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十篇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篇1

  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

  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篇2

  一、研究西方美术教育评价的意义

  在我国的美术教育领域,许多学者将西方的理论不加以深入研究便提倡推广,这将使我国美术教育成为无本之木。分析西方美术教育的失败与经验教训,加强对西方美术教育的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美术教育经验,拓展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空间。具体意义如下:

  1.在与西方美术教育评价理论的比较中,寻找与我国美术教育的差别和相似点,对世界历史学、人文学及社会学的研究有很大价值。

  2.对西方相关理论的弊端和负面影响进行研究,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有借鉴作用。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教训,就是对我国的启示,他们在教育实践中走的弯路,我们通过吸取教训,可以避免历史重演。

  3.研究西方相关理论的精髓,能够指导我国美术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美术教育思想的价值,丰富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容、经验和理论。

  4.深入研究美国相关理论,能够开阔我国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拓展我国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路,探索出美术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径。

  二、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评价

  在小学美术教育阶段,实际上正是学生刚接触美术教育的阶段,是其整个绘画观念亟须引导、为将来的绘画乃至艺术素养奠基的重要启蒙阶段。实际上,这个阶段不但学生需要引导并形成艺术观念,对于教学评价来说,更是一个观念问题,即教育评价由观念决定。目前,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正处在理性科学极向浪漫表现极靠拢的阶段,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正从“一元”标准向“多元”标准发展,更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力、思维、情感及态度等的评价。

  三、美国的小学美术教育评价

  美国教育评价理论虽然有不同,但仅仅在方式上、内容上是相通的,都不采纳等级制,这是由美国文化决定的。艾斯纳的“学科中心论”创造了CTPP教育评价模型,即领域、输入、过程和作品,强调评价的优点在于引导学生对课程目标的重视,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反对评价成为学生进行奖励或者是惩罚的手段,反对分等级。

  与上述理论注重课程目标不同,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论”主张创作过程比完成作品更为重要。但是在反对将儿童作品分等级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罗恩菲德认为这会使儿童的注意力从创作过程专项完成作品,尤其是曾经受到过某些阻碍但在首次的创作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儿童,会增加另一次的打击。

  查阅美国巴雷特?肯特儿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通过大自然表达”中教学步骤的第九步“评估”中的具体内容:(1)自我评估,分别为“我是否用水彩或者其他颜料创作抽象作品以表达冲动”、“我是否制作了抽象的小草图”及“我是否用色彩与轮廓的描述表现冲动”;(2)他人评估,分别为“判断创造者是否运用有特点的艺术基础和设计原则表现出他的理论基础”、“指导小组成员猜测他人作品的冲动”及“是否在小组展示作品”;(3)教师评估,分别为“他是否用水彩或者其他颜料创作抽象作品以表达冲动”、“他是否制作了抽象的小草图”及“他是否用色彩与轮廓的描述表现冲动”。很明显,在这些评估中,没有任何评估采用分等级的形式,这正是艾斯纳和罗恩菲德的思想,即艾斯纳认为教育评价与分等级是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而罗恩菲德反对把学生作品分级评价。在上文罗列的评价标准中,出现最多的是“是否……以表达了冲动”,这正是罗恩菲德的评价标准,即儿童是否真切地体验到他的行为,是否有表现自己的积极欲望及表现的程度。

  所以对现今的美国的小学美术评价理论进行分析,仍然是受到艾斯纳的“学科中心论”及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论”的影响,并且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向着科学理性极的方向上发展。

  将中美小学美术教育评价标准进行比较能够看出,上文《课程标准》的一系列评价标准与艾斯纳的理论中将评价过程看做是诊断程序的观念是基本相同的,可以说这是与美国小学美术教育评价标准相靠拢的地方。《小学生等级制学业评价研究》依然将标准分了模糊的等级,这与美国坚决不分等级的标准是不同的。

  四、我国小学美术教育评价存在问题

  1.基础教育中的美术课程教学衔接缺乏,不能将学生学到的美术知识进行串联。我国部分教师仍然采用教育部所指定的美术教科书,进行教案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并且,我国原来的教科书基本都是螺旋型和直线型排列,一课一题,难以将课程衔接,使小学与初中、高中美术课产生断层。

  2.美术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践过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我国美术教育过分强调课本中心性,造成与实际生活存在差距,只能使学生被动地上课,更不会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教育效果便不尽如人意。

  3.多样性和综合性不足,课程结构单一。基本所有学校仅关注美术学科本身的技能和知识,注重单纯的技巧的传授,忽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难以与和会、地方和历史文化相渗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过于强调学科中心,仅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从实践看,美术教学在实施和设计上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强调教师中心和学科中心,学生依然根据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及要求进行学习,教师以学生的成果为基础进行评价,这造成学生的创造性难以发挥,影响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展现。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基础教育;美术教育;适应性;美术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

