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枣庄青岛菏泽泰安日照烟台济南高三期末+潍坊高二高三期末试卷+答案(202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山东省枣庄市2022一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图片版)

  

  山东省枣庄市2022一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站在百年大党再启新征程的历史节点,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进一步凝聚民族向心力,传播中华文明,准确描绘中国形象。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文艺作品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有着天然的优势,而戏曲艺术又是最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艺形式,应该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中大有作为。

  精于选材,择取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代伟大变革的中国故事进行书写,这是戏曲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依靠两个系统:一是精英文人集团及经史子集等典籍,二是民间社会及流传其中的戏曲曲艺等通俗文艺。这两个系统的思想观念交互发生作用,共同形成中华民族文明。自古以来,戏曲是民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观众借此熟悉本民族历史,并浸染于忠孝节义的历史精神和道德传统之中,因此,不识字的渔樵村夫与精英文人有着一致的文化认同。古代的“时事剧”,如《鸣凤记》《清忠谱》《桃花扇》之类,及时反映当下重大社会政治变革,戏曲对现实的把握和表现并不因为其超越生活的形式美感而受到限制。新时代戏曲发展,应该继承戏曲艺术这一优秀传统。同时,戏曲更需要面向当代,择取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中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求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戏曲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在艺术表达上下功夫。中国故事,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事,只有将这个人塑造得有情感有温度,活生生地立于舞台之上,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自古以来的戏曲作品中,往往奸佞小人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忠孝节义的人物被描摹得比较呆板,这是因为忠孝节义之人似乎只是被贴上了标签,缺乏作为一个有血有肉鲜活人物的生气。古人讥讽这种写法,就像“做年谱”——只不过是一些材料的堆砌。因此,需要“出之贵实,用之贵虚”虚实相生的构思,还需要更新塑造正面人物的理念和方法。近年来,豫剧《焦裕禄》、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湖南花鼓戏《一个人的长征》等主旋律题材作品中被歌颂的正面人物,无论是革命者还是英雄劳模,不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而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物塑造时细腻的肌理真实可感,观众理解了“这个人”并进而接受了故事所宣扬的主题。无论是时代背景的差异还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人的丰富内心世界和细腻情感是共通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讲好故事。

  戏曲是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戏曲艺术需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表现现代生活的艺术方式。古代的时事剧虽然也表现当时的现实生活,但因为古代社会变迁比较缓慢,而且同处于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内容和形式上的矛盾并不特别明显。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现代文明与古代社会有着极大差异,古代社会土壤中诞生发展的戏曲艺术在表现现代生活时陷入困境。二十世纪初开始,就有汪笑侬、梅兰芳等人以时装戏的方式表现现代生活,海派京剧中也多有这方面的尝试。抗日战争爆发后,戏曲现代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戏的探索从未停止脚步,其中也有《朝阳沟》《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但戏曲现代化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守正创新,是解决戏曲现代化问题的根本原则。戏曲现代化并不存在一个预设的固化目标,它是一个展开的过程,坚持戏曲艺术思维,广泛吸纳现代艺术的营养元素,对戏曲传统表现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戏曲才能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表现当代生活的最佳艺术呈现方式。

  戏曲讲好中国故事,还有赖于有效的推广和传播方式。在各种文娱活动应接不暇的现代社会,戏曲不再像古代社会一样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因此需要业界主动谋求有效的推广和传播方式。戏曲人应该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利用各种自媒体平台宣扬戏曲艺术,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本民族的戏剧艺术。疫情时期,很多剧目通过网络进行展演,“互联网十”的传播方式蔚然成风,学界应该及时对这种新型传播方式规律进行研究,引导“互联网十”的传播方式健康发展。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各种展演,为戏曲“导流”,使戏曲成为人们的重要精神食粮;同时,遴选戏曲艺术精品,将其推广和传播到海外,实现戏曲文化输出,让世界人民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欣赏可爱、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

