社会更好地生存,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每个人的背后都需要一个支持系统,而这个系统就需要人际关系来维护。那些成功的人背后的支持系统往往是非常强大的,因为没有一个人能自己单独达到成功的顶峰。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需要交往,并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需求的动机在于人们对确立自我价值和安全感的需要。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具有价值,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人们需要了解别人,需要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需要爱与被爱,需要归属和依赖。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也需要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越性和专长,等等。人们需要与社会、与他人交往。不可能单独生活在某个空间。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不懂得一些人情世故,即使有雄心壮志,有超然的能力,也很难在事业上成功。

  因为交往越广泛,你遇到机遇的概率就越高。很多机遇都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有时候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朋友的一句话,领导的一挥手,都可能化作机遇,帮你脱离困境,或是让你在平凡的生活中得到提升。

  第1章 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曾对2000多人进行长达十年的跟踪研究,最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和他拥有的支持者、帮助者的数目成正比。由此,安东尼指出:影响人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人的才华、家庭背景等,而是人的社会关系或人缘。

  有些人生来就有好人缘,他们对人对己都非常自然,不费力就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事业顺风顺水;而有些人却很难受到他人的欢迎,朋友对他们来说,简直如天外来物般珍稀,更有甚者,在社会上生活数十年,不仅没交到一个好朋友,反而将同事和朋友都得罪,成为孤家寡人一个。

  在学校的时候,成绩优秀的孩子常常被老师和家长们喜爱,我们只需要埋头把成绩提高就行了。但是一旦走出了校园,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个社会并不是“学而优则仕”。我们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要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

  一些初入社会,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常常感叹自己的单位人际关系太复杂,钩心斗角,很感苦恼;也有人感叹自己没有贵人相助,命运不济,因此而苦恼。

  我们身边经常就有这样的事情:某个曾经学习成绩比你差很多的同学,因为结识了一位稍有地位的朋友,且跟他还有点交情,毕业后马上就经由这个朋友联系了一份好工作,而你还在整天为找工作的事情犯愁。又或是,你工作时尽心尽力为单位创造利润,对上级忠心耿耿,但因为和上级接触的机会太少,或是不善于跟上级交流,以至于有提升机会的时候上级对你没有任何印象,而让那些业绩不如你,光会耍嘴皮子的人占了“便宜”。

  社会现状我们无法改变,因为每个人都在同样的条件中,都在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因此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一些办事灵活,懂得方圆处世的人常常容易得到他人的支持,而那些只生活在自己限定的空间范围内的人,则感到事事不顺,因为他的支持网络太狭窄。

  因此,如果你想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就不要忽视人际交往,而是否会处世则直接关系到你人际交往的效果。特别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千万不要抱怨人际关系的复杂,也千万不要以为脱离他人,自己什么都可以干。你应该做的是,尽快组织好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学会一些维护网络的技巧,利用人际关系为自己谋前途。

  如果到了30岁左右,你还没有建立起固定的、层次分明的人际关系网络,那你的人际交往肯定出现了问题,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距离。当然,人际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它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的时间来培养。

  问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

  你为什么喜欢和你身边的朋友交往?想一想,或许你会这样告诉自己:

  我喜欢和他交往,因为他很有才华,跟他在一起总能启发我的思路!

  我喜欢听他说话,太幽默了,每次都让我笑得合不拢嘴,非常开心!

  他能给我温暖,虽然他不能在金钱上给我多大帮助,但他能在精神上给我鼓励。

  我伤心的时候,他懂得安慰我,听到他的声音,我就不再那么难过了。他能给我安全感。

  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每当我有困难,他都愿意帮我!……

  有的人,你愿意与他交往,是因为他能给予你你所需要的;而有的人,我们不愿意与他交往,是因为跟他在一起对你“没什么好处”。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我们小时候,小的时候,父母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常常提出要求,“和成绩好的同学玩!”“别和那些小混混玩在一起!”当我们和那些优秀的、条件不错的朋友交往时,父母会满意,而当我们和那些品行不端、背景复杂的朋友打成一片时常遭到父母的反对。因为父母知道我们会从朋友身上有意无意地得到一些什么。

  第1章 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

  当我们懂事后,我们的这种需求便更加清晰起来。对我们有帮助、有好处的人,我们当然喜欢与之交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相互给予彼此所需要的。有的人把这种交换叫做人际交往的互惠原则。尽管你可能认为把人际交往和需求交换联系在一起庸俗,或是亵渎了你与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但是这种交换的本质却是不能否定的。

  我们所说的这种交换,并不是像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一样,是物质品的交换,它同时也包含了非物质品的交换,比如,情感、信息、服务等各方面的交换,也就是我们说的“好处”。

  然而,发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交换与发生在市场上的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也就是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的过程中得大于或者至少等于失。不然,人们就无法保持心理平衡。

  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两个关系很好的朋友,一个朋友找另一个朋友借了一笔钱之后就消失了,久久不还,结果这两个朋友的关系渐渐疏远了,甚至彼此成为敌人。有时候所谓的“好朋友”是经不起考验的。

  人们的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那些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那些对自己来说,不值得的,或是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者终止。

  刘克是个活泼的小伙子,也很喜欢交友。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机关单位的工作,尚处于试用期。在工作中,他很佩服那些有能力的同事,而且也希望自己能融入对方的圈子,但当刘克靠近他们的时候,有些人对他似乎并不太热情,有的甚至对他爱答不理。

  起初,他感到困惑。同事之间不是应该相互帮助吗?有一次,偶然间他听到有同事在背后议论他。“刘克对我那么好,估计是想从我这里学到一些东西,关键是他什么都不会啊。对我没任何帮助!帮他还不如帮老刘处长的外甥呢!”“就是!”另一个同事随声附和道。

  同事所说的“老刘处长的外甥”是刘克的同学,毕业后一起进入这家单位。单位只需要一个名额,而这两个年轻人都还处于试用期,试用期过后决定留下哪一个。

  刘克听到这些对话后,非常生气。他气愤那些同事们都是些势利的小人。他也明白了,同事并不欠你的,没有理由“应该帮助你”,有些人之所以对自己不感兴趣,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让人感兴趣的能力与条件。

  于是,刘克在工作中非常努力,还利用假期参加职业进修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不断创造业绩,很快他受到了领导的器重。以前对他不感兴趣的同事们,也渐渐地开始对他表示好感,甚至还有一些老同事要给他做媒呢!

  理所当然,试用期结束,他被留了下来,而那个老刘处长的外甥被淘汰了。

  时刻增加自己可被利用的价值。听起来很别扭,但是这个道理不仅真实,而且还很实用。

  上面,我们问了你为什么喜欢跟身边的朋友在一起,那么,现在请再想一想,你的朋友为什么喜欢跟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你给你的朋友提供了什么需求?你用什么来交换朋友给你带来的“好处”。

  在他困难的时候,我帮过他!我也愿意帮助他人!

  第1章 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

  他有钱投资,我有才智创作,所以我们合作成功了,而且非常愉快!

  我关心他的生活,在他需要我的时候,我能站在他的一边。他孤独失落的时候,我不会离开他,不让他感到孤单!……

  如果你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的话,那么可以肯定你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如果你只想着别人给了你什么,而从不想自己给予别人什么,那么你一定是个自私的人。

  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都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在家里扮演着“太上皇”的角色。当他们步入社会,很难一下子从这个角色中转变过来,对周围人的关怀和帮助理所当然地接受,他们傲慢、自负,甚至瞧不起条件不如自己的人。由于这种交换原则失去了平衡,久而久之,别人就不愿意与他交往,孤立他,甚至讨厌他。

  记住,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对你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你所得到的东西必然是你所付出的东西交换而来的。交往的这种互惠原则,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与我们的交往值得,你身上有某种东西吸引着别人与你交往。

  如果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首先想到这一点,而且懂得如何维持交换中的平衡,那么你就不愁没人愿意与你交往。

  所以,先不要问别人能为我做什么,要先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

  快速融入他人的“圈子”

  善于交际的小陆,在IT销售行业工作了好几年,认识了行业内的一些前辈,也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他想跳槽的时候,有个同行马上就给他介绍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因为同行了解他的能力和条件,愿意帮助他。

  喜欢旅游的小谢,经常在网上召集一帮人游山玩水,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每次旅游他都能结识到很多的好朋友。虽然他是独生子,但他从来不感到孤独,而且生活充满了乐趣,每当无聊的时候,他都会因跟“驴友”们在一起而感到很快乐。