  基础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基础美术教育是基础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效组成部分之一。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历程中,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无论是作为实现美育的途径还是作为辅德教育的手段,由于其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被纳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美术课程改革的选点试行到随后的全国推行,又到经过十年教育实践后的2011年美术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无论是从课程基本理念的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还是美术课程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总目标的设定,都是围绕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进行的。那么,基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都涵盖哪些阶段、包括哪些内容、应该如何适应等问题,则是本文要简要探讨的主旨。

  1、教育适应性与基础美术教育适应性的阶段内涵

  教育适应性理论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教育的主体(教育者或学校)根据未来的需求,适时、主动地改变自身的特性和教育教学方式,以适应外部条件变化的需要?。教育适应性理论要求教育的主体根据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向,适时主动地调整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式等以适应外部条件和客观需要。基础美术教育的教育理论由基础教育教学理论、美术专业技术和美术专业理论三部分构成,无论是从心理学、教育学、通识教育课程看,还是从美术技能、美术欣赏,美术史、美术类型等进行分析,也不论从现代多媒体教学用具进行实践教学,这一切都要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不同阶段,既不能超越,也不能滞后于这个阶段,否则将不能适应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审美意识的提高与健康成长的需要。

  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领域,基础教育主要涵盖四部分:幼儿教育(也称幼儿园教育或学龄前教育)、小学教育、初级中学教育和高级中学教育。基础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相应的也被划分为:幼儿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初级中学美术教育和高级中学美术教育。在基础美术课程改革以前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中,忽视了不同教育阶段的之间的有机联系,出现并长时间的存在着各个教学阶段的割裂,较为明显的是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内容与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重复,初中阶段的课程内容与高中阶段教学内容的重叠,造成了知识的重叠讲授和教学时间的浪费,这就不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连续性和高效性。基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不仅仅包括基础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为初中美术教育做基础铺垫,初中美术教育为高中美术教育做中坚准备,还包含整个基础美术教育为高等院校专业美术教育和公共美术教育的准备,并且,基础美术教育还要适应高等院校的专业美术教育的公共美术教育。

  2、基础美术教育适应性内容

  基础美术教育是基础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对学生心灵启迪的教育,艺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通过艺术教育实践,使学生的审美境界、社会应用及创新等方面有显著提高,美术教学不但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艺术审美教育,而且又促使了艺术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基础美术教育是高等公共美术教育的准备阶段,同时也是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的基础。基于这种现状和要求,决定了基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所涵盖非常丰富的教学内容。

  美术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老师则在这一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学习现状进行较具针对性的教学,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则是基础艺术教育对包括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最根本的的要求。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将中小学美术老师由最初的技法传授角色转化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角色,在学生面前不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根据学生的绘画程度实施以教,此时美术老师以课堂的互动者和引领者的身份存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互动中建立起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一座牢固的桥梁。作为课程改革的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2。从新修订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可以更进一步的看出,由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基础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在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育评价标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这两种维度的教学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例如,高中美术教育主要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但也担负着为高等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3、基础美术教育如何体现适应性

  基础美术教育应该具有适应性,而基础美术教育又包含幼儿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初中美术教育和高中美术教育,我们认为,这些不同阶段的美术教育属于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同时,高中美术教育又兼具着为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培养后备军的任务,即基础美术教育中美术取向的基础美术教育(高中阶段)。

  一般来讲,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是主体性、基础性的。由于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美术教育的构成因素必须包括美术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3这就要求我们,其一,基础美术教育要具有综合性,实质上,综合性是基础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性质,基础美术教育要通过这些学科的内容来体现基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其二,基础美术教育还体现在不同阶段的教育之间通过连接性来实现其适应性;其三,从美术教育的美术取向来讲,高中美术教育还应通过美术取向来体现其适应性,担任为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

  1、 胡明宝.高等师范素质教育概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第2页!第3页.2000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出版

  3、李勇主编《美术教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作者简介:张艳(1974.10.2),女,河南商丘人,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美术教师。

  邮寄地址:河南商丘市实验中学(高中部)美术办公室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篇4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篇5

  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缺少了民族文化,一个国家就缺少了灵魂,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日渐衰退的局面,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民族文化美学价值的关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提高美术课程文化艺术水平的方法。本文分析了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及传承的现状,指出了民族文化对于美术教学的意义,针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民族文化;渗透与传承

  引言: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对于各个领域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美学教育方面,美术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民族文化起到传承和弘扬的作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美术教学作为提高小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素质的重要课程,在小学教育整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巧妙融合民族文化,是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考的重要的课题。

  1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在西方文化渊源流入中国的过程中,难免对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一些定力不强的人多少有些崇洋,对本国的民族文化不够重视,认为民族文化历史太过久远,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已经过时了,这种论调一度制约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其次,学校教育针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的不到位。学校作为教育学生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一些民族文化就是靠教育才得以发展下去,但由于一些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民族文化意识,导致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知之甚少,自然对于文化传承与弘扬没有确切的认识,也不清楚民族文化对于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导致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

