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范文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尊师重道篇1

  【关键词】尊师重教;师生伦理;教育;政策

  走进大学课堂,往往可以看见这样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老师在讲台上投入地讲课,学生却心不在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在听课,或在玩手机,或在睡觉,更有甚者公然在课堂上聊天。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事业、对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极为重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可见,教师对于一个人的成才甚至是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2]。然而,为何我们连学生对老师最基本的重视都无法看到?

  1 “尊师重教”思想越来越不受重视的原因

  1.1 学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

  1.1.1 问卷调查结果

  作为求道者,为什么会在课堂上做出不尊重老师、对老师的工作毫不在乎的一幕?人性本善,当今的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此,做了个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104位大学生(多数来自河南的高校)。

  1)上课时有无不听课做其他事的现象?频率如何?

  A.经常(90人) B.偶尔(14人) C.从不(0人)

  2)上课时有无未向老师报告出入教室的现象?频率如何?

  A.经常(3人) B.偶尔(98人) C.从不(3人)

  3)你对自己的上述行为有何反思?

  A.习惯了,没感觉有什么(34人)

  B.觉得有点对不起老师,但是有时候确实有点听课觉得太无聊(66人)

  C.一般不会做,因为觉得不尊重老师,只是有时候确实有急事(4人)

  4)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跟老师们对话交流,你会说些什么?

  A.无话可说,我又没做错什么(22人)

  B.跟老师说明一下自己的情况,确实是特殊情况(80人)

  C.真诚地跟老师道歉并表示以后不再有相似情况(2人)

  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上课经常有不听课不尊重老师的行为,而且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甚至毫无反思之意。

  1.1.2 社会风气的影响

  大学生做出这样行为的最大原因在于社会的不良风气,习惯使然。(1)很多父母不在意孩子礼仪的培养,学生从小缺乏对礼仪的认知与学习,潜移默化的导致了课堂不良现象的发生。(2)社会网络过于泛滥,而学生本来自制力不足,深受网络的影响甚至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致使很多学子失去对课堂知识的兴趣,忽略了对老师的基本尊重。(3)社会风气过于功利,多数大学生的学业目标是谋个好职位,这就导致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根据利益取向辨别课程对自己有没有用。(4)少部分自学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考前突击、临阵磨枪应付考试,促使了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心不在焉。

  1.2 学校课程设置与成绩评定方式存在一定缺陷

  师生伦理出现的不良现象,也受到课程设置与成绩评定方式的影响。以选修课为例,其期末评定依据是出勤率和期末论文,与是否听讲、积极与老师互动等平时上课表现没有关系。并且,必修课的练习与作业,致使学生会不自主地拿出作业埋头苦做而不认真听讲,所以成绩评定方式单一及课程设置缺乏多样化是很多高校课程存在的一大弊端。

  1.3 教育政策与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1.3.1 教育投资力度不够,教师待遇非常一般

  长期以来,教师的工资一直处于偏低状况。有关数据显示,教师平均工资一直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倒数第一至倒数第三位之间,这与国家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强烈的矛盾。

  1.3.2 缺乏对青少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当代学生大都没有或极少受到师生伦理方面的教育,再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老师,不知道何为尊师,才会做出不尊重老师的行为,甚至毫无意识、习以为常。

  1.3.3 国家教育实践的重心出现偏差

  国家教育政策的重心偏向导致了师生在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对等的关系,也让一些学生有了高师一等的错误想法。国家的教育政策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这就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中心感,从而让一些学生忽略了师道与师生伦理的重要性[3]。

  2 如何在现代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之风

  2.1 学生修身养心,以降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学生应该加强修身养心,多学正能量之举。最好的方式是多泡图书馆,多看健康书籍,这样既可以增长见识,又能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如此不尊重教师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学生是教育中的受益者,与老师费尽心血的培育是分不开的。只有学生做好尊重老师,才能逐渐影响到社会的其他群体,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优良风气。

  2.2 学校改善课程设置与评分标准

  改善成绩评定方式,一则统一课程的评分尺度,避免学生根据老师或者课程评分结构选课;一则增加课程评分标准的多样性,而不是仅仅依据出勤率与考试成绩。比如,将课堂讨论、小组发言和小组讨论等记入总成绩等。另外,在选修课程设置上多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志向,对于一些比较热门的课程应该多设,避免人多课少。

  2.3 国家完善教育政策

  2.3.1 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重视教育的国家,教师的待遇都是很高的。一个行业的社会价值往往体现在其从业人员的待遇与社会地位上。民族振兴的希望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所以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待遇水平。真正形成“学而优则师”的喜人局面,而不是维持“教师是最后的职业选择”“教师是稳定的职业选择”的现状。