  我们经常会听到“我们这个圈子的人……”“大家都是一个圈子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就是一个小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彼此熟悉,有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或是有个共同的任务。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一个俱乐部、一个兴趣爱好小组等等,都可以看成一个圈子。上面的小陆和小谢都有自己的圈子,他们不仅能在圈子中找到归属感、乐趣,还能受益于各自的圈子。

  一个人不可能独自存在于社会上,每个人都有着一个朋友圈子。在一个圈子中,人们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而归属感又能给予自己安全感。圈子是一个人一生中交往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不同的圈子决定着不同的生活态度。

  对于许多20多岁,刚从学校毕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结交新的朋友,融入他人的社交圈子是很重要的一堂课,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心理挑战。从学校进入社会,随着自身角色的转变、环境的改变、人生任务的转变、周围人员的改变,一开始总会有些手足无措的感觉,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面对陌生的环境,心理上刚刚断乳的年轻人,往往会出现一段时期的“社交空窗”,常常因此更加在意自己的举动,潜意识里把自己固定在新人的角色上,处理人际关系时,容易拘谨、害羞、多疑和无所适从,总感觉自己落了单。这也是让他们最感到苦闷的事情。“刚才他们明明聊得很开心,可是我一走过去,他们就闭嘴了,难道是在说我什么吗?”“看着同事们谈笑风生,我也想融入进去,可就是插不上嘴……”很多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面对陌生的环境,都觉得很难融入别人的圈子中去。

  第1章 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

  有一个年轻人就非常苦恼于不知如何跟人打成一片,他内心中常常希望跟同事们相处和谐、亲密,但现实中他总是感到很孤独。他给我的邮件中这样写道:

  我刚从大学毕业,现在在一个单位的办公室工作。每天都坐班,要和自己并不熟悉的人和事打交道,工作还好办,和人交往就有些发憷。看到别人在业余时间有说有笑,打牌聊天,好不热闹,而自己形单影只,和别人无话可说,即便说几句,也感到索然无味。

  其实,我在大学的时候,周围就有些人,口才非常好,很会吹牛,讲笑话。我在他们之间显得很逊色,并不很懂幽默,比如同寝室的人在插科打诨、嬉笑怒骂,轮到我那里就卡住了,不知怎么接话,处事也不怎么圆熟,很容易莫明其妙地得罪人。

  我真羡慕那些“自来熟”的人,而自己怎么就做不来呢?我很苦恼,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和人家打成一片。

  这个男孩上班近两个月,除了本部门的同事,其他办公室的人他基本都叫不上名字,甚至有几次,他的同事还把他错当成实习生。平日里,大家工作都不轻松,多数时间都是埋首于各自的格子间,偶尔放风打岔的时候,他一边琢磨要不要参与,一边斟酌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插话进去,等他“酝酿”好了,大家的话题正好结束。同事一边工作一边闲谈时,他常常是个被忽略的 “透明人”。

  人都有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抑郁、焦虑。可是,人的交往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后天环境熏陶和有意识地培养下产生出来的。

  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首先不能自卑退缩,被动地等别人来理你,询问你的需求,来帮助你,而应该有一种愿意主动“凑热闹”的态度,别人在玩,你可以欣赏;别人聊天,你可以倾听,然后找机会加入。

  不要害羞,也不要不好意思接受他人的关心或帮助,只顾自己埋头苦干,其结果是事情不见得做得好,还会让人觉得你很清高、不合群。与其自己瞎揣摩,不如利用初来乍到需要先熟悉情况的空闲,多观察观察工作环境,如工作氛围是开放还是保守,同事之间的交流是直接还是含蓄等,再慢慢自然地融入进去。

  另外,要加入他人的圈子,就必须找出与他人的共同话题。

  那些所谓的“文友”、“书友”、“歌友”等,都是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而结合在一起。因此,要学会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当然,自己也要学习一些常识和技巧,和别人有了共同的活动乐趣,才有可能共享快乐。

  还要注意的是,要扩大自己的圈子,积极地接受别人的邀请是必须的。在聚会中,会有机会认识很多的新朋友,朋友的朋友经过一两次见面、接触,也会很快变成你的朋友。这样你的圈子也就慢慢扩大了。因此,在别人邀请你参加某个活动的时候,即使你很不想参加,也应该愉快地应邀。朋友的多寡,社交的成败,有时候就在于你的一念之间。

  最后,你可以在和大家一般交往中寻找价值观较为接近的人成为好朋友,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社交小圈子。

  放下清高,让自己俗一点

  有些人天生骨子里就散发着一股清高劲,凡事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标准,有自己的做人原则,一旦别人的举动不在自己的标准和原则之内,就开始疏远、鄙视他人。而另外一些人天生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亲和力,想他人所想,虽然他也有自己的原则,但有时候他也能“随大流”,办事灵活,主动与人亲近。

  第1章 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

  汪洋所在的工厂很大。他开始进工厂上班时,工友们都很喜欢这个小伙子。汪洋在工作中发现,一个小时加工300个部件很容易,但是,他周围的工人平均只加工200个,并告诉他要放慢速度,悠着点。汪洋心想:“为什么要放慢?我喜欢多干!而且你们一个个生产效率这么低不是有损工厂利益吗?”

  因此,他仍然坚持每小时加工300个部件,并认为工友们都是些懒惰、爱占小便宜的家伙!还没等他鄙视完他的工友,他就发现,工友们早已不愿意搭理他了。只要他过来,人们就停止了谈话,有时大家还笑话他!虽然他从未有意识地讨好大家,但他的产量一个星期后也下降到了每小时200个,很快他又融入了工友之间。

  从上面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汪洋开始的清高,让他的同伴们有意地疏远了他,他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并没有在其他方面讨好他的同伴,而只是把自己的产量降低就行了。

  清高,“清”意思是无色,洁净;“高”又代表着高处不胜寒。那些自认为洁净的人往往被人孤立。

  清高的人常常独来独往,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样,而是他们认为自己鹤立鸡群,周围的人都不配与自己一起交流,一起同乐。这样就免不了被他人疏远。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的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特点。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而对于偏离者,群体则会厌恶、拒绝和制裁。因此,任何对于群体的偏离都有很大的冒险性。

  很多年轻人被同伴疏远了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认为自己不过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却受到他人的排斥。问题就在所谓的“自己的原则”上,经常,你所坚持的原则并非真正的原则,而是自己的偏好甚至乖僻,由此所产生的与他人的格格不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有句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所以,我们做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你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经常有年轻人说,“我不喜欢和他们玩,他们太爱招摇了!”“我不喜欢和他们共事,他们都太俗了!”当别人劝他别太清高时,他会说:“那可不是我的性格,我的理想可不是靠这个去实现的。”比如,在工作上,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突然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对这个看不顺眼,对那个也不喜欢,认为老板没多大本事,认为同事都不如自己,对公司的制度不满意,对一些潜规则更是不屑一顾。在社会生活中,一些自认为有个性的所谓“愤青”,自我感觉良好,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超凡脱俗,对一些人情世故看不惯,甚至唾弃、鄙视。如果这种不满的情绪时常表露出来,肯定是对自己的人际关系非常不利的。

  如果你要融入某个圈子的话,就不要太挑剔圈子成员的某些共同的、在你看来是缺点的“缺点”。不要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要懂得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

  因此,千万不要自命不凡,自以为了不起,对周围的人一律瞧不起。实际上这样做是愚笨至极,更是得不偿失。你等于自己给自己砌起一道高墙,有意割断与别人的自然联系,让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绝地。

  第1章 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

  做人应该懂得低调。不能因为别人与自己脾气不同,身份有异,价值观不一致就显示出不耐烦或瞧不起别人的样子。殊不知,在别人眼里,你就是个脱离群体的怪人。因此,即使你真是高人一筹,也要懂得放下架子,放下学历,放下背景,踏踏实实地,谦虚地向人学习。更何况有时候只是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即使你真的很优秀,在别人面前你也不可能有绝对的优势。这让我想起一个小的幽默故事来:

  有一天,一名大学教授到一个乡村游山玩水,他雇了一条小船游江,船开动后,教授问船夫:“你会数学吗?”船夫回答:“先生,我不会。”教授又问船夫:“你会物理吗?”船夫回答: “物理?我不会。”教授又问船夫:“你会用计算机吗?”船夫回答:“对不起,我不会。”

  教授听后摇头说道:“你不会数学,人生意义已失去三分之一;不会物理,又失去六分之一;不会用计算机,又失去六分之一;你的人生意义总共失去三分之二……说到这儿,天空忽然飘来大片黑云,眼看暴风雨就要来到,在暴风雨笼罩的江面,小船是很危险的。

  船夫问教授:“先生,你会游泳吗?”教授一愣答道:“不会。”船夫说道:“那你的人生意义快要全部失去了……”

  在某些方面,即使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要谦虚一点。如果你做不到这点,那么你至少要懂得尊重别人,礼貌待人。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说法,但是你要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利。你用不着刻意奉承别人,但你一定要学会真心地赞美和欣赏别人;你不一定要请客送礼,但你至少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你不需要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但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

  记住,一个人想成功,就得在一些人和事上妥协。放下清高的架子,让自己俗一点吧!

