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快乐的知识(上)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快乐的知识

  [德]尼采著

  总序

  阿诺德说:“诗歌拯救世界。”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诗”与“思”,也许原本就是人的两种最基本的精神存在方式。前者是一种本能的、审美的方式,后者是一种经验的、判断的方式;前者诉诸情感,后者诉诸理性。而海德格尔的“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则仿佛在设计此两者的融合。一个大脑基本健全的人,是不可能不思考的,一个意识有了初步发展的人,也不可能不审美,而一个将“诗”与“恩”统一于一体的人,就有可能是一个意识活动最为活跃、精神生活最为丰富、情感世界最为多彩的人。

  然而,在外部世界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彩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人类的“诗”与“思”都似乎越来越少了。在这样一个日益技术化、甚至数字化的时代,人们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面对生活的诗意呢?换句话说,在科学的时代还需要诗歌吗?在有用性、精确性、合理性,还有所谓的可重复性、可操作性等等方面,诗歌无一不显示出了她的尴尬。但是,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仍永远是无可争议的,因为她与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之间有着最紧密的关系,因为她诉诸的是任何人都不可或缺的情感。

  与此同时,如果不将科学思维和商业智慧等包括在内,人类的非功利思考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对道德和价-值的判断,对存在及其意义的穷究,正在成为少数哲学家、思想家的“专业”,而整个人类却似乎有了比这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说挣钱)要做,换句话说,在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当代,人们对自身精神生活状况的关注反而有所降低。将本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作一个平行比较,就会发现,前者在这一世纪中所取得的进步据说数百倍于先前所有世纪之进步的总和,而后者的进展却很难说是革命性的,至少不能说有成倍的增卡。人类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是需要维持某种平衡的,对地球之外宇宙空间的探索与对人类自身基因密码的破译基本同步,但在精神存在研究与物质存在研究这两个方面暂时还是不协调的。因此,人类无疑需要更多地思考。

  无论在整个人类的发展中还是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保待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物质的平衡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诗”与“思”的平衡发展也同样是重要的。我们需要“思”的庄重,也需要“诗”的空灵,我们需要“思”的结果,也需要“诗”的过程,两者都是我们精神生活最基本的立面。这大小两种平衡的谋得和维持,便是我们最正常的精神存在状态。

  要维持这种状态,阅读也许是一种最佳方式,或曰一个捷径。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感受诗意,在阅读中加深思考。当然,人类的文明史已为我们提供了无数“诗”的读物和“思”的文本,也许,我们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可以归入这两大类。如今,我们又从那无数的读本中挑出儿册,我们选择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诗”与“思”两种因素的相互渗透上。

  这里的几本译作,或偏重于哲学如尼采的《快乐的知识》、克尔凯郭尔的《基替徒的激情》和阿兰的《幸福散论》,或偏重于诗歌如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和茨维塔耶娃的《三诗人书简》、纪伯伦的《先知园》和布罗茨基的《文明的孩子》,但它们的特色却都在于“诗”与“思”的融合上,或者说,它们是思想的诗,或诗意的哲学。它们的作者早我们许久完成了精神和情感的长征,他们在前方呼唤我们:过有思想的生活,过有诗意的生活。

  刘文飞

  一九九八年六月五日

  译者前言

  《快乐的知识》一书,是尼采一八八二年撰写的,其中第五卷补写于一八八六年。他在第二版前言(一八八六年秋)中提及,此书是他大病初愈之后写就的,是疾病和痛苦娩出的胎儿,由于这次康复大出他的意外,故“快乐的知识”意味着“心灵的狂欢”,“康复的陶醉使他居然阐发诸多非理性、愚妄之论,抒发孟浪情愫,侈谈外表棘手而实则并非如此的种种问题”。

  所谓“非理性”、“愚妄”、“孟浪”云云,当然是作者“自知性僻难谐俗”的自嘲;作为决意“为自己创造一个特殊太阳”的伟大哲学家、诗人,尼采在揭露和批判非神圣、非道德、非人性的世界时,处处表现出惊世骇俗的狂狷、放任和尖刻,往往言人之未言、言人之未敢言;庸人和道学家听起来似梦吧、塘语,与尼采心灵相通的人则有痛快淋漓之感。正是这些不合时宜的连珠妙语,显现尼采才藻富塘、哲理深邃、思辫明晰。

  这本语录式的小书涉及的问题颇多,诸如生命、个体与群体本能、爱情、文艺、哲学、科学、道德、法律、宗教、社会发展……等等,是否可以说,尼采思想的精髓大体上已包罗在这部奇书里了。

  现将书中沙及约问题择其要者介绍于后:

  尼采力主保存个体本能和人的自由意志,指出群体本能意识、道德和宗教无不以否定个体本性和自我为目的。他响亮地喊出“你要成为你自己!”“情欲比禁欲和伪善好;诚实,即便是恶意的诚实也比因格守传统道德而失去自我好;自由之人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然而,不自由的人则是站辱人之本性,因此不配分享天上和人间的安慰。总之,谁要做自由人,必先完全成为他自己。自由不会如神赐之物落在人的怀里。”尼采认为失去自我的人会有许多人性弱点:畸型、屏弱、平庸、畏葸、卑琐、笨拙、自感厌倦,尼采甚至尖刻地将其比之为“驯服动物”;又说:“内心的顺从和依附,正是你我不幸之所在:”关于个性的历练,尼采主张勇对不幸,说“世间存在不幸,这对个人来说是完全必要的。”“通往个人的天堂之路总要穿越个人的地狱。”因此,人要坦然直面恐惧、贫困、匮乏、黑暗、艰危和失误。

  尼采对当时欧洲普遍盛行的道德准则是全盘否定的。道德被他称之为“道德猛兽”,指出“道德乃是个人的群体直觉”,揭露道德的伪善,是道德“打扮”了欧洲人,使其华贵、重要、体面乃至神圣;使愚蠢、盲目、疯癫、可疑的世界显得正义、智慧、圣洁、善良。

  尼采在书中尖刻讽刺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充当“训育排练”者,无情鞭挞他们不敢正视现实,圆滑世故、见风使舵、作品虚伪、矫饰、煽惑、故作“激情”。

  尼采在书里宣布:“上帝死了。”指出基督教的传统无论“爱”、“同情”、“仁慈”等说教也罢,提倡“禁欲主义”也罢,其宗旨都是扼杀个人。说“善与恶皆为上帝的偏见。”这个世界绝非“神圣”。

  已为广大读者熟悉的价值重估问题,书中的原话是:“我相信,一切事物的价值必将重新评估。”这尤能显示尼采高蹈卓拔的见识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他说:“当我们感到数千年的评估依然在禁锢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真是度日维艰啊。”尼采的头脑里不存在什么伟人,故不囿于任何成说,而是敢为天下先。正如奥地利著名文学家茨威格赞颂(绝非恶意)道:尼采是德国哲学知识领域首先打出约一面“海盗黑旗”。他本人称自己是“未来时代的早产儿、头生子”,预见“上帝死后”必将出现道德坍塌、断裂、败坏、沉沦、倾覆等一系列后果,且被他死后的历史所应验。这,或许正是尼采的伟大和魅力所在了。

  诚然,此书也并非字字珠玑、句句嘉言,全都令读者“快乐”。他对普通民众、工人、妇女、犹太人的蔑视,对奴隶制的称许,对社会主义者及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毁,对东方民族、特别是对中国的偏见、贬抑均属纸缪之论,这在他那些旷达不羁、绝后空前的见解中渗杂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籁。但终究瑕不掩瑜,尼采卓然特立的瑰意琦行依旧启迪后昆,彪炳史册!

  黄明嘉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于上海

  目录

  译者前言

  卷一

  1.阐释存在之意义的导师

  2,理智的良知

  3.高尚与卑贱

  4.保存本性

  5.绝对的责任

  6.丧失尊严

  7.写给辛勤劳作者

  8.没有意识到的道德

  9.我们的爆发

  10.返祖现象

  11.意识

  12.科学的目的

  13.力量意识

  14.何谓爱情

  15.远现

  16.越过小径

  17.对贫穷的激励

  18.古代的傲慢

  19.邪恶

  20.愚昧的尊严

  21.致无私的教师

  22.上帝为国王而存在

  23.腐致的征兆

  24.不同约不满

  25.预先认定不可知肠

  26.生命是什么?

  27.厌世者

  28.至善有害

  29.作补充说明的编子

  30.名人的喜剧

  31.买卖与高贵犯

  32.不受欢迎的门生

  33.教室之外

  34.隐藏的历史

  35.异端那说与巫术

  36.遗言

  37.三种错误

  38.爆炸的人

  39.改变了的趣味

  40.缺乏高贵风度

  41.懊悔

  42.工作与无种

  43.法律体现了什么?

  44.相信动机

  45.伊壁鸡普

  46.我们惊讶

  47.论激情的压抑

  48.时痛苦的认识

  49.雅量及其他

  50.孤立的原因

  51.真理意识

  52.别人了解我们什么

  53.善约起源

  54.虚假的意识

  55.什么东西使人变得“高尚”

  56.向往病苦的欲望

  卷二

  57.致现实主义者

  58,只能当创造者

  59.我们艺术家啊!

  60.女人及其向远处的辐射力

  61.敬重友情

  62.爱情

  63.音乐中的女人

  64.怀疑者

  65.奉献

  66,弱者的强大

  67.自我欺编

  68.意志和顺从砂

  69.复仇的能力

  70.男人的女主宰

  71.论女人的贞洁

  72.母性

  73.神圣的残酷

  74.失欺者

  75.第三性

  76.最大的危险

  77.心安理得的动物

  78.我们感谢什么

  79.处脚的魅力

  80.艺术与自然

  81.希腊人的情趣犯

  82.非希腊式的风趣

  83.翻译和改编料

  84.论诗的起源

  85.善与美

  86.戏剧

  87.艺术家的自负

  88.真诚追求真理

  89.现在与从前

  90.光明与黑暗

  91.当心

  92.散文与诗

  93.称为何要写呢?