  2.3.2 增强学生伦理道德教育

  尽管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但是大学前沉重的升学任务和大学后象牙塔的彻底放松,致使学生无暇顾及这些伦理道德。应该从小给学生都灌输“不尊重老师是可耻的”的思想。

  2.3.3 建立良好的师生平等关系

  通过完善教育政策导向来更好地平衡师生关系。一则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师生以相互了解为基础,建立双向沟通的关系模式;一则通过重视教师节与开学、毕业典礼等活动,在校园中形成尊师重道观念的文化氛围。

  3 结束语

  古代就有“师高弟子强”之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看到了国家急切发展教育的愿望,然而出现教师社会地位普遍低下、遭到轻视的现象是很不正常的。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师生如孔子颜回那般深厚的友谊,教师才能够在学生心中留下亦师亦友、亦父亦兄的形象。只有国家政策做出改善调整,教师的社会地位才能得到提升,才能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之风,才会有更多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如此良性循环,中国的教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中华民族才能更快的实现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余晓红.浅论尊师重道的传统及现实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2013(2):134-138.

  [2]徐智海.浅论尊师重教与尊师重道的社会作用[J].黑龙江财专学报,1986(1):52-57.

  尊师重道篇2

  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1。

  称教馆曰设帐,又曰振铎;谦教馆曰糊口,又曰舌耕2。

  师曰西宾,师席曰函丈;学曰家塾,学俸曰束3。

  桃李在公门,称人弟子之多;苜蓿长阑干,奉师饮食之薄。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授,曰衣钵真传。

  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世称贺循为当世儒宗4。

  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5。

  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

  ――选自《幼学琼林》

  【注释】

  1.马融:东汉著名经学家,他设帐授徒,门人有千人之多,卢植、郑玄都是其门徒。他不注重名教礼节,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开破弃礼教之先河。绛帐:红色的帷帐。杏坛:相传为孔子聚徒授业讲学之处。后泛指授徒讲学之处。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这里七十取其约数。

  2.振铎:摇响有舌的铃铛。古人布政施教时,常常振铎以吸引民众。舌耕:用口舌授课换取粮食,即以教书谋生。

  3.西宾:坐在西边的宾客。古时对家庭教师的尊称。函丈:古时讲学者与听讲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后用函丈指代讲学的坐席。束:送给老师的报酬。,古时指干肉。

  4.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他通晓经传,博览群书,但不愿做官,一生以设塾授徒为己任,学生多达数千人,可以和孔子相媲美,当时人称“关西夫子”。贺循:字彦先,魏晋时人。他博览群书,尤精礼传,朝廷有难题的时候就去问他,他都能依经礼而回答。时人称他是“当世儒宗”。

  5.苏章:曾经背着书箱不远万里寻找老师。游杨:指游酢和杨时,他们都是程颐的学生。他们初次去拜见程颐时,程颐正闭目休息,他俩就侍立在门外,当程颐发现他们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译文】

  东汉的马融设帐授徒,前面教导弟子,后面却有女乐为伴;孔子在杏坛讲学,先后培养了三千多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形容别人设立教馆讲学叫做“设帐”,又叫“振铎”;谦称自己设立教馆讲学叫做“糊口”,又叫“舌耕”。

  家塾教师叫做“西宾”,教师的坐席叫做“函丈”;在家里教学叫做“家塾”,给教师的学费叫做“束”。

  “桃李在公门”,是形容教的学生多,硕果累累;“苜蓿长阑干”,是形容教师的俸禄少,饮食很差。“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是用来形容学生强过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用来形容弟子强过师父。还没有进入师门,叫做“宫墙外望”;已经得到师父的秘密传授,叫做得到“衣钵真传”。

  杨震的学生多达数千人,可以和孔子相媲美,人们称他是“关西夫子”;贺循博览群籍,精通礼传,世人称他是“当世儒宗”。

  “负笈千里”,是形容苏章寻找老师的殷勤;“立雪程门”,是形容游酢和杨时对老师程颐的尊重。

  学生称赞老师善于教导,就说像坐在感化万物的春风中一样;学业有成,感谢老师的教导,就说受到了符合时令的雨露的滋润和感化。

  【故事】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启示】

  尊师重道篇3

  曾在梦中,看见大雪纷飞,程门之雪没过了布履,学生杨时静候在门口,岿然不动,尊师之心一如洒落树梢的晨光,一股暖流在心底流淌;翻看书卷,能看见“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那真诚求学的宋濂谦恭地候立于老师身旁,尊师之心一如三月里融化冰雪的暖阳,轻抚你我,亦照耀你我。师之威可质疑,却不应言辞轻率,无礼谩骂,顶撞师长。行为与举止的不雅,让师与生的隔阂加重,这无益于求学与治学。

  《礼记?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一位硕士,用“垃圾”等词形容教授的学识和人品,被导师提醒后仍然我行我素,不亲其师,不奉师教,没有敬畏之心,缺乏品德素养。请问,没有品德,学有何用?品学兼优是为才,百年树人任务艰。王守仁在《严师箴》中说:“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尊师重道,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教育底线!