  这个世界其实非常小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心态:

  走在大街上,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虽然感觉这样做不太好,但是想想,“反正没人认识我!”心里马上就好过一点了。

  与陌生的人在陌生的地方发生了一些冲突,吵嘴几句,感觉有点损害自己的形象,但又一想,“反正谁也不认识谁!”内心马上就释然了。

  正因为觉得大家都不是熟人,谁也不认识谁,所以做起事情来,我们经常不注意形象,不顾及其他。

  然而,在我们这样想、这样做的时候,却经常会因此在以后的某个场合使自己非常尴尬。以为自己的行为没人注意,其实却早被别人关注,自己即将面对的合作者或交往者,在自己随地吐痰或与人争吵时,他就站在一边,像自己记住了他一样,他也记住了自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其实很小,今天的路人很可能就是你将来必须打交道的人。

  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以看出这个世界的确没有多大。或许这样的事你自己就碰到过。

  小王经人介绍了一份工作,到一家私营企业干活。这天,在即将上班之前,他打算去拜访一下这个姓孙的老板。在路上,他路过一个烤鸭店,店外排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是买烤鸭的。他想到,介绍人不是说孙老板喜欢吃烤鸭吗?现在买两只作为登门拜访的礼物,不是正好吗?

  他一看表,约的是下午两点,现在都一点了。要是排队的话,还得等半天呢!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插到了队伍的前面。他倒是插到了前面,但是排在后面的一位中年妇女不同意了,顺口说了句:“现在的年轻人,怎么素质这么低!”经这个中年妇女一说,其他人也开始说他了。他恼羞成怒,也开始破口大骂起来:“关你什么事?我就喜欢。你管得着吗?你有劲的话也往前挤啊,我看你一把老骨头,是挤不动了吧!”

  第1章 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

  这句话把那个中年女人气得半死,两人对骂了十多分钟。结果以小王的声音大、语速快获胜。其他人见他这么横,也由得他去插队了,风波慢慢平息下来。后来,小王顺利地买了两只烤鸭,离开的时候,队伍仍然排得很长。只见那个妇女不停地捶腰,显然等得有些累了。他也觉得自己的行为有点过分了,但转念一想,这个地方自己也就来一回,反正人海茫茫,谁也不认识谁,管他呢!

  当他提着烤鸭,敲开孙老板的家门时,孙老板看着他手中的烤鸭,眉开眼笑,说“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这个?”接着,两人在客厅聊得还不错。

  一会儿,孙老板的夫人从外面回来了。孙老板正要介绍小王与他夫人认识。小王抬头一看,惊呆了,原来孙老板的夫人正是买烤鸭时跟他对骂的中年妇女。她不管小王是不是客,指着小王,对孙老板说:“你赶紧让他出去,我不欢迎这么没素质的人!”

  小王主动灰溜溜地从孙老板家溜了出来。工作的事就因为这一个小小的插曲给黄了。他后悔不已,为什么这个世界这么小呢!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巧事,有时候,我们在一个陌生的角落,碰到一个陌生的人,闲聊几句,竟然发现彼此居然有一个共同的熟人,然后不由地感叹,这世界真小啊。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而我们通常以为碰见认识的人或是有关联的人不是那么容易,实际上,这种事情的发生比我们想象的要容易得多。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 “小世界定律”。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想要描绘一个联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联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现代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开放和灵活。网络信息的发达使得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都可以在瞬间传播到任何一个地方,这也使得人与人之间取得联系变得更加容易。

  小世界定律告诉我们,既然人和人这样容易联系上,那么我们搭建自己广泛的人脉网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效果。这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近”。

  小张在一家中型企业做销售,闲暇时间他喜欢上网,而且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一有时间就将自己在商场打拼的体会、经验、教训、甘苦贴在网上。

  有一次,在浏览博客网页时,他发现一篇很精彩的专业文章。读完之后,他发表了自己的读后感以及对文章的肯定和赞美。这样一来二去,他和作者建立了很好的“文缘”,四个月后,他们相约见面,交谈甚欢,对方邀请他到自己的企业去工作。

  原来,这位网友竟然是小张所从事的行业中第二大企业的老板。由于他们在网上不设防地交流,对对方的价值观、爱好兴趣、处事能力等已经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所以,他与老板相处得很融洽。他在这家企业工作开展得顺风顺水,老板已把他作为营销中坚培养,前途不可限量。

  后来,他还利用网络在全国十五六个城市结交了20多位知心的朋友,此举大大促进了他业务的开展。

  人际关系的进行并不是彼此相见后才发生的。因此,要想扩展自己的人脉,扩大交友范围,就要意识到小世界定律的存在,随时注意自己的形象,在认识别人“之前”就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比如在最开头我们讲的那个找工作的小王,他给孙老板及其妻子的印象是在正式见面之前就形成了,要是在排队的时候,他懂得礼让,甚至帮助周围的人,那么他的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另外,还要善待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人,他们不仅可能成为你将来的熟人、客户,甚至可能是你的贵人。有一句流行语: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在当前倍速知识经济时代,人脉已成为专业的支持体系。如果光有专业,没有人脉,个人竞争力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若加上人脉,个人竞争力将是一分耕耘,数倍收获。

  第2章 及早形成招人爱的人格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的人格所具有的超强吸引人的力量,是一种使人喜爱、仰慕并渴望接近的性格品质。

  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由内而外自然袒露出来的,能影响人于无形。有些人尽管长期相处,却从未在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波澜;而有些人偶尔相识,甚至只有一面之交,却让人难以忘怀,这就是人格魅力在起作用。

  意识到自我角色的转变

  我们对自己应该诚实,不应该总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将自己与现实隔开。

  很多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几乎都把自己当成王子和公主,永远沉浸在亲友追捧宠爱的光环中,进入不了社会角色。

  对于年轻人来说,对自我角色的正确认知是很重要的。由于接触社会的时间不长,对社会没有清楚的认知,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角色非常模糊。要想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工作中获得成功,首要的任务就是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找到在社会中的正确定位。

  角色的转变很好理解。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个角色所需要的处世态度是不一样的。在父母面前,你的角色是孩子;在老师面前,你的角色是学生;在老板面前,你的角色是员工;在下属面前,你的角色是领导。你可以在父母面前撒娇,但不能在老板面前撒娇;你可以命令你的下属,但不能命令你的父母。

  很多刚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两年的年轻人,难以识别学生和职业身份的区别,角色难以转换,树立不起职业人的意识,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工作难以进行下去。小李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李是家中的独生子。从小到大都受到家人的宠爱,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由家人安排的。上班快两年了,还没有进入状态。在单位和在家里一样,做事总是慢悠悠,别人交代过的事,他就去做,而那些没人交代的事,即使在他的本分之内,他也从来不知道去做。这都是父母为他包办太多而养成的不主动的习惯。在同事间,他受不了一点委屈,同事开个玩笑,他也会当真跟人着急。

  有一天,领导把他叫到办公室,一脸焦急地说:“小李啊,你上班时间也不短了,为什么做事总是磨磨蹭蹭,又爱冲动,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小李认为领导对他有偏见,气愤中,辞掉了工作。家人问他为何要辞职,他说:“这家单位不好,同事都针对我,对我有偏见,我不喜欢勉强自己迎合他们,这样我宁愿辞职。”

  辞职后的小李,在家人的督促下重新去找工作,但他仍然感到一片茫然,觉得这个社会太难让他接纳了!

