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村落里的单身汉》:伦理的黑洞与挣扎的欲望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  华文好书 

  作者 张弘

  原文链接在文末

  “打了一辈子光棍/我多活了几十年哪/光棍要喝酒啊/光棍要抽烟/光棍的零花钱呀花也花不完/看到了你们搞对象/我眼红不眼馋啦/看到了你们生儿养女/多么的讨人嫌啦/光棍有酒喝呀/光棍有烟抽/光棍的好处说呀说不完/从春夏到秋冬我一年又一年啦……”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末曾经流行的一首歌,名曰《光棍乐》。其时,长我一岁的表哥没有找到女朋友,他常在建筑工地上以此自嘲。那时,农村普遍贫穷,打工刚刚开始。表哥家里虽然贫穷,但也找到了媳妇。

  

  上世纪80年代收有《光棍乐》的磁带

  时隔近30年之后,《光棍乐》鲜有人知,但光棍作为问题在农村却开始逐渐出现。我的一个堂弟1982年出生,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家里条件尚可,但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未婚。我春节回家拜年时,堂叔对于此事颇有几分无奈。而这种现象并非个案。今年春节回家时,一个伯母托我妻子给她在外打工的孙子小凯介绍对象。妻子打听到娘家有一位女子正好合适,后来获悉,小凯家无力在云梦县城买房(约需20-30万元),此事于是告吹。

  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的增多,男女比例的失调,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农村的单身汉问题日益凸显。《村落里的单身汉》揭示,光棍的生活不仅没有想象中的自由和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洒脱,反而充满了被社会和村落排斥的辛酸和无奈。对照他们孤单凄楚的生活,《光棍乐》显得苍白而轻佻。

  作为一项实证社会学研究,《村落里的单身汉》采用了田野调查、深入访谈、问卷和文献资料结合研究的方式。作者选取了苏北江边村为田野地点,同时集合在其他研究地点收集的资料,以那些年过30岁,尚未结婚的农村单身汉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会变迁中单身汉的形成机制,分析农村单身汉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艰难求生的图景。

                                 

  《村落里的单身汉》

  彭大松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4月

  农村的单身汉如何形成?作者认为原因有三: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家力量的介入,以及国家与市场力量的联合。首先,由于中国人历来有着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传统观念,加上父权制,以及男性在家庭的中心地位,重男轻女的现象在中国较为普遍。其中,传统文化沉淀越厚的地方,重男轻女往往也更严重。国家对于农民养老福利的投入严重匮乏,也加剧了一些农村严重的男孩偏好。此外,作为国家力量的介入,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强力推行。我记得,老家湖北云梦县某位领导层在县电视台上公开宣称,计划生育要做到“喝药不抢瓶,上吊不解绳,宁可多座坟,不可多个人”。为应对这种严厉的计生政策,农民实现生育偏好的手段就是依赖性别甄选技术,采取选择性人工引产,这导致了男女出生和存活比例严重失调。据2007年国家人口战略发展研究小组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报告》,到2020年,中国将有3000万男性“无妻可娶”。再者,外出务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正因国家与市场力量联合所致。女性外出务工,使得她们摆脱了父母的控制,可以自由选择。与此同时,她们因为经济独立,在个人婚姻上也获得了更多决定权,减轻了对男性的依赖。由于社会流动的增加,农村优质男性在扩大的婚姻市场上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而那些自身条件差的男性,不仅选择余地有限,而且面临更多男性的竞争。而农村女性在扩大的婚姻市场上,都获得了比原来更多的选择机会。个人条件好的农村女性,与流入地男性结婚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面对这种现状,单身汉们不得不以变应变,采取种种策略以“脱单”。例如,不再讲究“门当户对”和“头一次结婚”,愿意低就。江边村的小明,经过父母一番劝说,才与愿意嫁给他的一个瘸腿姑娘结婚。后来,看到和他同龄的一些人打光棍,感觉“我也知足了”。一个27岁的小伙子娶了一个46岁的寡妇,年纪大的村民觉得丢了村庄的“脸”,而同村其他单身汉却表示羡慕与嫉妒。一个单身汉说,“年龄大一点,有什么关系啊,只要能结婚,比一个人孤独到老要好……我还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呢!”此外,入赘也成为单身汉的选择,但和换亲一样,机会有限。而买婚则存在被骗的风险,很容易人财两空。为了子嗣的延续和养老,单身汉通常通过收养或抱养孩子给自己的未来创造新目标,甚至不乏“借腹生子”的个案。

