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退位后,武氏诸王的下场分别如何?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自问自答吧,实在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武周建立后,武氏诸王鸡犬升天、横空出世,这是一脉故事颇多的贵族,不仅和李氏、韦氏深深纠葛,而且在武则天退位后仍能屹立不倒、权倾一时,直至韦后、安乐公主陨落后才宣告退出政治舞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罕见的。作为政治暴发户的登峰造极的代表,武氏各色生态有着十分有意思的研究价值。在这里,只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武姓王侯记载。

  武曌在登基之后,册封高祖父武居常为肃祖章敬皇帝,祖父武俭为烈祖昭安皇帝,祖父武华为武周显祖文穆皇帝,父亲为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等等等。这些荒谬的帝号只能供当代帝王一时意淫,后李隆基登基后,当然是撤销武氏宗祖一切帝位,武士彟最后也只捞到了一个“太原王”。

  这里补充一下,类似武周所册立的皇帝多如牛毛,从不被史学家所认可,史学家只承认正统登基的帝王(无论是否掌握实权),且未被当朝撤销帝号的皇帝。被削号的著名皇帝如曹芳的齐王,曹髦的高贵乡公,完颜亮的海陵王等,而有帝号却不被承认的比如朱允炆他爹朱标、世宗朱厚熜他爹朱祐杬等。朱允炆的庙号则是南明、清乾隆时期才给正式补上的。

  在唐朝政坛活跃的武氏宗亲多出于武曌祖父武华一脉,武华生五子,分别为武士棱、武士让、武士逸、武士稷、武士彟,可惜这五位命都不长,武则天14岁入宫时,她的父亲已经过世两年多了。《新唐书》提及,武士让后被封为楚王,武士逸为蜀王,均为其子嗣活跃于政坛的副产品。

  因武氏亲贵人丁兴旺、地位敏感,次要人物多轶失在历史中,因而武氏族谱参考价值不大,故在此不列,仅点出有王爵身份的重要人物。

  武则天一辈:

  武元庆、武元爽

  武则天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兄长:武元庆、武元爽,但两位兄长在丧父后对武则天母亲杨氏无礼,给年幼的武姑娘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在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后,便把两个哥哥从中央的闲职宗正少卿和少府少卿(皆为从四品)放逐到地方,作为报复,近来也有研究称此任命为武后政敌所发。可他们毕竟是武则天的亲兄长,门阀残晖灿烂的盛唐,自相残杀可是大忌。武周建立后,武则天追封武元庆为梁献王,武元爽为魏德王,且在掌权后一直在朝中拔擢武元庆之子武三思和武元爽之子武承嗣。

  此外,武士让三子中二子被封王,有九州郡王武怀运、建安郡王武怀亮,其中武怀道爵位未见记载。

  武三思、武承嗣一辈:

  武三思

  武三思为武元庆之子,封梁王,和武承嗣一样,因其与武后的亲缘被拔擢到中央,扩充为武后的势力,后累迁为礼部尚书,封梁王,为武氏诸王中最重要人物之一。他是武后的灵巧棋子,十分善于揣摩姑姑的意思,曾献言和诬告诸多唐室宗亲,并屡屡得手,被赐死的宗室无数,为武则天称帝扫除障碍。

  他和武承嗣是武则天血缘最亲的侄子,可他们都明白自己父亲当年对武后母亲的侮辱,在武后手下也是战战兢兢,甚至兄弟俩还低眉顺眼地周旋于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张宗昌、张易之中,百般谄媚,还耗尽民财在洛阳铸造天枢铜柱歌功颂德,终于换来了武后的彻底信任。

  武则天登基后,曾考虑立武三思为太子,而武三思和武承嗣也四处活动,但这决定遭到了群臣的反对。狄仁杰一针见血指出,如果武则天立自己亲生儿子,百年后仍可以配享宗庙,但是立侄子的话,还从没听过侄子供奉姑姑的。武则天醒悟,当天就派人把放逐在地方的亲儿子庐陵王李显召回朝中,由此武氏兄弟粉碎了继位的梦想,武则天的太子之争也宣告结束。

  武三思在梦碎后,开始讨好太子李显一家。他和李显本是姑表兄弟,儿子武崇训又娶了未来权倾一时、甚至要被立为“皇太女”的安乐公主,这为后武则天时代武氏诸王的保存埋下重大伏笔。

  则天皇帝在登基十四年后,终于在疾病和衰老之中走向人生尽头。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合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李唐复辟,李显登基,是为唐中宗。李显昏聩,韦皇后和爱女安乐公主把持了朝政。同样作为政治暴发户,根基不稳又极为崇拜武后的韦后选择了和亲家武三思结盟。同时,武周、中宗两朝宫廷秘书长上官婉儿早已和武三思暗合多年,韦后、武三思和上官婉儿三角对中宗朝政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同时,武氏诸王也迎来了较为稳固的过渡期。

  神龙政变后,参与的五人均被封王,但武三思对他们多有怨恨,和韦后把他们一个一个除掉,同时把牵连的政敌们一空扫荡,朝局乌烟瘴气。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后所生,又与“未遂皇太女”安乐公主不和,被她们母女所深深忌惮。神龙三年,李重俊矫诏发动政变,率羽林军闯进武府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后战败而亡。唐中宗令枭首级于朝,又献于太庙,并以李重俊的首级祭武三思、武崇训的灵柩。