  像小李这样,不愿接受现实转变的人太多了。很多这样的年轻人在成长期间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客观环境,协调人际关系和处理人际危机的能力不足,对进入职场后的“社会人”角色难以适应。

  20多岁的年轻人,刚从学校进入社会,主要有两方面的角色转换。1.从孩子到成年人的转换,2.从学生到员工的转换。

  1.为自己负责———从孩子到成年人的转换

  从小到大,我们的成长都是在父母的监护、引导下完成的。由于我们自身经验的缺乏,对生活认知不足,我们需要父母和他人的帮助。甚至很多年轻人,上大学的专业都是父母代为决定的。然而,一旦进入了社会,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我们已经长大了,

  我们开始真正意义的独立了——情感上的独立、生活上的独立,以及经济上的独立。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去决定,而且我们的每个决定都需要对自己负责。

  第2章 及早形成招人爱的人格

  然而,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依赖性很强。总是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受不了一点委屈,不是向他人耍脾气,就是向父母施压。更有很多人,毕业好几年了,还是“啃老”一族,或是骄傲地“装小”,自称“kidult”(大小孩,由Kid和Adult结合而来)一族。这样的人很难适应社会。在哪个年龄段就做哪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既然已经长大,就应该为自己挑起生活的担子,为自己扛起大梁。

  2.加强职业素质———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20多岁的年轻人,要从过去的学习转变到如今的工作中来。学生时代的学习与现在的工作都需要付出努力,但二者是有区别的。二者相处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任务也不同。

  很多年轻人毕业后,一心想找个好工作,好好学习,锻炼自己,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工作与单纯的学习相比,更多了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与同事的合作,与上司的沟通,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公司产生实在的效益,同事间激烈的竞争等等。如果这些都不考虑进去,而还是像在学校里一样埋头苦学(干)的话,就很难适应这个社会。

  有很多年轻人,在学校的时候骄傲,不谦虚,以为成绩优秀就各方面都优秀,自以为是。殊不知,进入社会后的竞争是多方面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工作后也不懂得尊重前辈,遇到问题也不懂得向前辈请教。还有很多年轻人,毕业以后认为学习就结束了,到工作岗位以后,这也干不了,那也干不成,用不了多久不是自己辞职,就是被企业开除了。

  当你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时候,你要靠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获取应有的报酬,去得到社会的认可,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不要用其他方法来乞求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性格决定你的为人处世

  关于成功,微软中国名誉总裁、前盛大网络公司总裁、现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总结出了一个“4+1定律”。“4”即指知识、机遇、勤奋、激情;“1”就是良好的性格。唐骏认为好的性格是成功者身上必备的重要元素之一。性格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和命运。

  性格对一个人的生活和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影响。性格表现一个人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有些人性格火暴,为一点小事就能大发雷霆;有些人性格温柔,做起事来慢条斯理;有些人性格刚毅,工作起来就大刀阔斧;有些人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亲近。性格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处世方法。

  许多成功人士和商业巨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他们受人欢迎的性格。如果不是性格,仅仅靠他们的聪明才智、毅力和实践经验的话,那么成功是很困难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他们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谦虚、乐观、坚定、富有亲和力等等。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内倾型的特点是处世谨慎、深思熟虑、交际面窄、适应环境能力差,外倾型的特点是活泼开朗、活动能力强、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性格外向的人善于与人交往,他们在工作中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受到同事们的青睐,不少性格内向的人也希望能成为人群中令人瞩目的“明星”,但由于他们不善于表达,很难让周围的人了解自己,甚至因为性格内向而没有社交。在媒体上有这样一则报道:

  第2章 及早形成招人爱的人格

  中国乒协对外宣布了新一届中国国家男女乒乓球队教练人选,刘国梁和施之皓毫无争议地连任男女一队主教练。此前,被认为极有可能“抢班夺权”的孔令辉,因为票数与施之皓相差悬殊,最终败下阵来。有人认为这与两人的性格差异有关。

  虽然从年龄上来看,孔令辉比刘国梁年长一岁,但在为人处世和社交中,刘国梁却比孔令辉显得老到成熟。尽管当年做运动员时,刘国梁与孔令辉皆是大满贯得主,但两人的性格却是截然不同。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两人不同的命运。

  一位刘国梁、孔令辉当年的国家队队友在谈到刘孔二人退役后的不同境遇时这样回忆道,“刘国梁这个人在当运动员时有点不拘小节,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大咧咧的,特别好相处。在场上能沉得住气,特别善于打逆风球。孔令辉和刘国梁正好相反,孔令辉给人的感觉有点冷,不容易让人接近,但实际上他这个人相处久了,其实没什么心眼,特别实在。”

  事实上,所有采访过中国乒乓球队的记者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那就是采访刘国梁不发憷,但采访起孔令辉则要做好随时被拒绝的准备。其实,当了教练的孔令辉在与外界和媒体打交道时,已经进步很大了,但是要达到刘国梁那样说话滴水不漏、有的放矢的程度,恐怕还要再磨砺几年。

  很明显,从报道看,刘国梁要比孔令辉更易与人接近,更易相处,因此在社交方面就比孔令辉占了优势,从而在工作中胜了一筹。

  当然,影响交际的性格类型不仅仅体现在内向或外向上,性格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从前家长和老师都在教我们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的概念当然包含了很多的优良品质和修养,比如有责任感、有同情心、正直、自信、坦荡、宽容等等,拥有这些性格的人受人欢迎,而那些缺乏责任感、虚伪、自卑、小心眼的人则让人敬而远之。

  在社交中,良好的性格能起到正面的作用,而不良性格则起着负面作用。负面性格导致负面人生的现象经常有,比如,妒忌、自卑、羞怯等都是消极的性格,它们阻碍着你的社交和个人成长。

  这里,我想提醒年轻人的是,注意自己不好的性格,努力完善,让自己更受欢迎。或许有人会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气质(脾气秉性)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活泼、迟钝等,这些无法改变;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比如责任感、宽容等都可以后天培养。因此性格是可以逐渐完善的。

  唐骏在8年间面试过2500多名大学生。他说,其实自己是在面试一种好的性格,寻找具有好性格的人,因为性格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有人会问,我性格就是如此,我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也成为拥有良好性格的人呢?关于这个问题,唐骏给出了答案:“你不妨将周围10多位亲友身上的优点罗列下来,剔除你已有的,你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将剩下的这些优点全部据为己有。”

  当然,我们在完善自己性格的同时,要避免一些负面性格因素。一般来说,不受人欢迎的性格有下面几种:

  1.自负:自负的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目中无人,心高气傲。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则不分场合乱发脾气,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

  第2章 及早形成招人爱的人格

  2.孤僻:这种人孤芳自赏,认为别人世俗浅薄,经常会感叹“世人皆浊我独清”。不主动与人交往,喜欢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因此不合群,感到孤独。

  3.多疑:多疑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对自己进行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以致与人隔阂。

  4.八卦:有人在相处交往中,专门爱询问、打听、传播、干涉他人的私事。这种人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只是以刺探别人的隐私而沾沾自喜。这样的人常让人敬而远之。

  5.害羞:有的人生性内向、沉静,有的人因为曾遭受某种挫折而变得消极被动。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造成的社交障碍都对自己不利。况且,害羞本身就减少了与人交往的可能,阻止了他人与自己的沟通,因此会影响自己的社交关系和发展前途。

  6.妒忌:喜欢妒忌别人的人,见不得别人比他成功、比他幸福,别人的长处他不肯承认,别人稍微一点成就都能扰乱他的内心。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出了问题总是别人的错,他处处针对别人,时间久了别人就会看出来,而不愿与其相处。

  7.贪婪:贪婪的人喜欢得寸进尺,爱占别人的便宜,再多的物质都难以满足他们的贪欲,特别是对金钱的占有欲极强。他们常常很自私,不懂得与人分享,因此朋友不多。

  羞怯妨碍你的进步和发展

  有一个刚毕业的女孩告诉我,她到新的单位后,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仅在公司里和同事间没什么话说,而且有时候让别人误会了她。

