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精析】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汇编暨范文展示:写作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汇编暨范文展示:写作

  一、【2022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新年伊始,领导人的新年贺词温暖而明亮:“让我们一起向未来!”“一起向未来”这一口号是态度,是倡议,更是行动方案。

  材料二:本届冬奥会上,苏翊鸣、谷爱凌成为名副其实的“顶流”。有人羡慕,有人质疑,也有人反思。人生本来就有无数种可能,只要你自己不设限,就能活出闪光的未来。

  疫情、战争……使当今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也使不少年轻人面对未来信心不足。“江西青年发展论坛”拟举办以”青年,向未来”为主题的演讲大赛,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和大赛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你我共携手,同心向未来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你我共携手,同心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让我们一起向未来”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发布的口号——“一起向未来!”说出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说出了人类对于美好明天的憧憬,说出了中国愿与世界携手同心,奔赴未来的坚定信念。

  一起来,前路伊阻,坎坷荆棘,携手才能共进。

  “一起”不应只局限在奥运会。中国有句俗话,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这正是“一起”的意义所在。2020年的抗疫胜利,2021年的抗洪胜利,都需要我们携手同心的结果。纵观当下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全球性问题:

  温室效应、洪灾频发、地震连连等。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灾难坎坷,我们必须携手,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一起”所表达的恰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间接指明了我们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唯有我们一起携手才能共向未来。

  向未来,有所希冀,向阳生长,才能迎接明天。

  “向未来”是什么?一个简单动作吗?我觉得不止于此,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论未来美好与否,我们都要坚定地向着未来而去。同时,它也传递了执着的信心和希望。历数往届残奥会的运动员们身上所闪耀的,也正是向阳生长、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龙猫》里有句台词,“我们大笑着,可怕的东西它就自己跑掉了”。面对未知的未来,世界会并肩同行,心向未来。遇见困难也好,遭遇险阻也罢,我们都应怀着希望和信心向未来走去。

  一起向未来,必须同心协力,团结一致。

  自从新时代领路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后,中国人民就一直用行动向世界表明着中国态度。“一起向未来”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谁也阻挡不住的时代大潮,近年的新冠疫情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国秉持着“一起向未来”的信念,为周边各国送去援助,同时各国的暖心物资相互帮助,才有了疫情的缓和。同学们,“一起向未来”不是一句空落落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更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践行的持续努力。

  同学们,我们应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与世界同呼吸,与时代共脉搏,一起向未来。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中,领导人的新年贺词“一起向未来”,也是本次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的英文“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由5个英文单词组成,“一起(Together)”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这次冬奥会以及去年的东京奥运会都是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之下召开的,面对疫情,全世界必须团结起来,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病毒前面独善其身。“向未来(for a Shared Future)”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只要各国人民心连心、肩并肩、手挽手,那么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从大的角度来说,“一起向未来”是态度、是倡议、更是行动方案,倡导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它彰显了团结世人克服挑战、共创人类的未来的力量,体现了团结和集体的力量,更体现了我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而材料二中奥运小将苏翊鸣和谷爱凌的成功,说明“向未来”不是与己无关的国家大事,“人生本来就有无数种可能,只要你自己不设限,就能活出闪光的未来”的评论更说明这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只要我们努力、尽力,每个人都能实现。

  所以,在写作时,可以先从大的角度展开,指出虽然如今疫情、战争等困境与争端让世界局势不是很明朗,但我们仍坚信,人类正在不断走向未来,人类终将走向未来。而走向未来的唯一途径便是团结协作,而非矛盾争端。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材料二中个人的角度,思考我们广大青少年应如何向未来,总体而言我们“向未来”的思想态度应是积极的、奋发的。当然,若能将个人与国家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则更佳。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文体要求,注意对演讲对象和演讲观点的把握。

  立意:

  1.一起向未来,需要携手前行。

  2.唯有奋进,才有未来。

  3.在祖国庇佑下,奋力前行向未来。

  二、【2022届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观察下面两幅“怎么还没接满呢?”的同题漫画,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两幅漫画中水接不满的原因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漫画寓意,联系自己熟悉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思考和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

  例文:

  宽容是道阳光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

  戴尔·卡内基不主张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

  狼再怎么扮演“慈祥的外婆”,发“从此吃素”的毒誓,也难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杀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把对手看做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宽容。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你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

  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坚固的事业之基。

  你要宽容别人的龃龉、排挤甚至诬陷。因为你知道,正是你的力量让对手恐慌。你更要知道,石缝里长出的草最能经受风雨。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曼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你的爆发力。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解读材料,重点是要从材料中读懂这两个容器为什么都接不满水。第一幅图中,人们用小碗接水,但因为碗口太浅,水全都飞溅了出来,因此无法装满。这说明,要想装满,唯有拥有一个“大肚量”。第二幅图中,虽然容器换成了容量更大、更深的水桶,但依然装不满水。原来是因为水桶底下破了个洞,上面流进桶里的水,又马上从底下流了出去。这说明,要想装满,就不能有漏洞。

  试题要求联系自己熟悉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展示自己对漫画的感悟。写作时,就应当把“装水”的领悟转化为对学习、对生活或人生的思考。如,从学习而言,我们要想学好知识,首先要有孜孜不倦吸收知识的大志向、大容量(即图中的不能用小碗装水),志向远大,我们的行动也会更有动力;其次,我们学习的知识,必须要牢牢吸收,决不能左耳进右耳出,才有可能真正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学问,而不是像漫画里那样水又从破桶里源源不断地流出去。从生活而言,可从要有容人之雅量和善于听取他人谏言等角度展开思考。写作时要注意,必须对两则漫画综合起来进行论述,而不能只偏于一种。

  立意:

  1.有远大志向,才能走长远之路。

  2.唯有将他知转化为己知,才不会重新丢掉知识。

  3.有容人之雅量,才能成大事。

  三、【2022届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20多年前,甲午海战,邓世昌指挥“致远号”战舰奋勇作战,他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后“致远号”战舰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100年前,嘉兴南湖,13名代表在一艘红船上召开了中共一大,宣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021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继5年前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员乘坐神舟十一号航天飞船完成中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后,又将迎来一个航天发射高峰年。神舟十二号发射已取得圆满成功,于9月17号安全返回。神舟十三号飞船也已于10月16日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成功送入太空,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多项工作。

  不同的船有不同的命运,也有不同的故事。阅读这些“船”的故事,你有怎样的启示和思考呢?请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不同的船有不同的命运,也有不同的故事。回望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在不同的时代漫步,我对这些“船”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那些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年代,总有无数爱国仁人志士涌现出来,他们就是茫茫黑暗中那一抹江船的渔火,用自己的生命点亮希望的天空,让人们即使看不清前路也不至于迷茫,即使身处黑暗也不至于绝望。

  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在“致远号”即将被击沉的情况下,下令开足马力撞向日舰,不幸被敌人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爆炸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这艘英烈之船凝结的是海水冲刷不掉、大炮轰击不破的民族魂,国虽弱,但不可受辱。青年周恩来东渡日本前夕,写出了“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惊世之语,他乘船东渡的目的是“济世穷”,是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他乘坐救国救民之船,驶向中国的未来。正是这些“船”承载了中华民族赓续不断的意志和精神,让中国得以闯过那段黑暗的时期。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回看今朝,我中华民族身姿矫健,昂首走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的大船中流击水,一往无前,赶超了一个个对手,凝聚起我们新的自信与骄傲。

