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视剧《鹤唳华亭》?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11月12日,由罗晋、李一桐、金瀚等主演的古装剧《鹤唳华亭》正式开播,该片无论从剧本还是演员上来说,都可谓是阵容强大了。

  同时小说《鹤唳华亭》在豆瓣评分高达8.3分,此次由原著担任编剧改编成影视剧本,这也绝对算是原汁原味了,刚刚播放前五集,据说高能反转,节奏堪比美剧,你怎么看呢?

  1.1

  看了最新的更新。怎么说呢,删剪是肯定存在的,会影响萧定权、顾思林父子等人的形象塑造。这个锅就不给编剧吧……

  但是男女主之间过度的虐打戏,这些是编剧写出来的,就我个人而言实在影响观感。太子在原著对待一个明知道是奸细的女人,他也就鞭笞了一回,而且后面他就算是打算除掉这个奸细,也叮嘱要让顾阿宝在睡梦中去了,不要惊到她。

  但到了剧中,虽然太子屡次保女主性命,但是动不动敲人后背,断人饮食,拿马鞭抽……我知道他有自己的理由,但杀人犯也是有自己理由的。剧里就皇帝和太子特别喜欢打人,齐王、赵贵妃、张陆正这些肯定算反派,也都是特权阶级,他们要杀人也就杀了,没有这么滥施暴力的。

  还有一些剧情推动上,特别生硬。尤其是太子妃中毒案,从开头到结尾都很离奇……偌大皇宫只剩一碗牛奶,赵贵妃神奇闪避把现场留给宫女处理,六皇子喝完牛奶就没人记得,大宗正一脸懵逼被革职,最后无人为储妃和她肚子里的孩子背锅。而且编剧好像还有一个神奇逻辑,那就是只要不是亲手下的毒就等于无罪——天啊,这个事情难道是一个宫女能背的锅吗?审出是哪宫宫女,不用问背后指使的人?

  12.17

  看过原著,知道陆英父子必死。

  但编剧啊,你既然都让女主提前上线,让陆英前面干了这么多的事,跟太子的交集这么多,怎么还要照搬原著的桥段,让张陆正这个人物逻辑直接崩盘呢?

  张陆正除非疯了,才会这样害陆英。他是做好同归于尽的准备了吗?极限一换一?

  而且陆英就算死了,太子给陆英平反,那陆文昔照样可以当太子的妃妾啊。反倒是张陆正为什么不担心连累自己女儿?太子妃是有孕,那李柏舟死不是也不牵连齐王妃吗?真想杀你,你是皇帝的岳父都没有用好吗。

  再次更新:

  太子大婚实在太狗血了。为了虐女主,让女主伺候男主结婚,很恶俗。

  这个剧真的感觉是从哪个墓里挖出来的一样。看着美轮美奂,每一处都在追求复古,但暮气沉沉,实在看不太下去。粉丝吹的瘦金体、文绉绉的对白,还有点茶制香,实话说我不是讨厌这些东西。我很喜欢的好吗?我还是孟晖的忠实读者。但是呢,人家写书是在科普,这个剧的拍摄手法就有种逼着观众夸良心的感觉。我当然很喜欢剧里漂亮的衣服,但其实影视剧服装,归根结底是为这部剧服务的。剧里的各个角色,好像在走秀,各种高度还原的衣服轮番上身,争取每一帧都能定格成古画,但却只见风格,不见性格。我明明记得书中,都有对太子着衣风格的描写——太子有意穿了颜色鲜艳的衣服,惹来了兄弟的闲话。

  再有就是电视剧毕竟不是纪录片,你东西做得再复古,再风雅,底下的故事得撑得住。编剧自己得先弄明白太子这个儒生式人物的塑造,究竟是为了反映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和扭曲,还是想要为忠臣孝子唱挽歌?