  因为她工作很认真,又不怎么爱说话,所以同事们有棘手的任务总丢给她去做。她有时候很想拒绝,但是不知道怎么说出口,也害怕同事对她有意见。

  有一次,她在做一个别人丢给她的策划方案的时候,写错了一个数据,导致操作时才发现产品成本上升了不少。这个方案本不属于她的分内事,但是错误却是她造成的。领导批评她的时候,她非常想解释,但是总没有勇气为自己辩解。她害怕看到同事鄙视的眼神,以及老板瞪大的眼睛。

  她的内心充满苦闷和烦恼,经常感到迷惘、失望,甚至不愿意去上班,只想一个人待在家里。

  生活中,像这个女孩一样在人际交往中陷入困境的年轻人非常多。性格内向、不自信是导致他们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害羞的人格特质。只要在社交场合,就会感觉到不自在、紧张,逃避与他人接触。他们在路上看到熟人时,如果对方没看到他们,他们也不会主动上前打招呼,而是装作没看见,或故意躲避;即使与人说话也不敢与人对视,跟人说话的时候声音非常小,一讲话就会脸红舌头僵硬。尽管他们也想多交朋友,但是表现出来的举动却让人觉得他们不愿多交往。

  很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还没有完全适应工作环境,面子薄,怕碰壁。我们经常用害羞、腼腆、闷骚和柔和来形容这样的年轻人。“我想交朋友,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开口。”“我害怕说话,怕别人觉得我笨。”“我生来就这个性格,可能改不了了,苦恼!”

  第2章 及早形成招人爱的人格

  有一个年轻人在跟我聊天时告诉我:

  现在是我毕业以后的第二份工作,本来我很想和同事、老板搞好关系,但就是不行。我很怕做错事,怕他们说我,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有一次我把一样商品的价钱记错了,少收了顾客的钱。我就十分的害怕。我知道做错了事一定要承认,但是我没有勇气。我怕他们的冷眼,而且我给他们的感觉是个迟钝的人。我总是把一些简单的事情做错。我知道他们在背后一定经常说我,看不起我。

  现在我真的想改变自己的局面,因为不改变就会被社会淘汰了。

  还有一个年轻人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

  我发觉我很自卑,虽然说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权利,但我很多时候都因担心别人嘲笑我而不敢说出来。

  比如有一次,我和一些新认识的朋友出去玩,过程中大家都很愉快,但是事后我却没有勇气问他们的名字和电话。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很唐突,别人会认为我是故意靠近而这样做的,同时又担心我的朋友会笑我。

  还有一次,我和几个陌生的女孩子出去,只有一个是认识的,我很想和其他几个说话,但是看到她们的谈吐和衣着都很时尚,我就不敢开口了。

  过分羞怯有碍于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这是因为有羞怯心理的人过多地约束自己,太拘谨难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沮丧、焦虑和孤独会导致性格上的软弱和冷漠;而羞怯则会导致怯懦、胆小和意志薄弱。通过下面的举例,你可以确定你是否有害羞倾向:

  与陌生人讲话对你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与人交往时,你常常感到不自信。在社交场合,你会感到不自在。与不是亲密朋友的人在一起时,你感到紧张。

  如果你经常有上面的感觉,那么你就是一个有害羞心理的人。轻度的害羞是正常的,但是害羞过度不仅影响你的社交,还影响到你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让你感到压抑、孤独、恐惧和缺乏自尊。南京有一名公务员有一次向领导汇报工作时,突然感到面热喉紧,呼吸急促,胸闷心慌,以至于说不出话来。此后,她害怕开会,见熟人紧张脸红,不愿与人交往,患了“社交恐惧症”。

  既然意识到自己的腼腆给自己带来如此多的烦恼,那么就从现在起,大胆一点,训练自己的社交能力。

  首先,要对自己的社交能力有信心。英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应尊重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对于怕羞的人来说,千万不要为自己的短处紧张,恰恰相反,应经常想到自己的长处,要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培养自信心,相信只要真诚,付出努力,必定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不要害怕别人的评论。仔细分析那些怕在大庭广众中讲话、羞于与人打交道的人,便不难发现,他们最怕得到别人否定的评价。这样越怕越羞,越羞越怕,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哪个人后无人说”,被人评论是正常的事,不必过分看重。有时,否定的评价还有可能成为激励你的动力呢。

  有意锻炼自己。开始可以先在熟人中多发言,然后在熟人多、生人少的范围内练习,再发展到生人多、熟人少的场合,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对羞怯的心理抗力。每到一个新场合之前,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增强信心,提高勇气。总之,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只有与人接触、交谈和相互了解,才会萌发感情和建立友谊,才能找到知己。当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集体活动中时,同志的友情,集体的温暖,娱乐的兴奋,会令人忘却生活中的烦恼、压力,也没有了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不仅有利于身心放松,更会因此建立情绪的良性循环,促进心理健康。

  第2章 及早形成招人爱的人格

  学会自我暗示法。每当到陌生场合感觉紧张时,可用暗示法镇静情绪,例如把生人当熟人一样看待,羞怯心理就能减少大半。当在陌生场合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之后,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流利的谈吐了。用自我暗示法突破起初的阻力,是克服羞怯的一种有效措施。

  只要你敢于对羞怯说“不怕”,并勇于在实践中克服它,就会走出羞怯的低谷,成为落落大方的人。

  扮好舞台上的“捧哏”

  与那些羞怯、腼腆的年轻人相比,还有很多的年轻人,过于“开朗”、过于爱表现自己。虽然他们结识的人很多,但是大多数却不愿意与他们交往,因为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不顾及场合和他人的感受,喧宾夺主。对于不爱说话的人,人们觉得他沉闷、无趣;而那些喜欢抢人风头的人,人们又觉得他讨厌、不识趣。

  几个多年未见面的老同学相聚,他们都彼此盼望了很久。结果其中一位带了他热情开朗的妹妹一起来。这位朋友的妹妹性格十分开朗,在一开始就独领风骚,滔滔不绝,一个接一个地说自己认为好笑的、有趣的事情。出于礼貌,那几个同学都沉默地听着,偶尔尴尬地对视一眼。

  就这样,他们分手的时候,那个朋友的妹妹站在台阶上高兴地跟他们说再见。她觉得自己度过了一个很愉快的夜晚,认识了哥哥的朋友们,还进行了一次快乐的谈话。而那几个分别多年的老同学却对各自的现状一无所知,心里都埋怨这个开朗得过分的女孩。

  在社交场合,经常有这样一些人,人们对他们大伤脑筋。他们大大咧咧,说起话来很唠叨,总是喜欢表现自己。比如那些每次到KTV唱歌时拿着麦克风不肯松手,毫不给别人机会的人就不受人欢迎。别人不仅认为这个人没有礼貌,更是觉得他没有修养、自私。

  恰当地表现自己,能让更多的人记住自己,有利于扩大自己的社交面,但是表现过度,则起到反作用。我们经常看到电视上某位主持人和嘉宾一起做节目,如果总是主持人在说,而嘉宾一直礼貌地站在旁边,我们就会厌恶这个主持人话太多。该说的人没说,不该说的人说太多。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角色定位,在人生的舞台上,你不可能每次都唱主角,你总有做配角的时候。

  这有点像相声里面的“捧哏”和“逗哏”。既然你站在了“捧哏”的位置,就要做好“逗哏”的陪衬。如果你总想着如何去“逗人”,自己抢镜头,那一切都乱了套,下次可能你连做“捧哏”的机会都没有了。

  充当场面的主角是每个人的愿望,但很多人却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当场合需要他做配角,要求他说“衬话”的时候,他往往会按捺不住自己,难以把握位置,陪衬感较弱,喧宾夺主,结果让他人产生厌恶情绪。

  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时候表现,什么时候让路;什么时候充当主角,什么时候充当配角。在很多场合,无论你是多么的想表现自己,但是甘于做配角,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修养、品德、技巧的表现。

  小刘是个活泼开朗的男孩,逢人主动打招呼,也非常健谈,说起话来没完没了,爱出风头。按理说他应该招人喜欢,可就是他主动过了头,单位的同事都不愿意跟他交往。

  那天是小组长张金的生日。部门的同事决定大家一起请张金晚上去KTV唱歌。说到唱歌,这可是小刘的强项,在大学里他的歌声还得过“麦克风”奖呢!