  千百年来,戏曲一直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讲述着中国故事,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新时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更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时代同生共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光增彩,以期弦歌不辍、传留久远。

  (摘自吴新苗《如何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二:

  踢腿、开胯、耍棍……这些是北京市东城区革新里小学三年级学生乌达木六年来的日常,他从三岁半开始练京剧基本功,如今依然保持每周末七八个小时的训练强度。

  “重视美育,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机遇。因为美育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传统文化,而戏曲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文艺评论家胡一峰指出。在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戏剧(含戏曲)更是被重点关注的学科之一,明确将戏剧列入义务教育五大艺术课程,戏曲实现由“进校园”变“驻校园”。

  与此同时,“互联网+戏曲”带来的大流量传播,吸引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越来越多“互联网一代”是自己在网络.上了解到戏曲而成为“曲友”“票友”的。“新媒体弥补了那些‘存留在博物馆’的艺术,比如戏曲等传播上的缺陷。年轻人和互联网的‘亲密’关系,使他

  们能更好地通过网络渠道接受传统艺术。”周星说。

  《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总论篇中提出:“通过高雅艺术、高质量的文娱产品、健康向上的审美风尚占领网络阵地,培养对真善美的敏感力和鉴赏力。”“我经常网上看戏曲相关的视频。随着中国国力发展,戏曲近年来重新被重视起来,相关的视频不仅产量高,质量也高。”来自台湾的北京师范大学以雅昆曲社成员郑庭绎说。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戏曲多演绎历史故事,讲述中华儿女的家国大义,《牡丹亭》《西厢记》等不乏清丽典雅、韵味悠长的戏词……可以说,戏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舞美、服饰、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戏曲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在理念,也表现传统文化的外在符号,同时还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念。戏曲是进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很好的入口。”胡一峰认为,很多青少年戏迷,对戏曲的爱如同投石于传统文化之湖,泛起层层涟漪,引发他们对更广泛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学校园中一些“曲友”“票友”,甚至将古典戏曲或传统文化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从文本的角度,很多古典戏曲剧本本身就是文学经典。当人们了解、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时,他们自然会喜欢上传统文化。”周星说。

  “京剧团的孩子们,也许今后从事的学业和事业与戏曲无关,但每个学过京剧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文化自信都是融入血液的,有学生去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等留学,还会给外国友人讲京剧。”陈艳丽说。

  高校社团流动性大,但曲社毕业的学生很多选择继续在天南海北讲昆曲的故事,有人作为免费师范生回新疆教书,在课上给学生科普昆曲;有人远渡重洋深造,在耶鲁大学加入当地曲社,继续传播昆曲。

  (摘自《光明日报》2022年10月27日《传统戏曲火遍青春校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最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艺形式的戏曲艺术,更应该利用讲述中国故事的优势、传递中国声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光增彩。

  B.戏曲虽然在形式上超越了生活,但对现实的把握和表现并不会受到限制,采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民众形成一致的文化认同。

  C.戏曲艺术不仅需要守正,更需要创新,要广泛吸纳现代艺术的营养元素,探索出最佳的艺术呈现方式,来表现当代的生活。

  D.戏曲演绎历史故事,讲述家国大义,当人们借助文学经典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时,就自然会喜欢上传统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戏曲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面向当代,精心选材,择取典型性的时事故事,来表现中国精神。

  B.戏曲只有塑造好有情感有温度的鲜活人物,才能引发观众共鸣;构思要虚实相生,人物要有血有肉。

  C.戏曲现代化的探索不断出新,虽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屡屡出彩,但戏曲现代化依然任重而道远。

  D.虽然戏曲不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但戏曲人要有文化自信,将艺术精品推广和传播到海外。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从再启新征程的历史节点出发,认为戏曲艺术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B.第三段从艺术表达上下功夫的角度,运用事实论据论证了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