  94.死后的哀荣

  95.香福德

  96.两位演说家

  97.作家的废话

  98.心仪莎士比亚

  99.叔本华的信徒

  100.学会羊敬

  101.伏尔泰

  102.写给语文学者的话

  103.论德国音乐

  104.德语的声调

  105.身为艺术家的德国人

  106.把音乐当成拥护者

  107.对艺术的感激

  卷三

  108.新的战斗

  109.我们可要当心!

  110.知识的起源

  111.逻辑的来源

  112.因果

  113.毒药的学说

  114.道德的范围

  115.四种错误

  116.群体直觉

  117.群体的良心谴责

  118.善意

  119.这并不是利他主义

  120.心灵的健康

  121.生活不是论据

  122,基督教时道德的怀疑

  123.科学并非只是工具

  124.无穷的视野

  125.疯子

  L26.神秘的诠释

  127.古代宗教的余绪

  128.祈祷的价值

  129.上帝存在的条件

  130.危险的决心

  131.基督教与自杀

  132.反基督教

  133.原则

  134.悲现主义者是牺牲品

  135.罪恶的起源

  L36.被遴选的民族

  137.打个比喻

  138.基督的错误

  139.激情的色彩

  140.过于犹太化的

  141.过于东方化

  142.熏香

  143.多神论的最大益处

  144.宗教战争

  145.素食者的危险

  146.德屏人的希望

  147.问与答

  148.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149.宗教改革的失致

  150.片圣者的批评

  151.关于宗教的起原

  152.巨变

  153.富于创意的诗人

  L54.生活对人的危害不同

  155.我们缺少什么

  156.最有影响的人

  157.撒谎

  158.自找麻烦的个性

  159.任何美德只适合于某个时代

  160.同德行打交道

  161.致时代的“情人”

  162.自我本往

  163.大胜之后

  164.寻求安宁的人们

  165.抛弃者的快乐

  166.我们只与自己交往

  167.厌世与博爱

  168.一个病人

  169.公开之敌

  170.从众

  171.名望

  172.败兴者

  173.深奥和故作深奥

  174.偏离

  175.关于辩才

  176.同情

  177.关于“教育”

  178.有关道德启蒙

  179.思想

  180.自由英才的美景良辰

  181.跟随与带头

  182.孤寂

  183.属于美好未来的音乐

  184.司法

  185.贫穷

  186.心绪不宁

  187.伤人的报告

  188.劳动

  189.思想家

  190.面对赞美者

  191.辫护

  192.善良人

  193.康德的玩笑

  194.“坦诚”的人

  195.聊博一哂!

  96.听觉的局限

  197.当心!

  198.骄傲者的反烦

  199.慷慨大方

  200,笑

  201.鼓掌

  202.挥霍者

  203.愚者的急智

  204.乞丐与礼貌

  205.需要

  206.雨中

  207.嫉妒者

  208.伟人

  209.询问动机的习惯

  210.勤奋的标准

  211.隐蔽之敌

  212.不要受骗

  213.通往幸福的途径

  214.信仰使人快乐

  215.理想与物料

  216.声音的危害

  217.因果

  218.我的反感

  219.惩罚的目的

  220.牺牲

  221.宽容

  222.诗人与说谎者

  223.感官的替代

  224.动物的评论

  225.随着本性的人

  226.怀疑者及其风格

  227.错误的判断,错误的一掷

  228.调解人

  229.违抗与忠诚

  230.缺少沉蔽

  231.“彻底的人”

  232.梦

  233.最危险的观点

  234.音乐家的自慰语

  235.思想与个性

  236.为了感动群众

  237.彬彬有礼的人

  238.没有嫉妒

  239.郁郁寡欢的人

  240.海滨

  241.作品和艺术家

  242.严守本分

  243.好坏的起源

  244.思想与说话

  245.选择即是赞美

  246.数学

  247.习惯

  248.书籍

  249.求知者的渭叹

  25O.罪过

  251.被误解的受苦者

  252.宁可负债

  253.处处为家

  254.对付困境

  255.模仿者

  256.表皮

  257.亲身经历

  258.机遇的否定者

  259.远离天堂

  260.一加一

  261.独创性

  262.永恒之见

  263.没有虚荣

  264.我们的行为

  265.最终的怀疑

  266.需要残酷

  267.因为目标远大

  268.是什么造就英雄?

  269.你相信什么?

  270.你的良心在说什么?

  271.你的最大危险何在?

  272.你喜欢别人什么?

  273.你说谁差劲?

  274.你觉得什么最具人性?

  275.什么是获得自由的标志?

  卷四

  276.新年感言

  277.个人的上帝

  278.死的概念

  279,友朋星散

  280.求知者的建筑学

  281.善于找到结尾

  282.步态

  283.准备着的人们

  284.自信

  285.更高,更向上!

  286.杨话

  287.喜欢盲目

  288.高昂的情绪

  289.上船!

  290.不可或缺的事

  291.热那亚

  292.致道学家

  293.我们的空气

  294.反对诬蔑本性

  295.短暂的习惯

  296.固定的名声

  297.允许反驳

  298.喟叹者

  299.向艺术家学什么?

  300.科学的前导

  301.沉思者的幻觉

  302.最幸运者的危险

  303.两位幸福的人

  304.在行动中批弃

  305.自制

  306.禁欲主义者与伊壁鸠鲁的门徒

  307.有利于评判

  308.每天的历史

  309.走出孤独

  310.意志与浪潮

  311.折光

  312.我的狗

  313.不画刑讯图

  314.新家畜

  315.最后的时刻

  316.预言家

  317.回顾

  318.痛苦中的智慧

  319.经历的诠释者

  320.再度晤面

  321.慎之又慎

  322.比喻

  323.命运的奖赏

  324.以生活为媒介

  325.什么是伟大?

  326.医生与痛苦

  327.严肃对待

  328.打破愚昧

  329.闲暇与懒散

  330.掌声

  331.宁愿耳聋,不愿震耳欲聋

  332.不愉快的时刻

  333.何谓“认识”?

  334.必须学会喜爱

  335.向物理学欢呼致敬

  336,大自然的吝啬

  337.未来的“人性”

  338.受苦的意志与同情

  339.生活似女人

  340.临终时的苏格拉底

  341.行为的着重点

  342.悲剧的序幕卷五

  343.我们欢乐的含义

  344.我们虔诚到何种程度

  345.道德问题

  346.我们的疑问

  347.信徒与信仰需要

  348.学者的出身

  349.再论学者的出身

  350.向诚信之人致敬

  351.向牧师致敬

  352.道德为何不可缺少?

  353,宗教的起源

  354.论“类群的保护意志”

  355.“认识”的起源

  356.欧洲怎样才能变得更“艺木”?

  357.老问题“何谓德国式”?

  358.思想界的农民起义

  359.对思想的报复与道德背景

  360.被混淆的两种动机

  361.演员的问题

  362.我们相信欧洲的阳刚之气

  363.男女对爱情的偏见

  364.隐士如是说

  365.隐士又说

  366.面对一本渊博之书

  367.怎样区别艺术品

  368.玩世不恭者如是说

  369.并存于我们心中的

  370.何谓浪漫主义?

  371.我们很难被理解四

  372.我们为何不是唯心主义者?

  373.偏见的“科学”

  374.我们新的“无限”

  375.我们缘何像伊壁鸠鲁的信徒

  376.缓慢的时日

  377.无家可归者

  378.我们将再度澄清

  379.傻子插话

  380.“流浪者”如是说

  381.理解问题

  382.伟大的健康

  383.后记

  卷一

  1.阐释存在之意义的导师

  无论我以善或恶的眼光看人,总发现所有的人,即千差万别的个人无不怀着一个使命:从事有益于保存人类的事。但这并非出于对人类的袍泽之爱,仅仅因为他们身上存在一种比任何东西更加根深蒂固、冷酷无情、不可征服的本能,这本能恰是我们行为的本质。

  尽管人们习惯于以一种短视的目光严格区分周围的邻人是有益还是有害,善还是恶,然而,倘若他们对整个群体作一个大略的估计和长时的思考,便会对这种严格的区分表示怀疑,最终只好罢手作这样的区分。从保存本质的角度看,最有害的人也许是最有益的人,因为他不仅保存了自身的本能,而且由于他的行为效应还保存了他人的本能。没有本能欲望,人类大概早已衰落了。仇恨、奸邪、掠夺、统治欲,还有其他许多被称之为恶的东西.均属保存本质的行为,自然是代价高昂的、糜费的且大体说来是愚不可及的行为,但它们毕竟属于屡试不爽、使人类得以保存至今的诸多因素。亲爱的同胞和挚友,我不知道你是否会有损于本性地去生活,即“非理性”、“悲惨”地生活。损害本性的东西也许几千年来已经灭绝,现在上帝那儿也找不到了。请按照你至善或至恶的欲望行事吧,或自我毁灭吧!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能成为对人类有益和有促进作用的人,因而也可以挽留住赞美你或讽刺你的人!然则,你会永远找不到一个在你最得意时嘲笑你的人,在你像苍蝇、青蛙一样极度可怜时又找不到一个使你心绪变佳的人!正如人们会因为真理而发笑一样,我们也会笑自己。不过,要笑,精英人物迄今的真理意识尚嫌不足;最具天资的人物也缺乏笑的天赋。如此说来,笑,也许是未来的事了!假如那句“本性是最重要的,个人算什么!”的箴言被纳入人性之中,假如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会发笑以达到最终的解脱和轻松,那么,也许这笑便与智慧连在一起了,也许就有了“快乐的知识”。