  2民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艺术表达方式的综合,是随着历史积淀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区别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特征,民族文化是不同民族的人们智慧的积淀,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集体标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巧妙融合民族文化的元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深入感知民族美术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独特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关爱民族文化,保护美术遗产的积极性和热情。我国近些年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理论,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小学生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学校及教师的不可忽视的责任。发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加强在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术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学会观察美、感受美,进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民族文化作为美术艺术的土壤和泉源,它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素材,一些画家们都是在民族文化感受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历代美术大师都将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基础表达,蕴藏在自己的画作中,我国悠久的艺术发展史验证了民族文化在美术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关键。

  3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分析

  3.1提高美术教师专业素质,转变其传统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部分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对于美术教学的文化属性不够重视,对于传统民族文化在美术中的应用理解不透彻,加之学校在美术教学上投入的资金与政策支持相对于其他学科相差很多,导致美术教学效果不佳。首先,学校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学校要组织美术教师进行民族文化学习和深造,掌握民族文化精髓,进而提高美术教学的文化性。其次,教师要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引入民族文化的教学内容,以民族文化为基点,强化美术教学,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一些民族文化博物馆,带领学生欣赏一些美术遗产,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对于美学的价值和意义。

  3.2注重艺术欣赏,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美术教学的基础方式是模仿,教师在教授学生绘画线条及绘画基础理论知识时,将一些线条的使用,和一些简单静物的绘画做好演示,学生以模仿为主,但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就要强化美术方面的积累,具体可以采用的办法就是加强艺术欣赏。首先,教师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例如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一些各民族不同的美术作品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讲解不同民族绘画风格,作者画作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例如,山西剪纸也是民族艺术的一种,一些节日运用红纸剪出很多寓意吉祥的动物。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绘画展览,为学生订购画册,为学生创造民族艺术欣赏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观察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小学生民族艺术审美素养。

  3.3注重美术实践,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最终要落到学生的实践作品上,美术教学不单单教授绘画,还有一些剪纸、叠纸、手工等课程,美术理论知识必须经过实践才能发挥其价值和意义,因此,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美术教学的关键。例如三年级第五册有一节美术课程名为《红色的画》,红色是我国传统艺术中运用较多的颜色,我们经常称之为“中国红”,代表着丰收、喜庆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例如红灯笼、红对联、红剪纸、红蜡烛等等。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让学生以红色为主题,可以绘画,也可以做剪纸、手工作品等,既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结语:

  由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加深,小学美术教学在小学整体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美术中渗透民族文化,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姜影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万宝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篇6

  一、关于美育的观念变化和实践

  2016年全面贯彻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2015〕71号)》,理论阐释开始深入,而从上而下的实施措施也见出成效。首先是教育部为深入贯彻落实文件要求,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主体责任,决定启动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签署工作,从2016年起分批次与各省(区、市)签订备忘录。 8月29日与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山东、重庆、四川、甘肃等8省(市)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以此推动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构建上下联动、统筹整合、协同推进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工作机制。按照新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言,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意义重大。根据备忘录,教育部将对8省(市)在学校美育综合改革、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美育教研科研、全国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建设、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美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西部地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建设和乡村美育教师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倾斜。

  这一年,对于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的认识正不断深入。在时代教育不断发展并走向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有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全国不少教学机构相继成立美育研究中心,如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美院等等几十所院校的校级美育中心开展了校园美育工作。而围绕美育的专题理论探讨也此起彼伏, 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由全国美育联盟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的“致道游艺美天下―第二届中国美育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6月由中人生科学学会美育研究会发起主办的“以美育人,发展创新 ?全国学校美育交流观摩研讨会”在大连召开; 9月在北京舞蹈学院举行“首届舞蹈美育研讨会”;11月在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举行“高校美育理论建构与教学研究”研讨会; 12月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主办“大小之美,育于初心 ”美育工作研讨会在京举行等等。不同研讨会都围绕国办文件和学校美育工作,做了各自侧重的学术探讨,从不同方面强化了美育的重要性。专家们都意识到美育的春天到来了,要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努力创建美育的新局面。要致力于通过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突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等方式,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美育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造就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人才。同时,专家们提出要突破传统校园教育囿于“象牙塔”内的局限,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建立大、中、小学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培养美育人才的新机制,促进美育人才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将学校美育师资水平的提高和传播美育工作的社会公益力量培养有效结合,形成全民参与、全社会力量共同促进“美育”工作的局面,促进民族文化素质和公民道德修养的整体进步。

  此外,美育进入中小学的举措已经在各地的不同形式中得到体现,诸如北京实施的艺术“高参小 ”项目,北京主要的艺术专业学校和学科都下到小学帮助艺术入课堂,效果不同凡响。上海由上戏师生排演的教育示范剧、“韵剧”《悲惨世界》《老人与海》,获得很好反响。