  唐中宗弟弟唐睿宗即位后,将武三思父子斫棺暴尸,夷其墓。

  武承嗣

  武承嗣为武元爽之子,封魏王,为武氏诸王中最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事迹很大程度与堂兄重合,大半生都在大肆排除异己、阿谀奉承,换来了姑姑的信任,在他的指使下,朝廷中反对武则天的势力被荡涤一空。在李显第一次被废后,武承嗣晋为礼部尚书,不久授其官职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他位居宰相之位十余载,只围绕武则天一个人服务,完全称不上有什么政绩可言。

  武承嗣同样有太子之梦,在他的活动和谄媚之下,姑姑对他的好感越发隆盛,可惜在继承人的关节上,他仍功亏一篑。比起善于钻营又能把握风向标的武三思,他的玻璃心实在过于严重,在李显正式摆驾回宫后,幻梦破碎的他忧愤而死。

  此外,武元庆还有子申王武审思、襄王(一说蔡王)武再思,可均无文献记载,可能因为早夭。

  武攸宁、武攸暨、武懿宗一辈

  武攸宁

  武攸暨为武士让之孙,封建昌王。文献中有提到,武士让生三子,分别是怀道、怀运和怀亮,并留下寡妻善氏。善氏在父亲死后经常欺负武则天母女,因此后来武则天外甥女魏国夫人贺兰氏死的时候,武则天杖毙善氏给母亲杨氏出气。而武怀道生二子,即为武攸宁与武攸暨,他们是武则天的堂侄,不如三思、承嗣血缘亲。

  欺负过武则天的人都没好下场,可是她的大权在握又离不开狗腿与支柱二合一的武氏宗族,她便饶了那些无辜孩儿们,统统纳入旗下。

  武攸宁一直在中央任职,累迁中书侍郎、兵部尚书、工部尚书,直至为相,在朝中可谓炙手可热。薛怀义失宠后,便是武攸宁受命派人打死他的。中宗即位后,他被流放到地方任刺史,然后死在了任上。

  武攸暨

  武攸暨为武士让之孙,封定王、安定郡王。为了使亲上加亲,武则天派人杀了他的妻子,然后把刚和薛绍阴阳两隔的亲生女儿太平公主嫁给他,武攸暨从此进入武氏权力核心,但由于夫人实在太过强悍,一直都只以她的配角出现。而武攸暨性格谨慎谦退,老婆在第二次婚姻期间,大肆包养男宠,甚至还给母后进贡二张。

  神龙年间,武攸暨晋升司徒,复封定王,实封满一千户,后又加开府仪同三司,几乎拥有了宰相的地位。他的儿子武延秀被诛杀后,被降格为楚国公,死后还是追赠了太尉、追封为定王。后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后,坟墓被平。

  武攸宜

  武攸宜同为武士让之孙,封为建安王,后中宗降其为息国公。武则天曾委派他担任大总管,参与对契丹的攻伐,幸而凯旋而还,刷到了经验。据史料记载,陈子昂名满天下的《登幽州台歌》即在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武攸宜的帐下受气后写出的。后武攸宜担任了要职工部尚书,并在任上去世。

  武攸止

  父亲不详,但可推测同为武士让之孙,封恒安郡王,官场上可能只止步于绛州刺史。值得补充一下,武攸止在被灭族后,他的女儿充入宫中为婢,被李隆基看上,封为武惠妃,极尽宠爱。若不是同样心机深沉的武氏早逝,可能就没杨玉环什么事了。这里也可以侧面说明武攸止也受到了彻底清算。

  武攸绪

  武攸绪,父亲不详,但可推测同为武士让之孙,封安平王。武攸绪是炙手可热的武氏家族中罕见的异类。他性格恬淡好隐,曾历任鸿胪少卿、千牛卫将军等中上阶官职,可在武三思、武承嗣、武懿宗掌握朝政后,却一反抛出血缘绩优股,于万岁通天元年放弃一切官爵,去嵩山过起隐居生活,时年41岁。武攸绪在嵩山隐君的20余年,研读《易经》、庄周之书,与山民同作,一贫如洗。武则天怀疑有诈,赐给他王公所用的器具、服饰,武攸绪全部置之不用,堆满尘埃。

  武攸绪隐居后仅两次短暂回京,中宗对他都根热情,迎送礼仪非常隆重,但唐中宗让武攸绪做官,他坚辞不受,给他大量赏赐,武攸绪也什么都不要。在诸武与李唐宗室的激烈斗争中,武三思、武崇训两族皆被夷平,只有武攸绪以隐居不被牵连,受到时人赞美。唐睿宗李旦继位,特别下敕书褒奖,而玄宗李隆基对隐居的武攸绪也很尊重,“令州县数加存问,不令外人侵扰。”开元十一年,武攸绪病逝,年69岁。

  武懿宗

  武懿宗为武士逸之孙,相貌丑陋,身材矮小,因裙带关系一直在朝中如鱼得水。他以善于诬陷、残暴无仁闻名于唐,却仍得到高宗、武后的步步拔擢。神功元年,也就是武则天称帝后六年,被任命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契丹。武后本来是想给这堂弟一个刷经验的机会的,可这堂弟实在不争气,契丹兵还没来,就吓得抱头鼠窜宣布撤军,连累军需受到很大损失。在契丹撤退后,竟向朝廷上书要求屠杀可能和契丹有来往的河北百姓,使得人心尽失。武则天没有同意,他回朝后也未受到女皇惩戒,被继续任命掌管京兵事宜。武懿宗还介入了拥立太子的李元素、刘思礼案,诛杀、流放士族千人,名声益坏。