  有时情况完全不同。存在的喜剧尚未“意识到”自己就出现了悲剧时代、道德时代和宗教时代。那些道德发明者、宗教创立者、为道德评价而斗争的始作俑者、鼓吹良心谴责和煽动宗教战争的导师层出不穷,这意味着什么呢?那些舞台上的英雄豪杰代表什么呢?其实,英雄大致雷同,而其他偶然可视的东西只是英雄的铺垫罢了,它们可能是舞台的道具、布景,也可能是扮演的密友、贴身仆役等角色。(例如,诗人便是某些道德的内室仆役。)这些悲剧人物虽则相信自己是为上帝的利益并作为上帝的使者在行动的,但实际上仍是为本性利益在行事,这是极易理解的。他们促进人们对生活的信仰,因而促进了类群的生活。“活着是值得的”,他们无不这样嚷道,“生活本身、生活的背后和下面隐藏着许多东西,你们要注意啊了”最高贵者和最卑贱者同样具有保存本性的欲望,这欲望会不时作为理性和激情爆发出来,它会给自己制造车载斗量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倾力叫人忘却它是一种本能、直觉、愚蠢和毫无道理的东西。应该热爱生活!因为人应该促进自我及其邻人!现在如此,将来也应如此!为了使这成为今后唯一的目的,成为人们的理性和最终的信条,伦理学导师于是登台了。他的讲题是存在之意义。他杜撰出第二个存在,并且用他的新机械把旧的普遍存在从古老的、普通的日尔曼人身上取走。

  是啊!他绝不允许我们取笑存在、取笑我们自己,也不允许取笑他;在他,个人永远是个人,要么是老子天下第一,要么微不足道,但都作恶多端;他认为人没有本性。他的杜撰和评价多愚昧、多狂热,大肆曲解大自然规律,否认大自然的种种条件,的确,一切伦理学的愚蠢和反自然到了可怕的程度,以至于任何伦理学家都足以使人类毁灭——倘若他们强迫人类就范的话。

  每当“英雄”登台,必定出现新鲜的玩意和令人惊异的笑料,一也会使许多人产生内心的震顺,他们思忖:“活着是值得的!是呀,我活着是值得的!”生活、我、你、我们大家再次对自身产生了一时的兴趣。不可否认的是,笑、理性、自然已经战胜那些进行存在意义说教的伟大导师,存在悲剧终于转为存在喜剧,“无穷的笑的浪潮”——借用埃席洛斯的话说——最终将淹没这些伟大的悲剧角色。在“矫正性”的笑声里,人性就总体而言随着那些阐释存在之意义的导师的一再亮相而改变。人性现在又多了一种需要,即需要这类导师和存在“意义”的理论出笼。久而久之,人变成一种富于想像的动物,比其他动物多一种生存条件:必须时刻坚信,自己能够弄明白为何而存在。如若没有周期性的对生活的信赖,投有对生活理性的信仰,则人类不可能有如此的繁盛。人类也一再宣称;“世间的确存在某种不可取笑的东西。”而谨小慎微的博爱主义者还会补充说:“不仅笑和欢乐的智慧,而且非理性的悲剧性的事物也同属于保存本性的手段和必要性!”

  原来如此!啊,弟兄们,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这条盛衰规律吗?我们也有自己的时代啊!

  2.理智的良知

  我常常重复同样的经验,并且一再对这经验进行抵制,尽管信手拈来,却不愿相信:大多数人缺乏理智的良知。

  我时常觉得,用这样的良知来要求,处在人满为患的通都大邑就像置身荒漠一样。每个人都用异样的眼神打量你,用他自己的那杆秤来衡量一切,说这个好,那个不好;而当你发现,他们的衡量并不准确,他们也绝不会面呈愧色。但也无人迁怒于你,对你的怀疑,他们也许一笑了之。

  我要说的是:人们相信这个或者那个,并按此信念而生活,但事先并不知道赞成或反对的理由、最有把握的理由是什么,也不愿花力气去研究是何理由,对此,人们也觉得并没有什么可鄙。最有天赋的男子和贵妇人也属于“大数人”之列。

  然而,倘若嘉言姚行之士竟允许自己在信仰和评价中持如此马虎的态度,倘若“对每件事都应有确切的把握”对他们并不是内心的深切要求和诚挚愿望,也不是区分人之高下的尺度,那么,对我来说,善良、机智和天才又算得什么呢!我发现某些虔诚的人们憎恶理性,这至少暴露出他们良知的泯灭!可是,有人身处这类老调重弹的论调中,身处莫名其妙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存在中而不发问,没有发问的热望和兴趣,甚至憎恶发问者,还取笑发问者的呆滞呢。这,就是我心目中感到可鄙的东西了,我的这一情感正是我要在每个人身上首先寻找的。某种愚昧一再说服我,只要是人都有这种情感。这就是我的不当之处了。

  3.高尚与卑贱

  对干卑贱者而言,一切高尚、慷慨的情感均无意义,因而也是不可信的。当他们听到人们议论这类情感,便眨巴着眼,仿佛要说:“这些东西或许有点好处,但我看不出,谁能看透墙那边的东西呢?”他们怀疑高尚者,以为高尚者在隐秘的小径寻找那好处似的。当他们明白无误地确信,高尚者并未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捞到好处,就把高尚者当成傻瓜,蔑视其欢乐,嘲笑其得意的眼神。“一个人明明处境不利,怎么还高兴得起来呢!怎么眼睁睁地甘愿陷于不利境地呢!这必定是病态的理性与高尚的情感结合在一起的缘故。”他们如是思忖,随即投去轻蔑的一瞥。他们对这些疯疯癫癫的人从坚定的思想中滋生的欢乐是多么鄙夷不屑呀!

  卑贱者的特点,是眼睛只盯着自己的利益,一心想着实惠和好处。这思想甚至比他内心最强的本能还要强烈,他绝不让本能误导自己去干没有实惠的事,这便是卑贱者的智慧和情感了。和卑贱者相比,高尚者更不冷静,因为高尚、大度、自我牺牲的人屈从于本能,他们在最佳时刻便会失去冷静。一只动物会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幼仔,在发情季节追随母兽会不计死之将至,毫不顾及艰危。它的理性暂时失落了,因为它的愉悦全部贯注在幼仔和母兽身上,而且担心这愉悦会被剥夺。愉悦和担心完全控驭着它,它会比平时愚盘。高尚和大度者的情形与此动物相类。

  一旦高尚者某些愉快和不偷快的情感趋于强烈,其理智要么对它们保持缄默,要么屈从地为它们服务。情感爆发,心就进人脑,就出现人们常说的“激情”。(有时也会出现激情的反面,即所谓“激情倒错”。例如,某人有一次把手贴在冯塔纳的心口上,冯塔纳说:“您感觉到什么吗?我最宝贵的还是脑子啊。”)这是非理性的激情。卑贱者对高尚者的激情相当藐视,尤其当这激情向着客体而发,在他们看来,客体的价值是虚无飘渺的。他们对受食欲左右的人是恼怒的,然而还能理解那促使人变为暴君的饥饿刺激,但就是不理解,为何有人为了知识领域的某种激情之故而把健康和名誉当儿戏呢?

  高等人的兴趣面向特殊事物,也面向一般被人冷淡在一边、似乎不甚可爱的事物。他们的价值标准是个人特有的。但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又以为,在自己特殊的兴趣里并无个人特有的价值标准,而是把他们的价值和非价值当成普遍适用的价值和非价值,这么一来,他们便陷于理解发生困难和不切实际的地步。令人奇怪的是,他们犹能保持足够的理性去理解和对待常人,并常常以为自己的激情即是潜藏在所有人心中的激情,他们正是生活在这种充满炽热和雄辩的信念中。

  倘若这类特殊的人并不自感特殊,那他们怎能理解卑贱者呢!怎能正确评估世情常规呢!于是,他们就议论着人类的愚昧、不当和空想,他们大为惊讶,世界何以如此混乱,世界为何不相信它“巫待做”的事情呢?-此即为高尚者永远不当之处。

  4.保存本性

  最强大和最邪恶的天才人物是推动人类前进的首要功臣,他们一再点燃人们那昏睡的激情―井然有序的社会使激情昏昏欲睡―他们一再唤醒人们的比较意识、矛盾意识,唤醒人们去尝试新事物,唤醒他们对未经试验的、需要冒险的事物的兴趣,迫使人们对各种观点和范例进行比较,这一切,常常伴随着使用武器、推翻界碑,破坏虔诚,不过也不排除借助新的宗教和道德!同样的“邪恶”也存在于新事物的导师和宣传者身上,它使征服者声名狼藉;它若是表现得较为文雅,而不是立即付之于行动,那还不致造成臭名远播的恶果!无论如何,新的总是恶的.新的总是要征服,要掀翻旧的界碑和虔诚;只有旧的才是好的!每个时代的好人对旧的思想总是追根刨底,并且获得思想果实,他们是思想的耕耘者。每块土地均被充分利用。不过,“邪恶的”犁铧必然要来光顾的。

  时下,在英国出现了一种倍受欢迎的、然而是完全错误的道德理论。按照这理论,判断“善”与“恶”是根据“实用”和“不实用”。被称为“善”的即是保存本性的,被称为“恶”的是破坏本性的。事实上,恶的本能与善的本能一样,也是实用的、保存本性的、不可或缺的―只不过它的功能不同罢了。

  5.绝对的责任

  任何人都觉得需要最强有力的言辞和声音、最雄辩的姿态和表情,这样方可影响他人。革命的政治家、社会主义者、基督教和非基督的布道者——他们并未成就什么大业——无不异口同声地侈谈“责任”,而且是绝对的责任。倘若没有“责任’这个东西,他们就无法产生弥天的激情,对此,他们自然是清楚的!

  于是,他们求助于那种一贯对某种绝对要求进行说教的道德哲学,要么拾取宗教里某个好东西并与之融合,一如马志尼的所为。

  因为他们要让别人绝对相信,所以必先绝对自信,其根据便是某个不可言明、但本身又很崇高的信条。他们感到自己是这信条的仆从和工具,并决意为这信条尽责。在这方面,我们会在道德启蒙和怀疑那里遇到影响甚巨的对手,但这种人并不常见;倒是在利益驱使人们屈从而名誉又不允许人们屈从的地方,这类对手却存在一个庞大的阶级。比如,一个世代望族的后裔想到自己沦为某个君主、党派、宗教小团体、财团的工具而自感人格低下,但为了个人或为了团体起见仍想作这工具或不得已而作这工具之时,就必须要有矫揉造作的、时刻挂在嘴上的原则,即绝对责任的原则,就必须寡廉鲜耻地屈从于这原则,还要向人显示他已经屈从了。

  一切奴性紧紧依附于绝对的要求,这奴性是那些央意要从责任中夺回绝对个性的人的死敌。正直——但也不仅仅是正直——要求这些人这样做。

  6.丧失尊严

  思考已失去形式上的尊严,人们嘲笑深思熟虑那一本正经、庄重异常的姿态,对于老式风度的智者,人们简直无法忍受了。

  我们思考是非常快捷的,半途上,行走中,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均可思考,哪怕思考极端严肃的事情也无妨。我们不需要什么准备,也不需要宁静的环境,在我们的头脑里有一部不停运转的机器,它在最差的环境中亦可运作。

  当初人们能猜出某人在思考―这或许是个例外的情况―现在人变职明了,思考时是非常安详的,做出祈祷一样的面部表情,停下脚步。当思想“来”时,他可以在大路上伫立数小时之久,用一只脚或两只脚站立,这样才“与事相称”啊!