  如今,娇惯任性的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学生主体,在逐渐功利化的教育风气之下,一些学生以金钱名利作为标尺,对传授薪火的教师缺乏敬畏,导致“师道之不传”。这是当下中国物质至上、知识贬值的大危机!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忘记三尺案台前告诫我们格物致知的尊师;仍不能忘记手握尺规教导我们“不知规矩,无以成方圆”的严师;仍不能忘轻拍我们肩背,劝我们歇息的良师。何以树人?唯有尊师重道。尊师敬长之人,方可心中清明,知晓事理;才能吸取养分,扎实成长。

  诚然,尊师重道是树人之基,但尊重师长并不意味着盲从老师,而应在老师的开导与启发之下,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学会理性地质疑权威。正如亚里士多德那一句掷地有声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以尊师重道为根,并且善于质疑的学生,才是当今教育理应树育的人。

  科教兴国需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方可树人。尊师重道,当从娃娃抓起,当从学生抓起!

  点评

  文章针对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郝同学骂师现象,开篇发问,引人深思。接着回顾杨时、宋濂的典故,引用《礼记?学记》、王守仁典籍中的名言,水到渠成地导出“尊师重道,乃以树人” 的文章主旨。再转入“师道不传”的现实论述,最后以亚里士多德为例,提出培养独立思想、从学生抓起等解决问题之道,递进式思维使文章颇有特色。表达上,《礼记》、《严师箴》等恰到好处的名言警句,整句、散句等参差多样的句式,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表现了作者不俗的表达水平。思想与文采结合,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

  尊师重道篇4

  一、尊师重道的涵义

  “尊师”是指尊敬师长,“重道”是指重视老师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尊师重道就是指尊敬师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追求真理。

  《礼记·学而》中说道:“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郑玄注:“严,尊敬也。尊师重道焉。”意思是: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老师最难做到。老师受到尊敬,然后学问才会受到尊重,学问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此后,“尊师重道”被人们广泛引用,流传至今。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指出“师”不仅指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而且包括一切能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人。“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有多种含义,如:法规、规律;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等。此处的“道”是指知识和道理。“尊师”与“重道”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尊师”而不“重道”或“重道”而不“尊师”都是不可想象的。今天,尊师重道已经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着我们民族的智慧,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二、尊师重道的现实意义

  尊师重道的传统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但是在“文革”中这一传统却遭到了严重破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尊师重道的观念近年来有所恢复。虽然如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尊师重道观念淡薄、师生伦理衰落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有一段时期,“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究其根源,既有社会风气、家庭教育的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尊师重道在个人道德修养的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1.尊师重道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也”。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不辞辛劳,不求报偿,无私奉献。我们应该像尊敬父母一样尊敬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尊师重道,他就不会去尊敬父母、朋友和同学,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也就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就会在生活中处处碰壁。

  2.尊师重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尊师重道的本质是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尊师重道的观念已经很淡薄了,很多学生不懂得尊敬老师,甚至认为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是一种商品买卖关系,根本不需要尊敬老师,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学生漫骂老师,甚至殴打老师的现象。而社会和家庭也缺少尊师重道的精神和风气。因此,提倡尊师重道,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敬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从而引导人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尊师重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荀子·大略》中说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将贱师而轻傅。”这说明是否重视教师的地位与国家的兴衰存亡关系极大。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十分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在一些国家,甚至只有一流人才才能进入教师队伍。教师学历高,当然工资水平也高。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又保证了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在我国,虽然法律规定了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但教师实际收入远低于公务员收入,以至于大量优秀人才不愿意加入教师队伍。而一些地方教师要求增加工资的呼声日益高涨,甚至引发一系列群体性事件,构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包括尊师重道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定是尊敬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追求真理、崇尚正义的社会。可见,尊师重道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三、培养尊师重道的精神

  尊师重道不仅应该是我们必备的道德修养,而且应该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尊师重道呢?