  在唐中宗回归大宝后,武懿宗仍然得到重用,可为平衡朝中反武的浪潮,中宗下诏降诸武封爵,武懿宗被降为耿国公,后死在了地方。

  其余诸王临川王武嗣宗、颍川王武载德、高平王武重规、河间王武仁范、九江王武攸归、会稽王武攸望生平、未见史料详细记载,可能并未对朝政产生相当影响。其中去世于中宗朝的武嗣宗碑文上仍享有国公称号,可以说武三思、韦后在朝期间,武氏诸王并未开始遭受清算。

  武崇训、武延秀一辈

  武崇训

  武崇训为武三思次子,封高阳郡王。武崇训受尽武氏、中宗的宠爱,还被武则天配婚与安乐公主,是为安乐公主的第一任丈夫。传闻武崇训从小出入宫禁,常与宫女私通,后珠联安乐公主致其怀孕后才被赐婚。而武崇训与安乐公主所生的儿子武继植才几岁大,就被封为太常卿与镐国公,食邑五百户,可见其盛宠无比。武崇训参与他父亲和韦后的阴谋,企图废除太子李重俊,后在景龙政变中与父亲一齐被李重俊杀掉。

  武延基

  武延基为武三思之子,原为南阳郡王,武承嗣过世后,受继魏王,娶李显与韦后的女儿李仙蕙。可武延基大意了,以为自己是皇亲国戚便忘记了环境的险恶。在与李显的皇子李重润议论武则天的男宠二张时被人告密,武则天削去其王爵,冷酷地将他与李重润、李仙蕙同时处死。

  武延秀

  武延秀为武三思之子,封淮阳王、桓(恒)国公。当年,突厥默啜请求与唐和亲,武则天命令武延秀纳默啜女儿为王妃。默啜得知后非常不满,称:“我想把女儿嫁给李氏,什么时候轮到武氏的兔崽子了?武氏是天子之子吗!”遂囚禁武延秀,并率兵进攻唐朝,掀起河北之战。

  武延秀长得很英俊,又因为在突厥待了多年,会突厥歌、胡旋舞,很受安乐公主喜欢。在武崇训死后,武延秀如愿以偿娶了安乐公主。

  被称为“唐朝第一美人”的安乐公主权倾一时,生活奢侈无比,大肆卖官鬻爵,比昔日太平公主更甚,甚至还和太子争夺王储之位,武延秀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也开始觊觎皇位。但是相比则天、太平,年轻的安乐公主生活于万千宠爱之中,极为不可一世,从未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导致其政治头脑为0,一次次地作为诱因之一激起政变。景龙政变之后,接下便是唐隆之变,安乐在之前失去了公公和丈夫,这次她和母亲、新任夫君一齐被杀,时年才25岁。

  武崇敏、武崇行

  武崇敏、武崇行为武攸暨与太平公主之子,其血脉之高贵纯厚在盛唐时也是绝无仅有的。在武周年间都受封郡王,可食邑名不详。在太平公主被杀后,除了太平公主与前夫薛崇简是李隆基党羽以外,太平公主所有血脉均被斩首。

  武三思其余被封王的子嗣还有新安王崇烈、梁国公武崇谦见于文献记载,其余可能并未封爵。武三思父子两代作死,在睿宗、玄宗即位后可能多被清算。

  武承嗣其余被封王的子嗣还有魏王武延义、邢国公武延安、燕国公武延寿。

  武承业被封王的子嗣有陈王武延晖、咸安王武延祚。武承业王位并未见书籍记载,据推测可能也是陈王。其中武延晖娶新都公主。据传武延晖之子出家为道,可能是躲避过了政治清算。延字号一脉,也仅有武延晖子嗣见于晚唐的记载。

  武攸望之子武温昚见于全唐文,可惜是“诛武温昚等诏”,也难逃一死呀。

  颍川王、湖州刺史武载德有子修文馆学士、隐士武平一,武平一有子武元衡,为唐代后期“铁血宰相”。其弟位居兵部侍郎,其子武翊黄状元及第,可见作为旁系的武载德并未被赶尽杀绝,反而在地方得以喘息。在记载武元衡身世时,并未提及其祖父的王爵封号,可想而知其已被削去。

  攸字号一脉,在碑文中其子嗣在玄宗、肃宗期间仍见记载,可见旁系未被杀绝。

  总结与干货1:

  中国历史上,政治暴发户总是最富有戏剧性的角色。无论是外戚、媚臣还是宦官,昙花一现,折腾半天,最后都要回归平寂,留下满目疮痍。武氏诸王作为中国政治暴发户的典型代表,其政治生态尤为有趣。武氏诸王随着武则天的掌权而一飞冲天,但由于其“位高而无功”,这些暴发户们势必要走向人性的反面。武氏诸王的王爵之位,统统来源于一个女人的恩赐,个人能力却平庸无奇,他们要想获得自信和巩固,只有走向排除异己、谄媚献宠之路,只有讨好女皇,他们才能和正统门阀、科举士人内在地位上走向平等,甚至通过叛变来摆脱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同时,这些暴发户们大多能力平平,很容易就被主人抛弃,他们也必须持续性地作恶、煽动以证明存在感,才能保证悬丝一般的地位得到长久。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外戚、媚臣、宦官、女主绝大多数都以作恶的形象出现,拥有谋反篡位之心也大大高于常人,为历史所唾弃,他们的根基和发迹史使得他们的作恶成为必然。

  同样的,武三代、四代的丑态则不像武三思、武承嗣那样赤裸裸,他们已经有血缘和地位来保证生存和自信,无需像父辈那样依赖告密和谄媚活得如履薄冰、权力欲非常。养尊处优也使得武王们失去警惕,更不屑于像武三思那样政治嗅觉敏锐寻求新的保护伞,导致在中宗驾崩后几乎被一网打尽。