  第2章 及早形成招人爱的人格

  同事们本不想叫他一起去唱歌,因为他去了,肯定就没有别人唱的份了。果然,进了KTV包房,一个多小时了,他就没有住过嘴,把麦克风抱在怀中不放手。名义上是说“要把歌声献给组长张金,祝他生日快乐!”实际上是太陶醉于自己的歌声中不能自拔。

  大家只好在沙发上静静地听着。屏幕上每首歌都似乎是为他点的。那天的主角俨然是他,而他一点都没注意到有什么不妥。

  最后,有一个同事说有事要离开,之后大家纷纷都离开了,留下小刘一个人自得其乐地唱。

  以后,有这样的活动,大家都坚决不带小刘一起玩。

  对于像小刘这样不识趣的人,大家不带他玩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过度地展现自己,占据了他人的展现空间。虽然人们没有当面说他如何,但在心里却一定在骂他不识趣、讨厌。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么下面的几点建议可能适合你。

  要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整,演好自己的配角,说好自己的衬话。如果能做到把握位置,既能显示出你良好的修养和品格,又能把衬话说得恰到好处。

  如果要表现自己,不要抢他人的镜头。要把自己变成谈话的中心,不是强迫别人来听你演讲,而是应该积极地引导他人主动与你交谈。这样,即使你要说的话很多,也不会让人觉得冗长。

  在社交场合,应该随时注意他人的反应。看他人对你的态度是否保持着热情,对你的谈话内容是否感兴趣,当别人表情冷淡、呵欠连连的时候,你应该及时刹住车。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你的言行还能吸引他人,但是若持续时间过长,内容没有新意,完全是你自己在作秀,别人就会感到厌倦。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 “过激刺激”。

  记住,我们可以做画龙点睛的事,但千万不要做喧宾夺主的事。

  人格面具让内心更自由

  经常有一些人,觉得在生活中是与戴了面具的不同人交往,感觉很累;看着那些戴面具的人,觉得他们虚伪。

  确实,一说到面具就会让人想到“虚伪”、“丑恶”、“阴暗”,因为表面上绚烂美丽的花纹往往掩饰着背后的丑恶和虚假。其实“面具”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每个人都有一个人格面具。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首次提出人格面具这个概念。他认为面具是展示给他人看的公开的自我。出于自我保护,人们总是不愿意展现出自己人格中的某一部分,将真实的自我隐藏在面具后。也可以说,人类拥有人格面具是一种生来具有的本能。完全不受人格面具制约的人是很少见的。

  在现代社会,戴上人格面具不仅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更是十分必要的。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是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它为各种社会交际提供了多重可能性,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若不戴面具,反而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以及生活质量。

  不要说你从来不戴面具。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个教师,在他的学生面前可能是十分严肃的形象,但在他的孩子面前,他却是十分亲切的形象;一个学生,在老师和校长的面前,他会刻意地表现出乖巧、听话的样子,而在同学和朋友中,他可能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调皮大王;一个员工,在领导面前表现出谦虚、能干的形象,而在家中可能就是个不爱干活的懒人。

  第2章 及早形成招人爱的人格

  我的朋友宏志就深知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要想保持不败,就得适当地戴上面具,他是大家都公认会圆滑处世的家伙。在同学、朋友面前,他时刻不忘展露他的口才,有时候看起来像个愤青;而在同事、老板面前,他却十分谦虚、灵活,工作不到两年,就由业务员提升到了业务经理。一次,我问他是怎样处理和老板的关系的,他道出了他的秘籍:

  其实,我是一个乖巧听话的下属。从小我就是一个充满了反叛性的家伙,虽然社会的熔炉已经整整冶炼了我十个春秋,但骨子里那种反叛的精神还是挥之不去。不过,我可不像那些个恃才傲物、锋芒毕露的小青年那么蠢。虽然对那位说话啰嗦、气量狭小的上司我是打心眼里瞧不起,但是我深知“胳膊拧不过大腿”的内涵,懂得“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的道理。

  因此,我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上司对我的领导,用恭恭敬敬的态度来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当然,我的付出不是白费的,对于我这样一个谦逊有礼的下属,上司自然信任有加,有好事儿也会首先考虑到我那一份。

  就是这么简单。宏志尽管对他的上司看不顺眼,但他懂得把自己内心的蔑视隐藏起来,戴上一个乖乖员工的面具与老板交往。

  这样一来,一方面不容易引起与老板的摩擦,另一方面,还能获得老板对他的信任。

  还有一个女孩,在长辈和老师面前,她表现出自己文静的一面,与他们交谈的时候很有礼貌,虚心听取意见;而与同学在一起时,就不是那么文静了,甚至“疯疯的像个假小子”。

  在她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为了在领导和同事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争取工作上的成功,她非常勤奋,不仅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还帮助同事,任劳任怨,勤恳负责任,积极向上。平时她也刻意地注意细节,穿戴整洁。领导无意中说的话她也记在心上,这让领导觉得她是个很细心又有耐心的人。连她最讨厌的那个同事受到领导表扬的时候,她也附和着他人一起微笑地祝贺他。她给同事和领导留下了认真可信的良好形象。

  她在工作上游刃有余,与同事相处融洽,很快她就得到了提升的机会。

  这个女孩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品质不过是她人格特征的一部分,而正是这个面具让她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想说的是,面具并不代表着虚伪,它最大的功能是让别人看到你想展现的一面,隐藏自己的某种不便表露出来的情绪,让你与周围的环境相处和谐。

  当然,一个人如果过分沉溺在自己所扮演的某个角色里,而长期压抑自己的本性,就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中,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感到很累。

  所以,我们要会在适当的时候,把面具卸下来,在亲人和朋友面前,展示一个真实、放松的自我。

  获得他人的关注和重视

  有一个年轻人,为了找工作,已经筋疲力尽了。他说:“现在找工作怎么这么难?一个礼拜了,连一次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哪怕每天能有一次面试的机会,也能让我见到一点希望啊!”他现在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的确,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有很多学业优秀、能力强、有抱负的年轻人,空怀了一腔热忱,但不为人所知,因此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深深地打击了他们求职的信心。

  因此,我觉得,如何让人“遇到”你,如何让人“重视”你,应该是很多年轻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第2章 及早形成招人爱的人格

  我问这个年轻人,你投简历了吗?你写的简历如何?

  他说,几乎每天都投简历,但根本就没用。于是,我让他把他的简历发给我看看。

  简历的开头是,姓名、籍贯、年龄、毕业学院等等,这些基本信息写得十分详细。

  然后是,毕业院校,从小学到高中,然后到大学,一一都列举了出来——不厌其烦的。

  接着是“工作经历”栏,因为是应届毕业生,所以正好缺乏的是这一栏的内容。他只是简单地写了实习期间的一些经历,非常简单———在某公司实习的时候做过某事情。

  然后是,自我评价。当然,这一栏,谁都知道要“吹捧”一下自己。“在学校的时候,成就优秀”云云,有点像学校老师经常在档案上写的“该生本学期,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那种客套话。

  据###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在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11万人,高校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挑战。

  也就是说,当你投简历的同时,有几百万的同龄人在跟你一起投简历。像这样的简历,招聘方每天收到的不计其数,有的甚至把它们当成垃圾邮件来处理。有很多年轻人在写简历的时候,只想到希望对方快点看到自己的简历,然后给自己一个面试的机会,但是却很少想到,自己的简历凭什么在几百万封简历中脱颖而出,凭什么吸引对方的眼球,自己凭什么受到他人的关注。

  比如,上面的这个男孩,他在简历中十分真诚、可信地写出了自己的一些基本信息,乃至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学校。这些并非招聘方十分在意的信息,他恰恰提供得十分全面。而招聘方关注的信息,比如他想应聘的职位,他的工作经历等,恰恰写得十分简单,或是没有写。

  对于每天接收成百上千封简历的招聘人员来说,这种简历无异于垃圾邮件,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来为你辨别你的情况符合他们的哪个岗位啦,你在哪个小学上个学啦,你是否获得过三好学生的称号啦,等等。

  他的简历只是程序化地列出接受教育、参加工作的时间段,对涉及的实质内容则轻描淡写,让人无法了解其干过哪些工作,承担过怎样的职责,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经验、技能等,这样的简历呈现出来的信息很有限,当然不会引起招聘人员的注意。

  自我评价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出色的自我评价能使一个人的简历在众多背景类似的简历中脱颖而出。当然,我们应该简明扼要地说明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而那些空话、套话写在这里当然就成了废话,比如“2年出色的销售经验,业绩过千万”等等。这样的话看起来没什么不妥,但是却太平庸,谁都会写。

