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责任(精选5篇)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教师的责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爱 责任 博大无私

  看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的感人事迹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是什么力量让她这样做,是什么精神支撑着她,我想这就是教师的爱与责任吧。张丽莉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将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将危险留给了自己,用无私大爱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被广大网友称为“最美女教师”。

  爱,是一种情感;所谓的爱是一种不要求回报的宽容、理解、包容、接受。那么什么是教师的爱呢?我们认为,教师的爱就是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信任,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爱是打开学生心锁的钥匙,爱是架起师生互相理解信任和相互支持的桥梁。爱是一种责任,一份执著,它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真诚的尊重;不是单纯的关心,而是细心的发现。我想起了高尔基的一句话:“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在关心、爱护学生,用爱心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的同时,我也同样感受到了被学生关心、爱护的幸福,忘不了嗓子哑了,学生们争着为我打开水,踩上桌子擦灯管,下边立刻伸来十几双小手,冬天,我的桌子被他们悄悄搬到了炉子边。放学了,一声声“老师,下班早点回家,别累着”的问候。

  教师工作就是一个社会的平凡岗位,做着貌似“平凡”的工作。如果你是一个工人,工作疏忽了一下,可能生产了次品或是废品;而老师如果对学生疏忽,不注意“育人”的话,那可能就培养了危险品、定时炸弹,甚至是社会主义的掘墓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我们教师肩负的重要责任之一是“育人”责任,即对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社会主义、党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用不完的、取之不尽的,爱能产生连锁反应,能传递,能扩大,能增值,教师对学生更多的关爱,不仅能感化学生,也会感动着家庭,也会不断地感化着社会,我选择了教育,选择了清贫,但我的精神是最富有的,因为,我拥有着学生会心的微笑和成功的快乐与健康的身体,拥有着桃李满天下的幸福和收获。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爱与责任”这份沉甸甸的义务,我们不应也没有理由自卑。

  古语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对教师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尽职尽责是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结合的职业。多少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伴着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开启着孩子的心智,书写着人生的真理。我自豪,因为我就是这样一名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无悔,因为爱与责任坚定了我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

  师爱,是教师之灵魂。 这种爱要求是一种崇高的爱,即“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就是那一个“爱别人孩子”的神。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也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但是,这种爱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父母的爱:我们不能把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要把学生装在心里,对他们倾注着全部的心血,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生病时嘘寒问暖,困惑时解疑答惑,颓丧时鼓舞激励,迷茫时指点方向……

  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唤醒学生,教会学生去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我们要用我们的言行感召学生,影响学生去爱学习,爱劳动,爱助人,爱创新。这样,我们的价值就能得以尽可能大的体现,我们也就可以无悔自己的选择了。

  责任,是教师之本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完成教育的使命,教师必须牢牢地树立起责任意识。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是由每天点点滴滴的“平凡”的事情组成。然而,“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所以,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教师,为人师表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崇高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负责任的意识。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我们才会敬业、乐业,也才能一辈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爱与责任,相得益彰。“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爱”与“责任”也是辨证的统一。“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爱与责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需要全体教师不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篇章,教师的指导、鼓励、赞美、欣赏和支持,永远是学生最好的礼物。透过爱的鼓励和安慰,让他们祛除心中的不安,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担负起我们肩上的责任。

  教师的责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责任感 增强 方法

  一、强化教师责任感的重要性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认为国之复兴全在于少年之责任。当然,少年是中国的未来,自然要担负起社会的责任。但是,少年若想成长为可以担负重任的人才,靠的却是无数老师的辛勤培养。因为在学校这个实现教育目的的实体中,谁都不可否认,教师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实际操作者。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育人的主动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是教育的对象。优秀的老师培养优秀的学生,“己正不令则从,己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自身所具备的过硬的专业素养、高尚的情操与优良的品行,以及对自己对学生都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培养可以让中国强盛的中国少年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

  二、教师责任感淡化已成不争事实

  虽然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真的有一些老师已经把教师的责任内化到他们的思想里,把教书育人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他们工作着,忙碌着,也快乐着,真正把教育的创新看作人生最大的乐趣和最大的满足。但是,只要用心去看一看,听一听,你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老师实在是太少了。