  然而,人在做,天在看。当政治暴发户的保护伞失效后,他们的恶行势必要被清算。武氏一门数十封王封公,最后竟无几人生还,更无几人得以保存荣华富贵,不是被灭族,就是抱敌人大腿,甚至要以出家来避祸。武士彟多少也算小贵族,娶着隋朝皇室女儿,死后还被李世民追赠礼部尚书,可武氏烟花散去,一朝梦醒,还不如那时来得从容。

  然而,从职场生存的角度来说,武氏诸王所行却也可圈可点。他们作为血脉亲信,和主上天然亲近,知道自己能力平平,便甘心成为无脑打手,去做武则天不愿意在表面上所行之事。可帝王之术中,帝王是需要清算作恶过多的打手的,来俊臣等酷吏的下场就是一斑,可是武则天怎能清算自己的宗族呢?这就给武氏的政治名声留下了重大隐患。

  总结与干货2:

  历史教科书中,往往提到武则天执政的重要贡献之一便是“打击门阀”。是的,门阀政治在唐朝以前一直主宰着中国政治,贵族统治使得人民几无出头之日,人才被国家吸纳的比率小之又小。隋唐大力发展科举制度,但直到唐朝,科举出身为官之人仍然只占很小一部分比例,地位甚低。武则天上位后,打击旧的政治势力是必由之路,而旧的政治势力中,门阀势必首当其冲。高宗、武周朝时,许多寒门出身的人才得到拔擢,旧势力门阀被打击,这个不属于任何一派的女人因权力之欲,无所顾忌、不计掣肘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开了历史风气。从此,科举在中国的地位得到提高,门阀从此一蹶不振。

  但是,我倾向于认为“打击门阀”这一历史使命是武则天无意中完成的,甚至可能都不是她的本意,毕竟她在打击旧贵族时,又缔造了无比尊荣的新门阀——武氏,以及一些依附她的新贵,也组构了自己的小门阀。她并不是想打击门阀,只是想以自己的新门阀取代李唐的旧门阀,只是没想到自己的新门阀衰落得如此之快,李唐皇室血脉的源源注入也拯救不了武氏诸王的无能与作死。但是呢,新门阀挂掉了,旧门阀也起不来了——朝中空缺都逐渐被寒门和新新贵占去啦。于是,这功绩就算到了武则天头上?感觉实在有点怪怪的。

  总结与干货3:

  黄永年有观点提及,迫使武则天下台的神龙政变并非针对武则天本人的,而是针对出身名门、政治力量强大又作恶多端的张宗昌、张易之兄弟。政变的参加者据记载有皇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武三思,包括了李、武两家全体头面人物,在力量对比上占了优势。因此,张柬之等乐于发动,禁军首脑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乐于参加,而政变也就顺利地成功。

  这是个重要的句子,此观点是在强调“李武政权”这一历史理论,简而言之,即“李氏为台面、武氏掌实权”,并通过多重近亲联姻的方式,将李、武两家融合揉捏在了一起。武则天曾经担心皇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武三思、武攸暨等人关系弄不好,叫他们“立誓文于明堂”,永远地合作下去。

  韦后、安乐公主在中宗第二次登基后粉墨登场,却和武三思等人相处融洽,实乃“李武政权”的延伸而已。毕竟中宗可是李武政权中人,与政治盟友武三思更是姑表关系,“淫乱宫闱”的韦后在此起到粘合剂的作用。但韦后和安乐公主并不是没有勃勃野心之人,她们和武三思武攸暨合作,但与李武政权的首席代表太平公主相处并不愉快,并且,母女俩对李重俊的迫害暴露了她们逐渐意图染指天下的野心,迫使太平公主转向与相王(即后来的唐睿宗)、李隆基(唐玄宗、唐睿宗之子)合作,扳倒中宗、武三思离世后彻底与李武政权脱离干系的韦后、安乐母女。史料记载,中宗乃韦后与安乐图谋毒害,也有研究称中宗为病重自然死亡,“鸩杀”为政治宣传需要。无论如何,曾身处皇子边缘、并不受李武集团重视的李隆基在上位后,主导将李武政权彻底劈开,并且毫无疑问会反过头清算李武首席代表人太平公主。同样生于万千宠爱的太平公主在中宗驾崩的仓促中走了一步好棋,却忘了自己也是可以被丢掉的棋子。太平公主倒台后,武氏王公们也失去了最后的保护伞,成为洗尽李武铅华的最后牺牲品。

  我在这里补充一点。有人说,皇三子李隆基的横空出世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太平公主与李旦必然发生的政变与李隆基无关,是否武氏族人依旧可以得到荣宠?这并不一定。相王李旦作为皇太子李显的弟弟,并未受到武氏十分的重视,武氏最强砝码——联姻,矜持到没考虑拉拢相王。相王的即位,无论如何也会因其曾经的边缘地位削弱李武政权,而李家已经重新两代掌权,实权已是从武姓手上夺回来了(虽然曾短暂掌于韦后手中),权力的惯性定会使得皇室逐渐远离女皇武则天的阴影,李武的分割也是历史必然。武氏女眷若重新作为皇后登场,生下有武氏血脉的新继承人呢?那也太迟了,李旦已老,历史没太多的如果。

  还是那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谢邀!

