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教育论文范文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医德教育论文篇1

  (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思想意识发生了改变,部分医生不明何谓“医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医院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强,各种思想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今有部分医者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在他们心中,医德已经被各种利益驱赶出了他们的思想。诚然,我们已经不能够用古人说的“医者,仁术”来作为现代医生的医德水平标准。但如果能够用便宜药的不开贵药,能用B超诊断的不做核磁共振,能门诊治疗的不忽悠病人住院,总而言之,能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的,都算是有医德的医生。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现在的很多医生追逐的都是经济利益,想要做到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也开始变得困难起来。

  (二)价值观扭曲,救死扶伤人道主义医德观缺失

  有部分医务人员只是一心的追求各种经济利益与个人名誉,没有无私奉献的意识。在工作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各种物质报酬,总是想要得到更多的物质、经济上的实惠。任何付出都必须要与金钱进行挂钩,只要有好处就会干劲十足,如果没有就没有工作积极性。还有的则是千方百计的为自己获取各种利益。有这样一个事例:一名老太太突发脑梗塞住进一家医院神经内科,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准备出院。这时,因知名度不高而苦于找不到病人的该院介入科的主任找到家属,循循善诱:“老太太的病貌似治好了,但实际上就是休眠火山,很可能再次喷发。我们科有一种介入治疗,可以完全消除病灶,等于是根治了脑梗塞。”子女们都很孝顺,而且又有医保,于是转入介入科做了治疗。治疗后,老太太成了植物人,转入重症监护室。虽然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这位介入科主任缺乏基本的医德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过去的医德医风建设成效不佳

  虽然多年来一直都在抓医德医风建设,各种思想教育与管理措施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止外来有害思想对医德医风的侵害,使得医德医风建设的成效一直都不大。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将各种服务、奉献的高尚情操变为各个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没有成为一种内在动力。使得医德医风建设经常出现了“医护主管科室抓业务,其他部门机械抓”的现象,没有做到真抓实管,齐抓共治,形成合力。

  二、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的措施

  (一)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科室、个人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

  医德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的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态度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个具有高尚医德的医者,能够做到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优质服务,提高治疗效果。因此,进行有效的医德医风教育,应该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科室、个人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单靠党委和政工干部是不够的,因为每个医务人员的医德都是直接的反映到平时的工作中,因此只有科室负责人最了解情况,所以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就必须要在党委的领导和协调下,做到医院、科室、个人紧密配合,把医德医风建设与业务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医德医风教育要选择主流的教育内容

  在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时,要坚持以提高社会效益为标准,以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宗旨。同时还必须要做到:义与利的统一,医德原则与利益原则的统一,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新形势下医德医风教育的主流内主要有以下的一些方面:(1)医德医风的基本理论,例如医德医风的本质,医德医风发展的新趋势等等;(2)医德医风的体系规范,主要包括了医德医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医德医风的规范内容等多个方面;(3)对医德医风的实践。

  (三)医德医风教育需要有正确的导向

  在医德教育中,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努力创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德新风,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对医务人员要进行结合实际的医德教育,这是增强医务人员自觉抵制不良医德行为的重要手段。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其进行形势、任务和现代医德观教育,统一思想,增强信心,开展以“四有”教育为核心的医德讲座,观看医德教育片。启发教育职工树立“爱医院,爱岗位”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扬团结和奉献精神,从而增强“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使命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经得起金钱的诱惑。

  三、结语

  总之,医德医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看到效果的,这需要我们去坚持。新医改为我们的医德医风建设提供了一个挈机,我们必须要把握好这个机会来建设医德医风,帮助广大的医务人员来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在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提升医院形象。

  医德教育论文篇2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职业道德的问题越发受到关注。良好的职业道德离不开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也是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根本办法。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新时代的教育方式,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创新的方式促使道德自觉的生成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而这种生成需要道德体验模式的设计。

  创新发展的时代,需要创新发展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亦是如此。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人们的消费意识和生活观念也悄然发生着改变。这也意味着,我们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也需要必要的转变——从传统的“教会顺从”向“道德自觉”与“道德体验”的转变。而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某一行业的从业人员所应当具备的思想品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某一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是调整从业人员与从业对象、从业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医生有医生的职业道德,我们简称为医德。教师也教师的职业道德,我们一般简称为师德,商人有商人的职业道德,我们一般简称商德。职业道德也直接影响到行业风气的好坏与社会的和谐的稳定。简单的说,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服务的工作意识以及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当前,我们从媒体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医疗纠纷和教学事故的事件,而在这些事件中往往并不是简单的医疗技术或者是教学水平问题,很多情况正是由于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偏差、责任意识淡化和工作态度不端正所造成的。特别是当前“小病大看”、“红包现象”“教育腐败”事件的频发,都是职业道德匮乏的结果。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快便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政府和单位也都希望努力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这些“民生焦点”,用行政法规来遏制职业道德水平的下滑。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还要从职业道德在日常教育的培养方面入手,特别是高等教育,高等院校作为为社会提供人才的摇篮,有着提高人才业务水平的重任,但其任务不仅是培养具有良好技能的从业人员,还应该重视道德教育,因为职业道德培养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未来从业人员的素质、群体的团结协作、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和整个社会的利益。所以说,道德培养是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学部分。

  一、道德自觉的习惯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造成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看,古今中外的杰出的、成功的、以及幸福的人的成长历程都离不开良好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人格教育又离不开道德情操的培养,而道德情操的培养不是普通的知识传授,它依赖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事实上,道德自觉是道德主体在实践道德行为过程中其行为完全出自自发、自愿,而不是受外力压力所致使的。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并不缺乏对道德规范知识的了解,特别是高校学生对道德教育更不陌生。因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也一定是受到多年的思想品德的课程教育的。但是为什么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很少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意义或是觉得课堂上的道德规范仅仅适用于课本与考试呢?原因只能是道德教育的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道德的自觉也绝非依靠课堂的传授所能养成的。他需要在生活的细节中,待人接物中以及小事上养成。这不仅需要社会环境的构建,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多方面的因素发挥作用。但对于我们的高等职业道德教育来说,在道德自觉地培养方面又应该做哪些工作呢?我们如何在德育的课堂教育模式上创新呢?笔者认为,道德的自觉需要道德体验。事实上,约束性道德教育只能确定施教者做了多少教导工作,保证被教育者获得多少有关道德的知识。但是,它却无法使道德施教个体本身与被教育者个体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受教育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也就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道德行为的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主体行为。主体只有在不断反复的体验中才能真正做到“心领神会”。而道德体验是个体人置身于一定的关系情境中并与之发生的领悟,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由此可见,道德自觉依赖于道德体验,道德体验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我们可以依靠道德体验的方式培养道德自觉地习惯,在习惯中形成新的道德体验,形成良性的循环。传统的约束性德育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职业道德培养需要构建一种主体式、参与式、创新式的“道德体验”模式来使得我们感悟道德、接受道德、发现道德以至构建新的道德。可以说,道德体验在道德培养中,更易被学生所接受所掌握:一是道德体验能够发挥学生个人的纯主观意识,激发学生对事物本身的认知与思考,加深了学生对医德的理解,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学习培养方式;二是道德体验尊重大学生参与医德教育的主体地位,通过反复的体验增强了学生与医德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医德的主观能动性;三是道德体验是一种互动式的培养方式,通过各种创新的教育方法设计不同的教育场景,消融了道德教育过程中施教者与被教育者的二元“对立主体观”,形成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得道德的培养更具实效性。

  二、道德体验的模式构建

  道德体验并不是追求某种实体的存在,更不是与现行高校课堂教育的对立。而是作为一种教育意识、一种教育理念,通过设计出诱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感动的情景与情境,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思想的渗透。这种教育模式表面上淡化了教育色彩,实际上通过对教育情景的布置,使得德育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是一种培养德育自觉性的过程。在医德教育的培养中,由于医学高等教育的学制长,理论性知识多,技术性操作要求高,使得高校医科学生在日常交往生活中相对较少的接触社会,较少进行情感交流。所以说,良好的医德培养对于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性,同样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在道德体验培养模式的构建下,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产生主观感受,从而实现医德的自觉自为。我们可以把这样的道德教育理念、培养取向及其操作样式称之为“道德体验模式”,那么如何构建道德体验的模式呢?