  如果是前者(而且按照zzzq也只能是前者),那么就不要把反派(李柏舟)塑造得如此扁平,减少一些过于戏剧化的情节编排,比如女主两次丢了私章,比如过于频繁的伪造字迹的桥段……过山车一样的情节对于悲剧感的营造损害极大。不是坏结局就等于悲剧。

  ===========================

  更新,看完春闱案之后的感觉。只针对剧作本身。

  情节:A男与B男想追求同一女生

  普通言情剧的拍法:A得知B要送女生一千朵玫瑰花,A家里比较穷,于是只买了一朵红玫瑰,然后给女生讲了王尔德夜莺与玫瑰的故事,感动了女生。(缺点:情节烂俗简单;优点:符合现实逻辑)

  鹤唳华亭的拍法:A知道B要送女生玫瑰,决定往B玫瑰花上涂药让女生昏迷,到时候A可以英雄救美并陷害B给女生下药。

  B知道了A的计划,决定将计就计,他往花上涂了另一种药改变A的药的药性,让女生肚子痛,这个女生肚子痛一定会趴下,看起来像昏迷一样。女生果然肚子痛到趴下,此时B然后自己偷摸躲起来,等着A上前确认女生状态时将A抓住,反过来诬陷A乘人之危。

  没想到,A带着他妹妹出现了,A让他妹妹去问女生是否需要帮助,女生跟妹妹成为了朋友,也因此对A很有好感。

  A告诉B,他是故意让B以为他要下药装作英雄救美的,因为A知道B是医生,必然会识别出玫瑰花上的药,从而猜出A的计策,为了打击情敌,B一定会将计就计反过来诬陷A。所以,A就利用B这种心理,让B在女生肚子痛的时候暂时不在女生身边,从而给自己创造了机会。

  (优点:反转确实多,节奏很快;缺点:不太像正常人干的事,每反转一次,都要承担bug突增的风险。)

  我觉得鹤唳华亭就是有点……两样都想要,既想要快速抓人的节奏,又想要深沉真挚的感情。如果能接受的观众会觉得很用心很好。不过我个人觉得斗争部分bug有点让我无法忽视,而且过多的反转有些生硬刻意,反而令人物失真了。尤其是前面九集,发生了很多事情,演员给出了很浓烈的感情,但你仔细想想,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张尚服和赵吏本来就是无名小卒,死了并不影响大局,齐王因冠礼案要之藩,又在春闱案里争取到留京,相当于没变化。太子这么短时间里遭遇了这么大的危机,但转头又跟顾逢恩打闹,跟女主甜蜜恋爱,这些事完全没有对主角性格产生影响。

  以下为原答案:

  是这样的,我看过小说,但我不知道拍成电视剧了,有一天,我发现我用的app,花瓣,百度云,微博的开屏都是这个剧。然后我想,去看一下吧。

  第一集前大约二十分钟,我被惊艳到了,基本几大势力都出现了,就在跪谏这一场戏里,皇帝、太子、齐王、顾家和一干文臣之间的关系,都表现出来了。皇帝,太子和顾思林的形象也尤为鲜明。色调,镜头也特别漂亮。

  但是,后面真的让我大跌眼镜。

  1.剧情方面:

  (1)权谋低级幼稚,过于儿戏。

  当皇宫的城门钥匙能被塞墙缝,当太子还很认真地觉得一篇檄文能对他造成影响所以决定换成贺词,当赵吏能随便换走试题,当齐王妃毫无理由地相信一个陌生女子是丈夫身边宫女……无论剧中人物再怎样摆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说着文绉绉的台词,穿着很还原的古装,我都没办法产生真实感。就像延禧攻略,各种套路你得放在编剧构建的世界观才能说得通,而这套世界观,和我对于封建社会的世界观认知相差太远。

  (2)所谓的权谋线bug太多。

  即使我接受了编剧的世界观,接受了宫女就是可以随便上城楼,接受了一篇檄文对太子仿若炸弹,所以太子必须换掉等等编剧灌输的逻辑,但一些明显的bug依然存在。我看很多剧评都提到了,我只提两点:卷轴是何时被换的?即使卷轴有字,齐王为何不在朝堂上辩解卷轴是太子仿造,而选择自爆?