  2016年12月2日下午,全国普通高校美育改革发展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为年度美育高扬做了总结。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座谈会上强调,“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既是时代赋予学校美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学校美育自身的不懈追求。要进一步提高对美育重要性的认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抓住关键领域,切实推动高校美育改革与发展。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强化高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公共艺术教育要确保面向人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要进一步优化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科布局,努力探索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体系。艺术师范教育要深化课程改革,培养满足基础教育需要的美育教师。

  二、艺术学理论的研讨和现实针对性

  人们公认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艺术教育,艺术多门类的审美艺术精神对于美育实施具有重要作用。而艺术学理论的探讨、艺术各学科的研究,以及艺术多领域的教育变化,都关涉于艺术教育和美育的跃进。这一年艺术学界不断举行艺术学理论与艺术教育相关理论研讨,深入确认艺术教育的价值与拓展创新意义,越来越多的学术研讨、越来越广泛参与的艺术学命题拓展话题、越来越深入的分析、越来越触及人本和教育的观念得到学术界的呼应。 2016年6月,在杭州举行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影视教育高层论坛,强化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开启从传统影视艺术教育向时代新鲜的 VR、AR等虚拟技术对于教学的促发与影响跃进的新方向。同月,在北京成立了第三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于拓展“艺术专业博士”学位提出了研究的命题。 7月,在大连举行全国艺术院校长论坛暨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将艺术专业紧密联系的创新创业提到理论倡导与实践进程中。 9月,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举行,在主题设计上,突出强调了中国古老文明中孕育起来的中国艺术发展特征及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 10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艺术学晋升学科门类 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以“梳理艺术学科建设成就,推进艺术教育转型创新”为宗旨,开展深入探讨,共同谋划艺术学科发展的宏图。 11月在广州,由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以“艺管新视界―― Rolling the Future”的主题吸引世界不同国家专家汇聚一堂,分享在艺术管理教育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共同思考全球化、数字化背景下中国艺术管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11月在南京,全国艺术学年会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涉及创建“比较艺术学”命题,分析了当下艺术学理论认知的难题与焦点,中国艺术学理论的话语权、学科体制和中国艺术学的核心内涵等。 12月在北大举行第十一届全国艺术院校长高峰论坛,针对艺术学的文化建构、美育的精神和艺术教育的多方面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同样 12月,在杭州由中国教育学会和世界艺术教育联盟主办的 “2016国际艺术教育高端研讨会”,主题是“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出席会议国内外专家围绕艺术教育本质意义与实践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切磋与论说。

  上述研讨概要说明,艺术已经成为人文学科的显学,对于艺术理论、艺术学基础认知、艺术的本土化发展、艺术教育的精神和普及方向,艺术深入生活与渗透整体的人的教育的趋向,都越来越具有共识性。

  三、提升艺术学科、艺术教育的其他举措

  (1)在艺考问题上的举措: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对 2016年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进行部署,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有两个方面,首先在招生方法上,明确要求高校艺术类专业应综合考虑考生艺术专业成绩和高考文化成绩,择优选拔录取。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应采取同一种录取办法。其次在文化素质要求上,要求录取期间各省(区、市)和高校不得为了完成招生计划而降低初次划定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这一年重要的艺术院校都开始强化文化课成绩的比重,有效的改变了艺考不重视文化的观念。

  (2)在本科审核评估和研究生学科评估上稳步进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国家既定的任务,在2016年持续开展的高校中,对于艺术学科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开始兼顾学科特殊性,包括对于特殊的设备、人员比例、学术要求等一些评审关注差异,但整体上的顾及艺术特殊性的本科审核评估还没有专门化设定,有待实践进一步总结探讨。随着审核评估的延续,专业艺术院校和大学艺术系科对于自身特性的主体意识越来越明确。与之相关的是一年前开展的国家本科专业的课程标准和研究生学科标准制定,年内修订完成并将在 2017年实施。研究生学科评估正稳步进行, 2016年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对于全国的学位点进行全面评估,支持和停办、警示相结合,也给艺术专业学位办学单位带来了强烈反响。

  (3)关于双一流学科建设所波及的术教育状况的变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015年8月 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 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总体方案》,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支持举措和组织实施等做出了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好《总体方案》,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实施办法》,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对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管理方式、组织实施等做出具体规定。为此全国高校都进入了“高速跑步”阶段。这一年恰好是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申报年,采取的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必须一起申报,带了显然的震荡,许多高校都改变了申报学科点似的争先恐后建学科点的方式,开始主动削减条件不好的学科点以免评估难看。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羌族地区,农村美术教育

   

  近年来随着十二年义务制教育改革的深入,使普遍的教育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但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使山区的教育与城市有着明显的差距。对于边远山区学生的教育与改革,引起了教育界以及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教育不平衡的问题也日趋严重。走进川西岷江河谷的羌族聚居地,我们很容易看到这种巨大的差距。羌族地区的农村美术教育的基础建设,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很不规范,不完整。中小学美术课,作为一门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人文课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构建完整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与其它学科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这些缺陷在改革的浪潮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对此,笔者在读书期间曾做过一些调查和思考,再此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博士论文,农村美术教育。