  要想受人关注,首先自己要知道别人可能关注的焦点在哪里,其次,要懂得把一些自身可能引起关注的焦点找出来,就像推销一件商品一样,首先要告诉消费者,你的“卖点”在哪里。不要说你“优秀”,要说你“是如何优秀的”。

  在这里,我想讨论的并不是如何写简历的问题,而是想提醒20多岁的大多数年轻人,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把心思首先花在如何受到他人关注上。因为一个人只是默默无闻而不受人关注总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

  我在《20几岁了,别再犯迷糊》中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小徐和他的同事打算一起跳槽,一次他们同时到一家公司去面试。他同事的简历简单,他的简历详细。为了展现自己的一手钢笔字,他的简历还特意用钢笔手写,而不是打印出来。因此,他的简历在众多打印版本的简历中,一眼就被应聘人员发现。结果也正是他的一手漂亮字体引起了招聘人员对他的关注,进而更多地了解了他。他被选上了。

  要记住,没人会无缘无故地关注你,重视你,赏识你。你必须把你的优势找出来,并展现在别人面前。

  为了完成一项棘手的工作,软件开发部门的同事们都忙得焦头烂额。大家都只想早点回家休息了,刚来公司不久的年轻人小吴,仍然精力充沛,下楼买了晚餐,又做好了加班的准备。

  有的同事已经筋疲力尽了,有的人认为这个难关是攻不下来了,现在只是耗着时间而已,而小吴却表现出了自己的“拼命三郎”精神。他没有跟同事一起抱怨工作的难度,也没有借着加班的名义打游戏或是煲电话粥。

  那天晚上,经过他一夜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软件中的漏洞,问题终于解决了。月底,他们部门的报告会也很成功。至此,他的认真和执著让公司的所有人都知道了。

  之后,同事们有什么难题,没有能力或是没有耐心去解决,总是会想到他。尽管有的同事只是利用他,讨好他,但他知道,自己受到了同事的关注。他也成了领导器重的对象。

  做个受人欢迎的人,首先要做受人关注的人。

  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第二部分

  第3章 20几岁必要的礼仪训练

  礼仪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处世待人的准则。

  遵循礼仪,交际应酬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顺畅;违背或偏离礼仪,往往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无论与任何一个人打交道,我们都需要待之以礼。

  外表是第一张名片

  初次见面,有人一见如故,也有人两看相厌。第一印象决定着今后的关系发展是否顺利。

  当你看到一个人在公共场合穿着脏兮兮的衣服,口中大骂脏话,你肯定不愿意接近他;相反,当你看到一个衣着整洁的人,在公交车上友好地给一个老人让座,你对他便会有信赖感。

  尽管我们一再说,看人不要以貌取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们常常犯以貌取人的错误。不仅年轻人如此,一些充满智慧的中年人也会这样。因为第一印象给他人一种“感觉”,而这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决定这个人对他人的态度。

  印象的形成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在对人的总体印象形成上,第一印象所获得的最初信息要比后面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对后面获得的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由于人的心理具有保持认知平衡与情感平衡的特点,人们倾向于使后来获得的信息的意义与已经建立起来的观念保持一致,为此,人们对于后来获得的信息的理解,常常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第一次上某专业课的时候,发现老师讲得一点都不吸引人,你马上就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老师讲课不怎么样;下次,即使这个老师讲得再好,我们也觉得他的课上的并不好。甚至有时候,在电视上第一次看某个新演员的时候,他正扮演一个反面角色,你非常讨厌,以至于今后他扮演了正面角色,你也觉得他演得一点都不像,仍然是那个让你讨厌的坏人。

  在生活和工作中,首因印象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在招聘面试的时候,考官对你的第一印象会影响他对你的认识;在与客户谈判的时候,对方对你最初几秒钟的判断,会影响他是否跟你合作;在交友或是相亲的时候,对方会因为你不经意的一个小动作,而决定是否与你继续交往。

  丁潜是个看起来很有主意的年轻人,毕业后没有去做上班族,而是自己开了一个饭馆。小饭馆的饭菜有特色,但是生意却一般。有个朋友给他指点,说店面再装修一下,把相邻的两个店面也一起租下来,扩大规模,形成影响。

  这个朋友的表哥是一个家境富裕的房地产商。由朋友牵线,丁潜希望这个房地产商给自己的饭馆投资,能帮自己一把。不久,丁潜就和他的潜在投资人见面了。但是,见面不久,对方就提前离开了,并做出了不给他投资的决定。

  丁潜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够好,于是问朋友。朋友告诉他,表哥说,看你的外表感觉你爱吹嘘,缺乏商业经验,第一次见面连西装都不穿,给人一种太随意、做事马虎、浮躁的感觉。

  与丁潜有着同样经历的年轻人张涛,也因为第一印象失分而失去了一份获得理想工作的机会。

  我一个朋友的弟弟张涛在上大学的时候是学生会干部,专业成绩不错,而且也非常自信。毕业后他很顺利地找了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一年后,有朋友告诉他,某外企正在招聘员工。他从网上找到对方企业的招聘要求,无论是年龄、学历、技能还是经验,自己都非常符合条件。于是,他信心满满地去应聘。

  第3章 20几岁必要的礼仪训练

  在面试的时候,张涛十分放松。“我在大学时成绩优异,多次在演讲比赛中得奖。我有着丰富的实习经历,有一家大公司曾想和我签约,但我觉得该公司升迁缓慢,不利于我的个人发展……”当考官让他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的时候,他滔滔不绝,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辉煌经历都说完。他充分展现自己的口才,希望可以捞足“印象分”,甚至不顾考官频频做出的“停止”手势。

  最终,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他还是没有被录用。因为主考官认为他太夸夸其谈,给人的感觉是好大喜功,做事不踏实。尽管张涛觉得自己本人并不是这样,对对方的结论感到非常“冤屈”,但结果就是这样。

  第一印象无论好坏都很难抹去,因此初次见面就不讨人喜欢的人通常不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那么,怎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1.仪表很重要。从心理学上,人们通常把那些外表吸引力强的人看作友善、聪明且善于社交的人。外表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生,但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使自己的吸引力最大化,穿着打扮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注意自己的仪表非常重要,这包括穿戴是否整洁、得体,个人卫生是否干净,头发是否脏乱、指甲是否太长等等。

  2.恰当的身体语言。在形成第一印象的因素中,重要性仅次于外表吸引力的就是身体语言。有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身体语言的信息要比有声语言信息的内涵多数倍。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是以直观迅速的方式,去理解别人的肢体语言,有时这对于发现积极的或消极的信号有一定作用。为了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要学会通过恰当的身体语言来为自己加分。比如,坐的时候两脚要着地,坐和站的时候不要手臂交叉,还有要注意眼神接触等。

  3.让微笑拉近距离。有不同地位的朋友在的场合,要保持微笑,体贴地招呼那些内向的、不为人注意的朋友,在社交中对弱势者的帮助会得到别人特别的感激。在其他社交场合,也应尽量主动向社会地位较低者打招呼。在有你不能适应的生活条件与生活习惯的场合,也要学会克制,不要表现出不适感与负面表情。

  4.行为举止要得体。恰当的言行举止能拉近你与他人的关系,而不恰当的表达和行为则让人反感,上面的故事中,张涛不顾考官的“停止”手势,只顾自己畅所欲言,就是一个不恰当的言行,或许他自己没有注意到,但对方却是“感受颇深”。这样的细节在生活中有很多。比如,在征询了别人意见之后才进入别人的房间、动别人的书架或者室内物品;在经别人同意的情况下才用别人的电脑;坐在别人的私人座位上,但通常不去翻动别人的笔记本。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因此我们要珍惜这仅有的一次机会。我们在平时要注意自我修炼,比如观察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打扮风格,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适时展现自己的气质和风采。还有,一个人要是具备一技之长也会给人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

  不要对别人的“秘密”好奇

  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个故事:

  小吴在小的时候,曾经患过一场重病,这场病使他变得有点头脑迟钝。有时候生活和工作一紧张,还会尿床,而且尿了自己还不知道。这成为他生活中最大的隐私。他也因为自己这个毛病而感到苦恼和自卑。