  (一)实践的创新

  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道德秩序的构建、道德传统的延续以及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体现都离不开实践。道德教育不能仅仅通过一只粉笔,一张嘴式的教育模式,道德也不能仅局限在课堂的教授,学生对条文的背诵,考试的誊抄。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很难对道德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甚至产生漠视甚至是抵触。戚万学在《活动道德教育论》一文中认为:“道德本性是实践的”。道德教育需要实践创新,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为学生的道德体验提供基础平台。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到的体验的实践中,必须围绕着促进、诱发具有实效的思想道德体验开展工作,并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做到不断创新,依赖在实践中的外物刺激以及学生的亲历经历,致使学生对于道德产生反思、再产生经验、在反思的循环过程,可以说实践是道德体验模式教育产生的条件。

  (二)校园环境建设

  道德体验的发生,需要情景的设计。但良好的的道德体验,更需要良好的大环境建设。学习生活是学生从事的主要活动,而高校学生的主要学习及生活的活动主要都是在校园这个大环境中发生的,是与校园中人、物、事息息相关的。比如说校园文化是积极健康的,则有利于道德体验的发生。反之,消极的、不健康的校园文化则不利于教育主体产生道德体验。学生在公正、和谐的教育关系环境下,易产生道德体验。反之,则不会,甚至产生负向的道德体验。学校教育的内在精神应与外在表现具有一致性,被教育者才容易发生良好的道德体验,而生活在一种扭曲、畸形的校园环境中则不会发生。所以建设好校园风气、文化等方面大的环境背景,是构建正向的、良好的道德体验基础和保障。

  (三)课堂主题设计

  体验不仅是一种内心活动,也是一种对象间的意向性交流。主题体验设计是围绕一定的医德主题,或是针对当前职业道德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创造体验情境,以一定的引导为线索,以一种讨论或交流的方式,有意识的诱发和唤醒学生的思考意识,借助主题,可以诱发道德体验的产生与深化。在围绕主题讨论与交流的过程,首先要选好主题,主题可以来自当前社会上的职业道德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施教者或教育者周围的发生的道德事件,还可以是被教育者自发提出的令他疑惑的问题。其次,施教者要对周围的条件、环境、资源充分运用,适当的借助多媒体的科技手段。在此过程中,施教者不再是简单的灌输既定的道德规范,而是要对所要传授的道德内容划分为主题,通过总体策划、场景设计、线索引导、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适合身心发展的道德传授的教学活动。围绕一定的道德主题,结合具体的道德案例,展开师生间、学生间的开放对话,相互探讨自身感悟,互相激励,共同体验。获得道德体验的深化,达到新的道德境界。例如我们可以让高校的学生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在面对职业道德与经济或情感利益发生两难境地时的抉择问题,让学生们在探讨与交流中感悟,从而达到到的体验。可以说主体设计是道德体验模式教育生成的灵魂。

  (四)角色转变的思考

  角色体验是让被教育者在模拟的情境中承担或扮演某一角色,从自身所承担或扮演的角色的视角去体悟周围关系的世界及自己在其中所应执行的道德义务。并以此为参照,反思自己以往的生活态度和平时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境界,感悟该角色的实际承担者所能达到和实际达到的道德境界。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角色转变,通过换位思考,来激活角色转化者的心灵,催化他的道德感知,来实现道德体验。例如我们可以让医学院的学生在医德培养中,让学生以作为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通过角色转换,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从而实现道德体验,最终求得心性的体验和人格的升华。可以说,角色转变是道德体验模式教育过程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惊铎.道德体验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医德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医学生 社会化 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万艳玲(1977- ),女,陕西大荔人,桂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基于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JGB088 )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77-02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一大突出特点是医患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文精神在医药卫生行业中的严重缺失。新形势、新时期推进医学生社会化进程,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医学生人文关怀问题的研究。

  一、医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阶段性差异较大,思想与行为功利主义明显。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深入,高年级医学生比低年级医学生社会化完成得更好,同时功利化倾向更为明显。低年级医学生关注学业的较多,而高年级医学生则较关注就业;在课余闲暇时间的安排中,高年级医学生较低年级医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在对待明天要交的课程论文,没有完成的同学中,高年级医学生更倾向于上网去搜,懒于动脑筋,应付了事。更为普遍的一个不良现象是随着就读年级的升高,医学生的道德观念在减弱,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很多学生希望只学习实用的医学科学知识,认为社会科学课程没有用,“重医轻文”、重“做事”轻“做人”,导致临床上医护人员只关心病、不关心人的现象普遍存在。

  2.信息接触渠道多,道德自律能力不强。医学生的道德素质整体较好,但是在面对道德选择尤其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医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有待提高。网络和手机的迅速普及,特别是手机3G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外界的各种信息。网络媒介具有开放性,为医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网络也充斥着大量反主流价值和文化的信息。医学生由于涉世不深,没有足够的理性批判能力,面对各种非主流的道德现象,显示出道德自律能力不强。他们会破坏规则,挥霍青春,远远超出了大学阶段社会化的要求,表现为过度社会化,缺乏责任意识和道德羞耻感,不遵守法律规范,不恪守道德底线,生活唯我独尊,并无半点医护角色意识。

  3.学业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特殊性。医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繁重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资料显示,与非医学生相比,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多集中在学业问题上,而且,女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于男学生。在不同年级中,医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各不相同。一、二、五年级学生心理问题最多,也最为严重,一、二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和敌对,五年级学生则主要为恐怖、焦虑和躯体不适,男学生以偏执和敌对为主,女学生以抑郁、焦虑和恐怖为主。而且,医学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的经济压力高于非医学生,高额的学费对不少家庭是个严峻的考验,贫困学生在医学院校不是少数,因受经济拮据困扰,他们常处于郁郁寡欢的不良心理状态。

  4.耐挫力差,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医学的终极目标是人的生命健康,医生面对的是一个有丰富情感和更多诉求的人,而不是“物件”,如何有效地与病人打交道是医学生必备的素质。医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3岁之间,这个时期大学生情感归属迫切,社交需求强烈。但是由于中学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交往对象较为单一,很多学生来到大学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期望过高。然而,大学生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和技巧,不知如何处理交往中的难题,往往退让回避,加之大学之前单一考大学的人生追求,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很少遇到挫折,挫折承受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影响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人际交往的空间从现实社会向“虚拟社会”延伸,网络媒介的交互性,使得医学生的心灵更加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更为欠缺。

  二、医学生社会化的目标

  1.道德社会化,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与习惯。道德社会化是通过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医德是从事医疗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调节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行为规范,是评价医务人员职业行为善恶的标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发展趋势呈现出经济化和利益化,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备受争议。孙思邈认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提倡医者应当具备良好的医德。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大学期间的道德社会化主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感,其完成的情况直接关系对患者服务质量的好坏。