  7.写给辛勤劳作者

  目前,道德同题的研究领域是相当广阔的。研究者对形形色色的激情,对各时代、各民族、各色大人物小人物的激情必须逐一思考,密切注意;对其全部理性、价值评估和阐释事物必须了然于胸。有很多给人类的存在留下色彩的东西尚无史可查:哪里有爱情史、贪婪史、嫉妒史、良知史、虔诚史和残酷史呢?比较法律史或比较刑罚史至今仍付诸阙如。是否有人在研究每天的时间划分,即有规律地划分为工作、娱乐和休闲呢?人们了解营养素在道德领域所起的作用吗?是否存在某种营养哲学呢?(拥护和反对素食主义的争吵一再爆发,这证明,尚不存在一种营养哲学!)是否有人收集过关于集体生活比如修道院集体生活的经验呢了是否有人阐释过婚姻和友谊的辩证法呢?是否有人在思考学者、商人、艺术家、手工业者的生活习性呢?需要思考的东西,简直多如牛毛!凡是人们将其视为“生存条件”的东西,以及一切理性、激情和迷信,是否己经研究得很彻底了呢?仅仅研究人的本能欲望在不同的道德环境经历了哪些发展,以后还可能有哪些发展,这就够辛勤的学者忙乎的了。详细陈述这方面的观点,搜集史料,需要几代学者有计划的合作,同样,要证明各种道德环境的形成原因也必须这样做才行。

  此外还有一项工作,即要指出这些原因的错处以及迄今的道德评价的整体本质。假定这些全部完成了,那么,最棘手的问题又突现出来了:科学是否有能力给人们指出行动的目标?然后还需进行实验。种种英雄行为将在实验中得到自我满足,这是一种长达数百年的实验,它将使历史上一切伟大业迹和献身精神相形见细。科学尚未建成它的宏伟构架,但是,这个时代终究会到来的。

  8.没有意识到的道德

  一个人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个性,尤其是当他在周围环境里显示出个性的时候;但个性也有另外的发展规律,就是说,人意识不到它,或者对它不甚了了。它过于细微,在细心的观察者眼前也藏而不露,好像躲在一片虚无后面似的。

  这情形与爬行动物鳞片上的精细雕刻类似:倘若猜测这精细的雕刻是一种装饰或是一种武器,则大谬不然。我们只是借助显微镜——人造的锐眼——才发现了它,而其他动物没有这种锐眼!在它们看来,那鳞片上的雕刻便是装饰或武器了。

  我们一些可视的道德,特别是那些我们相信已看见的道德在正常运行着;而不可视的道德——它对丁我们来说既非装饰亦非武器——也在正常运行着。这种截然不同的运行连同各种线条、精巧雕刻也许能给一位拥有神奇显微镜的神明带来欢悦哩!比如,我们具备勤奋、事业心和机敏,这是众所周知的,此外,我们还极有可能具备另一种勤奋、事业心和机敏,然而,能察觉我们“爬行动物鳞片”的显微镜还没有发明啊!直觉的道德之友说:“好啊!他至少认为未被意识到的道德是可能的,有这,我们就够了!” ——啊,你们这些知足的人呀!

  9.我们的爆发

  人类很早就具备许多东西,只因它们十分微弱,处于萌芽状态,故而无人察觉。然而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也许是几个世纪吧,这些东西突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现了,此刻,它们强大而成熟了。

  有些时代、有些人似乎缺乏这样或那样的才能与道德,然而,只要假以时日,等到孙子和曾孙辈好了。人们就会把先辈们的内在本性表白于世,而先辈们当初对这内在本性竟茫然无知呢。也常常有儿子背叛父亲的,不过,在儿子有了儿子之后,他对自己的了解就更透彻了。在我们内心,隐藏着花园、植物。再打一个比喻:我们无一例外.均为随时可能爆发的活火山。至于它何时爆发,当然无人知晓.即使亲爱的上帝也无法预测。

  10.返祖现象

  我喜欢把一个时代里罕见的人物看成是突然冒出来的晚生幼芽,亦即往昔文化及其力量的晚生幼芽,犹如一个民族及其文明教化的返祖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们身上的某些东西。他们的出现是怪异的、少见的、非同寻常的。凡是在自己内心感到往昔文化力量的人就会勇于面对另一个对抗的世界,去维护、保卫、崇敬和发展这力量,他也就因此成为伟人,或者变成疯子和怪人,倘若他未及时遭到毁灭的话。

  以前,这些个性特点是习以为常的,因而没有突现出来,也许,它们是人们首先要求具备的,所以也就不可能因为具备了而成为伟人,或者变成疯子和孤独者——因为不需要冒风险呀。

  在一个民族较为稳定的各代和各社会阶层,尤能涌现先民的本能欲望之余绪;而在种族、习惯和价值评估变更过于匆邃的地方,则不大可能产生这类返祖现象。各民族进化力量的速度,其意义如同音乐中的速度。我们目前的情况需要进化的“行板”,这是一种热情和舒缓的思想速度,而本性的速度则是一代代保守者的思想。

  11.意识

  意识在生物机体发育中是属于最后和最晚的,因而也是机体中最不成熟的,最无力的。无数行为的失误皆由意识铸成,使得人和动物过早地被“命运”吞噬,一如荷马所言。

  倘若稳定的本能欲望不是如此强劲有力,它在总体上就不能起到有如调节器的作用,人类就会睁着眼瞎作判断和想像,就会流于肤浅和轻信,简言之,就会因为意识而自我毁灭。换句话说,投有本能,人类早已不存在了!

  一种功能在形成和成熟之前,它对生物体不舍一种危险,故而对它采取长期压制才好,意识就是被压制的!没有丝毫的得意!人有思想,这大概就是人的精髓所在了,是人的恒久不变的、最重要和最本源的东西。人们视意识为恒量,否认它的增长和间歇性,把它当作“生物肌体的统一”!这种对意识可笑的高估和误解倒有一大好处,即阻止过快形成意识。因为人们相信已经具备意识,故而很少费力去获得意识——至今依然如故!

  所以,获取知识并使之成为本能乃是一项全新的任务,一项在人的眼前逐渐照亮起来、但依旧几乎不被人看清的任务。不过,看清它的人还是有的,他们是懂得如下道理的人:我们迄今获取的全是谬误,而我们的一切意识无不与这些谬误有关!

  12.科学的目的

  是这样吗?科学的最终目的是给人创造尽量多的欢乐和尽量少的痛苦吗?假定欢乐和痛苦用一根绳子连在一起,那么,谁要得到尽量多的欢乐,也就必然得到尽量多的痛苦,对吗?谁要体验“心临九霄般的欢乐”,也必然要有“悲伤至死”的准备,对吗?也许是对的吧。至少禁欲主义者相信这是对的。

  他们一贯要求尽量少的欢乐,以便避免生活中的痛苦(当有人嘴上说“最有德性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这句格言时,他既把它当成对大众进行说教的招牌,又把它当成高人雅士的诡辩式的高雅)。诸君今天仍可选择:要么尽量少的痛苦或没有痛苦——社会主义者和各党派的政客基本上不能再对其党徒作如此预言了;要么尽量多的痛苦,以牺牲大量的欢愉为代价!假如你们决意选择前者,也就是说,你们意欲减少人的痛苦,那么你们也必须降低使自己欢乐的能力。

  事实上,人们借助科学既可促进这个目的,又可促进另一目的!科学的力量一方面剥夺了人的欢乐,使人变得更冷酷、更呆板、更克欲,也许,科学正因为这力量今天才广为人知,人们发现它是个伟大的痛苦制造者;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发现科学的反作用力,这力量是无可估量的,它必将照亮欢乐的新世界!

  13.力量意识

  人们通过行善和施恶而在别人身上施加自己的力量,目的仅此而已!

  我们施恶,就是务使对方感觉到我们的力量,让他们痛苦。痛苦远比欢乐容易被人感受,它总要间原因;而欢乐则只图保持现状,不愿回顾。我们把善举和善意施给依附于我们的人(所谓依附,是指这些人习惯于把我们当成幸福的源泉,且常怀念我们);增强他们的力量,也就增强我们的力量,或者向他们指出处在我们势力范围内的好处,这样,他们对自己的境遇更加称意,更加甘愿同反对我们的人斗争,表现得更加同仇敌汽。

  我们行善和施恶无论造成牺牲与否,都不会改变我们行为的最终价值,即使为此捐躯,犹如宗教殉道者,那也是为理想、为获取力量的理想而牺牲,或者说为保全力量意识而献身。大凡觉得“我占有真理”的人,是绝不会让者多“占有”溜走的,目的就是要维持这种感觉!他之所以不抛弃一切,就是为了保持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即高踞于“缺乏真理”的人们之上!