  一 四川羌族地区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比较缺乏,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就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来说,教育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处于四川西北地带岷江流域的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从3000多年前殷商时掘的甲骨文中记载着最古老的人类族号即“羌”,正是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的悠久的名字文化,丰富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宝库。

  就今天羌族地区的美术教育来说,从过去的口传心授发展到了学堂教育,城市地区的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系统也很完善,但相对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的美术教育则比较落后,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羌族农村地区学校的中小学还没有真正落实美术课,有的学校甚至无教师、无教材、无作业、无考核、无检查。近60%的农村山区没有美术专职教师,美术教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多为兼职;且农村山区学校整体开课率尚不到40%。师资力量的缺乏和教学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农村教育相对比较落后的局面,而学校领导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家庭、学校等各领域只注重语、数、外教学质量的提高,美术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地位”不高,又不需要应付考试,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美育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和价值观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重智育而轻美育的思想和形式依旧广泛存在,使得农村贫困地区美术课基本上流于形式。

  此外,由于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简陋的教学设备与教师素质的影响了美术教育的时代性、实用性、灵活性,从而出现对美术教育认识的片面性,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意识,造成农村审美素质普遍低下的局面。

  由于中国西部边远地区的农村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贫富悬殊太大,发展极不平衡。博士论文,农村美术教育。基础设施差、发展速度慢,使得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器材缺乏、教育设备简陋、学生买不起学习用具等,从根本上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 改革课程改变教材,使之适应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

  鉴于农村美术教育缓慢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我觉得对农村的美术教育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充分发挥和挖掘农村美术教育的潜力和利用自然的环境作为美术教育素材,根据农村美术教育的实际特点大胆地进行农村美术教育探索和研究,变劣势为优势,就羌族地区来说每一座山川,每一条河流都有着优美的形式和绚丽的色彩,同时羌族的碉楼和刺绣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相当好的教学素材,而几乎每一个羌族学生都对这些有着深刻的印象,因此,应该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

  作为农村贫困地区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在顺应教材改革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农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由于现今所使用的美术教材往往都渗透着都市人的审美情趣,充满了都市色彩和浓厚的西方美术文化观念。即使教材中涉及到一些民间美术的内容,也多是以都市人猎奇的眼光来欣赏和判断。教材内容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农村学生鲜活的生活感知体验,远离了他们的文化氛围,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切勿照搬城镇美术教育模式。

  1. 改变课程使之更贴近学生实际

  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及时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习的、教师所擅长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想联系,运用生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即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增设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摆脱教材的束缚就是在新课改的基础上结合地区文化特色与实际生活,对原有的教学课程作适当的修改和扩充。

  2. 更换教材让本土乡村教材进入课堂

  教材中在保留一部分与时代接轨的内容的同时可适当地增添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在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时,融入与自身环境相关的文化,使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博士论文,农村美术教育。在一些中小学的教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同样的内容,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列举达芬奇、米开郎基罗的著名油画时,城市里的学生一部分都能懂,但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几乎根本不知所云,一方面正是由于农村学生对外面世界的认识较少,印象模糊,因此则需要老师的细心教导,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如介绍文艺复兴的作品时,应当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使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化。另一方面羌族地区的学生深受自身文化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一时也很难理解外面的文化,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普遍茫的现象。

  因此,在羌族地区的美术教育改革进程中,我们应当结合羌族自身的民族特色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既传承民族的文化,又结合外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在这样的教育引导下,学生同时拥有了继承与创新的活力,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也能充分发挥民族文艺复兴的作用。

  3. 引导学生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丰富的民间美术的魅力

  羌族本身是一个不缺少美育的民族,不论是羌族地区的城镇学校,还是农村贫困学校,他们的美术是植根于生活,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红花绿叶,在这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美丽的羌山羌寨是他们的家,是他们最为熟悉和热爱的土地。身着母亲绣的衣裙、鞋子、头帕和飘带,不仅传统深厚,而且图案繁多,花卉瓜果、飞禽走兽、人物风景、神话传说……这些来自于生活的丰富素材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因此,作为美术教育者一定要引导他们走进自然、融入自然。从自然中发掘并积累素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罗丹论艺术》),可见启发学生对美的发现是美术教育过程中重要的因素。定期带学生融入自然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美丽的同时,更锻炼了学生的手动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农村面貌也是日新月异。博士论文,农村美术教育。在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不应当忽视正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要与时俱进,因此培养学生对环境变化的观察同等重要。观察近年来一幢幢小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这些都是现代新农村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农村学生认识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美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描绘身边农村的变化,通过观察了解、描绘家乡的过去、感受家乡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浓浓乡土情怀。