  2.生活技能社会化,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生活技能主要包含生活自理能力、自我谋生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是最基本的社会化。社会交往能力作为生活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医患关系中,医护人员掌握医疗技术,患者对医疗知识了解肤浅,在医患对话中处于劣势,医生的“技术至上”思想使他们非常傲慢,医患双方的交流是不平等的,患者“人”的尊严得不到尊重。2500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讲过一句名言:“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可见,面对患者,医生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胜过药物。原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副院长阿达来提·阿合买提江说:“现在所有的医科大学都没有设立人文学科,使很多医生在与患者沟通上存在困难,其实由于医疗事故引起的医患纠纷只占20%,80%是因为沟通不够造成的。医患之间相互理解,才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护人员唯有真正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平等的心态开展医疗工作,愿意耐心倾听,把病人当“人”看,才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很多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较高,但是如何与他人尤其是患者有效沟通的能力非常缺乏,因此,生活技能社会化重点是提高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3.法律社会化,践行依法行医的理念。法律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知识,并用法律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够强。在医疗活动中病历记录不全,不顾及患者的知情权,不按医疗规范操作造成误诊、误治而引发医疗纠纷。与此同时,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务人员对医疗市场形势认识不足,人们越来越关注医疗技术、服务态度及医疗费用等。法律社会化对医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自觉规范和调整医患双方的行为,做到依法行医。

  三、医学生社会化的途径

  1.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人文课程体系。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人文课程在内的医学课程改革,研究资料显示,在其课程体系中,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美国、德国最多,达20%~25%,英国、日本为10%~15%。发达国家医学人文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向医学生传授建立医患关系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方式是将医学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相互渗透,课程实施上运用讲座、课堂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经过改革,学生毕业后的人际交流、解决病人社会问题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我国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主要通过医学、护理伦理学、人文选修课程等来实现,尚未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渠道,人文课程资源亟待整合。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高校均在开设,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通常在2~3年,经过改革之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贴近大学生,在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方面作用更为突出。因此,目前情况下,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人文课程体系最具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开设“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等课程,构成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模块。

  2.分清阶段,开展针对性教育。研究资料表明,医学生大学期间的社会化显示出阶段性特点,据此,医学生社会化的“人文关怀”追求应当针对不同阶段医学生的社会化倾向开展针对性教育。在新生入学时,重点解决医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包括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管理的适应。在一二年级阶段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低年级开设的优势,借助该课程体系对医学生开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法制观教育,培养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同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语文”“大学学习学”“医学社会学”“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选修课程,重视教育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在高年级阶段,医学生开始接触到临床实践,心理问题和道德要求与低年级不同,很多在低年级阶段认同的道德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往往会被学生推翻,因此,在这个阶段尤其是学生临床实习时期,重点利用与医学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使医学生对医护人员的职业特征和道德要求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与习惯,能够有效地与病人、病人家属等进行沟通,在临床实践中践行依法行医的理念。以限定选修,甚至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医患沟通学”“护患沟通技巧”“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卫生法学”“医疗事故防范”等课程,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医学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医学即“人学”的行医观念。

  3.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在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安排比较集中,大多由一、二年级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来实现,医学人文教育不够系统连贯。医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因为“人”,因而,不尊重人,无视人的情感需求,医学只会背离其服务宗旨,医患关系的缓和也就遥遥无期。一切医学活动、一切医务工作者都要遵从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希波克拉底曾说:“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为重要。”这句话充分说明人文关怀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专业课程教师尤其是临床实践带教老师更应转变观念,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着想,尊重病人、关心病人、善待病人,而不是把病人当做一个可以任意摆弄、处置的物件,具备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把人当人看。医学人文教育也不仅仅是医学院校的学校教育,在医学知识学习和教育的各个阶段均应有所体现,从而提高医疗队伍整体的人文关怀能力,体现出人文教育纵向分布的连贯性。

  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要想造福人类,更有待于人文的引领。医学生社会化的要求不仅是提高专业技术,更要求具备人文素养,因此,必须在人文关怀视阈下开展医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关怀的能力,真正实现医疗卫生工作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

  [参考文献]

  [1]漆隽玮,苗元江.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

  [2]杨桂华.医学的人文内涵[N].人民日报,2008-04-17(13).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陈和新.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5(2).

  医德教育论文篇4

  摘要:目的:总结药剂科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并分享经验。方法:从实习基地的教学体系、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四方面的构建与实施着手,建立规范化、合理化的带教模式。结果:通过对带教模式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实习生得到满意的实习效果。

  关键词:药剂科;实习生;带教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35-02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药剂科是集出生临床服务、科研卫生部、教学而且和管理为一体的服务于全院的最大的医技科室,同时作为遵义医学院临床教学实习基地,每年接受药学本、专科毕业生的临床实践学习及毕业论文指导。药剂科实习是学生学习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完成在校学习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一个直观丰富的新课堂,也是药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增强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努力提高带教质量,增强实习效果。我们在这方面做了相应的改革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们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完善实习基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我科实习基地的带教和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心,提高带教质量,实习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实现“互赢”目的,药剂科成立了实习基地教学管理小组。建立了《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和《实习生管理制度》,明确了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学组长和带教老师的职责。通过完善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及职责,切实落实管理措施,实习基地各个成员各司其职,工作有条不紊。

  二、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

  实习基地根据遵义医学院对药学各个专业实习大纲的要求,结合基地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实习基地实习大纲》。学生按药剂科实习轮岗计划进行实习轮岗,我科轮岗部门有:门急诊药房、住院中心药房、门诊中药房、库房及临床药学室。根据各个部门的工作特点及要求,实习大纲也相应不同,具体如下:

  1.门急诊药房:熟悉药房的分布;了解药房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各项规章制度及流程,门诊自动发药机的使用方法及药品服务对象;严格掌握“四查十对”及药师的责任;掌握特殊药品、贵重药品、近效期药品的管理情况;熟悉各类处方的特点,包括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协助药师进行调剂;熟悉常用药物的名称、适应证、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

  2.住院中心药房:除了和门急诊药房的共同点外,主要是了解单剂量摆药及药品服务对象;熟悉住院医嘱的审核及调剂,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协助药师进行调剂等。

  3.门诊中药房:除了和门急诊药房的共同点外,要掌握中药房的调剂规范,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协助药师进行调剂;熟悉中药材的性状、功效、用法、用量及常用方剂的组成及运用;掌握中药的配伍禁忌。

  4.库房:熟悉库房的分布;了解库房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药品的服务对象;熟悉药库的阴凉库、常温库、冷库对温度的要求,掌握药品验收入库、保管、发放等环节的注意事项;掌握不同药品的贮存条件,毒性药品等特殊药品的管理要求与方法。

  5.临床药学室:熟悉我院临床药学的开展情况,了解临床药师的工作流程及服务对象,积极参与临床用药的理论总结和用药实践经验的累积;熟悉药学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制度;参与科室处方医嘱点评及全国抗菌药物监测网的上报等。基地以实习大纲为依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年度实习计划,使实习工作顺利进行,学生对实习目的、实习方向和实习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三、教学实施

  1.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的水平及带教方法κ迪吧培养非常重要。在带教过程中,我科实习基地带教老师应具备初级以上职称,工作年满三年以上;并具有扎实的药学专业知识、熟练的工作技能和较好的思维能力;还要具有优良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爱护、关心学生;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能够公正、客观地评价实习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学习情况。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药剂科工作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以科学求真的态度对待药学工作。

  2.岗前培训。实习生按照基地下发的轮转表严格执行轮转制度。我科各个部门根据本小组的工作特点及性质,制定相应的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本部门的简介、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常见的工作注意事项、相关药学法律法规、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的培训。通过严格的岗前培训,使学生熟悉实习内容,遵守纪律,端正实习态度,加强实习生的责任感,能尽快地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

  3.定期开展讲座及讨论等教学活动。实习基地对药学实习生实施一对一的带教,这样有利于提高实习效果。同时根据实习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术讲座。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的药师主讲,使学生了解医院药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政策及法律法规,掌握常用药物的注意事项等。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提高实习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动力,巩固专业知识。

  4.严格执行实习生考勤制度。我科制订了《实习生考勤制度》,切实加强了实习生纪律。实习生上班时间均与实习岗位上班时间一致,不安排加班、夜班。实习生请假1天以上由科室审批,3天以上由学生所在学校审批。

  5.实习考核。实习生在实习点的学习任务完成后,由带教老师为实习生填写实习鉴定表,并评分。总评成绩(100分)包括:组织纪律(10分)、工作态度(10分)、个人仪表(10分)、学习态度(10分)、专业技术(60分)。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岗位进行实习工作。最后实习结束后,实习基地根据学生在各个部门的实习情况,填写科室评定表,并汇总实习成绩。

  四、结果

  以上就是我科实习基地对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不断总结和优化教学方法,带教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受益匪浅,得到实习生的一致好评。但是,提高教学工作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实习带教中,应该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教学相长,培养优质的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燕.药学实习生在门诊中药房的实践教学及管理体会[J].蛇志,2014,26(1):129-130.