  题主 @樹神顗

  已经自己答了,对武氏一族的下场已经有了比较好的交代了,我再来啰嗦几句,贩卖一点儿不是私货的私货(很多是陈寅恪先生和黄永年先生的观点)。

  武氏本来出身寒族,武士彟是一个商人,只因为政治投机比较成功成为了唐朝的开国功臣,被封为公爵,这已经算是极大的幸运了,但武氏一族又遇到了另一件幸运的事(好像这样说不是太合适,详见后)。

  武士彟在军中上班期间,他的原配夫人相里氏不幸去世,还留下了两个孩子(武元庆、武元爽)。唐高祖李渊为了表彰他,牵线搭桥,让他娶了隋朝皇族杨达之女续弦,这在讲究门第出身的隋唐时代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新朝显贵与旧朝宗室联姻,以提高社会地位,本就是当时的风俗,武氏一族在唐高祖的帮助下也算和关陇贵族沾上了亲。武则天(这个称呼其实很不恰当,但想简单明了也只好如此了)能够被选入宫中充当才人,可能也与她母亲的高贵血统有关,正合关陇贵族“尚冠冕”(柳芳《氏族论》)的传统。

  始士彟娶相里氏,生子元庆、元爽,又娶杨氏,生三女,元女妻贺兰氏,早寡,季女妻郭氏,不显。士彟卒后,诸子事杨不尽礼,衔之,(武)后立,封杨代国夫人,进为荣国,后姊韩国夫人。韩国有女在宫中,帝(高宗)尤爱幸,后欲并杀之,即导帝幸其母所,(后兄子)惟良等上食,后置堇焉,贺兰食之,暴死,后归罪惟良等,诛之,讽有司改姓蝮氏,绝属籍,元爽缘坐死,家属投领外。后取贺兰敏之为士彟后,赐氏武,袭封。敏之韶秀自喜,烝于荣国,挟所爱,佻横多过失。荣国卒,后出珍币,建佛卢徼福,敏之干匿自用。司卫少卿杨思俭女选为太子妃,告婚期矣,敏之闻其美,彊私焉。杨丧未毕,褫衰麤,奏音乐。太平公主往来外家,宫人从者悉逼乱之,后叠数怒,至此暴其恶,流雷州,表复故姓,道中自经死,乃选元爽之子承嗣,奉士彟后,宗属悉原。

  ——据《新唐书武士彟传》(参《旧唐书武承嗣传》),转引自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金明馆丛稿初编》)

  武氏一族行事不拘礼法,没有一点世家大族的样子,儿子不待见后母、姨甥争宠(韩国夫人也参与其间)、外孙与外祖母通奸、指定外孙为接班人、奸污表妹随从(还好没有对太平公主做什么),这些都不是一个合格的贵族家庭中所能认可的行为,都在武家上演,读了只能让大家感叹“贵圈真乱”,武氏子弟的道德水准都很差,几乎无好评。当然,杨隋李唐皇族沾染胡风甚深,也为当时山东世家大族所不齿,太宗纳弟媳、高宗娶庶母、玄宗幸儿媳,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武则天为了称帝,在位期间不断打击李唐皇族、关陇贵族,重用武家子弟(虽然她的哥哥姐姐们的表现都不好,但还是不得不用娘家人)、进士词臣,使自己的统治能够稳固。但她面对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究竟该把皇位传给李家(自己的儿子)还是武家(自己的娘家侄子)。如果传位给李家,那么自己“武周革命”岂不是彻底失败了?但如果传位给武家,那侄子从来没有祭祀姑妈的道理,自己会面临“不血食”的悲惨身后事。当然,还可以选择传位给女儿(太平公主),但女儿一直传下去,就不知道传到谁家了,只会更乱。这是一个在现有伦理框架下从根本上讲无法解决的矛盾。

  晚年的武则天鉴于天下人心归唐,而武氏根基尚浅,口碑又差,在众多她所信任的大臣(也包括男宠)的劝谏下,她决定传位李显、还政李唐。同时,她还想保护武氏子弟周全,让武氏世世代代与李氏同为最高之显贵。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矛盾的想法,武氏的上台本来就是伴随着对李唐皇族的大清洗,李武两家为了争夺皇位的继承权更是在武则天称帝后势同水火,摆在武则天面前的,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武则天(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了这个任务,她通过联姻的手段和自己的威望,将李武两家融为一体,建立了一个以李氏居虚名,以武氏掌实权的一个畸形政权,陈寅恪先生将其称为“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黄永年先生将其命名为“李武政权”(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在“武周革命”称帝之后,武则天建立了武氏七庙,追封武士彟为皇帝,并封武承嗣和武三思为亲王并先后担任宰相,其他十二个武氏子弟为郡王,降睿宗李旦为皇嗣(亲王和太子之间的一个身份)并赐武姓,让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开始准备嫁个武承嗣,太平公主因故罢婚,遂赐死武攸暨原配,太平公主的原配为薛绍,薛绍之母乃高宗之妹,后因其兄参与谋反而饿死狱中),立李显为太子后,又使李武两家通婚。高宗女镇国太平降薛绍,后降武攸暨。中宗女新都降武延晖。安定降王同皎,后降韦濯,三降崔铣。长宁降杨慎交,后降苏彦伯。永寿降韦镇。永泰降武延基。安乐降武崇训,后降武延秀。成安降韦捷。——《唐会要公主门》

  除了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之外(武攸暨因此进封定王,成为武氏除武承嗣、武三思之外的第三号人物),中宗李显的女儿好几个都嫁到了武家(也有几个嫁到韦家,应是韦后的安排),这些都是武则天有意使李武两家融为一体的表现。这里有意思的是相王(也即睿宗)李旦一支没有与武氏通婚,李旦的子女也不少。这可能与李旦不是太子有关,谁料到后来韦氏之乱后李隆基(玄宗)政变成功让睿宗一支掌握皇权,睿宗一支与武氏并无通婚,武氏也只剩下太平公主夫妻的势力,最后被玄宗平定,武氏政治势力算是完全被剿灭,这应该是武则天生前始料未及的。

  此外,武则天晚年害怕李武两家关系弄不好,还使李武两家的首脑人物李显、李旦、武三思、武攸暨(时武承嗣已死)立誓于明堂,也就是叫他们发誓一直合作下去。 这个做法固然显得比较幼稚,但武则天对此已有政治准备,老太太这么做也是为了让自己放心,哎,手心手背都是肉呀!