  “神舟”系列飞船飞天,“蛟龙号”下海,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再是神话;“辽宁号”碧波驰骋,“天问号”遨游太空,我们的征程已然是星辰大海。我们承继了前人的精神,凭借务实肯干的精神,奋斗不止,让中华民族的巨舰不畏惊涛骇浪,毅然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的未来,自有千帆竞渡。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前辈们在黑暗中为我们点燃灯火,为我们打拼出一片碧海蓝天,如今,轮到我们做好掌舵的准备了。这是精神圣火的传承,文化意志的赓续。我们继承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最伟大最辉煌的“巨舰”;我们面对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无限光明的未来。我们要接过前辈肩上的重担,做时代的弄潮儿,共同助力这“巨舰”破浪前行。青年生当似鹏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不同的船有不同的故事,但每一个故事里,凝聚的都是一样的情结,展现出的都是同样可敬的精神,那就是乘风破浪,砥砺前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愿你我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争取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船”的故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由历史材料和题干要求构成。

  从材料角度分析,三则材料以甲午海战“致远号”战舰、嘉兴南湖中国红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系列飞船等不同的“船”的故事为例,引导学生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思考这些“船”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致远号”战舰上的将士以身殉国,这艘战舰上演绎的是一群爱国人士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是为了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在红船上探寻救国之道,建立中国共产党,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找到了光明的道路,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红船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成立、建设美丽的新中国不断奋斗;“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展现出当代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这艘飞向太空的“飞船”,承载的是华夏儿女的飞天梦想,建设的是中国的国际航天站,体现的是一辈辈航天人精益求精、精诚团结、不懈奋斗的航天精神。过去的“船”承载着国人的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当代的“船”展现着国家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而未来的“船”必将承继过去,扎根现在,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前行。“船”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不论社会如何发展,“船”所代表的精神品质是一脉相承、赓续不断的。学生在行文时,需赋予“船”具体的象征意义,不可太过空泛。

  立意:

  1.中国复兴之船,由过去驶向未来。

  2.劈波斩浪,砥砺前行。

  3.与船同游,圆中国复兴梦。

  四、【2022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一个叫作“赓续”的动词火了。在2021年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领导人号召全党“大力发杨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随后,“赓续”一词便迅速活跃于各大主流媒体,成为“红色年”现象级的语言印记。

  《说文解字注》中有“赓之言更也。万物皆肃然更改,秀实新成。”意思是说万物到了秋天而发生变化,植物枯萎,成热的果实将作为生命延续的种子。“赓续”既强调持续不断,又强调在延续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相比“继续”和“延续”,承载着更为厚重、丰富的语义内涵。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赓续”这个词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态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以百年之荣光,引我青年前行

  百年之前,一艘小小红船劈开混浑淆浪;百年之后,一艘巨舰高扬红色风帆,乘长风破万里浪。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是民族崛起的百年,更是以心血热泪绘就东方强国蓝图的百年!值此华诞之际,我们更应以百年荣光为序章,雄关漫道从今越!

  沐百年荣光,我们俯拾红星抛洒的光芒。

  畴昔混沌年代,复“帝”之心未死,反“帝”之心未聚,中国共产党驾红色游船于内忧外患的浪潮中驱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坚不可摧的信念,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挥退了外敌,建设新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一个个功绩被镌刻在历史坐标之轴上,红星高耀,冲破狂涛。

  百年荣光,未曾改变是信念。征程万里,我们翻过百年序章,艰险更向前。

  “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鲁迅如是言。正因胸怀信念,中国共产党方能志之所趋而锐兵坚甲不能限。朝鲜战场上战士血肉铸就了保家卫国,不顾死生的抗美援朝信念;改革开放中,深圳在党的指导下敢为人先,发扬了勇于拓荒革新的特区信念;脱贫攻坚里,数千扶贫干部上山下岭,践行了党为民执政、不惧困苦的扶贫信念。所有的信念凝聚成党魂、民心、国性,指引所有国人向前,激奋我青年热血。

  百年波澜壮阔,艰难中挣扎着成长,直面的是挫折,不变的是信念。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无产阶级政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困中成长。“任凭乱云飞渡,哪怕惊涛骇浪?”这样的政党也感染了一代代共产党人,孕育了“绿了青山白了头”的杨善洲,“生根稻田心未改”的袁隆平,还有“星夜奔驰逆行而上”的钟南山。红星之光点亮了我辈青年勇逐前浪的荆棘险路。凿开万仞,我们要相信“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的真理,我们要把百年奋进党史作为我们前驱的序章,谱写新一代共产党接班人的辉煌!

  征程万里阔,艰险更向前。我辈后浪当逐前浪之续,以中国共产党信念为基,以百年荣光为傲,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创造属于我们新时代的百年荣光!

  以百年之序章,引我青年前行。以百年之荣光,照我心中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审材料:材料一共两段,关键词是“赓续”。第一段阐述的是 “赓续”这个动词在2021年火了,成为“红色年”现象级的语言印记。“赓续”一词活跃于各大主流媒体,这主要源于领导人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第二段共两句话。第一句引用《说文解字注》对“赓”的含义进行解释。“庚”是一种内在基因的延续、一种新生和希冀。第二句是对“赓续”的理解,说明它的语义内涵更厚重、更丰富,指出“赓续”既强调持续不断,又强调在延续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审任务:任务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赓续”这个词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联系习总书记的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既要传承,又要在新时代将其发扬光大,有新的收获。习总书记的“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是要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敢担当,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要新时代的青年发扬革命先烈大无畏的精神;要新时代的青年不断奋斗。这便是“赓续”一词的深意所在。

  行文思路:材料指出了“赓续”的造字理据和文化内涵,引出观点“庚续革命精神,青年砥砺前行”,然后用“赓续革命精神,青年要将爱国化作动力;赓续革命精神,青年要将爱国化为行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赓续革命精神,青年要将爱国化作奋斗” 三个分论点论证,最后再次点明中心论点。

  立意:

  1.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精神血脉。

  2.庚续革命精神,青年砥砺前行。

  3.新时代青年应当赓续精神,勇担使命。

  五、【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禄、杨振宁、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等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他们之中既有名动天下的大人物,也有生活中平凡的普通人;既有为党为国贡献一生的世纪老人,也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代表。

  这正如新时代的青年偶像观呈现出价值多样和内涵提升的双重趋势:价值方面当前青年的崇拜对象已不集中在少数类型几个人物身上,甚至崇拜自己这颗“夜空中最亮的星”;内涵提升是随着精神文明的不断丰富,年轻一代的英雄观正走向成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价值观。如今,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青年人的偶像观应该是什么样的?学校“每月文化讲坛”邀请你给全校同学做一次演讲,谈一谈“年轻人的偶像观”。请综合以上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对“偶像”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你我皆可为偶像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新时期我们青年的偶像观。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你我皆可为偶像”。