  1.关心、体谅老师。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为了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社会都应该关心老师、体谅老师,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社会氛围。

  2.尊重老师的劳动。教师的工作是非常繁重而又复杂的,每一堂课都凝集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和技能,而且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讲尊师重道就是要认真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实践老师传授的道理,把所学到的知识用来服务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成就一番事业。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要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为了提高教师的地位、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道的风气,从1985年开始,我国政府规定,每年的九月十日为教师节。《教育法》《教师法》等一大批旨在促进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和实施,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正逐步得以提高,尊师重道的风尚已初步形成。

  尊师重道篇5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传统文化 尊师重道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质疑者认为,课程改革大多套用西方发达国家的课改经验,缺乏国情思考。中国基础教育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仅从国际视野思考课程改革是不够的,如果能增加传统文化的审视点,课程改革会更加理性,更有接受性。从传统文化角度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应当着力寻找传统文化与课程改革的结合点,使课程改革更具有本土化,更符合国情。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何谓中国传统文化,徐仪明在《中华文化论纲》中将传统文化定义为:“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是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了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国民族学院出版的《文化学辞典》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可谓最为全面、详尽: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由此,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中国的文明传承延续了几千年,已经在这种氛围中构建起自己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它的思考方式和心理机制都区别于其他民族,它具有很强的延续能力和生存能力。“文化是人类实践积淀的成果,而文化的传承,很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和课程达成的”。课程的设置起源于文化传承的需要,而课程则承担了主要的文化传承任务。课程的设置影响着文化传递的质量,而传统的文化因素也在影响着课程的传承能力,它既影响课程文本的设计也影响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所形成的教育等级观、职业等级观、官员等级观等观念都成为课程改革的阻力,我们要实现课程改革要求达到的目标——构建新的师生关系、新的评价机制、新的教育方法,就必须了解这些阻力在我们的课程实施中扮演的角色。

  “尊师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特征。我国传统上把学问知识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所有学派都把“道”作为最大的学问,最终的追求目标。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似乎对传统“师道”有了越来越多的近乎本能的排斥,一时间,反思传统师道尊严、解构中小学教师权威、转变教师角色等呼声不绝于耳,尤其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式各样的批判似乎更是日渐增多。

  二、“尊师重道”的传统面临的现实问题

  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各种各样的子关系都从这种工作关系中衍生出来: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等。只要教师用以实行控制和支配的手段(如规章、奖惩、监督、布置作业、考试及操行评定等)运用得当的话,只要讲究教育教学艺术的话,师生之间的相处便比较协调。一旦教育手段失效,师生关系的良好互动便瓦解消失,冲突就发生了。

  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评价主要是学习成绩和纪律,并力图把学生塑造成听话、顺眼和成绩好的优等生,而急剧变革的宏观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评价标准,他们不断扩大着评价个性特征的价值范围和取向。一些教师一旦从学生身上发现了与自己原有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符的观念、情绪和行为时,就往往运用自己的权威同化和规范,这样,教师与正在成长、发展的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轻一代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

  三、以新课改为契机,重塑“尊师重道”的传统

  通过对课程改革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分析,具体到“尊师重道”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要重塑“尊师重道”的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其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实际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述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课堂现场控制能力、突发事件应变处理能力、学生教育心理规律把握能力、教学实践反思能力等,随着我国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还包括课程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估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创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究以及反思自身教学实践等能力。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这些能力只有在教师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才会逐步得以掌握、形成和完善。

  其二,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的编写上,应扩充加深传统文化知识素材。我们不仅要将那些最能体现“尊师重教”传统文化精神和知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选入教材,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还是使所选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注意内容贴近社会生活性,避免较重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以政治说教式代替德性养成色彩。

  其三,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首先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文化,还要进一步了解

  学生的文化。加强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当前校园文化的建设重点要优化学校的课程文化,改革和加强高校“两课”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和选择能力,统整学校的精神文化,充实人文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徐仪明.中国文化论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6.

  [2]周勇.传统文化·课程开发[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4,1:40.

  [3]周勇.传统文化·课程开发[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4,1;11.

  [4]栾泽柱.弘扬传统,尊师重道[J].时代教育,2010,(5):5.

  尊师重道篇6

  【关键词】 师;道;师道;解读;营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2

  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首先必须对“师”、“道”以及“师道”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才能在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师道”解读

  (一)对“道”的理解

  古往今来,对师道的解读,往往从对“道”的理解开始。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一种人生追求……道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一种最高层次的存在。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道家关注的更多的是自然之道,也就是天道,但儒家更多的致力于人道的营建,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儒家的人道是以“仁义”为旗号的人道,无论是孔子的“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还是孟子的“仁人者,仁也。合而言之,道也”,亦或是董仲舒的“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所说的道皆是一种人道,一种治国之道,一种为人之道,一种处世之道,一种价值追求。

  既然道是如此的神秘,至高无上,难以穷尽,同时又是处事之必须,生存之必需,自我实现之必要,虽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和运行有其客观规律,人亦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师道便由之始。