  在安排好了自己死后的政权交接问题后,武则天就更加宠幸以张昌宗、张易之为首的男宠,使男宠的势力迅速膨胀,这其实是为了让男宠势力制衡已经联姻的李武两家势力,保证自己大权不旁落。之前李家势利、武家势力和酷吏势力几种政治力量相互牵制,武则天能够充分利用,保证自己大权在手,而如今酷吏势力已经消亡(用酷吏是为了给武周政权铺路,废酷吏还给武周政权涨人气,武则天的政治手腕真是炉火纯青),而为了自己死后李武两家不死掐李武势力也已经被武则天合成了一股势力,为了保证自己晚年大权不旁落,武则天又扶持了男宠势力,男宠和酷吏类似,缺乏社会基础、口碑很差,只能依赖于君主,不然很难成气候,武则天活着的时候能利用男宠制衡李武势力,死后李武势力想除掉男宠势力也不算难,我彻底被则天大帝的巧妙安排所折服。则天春秋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中宗为皇太子。太子邵王重润及永泰郡主(降武延基)窃言二张专政,易之诉于则天,付太子自鞠问处理,太子并令缢杀之。——《旧唐书张行成传附二张传》

  因私议二张乱政,连李武集团的核心成员都不能免去一死(《旧唐书李重润传》记载为“则天令仗杀”,而《旧唐书武承嗣传附武延基传》记载为“咸令自杀”,看来武延基也死于此祸,不管是仗杀还是自杀,都可算作为二张所逼死),由此可以窥探武则天重用二张之目的。

  但二张过于跋扈,在朝中虽朋党很多但为正人君子(如姚崇、宋璟等)所不齿,又与李武集团结下了大仇(如逼死李重润及永泰郡主夫妇),于是宰相张柬之等五人为首的正直朝臣集团便与李显、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为首的李武集团联合发动神龙政变,诛灭二张及其党羽,张柬之等顺势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复位。

  神龙政变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取得了李武势力的支持,主要目标是铲除二张势力,并不以打击武家势力为目的,武家势力其实也参与了这次政变。发动政变五大臣中的桓彦范、敬晖只是禁军的左右羽林军将军,但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武家的骨干成员武攸宜正担任右羽林大将军,是桓彦范和敬晖的顶头上司,没有武家的支持,他们是调不动禁军的。中宗即位,侍中敬晖等以唐室中兴,武氏诸王宜削其王爵,乃率群官上表曰:...(表略)...上答曰:...然以赏罚之典,经国大纲,攸暨、三思,皆悉预告凶竖,虽不亲冒白刃,而亦早献丹诚,今若却除旧封,便虑有功难劝。...——《旧唐书武承嗣传》以张柬之等及武攸暨、武三思、郑普思等十六人皆为立功之人,赐以铁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资治通鉴》神龙元年五月乙酉

  这两条史料也可以说明,武家势力是参加了这次政变的,但张柬之等大臣还别有私心,顺势逼迫武则天退位,一方面是为了铲除男宠势力,另一方面也想中兴李唐、铲除武氏势力,也不能排除拥立贪功,希望揽权的嫌疑。而逼迫武则天退位应该不在预先的计划中,武则天已至垂暮之年,李显太子位很稳固,没必要担上逼迫母亲的恶名,武氏集团更不会有这个想法。所以在即将行动时,李显发现有不对劲,一度犹豫不前,拿“圣躬不豫,虑有惊动,公等乃止”来组织,但事出仓促,也只能顺从。太后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及在上阳宫,不复节颒,形容羸悴。上入见,大惊。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上悲泣不自胜,伏地拜谢死罪。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谋。——《统纪》(《资治通鉴》神龙元年五月甲午《考异》引)

  这正可以说明,还政李唐是武则天的既定计划,不需要靠政变来实现。而武则天构建的李武政权是当时最大的政治势力,这也决定了神龙政变想要“中兴唐室”是不可能彻底成功的,武家势力必然还要在政治舞台上唱很长时间的主角。

  中宗复位后,对李武势力的封赏自不待言。政变五大臣希望中宗能铲除(或削弱)武家势力,实现真正的“中兴唐室”,但中宗并不采纳,还与武三思联合将五大臣(当时已经被封为五王)贬死,这也是五王挑战李武政权失败的代价。

  中宗当政期间,皇后韦氏专政,与武三思私通,名声极坏,上官婉儿也“专掌制命,深被信任”,被拜为昭容后还与武三思私通,处事多“推尊武氏而排抑皇家”(《旧唐书上官昭容传》),武三思除了与韦后、上官昭容有染外,更是“威权日盛,军国政事,多所参综”、“令百官复修则天之法”(《旧唐书武三思传》),依然掌握大权。中宗寻又制:武氏崇恩庙,一依天授时旧礼享祭,其吴陵、顺陵,并置官员,皆三思意也。——《旧唐书武三思传》