  (3)爱情线有点尴尬。

  考虑到剧中时间线和书中并不一样,不能强求主角性格与书中一样。我暂时不提阿宝和太子在感情线上有多么ooc。我只想说,他们的感情,目前,无法打动我,而且让我很出戏。

  女主夜里强行要看她哥,还对一个素未谋面之人说出“没有理由也会相信,没有力量也想要保护的人,阁下难道没有吗?”,看得我想直接退出。这句话当时还被剪到预告里,搞得像文章的主旨句一样,是剧方觉得这句话很有深意吗?恕我直言,真的太尴尬了。有一种楚雨荨跑到慕容云海面前大喊你以为有钱就了不起吗的既视感。随后在ep6,太子也回了一句差不多尬的“她,是我的人”。

  为什么要这么做作?哪怕直接说我爱你都要真诚很多好吗?为什么才一个晚上,而且明明大家都有正事要做,男女主给我的感觉是下一秒就要去拜堂?女主喜欢男主什么?喜欢他很霸道吗?男主又喜欢女主什么,喜欢她会骑马吗?足足六十集呢,慢慢铺垫一下可好?没必要搞得这么僵硬。

  2.人物形象

  (1)太子和齐王,目前来看,我竟然觉得太子和齐王人物形象很接近。都耍阴谋诡计,诡计得逞的时候都会炫耀一下,甚至都喜欢撒娇,只不过太子的撒娇对象是卢尚书。太子有什么跟齐王不同的政见吗?没有。所以如果我不站在主角的立场上,他俩谁继位没有太大差别。

  (2)皇帝的确给我一种偏心太过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来源可能是中书令过于强势,在后宫皇帝只和赵贵妃在一起,顾思林又久不出现,皇帝对顾逢恩和卢世瑜也太不客气,似乎皇帝不再顾忌顾家军权。感觉已经不是让太子和齐王互相制衡,而是单纯偏心齐王。这种态度在皇帝亲审舞弊案的时候表现尤为明显——皇帝甚至都没有正常审理案件,在卢尚书处于弱势时,皇帝不许太子讲话,任由中书令质问卢尚书,而在中书令被牵扯进去后,皇帝仿佛一下子没有审案的兴趣,交代几句就起身走了。【这里ep7、8更新,皇帝说明了他当时任由中书令质问卢世瑜的理由是中书令把证据给他看过了,皇帝为了保太子所以不让太子说话,但时间点好像不太对(?),因为皇帝审理的时候已经对卢尚书冷淡了,也就是他开审之前就知道整件事的真相了,也知道中书令的目的,想保太子,皇帝直接让太子避嫌不许他旁听就好了啊,为什么还要看着太子踩坑……】

  (3)女主。女主表现得完全不像一个太子党官员(而且是御史)的女儿,深夜要求太子放她进刑部大牢,不顾太子清誉。我知道她很着急,但如果着急就能无视规则,把别人拖下水的话,我只能说这个人物形象不算太好。她在门外抓刀呼喊,跟泼皮地上打滚没啥区别。

  3.服化道和其他

  (1)架空与还原

  既然是架空剧,没必要吹嘘自己如何对照古画复原。在单件服装上造型团队的确很还原,但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各自穿着不同朝代高度还原的衣服,仿佛不是生活在同一个时空。还有剧评指出看着大臣穿着宋朝的衣服,做着明朝的事(跪谏),皇帝一家却姓萧,给人一种时空错乱之感。

  (2)男主在精修图上看起来也得有二十多了,剧里年纪更大,没有胡须看起来的确有点像宦官(我很喜欢他演的刘盈,不是黑),归根结底是男主看起来真的不算年轻,齐王和顾逢恩就没有那个感觉。

  (3)眼泪的确是武器,原著萧定权也哭过,还被齐王吐槽了。但剧里太子每一集都在悲愤含泪。他明明有后手,但每一次都是一脸“是你们逼我的”“我仁至义尽了”的感觉,等观众对他的处境感到担忧悲痛的时候,他就开始打脸反派,一次两次还好,多了真的浪费感情。

  PS:我很讨厌把原声,老戏骨,不磨皮当作是判定一部剧的标准,并以此踩其他剧的剧粉。你故事讲不圆,演得再好他也不合理,让人出戏啊。而且仙侠剧跟普通古装剧不一样,为了营造仙的感觉,磨皮和滤镜很正常,不然角色设定是天上神仙,观众一看满脸毛孔,不会出戏吗?也不用拉踩灵剑山,灵剑山原著跟鹤唳华亭原著就不是一个风格的。