  C.文章结尾段从历史价值和现实需要这两个角度,强调了要运用戏曲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D.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体部分论证层层递进,最后得出结论,顺理成章。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传统戏曲”是如何“火遍青春校园”的。(4 分)

  5.两则材料都围绕“戏曲”展开,但在表达方式和写作意图,上有明显差异,请加以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采薇(节选)

  鲁迅

  伯夷叔齐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山确是好山,不高不深,没有大树林,不愁虎狼,也不必防强盗:是理想的幽栖之所。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他们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挨上去,找到上面突出一片石头,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一面擦着汗,一面喘着气。

  太阳已经西沉,在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

  ①山上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叔齐只能摘了些松针做成松针面糕,端到伯夷的面前。

  伯夷一面吹,一面拗,终于拗下一角来,连忙塞进嘴里去。

  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的一声吐出来了,诉苦似的看着叔齐道:

  “苦……粗……”

  叔齐抖抖的也拗了一角,咀嚼起来,可真也毫没有可吃的样子:苦……粗……

  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然而还在想,②挣扎的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爬着爬着,只向前。终于似乎自己变了孩子,还是孤竹君的世子,坐在保姆的膝上了。这保姆是乡下人,在和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

  他又记得了自己问过薇菜的样子,而且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

  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

  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但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

  “怎么样?”伯夷焦急的问。

  “鲜的!”

  两人就笑嘻嘻的来尝烤薇菜;③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

  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前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

  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伯夷的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便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么埋怨他;只在心里想: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可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

  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甚至于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

  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您吃饭吗?”她问。

  叔齐仰起脸来,连忙赔笑,点点头。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

  “薇。”伯夷说。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地说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④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待到清醒过来,那鸦头已经不见了。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樵夫偶然发见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老羊皮袍却没有垫着,不知道弄到那里去了。这消息一传到村子里,又哄动了一大批来看的人,来来往往,一直闹到夜。

  夏夜纳凉的时候,有时还谈起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给抢羊皮袍子的强盗杀死的,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因为他从小丙君府上的鸦头阿金姐那里听来:这之前的十多天,她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

  于是许多人就非常佩服阿金姐,说她很聪明,但也有些人怪她太刻薄。

  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是事实,不过这仅仅是玩笑。那两个傻瓜发脾气,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实,不过并没有死,倒招来了很大的运气。

  “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的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用不着种地,用不着砍柴,只要坐着,就天天有鹿奶自己送到你嘴里来。可是贱骨头不识抬举,那老三,他叫什么呀,得步进步,喝鹿奶还不够了。他喝着鹿奶,心里想,‘这鹿有这么胖,杀它来吃,味道一定是不坏的。’一面就慢慢的伸开臂膊,要去拿石片。可不知道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

  那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

  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少了。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叔齐来,但恍恍惚惚,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爱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伯夷叔齐到达首阳山起笔,入题迅速,行文简捷;接着描绘首阳山之景,暗示了二人心情愉悦,和悲剧结局反差强烈。

  B.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伯夷叔齐“薇菜”的丰富做法:汤、羹、酱、焖等,表面上展现生活中的诗意,实则写出了生活的窘迫。

  C.文章结尾处鸦头阿金姐对伯夷叔齐死因的点评,称二人“撒赖”“贱骨头”“贪嘴”“贪心”,运用对比评论,态度不言而喻。

  D.文中运用反复手法,多次提到“不食周粟”,且配以“坚守主义”“逃上首阳山”“缩做一团”,言语郑重其事,反差效果明显。

  7.关于文中四处画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①处叙写既表明野果可能被山居之人采摘一空,也暗示了伯夷叔齐寻找食物的艰难。