  大多数的教师,他们对于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也会兢兢业业去做,然而,他们能做到的是“尽力而为”而不是“全力以赴”。认真不认真是态度,能不能做到最好则是能力问题了。能力有限是他们给自己寻找的最好的托辞。这部分教师有责任感,他们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责任是从事这项职业必须遵守的。但由于这种责任感是一种外在的力量,所以,时间一长,在面对学生不愿学习,教学成果与自己的努力付出不成比例的时候,内心固有的惰性往往就会显现。意志逐渐消沉,教师的责任感淡化在所难免。

  更有极少的一部分,空有着教师这个称谓,实际已经丧失了为人师的资格。为人师表尚且难以做到,更不必说教书育人。这样的人虽少,但影响却极坏,应该及早清除出教师队伍。否则,对学生是误人子弟,对其他老师讲培养责任感则是一种讽刺,是非常不利的。

  以此看来,除却极少最优秀和最不称职的之外,绝大多数的教师虽对责任的认识很深,也在教学生涯的开始立下宏愿,要当一名称职的,优秀的人民教师。但是,时间的流逝,日渐平淡的生活,内心固有的惰性,使得以前的雄心壮志渐渐沉落,教师的责任感淡化已成不争的事实。

  三、教师责任感增强需多方面努力

  1.仅靠教师自已去增强责任感是靠不住的

  责任感是指对自己义务的知觉,以及自觉履行人生义务的一种态度或意愿。既包括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也包括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意识。对自己分内的事情非常清楚,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教师的职业性决定了教师群体在各方面都优于社会普通人的水平,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师职业的先进性与典范性。所以,绝大多数的教师在上岗之前都曾接受过教师资格的培训,具备了起码的责任感,其中还不乏相当多的教师具有比较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但是,在实践中,学校的环境和学生的情况乃至教师自身的思想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可能使教师的这种责任感发生改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日三省吾身”的。有时,这种改变甚至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如果没有外界的不断强化,这种责任感有可能在某一天已经悄然离我们远去。我们从教师日益疲惫的心态和不断增加的叹息中已经可以感受到这些。所以,责任感虽然是一种意识,是教师工作行为的内因,但是,仅仅依靠教师自身的力量去不断强化它,实际上是靠不住的。

  2.学校应担负起对教师责任感的培养和强化

  我们总是说教师要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这样才符合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身份。是的,教师只有热爱学校、热爱岗位、热爱学生,才会刻苦钻研业务,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创造出工作上的奇迹。如果把集体比作是水的话,那么教师就是这水里的鱼。水以鱼增色,鱼却以水而生存。水的质量的好坏,其实直接影响到鱼生存的质量。在学校中,教师应该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来进行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得到相关的培训和措施来不断强化自我的责任感,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否则,一个教师无论怎么努力,他也看不到自己的责任感带来的效果,长此以往,责任感就会变成一种可笑的东西,让有责任感的教师自己都会产生怀疑。再去要求教师自己去加强责任心,实在是强人所难。所以,若想让有责任心的教师增强责任感,并持续不断地保持这种状态,学校应首先切实担负起责任。

  3.改变体制,进行制度上的约束是根本的保证

  作为教师,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根本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要有一颗对自己负责的心,做积极向上的人。作为学校,要帮助教师制定自我发展规划,明确奋斗的目标,为教师的发展和责任心的培养做出切实的工作,让那些有责任心的教师能真正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毕竟还是以自我修养的提高和思想与舆论的引导为主,它其实不具备强制的性质。

  就像社会不能仅靠道德来维护一样,教师责任感的持续加强也不能仅靠教育来保证。在学校的管理体制上必须进行改变,能够真正体现出有无责任感的教师的区别。责任感虽然是一种意识,但是意识决定行为,它必然也会有相应的外在表现。对于教师责任感在教学上的表现制定最低标准并进行量化管理,从而可以在制度上保证教师最起码的责任感,使之不至退化。然后才能谈得上增强。所以,要想使教师的责任感常葆常新,改变体制,进行制度上的约束才是根本的保证。

  总之,教师的责任心增强,会对我们学生的成长起到巨大的作用,而学生则又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让我们的教师常葆强烈的责任感,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梁臣.如何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J].新课程(中学),2013,(8).

  [2]魏虹.加强教师的责任心[J].职业教育研究,1999,(5).

