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 电视剧《西游记》(86版)好在哪里? (原作者:李天飞)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原地址:电视剧《西游记》(86版)好在哪里? - 李天飞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85839/answer/158005053

  我在两个西游记相关的视频评论区里都搬过这篇文章,现在西游记上架了,我把它放到长评里来,看到的朋友如果觉得好的话,希望能去原回答点个赞

  杨洁老师去世,世间便再无86版《西游记》。

  而且,它是神一样的存在,是一座无可超越的巅峰。

  有人说:“你评价太过了吧?江山代有才人出,事物都在进化,那时候技术又不行,资金也不够,凭什么说86版就一定是巅峰?”

  评价并不过分。

  因为86版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连续剧,它的根基是:

  传 统 戏 曲

  它建立在戏曲表演的基础之上。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戏曲表演经验、演艺人才的大荟萃。

  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86版《西游记》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不如说是上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

  在连续剧中大量借鉴戏曲,并不是杨洁老师的首创。因为那时拍连续剧是新鲜事。没有什么先进经验,大家都是从传统戏曲中搬东西。

  不但大陆如此,港台也如此。香港五六十年代的“黄梅调”电影,就是把黄梅戏搬上影视。台湾的古装影视也是如此,有浓重的戏曲痕迹。比如1960年邵氏电影的《倩女幽魂》,宁采臣和聂小倩就是一对传统的才子佳人,而燕赤霞的舞剑完全是舞台做派。

  如果仅仅这样,86版《西游记》借鉴戏曲只是时代使然。但是,《西游记》有其特殊性

  因为,《西游记》天生适合戏曲!

  《西游记》的视觉表现大致有两类:

  一是忠于原著。尽量还原出《西游记》原著的气质。

  二是利用IP,进行现代化的演绎,比如周星驰。

  而中国传统戏曲,与传统故事相伴相生了800多年,在明清两代逐渐定型为今天看到的面貌。比如服装,今天舞台上的戏曲服装的基础,正是明代的服装风格。比如精神,传统戏曲表现的人际关系、道德伦理,正是明清两代的社会心态。

  《西游记》托名唐朝的故事,其实是明代人写的书,表现的是明代人的精神状态、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假如拍一部“忠于原著”的片子,借鉴起来最便捷、积淀最丰富、资源最集中、前人探索过最多的艺术形式,该是什么?

  当然是:

  传 统 戏 曲

  这不是我对戏曲情有独钟,戏曲并非适合所有的“古装片”。

  假如拍《封神演义》,背景是商朝,那么,京剧《反五关》大概就不好用上。因为《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不一样。《西游记》完全是神仙世界,涉及现实社会的很少而《封神》的基调仍然是历史小说。《反五关》的黄飞虎,表现的是明清时代的伦理,明清的君臣父子关系。假如硬放在近乎蛮荒的商朝,对于讲究真实感的现代影视就有些怪异。

  所以,一部明朝的书,一颗明朝的心,一群明朝的神仙。《西游记》简直就是天然为成熟于明朝的戏曲而生的!大量引入戏曲元素表现《西游记》,这就是杨洁老师的高明之处。

  二

  86版《西游记》的演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一、戏曲演员;二、话剧演员;三、影视歌舞演员。

  这三类里,戏曲演员是绝对的主流。他们有:

  六小龄童先生:南派猴戏世家,家学渊源。

  马德华先生:演猪八戒。北方昆剧院的小生演员。

  左大玢老师:演观音菩萨。湘剧演员,70年代就给毛泽东演过戏。

  魏慧丽老师:演高小姐。京剧演员。

  杨春霞老师,演白骨精。演过京剧《杜鹃山》的柯湘。

  高玉倩老师,演高小姐的母亲。其实早就以《红灯记》的李奶奶知名。

  马兰老师:演殷夫人,黄梅戏演员。后来成了余秋雨老师的夫人。

  当然还有大家都喜欢的评剧演员赵丽蓉老师……

  就连没露几次脸的昴日星官,扮演者徐冠春先生都是昆曲演员。而他青年时代就演过电影《十五贯》的熊友兰。这《十五贯》,号称“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这些老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和熟稔,是几十年如一日的。

  我研究《西游记》,就图像问题请教过六小龄童先生,如何画猴王脸谱。他立即告诉我:石猴的是什么样,齐天大圣的是什么样,有时候不画金粉,有时候应该勾线条,并建议我查哪些参考书。

  这些东西,在传统艺术家哪里,都是信手拈来,熟极而流,所以,表演的时候才能不假思索,人猴合一。

  六小龄童先生父亲演猴,兄长演猴,自己一生也只演猴。这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世家”,或者是今天常说的“工匠精神”。

  在现在的影视剧体制下,其他人再扮演孙悟空,除非英才天纵,或者另有其他门路的深厚积淀,否则如何能与这世家猴王分庭抗礼?