  [2]陈银月.我院住院药房实习生的带教体会[J].教育论坛,2010,7(28):112-113.

  [3]杜淑娴.住院药房药学实习生带教模式的构建和实践[J].中国药房,2012,23(48).

  [4]王霞,王志峰.我院门诊药房实习生带教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3,5(10):400.

  收稿日期:2016-12-07

  医德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医学职业教育教育改革教学质量

  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教育,2000,(5)。

  [2]成尚荣。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医德教育论文篇6

  现代社会是一个生理寿命高龄化、知识寿命短暂化的社会。“以一本书治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个人耗用十几年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会经历短短的期间就已过时。姑且不论一般知识的价值,就连高级的专业知识,大多在短时间内也会失去价值。科学技术、医学知识、心理知识,等等,约在5年左右就已更新。一位在当时某一领域很有学问、被视为专业知识充足的人,如果停滞学习,在数年之间,就会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换句话说,他在大学学到的的基础知识可能依然可用,但其它的人类新知则已完全落伍。

  在这种知识寿命缩短的社会,终身学习就意味着知识寿命的延伸。文章作者在介绍美国两所医学院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考核模式及其对我国医患沟通课程设立和改革的借鉴的同时,指出:“(美国医学院)加入了很多人文、社会、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更大的纬度内思考医学的问题。由于医学的发展速度使得医学院课程的更新速度相形见绌,在医学院的教育中,知识的讲授已经降低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唯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应对现代医学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编者认为,美国医学院的这一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更大意义,绝不仅限于医学教育本身,它对理顺知识讲授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的关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一条全新的课程建设路径。这是因为,人生已经不能截然分为接受教育及从事工作两个阶段,高校也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考试、资格与文凭虽然仍具有价值,但其价值已渐失其绝对性,仅有相对的意义。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灌输和接受基础知识必须与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并举。这是因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是一个累积经验的创新过程,而不是一个外烁的、充满压力的受教过程。高等医学教育应趋于如此,其它门类、专业的高等教育也理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摘要:医学生的教育是综合能力培养而非单纯专业知识的教育,医患沟通能力的教育培养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探讨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考核模式特点,为我国的医患沟通课程的设立和改革提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美国;医学院;医患沟通;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81-04

  指导教师:汪青,副教授,研究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认证、管理、课程设置。

  医学教育改革是一直以来的热门话题,而随着医学整合式教改的推进,新的课程设置模块开始提上日程。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相对紧张,患者对于医生的信任感明显降低,明显不利于医生的从业和诊疗。造成社会医患关系的紧张有诸多因素,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是医学生教育中对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比例失衡,人文素养教育相对匮乏,尤其是针对医患沟通的专业教育几乎为零。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1]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收集信息、诊断、治疗和病人教育。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两所医学院校:哈佛大学医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关于医患沟通课程的设置,为我国医患沟通教育课程设置提供改革依据和建议。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招生条件是已经完成本科教育,入学条件包括4个方面:①申请人所在学院提供的基础学科的平均成绩(Grade Point Average,GPA);②参加全国医学院入学考试的成绩(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MCAT),考试内容包括4个部分:自然科学知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分析――阅读技能及分析――数学定量技能;③申请人所在大学的推荐信,推荐信为学生在入医学院校前参加课外活动表现、个人素质和个性以及创造力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课外活动包括社会服务、艺术和体育运动;④申请人面谈,通过进行面谈,了解申请人人学动机、品质以及非认知领域的情况。最后,由35名专业的招生人士组成的招生董事会评审考生的申请材料并投票进行最终表决。[2]

  一、两所医学院校医患关系课程介绍

  1.哈佛大学医学院的Patient-Doctor课程

  哈佛的临床医学分为“HST”和“New Pathway”两个专业。HST(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20世纪70年代哈佛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结果,旨在培养研究型的医生。[3]HST的一大特色是要求医学生完成科研和论文的训练。HST的学生主要是数理工程背景,对基础医学、生化分子等内容要求更多。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被要求部分时间进入实验室,一直持续到二年级暑假结束。实际上,二年级以后,很多HST的学生都会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再做一两年研究,或是直接获得PhD后再进入临床。良好的理工背景,严格的科研训练,多学科的交叉,使得HST的学生在跨学科领域中更容易崭露头角。

  而“New Pathway”(新途径)计划始于1985年,更多强调了“人文医学”、“终身学习”、“问题为中心”、“病例教学”。主要是针对基础医学教育。医学生8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际的临床病例讨论学习基础医学的原理,另外还加入了很多人文、社会、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更大的纬度内思考医学的问题。由于医学的发展速度使得医学院课程的更新速度相形见绌,在医学院的教育中,知识的讲授已经降低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唯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应对现代医学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新途径计划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的互动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问、相互讲授,在完成学习的同时养成与同事相互学习的习惯;教学时基于问题为中心,通过分析真实病例而非记忆课本来学习医学知识;重视医患关系的探寻、演练,强调在社会文化背景下运用现代医学;教学进程灵活多维,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负责,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进入联合项目。[4]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接受New Pathway教学计划的学生。其中,与医患关系最相关的课程为Patient-Doctor课程。

  Patient-DoctorⅠ:针对一年级医学生,共24学时。此时,学生刚刚进入医学院,学习的仍然是基础医学课程,对于临床技能尤其是问诊查体方面没有过接触。主要侧重点是教授问诊过程中考虑病人感受,学会询问病情的方法。[4]学校认为当代医学应当回归为人文关怀,就像“撒拉纳克”湖畔的铭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也许学会治愈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学会关注病人疾苦却可以从现在做起,而且这正是医生最基本的素质。没有了病理生理机制思路的束缚,学生更愿意倾听病人的真实感受,理解疾病对于病人生活的影响。在与病人的互动时,学生不仅仅锻炼了询问病情时的各种交流技巧,也常常有感同身受的体验,这更激发了他们课后深入学习医学知识的动力。

  Patient-DoctorⅡ:针对二年级下学期医学生,共32学时。主要教授内容为临床见习前必须学习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尤其强调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4]一方面常规教授查体的技能规范和操作流程;另一方面,通过德才兼备医生的言传身教,切实教会学生在查体中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考虑患者的心理感受并且恰当地询问出疾病相关病史。这一部分课程的教学,除了临床一线的医生,还有很多医学院四年级的学生的加入,年龄的相仿、经历的相似,朋辈导师的教学更具有感染力。