  (二)对“师”的理解

  “师”的含义有很多,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出。作为学生的我们,一半的时间生活在学校当中,陪伴我们的是称之为“老师”的人;如果是作为习武之人,则多称之为“师父”;我们把社会上有一技之能的人,称之为“师傅”;把宗教中的神职人员,称之为“法师”;军队中也有一种级别叫“师”……

  而“师”这一词义的演变,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早在原始社会,出于对自然力量的顶礼膜拜,将自然之力神化,因此出现了对“巫师”等神职人员的崇拜,另外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很多生产生活经验多是由技能出众之人或年长之人言传身教,因此具有技能之人和年长之人多为师,韩愈在《原道》中说:“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之道,为之君,为之师”。后来,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学校出现,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官师合一,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师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下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从事脑力劳动的专职教师出现,他们不必再依附权力来生存,来实现人生价值,这时的“师”可以投身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进行自我实现。在近代,人们对教师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要求提高,不仅要对教师进行选拔,而且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养,因而师范教育应运而生。这时的“师”,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而且要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尤其是现代更需要获得相应的资格认定,“师”逐渐从士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职业。

  而我们现在探讨的“师者”,就是破茧而出,最终成为专门职业的这种师者。

  (三)“师道”解

  师与道,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离。道需要师作为载体来传递,而师的存在要以道的存在为前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没有所传之道,师又有何存在的价值。在我看来,师道可以包含三个内容,一是所师之道,一是为师之道,一是教育之道。

  说到“所师之道”,可以理解为所教之道,所学之道,主要是指作为师者所传授的“道”,其范围就涉及道的所有范畴,简单的说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具体来说可以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一种人生追求……甚至仅仅是一种知识。“道”的内容包括有多广,作为一个师者,所教授的内容就有多广。我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表达对一个人的崇敬,所以作为一个师者,在道的储备上,要尽可能的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除此之外,还要懂人事,知人道才行。

  相对而言“为师之道”,被世人谈论的最多,探讨的也最多。荀子曾对教师提出四点要求:“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蓍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作为教师除了要博学多闻,还需要有威严、可信,讲解系统条理,见解深刻精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师说》中的名言,他其实已经把为师者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排序,作为师者除了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更重要是“传道”,交给学生如何为人,如何处世,“昔日颂扬师道,多就师儒之丰神意态立言。丰神意态者,殆个人全部人格之反映于他人,而具有不可思议之感化力者”。

  第三,“教育之道”多涉及教育观念、教育规范、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等一些内容。先贤圣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师行教育之道必须遵守相应的教育规范,否则学无秩序,也就不成方圆了,正如《明会典?学校》载,“师长当竭诚训导愚蒙,毋致懈怠”;“道有定体,教有成法”,教育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必须因材施教,方能得法;另外,《学记》中曾提出豫时孙摩四点教育原则……《礼记?学记》中提到:“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矣。”教育之道,需要为师者科学施教,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遵循施教规律。

  二、现当代尊师重道存在的必然性和价值

  (一)现当代尊师重道存在的必然性

  1.从历史角度来看,现当代尊师重道存在的历史必然性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尊师重道”这一思想一直绵绵不绝,经历着此起彼伏的更迭,即使是在师道观念淡漠的一些年代,人们也不曾遗忘。

  在我国古代,以“礼”治天下,师作为礼制的实行者,推行者,传承者,师的地位一般放在“天地君亲”之后,地位十分的尊贵庄严。《尚书?泰誓》中也载:“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虽然,一些朝代也不免出现尊师重道传统观念的淡漠,如唐朝的韩愈感叹“师道之不复也久矣”,南宋时期曾出现“十儒九丐”的悲惨境遇,文革时期人们打着“批斗臭老九”的旗号,对曾经的恩师不惜恶言相向,拳脚相加,使师者的身心遭到极大重创……但是,即便如此,这些尊师重道传统遭到破坏的时期相对而言是比较短暂的,而且接踵而至的便是尊师重道传统的复兴。因此,可以说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由来已久且根基深厚,尊师重道必然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2.从教育本身来看,现当代尊师重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以杜威为首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新教育宣扬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但这种新教育、新理念带来教育领域革新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惑,比如极端自由散漫,无视教师的劝诫,儿童犯罪率的上升等等,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传统教育的回潮。而且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教育本身来看,教与学虽然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但是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都以其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引导着身心尚处在未成熟阶段的学生的发展。所以说现当代尊师重道的存在,是教育本身存在的必然结果,也是遵循人类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不可轻易否定。

  (二)现当代尊师重道存在的价值

  1.有利于师生双方的发展

  受教育的孩子尚处在发展阶段,必然需要年长者的指导与教诲。除了家长亲友之外,他们非常需要得到其他年长者的承认与指导,如果他们从心里存在尊师重道的观念,将有助于形成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对双方的发展都有利。对于教师而言,尊师重道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其的发展也是一种激励,教师为了不负所托,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对自身的要求也会是精益求精。所以说,现当代尊师重道的存在,有利于师生双方的发展。