  中央团校教授吴庆曾评价“新时代青年的偶像观呈现出价值多样和内涵提升的双重趋势”,我深以为然。当今时代,我们崇拜的对象早已不是某些特定类型的人物,我们理想世界中“那颗最亮的星”可以是科学家,可以是普通人,也可以是身边的人。只要他们身上有某个闪光点打动了我,这闪光点或是锲而不舍的品格,或是刻苦钻研的精神,抑或是舍己为人的大爱之道,便皆可成为我的偶像。于我而言,这是一个你我皆可为偶像的时代。

  提及偶像,我们的长辈以及社会总会对我们有一些误解,认为我们的偶像不是娱乐明星,便是网红“大V”。其实并非如此。比如我,我当然可以喜欢娱乐明星,但我在文学上崇拜老庄、李杜,在哲学上崇拜尼采、叔本华,在学习上我甚至还崇拜咱们班的第一名。我的偶像横跨古今中外,化用我的一位偶像苏东坡先生的话,上至玉皇大帝,下至卑田院乞儿,都可以是我的偶像——新时代我们的偶像崇拜极具多元化特色。

  多元化的偶像观背后,是我们新时代青年价值观的多元化呈现。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揭晓后,我被他们每一个人感动,视他们为偶像,因为他们各自身上都有某种价值观念吸引着我:从英雄院长张定宇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身患绝症之人为人间大爱而“逆行”向前、救治患者的医者仁心;从张桂梅身上,我感受到一种以一已之力对抗贫困山区落后思想的无私和伟大;从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和汪勇身上,我发现了普通人身上那难得却又令人赞叹的闪光点。我震撼于功勋卓著的王海上将昔日杀敌报国的豪情,感动于叶嘉莹先生一生成一事、在古典诗词上浸润多年的坚持,自豪于无数个谢军们为我们创造出的中国航天的璀璨成果……他们的身份、职业各不相同,但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让我不由自主地为之沉醉,心向往之。

  换而言之,我们选择偶像的标准早已超脱了身份、长相等外在的诸多要求,我们看的是其身上所拥有的符合我们价值观念的某些特质。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视自己为偶像的原因,如果我们自身真的具有令自身满意的闪光点,那为何不能欣赏、崇拜自己呢?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都可成为这个时代的偶像——这是价值至上的胜利,也是对外界一些人说我们青年一代偶像观肤浅的最好反击!

  在我看来,新时代青年们的偶像观不再千人一面、思想统一,而是充满活力、多元并进,对偶像的崇拜不再类型化、脸谱化,对偶像的追求不再流于表面,而是学习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应有的待“偶”之道。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所给材料共两段。第一段列举了部分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些人身份、年龄、领域等各不相同,呈现出多样性,有大人物,也有普通人,有世纪老人,也有年轻代表。第二段则指出新时代青年的偶像观呈现出价值多样和内涵提升两种趋势,并强调了当前青年崇拜对象的多样化,即“价值多样”,甚至还有人崇拜自己,年轻人的英雄观正走向成熟。

  从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来看,新时代感动中国的人物体现了鲜明的多样性,他们来自于不同的领域,拥有不同的身份,他们或默默奉献,或功勋卓著,或自立自强,或坚韧不拔,他们身上集中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有力量、有坚守、有大爱的美好品质温暖了世界。正因有了这些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我们的社会才越来越温暖。所以他们在感动中国的同时,成为了新时代的偶像。而新时代青年偶像观的双重趋势体现了当前青年对偶像的崇拜,已从“仰望”向“共生”改变,不再采取匍匐膜拜的姿态,不再是颠倒黑白、盲目崇拜,不再是盲从于潮流,沉湎于其外在的“魅力”,东施效颦,而是崇拜有力量、有坚守、有大爱的积极向上的榜样,用他们的精神引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恰恰是英雄观正走向成熟的表现。

  题目要求谈“年轻人的偶像观”,写一篇演讲稿,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新时代年轻人的偶像观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样的偶像观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还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称呼、开篇语、正文、结束语。

  立意:

  1.青年当追求富有正能量的精神偶像。

  2.偶像崇拜不能迷失方向,盲目崇拜。

  3.谁感动中国,谁就是青年的偶像。

  4.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将有专业、有勇气、有担当的人当作偶像。

  六、【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前不久,因为疫情,某市一女子没法亲自去为年事已高、手脚不便的父亲送菜,便向送菜的骑手小哥求助,小哥被她的孝心感动,欣然前往。小哥一路坎坷将饭菜送到后,却不肯收取报酬,女子为了表示感谢,给小哥充了200元话费,同时表示,待疫情过去之后,再请小哥吃饭并当面道谢。女子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小哥的善举,于是将这个感人的故事发布在网络上,但让她出乎意料的是,在评论区,她遭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指责和谩骂,被扣上抠门、小气的帽子,女子不堪精神重负,最终跳楼。

  请结合以上事件,谈谈你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提升媒介素养,畅游信息时代

   “这是一个较好的时代,也是一个较坏的时代”,曾有人套用狄更斯的话评价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的确,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享受到的便利,但也给人们带来了的挑战:海量信息真伪难辨,人们分辨不出何为真何为“谣”,各种“反转”屡屡出现……

  作为青年人,我们唯有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才能畅游信息时代,成就更好的自己。

  我们社会整体媒体环境现状如何?现状就是各种谣言在朋友圈“三人成虎”地大肆传递;“键盘侠”躲在暗处兴风作浪,“喷”遍每个角落;人们动辄“互撕”,站队骂架时有发生……种种乱象,就是媒介素养低下的外在表现。信息时代,提升媒介素养是全社会的任务,媒介素养教育推行刻不容缓,这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通力合作。作为青年人,我们也要努力自觉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提升媒介素养,要具备理性思维,炼就一双慧眼。

  在传统媒体放心日益消减、自媒体消息鱼龙混杂、现实与虚拟难解难分的当下,我们需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我们要有批判性精神。看到碎片化信息,不要热血上头,急于点赞、转发、跟风,更不能信谣传谣;对繁杂的信息要有基本理智的判断,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否则就要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提醒大家,尽可能从国家媒介、正规可信度高的网站获取信息,远离标题党、虚假新闻。

  提升媒介素养,要有“守门”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同学们,青年人对网络依赖性强,增强甄别过滤信息能力,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有人说数字时代放弃“守门”,我们将迎接的会是“垮掉的一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没有信息“守门”,数字化时代,其实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信息“守门”需要集全社会之力,我们青年人要有使命意识,要自觉竖起防线,主动远离非法网站,增强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更不能触犯法律,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

  提升媒介素养,要有榜样引领,要树立远大理想。

  我们会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被各种“投喂”信息包围,思维呈现碎片化、情绪化、浮躁化、娱乐化,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理想。拥有有远大理想且意志坚定的人,会屏除一切干扰,做事心无旁骛,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理想有多大力量?理想让大山女校“燃灯”校长张桂梅一身病痛仍潜心育人痴心不改,理想让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扎根山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坚持三十五年不动摇,理想让“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名满天下却仍然专注于田畴不懈怠。信息时代,理想可以帮助我们守住心管住手,能帮助我们突围商家的各种信息“投喂”,拒绝刷视频获得的廉价快感,能使我们沉下身心自觉进行深度阅读,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媒介素养是数字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我们可以和数字时代健康地共生共长。只要我们年青人以批判性的精神看待媒介环境,在数字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远大理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我们就可以做数字化时代的主人,畅游信息时代,成就美好未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作为事件类材料,考生可以抓材料中涉及的对象、事件,采用因果分析法进行审题立意。材料中涉及的对象主要有女子、骑手小哥以及网络键盘侠;事件中的女子孝顺且知道感恩,骑手小哥善良而仗义,这本应是一个美好感人的故事,但结果却是女子在网络上“遭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指责和谩骂,被扣上抠门、小气的帽子”“不堪精神重负,最终跳楼”,由此可知,本次作文指向“网络暴力”这一社会现象。