  我等着看哪一天,有电视剧敢吹自己逻辑严谨的(或者吹个感情细腻真实也好啊)。

  ==============ep7、8更新===============

  7、8整体观感比前面好。

  晒书的镜头让我想到原著开头。“在跨入西苑宫门那一刻,阿宝回过头,静静看了看朱门外的青天。靖宁元年季春的这日,有畅畅惠风,容容流云。天色之温润可爱,一如粉青色的瓷釉。交织纷飞的柳絮和落樱,于白日下泛起莹莹的金粉色光华。在釉药薄处,微露出了灰白色的香灰胎来。”

  虽然情景不同,但氛围感有些类似。原著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用文字制造出来的那种冰冷而又诗意的美丽。

  真的不需要刻意的反转,就好好表现皇帝父子、男女主之间的关系就好。

  在受够了粗制滥造特效五毛演技尴尬的古偶仙侠流量剧后,

  终于也开始对各种质感优良礼仪规范布景良心台词古朴却剧情拖沓经不得推敲动辄七八十集的所谓良心大制作反胃了,

  什么时候国产电视剧从业者们能明白,一部电视剧最重要的核心不是还原的服装布景,也不是文绉绉的台词,这些都只是锦上添花,最核心的内容其实是故事啊,一个好的故事,一个丰满的人物角色,一段符合角色逻辑的行动,哪怕布景只有60分及格,也能散发出百分百的魅力......

  罗晋和李一桐的《鹤唳华亭》没人看?热度偏弱大概有三点原因。

  文/叶秋臣

  罗晋和李一桐主演的电视剧《鹤唳华亭》开播,制作精良演技在线,但热度却远远未达预期。

  

  与此相同命运的,还有2018年的《天盛长歌》。

  这部2018年豆瓣大陆剧集排行榜的第二名,当时虽有口碑却无热度,甚至很多观众连什么时候大结局都不清楚,看了几集便选择弃掉了,着实令人惋惜。

  

  《鹤唳华亭》,如今就有点这样的趋势。

  首先,播出方式真心很迷。

  叶秋臣非常想去吐槽这部剧目前更新的节奏,周一放两集,周四放一集,虽说也是周更三集,但其实不如在一天里连放三集来得合适又痛快,这样的话剧情也不会因为更新时间的原因而被割裂开来。

  现在的播出方式真的很考验剧粉们的耐心,如果不是真心特别想看,可能会因此而嫌恶到弃剧了。加上只有一个平台独播,没有这个平台的会员自然也不会刻意去看,这些客观情况都是热度偏弱的第一个原因。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主演阵容。

  最近不是很流行去讨论“流量明星”这个概念吗?这个关键词反复在热搜榜上出现,证明了流量和热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鹤唳华亭》的阵容不可谓不强大,配角们都是老戏骨,上次叶秋臣在剧评里就说了此剧颇有《大明王朝1566》+《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主要人物们联合演出的感觉,部分权谋之争还存有《琅琊榜》的神韵,其实在演技上是挑不出太多毛病的。

  这是一部配角优秀的电视剧,那么主角的阵容又如何呢?旁人一听是罗晋和李一桐主演,便声称自己不想去看了。

  其实两人在剧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但不去看的人永远不会知道原来他俩演得真心不赖。

  如果说其他的热门剧集是剧粉+书粉+演员粉的集合,那么《鹤唳华亭》可能在演员粉的数量上的确会偏弱一些,这也是目前热度不及预期的第二个原因。

  

  最后,我们再去讨论一下观众。

  很多看过原著的朋友们大概都知道了结局,叶秋臣为了不去剧透和误导,只能说原著是一个以悲剧收场的故事。猜想电视剧《鹤唳华亭》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虽然过程或有不同,但大框架应该很难由悲转喜,所以虐心是一定的,如果想追看甜爽剧的朋友们,这部作品可能不是最优选择。

  

  刚刚在闲暇时翻看了一篇文章,大致内容为小时候我们看的作品很多会以悲剧收场,故而印象深刻,久久不忘,铸就经典。

  但现在的创作者,不论是小说作者还是影视编剧,因为网络评论环境的原因,往往会顺从观众的意愿修改初衷,强行去制造一个圆满的大团圆结局,甚至会放弃前期铺垫的重要伏笔,以此来达成符合主流观众审美的目的。

  太多的例子猛然也想不起来,只记得此文中举例的电视剧《小欢喜》里,当时磊儿的口型和播出内容的确对不上,于是便被怀疑是为了制造HAPPY ENDING而刻意修改了配音。

  

  观众的诉求其实我们可以理解,既然生活已经并不如意,又何必让影视剧给自己再行添堵?