  诚然,我们作恶时的情况很少有像行善那么一味令人偷快的,这迹象说明我们的力量尚嫌不足,或者表露出对“不足”的厌烦,由此对我们已有的力量形成了新的威胁和不安全,并且我们的前景由于有可能受到报复、嘲讽、处罚和失败而变得暗淡了。只有那些对力量意识最感兴趣和最渴盼的人才最喜欢在反抗者身上打上力量的印记,而对业已屈从的人(他们行善的对象)则感到累赘和腻烦。

  关键要看人们习惯于怎样给自己的生活添加调味品,要看个人的口味,看他是想使力量缓慢增强还是突然增强,是较稳妥地增强还是冒险、鲁莽地增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性情去寻找调料。心气高、傲气足的人对轻松得来的战利品不屑一顾,引起他们快感的是那些有可能成为他们敌人的不屈不挠者,还有那些难于征服的东西。他们对受苦的人常常苛刻嘲笑,因为这类人不值得他们下力气,也不值得自傲;而对与之相颉颃的人,他们反而彬彬有礼,如遇适当时机,说不定要同他们展开一场荣耀的战斗角逐哩。怀着如此良好的情愫,骑士阶层的人惯于在互相间过分地讲礼貌。只有那些自尊心委靡、也不可能征服别人的人才觉得同情是最愉快的情感,轻易得来的战利品是大喜过望的东西,每个受苦者莫不如此。有人称赞同情,说它是妓女的美德。

  14.何谓爱情

  贪婪和爱情,对于这两个概念,我们的感觉是多么不同呀!然而,这可能只是同一个欲望的两种说法罢了。一种说法是从已经占有者的立场出发的,在他们.欲望已呈静止状态,而只为“占有物”担心;另一种说法是从贪得无厌者和渴望者的立场出发的,所以将其美化为“好”。我们的博爱,它难道不是对新的财产的渴望吗?同样,我们对知识、对真理的爱,以及对新奇事物的追求是否也是这样呢?

  只因我们对陈旧之物、对已占有之物慢慢感到厌倦,于是伸手去攫取新的。即使风景绝佳之地,我们只要住上三个月,就不再为我们所钟爱,而某处遥远的海滨则刺激起我们的贪欲。占有之物因为占有而变少了。我们对自己本身的兴趣总是由于这兴趣在我们身上变花样才得以维持,这也叫占有。一旦我们对占有物产生厌倦,也就对自己产生厌倦。(人们也可能因为占有太多而痛苦,把占有物抛弃或分给他人,可冠上“爱”的美名。)当我们看见某人受苦受难,就乐于利用此时的契机,攫取他的占有物,一如慈善者和同情者所为——他把获取新的占有物的欲念称之为“爱”,他在其中得到欢乐,就像在一次即将成功的新的占有中感到欢乐一样。

  一代代人的爱情最明显地表现为对占有的追求。情郎.急想绝对占有渴望得到的女人,也企盼对她的灵魂和肉体拥有绝对的权力,他欲单独被爱,欲作为至高无上的、最值得渴慕的人驻留和统御在女人的灵魂里。这着实意味着把所有的人排拒在珍贵的美好、幸福和享乐之外。这个情郎旨在把别的情敌搞得一贫如洗,让自己成为金库的主人,成为“征服者”和剥削者队伍中肆无忌惮和自私至极的人,别人对他来说是可有可无、苍白而无价值的,他随时准备制造牺牲,扰乱秩序,无视他人的利益。想到这些,人们不禁感到奇怪,这种疯狂的性爱贪欲和乖戾何以在历史上被大肆美化、圣化,以致人们从中获得的爱情概念居然是:爱情与自私是对立的。实际上呢,这爱情恰恰是货真价实的自私的代名词。对于这个说法,一无所有的人和渴望拥有的人还颇有微词哩;而那些在爱情方面被恩赐许多占有物因而也得到满足的人,比如在所有雅典人中最值得爱和被爱的索福克勒斯①,有时也不免对爱情骂一声“疯狂的恶魔”,然而,爱神厄洛斯随时都在笑话这类渎神者——恰恰是他们,一向是爱神最伟大的宠儿。

  当然,在世界上到处存在一种爱的延续。在延续中,两个人的渴求指向另一种新渴求,指向共同的更高的目标,即位于他们上空的理想。可是,谁熟悉这种爱情呢?谁经历过这种爱情呢?它的正确名字叫友情。

  ①索福克勒斯(公元前四九六-公元前四O六),古希腊悲剧作家。

  15.远观

  这座山使得被它控制的整个地区变得妩媚动人、身价倍增。我们在对自己说过一百遍这样的话之后,便失去冷静并对它感激不已,相信这山作为妩媚景致的赐与者必然是该地区最具魅力的,于是,我们终于登上此山。岂料兴味索然!这山,以及我们脚下的万般景色顿失魅力!

  原来,我们忘却了这一层:许多的伟大,一如许多的美好,只能隔着一定的距离看,并且只可仰视,不宜俯瞰,这样,它们才能发挥效力。也许你是从近处熟悉人的,可那人总希望别人从远处看他,以便保持自己的吸引力,并对他人施加影响。自知之明,他是绝对不要的。

  16.越过小径

  在同羞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人交往时,必须乔装糊涂;他们会突然恨一个人,就因为这人当场识破了他们的某种温柔或热切高昂的情感,仿佛看穿了他们的什么秘密似的。假如此刻要向他们表达善意,那么最好设法让他们发笑,或者说一个使人冷静而有趣的话题,这样,他们的情感会重新冷冻起来,复归平静。

  让我说说该从这故事中汲取什么教训吧。在生活中,我们彼此曾是亲密无间的,似乎没有什么东西阻碍我们的亲善和兄弟情谊。中间只隔~条小径。当你正越过小径时,我问:“你想到我这儿来吗?”于是你就不想来了,当我再问,你已默然。自打这时起,我们中间出现了高峻的山岭,湍急的河流,使我们彼此疏离。纵然我们想重新往来,但已无能为力了!此时的你再忆及那条小径,也定然无话可说,唯有抽泣、愕然!

  17.对贫穷的激励

  我们当然不可能通过某种魔术特技把穷人的美德变成富翁的美德,但是,我们可以把贫穷解释为一种美妙的必然性,这样,它的模样就不再令我们痛苦,我们也不再因它之故而对命运表露责备的神色。

  智慧的园丁就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花园里那条贫水的小澳引到水泉仙女塑像的手臂上,这样就对贫穷予以激赏:谁不马上向他要那个水神塑像呢?

  18.古代的傲慢

  我们身上已不再有那种古代的高贵气质,因为我们的感情中已不存在古代奴隶。一个希腊贵族后裔觉得他的高贵和别人的下贱相距遥远,如隔云泥,以至于他几乎无法把奴隶看个分明,柏拉图也是这样。我们则不同,已习惯于人人平等的理论,即使对这平等本身并不以为然。某人若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又缺少闲情逸致,那我们绝不会鄙视他。也许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存在太多的奴性,这是社会制度与社会活动使然,虽则这制度、活动与古时的迥然不同。

  希腊哲学家是伴随一种隐秘的内心情感终其一生的:世间的奴隶比人们认为的要多得多,每个人都是,但只有哲学家不是。当他想到,世间最强有力的人物也与他的奴隶群为伍,他的傲慢便无限膨胀。这傲慢于我们是怪异的,我们断不会有此傲慢。在比喻中,“奴隶”这个词儿对我们根本没有什么力量。

  19.邪恶

  诸君在考察优秀绝伦、成就卓然的民族之时,会不由自主地发问;一棵傲然向上生长的大树能否免受暴风雨的侵袭呢?能否避免来自外部的不利因素和阻力呢?能否将形形色色的憎恨、嫉妒、偏见、猜忌、残酷、贪婪和暴力——没有这些东西,道德领域的大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排除在有利的生长环境之外呢?

  毒剂可使弱者走向毁灭,但对于强者,它无异于增强剂,强者是绝不会称之为毒剂的。

  20.愚昧的尊严

  数千年来,直至上个世纪,人的所作所为中已显示出那绝顶的聪明。然而,聪明也许正因此而失掉自身的尊严。为人聪明虽然是必要的,但也是极为普通之事,以至于一种令人讨厌的风气把这必要性视为卑劣。正如真理和科学的专横可以提升谎言的价值一样,聪明的专横也可以促进一种新式的高贵意识。

  这或许意味着:高贵即头脑的愚昧。

  21.致无私的教师

  人们称赞某人的美德,并不是基于这些美德对他本人有何影响,而是基于它们对大众和社会有何影响。人们在颂扬美德时,很少是“无私的”、“非自我本位的”!古今皆然。

  人们似乎非要看到美德(诸如勤奋、服从、纯洁、虔诚、公正等)对德行者造成损害不可。美德是这些人强烈的本能欲望,而理性又不允许美德同其他的本能欲望保持均势。倘若你具备了某种真正完美的道德(而不是向往道德的小愿望),那么,你必然成为这道德的牺牲品!可是,你的最亲近者却因此在褒奖你的德行呢!人们称颂勤奋的人,却根本无视此人的视力、思维及创意受到勤奋的损害;人们敬重和惋惜一个“鞠躬尽瘁”的青年,是出于这样的评价,“对整个社会而言,失去最优秀的个人,这牺牲是微不足道的!牺牲是必要的,当然也是可借的,但更加可惜的是,个人的想法、个人对自身的保存与发展同服务于社会的宗旨相违背!”这就是说,人们惋惜这个青年不是因为他本人的缘故,而是因为他的亡故使社会失去了一个屈从的、大公无私的工具―所谓的“老实人”。也许人们会想,如果他不是如此忘我地工作而活得长久一些,是否更有益于社会呢?是的,人们已肯定了这个益处,但他们把另一个益处看得更高、更长远;一个人牺牲了,却再次直观地证明了牺牲者那勇于牺牲的精神!这意味着,美德包含一种工具的性质,褒扬美德就是褒扬工具的性质。其次,美德中存在着盲目的本能欲望―它们不受个人整体优势的控制,是美德中的非理性―由于这种非理性,个体转变为整体的职能了。颂扬美德就是颂扬某些损害个人的东西,也就是颂扬那样的本能欲望:它们剥夺了人的最宝贵的自我本位和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力量。

  为了教导人养成符合道德的习惯,就必须扫除美德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可事实上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结合!比如,盲目的勤奋既是甘当工具的人的典型美德,也是发财和成名的途径、医治无聊和情欲的疗效显著的毒剂,然而,人们对于勤奋那极大的危害则讳莫如深。所谓对人的教育,就是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吸引和好处而形成个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这方式一旦成了习惯、本能和激情,就必然反对个人的根本利益,必然“有益于大众”:我常常看到,盲目地一味勤奋,的确导致名利双收,但也夺去肌体器官的敏锐与灵巧;它使人享受名利,也是抗御无聊和情欲的主要手段,但同时使感官迟钝,使心灵面对新的刺激而失控。(在所有时代中,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忙碌,它知道以现有的勤奋和财力将无所进展,故而只能更加勤奋,获取更多的金钱;同样,许多天才人物也是付出多,收获少!我们的孙子辈也将会是这样!)