  题干要求考生“结合以上事件,谈谈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与思考”。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

  一、从网络键盘侠的角度:要有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要讲究实据,做事要有原则,有底线;要明辨是非,不能人云亦云。

  二、从大众角度:要擦亮双眸,从网络世界汲取营养,客观理性分辨网络信息;要承担起公民的责任,发现网络暴力蔓延,碰到无脑吹捧或无底线道德挞伐,要在厘清事情的基础上及时制止;任由网络暴力蔓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而治理网络暴力,需要你我携手同行,既要把控自己的“言论边界”,以身作则维护网络文明,又要保护自己的权利边界,避免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手足无措。

  三、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要压实责任,筑牢“平台堤坝”;要加大震慑,擦亮“法治亮剑”。

  四、从女子的角度:面对网络暴力,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事件,引出自己对此的态度;接着分析网络暴力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危害,如影响了个人,也影响了社会;然后分析如何面对这一问题,可以从女子、网络键盘侠、大众、法律等方面分析;最后明确当代青年的态度。

  立意:

  1.驱除“网暴”,还网“清朗。

  2.抵制网络暴力,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

  3.拒绝网暴,从我做起。

  4.明辨是非,拒绝网暴。

  5.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拒绝网络暴力。

  6.人言可畏,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七、【2022届河南省大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坚强,拼搏,奋斗,勤劳,勇敢,奉献……这些词汇伴随着人们的成长,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坐标。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的一生需要什么精神?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64名青年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勇敢和奋斗是他们最希望具备的精神品质。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你最希望自己具有的精神品质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自身特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体验和思考、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让青春勇于担当

  担当是什么?有人说:担当是一种接受、一种包容;有人说:担当是一种职责、一种行动。而我觉得:担当,是一种无所畏惧的气魄!翻开中华民族的英雄史册,有担当者数不胜数,屈原、文天祥、于谦、秋瑾、夏明翰等等。今天,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同样也有成千上万勇于担当的英雄,为民族解忧,为国家担当!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在抗疫之战中涌现了成千上万勇于担当的英雄楷模。在危急时刻,钟南山院士再一次站了出来,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宝贵的防疫信息,第一次提出新冠病毒是存在“人传人”感染的,他呼吁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逆流而行,踏上了征战武汉的火车,奔赴防疫第一线。84岁,耄耋之年,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他,选择了为国请命,选择了向死而生。钟南山院士不辞辛劳、不惧危险,给人带来鼓舞和力量,被网友誉为“国士无双”。在这场战疫中,有责任和担当的不只是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专家,还有千千万万支援前线的青年一代。1月28日,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护士郭玮的照片在网上“刷屏”,一个班次下来,摘掉防护镜和口罩,她的额头和脸上被勒出深深的压痕。面对网友如潮的点赞,郭玮回复4个字:职责所在。“90后”医护人员在疫情中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责任和担当,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职责就是责任和担当。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应该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是什么,知道如何担当自己的责任,并努力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很明显,责任是种压力,选择承担责任就是选择承受压力。但同时,责任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铁人王进喜有句名言: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所以,承担责任是个人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当然,责任与担当也是和个人成长进步的机会紧密相联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勇于承担责任,而是先想着怎样躲开,怎么安逸享乐,那实际上是自己放弃了磨练、提高、展示才能的机会。如果有人时常会抱怨自己缺少发展机会,怀才不遇,常常怨天尤人,那么,请他们先问问自己是否拥有勇于担当的精神。

  人生就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在大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成就感、获得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与国家的发展繁荣紧密相连。新时代属于每一个青年,每一个青年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开创者和建设者,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五四先驱李大钊先生曾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让青春勇于担当,其实是一种自信的凝聚、气魄的磨练、人格的升华。敢于担当的青春,才是激扬的青春,敢于担当的人生,才是大写的人生。

  我认为,作为21世纪青年的一份子,如今我们的担当,应是积极主动地搞好当前学习,不马虎、不懈怠。如今我们能做到每日有所得,坚持将提高思想、奋发求知放在第一位,以自己最好的成绩,报答祖国、感恩父母,这就是有担当。所以不要为找不到担当的责任而发愁,如今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我们,只要不小视那些不足一谈应该担当的义务,担当好一天的值日,让同学在明净整洁的环境中学习,勿失其责,不愧我心,就是明白了担当的含义。当然,未来,待我们成长起来,这个世界需要我们担当的还很多很多,那时候我们的担当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作为一个大国青年的责任了。

  领导人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更是我们这一代的。无担当不青春,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

  材料先列举了一些精神,然后引用领导人曾说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引出思考“人的一生需要什么精神?”,接下来再公布关于专项调查的数据,数据显示,勇敢和奋斗是青年最希望具备的精神品质。从材料来看,这只是引出下面的任务要求,并不是只写勇敢和奋斗,你也可以写你最希望自己具有的其他精神品质。

  下面的任务涉及对象为高三学生;指向就是你最希望自己具有的精神品质及原因;最后是结合生活经历和自身特点进行写作,要求体现自己的体验与思考,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从这些任务要求来看,这个作文适合写成记叙文。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写,最希望自己具有的精神品质,以及原因是什么等。

  比如写最希望自己具有的精神品质是勇敢,然后可以记叙一件关于勇敢的事情,比如自己胆小不敢去献血,于是在朋友的鼓励之下,克服了恐惧心理,献出了人生第一次200毫升的血液,然后由此阐发,为什么勇敢对于自己这么重要等。当然,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在议论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结合自身的经历。

  立意:

  1.勇敢是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2.勇于担当,成就完美人生。

  3.奉献是人生的瑰宝。

  4.勤劳是人生的美德。

  八、【2022届河南省平顶山市、许昌市、济源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       ——(清)颜元

  (2)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领导人

  (3)自强不息、突破自我、绽放生命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主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健康成长”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用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健康中国

  大家一定还记得,疫情期间,“戴口罩、勤洗手”是防疫的标配;后疫情时代,这一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得以继续保持。在两会期间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十四五也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吾辈青年自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健康体魄建设健康中国。

  清华大学有一种这样的体育精神: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的,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为祖国做贡献的重要前提。君不见,抗疫英雄钟南山80多岁高龄仍坚持每周锻炼3次以上;君不见,无腿勇者夏伯渝43年不曾停止铁人般的训练69岁登顶珠峰;君不见,红军靠着健康的体魄和意志长征二万五千里……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用健康的体魄奋斗平安中国,建设健康中国!