  Patient-DoctorⅢ:针对三年级下的医学生,共24学时。主要教授内容为对职业的认同感。进入临床轮转的医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校园生活,很多人、情、事对于刚刚踏入医疗行业的学生都有着思想上不小的冲击。[4]如何帮助学生以更扎实的知识和更健康的心理面对今后从医道路上的成功或是失败,如何引导学生从医学伦理、医疗体制的更深层面行使医生的天职,如何培养出医德兼备的医生,是本阶段教学的宗旨。每周有这样一次机会,让学生走出医院,回归到校园,和教师、同学一起,交流彼此感受。在这里,学生可以探讨如何与癌症晚期病人交流,如何向死亡患者的家属交待“噩耗”。很多事情无法评判绝对的对与错,但在与同学、与教师的交流中,在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指导中,往往可以排忧解惑,坚持着应当坚持的做人行医的准则。

  Patient-Doctor课程贯穿于哈佛大学医学院New Pathway课程计划参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但课程形式多样,考试形式也更加灵活,面试、情景模拟等都被列入考试范围,课堂表现也是重要一环。

  2.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医生和社会”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于2003年开始课程改革,2006年秋季开始使用新课程计划。更为侧重医学课程的整合式教学和生物――医学――社会模式。相对于哈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课程整合度更高,纵贯度更好。其中与医患沟通相关的课程主要相关的有“医生和社会”和“临床医学概论”两门。

  医生和社会,覆盖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医学生,37学时。连续覆盖以下专题:法律、医学和政策、沟通方法、以及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5]

  临床医学概论,主要针对一年级医学生,24学时。每隔一周的下午参加以社区为基础的实践,主要介绍怎样采集病史、实施体格检查和临床医疗以及了解开业医生怎样开展工作,发展医生――病人的关系,尽早熟悉专业。[5,6]

  二、美国医患关系课程特点归纳

  1.强调医患关系课程的纵贯性

  随着教育观念上从“一次性教育”向“终生教育”方向转变,衡量医疗卫生人员的质量不仅要看他们所受专业教育的质量,还要看毕业后终生接受教育的能力。美国医患关系课程设置基本上覆盖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不同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的课程模式,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医生角色,培养必备的职业素养和医德医风。纵贯四年的教学模式,更能达到教学影响人的效果,从而淡化考试一过性的影响。

  2.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注重医患关系课程的关联性

  美国医学院校注重课程的整合,除了“纵贯性”,学科间的“关联性”也得到很高重视。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沟通技能”等课程,往往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法律、信息学等相关学科,运用综合大学的优势,邀请相关专业院系教授开课,使教学效果更显著,更能够达到培养医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培养目的。[6]

  3.教学方式和手段多样

  包括课堂讲授、案例讨论、课外阅读、床边教学、情景模拟等等。其中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Problems Basic Learning,PBL)被广泛采用,小组讨论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倍受青睐。教师通过阅读材料来指导学生,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信息和观点,给他们以最充分的自由度;也有的采取指定学生阅读、实际写作训练、直接的角色示范活动;还有的特别注重教学情境与场所的设置,如在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采取直接的讨论方式,邀请医生/诗人、医生/作家、危重病人、自愿参加临床实验的病人及其主管医生一同讨论,甚至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戏剧表演,以便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情景中去。[7]此外,信息科学的最新成果不断渗透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远程教学、网上视频点播、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也开始在医学教育中有了一席之地,使更多的教学方法得以涌现,加快了医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4.考核方式更为人性合理

  相对于国内医学院校的大多数相对单一的书面记忆考核模式,美国医患关系课程的考核方式更为人性化、更为合理。首先,考核日常化,不再只由期末考试一次定夺成绩,而更侧重日常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课堂表现,注重课堂学习效果。其次,考试形式多样,面试、情景模拟、综合发言的形式被运用于考核之中,[8]从而使考核更为侧重能力而非单纯地掌握知识。

  三、美国医患沟通课程对我国医患沟通课程设立和改革的启示

  1.注重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的纵贯性

  美国大多数的医学院校入学条件是已经完成了4年的本科学习,较好地完成了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的综合提升,医学阶段的学习是在此基础上,提升专业沟通素养。而我国医学院校则是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没有之前的综合素养培养阶段。因此,要更重视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拓展和提升,而不是直接进行专业沟通素养的培养。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多采取先通识后专业的模式,但通识教育阶段课程相对浮于形式,并且这种分层教育的模式容易使通识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可以考虑学习美国的整合教育模式,在临床见习前阶段涉及到临床课程的学习,以人体系统而非学科为教学单位,培养学生的病人为整体模式而非单独的疾病模式。而医患沟通课程应贯穿于整个五年或八年的医学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持续影响医学生的成长。并且,在医学生的低年级阶段开设综合沟通能力培养课程,如公共演讲能力、媒介素养培养的课程,完善医学生素养的培养过程。

  2.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开展沟通相关课程

  目前,国内的重点医学院校多与综合性大学合并,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这对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依托社科类专业优势,联合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法律、教育学等人文社科学科,设立医患沟通相关课程,可以使医患沟通的教学更为专业有效,更好地对医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3.拓展多样的教学、考核模式

  现今我国医学教育主要是“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缺乏社会医学、人文医学的教育,特别是医患沟通方面的教育甚是欠缺。客观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课堂、实验教学与临床的脱节以及学生毕业后有专业知识却难以成为完善医生的现状。并且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中心,重视理论的灌注,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

  目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已经在八年制医学生中试行了“PBL”教学模式和部分学科的面试考核,但教学考核模式相对形式重于内涵,讨论的问题多没有导向性和纵贯性的培养性,教师的主观性被扩大。可以考虑综合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切实落实PBL教学模式,设计每次课程的讨论问题,从而引导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沟通的习惯,形成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等人文课程的教学不适合运用传统的一张考卷覆盖知识点的考核方式,应该更注重学生能力的考察,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侧重平时的课堂表现,将更有利于课程的开展和效果的达到。

  四、小结

  综上所述,美国这两所医患沟通课程的设置有许多有益经验值得我国医学院校学习和借鉴。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国情、医学传统、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美国存在重要的差异,在学习借鉴经验时,不能全盘照搬,而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医学传统和各院校的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合我国医学生发展的医患沟通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劲,戴肖黎.美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迪[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3(3).

  [2]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University.Harvard medical school student handbook 2001,2002[M].Boston:Harvard Printing and Publication Services,2001.

  [3]Peters AS,Greenberger-Rosovsky R,Crowder C,Block SD,Moore GT.Long- term outcomes of the New Pathway Program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cad Med[J].2000,75(5).

  [4]Harvard Medical School.哈佛医学院网页[EB/OL].http://ww

  w.harvard.edu.

  [5]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霍普金斯大学网页[EB/OL].http://.

  [6]冯逵,黄建始.美国哈佛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课程计划对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6(3).

  [7]窦春潇等.哈佛大学医学院2010年整合课程体系概况与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6).