  B.②处的动词“挣扎”和比喻,形象描绘了缺乏食物的叔齐极力寻找解决办法的迫切。

  C.③处“伯夷多吃了两撮”,笔触细腻,实有深意,暗含了鲁迅对儒家传统伦理的态度。

  D.④处运用比喻,形象地揭示出伯夷叔齐的心理:震惊女子的言论,羞愧自己的行为。

  8.有人说,文章结尾处鸦头阿金姐对伯夷叔齐死因的点评已恰到好处,尾段再写村人们的想象属于画蛇添足,你认同这个看法吗?为什么?(6分)

  9.司马迁把《伯夷列传》摆在七十列传之首,而《采薇》(节选)并不囿于传统的对伯夷叔齐大义的赞美,符合“故事新编”讲史的意旨。请结合注释《史记·伯夷列传》选文,从叙事风格的角度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如何出“新”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於子。”张仪曰:“秦疆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遂使楚。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於王乎?”郑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不若为言而出之。”於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弱国之救,忘疆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於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欲许之。屈原曰:“前大王见欺於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赦不诛,又欲听其邪说,率先事秦。夫匹夫犹不忘仇雠,况君乎?未得秦欢,而先触天下之公愤,臣窃以为非计也。”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倍之,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B.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C.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D.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媵指先秦时期贵族女子出嫁时陪嫁的人,与《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的“媵”含义相同。

  B.鱼肉指像鱼肉一样任人宰割,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鱼肉”意义用法相同。

  C.苏秦是战国时纵横家,提出“合纵”抗秦策略,与《过秦论》中“有苏秦之属为之谋”的苏秦是同一人。

  D.仇雠意思是仇人,仇、讎两个词语同义,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及仇讎已灭”的“仇雠”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为了得到黔中土地,尽管不忍开口,但想把献出张仪作为交换条件之念,符合“暴秦之欲无厌”的认识。

  B.郑袖认为楚王对秦国没有尽礼,不仅没有献地,还要杀张仪,必然会导致秦国报复,成功混淆了楚王的视听。

  C.张仪死里逃生,也不忘记自己策士身份和游说目的,用秦国优越地理位置、强大军事实力等游说、威逼楚王。

  D.楚王目光短浅,不辨忠奸,释放张仪,不顾屈原劝阻,献出黔中之地,冒犯天下结好秦国,犯了不知人之错。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秦疆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4分)

  (2)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4 分)

  14.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资治通鉴《周纪三》)请结合选文与《屈原列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张仪不符合孟子口中“大丈夫”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起句“山光”“马惊”可谓奇笔,诗人心中惊喜难禁,先睹为快之意呼之欲出。

  B.颔联“长春苑”“不夜城”指代乾明寺,表现雪后繁华之景,给人芳菲三春的错觉。

  C.颈联以一“弄”字置于“晴”上尤为活泼传神,与“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同工之妙。

  D.尾联回扣标题,诗人喜雪之情,溢于言表,意犹未尽,愿宿于此,以待赏明日之景。

  16.元丰四年(1081年)冬,黄州大雪。苏轼在《书雪》中说:“今年黄州,大雪盈尺。”诗人是如何表现“大雪盈尺”情形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强化自身道德修养,切忌自视甚高,要不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            ,            ”所言。

  (2)《扬州慢》中“            ”极写荒芜程度,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意相似;“            ”形象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和敌人的罪恶。

  (3)唐朝诗人喜欢用汉朝人事委婉抒情,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汉皇重色思倾国”,《燕歌行并序》也有此例“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动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具有新奇有趣、求新求变的艺术特征。它善于以新的美学样式表现文化内涵,带给观众新的文化认知和审美体验。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动画形成①的美学风格,中国风动画深受瞩目。

  中国风动画充分运用水墨写意、青山绿水、民间剪纸、年画壁画、皮影木偶等民间艺术形式或传统绘画手法,呈现出独特的语言视觉。《大鱼海棠》中以福建土楼为原型的建筑,《白蛇:缘起》里的八卦图阵、烟雨江南,《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山河社稷图,既给人似曾相识的文化亲近感,又因艺术形象令人②而激发欣赏兴趣,引导人们走进文化想象深处,获得奇妙的审美体验。