  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健康促进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健康问题不只是中国问题,更是发展中国家问题,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国用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为世界脱贫攻坚事业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在这次全球性的新冠肺炎抗击战中,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抗疫赢得了宝贵的窗口期。

  健康是国家发展活力的保障,是立柱之本,立足之基。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经济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但繁忙的学习工作、超负荷的压力、长期缺乏锻炼导致了“文明病”的多发,许多人拿着高薪却职业病缠身,辛苦积攒的收入最后却填了医药费的窟窿;前几年的高以翔猝死事件已经敲响了警钟。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哀痛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家未富人先亡。我相信,无论是我还是电视机前的大家,都不愿意经历这样的遗憾吧?健康是个人生存的基础,是美好人生的保证。

  一代伟人有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生的财富。”中国人堕落为“东亚病夫”是吸食鸦片的瘾性、懒于运动的惰性在作祟;而中国人跨越为“东方巨人”靠的是不懈锻炼的韧性和不甘耻辱的反击。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已然开启。

  在此,我呼吁国人们,行动起来吧,在后疫情时代,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着力打造健康的身体,健康中国需要每一位国人用健康的身体去建设,美好华夏需要每一位国人用健康的体魄去奋斗!

  惟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惟愿健康中国惊艳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

  材料一是颜元的名言,主要讲多动对身体有好处;材料二是毛泽东的名言,他强调身体的重要性;材料三是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主题,强调自强不息,突破自我。三则材料的共性强调的是身体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写作任务要求写对“健康成长”这一话题的感悟和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健康成长”,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健康成长”等。

  三则材料强调一个话题,但三个材料可以给我们提供写作的角度,比如第一则可以写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身体健康,多运动,多参加体育锻炼等。第二则材料强调身体对于一个人来讲有何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了身体,或者没有了身体健康,一切都是空谈,就像平时我们所说的,身体健康就是1,后面的都是0一样。第三则材料强调的是即使身体残疾,我们也要敢于突破,挑战自我,绽放生命的精彩。这种健康不仅仅限于身体,而应该包括精神上的健康,尤其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敢于挑战自我。

  写作时,我们可以着眼于身体健康这一角度进行阐发,比如写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及如何才能使自己身体更健康;在文章的后面可以写除了身体健康外,还要注重精神上的健康,只有身体和精神双健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

  立意:

  1.身体健康是成功的前提。

  2.既要身体健康也要精神健康。

  3.健康成长是事业的基础。

  九、【2022届甘肃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中传诵千年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是说:君子既要尊崇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境界,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这看起来讲的是“中庸之道”,实则是对一个人极高的全方位要求。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答案】

  例文:

  双翼健全翔天宇

  芸芸众生,有才能者是令人羡慕的,具德行者是让人尊敬的,而德才兼备者绝对是使人崇拜的。

  才,很重要。一个人要有一技之长方能维持生活,一个集体要有“业务骨干”才能持久发展,一个国家要有科技精英才能保证领先。有时才能就是你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基础,真才实学几乎可使你走遍天下,畅通无阻。古有唯才是举,今有择优录取,也正是看中了才能。

  德,更重要。众所周知,庞涓和孙膑是同门师兄弟。二人都精通兵法,善用战术,可谓当时的军事奇才。但最终的结局却是孙膑因《孙膑兵法》而名垂史册,庞涓身败名裂,留下千古骂名。其实,庞涓的才能并不亚于孙膑,完全可以同样名垂千古,只是他没有高尚的品德,没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心生妒嫉,陷害孙膑,最终臭名远扬。可见,无德之人,即便有才,往往也会因无德而坠入罪恶的深渊。

  所以,有德而无才者虽不能造福一方,但总能行走于世;而有才而无德者,必为人之祸患,小则破坏邻里,大则贻害四方。古有秦桧、和珅,今有成克杰、胡长清,若论才,虽非才高八斗,却足经纶满腹。然而,或鱼肉百姓,坐享清福,或以谗言陷忠,丧尽天良,最终祸害四方,殃及民众,自身亦遗臭万年。原因何在?答曰:“少德。”

  因此,作家刘镛说:“坏事都是聪明人干的,笨人做不出最坏的事来。”是否可以引申来说:做坏事的聪明人都无德,笨人无德也做不出坏事。当今微软副总裁李开复也曾有言:“宁选才差德高之人,不取才优无德之辈。”《资治通鉴》上亦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换言之,有德有才,谓之贤达;有德无才,谓之君子;有才无德,谓之小人;无德无才,谓之平庸兼无赖。

  那么,德与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才是德的辅佐,德是才的统帅。可见,德与才就如同一只鸟的双翼,缺少哪一只都无法畅游于天宇。

  西周贤相周公旦,践阼摄政,春秋战国犹有声;三国武圣关云长,隔帘待嫂,千里单行美其名;大宋忠臣岳鹏举,精忠报国,华夏千年显其威……贤者,是德才的统一体。

  没有才的“德”是令人遗憾的——如同美玉上刺眼的瑕斑,翱翔长空的雄鹰折了一只羽翼,丽质的女子瞎了一只眼睛;没有德的“才”是令人痛心的——如同苍松腐了根,宏伟的宫殿撤了基,生命之泉污了源。前者,有效力之心却难有行动之果;后者纵使才高八斗,但污染的土壤里开不出鲜艳的花朵。

  鉴此,愿我们的双翼都健全,这样才能真正翱翔蓝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引用了《中庸》二十七章里的一句名言,关键词是“君子”“修身”。第二句话是对前面提到的名言的解释,君子要做到三点要求,第一点是“既要尊崇德性,又要讲求学问”,即既要有道德,又要有知识;第二点是“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即既要目标广大,又要行动细致;第三点是“既要有‘高明’的境界,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即既要境界高明,又要行为中庸。第三句话是对这句名言的概括,看似“中庸之道”,实则是对一个人极高的全方位要求。综合以上,材料的侧重点在于“君子修身”,即如何做人的问题。

  引导语中提到材料论述有启示意义,要求结合材料写作并且要体现感悟与思考。建议写议论文。写作时要围绕“修身”的话题,可以任选一点对君子的要求展开写作,也可以综合三点要求进行写作。比如写“尊德性而道问学”一点,可以在开头提出观点——君子修身要“尊德性而道问学”,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分别写尊崇德性和讲求学问的重要性,最后联系现实,结合学习生活,得出“既要尊崇德性,又要讲求学问”的结论。

  立意:

  1.既要尊崇德性,又要讲求学问。(品德与知识并重)

  2.致广大而尽精微。

  3.既要境界高明,又要行为中庸。

  十、【2022届甘肃省张掖市高三二模(第二次全市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邓清明成为首批14名航天员之一。截至2021年10月,邓清明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邓清明曾多次进入航天任务备份梯队,完成和主份梯队完全一样的训练,却始终未能圆飞天梦。但他认为伟大的航天事业中,个人的荣辱得失微不足道,“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他总是竭力做好飞天航天员的地面支持工作,共同完成好任务,“任务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55岁的邓清明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时刻做好飞天准备,只要航天事业需要,就不停下备战的脚步。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平凡映伟大,备份亦英雄

  英雄与平凡对弈,在叩问苍穹的飞天梦里,有这样一位孤勇者,他是邓清明,55岁的他是首批现役航天员中唯一一个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人。二十三载寒暑,八千多个日夜,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邓清明始终坚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