  2.有益于知识,文化的传承,国家的兴盛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学生对老师亲敬有加,就会深信他所传授的学问。如果社会上可以形成尊师重道的风气,必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承,而且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也会离我们不远了。陆贾《新语?怀虑》说:“教化不行,政令不从。”荀子不是也曾谈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国家的兴旺,必然与尊师重道风气的存在分不开,只有尊师重道,人们的素质才会提高,法度才会存在,社会系统才会正常运转,而且贱师轻傅也是国家衰落的重要原因。

  三、现当代师道的营建

  既然师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促进个体的发展上,而且体现在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上,所以现当代师道的营建需要多方的努力。

  1.从国家层面来讲,应当致力于尊师重道风气的营建。

  虽然《教师法》的出台,很大程度上保障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但是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需要进一步的明确,相关的教育法规和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民主平等观念进一步深化,加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社会上的独生子女问题凸显,其中就有对教师惩罚权的激辩,这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的尊师重道风气的打击。我们不否认这是尊重人权的表现,更是社会进步的的表现,但我们同时又有困惑,难道孩子就惩罚不得、批评不得吗?2009年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提出了教师有一定的“批评权”,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教育是国家的公共事业,体现的是国家意志,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立法形式,把教师列入公务员的行列,提高了他们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

  2.从社会层面来讲,应当致力于尊师重道风气的营建。

  信息时代的到来,提醒我们不可忽视媒体的重要性。央视2013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之乡村最美教师的追踪报道,让我们了解到一群身处社会底层,却不忘教师担当的“最可爱的人”,人们感动的同时,对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又多了一层崇敬。但是媒体的宣传有时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也不免会有夸大甚至失实的情况,比如对教师群体中某个个体身上存在的现象,夸大成为整个群体的现象存在,导致社会对教师群体的不解和质疑,甚至增添了许多社会矛盾。所以,对于媒体来说,要做到基本的客观可信。

  3.从教师行业本身来讲,应当致力于尊师重道风气的营建。

  学校作为师生教学活动的场所,是营建和实践尊师重道的重要基地。要营建尊师重道的学校文化,就需要严格教师的任免、考核,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教师以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使学生认同和折服。作为教师自身来讲,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会不断致力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1]张世欣.师道观的解读与重构[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80

  [2]沈睿栗洪武.“自然”与“约成”:“师道”与“师德”的统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9卷第4期.2011年12月

  [3]池旦.传统师道尊严的现代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2年6月15日

  [4]管浏斯.对师道尊严的辩护及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9年9月1日

  [5]蔡文莲.现代视觉下认识师道尊严[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年12月第4期

  [6]邓达,田龙菊.传统师道的现代转换:历史生存论视角[J].教师发展.2012年6月

  [7]孙四周.放下尊严与重塑师道[J].教师发展.2011年6月

  [8]金忠明.专业化挑战与新师道构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9]刘素娟.论师道尊严的当代价值及其重塑.华东师范大学2012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0]吴定初.毕生探索为师之道――管窥张敷荣先生关于师范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11]付粉鸽.从尊师重道到为师之道的历史嬗变[J].教育评论.2012年第5期

  [12]陈楚明,李春泰.道势之间的师者――基于《论语》文本对夫子在世角色的分析[J].南方论丛.2012年第5期

  [13]李凌霄.国学宗师章太炎的教育思想与师道理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2年6月第11卷第2期

  [14]杜成宪.韩愈与杜威――传统师道与现代师道[J].生活教育.2012年7月下

  [15]刘晓光.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年6月第10卷第2期

  尊师重道篇7

  德育管理班主任工作尊师重道“爱他,就让他知道,并让他也尊重你、爱你”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四年来最大的感想。

  90后这一群体在我们的手中成长起来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这个“强”所指代的内容只包括智商水平、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可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习惯了“四位老人、两位父母”的娇惯和溺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我想怎样就怎样”的思考方式……进入学校后他们更不懂得尊师重道,这造成了近年来学生伤害老师的事件屡屡发生,让教育者痛心。但这不全是孩子们自己的错,而是那些盲目的爱给他们创造了滋生错误的温床。作为主抓德育管理的班主任,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让学生学会尊重老师,进而关爱老师,让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尊师重道”的光荣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

  一、立下班规,从严处落手

  班主任从组建一个班集体开始,在制定班规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尊重老师”列入其中,并着重强调。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班集体中是要尊重老师的,而且是作为班级纪律的一项重要内容来遵守,在心理上对学生起到一个提醒作用。