  医德教育论文篇7

  中国医气结合自然疗法专家――路秀梅于2001年11月份在马来西亚槟城参加中草药国际研讨会,马来西亚会议主办方组织了一次国际义诊,在200多名专家和患者围观、当场试法治疗时,其中一名12年不能自行站立,只能靠别人扶助才能行动的病人,一经路女士和与她的一位同行的朋友李医生联手治疗半小时后,竟然可以自行站立跨开脚步直到顺利行走,其疗效顿时震惊四座,200多人掌声呼起,这是马来西亚2001年11月23号东方日报上的报导,本刊记者拿着这篇报导和路秀梅谈起体会时,她的一席话,令人深思,也许更会令某些气功师汗颜,“不能站立的病人,在气功诊疗会场上,一下子能站立起来,这是特定气场下人体潜能的表现,病人回去之后往往还会有反复――又站不起来了。实际上,病人的彻底治愈还需要一个客观的过程,作为气功师,应尊重人体科学,单靠气功治病不行,气功治标,中医治本,医气结合、标本兼治,比单纯的气功和单纯的中医治疗更有奇效,多年来我探索、实践、总结出‘医气结合自然疗法’,为的是让人们走出药物毒副作用的误区,摆脱昂贵医药费的困惑和无奈,让这种办法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新的医疗模式和让人们有一个观念上的更新。如果气功师一味地追求在会场上的效应,‘让病人站起来’他也会成为‘名医’,但他也在离良医越来越远……现在名医多多,良医甚少,我只想作一个良医”。

  “酒糟鼻子”老头把她领进了气功的大门

  路秀梅20多岁时,上班途中会经过一片小树林,一天,一个长着酒糟鼻子的老头,引起了她的注意,她感到怪怪的是老人每天对着树在抓鼻子,手指离鼻子很近,却不触到鼻头,似抓非抓。老人旁若无人只顾做自己的,路秀梅仔细看那鼻子,又红又烂,上面的水珠冒出来一层,真恶心,心里想“怎么不去医院治,瞎抓什么?”。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那老头的鼻子竟然好了,她十分好奇,经询问方知老头练的是“鹤翔桩”气功。出于对气功的好奇,她认了老头做师傅,开始跟他学练。此一练非同小可,她从此走进了气功这个神奇的大门。接着又学练了朱正高老师的“中华神功”;王瑞亭教师的“一指禅内劲功”还有“郭林新气功”“养生气功”等等多家功法,她虚心好学,聪慧悟高,集众家之长于一身。气功学习班结束后,老师都对学员讲学习功法要到社会上去实践去给人治病,治病长功也修练功德,路秀梅虽对自己能否治病心无底数,但也决心试一试!

  “大脖子”老太让她开始了治病救人的生涯扭转了她的人生轨道

  有一天,路遇一位弯腰驼背的老太,路秀梅见她很吃力地提着一袋米,步履蹒跚,善良热情的她有一副古道热肠,本能地走上前去帮忙,“大娘,我帮您提吧”说着就提老太的米袋,老太警觉地瞪着她“你干吗?不用,”那眼神并不友好,也难怪在那个什么全凭票的年代,这袋米对老太的重要是可想而知的,听着路秀梅的一再表白,老太抬起腰身见她慈眉善目的一脸笑容,放心了,在和老太对视中,路秀梅发现了老太脖子上还有个馒头大的包。“气累脖!给她治治看”(气累脖,医学上称甲状腺肿大症,俗称大脖子病)。路秀梅又发现了这还是个“病例”,可看老太那样子,蓬头垢面,又破又脏,原来是个捡破烂的!眼前的一切让她犹豫了,这么个“病人”,治不治呢?管她是干什么的,我要治治看,路秀梅一路想着,把老太送到家,那是个什么家呀?棚屋里到处是破烂,只有一席破木床,一把木凳,一条腿还得用石块顶住。一个老而旧的柜子上落着一层厚厚的土,靠墙角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几只很脏的玻璃杯和一只竹套暖瓶。老太坐在床边,找一张发皱的报纸铺在床上,算是弄了块“干净”地方,让她坐下,脸色和气了很多。路秀梅靠床边坐下来,“大娘,您这大脖子怎么不治呀?”老太有几份伤感,没好气地说:“治什么治,钱哪?没钱!”“我帮您治治吧,不要钱。”老太反问“你会治病?”“我会!”老太又说一遍“我可没钱。”“您放心我真不要钱,我练了气功,老师说要给人去治病,我想试试,您这么苦,我这有30块钱,先给您,也能帮帮您。”路秀梅把身上仅有的30元钱放在老太手里,老太被感动了:“姑娘,我看你长的善又这么好心眼,一定会有好报的,难得你还瞧得起我,你要治就治吧,拿我练手,”说着,老太拿了个污蒙蒙的玻璃杯,在一盆不知洗了几次手的脸盆里涮了涮手,又用手指在杯子里一抹,算是刷了杯,从暖壶里倒出一杯温敦敦的水,杯壁上那圈污浊的擦痕很快被水稀释了。水很混浊,别说喝,看着都想吐!老太不以为然,一再让她喝水,“喝?不喝?”从老太的眼神里,路似乎明白了什么!还是喝了吧,她真的硬头皮喝了那杯水。老太高兴了,“姑娘,你真的不嫌弃我,一个拾破烂的,人都躲着我,这屋子没人敢进,太脏!你送我回家,还喝我这杯水,可真不容易!真不容易!”老太动了真情,显得十分激动,“我不会让你白喝,让你拿我试手,试吧,别看我又穷又破,可我懂得你的心……”第一天疗效很明显,以后几天里,路天天去那个破烂小屋,一周后老太的大包只剩下一层搭落着的皱皮了。这样的老太、这样的小屋、这样的病状,又是这样的一个“医生”!对路来说是感叹、是惊喜、是庆幸……是什么自己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她因此坚定了治病救人的决心、信心与勇气!

  感谢这大脖子老太,让她从此开始了人生的一个起点。开始了追求一个新的目标,探索一个神奇的新的领地。也从此开始让她走上了气功治病的道路,治病救人的生涯。受祖上行医的影响,她开始钻研医学,进修中医大学课程。多年来,义诊数千人,不计报酬,只为积累经验,对确有困难者,不但免费而且还赞助食宿、路费,在不断实践中,将中医的医学理论与气功的气化理论和疗法结合运用,开创了医气结合的自然疗法,以医气结合的模式,独成体系。

  “千般法术皆下品,唯有宇宙真理高!”所谓医气结合自然疗法,就是以气功的“气化”学说的经典理论和中西医的医学原理结合起来,用到人类健身强体的生命科学中去。这里讲的“气”、“气功”绝然不同于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的歪理邪说,古代著名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明朝张景岳又指出:“生死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这就是“气”的经典理论,无论中西医都是在“医”上下功夫,待人体病时加施医术。而自然疗法养生,实质上治在人体未病时,以“天人合一”、“修心养生”抓住人的“精”、“气”、“神”,以《内经》、《易经》、《道德经》、《佛经》中的哲理,作为指导思想,以人体的生理学、经络学、脏腑学、阴阳学、五行学、气化学等为理论基础,摆脱掉单纯的药物治疗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尊重人体科学以“气“养“生”,以“指”代“刀”,气穴点按,推拿按摩,诊治疾病的系统自然疗法。“医气结合的自然疗法”是一种以人体内“真气”运转作用规律与医学理论相结合起来治疗的一门科学。它为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既要长寿又要健康”已是人们理念上的更新,二十一世纪是人类健康的新世纪。多少年来,路秀梅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苦苦地探索着、追求着,年过半百的她,仍是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她要努力使“医气结合的自然疗法”作为一个新的医疗模式,立足于医学之林。多少年来,路秀梅以她特有的治疗模式,“医气结合”的独特疗效,蜚声医坛。

  1999年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中老年疑难病,常见病研讨会”上,路秀梅作为中国的首席代表讲演,经过严格的近乎苛刻的答辩荣获国际优秀论文金奖。在马来西亚她曾受到槟州首席部长许子根的接见及卫生部长蔡锐铭颁发的国际表扬状。2000年一月三十一日,在人民大会堂她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吴文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以及国务院一些部委领导人的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授予她《二十世纪中华英才人物》的光荣称号和荣誉证书。2002年4月卫生部中华医学临床研究医学会、全国著名特色医疗专家鉴定委员会授予路秀梅中华医学特色名医奖牌及医气结合自然疗法专家称号,同期,路秀梅教授的论文《自然疗法与中老年保健》经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及全国著名权威评定,荣获中华医学优秀论文专家评委会、中西医结合促进会颁发的中华医学优秀论文金杯一等奖。香港的中华医药报曾在“中华医界名人”专栏上对路秀梅及其医气结合自然疗法有专门报导。在全国第五届肿瘤肝病学术交流会上她荣获中华医学特色名医奉献金杯奖,2004年1月被国际特效名中医专家协会授予中华特色特效名医荣誉称号。