  顺着这样的潮流,对于创作者而言,如果播出热度和作品质量只能二选其一,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前者。

  因为选择后者的人们,早就被这个行业淘汰了,没有热度就是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供给和需求,自然也就不再需要他们的存在。

  就像溺水的人,只有抓住游泳圈才能获救,但他们却因此而无法真正学会游泳。

  

  我们一直都在呼吁国产剧能够更上一层楼,但往往让国产剧发展停滞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观众发出的声音对题材和创作者的限制。

  为了“强求团圆”,好多网友说要“给编剧寄刀片”。

  刀片没有真的寄出去,但强求的团圆却已经播放出来了,印象中很多影视剧都是这样烂尾的。

  

  有些生命,是因为有遗憾所以才美好。

  我们希望看到的《琅琊榜》结局,不是胡歌饰演的梅长苏突然在某一天奇迹般地找到了灵丹妙药起死回生,因为这种剧情并不合理。

  我们欣赏一个角色,不会仅仅局限于他的结局,而是在过程中去解读他整个人生的精彩。

  死亡的结局,也是他精彩人生中重要的一环。

  

  现在有多少观众,是为了看好剧所以才追求高质量作品的呢?

  还是大多数只是希望在闲暇时,有一个新剧可以当作忙碌时的背景音呢?

  下一部《琅琊榜》,在哪里?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更多文章请关注:叶秋臣

  网友对本剧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多有诟病,然而对于常接触古代语言文化的我来说,既惊叹于雪满梁园广博的历史文博知识,更是对悬疑反转的情节击节称快。虽是架空历史,无具体年代史实可考,但许多词汇涉及了特定时期的职官、制度、服饰、礼仪、器物、科举等文化。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一些常考的文化常识在剧中出现过,但也有许多不太清楚,不禁手痒,想要上手整理,学生听课乏累时可略讲一二,若是有幸,押中考题也犹未可知。

  羽檄,又称羽书,羽毛书。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表示万分危急,欲其急行如飞。

  攻讦:揭发别人的过失和短处

  檄文:写在木简上的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古有《讨曹操檄》,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北伐檄》,曾国藩《讨粤匪檄》等。最有趣的檄文出自王勃之手,他身为沛王一系,目睹沛王与英王斗鸡过程,写下《檄英王鸡》,因此被贬。若没有这样一篇文章,怕是难以写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血泣之唱。

  干城:干,盾牌。城,城墙。两者均起防卫作用。这里比喻保卫国土的将帅。

  李柏舟的官职比卢世瑜和张陆正大的多!

  中书令:西汉设立,直至明朝,管辖权利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变化。古有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此三省为最高中央机构。中书省主管决策,最高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主管审核,最高长官为侍中;尚书省主管执行,最高长官为尚书令。三省掌管六部,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最高长官为尚书。卢世瑜为吏部尚书,张陆正为刑部尚书,官职均低于中书令。

  称皇帝为千乘之尊。

  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春秋时代,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千乘之国指中等诸侯国,万乘之国指大的诸侯国。乘,如下图所示。

  

  潜邸,皇帝即位前所居处所。

  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寸磔:碎解肢体,古代的一种酷刑。

  拱璧:拱,为两手捧抱状,两手拱抱璧玉,比喻为珍贵的事物。“视若拱璧” “宝之如拱璧”都是珍贵意。“拱璧国土”做动词,保卫戍卫国土之意。

  摽梅:女子已到结婚年龄。《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梅,梅子成熟而落下,还剩下七成,时光易逝,若有求娶我的君子,不要再等良辰了。这算是《诗经》中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了。

  说到摽梅不得不提“嫁杏”,嫁杏为女子出嫁的时期。曾有某家,堂前的杏树只开花而不结子,有个媒婆为杏树披上嫁衣,设酒宴祝祷,明年,杏树果然开花结子了,这就是嫁杏。

  “摽梅已过,嫁杏无期”便是女子到了适婚年龄尚未婚嫁。

  科举一说就说多了,请我们班随意一个学生讲解一下乡试,会试,殿试的科考制度。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

  请你看着我的眼睛真诚地回答。

  Q1:参加乡试的是什么人?考中了乡试被称作什么?