  86版《西游记》除了戏曲演员,还有话剧演员、影视歌舞演员。然而他们要么也深受传统戏曲的影响,要么有深湛的戏曲基本功!

  首先是剧组中有许多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员。话剧,本来源于西方。在中国长期占主流正统地位的是所谓斯坦尼体系,即俗称“体验派”。西方话剧风靡中国之后,焦菊隐先生又在体验派的基础上,大力提倡民族化,体现中国气质。

  所以,中西两股强大的内力,一直在中国话剧的经脉里游走。

  为了学习民族艺术,北京人艺专门从北方昆曲剧院请来昆剧老师,给话剧演员说身段。有些老师甚至因此调进了北京人艺,为话剧灌输传统戏曲的充沛内力。

  舞台上大多数情感,要靠动作、表情表达。而传统戏曲动作程式,极富表现力,简直就是一座表达内心情感的宝库。

  例如话剧《茶馆》,就借鉴了大量戏曲元素。常四爷的上场,带着明显的戏曲身段。而演常四爷的郑榕先生,同时又在86版里演太上老君!

  话剧《蔡文姬》脍炙人口,其原因更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和表演手段。演沙僧的闫怀礼先生,在《蔡文姬》里演过匈奴单于。

  此外还有许多许多:

  演镇元大仙的吴桂苓。

  演水贼刘洪的韩善续。

  演黎山老母的孙凤琴。

  ……

  他们都是北京人艺的老前辈。

  应该说,86版《西游记》中的话剧演员,基本都受过“话剧民族化”的洗礼。他们身上,体现着西方话剧艺术和中国戏曲艺术,二者珠联璧合,毫无冲突。

  又比如程之先生,演过金池长老,他虽然演话剧,却是著名京剧票友。他绝对是家学渊源,因为他的父亲程君谋,是一位极著名的票友。程君谋早年跟名乐师陈彦衡学戏。学成后和白牡丹(荀慧生)配戏,并搭上白牡丹班子,不料一炮而红,直追专业演员,被称为“票友中的谭鑫培”。

  左:程君谋先生。右:程之先生

  所以,程之先生在86版中表现的传统戏曲功力,来自他的原生家庭,那真是把话剧和京剧两股内力一拳打透,融会贯通,是一种无可挑剔的完美!

  今天靠卖脸卖萌,从不在演技上下功夫的表情包演员,能给这些老艺术家提提鞋,就知足吧!

  86版《西游记》演员组成的第三部分:影视歌舞演员,很多也都有精湛的戏曲基本功。

  上周,央视播了一部纪录片《西游记张掖寻踪》,主演就是我和李玲玉老师,当年玉兔公主的扮演者。

  那些天,和李玲玉老师天天在一起,聊了很多。

  她是东方歌舞团的歌唱演员,原本却在越剧团工作,有深厚的越剧功底。甚至在转场的车上,她还在不停地练唱。

  我们去甘肃高台县的一所小学探访,李玲玉看到操场地上有一根玩具金箍棒,就捡起来舞起了棍花,和孙悟空一样,风车一样地转。旁边的小朋友纷纷鼓掌围观说:“我原以为只有孙悟空会耍棍,谁想到玉兔精也会耍棍。”

  这其实就是戏曲的基本功。李玲玉老师把这个棍花动作教了我,所以我也能对付着来两下。本来是想和孙悟空学几招,结果棍法竟得玉兔公主传授,这大概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了!

  我问李玲玉老师对今天的年轻演员怎么看,她想了想,说了三个字:

  缺少根。

  迟重瑞先生是演影视剧的,貌似和戏曲不搭边,但提起他伯父迟世恭,和著名的袁世海、李世芳一样,都是富连成科班“世”字科学员。

  富连成科班在民国的戏剧界,相当于北大和清华。

  而且迟世恭的两个兄弟:迟世尉、迟世德,再加上同姓各家的迟世敬,四个人合起来就是“尉迟恭敬德”。所以,迟重瑞先生身上,流动着梨园世家的血液。

  《富连成三十年史》中的迟世恭

  扒一扒这些人的来历,就可以发现:

  每一个人,上到唐僧师徒,下到配角龙套,都不是自己在战斗!

  这是多少年的积累,多少举手投足的打磨,多少流派的融合,多少世家子弟的薪火相传,

  多少剧团的身经百战……

  才汇成了这样一部86版《西游记》!

  除了导演和演员,86版《西游记》的服装、道具、武打特效,也带着浓厚的戏曲表现形式。

  86版《西游记》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这种魅力就在演员的一举一动之中。这就是他们体现的“身段”和戏曲程式。

  因为“身段”和程式、武打动作,是几百年来无数代艺术家们摸索实践、披沙拣金留下来的精华!

  所以,它们特别贴合我们中国人的体型仪态,精神气质,尤其是穿上古装之后,那是无与伦比的东方范儿!