  倘若对人的教育成功了,那么个人的种种美德将有益于公众,而不利于个人的最高目标,很可能造成个人的精神苦闷和个人的夭折。赞美无私者、献身者、德行者,就是赞美不把自己的力量和理性用于保存、发展、提升和促进自己和扩张权力的人.这样的人毫不考虑自己,为人谦逊,与世无争,但对他们的赞美绝非源于忘我的精神!“最亲近者”赞美无私,是因为他从中捞到了好处!假若他以为自己是“无私的”,他就应阻止损害个人利益的倾向,更重要的是,他应这样宣布自己的无私:他并没有对无私叫好啊!这就暗示了时下正受尊崇的道德的矛盾所在:道德的动机与道德的原则刚好相悖!道德用以证明自己的东西又受到道德标准的反驳!

  “你应该舍弃自己,成为牺牲品。”这句话应该由那个舍弃个人利益、也许会在“个人应作牺牲”的要求下导致自身毁灭的人来宣布,这样才不致与他的道德标准相矛盾。一旦最亲近者(或者社会)为了公众利益而赞许利他主义时,马上就会有人说出刚好相反的话:“你应在无损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利益。”因此,“你应该”和“你不应该”都是对别人说教的。

  22.上帝为国王而存在

  一天开始了,让我们开始安排一天的工作,安排我们仁慈君王的庆典,他现在还在安睡呢。今天天气不好,我们得当心,不要说不好,别提“天气”之事;我们可以把今天的事务干得比平时更庄重一些,把庆典搞得更隆重一些。陛下也许龙体欠安,早餐时,我们将向他豪报昨晚最后一条好消息:蒙田①先生来了,他善于针对陛下的疾病说些让人愉快的玩笑话。陛下患的是结石病。我们将接见几个人(人!其中一个鼓气的老青蛙听到这个字,不知会说什么呢!“我不是人,我一向是物。”他会这样说),接见时间将此预计的还要长些,原因是向客人大谈那位在门上写诗的诗人,诗曰:“入门者使我感到荣幸;不入门者使我愉快。”可谓有礼、失礼兼备!这诗人也许对失礼处完全有辩解的理由。人说他的诗要比他这个拼凑打油诗的人好,于是,他说不定会继续大量写诗,尽可能遁世,这便是他有教养的意义所在了,亦即是他有教养的无教养的意义所在了!而一位君王总比他的“诗”更有价值,即使……

  ①蒙田(一五三三一一五九二),法国哲学家和作家。

  我们都在干些什么呀?我们在闲聊,而整个宫廷还以为我们在干活呢,宫廷知道我们遇上伤脑筋的事了:我们在窗台上点燃蜡烛之前是什么也看不见的。听!那不是钟声吗?见鬼!一天开始了,舞会开始了,而我们却不知它在进行!我们必须临时安排,全世界都是临时安排每一天的,今天我们就按世界的做法安排!

  我美妙的晨梦被打破了,极可能是被塔楼的钟声打破的。这钟声以其沉重性为特点,它现在宣告的是五点钟。我觉得,这次梦中的上帝是在同我的习惯开玩笑。我的习惯是让一天这样开始;让它适合于我,让它熨得可以忍受。我可能经常这样做了,做得过于正规,赛过王子。

  23.腐败的征兆

  人们注意到,社会上必然出现的腐败现象有如下征兆:

  第一,当某地出现腐败,形形色色的异端成见便大行其道,而民族的整体信仰反而变得苍白无力了。成见就是二等自由思想,谁为成见所左右,谁就选择某种被他认可的形式和公式。他让自己有选择权。与信教的人相比,持有成见的人在“人格”上要高得多,存在成见的社会就是一个拥有众多特殊个体、对特殊事物感兴趣的社会。以此视之,成见相对信仰而言总还是一个进步;也是一种迹象,表明人们的思考能力进一步解放,并且有要求思想自由的权利。崇尚古老宗教的人也在指责腐败现象了,但又发表许多言论,对那些最自由的思想家的成见进行恶意中伤。让我们记住,成见是“启蒙”的征兆。第二,人们因为社会衰退而指责发生腐败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对战争的赞誉以及对战争的兴趣明显低迷,人们追求生活的舒适,就像当年追求武士的功名和体育竞赛的荣誉一样。然而,人们所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那些古老民族在战争和体育竞技中得以辉煌展现的精力和激情时下几乎荡然无存,已转化为私人的激情了。诚然,在腐败社会里,一个民族耗费的精力比任何时代都多,个人精力也滥加抛掷。这在当初不大可能,因为那时人们还不够富裕啊!“衰败”的时代就是这样:悲剧无处不在上演,伟大的爱与恨层出不穷,知识的烈焰只面对上帝。

  第三,人们好像是在对责备成见和衰落作补偿似的,惯于对腐败时代一再说什么:这时代比较温和宽松;相对古时自信而强盛的时代而言,其残酷性己经锐减。我无法同意这种赞扬,也不同意那种责备,我只承认,社会的残酷性时下已文雅化了,它的古老模式显然违背当今时尚,然而,用语言和眼神造成的伤害、折磨却达到极致,恶意,以恶意为乐,这是现在才创造出来的。腐败的人们很风趣,也爱诽谤。他们知道,除了匕首和突袭外,还有别的杀人手段;他们知道,人们相信一切好话。

  第四,当“道德衰落”时,首先会涌现被人们称为暴君的人物。他们是先驱,是个体中早熟的佼佼者,只消稍等片刻,这些果实中的果实就在民族之林中成熟,变得黄橙橙的。本来,只为这些果实之故才有这树林呀!

  当腐败登峰造极并且爆发五花八门的暴君争斗时,必然会有凯撒式的暴君出来收抬残局,结束一场为争夺专制统治权而斗得精疲力竭的角逐,他充分利用了这“精疲力竭”,为自己。在凯撒时代,个人普遍十分成熟,因而“文化”极盛,硕果累累,这倒不是因为凯撒的缘故,尽管文化人中的翘楚向凯撒馅媚说,他们的一切均系凯撒所赐。事实是,这些人需要外部的安宁,因为他们内心混乱不堪。在这样的时代,贿赂及背叛无以复加,因为对不久才发现的“自我”之爱远比对古老而衰弱的“祖国”之爱强烈;面对动荡不安的命运要稳定自己,这种需要使得高贵者伸出双手,表示愿意接受有钱有势者向他们手里倾倒黄金。而如今,很少能展望一个确定的未来,人们都为今天而活,这种心态使得骗子有空子可钻,玩弄一些容易得手的伎俩。人们极易“为今天”而受骗或受贿,而把未来留给道德!众所周知,这些只为一己私利的个人比统治者更关心眼前,对自己和对未来都同样无法预计。他们也喜欢同拥有强权的人物结合,相信自己有办事和打听情况的能力,而这能力在普通人那里既得不到理解,又得不到好处;专制者或凯撒也很能理解个人的权利,哪怕个人有不法行为。他们也有兴趣为一种勇敢的私人道德说活并伸出援助之手。专制者也是用拿破仑一次堪称经典的讲话来看待自己的:“人们对我的一切指控,我有权用‘这就是我’这句话来回答。我是置身世外的,不受任何人的制约。我要求人们服从我,哪怕是我的幻想也得服从。人们应该毫不费力就能找到我的幻想,我专注于这种或那种娱乐之时的幻想。”拿破仑一次对妻子说,她有理由怀疑丈夫对婚姻的忠诚。

  腐败的时代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时代。苹果,我指的是个人、未来的播种者、精神拓殖的始作俑者、重建国家与社会联合构架的首创者。腐败只是一个民族在秋收时节的骂名。

  24.不同的不满

  柔弱的、不满的女性对于美化、深化生活具有想像力,而不满的男性一总是以男子大丈夫的形象出现―对于改善、稳定生活具有创意。

  前者有时甘愿让自己受骗,也乐意接受一点麻醉和狂热,这就表现了她们的弱点和妇道人家的本性,但从总体上说,她们从来就是得不到满足的,且为这无法医治的不满而苦恼.促使一些人创造麻醉剂、镇静剂一类的安忍办法,但她们正因此怨恨那些把医生看得比牧师还重的人,这样,她们是在为现实社会的苟延残喘而助兴了!假若自中世纪以来欧洲没有无数这样的不满意者,也许就不可能产生欧洲人那闻名的不断思变的能力了。男性不满者的要求过于粗略,从根本上说要求不高,故总能获得安宁。中国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大人物的知足导致求变的能力已经灭绝达数个世纪;如果欧洲的社会主义者和国家偶像崇拜者首先铲除那病态的、柔弱的、妇道的、至今犹浓厚存在的不满和浪漫,那么,他们采取的改善和稳定欧洲生活的措施将可能导致中国那种状况和中国式的“幸福”。

  欧洲是个病人,它应深深感谢它的无可救药,感谢疾病的不断变化。持续的新形势、新危机、新痛苦、新解救办法最终将产生一种过敏的理智,这敏感差不多就是天才,不管怎样总可以称之为天才之母吧。

  25.预先认定不可知

  世间存在一种并非罕见的、愚蠢的谦卑,人一沾上它,就永远成不了认知的高手。

  比如,某人看到某人引人瞩目的东西转身就跑,对自己说;“你受骗了!你的感官到哪儿去啦!这不可能是真的!”于是,他不再作更仔细的观察、更敏锐的倾听,而是像受到惊吓一般,退避三舍,竭力尽快将此物忘却。他内心的准则是:“凡与普遍观点相违背的东西,我都不要看!我也有资格发现真理吗?发现真理的人已经多如牛毛了。”

  26.生命是什么?