  Q2:一个人考中了贡士,那么他参加了什么考试?这场考试是春天还是秋天举行的?是礼部安排的考试还是吏部安排的考试?

  Q3:一个人考中了同进士出身,请问他是考中了一甲还是二甲还是三甲?能不能叫登科科及第?

  Q4: 春闱几年举行一次?在京城考还是省城考?

  咳咳,我就知道会有纰漏。还不打开核按钮,开始背起!

  忝:谦词,忝列门墙。

  抡材:原指在山林中选择好木材,后借指选拔优秀人才。

  有诗云“抡材仍射策,陈纲当晏如”。对策,射策,乃汉取士两种方法。主试者提出问题,往往就政事、经义设问,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射”,也就是现在的抽签回答。 别理解成射箭哦(′-ω-`)

  昏定晨省:侍奉父母的礼节。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

  《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

  食邑:邑,上部是“囗”(wéi),表示土地;下部为跪着的人形。有土地有人,意思是都邑、城市。君主赐给诸侯或诸侯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夤夜:深夜,大约凌晨3点至5点。出自《三国演义》。

  说到《三国演义》的“夤夜”,不得不提《红楼梦》中的“夤缘”,“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攀附巴结义。

  钧:对尊长、上级所用敬辞。

  钧裁:请尊长或上级通读裁决;钧启:请尊长或上级开启;钧鉴:请尊长或上级明鉴

  视膳:臣下侍奉君主或子女侍奉双亲进餐的一种礼节。或指皇帝用餐前,太子担任试毒的职责。

  菰菜、蒓羹、鲈鱼:《世说新语》中,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辛弃疾《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自己想回归家乡,却已在金人铁蹄之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字:出生时即有名,男子二十,加冠取字,以示成年。

  一甲子: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十天干,十二地支循环组合为一轮即为六十年。一甲子便是六十岁。耆:六十岁以上;耄耋:七八十岁。

  祖荫:后世子孙因祖上功勋受封官爵。

  丁忧:遭遇父母丧事,需回乡守孝三年。守丧期间,遇国家大事重新启用即为夺情。《鹤唳华亭》贡院截图

  《鹤唳华亭》贡院截图中国科举博物馆图片中国科举博物馆图片

  根据剧集的截图,可以看出贡院墙上画有“天玄宇洪日盈辰列寒“等科的例字。

  据中国科举博物馆,贡院两墙相对,一面写有”天玄宇洪日盈辰列寒暑秋冬闰成律调云致露为……”另一面写有“地黄宙荒月昃宿张来往收藏馀岁吕阳腾雨结霜……”

  这种安排类似于我们现在考场一条龙的排列规则,连起来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千字文》是也。不得不让我再次赞叹作者的文博功底了。编剧到底多爱千字文,太子练字都是千字文

  

  鞫谳:审讯+议断

  鞫谳分司制是两宋独特的刑事司法制度。鞫谳分司就是将审与判二者分离,由不同官员分别执掌。鞫,指审理犯罪事实。谳,指检法议刑。指检法议刑。

  中央机构:大理寺、刑部由详断官(断司)负责审讯,详议官(议司)负责检法用律,最后由主管长官审定决断。

  地方机构:各州府设司理院,由司理参军(鞫司)负责审讯及调查事实等,司法参军(谳司)依据事实检法用条,最后由知州、知府亲自决断。

  祧续:承继为后嗣

  银印青绶:以银铸成印章,在印柄系青色的绶带,其印文作“某官之章”,标志一定官阶,规格在金印紫绶下。金印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丞相所用,最高级别。

  谀臣:谄谀奉承之臣。

上一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红楼梦》
下一篇:异形系列8部电影优劣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