  中国风动画并非原样复刻传统文化,更不是点缀式地使用中国元素,而是以现代人③的叙事方式,重新讲述传统故事,并赋予文化形象以新的内涵。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加以修改。(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如何使塑料产业实现清洁循环的新生,从而终结塑料污染?面对塑料污染的全球性挑战,联合国环境大会最新通过的决议强调对塑料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在设计阶段就将塑料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纳入考量,并且着眼于多样化治理塑料污染。通过对塑料产品设计、生产、回收和处理等环节的严格管理,人类有望大幅减少①。

  在生产环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充分借助技术创新,可以在注重环境保护与实现经济收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消费环节,从法律层面鼓励人们改变行为方式,②,通过每一个消费习惯的小改变,汇聚起减少塑料制品使用的大能量;③  ,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和企业已经开始行动,通过使用降解酶降解、制成预制板铺路、变成火箭燃料或者重新做成塑料制品等,提高塑料垃圾的再利用率。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个语段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6分)

  22.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如何治理塑料污染。不超过35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燮《题画》

  以上材料对于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 分)

  1.D(原文是“戏曲多演绎历史故事”,人们未必需要借助文学经典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喜欢上传统文化”条件未必充分。)

  2.C(虽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屡屡出彩”,于文无据。)

  3.D(“主体部分论证层层递进”有误,是并列式分层论证。)

  4.(4分)

  (1)戏曲传承实现由“进校园”到“驻校园”;(2)“云上”青少年“票友”越来越多;

  (3)戏曲成为进人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入口;(4)戏曲传承从校园走向世界。(共4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5. (4 分)

  (1)材料一运用议论,提出“借助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观点,旨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文化自信。

  (2)材料二运用记叙,大量引用他人话语,从不同侧面展现传统戏曲火爆校园,旨在表现传统戏曲助力美育教育,彰显美育教育的价值。(共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 分)

  6.A(暗示了“二人心情愉悦”于文不符;下文明确交代了“满心高兴”,应是“烘托”。)

  7.C(“笔触细腻”有误:鲁迅善用闲笔,应是“看似随意,实有深意”。)

  8. (6 分)

  (1)村人们想象伯夷叔齐拼命吃鹿肉的场景,是自我安慰,找理由让自己轻松。

  (2)这此“看客”群体,而日可樽,事能激起读者对人性和国民性的思考。

  (3)小说到此戛然而止,虽无任何点评,却使小说含而不露,意味更加深长。

  (共6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回答“认同”,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9.(6 分)

  (1)叙事情节新:在讲史的基础上,借助大量相象,增添了中料中没有的情节。

  (2)叙事语言新:改变了常态讲史的庄重风格,用戏谑口吻叙述讲史,极具讽刺意味。

  (3)叙事效果新:运用全知视角,使伯夷叔齐生活化,消除神圣感,拉近读者与古人距离。

  (共6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A

  11.B(选文鱼肉是动词,“我为鱼肉”是名词,两者用法不同。)

  12.D(“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说明楚王保留住了黔中。)

  13.(8分)

  (1)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我和靳尚关系亲善,靳尚能够去奉承楚国夫人郑袖,而郑袖的话楚王全部听从。

  (共4分。“彊”“善”“事”,语句通顺,各1分。)

  (2)不到十天就可以到达扞关,扦关形势紧张,那么边境以东所有的国家就都要据城守御了。

  (共4分。“距”“惊”“城守”,语句通顺,各1分。)

  14.(3 分)

  (1)以六百里商於之地欺骗楚王,离间齐楚。

  (2)借靳尚之口诡辩,让郑袖在楚王面前为自己开脱。

  (3)用强秦之威逼迫楚王,屈其事秦。(共3分,每条1分。意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繁华之景”有误,表现了彻夜通明之景。)