  因为在他的眼里,“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他离太空如此之近,却也离圆梦如此之远。换作你我,心中会深埋多少不甘?他却说:“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质朴话语,深藏对祖国的爱。他将一切拼搏努力都无条件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正如他所言“任务的成功即是我的成功,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英雄即使无名,亦有山川铭记,平凡而伟大的人,自有清史替他留书。

  平凡映伟大,备份亦英雄。

  深藏功名,与责任相伴,不计得失,坚守本分。邓清明深知,做得好备份,当得了主份。今天的备份,也许就是明天的主份。回首来时路,列强的炮弹打破了天国幻梦,山河有危,千万革命者冒死向前、从未退却,没有人虑及个人荣辱,唯有重任在肩;没有人考虑青史留名,只有一颗救国图存的初心。新中国建立之初,多少游子放弃海外高昂报酬、优渥生活毅然回国,没有人去虑及个人得失,唯有责任在肩;没有人考虑名满天下,只有一份爱国的本分。功名不必有我,功成必定有我。正因有千万貌似平凡却心怀祖国的人埋身风雨处、肝胆照冰雪,坚守一份爱国的本分,砥砺奋进、艰苦奉献,才赢得今日的和平昌盛。

  主份备份皆是本分,有名无名皆为英雄。

  深藏功名,与责任相伴,不计名利,坚守本分。驻足当下,君可见,故宫文物修复台前钻研几十年的身影;君可见,原子弹研发成功时,无名英雄们的激动泪水;君可见,新时代无数个隐姓埋名的“邓清明”们,心怀家国大爱,不计个人名利。是他们从韶华青春到两鬓微霜,托举起国家建设,用一生坚守初心。“英雄”一词在2021这个不平凡的年份被人们反复提及,越来越多的英雄涌现于这个时代,英雄是什么?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英雄传递力量,中国,从来不缺英雄。躬逢盛世,愿我辈青年,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担时代之责;建设美丽家国。争做主份,甘当备份。平凡映伟大,备份亦英雄!主份备份皆是本分,有名无名皆为英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

  材料介绍的是自1998年就加入的首批现役航天员中唯一一个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人——邓清明。材料的重点是后面,邓清明虽然无缘飞天,但他始终坚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因为在他的眼里,“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因此,材料的关键词是在“本分”与“备份”上。对于“备份”,我们不难理解,而这个“本分”可以理解为对祖国的热爱,对航天事业的忠诚,可以理解为高度的信念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正因为如此,邓清明才能23年不计较一直做“备份”,坚持训练,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试题中指出,“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个写作要求提醒我们在立意时不能只就事论事,应该引申到“每个人都应遵循自己的本分”,这个“本分”就是信念、使命、责任、担当,为了恪守这个本分,我们应努力奋斗、执着追求、坚持不懈、不计得失。行文时最好写成议论文,要中心突出,论据充分,论证方法多样。要从材料出发,提炼出观点,紧扣“本分”这个关键词,建议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恪守本分的意义或如何恪守本分。

  立意:

  1.忠于本分,静候花开。

  2.坚守本分,执着追求。

  3.坚守本分,不计得失。

  4.平凡映伟大,备份亦英雄。

  十一、【2022届皖豫名校联盟体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突破认知局限,提升人生上限

  长辈站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审视“00”后群体,发出“朽木不可雕也”忧虑和喟叹。然而“00”后群体关注社会,关注自我超越,关注自我成长,早已擎起自己的一天地。可见,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而认识的局限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影响个人的成长,因此要努力突破自我认知的局限,提升自己的人生上限。

  突破认知局限,人生天地便开阔了。庄子曾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由于认知局限,人生往往不知生活的多彩,世间的丰富,自身限定在狭小天地之间,成为“不可语冰”的夏虫。而当突破认知局限,我们便能够发现自身的局限,进而审视自我的灵魂,提升自我的能力,拥有向阳、向光、向上的生活态度,人生的天地便豁然开朗。

  以客观为基础,克服自我经验的影响,方能突破认知局限。以自我经验为中心,认识事物,就容易陷入认知的局限。材料中众多的长辈忧虑“00”后群体在人生价值观上存在重大缺陷,难以担当责任。这些长辈之所以有如此担忧,究其原因,他们是站在自己成长的经验基础之上审视“00”后群体成长,忽略了这个群体成长环境和他们的差异,因而只看到部分真实,形成了认知缺陷。因此,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克服自我经验的影响,认真观察事物存在的客观环境,这样才能避免主观臆断,突破认知局限。

  以调查为工具,分析大量事实,方能突破认知局限。毛主席多次强调“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他把调查研究作为认识世界的途径,并身体力行地在各个时期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毛主席将调查研究作为认识工具,甘作“小学生”,尊人民为师,不懂就问;躬身入局,走遍祖国万里河山,知行合一。正是因为毛主席大量调查,大量分析,才突破认知局限,透过复杂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调查分析是突破认知局限的不二法门。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社会形势,处在自身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时代青年要保持谦虚态度,切忌主观臆断,以调查为依据,知行合一,突破认知局限,提升人生上限,如此,方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人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画面的主体是两座高矮不同且相连的大山,有一个人已经奋力登上较矮的那座大山,正站在山顶举目眺望另一座高耸的大山。画面配有文字:要从一座山攀上另一座更高的山,第一步便是先下山。

  这恰如每个人一生的选择——我们总是努力去实现自己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当实现既定的目标之后,总会为自己制定下一个目标,而很多时候一个新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暂时降低自己的姿态,甚至忘记曾经到达的人生高度,从零开始。所以,这道作文题其实是让考生思考“先下山”与“再上山”的关系,引导学生去思考当生命到达一定高度后,如何重新出发以实现人生的再一次飞跃。

  写作时,可以先亮出自己的观点:懂得“下山”,才能登顶新高峰。对于“下山”的内涵揭示一定要到位,比如放弃眼前的舒适区,忘记眼前的成绩,懂得谦卑与低调等。而登上另一座高峰,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努力,也可联系现实展开论述,如拼搏进取、脚踏实地等,可结合具体事例来展开论述。但若立意时忽视了“下山”这一层论述,只写永不自满、奋力前行,则可视为偏离题意。

  立意:

  1.先“下山”,再“上山”。

  2.学会沉潜,问鼎山巅。

  3.适度清零,稳步攀登。

  十二、【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安徽省“皖南八校”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荀子》有言:“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意思是努力探求才有所得益,身体力行才有所成就;《孟子》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人只有对某些事舍弃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前者提及“为”的意义,后者提及“为”的前提。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社会现实以及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不为而后有为

  陶渊明舍弃“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衣食无忧的生活,而选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我们展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傲骨。古人也曾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那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有哪些可以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呢?