  教师的责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关心职责

  一、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又深的教育的爱。它不是基于亲缘关系,不是出自个人的需要,而是来源于教师对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具体体现为教师对学生所持有的一种亲近感、期望感和为学生而献身的热忱。

  1.使学生在爱心的哺育下茁壮成长

  教师爱岗敬业,必须通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来体现。因为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关心爱护学生不仅仅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营造一种和蔼愉悦的环境,从深层次上看也是教师对祖国人民负责,对社会主义制度负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的具体反映。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教师应把对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深刻地表现在对于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上,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跨世纪的建设人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2.用爱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由地求实、求索、求真。众所周知,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地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的状况,显然,一个学生对某位老师有成见,出现师生关系障碍,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教师还必须把权威建立有长期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主动关心学生,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二、使学生的天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孩子天性的好奇,喜欢提问题,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习惯于跟着老师走,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总是正确的,很少怀疑老师所授知识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1.用爱心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有些教师为了教学进度,并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了“面子”,羞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全部问题。而著名教师怀特森却为学生“创造”了一次错误,以此鼓励学生怀疑老师,大胆质疑。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敢于提问题,乐于提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得以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天性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2.用爱心为学生建立应有的自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都能够在某些方面优与其他人,尤其是学习成绩平平,在集体中毫不起眼的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才能为这样的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遇和舞台,老师对他给予表扬和鼓励,用爱心使他打破以往的自卑,建立应有的自信。

  三、确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在工作中怎样才能体现教师爱护学生呢?最终必须落实在教师认真负责,精心施教的工作态度上,必须体现在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整个过程中。

  1.讲究职业良心

  讲到职业良心,使我回忆起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几年前的一天上午,下间操后,第三节上课铃响了,我走进三年一教室,看到许多学生都在哭泣,使我纳闷,我不解地问他们是怎么回事,这时,班长刘丽君同学站起来哭泣的回答说:“老师,我们有十二位同学的钢笔,上间操的时候,被人偷走了。”我问她:“钢笔丢了你跟班主任说了吗?”刘丽君又说:“我班丢东西不是一两次了,我们的学习用品经常丢,还有同学丢过钱呢,因为丢东西我们告诉过班主任老师。”我又问:“班主任老师是怎么帮你们解决的?”刘丽君又回答说:“班主任老师说过,自己的东西经管不好,丢了,活该!以后少给我找麻烦。我没时间管你们的闲事”。我听了刘丽君的一番话,让同学先坐好别动,往三年组办公室走去,找到班主任老师,我和她说了十二名同学丢钢笔的事,真叫我出呼意料,她真的说:“你是不是没事干了?还想当警察,到我们班破案”?我听了她说的这些话,我很生气。我仔细一想:她是怕我在她班上找到小偷,让全校师生知道了,怕担责任丢面子。要想办法把失踪的钢笔找回来,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我应该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的责任。我暗暗下定决心这事我管定了,不把行为不端的学生找出来,我誓不罢休。

  2.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手段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这时我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进班级,说了声:“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只有丢钢笔的学生无精打采,不说话。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愿意!”他们高兴的鼓起掌来,掌声过后,我开始讲我在小学时老师讲的故事:“从前有两个小朋友,一个叫交运,一个叫梦强,一天他们出去玩,走在河岸边的一棵大柳树下,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在大树下面的苇席上睡着了,小孩的手上和脚上都套着银镯,脖子上还戴着银项圈,这时交运和梦强就起了贼心。想偷小孩的项圈和银镯。他们四处张望,看到小孩的妈妈正在河边洗衣服,没留神。梦强就把小孩的脚和手轻轻抬起,交运急忙把脚镯和手镯取下来,梦强又扶起小孩的双肩,使小孩抬起头,交运又取下了小孩的银项圈,他俩拿着项圈和镯子,交运分到了一个项圈,怀着喜悦的心情各自回家了。”梦强回家后被妈妈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让梦强赶快把偷来的东西送还主人,还给他讲了偷盗的坏处。由于妈妈的正面指导,他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后来考上了大学,成了国家的有用人才。

  而交运把偷来的项圈交给了妈妈,得到了妈妈的支持,从那以后他的胆子越来越大,从小偷到大偷,最后发展到强盗。被送到刑场,交运临刑之前,泣不成声的说:“妈妈,如果我第一次偷项圈你打我,我决不会有今天。其实,该死的是你!你才是罪魁祸首啊”!他的妈妈也后悔莫及。同学们:“这就是偷盗的下场。听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同学们齐声回答:偷盗不但坑害别人,也害自己。同学们:你们脸朝后看看墙报上写的什么?“从小学做人养成好习惯。”大家异口同声。对,同学们一定要从小学做人养成好习惯,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今天偷钢笔的同学我能原谅你,为你保密,但是你一定要从故事中得到教训,把钢笔拿出来。我给你一次机会,如果你不改,将来和交运的下场是一样的。如果改了,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受人尊重。