  除了纵容韦后专权以外,中宗的各种政治举措都是按照武则天生前的安排进行的,“令百官复修则天之法”、对武氏崇恩庙的享祭、上官婉儿“专掌制命”、武三思掌权等在李武集团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中宗对其并无异议,韦后集团在一开始也是全力支持的。

  由于中宗对韦后的格外纵容,以韦后为代表的韦家势力也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韦后一开始和武三思等合作,全力维护李武政权,打压对李武政权不满的其他李家皇室成员,逼反了太子李重俊。时武三思得幸中宫,深忌重俊,三思子崇训尚安乐公主,常教公主凌忽重俊,以其非韦氏所生,常呼之为奴。或劝公主请废重俊为王,自立为皇太女,重俊不胜忿恨。神龙三年七月,(重俊)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制发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杀(武)三思及(武)崇训于其第。又令左金吾大将军成王千里分兵守宫城诸门,自率兵趋肃章门,斩关而入,求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所在。韦庶人及安乐公主遽拥帝(中宗)驰赴玄武门楼,召左羽林将军刘景仁等,令率留军飞骑及百余人于楼下列守。俄而多祚等兵至,欲突玄武门楼,宿卫者拒之,不得进。帝据槛呼多祚等所将千骑,谓曰:汝等并是我爪丫,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与汝富贵。于是千骑王欢喜等倒戈,斩多祚等于楼下,余党皆溃败。——《旧唐书李重俊传》(参《新唐书李重俊传》),转引自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金明馆丛稿初编》)

  重俊想要打破李武政权,但他并无多少政治根基,又操之过急,故最终失败,但他毕竟杀死了武家势力的核心人物武三思、武崇训父子,这也算是大大削弱了武家势力。

  武三思父子的死亡及重俊的失败给了韦后扩充韦家势力以机会。韦后欲效法武则天,准备制造一个”内外称二圣“的局面,武家势力中的安乐公主、武延秀夫妇也开始转向韦家势力,变成了“韦武集团”,而太平公主、武攸暨(此时当为武氏集团的最高代表)夫妻并未与韦氏集团合作,他们应该是反对韦氏上台的,李武集团(武家势力)开始走向了分裂。

  中宗死后,韦氏临朝称制,旋被李隆基、太平公主联合扑灭,韦氏集团及安乐公主、武延秀夫妇势力全部灭亡。至睿宗在位,武氏集团只剩下太平公主、武攸暨夫妇一支尚存,武氏集团在之前的政治斗争中损失惨重。

  睿宗为了制衡新兴的李隆基势力(李隆基不属于李武集团,也希望能打破这个集团),只能通过增加太平公主夫妇(武攸暨在睿宗景云三年死去,此时的李武集团,只剩下太平公主一支了)的权势,太平公主在睿宗一朝权势极盛,号称“七位宰相,五出其门”,但当时的宰相对于左右政治局势已无甚力量,新兴的李隆基集团又已经尾大不掉,最终两个集团的斗争以李隆基的胜出而告终,武氏集团算是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武氏集团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还有一些次要人物活跃在玄宗一朝的舞台,对当时的政治也有很多影响,但已经不是核心统治集团了。这里介绍三位:武惠妃、高力士、武氏(武三思女,裴光庭妻)。(玄宗贞顺)皇后武氏,恒安王攸止女。攸止卒后,后尚幼,随例入宫。及王皇后废,赐号惠妃,宫中礼秩一同皇后。初,(开元)十四年四月,侍御史潘好礼闻上欲以惠妃为皇后,进疏谏曰:臣闻礼记曰:父母之仇不可共戴天。公羊传曰:天子不复父仇,不子也。陛下岂得欲以武氏为国母,当何以见天下之人乎?不亦取笑于天下乎?又,惠妃再从叔三思、再从父延秀等,并干乱朝纲,递窥神器,豺狼同穴,枭獍同林。至如恶木垂阴,志士不息,盗泉飞溢,正夫莫饮,良有旨哉。伏愿陛下慎择华族之女,必在礼义之家,且惠妃本是左右执巾栉者也,不当参立之。又见人间盛言,尚书左丞相张说自被停知政事之后,每谄附惠妃,诱荡上心,欲取立后之功,更图入相之计。且太子本非惠妃所生,惠妃复自有子,若惠妃一登宸极,则储位实恐不安。臣职参宪府,感激怀愤,陛下留神省察。(苏冕驳曰:此表非潘好礼所作。且好礼,先天元年为侍御史,开元十二年为温州刺史致仕。表示十四年献,而云‘职参宪府’,若题年恐错,即武惠妃先天元年始年十四,王皇后有宠未衰,张说又未为右丞相,竟未知此表是谁献之。)——《唐会要皇后门》(参《资治通鉴》),转引自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金明馆丛稿初编》)

  武惠妃(死后追封为皇后)是玄宗在杨贵妃之前最宠幸的妃子,她极度精明能干,斗垮了玄宗的原配王皇后,若非群臣反对(武氏一族在玄宗朝的口碑由此可知),自己差一点也当上了皇后,又与李林甫相勾结(李林甫拜相也与武惠妃的支持有关)害死了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及其他两名皇子,如果武惠妃不在害死太子后不久便死去,那么她自己当皇后,儿子当太子的心愿就有可能能实现。之后,杨贵妃便是以武惠妃替身的身份被高力士带入宫中消解玄宗的丧偶之痛的。