  羌民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术资源库,不管是他的历史还是他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有着可以让我们美术教育者吸取的精华。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美丽、质朴、可爱的民族,摄取美丽的自然画面,并以此为媒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三 灵活运用民族地区的各种文化资源,开辟新的美术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根据教材以及课程的安排,组织学生走进山间羌寨,开辟教室以外的教学新场所。以不同的方式进入大自然,描绘家乡,这样不但能使孩子们兴趣盎然,还能使他们的作品富有真情实感,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看到诸如鹅卵石、泥土、羽毛、树叶等都是进行工艺制作的好材料。结合这些资源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出如编织、树叶拼贴、捏泥人、种子粘贴等工艺课。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开展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充满活力并不断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热爱美术、学习美术的热情得到提高,学习美术的人多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村美术教育才会不断发展并走向繁荣。

  四、结语

  在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羌族文化也正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地衰退,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来,羌族文化更是遭受了空前的损失,古老的文化传承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对羌族文化的传承、抢救与保护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因此,作为一个民族地区的教师,面对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而损失惨重的民族,民族的文艺复兴应当占首要地位。博士论文,农村美术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新美术教育观念,扭转对美术教育的偏见,改变以城市学校开展美术教育的模式来衡量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的做法,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模式很有必要。羌族地区的农村美术教育应当立足于现实生活环境中去,引导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继承与发展羌族的文化与艺术。博士论文,农村美术教育。在条件缺乏的贫困地区也能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利用现实环境中的资源创造新的教学成果,使美育的目的能够真正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走出原有艰难的教学困境,走出室内教学的局限,走进拥有丰富资源的自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健康有序的民族发展,在民族的文艺复兴进程中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海霞、金秋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大百科[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唐平、杨瑞洪基础绘画教材—简笔画[M] 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3〕郑国庆教育学教程[M]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年9月北京第1版

  〔4〕杨瑞洪刘晓平唐平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M]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9年8月

  〔5〕黄小平对高师美术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Z] 艺术教育[Z]

  〔6〕章瑞安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Z]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时代诉求未来发展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境况和时代诉求

  回溯历史,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正是在师范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6年,南京两江师范学堂设立图画手工科,标志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起步,随即保定北洋师范学堂和杭州师范学堂等也实施了以西洋美术教育内容和方法为主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手段。随后,苏州美专、北京美专、杭州美专等私立美术学校和国立美术系科相继建立,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为现代规模化教学所取代;美术教育不再仅仅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更在于职业化的训练和社会普遍的美育功能。教学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个人经验的传授,而是成为系统化、学科化和规范化的普遍教学;美术的培育对象也由少数文化精英转向社会大众,强化美育在大众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现实让我们感到,能够承担和实践这一使命和责任的教育者还不够多,美术教育的主导性还不够强。具体体现为,首先,许多美术教育者对民族美术教育无从着手,简单地以传统的教学和创作状态来应对当今多变的美术教育形式。同时,自身的师德修养理论研究及学术思想、创作能力都很匮乏。同时,只热衷于西方美术观念、思维方式,完全用西方的色彩、素描技能来建构自己的美术形态,对民族传统美术的价值缺乏深入理解,使外来文化占据了美术教材、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主导地位。西方美术内容与艺术观点往往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与核心,出现了对西方美术教育的理念、课程、教学体系的模仿、照搬,以至于当代美术教育务虚多、求实少,急功近利多、长远思考少。所以,高校美术教育肩负着中国美术人才培养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振兴的任务,是民族美术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础、教育理念和方法,这决定了美术教育的抉择与走向。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代美术教育的时代诉求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理念与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充满启示性意义。高师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学院的不同之处,应该是把研究学术、搞艺术创作和为人师表结合起来,这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师资建设的关键。为师、为学、为艺,应该是从事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艺术家、教育家共同追寻和坚持的理想。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学者,慎思、笃行、问道;为艺者,敏悟、游心、抒怀。三种不同的文化使命与生活状态,都聚集在当代高师美术教育者的身上。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美术师资。优秀的教师不一定画得最好,但一定要教得最好,其着眼点应该放在美术教育上,因此,美术教师首先是为师,应该是美术教育家而不是单纯的创作家,为师比为艺更为重要,“师范性”是根本。另外,对为师者来说,还必须在美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中有较高建树,这是根本,所以,明确教学、科研和创作三者的关系后,确立教育性、研究性、学术性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纵观当前高师美术教育现状,在各方面都存在明显问题,长期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高的师资需求不协调;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凸显出了滞后的现状,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教育思想、教育能力等方面都远达不到要求,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偏离师范教育特点,使很多从事师范美术教育的管理者、师生,对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使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范性”无从体现。二是缺乏完整的、科学的高师美术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受专业美术院校的影响严重。课程体系偏离师范要求,缺乏针对中小学美术师资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合理课程结构;美术技法与理论不符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专业化倾向明显,教育知识中的教育学、心理学也缺乏美术教育的特点。三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中小学教育要求不适应。高师毕业生专业知识综合性差,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薄弱;师德素质和修养程度不足;缺乏中小学教学所需的广博的人文学养和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多面性的专业知识,缺乏艺术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另外,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美术教育跟进吃力,甚至无所适从。在教学管理上存在形式主义严重的问题,教学实践活动目的不明,学生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严重制约着基础美术教育的质量,也阻碍着美术教育的步伐。四是在高师美术教育的方式上,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师范性,偏离师范的要求。教学上,长期沿用专业美术教学模式,以培养专业美术创作人员或设计人员的方式进行教学,尤其技能教学与教师教育脱节,孤立的知识没有结合教学法,没有针对中小学的教学需求设立相应的师范美术教学的规范课程体系,以至于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五是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资没有严格根据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需求而设立,师资结构长期来源于专业院校,以至于有些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远离中小学美术教育。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道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篇9