  教师的责任范文第4篇

  千百年来,许多研究者竭尽全力用最精妙的语言来诠释她,许多教师前赴后继用最平凡的行动来注解她。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像陶行知、魏书生那些我们所熟知的优秀教师们,无论在三尺教坛之上,还是在著书立说之中,或者在为人处世之间,都以崇高的教师道德和坚韧的理想信念,树立着当代教师的坐标。做学问,他们博学而笃志,淡泊以求真;做教师,他们痴情于讲台,教书更育人;做人,他们正直而刚毅,乐观且豁达。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为学、为师、为人是统一的。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从事的教书育人、潜心治学当作一种追求,并渗透到平凡的工作当中。

  尊重热爱学生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因为在民主型的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个良好的学习心境。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都高。反之,则会带来学生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内心烦躁、恐惧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高效的学习,良好的学习效果。尊重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其他生物所不同的东西――那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们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种情感会使我们对孩子少一份埋怨,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

  教师的责任范文第5篇

  2011年高考之后,本人作为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总算松了一口气。但工作过程中的一路颠簸,回忆起来至今仍然让人感慨万千。

  在2009年接任该班高二时,校长很郑重地对我说,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级,因为一位班主任被临时借调到市里去了才让我接的。在我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好几次都是接任的“差”班。但是接班不久我便发现,学生全然不是我所想象中的那样。在以往教政治课时,我习惯让学生上讲台来扮演教师角色,通过实物投影仪呈现解题的分析过程,由学生来进行讲解和相互补充。但是接任的这个班级几乎没有人敢起来讲解,点到名字的同学简直是怕羞到了极点。其他学科同样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学生也是尽量不做任何回答,都非常安静地写着听课笔记。

  同时,通过学生的周记本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他们以前即使在课间也是不能讲话的,保持着和上课一样非常安静的纪律。有位同学T在周记本上写道:“……现在课间居然可以讲话了,纪律简直是一落千丈。对于我们这些人就应像俾斯麦统一德国一样,必须用‘铁血’和‘杀鸡儆猴’的措施,老师用道理和我们讲是不奏效的,您的‘仁慈’将对我们产生莫大的‘伤害’,所以看到我们吵闹不乖时,就应直接骂我们,让我们都怕您,我们才不敢胡来。”

  另有同学J写道:“以前,班主任只要朝我们看一眼,我们便会紧张得不敢讲话,但是现在却不是。记得以前有一次我们夜自修讲了话,前班主任便在周六放学时留我们,家长只好守候在外面,后来有的学生连公共汽车都乘不到。通过这次惩罚后,我们便学得很乖了,再也不敢乱讲话了。”

  事实上,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学生的纪律还是非常好的,但是却几乎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很显然,学生已经适应了以前班主任那种严厉的教育方式,甚至已不愿意进行正常的师生之间沟通。所以很看重师生情感沟通的我陷入了非常荒谬的尴尬之中。

  好在最终结果还可以,高考后家长和学生对我还是相当满意的。今年的教师节收到许多学生发来的短信,从文字中我能体会到学生的真诚和感激,我感到自己两年来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但是“让我们都怕您,我们才不敢胡来”那一句话,一直让我不能释怀,仔细审视之后,我发现有不少教师对责任与良心存在着严重的误解。

  二、原因剖析:善良愿望出发的信仰伦理存在着严重的危害

  “有责任有良心的教师是好教师。”相信许多人对此都会表示认同,但是未必所有人都能真正领会教师责任和良心的真正内涵。所谓教师责任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践履的行为和对行为后果的承担。教师的良心是指教师的行为要合乎人性、合乎道德规范,合乎于人的恻隐之心。

  长期以来,许多人在有意无意间一直信奉着善良意志指导下的信仰伦理观。所谓信仰伦理,就是指伦理价值的根据在于行动者的意图、动机和信念,只要意图、动机和信念是崇高的,行动者就有理由拒绝对行动的后果负责。