  16.(6分)

  (1)“门外山光马亦惊”,用马儿的惊异来描写雪后漫山皆雪,呈现出一片银色的世界,侧面烘托雪之大。

  (2)“风花”即雪花,“不夜城”指代乾明寺,形象描绘雪光、月光交相辉映,彻夜通明,正面突出雪之大。

  (3)“待听催檐泻竹声”,诗人想象雪过天晴,听着融化的雪水倾泻在檐下修竹上的声音,侧面烘托雪之大。

  (共6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 分)

  17.(6分)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尽荠麦青青/犹厌言兵

  (3)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共6分,每空1分,每空错、漏一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 分)18.(3分)

  ①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匠心独具

  ②耳目一新

  ③耳熟能详/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喜闻乐见(共3分,每处1分,意到即可。)

  19.(4分)

  中国风动画充分运用水墨写意、青绿山水、民间剪纸、年画壁画、皮影木偶等传统绘画手法或民间艺术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视觉语言。

  (共4分。中国风动画……皮影木偶等传统绘画手法或民间艺术形式,2 分;“呈现…….视觉语言”,2 分。)

  20.(4分)

  构成:使用三个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短语罗列出中国风动画的例子,增加了语言信息密度。

  效果:充分表明中国风动画广泛运用了传统绘画手法和民间艺术形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共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 分)

  21.(6 分)

  ①甚至终结塑料污染 ②减少塑料制品消费 ③在回收再利用环节(共6分,每处2分,意对即可。)

  22.(3分)

  (治理塑料污染)需要全球共同努力(1分),以更可持续的方式(1分),管理塑料制品的全生命周期(1分)。

  (共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山东省枣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数学试卷

  

  山东省青岛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2022-2023 菏泽市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儒家哲学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所谓政治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卷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年,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B.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C.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D.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的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每个个体、集团的利益。

  B.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C.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C.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D.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4.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这一观点在古代诗人中很有代表性。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4分)

  5.诗歌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蚕 儿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三两条蚕儿”“金黄透亮”“爬”“扬”“斯斯文文”等词语描写了蚕儿即将吐丝时的色泽、动作、情态,运用了拟人手法,突出蚕儿的可爱,也表现出孩子们活泼天真,对生活充满好奇。

  B.小说对蒋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采桑养蚕的情节描写得细腻而生动,传达出师生共同劳动的喜悦,我”深受影响,多年后”我”也成为蒋老师一样的老师。

  C.年轻的蒋老师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喜爱,但村民们对他并不认可。

  D.“我”把心思都放在养蚕上,甚至为了摘桑叶受伤,虽然没有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也反映“我”是个喜欢养蚕、爱贪玩的孩子。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的一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B.老人两滴眼泪滴在上面,透露出蒋老师对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没有成功感到无奈、伤感和遗憾,现在遇到自己的学生,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

  C.小说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我”爬树受伤,蒋老师给“我”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体现出蒋老师对孩子们的深切关爱。

  D.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8.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结尾写三十多年后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①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注】①梁王,即魏襄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 下以燕赐我也

  B.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 下以燕赐我也

  C.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 下以燕赐我也

  D.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也常被用来代指国家。

  B.函谷,中国古代关卡。《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

  C.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以为,即认为。还可指“把……作为”,如“秋以为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魏两国的军队进攻韩国,作为韩国的盟友,齐王答应了韩国使臣的请求并决定出兵帮助韩国。

  B.韩国与秦国交战,楚、赵两国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出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

  C.秦武王的近臣诽谤张仪,指责他曾对惠王不忠。齐王也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不该重用张仪。

  D.齐王发兵攻魏,张仪献退兵之计。他把舍人冯喜派往楚国,冯喜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4分)

  (2)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4分)

  14.在张仪看来,秦武王如何才能成就“王业”?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姜楚公画角鹰歌