  大道之行也,君子敢为人先。刘和珍就是一个有为的青年。她看见国人的现状,徒步请愿,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唤醒庸人。事后,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刘和珍君敢为人先,至今被我们纪念。

  同时,大道之行也,君子也有不为。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被世人称赞。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陶渊明不堪政治上的腐败肮脏,毅然弃官归隐。故君子也有所不为。

  再说林语堂是个很有骨气很有节操的人。他心胸坦荡,敢讲真话,从不巴结权贵,始终不做官,只要是他看不惯的,看不顺眼的,他都敢批敢写。因此,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有不为斋”。林语堂的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往往也有“不为”的事。正如蒋介石要给他安排一个考试院副院长的位置,但是林语堂坚决不受,表示回到台湾之后,不问政治,只想要编好《当代汉英辞典》。《当代汉英辞典》的编写即有为,不问政治即无为。林语堂故为君子,因其禀性有所为,有所不为。

  尔等虽称不上君子,但我们也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该做的地方,将事情做到最好,即为之;在不该做的地方,坚持不做,即不为。

  青春如歌,岁月如书,我们希望在青春的旅途上寻求成果,我们肯定渴望有所为,可是当有所为的同时,也要选择有所不为,即所不可以为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选取儒家经典中的名句为材料命题,本着“立德树人”的宗旨,指导学生关注奋进、努力、选择等话题。两则名言看似意旨冲突,实则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为”的多重意涵。“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强调积极行动的意义,鼓励人们努力探求,勤于实践。“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强调行为的选择性,有些事要干,有些事则舍弃不干,如此方能实现“有为”。

  综合把握两则名言的意旨,需要有辩证统一的思维,一方面承认积极作为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又要思考行为的前提及限制。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及事物,一定要有双会甄别、选择的眼睛,有些事情“不为”方能成就事业、人生等的“有为”,方能体现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再者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应该学会选择、适度放弃,才能专心致志地学好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做好自己擅长的工作,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命题要求“结合社会现实及自身发展”去思考,提醒学生要有大局意识,将“小我”融入到大环境中去。

  立意:

  1.“有为”非“泛为”,君子有为,为之有道。

  2.“不为”非不作为,莫将舍弃当“躺平”。

  3.理想为帆,奋斗为桨。

  十三、【2022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即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她解释,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断了股骨的人,除非得到他人帮助,否则必死无疑,因为伤者不能打猎,也难逃野兽伤害。因此,一段受伤后愈合的股骨,表明伤者得到照顾并慢慢康复,这是文明的起点。

  材料二:儒家亚圣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主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法国思想家卢梭也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古罗马诗人尤维纳曾有这样的诗句:“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慈悲心,即怜悯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念。正因为它的存在,人的修身或者我们的教育事业才有了光明的起点。

  针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以慈悲之声    奏光明之歌

  穆旦曾说:“我愿将感情的热流溢于心田,来温暖这人生寒酷的冬天。”我想,他心中的涌动那份热流,应该就是人人皆有的那份慈悲之心吧!

  正如孟子所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份与生俱来的慈悲,是一个人修养的起点,是我们人性之歌在全社会奏响合鸣的前奏。个人正因拥有这份慈悲,我们的灵魂才能走向光明;只有人人能以此为起点推己及人,扩而“充之”,世界才能奏响光明之歌。

  慈悲是什么?它是东方亚圣笔下的“怵惕恻隐”,也是西方哲人卢梭口中人人皆有的“怜悯”。我们如果将它时时抱持,在看到流浪汉时,定会想去帮助他;在听到孩子啼哭时,定会心头一紧;当见到受伤的猫狗,必会想为其医治;哪怕看见的是饱受战火蹂躏的异国百姓,也同样会感同身受,潸然而泪下。是的,慈悲只是上天赐给“人性”的一束微弱的光芒。如若守之,并发扬光大,可成炬火照亮人生;可一旦弃之,由善入恶,其成长定会误入歧途而坠入深渊。

  钱锺书曾有一位邻居,家中自闭症的弟弟常夜半而歌。邻居认为钱锺书乃一代学者,家中弟弟会影响其创作,可钱锺书却亲自登门拜访并提供物质帮扶,并直言:“看不得别人家有人生病。”邻居心有温情,想着不要影响了邻旁的学者;而学者更是心怀大爱,见不得“别人家”有人正遭受苦难。他们这种将他人境遇感同身受的慈悲,都发于灵魂,不带任何矫饰,不正是尤也纳所说的“心地的温情”吗?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万分珍惜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的这份“慈悲”和“怜悯”。在世间逐利之心和实用主义的渐染下,总有人“大踏步”走向了人性的反面。同样来世间一遭,怀有同样的“天生慈悲”,为什么有人能如袁隆平普惠众生?而有人却甘做“桀纣”而不自省呢?究其原因,人性的“初善”只不过是我们修身的一个起点,是我们修身走向光明大道的前提。但只有将人性之善终身践行,并推己及人,化于天下,方能“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反之则将背离人性而南辕北辙。孟子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可前提是个体必须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沧桑正道,方可修己渡人,引领自己和世界一起拥抱光明!

  如此看来,只有永怀内心的慈悲,方能拥抱成长的光明。所谓修身立德,正是一个以“不忍人之心”为起点,不断放大内心之善,并将这种慈悲立己达人、推而广之、惠及天下的漫漫征程。诚如孔子所言:“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我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谨记先哲的教诲,如穆旦一样心中永远涌动着感情的暖流,以慈悲之声,奏光明之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复合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是玛格丽特·米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即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材料中对这一论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伤者得到照顾并康复,这是文明的起点。伤者之所以得到照顾,原因就是人类的同情或悲悯之心。材料二先引用名言,指出“不忍人之心”““怜悯”““温情”“慈悲心”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接下来先解释“慈悲心”的内涵,接着指出其存在的意义。综合两段材料可知,核心话题就是“慈悲之心”“怜悯之心”。

  慈悲之心或怜悯之心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慈悲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怀有慈悲之心的人对处于不幸境况的人会产生同情,心灵会受到触动,会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

  具体写作中,考生需要考虑慈悲之心是什么,如“慈悲之心”是温暖人间的薪火,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知,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为什么要怀慈悲之心,慈悲之心,犹如寒夜中的一堆篝火,温暖了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犹如沙漠中的一股甘泉,给予在生活中拼搏的人希望,犹如一把钥匙,为自己和他人打开一扇通往人间温情的大门;面对他人、他物的不幸,我们应该怎样做,慈悲之心的意义如何,如“慈悲之心”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常怀慈悲之心,可以使人们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中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从另外一个思路来看,考生也可以先结合材料来谈对“慈悲之心”的理解,也可以联系鲁迅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引出观点,如“在当今这个多元的社会,更需要慈悲之心,来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接着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慈悲之心”,如“慈悲之心,就是心系天下苍生的责任与担当”“慈悲之心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胸怀”,并列举相关事例进行阐述;最后再引用名言收束全篇,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具有慈悲之心,以及心怀慈悲对自己的影响。

  立意:

  1.慈悲是文明之始。

  2.社会文明需要慈悲之心。

  3.慈悲是心系天下的责任与担当。

  4.慈悲之心有利于社会进步。

  5.慈悲是人的天性。

  十四、【2021-2022学年高三4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模拟检测语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礼记》有言,“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画家绘画,常从整体入手,观察绘画对象,进而抓住其精神实质、内在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细节进行概括和取舍,布局设色妙至纤毫、极尽精微,从而造就了既有广大意境又有精微细节的画面。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整体把握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庸》,意指通达广大之境而又极尽细微之处。“致广大”与“尽精微”,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尽精微”是为了“致广大”,而“致广大”又促进了“尽精微”,二者相辅相成。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之路,我们要谨记教诲,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登高望远、统揽全局,胸怀国之大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了解大局、把握大局,才能高瞻远瞩、找准定位,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决定先“放弃”延安,领导人鼓励广大战士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而今天,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作为肩负民族未来的时代青年,我们更需要有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把个人的发展放到国家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把握、去推进,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落实落细、积微成著,始终脚踏实地。“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防止因为‘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任何工作都是由小及大,一点一滴完成的。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尽精微”,把控好细节,否则,就会因为“细节中的魔鬼”而导致功亏一篑。对于我们来说,要切实增强细节意识,从小处、细处着手,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对待学习和生活上的每一个环节。只有抓细、抓小,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终将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永葆奋进之心。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新的征程上,无论是“致广大”还是“尽精微”,都必须以奋斗来支撑。数百万驻村干部驻扎在乡村振兴一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而奋战;广大抗疫工作者坚守岗位、勇敢逆行,在战“疫”一线守护大众的生命……这一幕幕场景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圆梦,没有躺赢的捷径,只有奋斗的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奋进之心砥砺前行。无论面对多大的风险和挑战,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心,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为伟大复兴事业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恰是风华正茂时,继往开来再出发。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礼记·中庸》中的一句话,引出了“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一话题。而材料第二段,则从绘画角度对于“致广大而尽精微”进行了生动的解释:从大处着眼,既抓住精神实质又立足广大意境;从小处着笔,在细节上极尽精微。而材料三习近平主席的话,则从时代意义和人生意义上,指出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意义。

  所以,写作时要充分理解“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的含意,“致广大”,可理解为要有远略,或要有大局观,有大格局;“尽精微”,可理解为要注意细节,要从小事做起,要有格物致知的态度。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考生在写作时要把握好二者关系。

  对于个人而言,“致广大”意味着人生要有格局和胸怀,要把个体选择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高举信仰的旗帜。同时,也要能日拱一卒、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从而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人生境界。对于组织、国家而言,“致广大”意味着明确的战略方向和愿景。同时,为了实现理想目标,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尤其是要做好一时、一事的“绣花针功夫”,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处细节,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用形象化的比喻,“致广大”就是学习曹冲称象的整体思维、全局思维,“尽精微”就是学习庖丁解牛的细节意识。

  从“体验和思考”这一要求来看,文体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记叙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致广大而尽精微”,如何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践行“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运用并列式来谈。写议论文时要注意,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若写成记叙文,可围绕一件事来谈在此经历中,自己对“致广大而尽精微”有了怎样的感受。

  立意:

  1.“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2.胸怀大局,脚踏实地。

  3.尽其“精微”,方能致人生“广大”之境。

  十五、【2022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三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表演中,出现了三个神韵独具的“和”字,这体现了中国“和为贵”的传统人文理念,震撼了国人和世界。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经成功落幕,它的成功举办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然而不同的雪花却能在漫天飞舞中共同构成美丽的冬日图景。

  材料三:中国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海纳百川,和而不同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海纳百川,和而不同”。

  2017年5月14日,世界把目光投向北京。这一天29位国家领导人及各界贵宾齐聚于此,共商新丝绸之路大计。3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精度和成果超出预期。中欧班列驰骋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上,运载的是琳琅满目的货物,联通的是亚欧国家的市场需求,体现的是中国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你可知大海之所以烟波浩渺、横无际涯,正是因其汇聚了无数江河大泽之水,它们翻山越岭风尘仆仆而来,有的历经沧桑满身尘埃,有的披风挂雨直下九天。可以说,大海中的没有一滴水是相同的,但它们都有着同一项使命:成就自己与大海的永恒。在百川之中,既有着“和”,也有着“不同”,但两者并不矛盾,且正是大家都明白“和而不同”的道理,才能在大海中求同存异,彼此容纳。

  “和”是内在的和谐与统一,“不同”是外在表现形式的分离与差异。因此,“和而不同”是强调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就如我们的中华美食,它绝不是指单一的某道招牌菜,也不是一桌满汉全席,而是中华大地上出名的、不出名的所有美食的总汇。往大了说,它有八大菜系,每个菜系都各有其特点,比如油重色浓、香鲜味辣的湘菜;鲜嫩爽滑、力求清淡的粤菜等等。往小了说,兰州拉面、东北饺子、山东煎饼、重庆火锅等著名小吃,同样让人垂涎不已、欲罢不能。不同菜系、不同形式的佳肴,共同组成享誉中外的中华美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美食的“海纳百川”滋养出一代代中国特色,看似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齐侯问晏婴:“和与同异乎?”晏子认为“和如羹焉”,油盐酱醋、蔬菜鱼肉,再配合火候、水量,方可熬成一锅鲜美之汤。如果只有水加水,或盐加盐的组合,恐怕无法下咽。音乐也是如此,如果只有一种乐器发出的单调之音,未免太过乏味。可见,“和”有着多重内涵,它不强求绝对的排除异己,而是发挥自身长处,实现共赢局面的“大和之道”。“海纳百川、和而不同”于国家外交上也有诸多益处,你看,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并不是独奏曲,而是各国积极参与的“交响乐”,大家各有所长,促进区域间经济增长,成就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朋友,正如京剧与广场舞同是中国标签、同属中华文化一般,中国正是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又包容着多样性。于不同之中得大和之道。

  谢谢大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材料作文题。

  作文给出了三则材料。

  材料一叙述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表演中出现的三个“和”字让国人和世界震撼,这体现了中国“和为贵”的传统人文理念,关键词为“和为贵”。“和为贵”的思想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指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给人们的启示: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然而不同的雪花却能在漫天飞舞中共同构成美丽的冬日图景。从这个启示中我们明白:不同国家虽然语言、文化、信仰不尽相同,但可以在一起和谐相处。

  材料三指出“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关键词为“和”文化。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最朴素的追求,和合共生、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

  要求写一篇文章,体现认识与思考。三则材料是相同的,联系现实生活,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国家应该提倡“和谐”,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能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撑,相互提携。和为贵,谐为美。和谐之美犹如一幅画、一首歌。和谐之美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雨果说: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行文思路:要紧扣“和”字,既要肯定“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又能够体现出个体践行“和”时的理性选择。可立足于人际交往、家庭氛围、“和谐”社会等层面来展开论述,重点体现自我与他人、社会、国家关系构建中的理性选择。

  立意:

  1.相辅相成,和谐共荣。

  2.共创人类文明成果——和谐。

  3.合作创造和谐世界。

  4.以和为贵,以真为本。

  十六、【2022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昼是夜的告别,死是生的告别,告别是生活的常态。对于告别,悲观的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乐观的人说“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达观的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实,每一场告别,都是一次重启。我与旧事归于尽,来年依旧迎花开。保持那一份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过往虽难忘,未来更可期。

  春光复始,适常如斯。二十一世纪已过完21个年头,我们,即将告别高中,开启另一段人生。展望未来,把握当下,回顾过往,岂能无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作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例文:

  在“眼泪与欢笑”声中走向未来

上一篇:一场关于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的对话
下一篇:原创吴秀波郎咸平,你永远得不到的男人!携手老婆“斗智斗勇”情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