  无论有着什么样的业绩和荣誉,都改变不了路秀梅的信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无限的服务中去创造新的有限的生命。

  在采访中,记者深深地感到:她像一束阳光,把希望洒向渴望生命的心田;她像一阵春风,给濒临破碎的身心送去生机和活力;她像一支火炬把温暖和爱不断送向一颗颗冰冷的心;她更像一棵小草,以顽强的生命,装点人间春色,哪怕只是一丝新绿她也会默默含笑……

  于是,人们传诵着一些动人的故事:不知名姓的北京站母子三人

  1995年初,北京气功协会领导王杰主任,经研究,在北京东直门外大街,开办了北京气功协会气功门诊的第一分部,名称为北京市无极养生门诊第一分部,路秀梅受邀于该门诊一分部的主任。门诊制度规定治疗费50元,挂号费6元。那时正是气功热,来看门诊的人很多,也有不少旅客是来京求医的,路秀梅对那些到她的门诊部来看病,确实很穷困的病人免费治疗,病愈后再送一张回程车票……几年里不知帮了多少人。那几年,她也是路通旅社的法人、经理。1995年深秋,旅社的接站车去北京站接站。在车站广场上,她看见一位年轻的母亲左右怀里分别抱着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孩子看上去不过二、三岁,娘仨坐在一个破棉胎上,两个孩子一左一右,刁着乳头,女人上半身半裸着,孩子饥饿难耐,咬着奶头哭闹,那女人无可奈何,四周围着一些人,说着下流话。路秀梅眼圈湿润了,直上前去训斥那些人,“你们有姐妹吗?如果你们的姐妹到这地步,你们也愿意别人对她这样吗?”她给了那母亲10元钱,又给孩子买了奶粉和“喜乐”。此后的一周里,她特意天天跟车去北京站找到那母子三人,就给10元,并带些吃的给孩子,还特地从旅社提着一壶开水送给她们娘仨。第八天,她听到大风降温的天气预报,当天夜里将会大风降温,她想着那娘仨的处境……心疼极了,干脆把她们接回旅店去吧!她把娘仨接到车上后,面包车上等着去住店的旅客全下车走了,那股臭味,让人在车上没法待,一个女人带着2个又拉又尿的孩子,十天半个月不洗,真是臭气熏天,叫人恶心极了。客人跑了,接站员可不干了,好不容易接的旅客能拿到提成呢,怎么办?(接一人提1.50元),路秀梅让司机通知提成由路经理付,一元也不会少的。就这样把娘仨接回旅社。“一车花钱住店的人跑了,接回3个不花钱的臭要饭的!损失一千来块,咱们经理犯神经了!”司机、服务员不是全都能理解她们的路经理,一些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着风凉话。

  在旅社里,路秀梅安排好娘仨住宿,又安排吃饭。厨房现做了两大碗鸡蛋肉丝面,两个孩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那母亲把肉丝、鸡蛋全都挑到孩子的碗里,自己舍不得吃一口。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虽然她很穷、很脏,但内心深处仍闪耀着作为母亲的神圣和博爱!路秀梅又一次为她潸然泪下!“告诉厨房,再给他们炒肉,光炒肉,一大盘,让他们吃个够……”路这样吩咐着!吃罢饭,该洗澡了,太脏了! 路拉过孩子帮着给孩子洗澡,脱掉衣服,孩子身上有许多脓疮,数数有9处已发炎溃烂,孩子痛苦的哭叫着,路感到揪心的疼!小心地给孩子洗完再处理伤口……从孩子身上脱下的破棉衣一片片屎、尿、泥硬硬的,竟然可以立在地上,就这样的破衣服,那位母亲都不让扔……路告诉她,她可以帮她买新的,还可以把自己小女儿的衣服给他们一些,足够的,那她也不干,干脆帮她洗吧,服务员刘师傅主动帮忙洗,那么多脏东西,洗到下半夜两点多……几天的治疗,孩子好了很多了,路为她买了回宜昌的车票后,又拿出70元给她作路费,怕不够又给了70元,又为他们带上10个馒头,拿黄瓜、西红柿、香肠、鸭蛋、水果让他们路上吃,让司机一直送上车,几天里那母亲不肯讲名和姓,只说自己叫“英子”,还了解到她是从宜昌老家被骗,被拐嫁给山东一个大她十几岁的男人,先生了个女孩,跑了又抓回去,又生了个男孩子后,又想办法跑出来,一路要饭想回娘家去……幸亏遇到了好心的路经理救了她们。那天要不是遇到路,说不定娘仨会死在广场……路秀梅一直为那母子仨人祝福着,钱财是身外之物,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呢!

  高碑店夫妇

  多年来路秀梅悲天悯人,誓以解除大众疾苦为己任,故对病人极富同情心。几年里义诊了数千人,对确有困难的患者不但免费治疗而且赞助路费、食宿费,被她治愈的病人,最大的有七八十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很多患者从死亡线上被她救回,获得第二次生命,而她不计回报。河北高碑店一对夫妇,妻子有病,丈夫患脑积水,多次住院治疗,并要开刀,手术费上万元,困境中的夫妻二人,危难中听人介绍,找到路女士,她反复查看病情后,谦逊地说“试试吧,先治病,钱不用急。”此一试非同小可,不到二十天,病人有了好转,体重增加11斤,原来每天只能吃一碗稀饭或是馄饨,经路女士用她的医气结合自然疗法治疗后,一日三餐胃口大开,面色红润,精神焕发,仿佛换了一个人,免去一刀之苦,省去上万元手术费,这对他的家庭真是喜出望外。

  只身在海外心怀赤子心

  1999年底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一届中老年疑难病常见病研讨会”上,路秀梅作为中国首席代表讲演,她精彩的讲演和无可争议的答辩深受各国专家们的赏识。德国伊丽莎白医院院长奎根博士,更是为路的才华与气质所触动,特邀请她赴德国工作,聘请她为客坐医生,在德工作期间,西方人对中国的中医称为非主流医学,会诊中,路曾对这种说法不满地讲:“医学上没有主次,只是医疗方法不同,中医是代表东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是代表中华民族来宏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应称东方医学。”为此:医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路在场,便不再称非主流医学,而称“东方医学”。也因此,她成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名医”。 路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身在海外,不忘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在马来西亚的一记耳光

  前几年,路秀梅应马来西亚某公司邀请到马来西亚义诊。路教授此行旨在宏扬民族文化,义诊所得款项均捐赠于马来西亚安老院和清凉寺。义诊诊费虽建议一次不少于200马币,穷人则可减到20-30马币。但大都也可封红包随缘。

  路秀梅义诊了一位颈带大金链、指带大金戒指的马籍英国人,此人颈椎不好,腰椎不好,腰上围着夹板,腿关节受伤多年肿痛不愈,他一共来治疗了三次,第一次付红包6元,第二次付了2元,第三次付了4元。路秀梅在第三次给他诊疗结束时问他:“您感觉病情怎么样了?”他说:“好多了,非常好,非常见效。”路秀梅又问:“为什么诊费给这么少?如果没钱不给也行,但你有钱,我只想知道您这是为什么?”

  “随缘吗。”

  “随缘也要尊重。您一定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对我们?”

  “马币值钱,比人民币值钱。”

  “我们不是化缘,不是乞丐,是来宏扬中国文化,您没拿我们当朋友。在国内我们不是挣不到钱。我们不是为挣你们的钱来的!”