  二、尊师教育,从情感意识抓起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尊师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尊师爱师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尊师爱师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班主任要积极营造一种尊师的氛围。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这就要求班主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进行尊师教育。比如,可以在班上的墙壁上张贴用毛笔书写的和尊师有关的标语。这样的标语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标语定期要更换内容,让学生保持新鲜感,还可以以“尊师”为主题进行系列班会,通过伟人敬师小故事、尊师演讲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尊重老师是光荣的。

  三、犯错严处,强化尊师意识

  前面讲“尊重老师”是班规之一,所以学生一旦有不尊重老师的言行,班主任一定要严肃处理,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中,不可以姑息纵容,否则一切“尊师”教育都会流于形式,成为空谈。当然,“严处”不一定就是对学生施以批评责骂,而是严肃认真对待。2009年,我所带班级的一名男同学在英语课堂上与老师顶撞,下课我了解到此事后,当即决定严肃处理。首先我找到该生与其进行交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对其进行了严肃批评,让其好好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好下午上班会课公开处理此事的心理准备。然后选择在当天下午的自习课针对此事上了一堂临时班会课。首先我将英语老师教学工作的辛苦,对学生所倾注的心血,以及今天该男同学与老师顶撞后老师伤心难过的情况截取成几个小片段,以旁观者的身份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大家听后都很感动,这时,犯了错误的那位男同学红着脸,含着眼泪站了起来走出教室,不一会儿他拉着英语老师的手出现在我们面前,当着全体师生的面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今后一定尊重老师,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从那以后,我所带的这个班级再没有出现过一例不尊重老师的事件。

  四、关爱学生,以情感打动

  要想让学生爱你,首先你要做到爱学生。爱这种情感的作用力是相互的,她深藏于学生心中最柔软的角落,需要呵护,需要唤醒。爱是一种尊重,一种信任,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班主任要发自心底的爱学生,不可以流于表面。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选择了与学生共度一生,就要付出情感,让你的工作“活”起来。班主任面对的对象是存在着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能拿传统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更不能以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他们。只有用爱心平等地对待他们,才能唤起学生心中的爱心。对于能力差、有缺点的学生不能歧视,要用爱的语言鼓励他们;用爱的渴望调动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感染他们;用一颗真心唤醒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遵其言、信其行。

  做一名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可能是由于这点,所以当老师以来,我一直都沉浸在快乐和幸福当中,而且我也意识到我是很爱这个职业,很爱我的学生的。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他们取得成绩时,我为他们喝彩;他们犯了错误时,我耐心指正;他们生病时,端来一杯热水,两片药;他们遇到挫折时,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亲切的安慰……这些都会使学生欣喜若狂。

  五、爱他就让他知道,并让他爱你

  教育者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一名教师只爱学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他学会感恩,既然你对他施予了爱,就要让他也学会尊重你、爱你。让他读懂你的爱不需要你直接告诉他,要让他自己去体悟。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渗透,比如谈心、活动、日记等。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让学生写周记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只是一方面原因,重要的是,由此搭建了一个学生和老师倾心交流的平台。学生们写的每一篇周记我都会认真阅读,然后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同学之间闹矛盾了,我写过“也许她是想和你承认错误的,可是她和你一样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张口。这个时候,你如果主动一些,不仅会赢回友谊,而且她还会感动于你的宽容,何乐而不为呢”;母亲得了重病,孩子伤心欲绝,我写过“孩子,坚强些!你是上天派到人间来保护妈妈的,你要比妈妈坚强,你只有微笑了,妈妈才会有勇气战胜病魔”……我凭着对学生的一腔爱赢得了学生对我的尊重和爱戴。第一次被他们感动是刚参加工作第一年,我参加学校的德育大赛,需要出一堂班会课。我们班的小班长作为支持人之一,在班会进行过程中忘了一句台词,我当时并没有在意。回来后发现小班长坐在位子上哭得不成样子,我想:这孩子,自尊心还挺强,肯定是嫌自己丢了人。于是我安慰她说:“没事的,你表现得很好,人生哪有没有挫折的……”,她抬起头泪流满面,抽噎着说了一句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话:“老师,我是不是会影响你的成绩啊?老师对不起!”当时,我的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那是我第一次感到,做一名教师是多么的幸福!

  尊师重道篇8

  某校高二学生A(女)多次到班主任处请假,均未得到老师同意。一天中午放学后A又给班主任打电话称家中有急事,需要马上请假回家。老师没有及时准假,并解释说需要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后方可准假离校。A即在电话中怒吼、谩骂老师:“你同不同意嘛?……别人请假你怎么同意?……你爬开!……”随即挂断电话,冲出校门,扬长而去……事后班主任与家长联系得知,A家中其实并无急事,家长只是说如果课程不重要,就叫她回去照看一下摊子(生意)。

  相关链接:

  某校高一学生B在课前同学呼起立时,仍伏案大睡,老师上前轻敲课桌,提醒B起立上课,他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并强词夺理:“谁说上课不能睡觉?我就不起立!”