  生命意味着,不断把想死的东西从身边推开;生命意味着,对抗我们身边的——也不止是我们身边的―一切虚弱而老朽的东西。那么,生命是否就意味着,毫无孝心地对付濒死者、可怜人和行将就木者呢?——直充当杀手呢?

  可是,老摩西曾经告诫:“你不应杀生!”

  27.厌世者

  厌世者在干些什么呢?他倾力欲达更高的世界,想比所有肯定人生的人飞得高远。他抛却许多碍于飞行的东西。有些东西对他并非无价值,也并非不钟爱,但也被他扔到下面,为了向上的欲望而将其牺牲。这抛却和牺牲是他身上唯一可见的东西。

  于是,人们就赐给他一个厌世者的美名,他也就仗着这名分挺立于我们面前,裹着修道士头巾,犹如穿忏悔衫的幽灵。他对于自己给我们造成的影响是十分满意的。他要对我们隐晦的正是他的欲望、得意和超越我们的企图啊。是呀史他比我们想像的要聪明些,况且对我们如此谦恭有礼。好一个肯定人生的家伙!尽管他厌世,但与我们毫无二致。

  28.至善有害

  强者只顾推着我们向前,致使我们弱者无法坚持,我们终会死在他们手里。对于这一结局,我们虽有预见,但却无力改变。于是,我们对于自己身上本该受保护的东西也变得残酷了。我们的伟大即是我们的冷酷无情。

  我们终将为这一经历的结局付出一生的代价,这恰恰是伟人影响别人和时代的全部写照:正是由于他们的至善,由于只有他们能做的事才使许多弱者、不稳定者、成长者和理想者走向毁灭,因此伟人是有害的。也可能出现一味造成损害的情形,因为他们的至善只被那些失去理智和自我的人所接受,像饮烈酒一样将其喝光,于是酩配大醉,走上错路,摔得支离破碎。

  29.作补充说明的编子

  在法国,当有人开始为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古典戏剧“三一律”而斗争和辩护时,我们再度看见那时常可见又不愿见的一幕:

  为了让某些旧的规则继续存在,人们就为自己编造理由,而绝不承认习惯于旧规则的统治,也不承认不希望有新的规则出现。在每种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宗教内部,人们也如法炮制,古今皆然。当有人开始对习惯产生争议,并问及理由和目的时,人们就要在习惯后面补充,添加理由和目的。

  历代保守者的伟大虚伪性就在于此,他们是作补充说明的骗子!

  30.名人的喜剧

  名人,比如所有的政治家,无不需要名望。他们择友从来都有私下打算的:从这个人身上获取美德的光辉,从那个人身上拿来某些耳熟能详的个性,从第三者身上窃得“躺着晒太阳”的懒鬼名声―这毛病若偶尔为之并无大碍,会被视为闲散和随便,反而对扬名有益。

  名人总是在窥探和物色身边所需要的人,一会儿是幻想家,一会儿是行家里手,一会儿是想入非非者,一会儿是学究。这些人宛如他们的替身,可是未久即被一脚踢开。如此这般,名人的周围便不断出现无人的空白,但同时又有一些人不断蜂拥而至,想变为名人的“个性”。于是,这儿总是熙来攘往,一如通都大邑的繁忙。就像名人的个性一样,名人的名望是不断变化的,其变化手段要求这种变化,他们一会儿把这种、一会儿把那种真实的或杜撰的个性搬上舞台,当然也希望保留某些固定的、光彩照人的个性.这对于他们的喜剧和舞台表演艺术也是不可或缺的。

  31.买卖与高贵

  买卖与读书、写作一样,现在均被视为平常事,人人都在接受它的训练,即使不是生意人,也都每日在演练买卖的技艺,正如人类尚未开化之时,每人都是猎手,且每天都在训练猎技一样。那时,打猎是极为普通的事。然而,当它后来演变为权贵们的特权,便失去了日常和普通的特色,它不再是日常之需,而是奢华的雅兴了。

  总有一天,买卖也会变成这副模样的。可以看见必将出现这样的社会:不存在买卖行为,不需要买卖技艺,届时也许会有某些不大服从社会普通法规的人胆大妄为,把买卖当成一种感情的豪奢,那就使买卖变得高贵起来了,贵族也许会同样乐于献身商贸了,就像迄今献身于战争和政治一样。而政治到那时反倒一文不值了,它不再是高贵者的事业,人们将认为它卑鄙雌解,简直可以将它与党派文学、通俗文学一并列入“精神卖淫”之列。

  32.不受欢迎的门生

  “对这两个小家伙,我该怎么办呢?”一位哲学家沮丧地嚷道。该哲学家“败坏”了青年,一如当年苏格拉底所为。——他们是我不喜欢的门生,其中的一个连“不”都不会说;另一个逢人便讲:“一半对一半”。

  要是他们运用我的理论,前者将大吃苦头,因为我的思维方式要求有斗士的灵魂,给人制造痛苦的意志,喜欢说“不”,皮肤要硬;可他却会因外伤、内伤而久病衰弱下去;另一位遇事必取骑墙态度,事事做得适中。

  我倒希望我的敌人拥有这样的门生。

  33.教室之外

  “为了向诸位证实,人从本质上说是善良的动物,我要提请诸位注意这个事实:早先,人是很轻信的;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和无数次战胜自我之后,现在人变成怀疑的动物了。是的,人现在的确比以前坏了。”——“我不明白,人缘何现在变得更坏、疑心更重了呢?”——“因为他现在掌握了一门科学,他非有这科学不可!”

  34.隐藏的历史

  伟人无不具备反作用力。由于伟人的缘故,所有的历史都被重新置于天平上衡量,往昔成千上万个秘密从历史的隐匿角落爬了出来,进入伟人的阳光下。

  谁也无法预测,历史将来会是什么样子。也许,过去的历史基本上还未被发现哩!所以还需要很多这样的反作用力啊!

  35.异端邪说与巫术

  违背习俗地进行思考,这早已不是什么优秀的智力行为,而是强烈、摆脱羁绊、自我孤立、倔强、幸灾乐祸、邪恶的习性行为。异端邪说是巫术的侧面,它同巫术一样,自然是不足称道的,但也无害,或者说,本身还是值得尊重的。

  异端邪说者和巫师是两类恶人,其共同点是:既感到自己是邪恶的,又都有不可征服的嗜好,即喜欢破坏占统治地位的东西(人或观念)。

  宗教改革是中世纪精神的强化,当这种精神失去良知,宗教改革便促使这两类人大量涌现。

  36.遗言

  奥古斯都①大帝是个可畏的人物,但是,当他强权在握、炙手可热之时,却也能像睿智的苏格拉底一样保持沉默。人们定然记得,他的临终遗言直言不讳地糟践了自己,首次拉下了假面具。大意是说:他戴着假面上演了一场喜剧,饰演了“国父”这一角色,表现了皇帝的智慧,演得可谓精彩绝伦,说有多精彩就有多精彩!朋友们,为我鼓掌吧,喜剧到此结束啦!

  濒死的尼禄②冒出“多么伟大的艺术家呀”这个想法,正好是奥古斯都临终时的想法。演员的虚荣!演员的胡诌!与弥留之际的苏格拉底恰好形成反差!提比留斯③,这个最折磨自己的人死得倒很安详,此人乃真正的皇帝,而非演员。他临死时想什么呢?大抵是这样的:“生,就是长时间的死。我真盆,干嘛使那么多人折了寿里我的目的不就是做个施善的人么?我本应赐给他们永恒的生命,也就是看见他们永恒的死亡。瞧着他们死,我的眼力好着呐!你们这些了不起的观众呀!”当提比留斯经过长时的垂死挣扎又似乎恢复一些力气时,有人建议用枕头把他捂死―他等于死了两次二

  ①奥古斯都(公元前六三~公元一四),古罗马皇帝口

  ②尼禄(三七~六八),古罗马之暴君。

  ③提比留斯(一四~三七),古罗马皇帝。

  37.三种错误

  在近几个世纪中,人们大大促进了科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希望用科学对上帝的善意和智慧作最佳的理解,这个主要动机存在于英国伟人的灵魂里(比如牛顿);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相信知识的功利,尤其相信知识可与道德和幸福结合起来,这个主要动机存在于法国伟人的灵魂里(比如伏尔泰);再方面,是因为人们认为,在科学中可以获得并喜爱某些无私、无害、无辜、使自己满足的东西,它们根本不渗杂人的恶欲,这个主要动机存在于斯宾诺莎的灵魂里。斯宾诺莎作为认知者,自我感觉十分神圣。

  总而言之,这是三种错误的动机!

  38.爆炸的人

  若念及青年人的力量随时处于可能爆炸的状态,那么,当看见他们在决定做这件事或那件事并不是精心地选择,也绝少选择之时,也就毫不足奇了。

  吸引青年人的东西是做某件事的热情―宛如燃烧的导火线,而非事情本身。所以,精明一点的误导者善于向青年人许诺爆炸,而免谈千事情的理由;若谈理由,他就得不到这些火药瓶了!