  杜甫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①,却嗟真骨遂虚传。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注:左绵,地名,代指绵州。杜甫此诗写于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

  B.“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

  C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6.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曹操在江边饮酒、执矛吟诗的情景,抒发了英雄的豪迈情怀。

  (2)《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赞美管箫之美,实际上是在赞美姑娘的美丽。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起兴手法,睹物闻声,引发对逝去年华的追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核能科学家王大中当年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就成了屏蔽试验反应堆设计建造者之一。当时中国 ① ,科研条件艰苦,生活设施落后,且各国都对反应堆的研究保密,没有资料可以借鉴。他们从零起步, ② ,历经6年,建成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攻克关键技术不可能  ③ 。”王大中说。

  2021年,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核电技术要实现反应堆固有安全。”40多年前王大中就认定了发展方向,这也显示出他的 ④ ,“他的这种战略眼光有时候近乎神奇。”张作义如此形容他的恩师。

  回首来路,王大中感慨,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克服困难需要什么?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面向未来,86岁的他初心不变:“科技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北迁500多千米,一跃成为驰名中外的“网红”。通过视频,人们看到了野象在县城里优哉游哉巡游的情景,所幸的是,大象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这还是让人惊出一身冷汗。近些年,云南特定地方的“人象冲突”成了当地的公共安全问题,既涉及人的安全,  ①  。

  云南大象的栖息地主要在普洱、西双版纳地区,但是随着当地橡胶和茶叶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②  ,这对野生亚洲象的生存产生了比较直接的影响。森林覆盖率的持续下降和人为活动范围的扩大限制了大象的活动和生存。这“逼迫”它们只能进入农业区觅食,由此带来了破坏庄稼、橡胶、茶叶甚至危及人命的后果。春季对于亚洲象而言,正是食物青黄不接之际。它们一路往北,只是为了  ③  。聪明的大象也逐渐知道了人不会伤害它们,因而慢慢地敢于到农田采食,再进入村寨找食,甚至像现在一样进入城市觅食。

  21.下列句子中的“它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它们”,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些军训服装暂时不穿,就把它们先收起来吧。B.它们既是食物又是中药,药食虽同源,但使用有讲究。C.谦虚和虚伪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模糊了它们的界限。D.它们叫朱鹮,也是中国的国宝,和熊猫一样珍贵。

  22.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3.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黄国平博士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后,在腾讯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2021年他因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走红网络。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他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有人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出身不能选择,但是想去的地方可以自己选择,有什么样的奋斗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某方面(或总体)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解析】“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可知,“头等重要的事”是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代表协调人神关系不重要。

  2.A【解析】“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每个个体、集团的利益”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可知,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是政治的任务,并不是说这样就需要尽最大可能维护每个个体、集团的利益。

  3.B【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与政治关系密切。A项是在说以德治国。B项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诗歌能济世劝俗,拾遗补阙。符合题意。C项是在说诗人经历磨难而后创作出好诗。D项是在说诗人看待人生的态度。

  4.①白居易此句是在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②诗歌与政治关系密切。虽然诗歌本质上是抒发个人情感的,但个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本质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政治的任务亦然,这就与诗歌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独特的政治背景。②政治的推动力。③政治具有活力性。

  (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6.D(“是个喜欢养蚕、爱贪玩的孩子”错)

  7.B(“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错)

  8.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蒋老师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有利于表现学生心目中真正优秀老师的形象,突出蒋老师和蔼可亲的特点。③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便于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9.①丰富情节,对蒋老师当年的心愿或遗憾有了交代。②完善人物,我能够当上老师,是深受蒋老师影响。③深化主题,表现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每点2分)

  10.C【解析】“不如听之”句意完整,“之”作“听”的宾语,“子哙”作“与子之国”的主语,“不如听之”与“子哙与子之国”之间应断开,排除B、D两项;根据前文“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可知,秦国进攻的是韩国,故应在“秦伐韩”后断开,排除A项。