  第3章 20几岁必要的礼仪训练

  有一次,又有一个项目要执行,他生怕自己做不好,又处于紧张状态中。这时,正好一个大学同学因为租房到期,要到他这里将就着住一晚。

  那一晚,小吴害怕自己的秘密被同学发现,不敢上床睡觉。到了后半夜的时候,实在困得不行了,就和着衣服躺在床边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最怕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同学看着小吴窘迫的样子,笑得前仰后合。小吴非常尴尬。他首先的反应是,希望同学为他保守这个秘密,但是他没有勇气说出口。

  之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他隐约感到同学们看他的眼神都怪怪的,有的同学则是一脸的嘲笑,还有的同学小声地跟人议论他“有毛病”。而那个曾投宿于他的同学故意走到他跟前来,对他说:“我可什么也没说啊!”小吴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小吴的感觉,我们可想而知:羞愧、激动、紧张、恼怒、痛恨。而他对那个散布他隐私的人,必然是深恶痛绝。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做?还会跟他做朋友吗?你还愿意再见到他吗?以后见了他还会给他好脸色吗?他有困难的时候,你还会帮他吗?当然不会,即使他无意中透露出你的隐私,你也不会。

  那么再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个投宿小吴的同学,在这种情况下,小吴并没有提出要求,希望你为他保守秘密,你会把他的秘密告诉别人吗?也许会,也许不会。

  会,与不会。两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两种不同的结果。后者值得人信赖,给人以安全感,人们愿意与这样的人做朋友;而前者从不会为他人着想,甚至以散布别人的隐私取乐,这样的人,只能让人疏远。

  既然是隐私,当然只能是自己的秘密,无法跟人分享,即使是父母和最亲密的朋友,也不例外,在上学的时候,当我们最初开始写日记,常常因为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而与父母吵架,尽管那时的日记中不过记了一些生活琐事,称不上隐私,我们还是会生父母的气。生气的原因不仅仅是父母窥探了自己的私人领地,更是感觉自己的人格没有受到尊重。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想让人窥见的隐私,人的内心有不想人让人知道的隐私堡垒。在这个堡垒里,他是主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旦这个堡垒被攻破,再也没有隐秘,他便会发现失去了隐蔽物,暴露在众人面前,因缺乏安全感而慌乱。而为了重建这个堡垒,他会离开攻破他内心堡垒的力量,甚至施以报复,消灭那个力量,以保持堡垒不再被侵犯。

  隐私与个人的名誉密切相关,背后议论他人的隐私,会损害他人的名誉,引起双方关系的紧张甚至恶化,因而是一种不光彩的、有害的行为。

  所以,千万不要开人家隐私的玩笑,否则你会付出很多的代价。朋友把他的隐私告诉你,即使他没有叫你保密,也证明他对你极度的信任。你只有分忧解难的义务,而没有把隐私散播出去的权利。否则你会失去朋友,以及他人对你的信赖,最终你会成为孤家寡人。

  有时候,我们无意中得知了别人的秘密,也要学会装聋作哑。

  我的同学夏莉是一个聪明的女人,也很讨人喜欢,她之所以有很好的人缘,是因为自己懂得装聋作哑,而且有一张能够守口如瓶的嘴。同事们都爱跟她聊天,都不会担心聊过之后,她会泄漏什么天机。这样的倾听者再让人舒服不过了。

  第3章 20几岁必要的礼仪训练

  一次偶然的机会,夏莉发现了一个秘密:已婚的老板居然跟坐在她前排的女同事有地下情。

  那天,本来她是约了我在餐厅吃晚餐,当我们坐下不久,我发现她的目光注视了一会刚进门的一对男女,然后刻意地想要躲避他们。我仔细看,却发现,那是她的老板和一个年轻的女孩,女孩表现出很羞涩的样子,绝对不会是他的妻子。

  我提醒夏莉说,那不是你的老板吗?要不要过去跟他打个招呼?“嘘!别说话!”她按住我的手,小声对我说,“我们还是换个地方吃饭吧!”很显然,她不想让老板知道她看到了这一幕。

  我们反而像两个贼一样,灰溜溜地跑出餐馆,把更大的空间留给了她的老板和他的情人。

  那天,我知道了,夏莉为什么会讨人喜欢,因为她知道,哪些事情她应该感兴趣,哪些事情,她不应该感兴趣。

  别人的隐私不要随意打听,自己的隐私也不要随意透露。很多人在工作中、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时候,总喜欢找人倾诉,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得到别人的指点。你对别人敞开胸怀,虽然能博得别人的同情与安慰,但你可能因此而失去安全感。

  当你的生活中出现了危机,如失恋、家庭不和等,最好不要随便找人倾诉;当你的工作中出现了危机,做事不顺心,对上司、对同事有意见、有看法,你也千万不要向人袒露心迹。即便对最要好的知己,也不要将自己的隐私和盘托出。且不说听者有心,这样做本身就缺乏涵养,也缺少人格魅力。

  一个有涵养的人说话要分场合,看对象,语言上也要讲究分寸。给他人和自己都留一些空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和谐地相处下去。

  工作中要注意的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传统习俗而沿袭下来形成的为大家所认可和共同遵循的行为和仪式。早在几千年前,孔子说“不学礼,何以立?”他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仪是普通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基础,是一个领导者治理好国家、管理好公司或企业的基础。从一个人的礼仪举止,能看出他的修养和他的思想。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以“礼”待人,有时候礼的作用不可估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

  在生活中,礼仪能够调节人际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人们在交往时按礼仪规范去做,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一般来说,人们受到尊重、礼遇、赞同和帮助就会产生吸引心理,形成友谊关系,反之会产生敌对、抵触、反感,甚至憎恶的心理。比如,当你走路妨碍了对方,你表示歉意后,对方还之你友好的微笑;而当你不小心撞到别人之后,扬长而去,别人会认为你没有教养,对你的坏印象也就留下了。

  在一个招聘会上。“哎!问一下,你们要计算机专业的吗?”一名小伙子手捧简历,挤到一家银行招聘单位的桌前,向正在面试的招聘人员大声询问。没等招聘人员抬头回话,这名学生就将简历放到桌上。

  招聘人员抬起头,看了他一眼,笑着说:“计算机专业的,我们要很多,可是不敢要你,对不起。”“为什么?你还没看过我的简历啊?”这名学生面露疑惑。“自己想想吧。”招聘人员拿起他的简历,退还给他。该学生满脸通红地离开了。

  第3章 20几岁必要的礼仪训练

  后来,当别人问起招聘人员为什么不要这个小伙子时,他说:“银行是服务行业,不懂礼仪的学生,条件再好我们也不会要。这名求职者连起码的问候语都不会,你说我们会考虑他吗?”

  一个员工代表一个单位的形象。员工的礼仪对企业的影响很直接,不但关系到企业的形象,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公司业务的拓展。因此,现在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开始把求职者的礼仪纳入考察范畴。据我了解,很多的大企业,在招聘会上都会派去两个人,一个负责接待应聘者,另一个则在自己的摊位附近转悠,听听那些潜在的员工在说什么,有时候还要跟他们聊天,通过“暗访”的形式,了解应聘者的素质和真实想法。有些求职者即使成绩再优秀,但素质不高也不会要。

  礼仪以尊重为基础。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中,特别是面对客户的时候,礼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个人有没有礼貌很容易看得出来,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从言语谈吐中可以看出,从与人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一个有礼貌的人,在与人相处中,很容易感觉出来,别人会说你识大体、懂礼貌、尊重人,是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工作好帮手、生活好知己。

  在去面试新工作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知书达理,懂得察言观色的人,那么你的机会是非常大的。相反,如果你不懂礼貌,一见面就大声地说话,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给人感觉就是素质太差,太嚣张,目中无人。那么很可惜,你注定要落榜。

  袁瑗在一家外贸公司的财务部试用。日前,为在北京的外国客户庆祝“洋节”,公司举办了大型的西式自助餐会,邀请了不少洋客户及公司的全体员工。

  因为很少吃西餐,袁瑗在餐会上出了不少“洋相”。餐会一开始,袁瑗端起面前的盘子去取菜,之后却发现那是装食物残渣的盘子;为节省取食的路途,袁瑗从离自己最近的水果沙拉开始吃,而此时同事们都在吃冷菜,袁瑗只得开玩笑地说自己“减

上一篇:重庆文理学院明星高颜值毕业照走红网络
下一篇:上海文化广场首部喜剧制作《莎翁乐园》夏日回归欢乐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