  “随缘,马币比人民币值钱。因为你们是中国人,到这里来……”

  “我们是义诊,钱会捐赠到安老院、清凉寺,你敢再说一遍你刚才的话吗?”

  “随缘,马币比人民币值钱。因为你们是中国人……”话音刚落只听“啪!”路秀梅一记响亮的耳光煽在男人的脸上。告诉你:“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不但本事大,脾气还大,个个都不是好辱的!中国人看好你的病你就应好好感谢!”

  顷刻间,诊室里里外外的人全都愣在那儿,人们彼此面面相觑, 不知如何是好。

  路秀梅打出这一巴掌后也有些后怕,她怕人报警,马来西亚的鞭刑可是世界闻名的,又一想“嗨,大不了关我几天,我永远也不来马来西亚了!”她率先打破沉寂说:“告诉你,中国人不但医术高而且脾气大。”男人也缓过神来,看了她一会儿伸出姆指“ok,你是我见过的真正的中国人。”路秀梅说:“一次诊费标准300元,三次900元,再罚你,一共3000元。”男人点点头,从腰包里拿出一个大钱包,“ok,we are freinds,”说着捻出三张一千元一张的马币,恭恭敬敬放到桌子上。路秀梅拿起三张纸币“唰唰唰”把钱撕成几份……男人惊讶地看着路秀梅说:“我还会再来的,谢谢,谢谢。”话毕走了。

  事隔几年后,路秀梅再谈起此事,有些后悔,后悔没有把三张钱粘好镶在镜框里带回国内。她想用它来教育儿女“中国人是友善的,但是,是有血性、讲气节的,民族自尊心不能丢,捍卫民族尊严是每个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使命。”

  当记者问及那三张钱的下落时,路秀梅爽朗地笑道:“哈哈,粘好后捐给安老院和清凉寺了,本来也没打算真撕碎。三千元呢!哈哈。”记者也不禁笑起来。

  你可以直视对方的眼睛

  路秀梅,这位出生于1949年10月2日的共和国同龄人,毕业于中国黄山医大华佗中医医学院,医气结合自然疗法专家,高级气功师,按摩师,西柏坡医学院教授,德国伊丽莎白医院客座医生,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所理事,香港国际特效名医专家联合会筹委会委员,中华教育论文编辑部特邀记者,《二十世纪中华英才人物》荣誉证书获得者,北京市《扶贫济困成绩显著》荣誉证书获得者。

  看到这些职称、职务、荣誉,读者朋友是否和记者一样感到眩目?路秀梅,其名不可不谓之大,不可不谓之远,不可不谓之扬,然而,当记者问及下面这个问题时,她的回答却令记者颇为震撼。

  “路女士,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气功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总理取的名字,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兴旺至今,这期间诞生了许多气功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为生色犬马、纸醉金迷所惑,医德医术掉下来,只做了一时的名医。你在当时是否经历了如鲁迅先生所言‘解剖麻雀’那样痛苦地剖析自己,要不要再做一个良医,因为名医已经唾手可得。”

  “一个人的好名声、坏名声、无名声,区别很大,但首要想的是应该自己对得起病人。无论何时,你可以直视对方的眼睛。什么是良医?给钱看得认真,对给不起钱的看得照样认真――这才是良医!‘非典’期间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战斗在第一线,他们就是良医。名利人人都希望,但不是目标,练功先有功德,学医先有医德,无德不可称为医,我会踏踏实实做良医,并不想名扬天下,也不想名垂青史。来此一生,能救多少人,就救多少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无限的服务中去努力创造更多有限的生命,这是我一生追求的信念。名医多多,良医甚少,我只想做良医!”

  路秀梅如是说,也如是做。不论是给国家高层领导人看病,给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亲属看病,给中国各界名人看病,给国际友人看病,还是给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病,她都一视同仁、一丝不苟,童叟无欺。

  铁肩担道义 良医立世行

  路秀梅对现代中年女性保健有着深刻的见解:“中年女性顾儿女顾丈夫,顾双方父母,而对自己总是有病先扛着,有病先到药店找些药吃,吃完了不管事,再去找合同医院。关键在于从理念上要认识到:身体好,你事业、家庭才能好。我们这种年龄,爱自己就是爱家人。谁都希望在饭后茶余对老公说:‘我们去活动活动。’无人愿意老是听到:‘我好难受,快给我去买药。’常人讲修养,应当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质量+长度=生命,应当把健康在生活、工作、朋友交往中作为一个新理念。目的是治‘未病’,防病于未然。改进、优化生命的灵魂素质,悟人生真谛。要看淡金钱,看重健康,人生三乐:要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心态好了,气血平和、阴阳平和、自然无病可生。应善待自己的家人、朋友,吃亏是福,付出是乐,你就会心态平和,把一切看开,心情好了,比买保健品、买药都重要。自我保健、自我康复的意识行为,会使人受益终生。佛经有禅语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阴凉冬有雪,只要心中无烦恼,便是人间好时节”。

  在展望医气结合自然疗法时,路秀梅说:“这种疗法前景广阔,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单纯药物治疗给人带来伤害,破坏脏器、神经、血液、骨骼,引起脏器老化和病变。《健康报》指出,一年有250万人死于药物毒副作用,聋哑儿童80%是药物毒副作用引起,而且每年以2%的速度递增,我真想让人们摆脱这种困境,走出这种无奈。对于自我和宇宙的无知,是人类最大的悲哀,探索自然和宇宙的真谛,长寿+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让健康和快乐伴随着人们美丽的人生是我最大的愿望!”

  采访结束前,路秀梅应记者之邀对广大读者说:“21世纪是更加文明进步的世纪也是更应该享有健康的世纪,健康是人的权利、尊严、也是人的财富与文明。热爱你的生命吧,她只有一次。不治已病治未病,已成为当前的一种社会时尚,保健比治病更重要。”

  医德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 医院; 健康促进; 实践; 经验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Hospital Health Promotion Work/WANG Rong-gui,ZHOU Zhi-qiang,CHEN Pinghttps://www.wenmi.com/jinpi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3):106-108

  【Abstract】 Currently,the health promotion hospitals in China have not yet a mature working model.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ncrete methods and measures for the crea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Hospital of Hubei Province” from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Jingzhou city,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health promotion work in primary hospitals.

  【Key words】 Hospital; Health promotion; Practice; Experience

  First-author’s addres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Jingzhou City,Jingzhou 43402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3.037

  创建健康促进医院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促使医疗服务模式由过去单一的医疗型向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化[1],从以患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已成为医院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健康促进医院通过出台实施促进和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健康的政策或措施,开展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健康教育,改善就医环境,与社区建立互动式密切联系,为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的健康保健服务措施[2]。目前,健康促进医院在国内仍属于起步阶段,我国各省市虽已开展相应试点工作,但没有统一标准,也尚未形成本国成熟的工作模式[3]。

  2012年,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在国家财政部正式立项,当年的经费投入为2.38亿元,这是我国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4]。随着该项目的深入推进,2013年国家方案计划在110个试点创建660家健康促进医院,本院作为湖北省荆州市5家健康促进试点医院之一,于2013年12月-2014年6月,对照《健康促进医院试点工作评估标准(试行)》,扎实开展了项目创建工作,作为一家地市级妇幼保健院,在医疗保健服务活动中,通过将健康促进作为特色服务,密切了医患关系,铸就了妇幼服务品牌,成功创建“湖北省健康促进医院”,既让患者和医务人员得到了实惠,也让医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1 强化组织管理,确保创建工作高标准

  1.1 及时成立机构,组织领导到位 本院将“省级健康促

上一篇:情人节,我们一起去看整部电影都是床戏的南极之恋吧
下一篇:笑谈文字情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