  比如第二回《官封弼马温》,孙悟空龙宫借宝,原著里就简单两段:龙王先拿钢叉、画戟,最后带他去找金箍棒。

  然而86版里,孙悟空不但耍了叉,还耍双锤、耍钢鞭、耍画戟,在龙宫里折腾。

  这一套动作,其实就是戏曲里的“把子功”。

  猴戏中经常安排许多“把子功”,因为要表现孙悟空调皮捣蛋,就叫他耍各种兵器,甚至耍剑,烘托火炽的气氛。

  还有孙悟空在天宫偷琼浆玉液,对着壶嘴喝酒,这个调皮动作在传统戏曲《安天会》(建国后不让孙悟空输,改为《闹天宫》)里是一定会看到的。

  86版《西游记》的武打,由荀皓和任凤坡两位先生主持设计。荀皓先生是荀慧生先生的长门长孙,任凤坡先生也是中国京剧院的艺术家。

  这样的背景,决定了86版《西游记》的武打场面一定是写意性质的戏曲化的,武打类似舞蹈,体现的是美感,不像港台剧靠迅速剪辑实现的“拳拳见肉”。

  甚至打群架的小猴小妖,经常出来翻个筋斗,那也不是随便安排的,那属于武戏里的“群档子”,用来表现混战。

  86版《西游记》还有一个好玩的特点,每逢一集结束时,必有一个“四众亮相”的动作,唐僧师徒四个人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这其实也是传统戏曲舞台演出结束时的标准动作。如果这个场景出现在舞台上,下一个动作就是拉大幕了。

  因为历史上的西游剧,都是单元故事型的连台本戏。如果按照演出一般习惯,每本的结尾,都会固定有一个亮相,这在舞台剧导演上有个术语,叫“打点”。

  《西游记》也是这样,每一集讲一个故事,结尾亮相“打点”,标志结束。

  《误入小雷音》结尾画面

  要多说一句的是86版《西游记》的续集,为什么许多人说不好看?原因之一,就是破坏了“连台本戏”的结构,把剧情从中间强行截开,一集讲不完一个故事。

  西游记》的故事框架,小孩子都知道。所谓“生书熟戏”,只要演好“连台本戏”就完全可以了。

  86版的造型,也是从戏曲中借鉴了很多的,比如巨灵神。

  巨灵神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撅着一个大屁股,孙悟空受封弼马温,第一次上天宫,还在他屁股上蹦了一回。

  这种扮相,就是京剧里“毛净”的“扎判”。

  “扎判”最典型的要数钟馗,需要穿胖袄、垫填充物、垫胸,肩膀耸着、胸鼓着,屁股撅着,体态笨重奇特、身段粗犷有力,这样才能体现神奇、诡异的特点。

  “扎判”的钟馗

  《西游记》讲的是神仙故事。然而,谁都没见过神,不同民族的神,自然有不同民族的的特征。

  但是我们一看86版《西游记》的巨灵神、观音、玉帝、如来佛祖,就觉得“这是一个中国神”。

  这种传统气质,和张纪中版《西游记》的魔幻气质完全是两种路数。

  这两种路数,并没有对错优劣之分。

  但是传统气质的表现形式、手法,已经非常成熟。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有集体心态、集体审美,更容易接受民族化的造型。

  所以,有一点我坚信,任何神一样的存在,必然是符合本民族气质的!

  今天各种魔幻化、重工业、无厘头的《西游记》,并非没有前途。然而,如果想把这个明朝的传统故事讲出新的风格,并且成为新的神一样的存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纪中魔幻风格的《西游记》

  因为,这要上哪找这么多分量相当的演员?上哪去找这么悠久的艺术实践的积淀?上哪去找像杨洁老师这样,懂得演员、善于调配的导演?

  或许,再过几十年,会有新的《西游记》剧取代86版,但目前看来,还没有任何迹象……

  也许,86版《西游记》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因为在当时,很多传统戏曲剧团不景气,无戏可演,收入低迷,优秀演员纷纷转行影视。

  86版《西游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些演员籍此完成了人生的跨越,从此远离了那个日渐衰颓的行业。甚至不少坚守在戏曲领域的演员,也因为出演过这样经典的电视剧才为世人熟知。这种传统戏曲衰颓的境况,甚至延续到21世纪初!

  86版《西游记》的成功,背后是一个时代传统戏曲的衰落。

  86版《西游记》,是无数坚守传统的艺术家,拼尽最后一点内力,在西方的天边撞出的一道霞彩!

  也许,86版《西游记》有走下神坛的那一天,届时必然满足两个条件:

  一、传统戏曲传承再次兴盛。

  二、现代影视行业趋于成熟。

  舍此之外,杨洁老师导演的、众多艺术家参与的86版《西游记》,是神一样的存在,是无可超越的永恒经典!

  杨洁老师千古!

上一篇:红楼梦87版
下一篇:视频剪辑片头设计理念是什么?有 2023年会声会影片头设计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