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针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陈凌懿表示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今晚报:针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陈凌懿表示—— 科研伦理高压线不容触碰 来源: 今晚报 2018年11月28日 第5版发稿时间:2018-12-07 11:31

  

  本报记者 伊 健

  26日中午,一条有关“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报道引发学术界、法律界高度关注,进而在公众当中引起轩然大波。来自深圳的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就在事件持续发酵时,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五期“生命之美”热点讲座27日晚举办,该学院副院长陈凌懿教授主讲,探讨的话题正是《基因编辑婴儿与科学伦理》。在讲座中,陈凌懿不仅解释了学术界为何如此捍卫科学伦理,更对因编辑基因而产生了诸多不确定性进行了详解,同时也向在场的“未来科学家”们重申:做科研工作一定要尊重生命,科研伦理的高压线不容触碰。

  伦理风险及影响将无法估量

  事件发生后,百余位中国科学家发表联署声明,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进行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表示坚决反对,强烈谴责。对此,在陈凌懿教授看来:中国科学家、专业学会联合发声,正是我国学术界对科学伦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珍视的体现。

  陈凌懿介绍说,基因编辑婴儿是辅助生殖与基因编辑相结合而诞生的,这其中面临着巨大的科学伦理风险。科技部与原卫生部在2003年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了“14天法则”,即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并且强调不得将实验中获得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它动物的生殖系统;同时医学界在此问题上早已有明确共识,目前还无法预知其潜在的危害性,技术层面并不够成熟。

  在此前提下,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本身违反了科学界的共识,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条例,却能够通过所谓的“伦理审核”,我们不得不质疑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除了伦理的风险外,基因编辑婴儿产生的技术风险也是巨大的。诸如后续可能引起的脱靶效应、基因组突变、患病敏感性提升等问题,目前尚无法解决。陈凌懿同时表示,基因编辑技术也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想变漂亮的人、变聪明的人,都能改变自己或者后代的基因,这背后带来的社会负面问题将无法估量。”

  真能免疫艾滋病病毒吗?

  贺建奎声称:这对双胞胎的CCR5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样的说法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吗?陈凌懿教授直面回应: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CCR5承担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对小鼠进行实验证明,它对心血管、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等都可能带来重大影响,敲掉它甚至导致一些病毒的感染更严重,孩子的健康将会受到严重威胁。除此之外,由于艾滋病病毒的高变性,很多变种不依赖于CCR5,也就是说敲除了CCR5的基因编辑婴儿只能防御部分艾滋病病毒变种,而无法达到所谓‘天然抵抗艾滋病’的目标。”陈凌懿解释说,“我们何苦做这样尝试,还要让婴儿面临脱靶风险,显然收益和风险完全不对等。”

  他进一步解释说:“医学领域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前提一定是没有更好的方法可用。但实际是,在艾滋病病毒防治中,临床上早已有了成熟的经验可以选用,一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从父母方传入后代当中,而且成功率理想。”既然有可选项,为何要冒如此大的风险,突破伦理底线去尝试基因编辑婴儿,这正是科学界无法理解并为此严厉谴责的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两个婴儿未来将受到怎样的影响,目前是未知的。他们的父母将承担所有的抚养责任,一旦父母的能力无力支撑时,就会加重社会的负担,显然这样的实验得不偿失。

  “未来科学家”要尊重生命

  “我们身边存在着众多的科学伦理问题,我们正在进行的实验中,大多和科学伦理紧密相关。”陈凌懿教授面对200余位学生严正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的动物实验,采集的病例样本、个人信息,实验对环境的影响等等都涉及科学伦理。我们不能随意做实验,要按流程提交实验申请,具体操作流程,需要多少实验动物等等,都要准确估量和描述。”

  “珍视生命,科研伦理的高压线不容触碰。”这正是陈凌懿向在场“未来科学家”们再三叮嘱的。

  在答疑环节,陈凌懿现场回答本报记者提问——

  记者:这两个女婴长大后能否像普通人一样结婚?是否会对她们的下一代产生影响?

  陈凌懿:这个结果目前无法给出明确的回答,毕竟很多事情都是未知的。我一直强调“脱靶效应”,目前看这是无法预测的,另外CCR5敲除后是会影响她们的健康的。我们真心地希望两个小孩能够健康成长,但她们未来会面临很多已知和未知的挑战。同时,两个孩子未来还可能面临社会影响,如此来看,舆论不过度关注往往是消除歧视,减小社会影响的一种方法。

  记者:稍早前我采访过艾滋病患者与爱人通过医学干预疗法生下健康宝宝的案例,我想问:这样的案例和基因编辑婴儿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陈凌懿:阻断疗法是产妇孕期通过一些药物来抑制艾滋病病毒的活性,使其无法侵袭到胎儿体内,实际上临床上有可选择的方案,并且很成熟,在征得相关当事人同意,经过相关伦理委员会评估后,是符合医学伦理的。

  韦承金

上一篇:电影版《寻秦记》,郭羡妮宣萱回归,但愿这部电影票房不会扑街
下一篇: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