  3,.改变了的趣味

  大众趣味的改变比观点的改变还重要;观点连同一切论据、反驳和整个理性面具仅仅是改变了的趣味之征兆罢了,而绝非它的根源。

  大众的趣味是怎样改变的呢?是由于权贵和社会闻人恬不知耻地贯彻己意,陈说他们喜欢或厌恶的评价标准并强迫他人接受,由此慢慢变成多数人的、最终变成大家的风气了。

  这些霸道者的感觉和“口味”之所以与众不同,其原因在于他们古怪的生活方式、奇特的营养和消化,说不定也在于他们血液和头脑中无机盐的多寡,一言以蔽之,在于他们的特异生理。他们理直气壮地相信自己的生理,对生理用那最细微、最优美的声音提出的种种要求言听计从。须知,他们的美学和道德评价就是其生理的“最优美的声音”啊。

  40.缺乏高贵风度

  士兵和军官的关系远远高于工人和雇主的关系。业已建立的军事文明至少在目前还高于所谓的工业文明,后者是有史以来一种最卑鄙的存在状态。

  在这儿起作用的乃是为生活所迫的律则:人们要生活,不得不出卖自己;但是人们蔑视那些乘人之危收买劳工的人。奇怪的是,服从可怕的强人、暴君和军事首领远远投有像服从那些名声不响、枯燥乏味之人,比如工业界巨子那么痛苦。工人惯于视雇主为狡诈、吸血的寡廉鲜耻之徒,他们充分利用他人的危难搞投机而全然不顾自己的形象、道德和名声。时下,厂主和商界大亨着实太缺乏高贵者那吸引人的仪表和气质了。倘若他们具有世袭贵族那高贵的眼神和优雅的姿态,那么,也许就不存在社会主义群众运动了,因为群众从根本上说是甘受奴役的,但先决条件是凌驾于头顶的上等人要证明白己是高尚的,天生就是发号施令的,而且要用高贵的风度来证明!连最普通的人也知道,高尚不是随便装得出来的,所以,他们十分敬重那经年累月从高尚中孕育出来的果实。然而,脑满肠肥的厂主缺乏高贵的风度,臭名远扬,遂使普通人产生一个想法:一个人凌驾他人之上原来全凭偶幸和运气,那好吧,我们普通人也来试试自己的偶幸和运气吧!让我们也来掷骰子吧!如此这般,社会主义运动就开始了。

  41.懊悔

  思想家把他的行为看成是为了获得某种启迪的试验和疑问,所以,成功与失败便是首要的答案。某事失败了,他就感到恼怒,甚至懊悔。

  他又把恼怒和懊悔留给受命做此事的人,这些人正等着遭鞭答,倘若恩主对成功不满的话。

  42.工作与无聊

  为了挣钱而找工作,这在文明国度几乎人人都是这样。工作是手段而非目的,所以,人们对工作并不精心挑选,只要它能带来丰厚的酬金就行。

  那种宁愿死也不干活的人越来越罕见了,要有,那就是难以满足的挑剔者,他们不以酬劳丰富而满足,除非工作本身使其满足。形形色色的艺术家和静观默察者属于这类怪人,还包括将其一生耗费在打猎、旅游、冒险和爱情交易上的徽鬼。这类人也想工作,但工作必须符合兴趣。如果符合了,他们就不计艰危,最繁重、最艰苦的工作也千;否则就断然徽散下去,哪怕因此受穷、丢脸、发生健康和生存危机而全然不顾。他们并不怎么害怕无聊,倒是更害怕千没有兴趣的工作。

  对于思想家和极富创意的奇才而言,无聊意味着灵魂“静若止水”,这自然十分讨仄,这灵魂本是幸福旅程和快乐之风的前导啊。可他们不得不忍受无聊,任凭它在自己身上施予影响。而这恰恰是下等人做不到的。想方设法把无聊从自己身上驱逐,这是人之常情,正如没有兴趣也干活一样普遍。相对欧洲人来说,亚洲人更能忍受长久而深沉的宁静,显示出他们的优势。亚洲人的麻醉剂也作用缓慢,要求人们忍耐,与欧洲的毒剂和烈酒那突发的效力迥异,这效力令人不怎么舒服。

  43.法律体现了什么?

  人们在研究一个民族的刑法时,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即认为这刑法体现了这民族的特性。实际上,法律体现的恰是这个民族感到陌生、古怪、罕见、充满异域情调的东西。法律只同习俗的例外情形相关。峻法严刑打击的对象是顺应异国民族之习俗的东西。

  伊斯兰教的清教徒只有两种死罪:一是除信仰清教派的真主外还信仰另一个真主;二是吸烟(他们称之为“可耻的酗酒行为”)。一位得知此事的英国人感到惊异,便问:“那么,杀人和通奸呢?”老族长答道:“真主对这些是仁慈和怜悯的!”

  古罗马人认为,一个女人如若通奸或喝酒就是犯了死罪。老凯多①说,当时,与亲近的人接吻已成习惯,那是为了检查女人是否喝过酒,闻一闻她有没有酒味。人们确实当场抓到许多饮瘤的女人,并且将其处死,原因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女人在酒精的作用下忘记矢口否认喝过酒,主要还是因为罗马人有所畏惧:害伯南欧妇女受狂饮滥醉的侵害。那时,酒刚刚传入欧洲,这可是叫人忧心的外国习俗呀!它足以动摇罗马人情感的根基!这无异于背叛罗马,同外国沆瀣一气!

  44.相信动机

  想知道人类行为所依据的动机,这是重要的,但对于研究者来说,更重要的是相信这种或那种动机,亦即相信人类迄今为止当作并想像为自身行为的杠杆的东西。人们内心的幸福和痛苦是依据他们对这种或那种动机的相信与否而定的,并非是依据真的动机!动机只能引起人们的二等兴趣。

  ①老凯多,古罗马将军和政治家,其曾孙小凯多为哲学家。

  45.伊壁鸿鲁

  关于伊壁鸠鲁①的个性,我的感觉也许与别人不同,这正是我引以为荣的地方。

  我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话语,均是一种享受,享受着古时一个午后的幸福。我见他双目凝望自茫茫的辽阔海面,在海滨巉岩的上空,艳阳高照,大大小小的动物沐浴着阳光,在嬉戏中显出怡然自得的神情,就像阳光和伊壁鸠鲁的眼神一样。

  这样的幸福,只有长期患病的人才能体会,这是眼福啊。人生的大海在这双眼睛面前已呈静止状态。对色泽斑斓、柔和而令人惊惧的海面总也看不厌。从来没有过这般简朴的极乐。

  ①伊壁鸠鲁(公元前三四一~公元前二七O),希腊哲学家,他认为以道德、教养为规范的享乐,是人生的至善之境。

  46.我们惊讶

  存在着一种深深的幸福感:科学探究出的那些事物经受住了考验,并且一再提供新的动机让人作新的探究。也可能还有不同的情况,是呀,我们对于自己评估的不稳定性和喜欢作种种幻想、对于人类的一切规律和概念的不断改变,一概深信不疑了,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大为惊讶,科学的成果竟然如此恒久不变!

  从前,人们不知道人的一切均可改变;道德习俗总是以为人的内心生活是用夹子固定在铁刨上的。如果当时让人讲童话和仙女故事,人们也许会感到类似的惊讶。人们对规律和永久性要是感到腻味了,神奇的事物就会使他们快乐。来一次,离开地面吧!飘浮在空中吧!迷失自我吧!疯狂吧!―此乃古人幻想的天堂般的纵情享乐。而我们的幸福则类似遭遇海难之后重新登岸,双脚立于古老而坚实的土地,惊诧的是,这上地并未发生动摇。

  47.论激情的压抑

  假定人们长期不让自己的激情释放,把表现激情视为“卑下”、粗鲁、小市民气、农民的特性,换句话说,假定人们压抑表现激情的语言和表情姿态(并非压抑激情本身),那么造成的结果将适得其反,就是说压抑了激情本身,至少是对激情的削弱和改变。

  路易十四的宫廷及其所有的附庸就是最具教训的实例,用后的一个时代因沐浴着压抑激情的教化,故而激情荡然无存,代之而起是一派妩媚、浅薄、矫揉造作的习气,人们连表现粗野举止的能力也不具备了,面对侮辱,也只用彬彬有礼的言辞接受或回敬。

  当代的情形刚好相反。生活中,舞台上,尤其在出版物中,狂乱和乖张的激情俯拾皆是,时下人们要的就是激情的习气,而非激情本身!

  尽管如此,人们终究会获得激情的。到那时,我们的后代将具备真正的粗野,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粗野。

  48.对痛苦的认识

  人和时代对痛苦即对心灵和肉体痛苦的认识不同,这是区分人与人、时代与时代的无可替代的标识。关于肉体痛苦,尽性我们的健康大受损害,衰弱不堪,但因缺乏足够的自我体验,故而我辈同恐怖时代相比既蠢钝又喜幻想。恐怖时代是最漫长的时代,个人为了免受暴力的侵害,必须自我保护,甚至不得不成为施暴者。人和时代对痛苦即对心灵和肉体痛苦的认识不同, 这是区分人与人、时代与时代的无可替代的标识。

  关于肉体痛苦, 尽管我们的健康大受损害, 衰弱不堪, 但因缺乏足够的自我体验, 故而我辈同恐怖时代相比既蠢钝又喜幻想。恐怖时代是最漫长的时代, 各人为了免受暴力的侵害, 必须自我保护, 甚至不得不成为施暴者。当时, 人们对肉体的痛苦和残疾有着丰富的历练, 把遭受残酷、自愿经受痛苦视为必不可少的自我保存手段。

  人们既教育周围的人要忍受痛苦, 又乐于给别人添加痛苦, 看见令人发指的痛苦被转嫁到他人身上, 自己便只剩下一种感觉, 即自我安全感。

  关于心灵痛苦, 我是这样观察每个人的: 看他是用自身的经验还是用旁人的描述认识它; 看他是否尽管佯装痛苦, 但仍然认为有必要把痛苦当作精心塑造自己的一种标识;或者,看他是干脆否认自己心灵底蕴的巨痛,还是直言这巨痛,就像直言肉体的巨痛比如牙痛胃痛一样。可是,现在大多数人给我的印象是这样的:由于对双重痛苦缺乏普遍的历练,受苦者的模样又是很奇特可怕,故而产生的后果是:时下人们与过去的人相比,对痛苦的憎恶可谓刻骨铭心,对它的非难远胜于当时,觉得痛苦的存在―不妨说是理念中痛苦的存在―几乎无法忍受,从而造责整个世界失去天良。种种悲观主义哲学的登场断然不是象征着可怕的巨痛,而是对各个时代的一切价值提出怀疑。在这些时代,生活的闲雅和轻松使得心灵和肉体的小痛苦看似充满血腥味的凶神恶煞,其实那痛苦就像蚊子叮咬一般,况且在所难免,而且由于人们缺乏真正的痛苦体验,生活的闲雅和轻松又使得普遍的痛苦理念像是无以复加的痛苦似的。

上一篇:学护理的路,怎么走才能有前途?
下一篇:洪金宝在哪部电影饰演一个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