  同时,高力士也算是与武家有关联,但他并不代表武家势力。内官高延福收为假子,延福出自武三思家,力士遂往来三思第。则天召入禁中。——《旧唐书高力士传》

  此外,武三思还有一个女儿在玄宗朝出名,她继承了武家的优良传统,与李林甫有私情。武惠妃爱倾后宫,二子寿王、盛王以母爱特见宠异,太子瑛益疏薄。林甫多与中贵人善,乃因中官干惠妃云:愿保护寿王。惠妃德之。初,侍中裴光庭妻武三思女,诡谲有才略,与林甫私。中官高力士本出三思家,及光庭卒,武氏衔哀,祈于力士,请林甫代其夫位,力士未敢言。玄宗使中书令萧嵩择相,嵩久之以右丞韩休对,玄宗然之,乃令草诏。力士遽漏于武氏,乃令林甫白休。休既入相,甚德林甫,与嵩不和,乃荐林甫堪为宰相,惠妃阴助之,因拜黄门侍郎。(开元二十三年)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李林甫传》

  李林甫的拜相必定不会这么简单,但武氏应该是对他有所帮助的。

  总结:

  武则天晚年创建的李武政权是自武则天晚年至玄宗剪灭太平公主时期唐代的一个最大的政治集团,武则天以婚姻为纽带,再凭借自己的政治权威和安排,将李武两家融为一体,使得武家势力在自己死后依然活跃了十几年才退出历史舞台,在玄宗年间,武家势力虽还有残余,但已经不是统治集团了。

  自李武集团成立开始,先后有酷吏集团、二张男宠集团、神龙功臣集团、李重俊、韦氏集团、李隆基集团希望能打破这个集团,最后只有李隆基成功了。

  李武集团的覆灭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1. 武氏本来就是寒族,且门风不正、道德败坏,属于典型的政治暴发户,口碑很差。全靠武士彟的投机和武则天的上台才能登上政治舞台,但武家子弟既无社会基础,又无施政纲领,在武则天活着的时候可以为虎作伥,武则天死后可以依赖与李氏的婚姻关系暂时维系,一旦武则天的政治影响逐渐消退,这个集团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

  2. 李武集团自身并不团结,是一个畸形的政权,武则天勉强将他们融为一体,但两家的成员们都心怀鬼胎,李显、李旦、武三思、太平公主、武攸暨、韦氏等都被裹挟进入这个集团,但他们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政治野心,这个集团最终分裂,武氏的核心人物便被各个击破。

  乙亥,废武氏崇恩庙及昊陵、顺陵

  武氏宗属,诛死流窜殆尽

  武则天退位,百官喝酒庆祝,唯有一人痛哭,一年后庆祝的人全死了

  81岁的武则天退位后,殿外的人却向张柬之劝道:“将武后押送到太庙,处决了她!万不可让她走了吕后的老路!”

  ??705年正月二十二,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官员带着500名羽林卫,闯进了武则天的迎仙宫。

  ??而早在几个月前,高龄的武则天就因身体原因,将朝政之事暂时交由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处理,而张家兄弟眼下还没弄清楚啥情况,就被羽林卫斩杀于殿中。

  ??众人紧接着便闯进了武则天所在的寝殿,意图逼她交出朝政大权。武则天看到来人是李显、张柬之等人,也就明白了他们的意图。

  ??但武则天毕竟是驰骋朝野多年的女皇帝,多大的场面没经历过?她当下便对李显厉声呵斥:“张家兄弟已死,你可以回东宫去了!”

  ??李显虽然贵为皇子,可是平日里也没什么机会培养母子情感,大多时候,都被软禁在东宫,所以心中对这个母后还是会不自觉的畏惧。

  ??眼看李显就要被震慑住,桓彦范站出来说了一句:“请陛下顺应民意,太子继位乃是民心所向。”

  ??这话已经说到这个地步了,且恰好这时李显的手下传信报告道:“韦承庆、房融、崔神庆等人都已拿下。”

  ??这些人可都是武后的心腹,这下武后明白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最终也同意传位于李显,江山终于回归李家。

  ??原本以为事情到这就告一段落了,武则天也可以安心度过晚年的养老生活了,但谁想一个叫薛季昶的人向张柬之提了个大胆的建议。

  ??这天,薛季昶找到张柬之,对他说道:“张家兄弟虽然已除去,但武家仍然还有部分残余势力,且眼下武三思深得皇帝宠幸,这武后难免有可能东山再起。”

  ??张柬之却不以为然:“眼下大势已定,况且我为人臣子,皇上为人子女,怎能有处置了武后的想法,万不可有此想法。“

  ??看张柬之不听劝,薛季昶开始以吕后的事例告诫张柬之,后又说道:“眼下,我们刚好趁此机会,将武后押送到太庙,以绝后患,方可告慰先帝。”

  ??而张柬之回答道:“我老了,眼下我能做的已经都做完了,也算是对得起先帝了,这件事不用再说了,你今天的提议我就当没有听到过。”

  ??张柬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身体里流淌着的,都是忠君爱国的思想。只不过他忠的是大唐李家。

  ??可虽说张柬之是受狄仁杰举荐,才得到武则天重用官拜宰相,但武则天对他说到底也有知遇之恩。江山已还,他终是不忍赶尽杀绝。

  ??见张柬之仍不以为动,薛季昶只能摆手回府,走时还阴阳了张柬之一把:“天下人都说你张柬之是人杰,却没想到你竟是这样一个人,看来我们这些老臣是要死定了。”

  ??已经超过80岁的武后虽然退位了,但她儿子李显却并未掌握实权,反而是李显的韦皇后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把持朝政。

上一篇:妻子的情人1.0
下一篇:同学一句话才发现我妈出轨,还是隔壁王叔,我站在门外听屋内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