  

  一次又一次的相亲,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导致了单身汉的孤独感和心理焦虑。起初,他们意识到了单身身份,但拒绝认同。在一般人眼里,单身汉与正常人群体有差异,他们是一群不受欢迎的人。大多数单身汉生活作风邋遢,一些人小偷小摸。江边村其他村民对于单身汉的印象负面刻板,认为他们沉默、不与人交流;懒惰、粗鲁;小偷小摸、不讲信用、道德败坏、邪恶;傻乎乎、愚昧、性压抑。在外面打工,单身汉会遭到用工单位排斥;在家乡,社区居民与村里的单身汉“很少有交往”,原因在于,“我们和他们不是一路人”,“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交谈不到一块儿去”等等。其他人贴标签和自我内化的双重力量,形成了单身汉的污名建构。当青年单身汉成长为中年单身汉,摆脱单身身份的希望已经很渺茫。最终,他们从对单身身份的抗拒,到被迫接受。

  一旦如此,单身汉就不可避免地在家庭内部遭受排斥。兄弟姐妹与之逐渐疏远或断裂。他们身强力壮时,是家里的重要劳动力。年老体衰之后,就成为“多余人”。很多家庭通过分家,让单身汉独自居住。由于缺乏生火做饭等必要的生活技能,他们的生活很困难,并将遭遇养老难题。独居之后,单身汉的社会交往更少,并退出亲属网络,成为被遗忘的人。由于年龄大、收入较低,他们很难通过打工实现结婚的梦想,只能在城市社会沦为底层人。

  由于长期的性缺乏和性压抑,单身汉只能通过非正常途径解决或未解决。无疑,这将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难题。在作者访问的48个单身汉中,45人以自慰宣泄。有人偷窥,有人露阴,有人“租妻”,有人乱伦,有人购买性服务,有人侵扰留守妇女。由于单身汉的婚姻问题无法解决,鼓励和资助他们购买充气娃娃或许是可行的办法。

  

  以我对农村的了解和观察,以及本书对苏北江边村的描述,两者结合可以验证,《村落里的单身汉》不失为一项优秀的社会学研究。略感不足的是,3000万男性“无妻可娶”固然是不可改变的现实,但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江边村的单身汉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经济基础差、生存技能有限的现象。作为农业社会所孕育的群体,他们无疑落到了时代的后头。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他们成为了失败者。个中原因,既有他们自身的因素,但同时也是起点不平等的结果。而男女比例失调,更是计生政策强力介入的结果。因此,国家应当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解决他们的养老和疾病等基本的生存问题,并且给予应有的人道主义关怀。

  延伸阅读    

  买婚、换亲与租妻:中国农村单身汉的无奈抉择

  村落里的单身汉 | 浮沉:小人物的命运在何方

  【购买本书备注社会学之思,享团购价48.00元】

  原价69.00元

  【【现货】村落里的单身汉 村落 城市化 新农村建设】,点击链接再选择浏览器打开http://c.b0yp.com/h.6tOn9j?cv=QW7yZuLl1q3&sm=686efc,或复制这条信息¥QW7yZuLl1q3¥后打开手机淘宝

  

  本期编辑/大寒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烦请告知。

上一篇:小说家万字解析老头环,最好读的《艾尔登法环》全剧情梳理
下一篇:文章在娱乐圈的3大失误:过度包装好男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