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生物信息采集”的隐私伦理难题怎么破?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刘律聊法

  近日上网刷到了一篇挺特别的文章,今日头条上西北政法大学官方账号发表《"火"了!西北政法大学:安装1072个摄像头,可人脸识别、自动报警!》。

  文章的大概意思是,上学期以来,西北政法大学的校园里大大小小的角落都安装了很多新的摄像头。这些摄像头是大学校园监控安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旨在建设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大学生双创以及校园服务为一体的信息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文章称该系统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数字化全方位现场监控环境及数字化监控中心。将校园真实环境作为实训教学现场,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贴近现实,在实训的同时还可以兼顾校园安全防范功能。第二部分为安全防范与视频侦查研判中心。项目大量涉及实务部门实战所需的最新技术应用场景,可还原视频侦查从采集到传送到实时分析的全过程。文章中引用该校保卫部门老师的话说,长安、雁塔两个校区共安装1072个摄像头,基本上做到了校园监控全方位覆盖。学校有针对性的安装了不同类别的摄像头,其中所用有人脸识别、智能报警等新技术。学校的系统数据库记录可疑人员照片,异常情况出现,人脸识别系统自动报警。文章中还引用了几名同学的采访,同学们都称自从有了该系统后,感觉西北政法更安全了。

  《"火"了!西北政法大学:安装1072个摄像头,可人脸识别、自动报警!》这篇官方发表的文章其实是学校想赞美这个人脸视频监控系统,文中充满了对该系统的期待和热爱。但是我看了几遍之后感觉却是担忧,我担忧的是这种“生物信息采集”的隐私难题怎么解决,学生的面容的生物采集信息如何做到安全和合规,如何妥善处理大量的个人生物信息,这种采集会被滥用或盗用吗?

  我反复看了几遍文章,心里还是有个疑惑。因为文章中讲到该采集和识别系统其中一个目的是旨在建设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基地。那么这种生物信息采集是不是一种本身也是一种大型的教育实验呢?那么众多被采集的教师、学生、来访人员是不是不经意的或者不知情的被纳入这个项目中了。原文还讲,项目大量涉及实务部门实战所需的最新技术应用场景,可还原视频侦查从采集到传送到实时分析的全过程。那么学校设置这么多摄像头难道是个项目?不但要实时采集还要实时分析,那每个校园的人是不是都可能被后台大数据分析呢?感觉后背有点发凉啊,每天走在校园里所有人都无形中被采集分析了,那分析数据谁掌握了,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怎么办?被坏人利用怎么办?学校安全保卫需要和师生个人的“生物信息采集”的隐私伦理难题怎么协调处理呢?文章中并没有解释太多,我也不得而知。总之我认为,虽然目前大数据互联网+的人工智能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校园中。但是人脸生物识别,既有数据安全也有个人隐私问题,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要非常谨慎,能不采集就不采集,能少采集就少采集,尤其涉及个人生物信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别睡了,咚、咚、咚敲黑板划重点了,期末考试必考题:“采集使用要经被收集者同意”。但是你硬说学校不属于本条所说的“网络运营者”,或者说我已经立了一个牌子“您已进入视频监控区”,不想被采集和分析就不要进图书馆了,不要进我学校大门了。你要抬这个杠的,你就当我没说,忘记你看了这篇文章吧。2019年9月5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

  2019年06月,微软悄然删除其MS Celeb人脸识别数据库,微软称该数据库是全球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微软此次删除人脸数据,最直接的考虑,是担心侵犯公众隐私权,因为人脸识别有可能侵犯公民权利。但是中国的技术公司和相关机构对人脸识别和分析技术的伦理性却明显认识不足,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对这方面思考得实在太少,我们对个人生物隐私的采集和使用显得很随意。如果《"火"了!西北政法大学:安装1072个摄像头,可人脸识别、自动报警!》文章中所说的人脸生物识别摄像头只是停留在抓几个偷偷渗入校园的毛贼,那真是高射炮打蚊子了。如果这是某种实训项目那这个实验的阵势也太大了,被采集的人脸资料能做到妥善保存和处理吗。

  总之,人脸识别、生物识别技术进校园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背后的问题使用者你想周全了吗?

上一篇:【今晚必看】2020年必考论述题押题/论述题极简核心要点!!
下一篇:如果你是虐文里的男主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