  我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虚拟了一个两难困境:假如爱因斯坦躲在小阁楼上完成他的《相对论》,而这时他邻居的房间不慎失火了,里面住着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太太,当时没有别人可以去救她,而如果爱因斯坦去营救她的话,很有可能自己也会丧命,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爱因斯坦是否应该去救她?而按照康德的观点,爱因斯坦肯定应该去救的。因为康德认为按照责任感行事的意志具有宇宙中最高价值,而不待行动的结果,这样一种出于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是不允许讨论的,是“无条件命令宣示”,这体现人的全部尊严和最高价值。

  康德强调道德具有最高价值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教师只考虑从善良意志出发,而不考虑行为结果的教学实践却是极其荒谬的。因为在现实教育的行为中,往往不仅是善良愿望的目的没有达到,而且愿望善良并不能保证手段也一定善良,由此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屡见不鲜。日常生活中严厉的训斥、灌输的教学、严格的纪律,往往都会扼杀学生自由创造的精神和健康丰富的个性,而对于此类披着教育责任与良心外衣的异化现象,我们却司空见惯甚至会倍加推崇。

  当代复杂科学证明,系统中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都可能因为“初始条件的敏感性”而被不断放大,教育中的随机性、偶然性、混沌性、非线性、不可逆性等更是触手可及。就像本案例中的高一新生,在其人格养成初期,充满了对教师的无限信任和敬畏,班主任通过高压命令式的管制很容易使其变得噤若寒蝉,进而会适应和留恋那种训斥式的教育方式,从而反过来会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是件极其无意义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马克斯?韦伯在1919年《以政治为业》的著名演讲中提出了责任伦理的观点。责任伦理则强调伦理价值的根据在于个人行动的后果,要求行动者为自己的行动后果义无反顾地承担责任。信仰伦理注重行动者主观的“善良意志”,而责任伦理注重行动后果的价值和意义。在现实教育中,一些所谓善良目的,其实往往必须借助道德上令人怀疑或至少是有风险的手段,同时还会出现相当恶劣的副效应。为此,马克斯?韦伯极力强调行动领域里责任伦理优先于信仰伦理。

  三、责任伦理:对教师责任与良心的重新审视

  强调教师的责任伦理,这意味着对传统师道的辩证否定,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必须有相关的转变。

  1.明确责任伦理,消解对教师责任与良心的误读

  教师的责任伦理强调教师必须面对教育的手段和结果,把权利与责任联系起来,清醒认识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与所导致的各种后果(包括教师自己也无法支配的后果)之间的关系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现在学校不少的管理制度是从信仰伦理出发的,例如五项常规评比中的课间纪律,本意是希望学生不要过于吵闹,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是由学生会来组织检查的,于是认真的学生便会非常仔细地记录下哪个班级的学生在讲话,以便能清楚地记录分数。而有些班主任为了争取在五项常规评比中获胜,便采取一种很极端的做法――课间不准讲话。从短时间的表面结果来看,这位班主任是管理有方,但是从学生的长久发展来看,却是贻害无穷。所以,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有的教育行为和方式都应以此标准来重新审视。

  有些学校推行教师工作绩效的量化考核,如果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每一分钟和每一件事都斤斤计较,那么学生肯定会遭殃了。一个在量化考核中获得高分的教师未必一定是好教师,事实上不少所谓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往往都是扼杀学生灵性的高手。卢梭说得好:“我们同情儿童的命运,然而更应同情的却是我们的命运。”所以,教师应树立责任伦理的理念,消除种种对教师责任与良心的误读,从而回归本真的教育生活。

  2.转变师道模式,注重教育的交流、引领和启蒙

  (1)变“传道”为交流沟通

  在多元开放的当代社会,教育的重心不再是单一伦理价值体系的传输,而是倡导主流价值体系下多元价值的和谐共生。教育的责任伦理意味着尊重学生个人目标的选择,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和应有权利,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需要教师去等待、去唤醒、去沟通,任何急于求成所达到的结果往往是一种被异化的东西。

  (2)变“授业”为人格引领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现在中学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很难是严格意义的授业。教师更多的是利用自身知识优势,引导学生获得对于某门专业学科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人生的基本道德判断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言传,而且要身教;教师应该以精神影响精神,以人格培养人格。教师的责任更多地在于为学生提示一种价值路径,使其将来能够自主、从容、正确地建构自我价值世界,形成自主自律的主体人格。

  (3)变“解惑”为价值启蒙

上一篇:进击的巨人里面巨人是什么
下一篇:葛优让子弹飞恶心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