  美育是在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上的人格教育,是在关注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上的素质教育,是在提高生命质量、人生价值的人的终极关怀上的生命教育。正如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可以陶冶情操,使人的心灵日趋高尚纯洁;去私忘我,使人的心灵日趋和谐平等;发展个性,使人提高创造精神;美化人生,忘却忧患,去掉生活恶习,代替不良消遣,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的享受;丰富科学知识,充实人生,使人增添勇敢活泼的进取精神。”

  在中国的艺术长河中,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建筑、工艺等都蕴涵着相当丰富的美术语言,它所透露出来的人类文明的力量和巧夺天工的奇美构思,无不吸引人们向往它,驻足凝视。人们或多或少都能感悟到其中的一些意义,如果人们丝毫不能感悟到其中的意义,人们就无法产生共鸣,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不管他的美术语言能力多么低下,他对本国国旗形象的敏感和激情都会大大区别于他对其他形象的感觉,就是因为国旗形象对本国的公民来说总是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因此,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无疑是要使受教育者理解感悟到每一艺术形象所蕴涵的基本意义。一般认为,科学语言交流的是知识,美术语言交流的是感受。由于人们生理结构的一致性,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感受方式感受结果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然是令人向往的,但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最有效的办法,首先得看懂,并能够感受它们。可以这么说,看懂了美术语言,就或多或少地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而不能看懂美术语言,想要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势必成为一句空话。就和我们的文学语言一样,总是先看懂才会讲,才能拿它来交流。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基本上忽视甚至放弃了看懂这一感受和欣赏的阶段,试图一步达到运用的水平。结果虽然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了不少美术类课程,画了不少画,但并不能真正感受美术作品的内涵所在。

  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是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 我们应当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超绘画性目的”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念,学校美术教育的具体任务和目标都应从此观念出发,并采取措施加以落实,从根本上树立起美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实现其真正的价值现阶段,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审美教学的比较科学的途径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具体而言,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而专业实践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技巧与技能,二者是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的。只有在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美术人才。1不管是立志成为艺术家的创作者,还是实用美术领域中的从业者,都需要相应的美术理论基础。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认识到美术理论知识的不可替代性及重要意义。有一句名言:在艺术领域之中,人的思想意识与理论知识的高度决定着他眼界的高度,也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美术语言是我们表现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重要载体,是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获得幸福感的美妙途径。美术语言是一种世界语言,它与数学语言、科学语言一样,可以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年龄、不分文化进行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与沟通。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对数学语言、科学语言的重要性已有足够的认识,而把美术看做是人类语言的一大部分来认识,就显得很不够了。美术教育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只不过是一种技法技巧和调节生活的雕虫小技、小三门、副科而已,这种认识极大地削弱了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内容的地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形式。美术教育的价值远远不是一种技法技巧或装饰,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境界。从当下的功利价值说,美术语言不能帮我们算数学,不能帮我们进行理化实验,不能进行生物解剖,可是从长远的功利价值看,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化的角度来看,与其他熟悉的语言相比,美术语言更能反映人的本性和心智。那么,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真正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感悟。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的还是对美术教育的观念问题。学会看懂美术语言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会表达,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会看懂美术语言更重要,也更现实。所谓看懂就是能够理解、感受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等美术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和意境。就如同语文教育并不以培养小说家为目标一样,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美术家为目标,但无论如何,基础教育一定要完成培养学生能够欣赏美术的任务。不过语文教育与美术教育还有不同,语文教育同样重视甚至更重视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因为这是一个人在文明世界的基本生活需要。而美术教育对美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提出这么高的要求。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之所以难以令人满意,关键就在于把看懂美术语言与运用美术语言的轻重和先后颠倒了。