  某校高一学生C在课堂上与班上一女生笔聊,其内容黄色淫秽,不堪入目。老师发现后,他却不以为然地递给老师,并大声说道:“这有啥子嘛!”

  某校老师为了解决班上几个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以高二学生D的名义向有关部门申请到1000元钱,由四个困难同学共享。老师按具体情况分发给D400元,其余三人各200元,D却振振有词道:“这是以我的名义申请的,应该全归我。”(虽然老师在此事件的处理中确有不妥)

  某校高二学生E边走边吃零食,随手把包装袋扔在地上,值周老师告诉他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E却无理取闹:“我没有丢呀!谁看到的呢?你能证明吗?”

  深度分析:

  现代高中生往往普遍缺乏求真、向善、爱美的人文素质,案例中的学生A只是人文素质缺失的莘莘学子的一个缩影。人文素质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人们一旦学会了做人,一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法律规范、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的优良习惯就会随之形成,自觉地做一个“有觉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但是,现在高中生的人文素质缺失的现象却非常严重。其表现如下:

  1.尊师重道意识的缺失。尊师重道,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立国兴邦的重要规范。其核心是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对青年学生进行尊师重道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迫切需要。古代思想家孔子把“教”与“政”等同视之,主张礼义教化。而案例中的学生A之所以对老师如此无理,就是因为她心中尊师重道意识的冷漠与缺失的直接表现。

  2.挫折忧患意识的缺失。梁启超曰:“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但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或者放任自流而导致畸形的家庭教育,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而导致“学优则仕”的学校教育,由于不合理的要求及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导致心理障碍……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挫折忧患意识。这些在温室里开出的花朵,怎么经受得起风雨的洗礼?还有的学生不切实际的需要太多,这也想得到,那也要拥有,然而人心不足,“欲壑难填”,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挫折感、失落感和孤独感。如案例中的学生A,老师有一次没有及时准假,她就认为没有面子,备受打击,因而恼羞成怒,甚至辱骂老师,实在是可叹,可悲!若长此以往,小则贻害自己,大则危害社会。

  3.组织纪律意识的缺失。如果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标准来衡量今天高中生的德育水平的话,其结果是不容乐观的,前景也是令人忧虑的,很多学生的组织观念意识严重缺失。主要表现为缺席迟到、上课讲话、私出校门、夜不归宿、沉迷网络、损坏公物、玩牌、吸烟喝酒、在校早恋、无理取闹……而且很多情况是明知故犯、“屡犯”,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相关链接”中的学生B、C之类也。这些学生普遍缺乏纪律观念意识,常常以我为中心,逆反厌学,我行我素,左行右效,形成“邪气”。

  4.人生价值观意识的缺失。中学生的价值观情况能够很好地反映其人文素质的基本水平。当代高中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水平相对低下是客观存在,他们有的讲究吃穿、追求享受、拜金利己、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相关链接”中的学生D就是证明。在商品化经济中,高中生在面对私利与道德、个体与集体、现实与理想等问题时,往往取前者而舍后者,或者先前者而后者。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近“君子”而去“小人”。

  应对措施:

  1.从小事入手,唤醒高中生的尊师重道意识,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质。从“言”的角度看:引导学生学会文明用语,主动问候老师,礼貌称呼长者。从“行”的角度看:教育学生学会谦逊、礼让,主动给师长让道(座),尊重老师的劳动。且在全社会中提倡尊师重道,树立榜样,养成习惯,形成风气。

  2.从情感、意志入手,唤醒高中生的挫折忧患意识,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相对地辩证地看待问题,趋利避害,总结经验教训,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同时教育学生在奔向理想的征途中,一定会有坎坷、有荆棘、有风雨,只有意志坚定,契而不舍的人才能登上理想的颠峰。

  3.从“常规”入手,唤醒高中生的组织纪律意识,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质。认真贯彻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礼仪常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要求,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养成优良习惯,培养他们文明守纪、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树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4.从“现实”入手,唤醒高中生的优良价值观意识,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质。“现实”是最生动的教材。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避免空洞说教,注重具体人、事;避免纯粹要求,允许多元思想;避免简单训斥,讲究教育方法;避免“圣人”标准,关注个体需求。用正面事例来激励高中生积极有为,用反面事例来警醒高中生“前车之鉴”,不断形成“为人为己”、服务人民、献身国家的价值观。

上一篇:30000 实用工具汇总,速收藏,不可错过!!
下一篇:如何评价《情深深雨濛濛》中的雪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