  因此,要提高当前的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我们就必须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教育。人们常说,美术教育是情感教育,而美术语言则是情感教育的表现手段,它不是摆事实讲道理,更不是客观描述,而是感受的叙说,情感的抒发,主观的表现。美术的核心是情,美术语言的本质是抒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传情,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打动学生。如果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若无其事、无动于衷、鹦鹉学舌、小僧念经,那这样的美术教育一定不艺术了。要使学生动情,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参与,学生对美术创作背景的了解,对美术内容的理解,对美术表现对象的关心。美术教育中同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问题。与学生的关系太远,与学生的生活太隔膜,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太脱节,与时代的色彩太偏离,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打动学生自然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求美术老师关心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关注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美术时尚。应该说,在学校课程这个层面上,美术教育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每个富有成就的美术家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对于美术语言的运用都常常达到一往情深、达到痴迷的程度。每个大画家都有着动人的创作故事。这里不必重复“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故事,艺术创造离不开创造主体,美术教育离不开主体故事。在引导学生欣赏《雅典学院》作品时,我曾提出过希望注意对科学家发现科学奥秘的动人故事和心路历程的教育,那可以激励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科学的热情。但感情和科学毕竟是两回事。而感情对于艺术来说却是一回事。艺术与感情分离开来就不再是艺术了。如果我们同意美术教育中看懂美术语言的欣赏教育比能够运用美术语言更基本、更重要的话,那么,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尽可能多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作品,感受语言艺术的丰富色彩,领略美术语言绰约多姿,就是很自然的要求。如果说在印刷文化时代提出这样的要求还比较苛刻的话,在进入多媒体时代、网络时代的今天,满足这样的要求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学来说,已经是比较现实的了。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浅思;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71-01

  由于美术课程对小学生的重要作用,在加强对小学美术教育力度的同时,也应当根据时代进步的特色,去不断反思美术教育的当前阶段所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将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跟上时展的步伐。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更加注重的是绘画手工的学习,而对美术的欣赏这一块涉及的非常少。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观点较为落后,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评估过低;其次,现代小学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开眼望世界"的年龄段越来越早,他已经不像几十年前的小学生对外物的认识面很小。所以对于小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理念应当转变。

  1传统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缺陷

  在传统的小学生美术课堂上,老师一般作为主体,主动向学生灌输知识,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作为授课的主导将绘画、雕塑、建筑等美术作品从古至今,从中国美术作品到西方美术作品进行逐一讲解,以期望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能力以及绘画手工能力。这种教师主动教学的课堂模式因为手段单一,不能够长时间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效率较低。除此之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激发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对美术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手段长期以来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没有十分明显的增长。

  2现代美术教育的改革

  现代美术欣赏教育的改革更侧重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去,教师的授课只作为一种引导性的行为。让传统意义上小学生的被动灌输知识转变为主动吸收获取知识,通过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查找,问题的讨论,问题的讲解,问题的讨论从而让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现阶段实行的小学生美术课程大纲中,在对美术的教学上主要分为专题作品欣赏和随堂欣赏和其他形式的欣赏。

  2.1对于专题美术欣赏课堂的构建。

  专题美术作品欣赏是小学美术教科书所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例如,对中国山水的美术作品欣赏。在专题美术课堂的授课中教师应当注意如下的问题:首先,应当在美术课程的授课前,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教科书给学生布置合理的任务,先行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让小学生自己的思想插上"翅膀"去自由想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与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的内容更加的"靠近",也能够让学生培养较好的拓展性思维。其次,在学生欣赏玩美术作品后,先让学生表达自己欣赏后的观点看法,之后,教师在进行讲解,并针对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纠正指导,但是不能随意的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应该对学生的想象力持包容的态度,否则会影响到一个学生以后思维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拿准几个"点"去引导学生学习,例如欣赏当前专题美术作品应当抓住此类作品的"线条、色彩、线条、表达手法"等,将这几类观点融入到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去。最后,教师结合课堂的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间交流讨论,以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

  2.2随堂欣赏。

  随堂欣赏的教学手段是指在结合教学内容之上进行穿插性的欣赏,这些欣赏往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一定都是美术大师或者中外名作,也有同龄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具体表现在,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依据课堂授课任务,在授课结束之后列举几幅美术作品,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欣赏能力去鉴别作品的美体现在哪里,这可以直接检验学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并能够及时的反映出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方便教师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思维、兴趣、爱好是一个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具备的最为重要的素质。不能随意的评价一个学生对美术作品好坏的欣赏,因为这将会影响一个学生今后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教师应当以一种宽容、博爱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去欣赏作品,让每一位小学生讲出自己的看法、观点,从而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中将美学升华。例如,在对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太阳、人和鸟》的作品欣赏中,一部分人认为画的好,一部分学生认为不好,也有的学生人为什么也不像。而此时教师做的不是马上用自己的欣赏能力和思维去纠正学生的看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并让学生自己说出画的好,好在哪里,不好,差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才能从长远来帮助学生发展欣赏力、思辨力以及创新能力。这也是学习美术的最终目的。

  结束语

  近年来,国家为了应对学生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在对学生的教育不断进行改革。新课标的出现重新定义了部分学科的教学手段,包括小学生的美术欣赏教育。小学生美术欣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课进行必要的探究和浅思。

  参考文献

  [1]李立娜;美术欣赏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7期.

  [2]徐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王贵喜;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上一篇:阿帕鲁胺杂质7
下一篇:韩AI聊天机器人“学坏” 人工智能伦理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