  11.B【解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是指剑门关。

  12.A【解析】“答应了”说法错误。当齐王准备救援韩国时,田臣思建议齐王静观其变,齐王于是假装答应韩国使者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意图趁秦国攻打韩国的时候借机发兵燕国。

  13.(1)所以我愿意让我这不成材的身子前往魏都大梁,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

  (“不肖”“之梁”“举兵”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大王十分憎恶张仪,既然如此,大王在秦王面前未免太抬举张仪了。

  (“憎”“虽然”“托”各1 分,句子通顺1分)

  14.①借助齐王对张仪的憎恶,挑起齐、魏之间的战争。

  ②在齐、魏混战之时,趁机攻打韩国,打通东出函谷关之路。

  ③率军直逼周天子的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后挟持周天子,掌握地图和户籍。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韩国、齐国结为盟国。张仪动用泰国、魏国的军队进攻韩国。齐王说:“韩国,是我的盟国。秦国进攻韩国,我准备去援救它。”田臣思说:“君王的谋划错了,(我们)不如任其发展,不去干涉。燕王子哙把国君之住禅让给子之,百姓不拥戴子之,诸侯不和他交往。秦国进攻韩国,楚国、赵国一定会援救它,这是上天把燕国赏赐给我们啊。”齐王说:“好。”于是(假装)答应韩国使者将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韩国自认为与齐国有邦交关系,于是跟秦国交战。楚国、赵国果然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发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张仪侍奉秦惠王。惠王去世后,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诽谤张仪,说:“张仪侍奉先王不忠心。”话没说完,齐国来谴责武王的使者又到了。张仪听闻这些,对武王说:“我有一条愚计,希望献给大王。”武王说:“什么计谋?”张仪说:“替国家考虑,东方诸国发生大的军事行动,这样大王可以更多地夺取土地。如今齐王十分憎恨我,我所在的地方,他一定会发兵攻打。所以我愿意让我这不成材的身子前往魏都大梁,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的军队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大王可以趁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使秦兵东出函谷关没有阻挡,直逼周天子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然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和户籍,这就是称王的大业啊!”武王说:“好。”于是准备了三十辆兵车,把张仪达到魏都大梁。齐王果然发兵进攻魏国。魏襄王十分恐惧。张仪说:“大王不要忧心,请允许我使齐国撤军。”于是派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齐国、楚国的事务已经处理完毕,他趁机对齐王说:“大王十分憎恨张仪,既然如此,大王在秦王面前未免太抬举张仪了。”齐王说:“我十分憎恨张仪,张仪所在的地方,我必定攻打那里,先生为什么说我抬举张仪呢?”冯喜回答说:“这正是大王抬举张仪的地方。张仪离开秦国的时候,就与秦王约定说:‘替大王谋划,东方诸国发生大的军事行动,这样大王可以更多地夺取土地。齐王十分憎恨我,我所在的地方,齐王必定发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让我这不成材的身子前往魏都大粱,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魏国、齐国的军队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大王可以趁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使秦兵东出函谷关没有阻挡,直逼周天子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然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和户籍,这是称王的大业。’秦王认为他说得很对,派出三十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都大梁。齐国果真进攻魏国,这是大王对内使国家疲弊;对外交恶盟国,并在邻国间广树仇敌而陷自己于不利的境地,却使张仪得到秦王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抬举张仪。”齐王说:“好。”于是停止进攻魏国。

  15.C.“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错。主要通过对比显示“画中鹰”传神逼真。

  16.(1)通过看画的人担心鹰飞走的角度来表现;(2)通过其他画师想学但是学不到这种技巧的角度来表现;(3)通过和真鹰作比较,感觉真鹰反而不如画上的鹰的角度来表现;(4)通过燕雀见了画上的鹰会害怕的角度来表现。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注意题目要求是回答侧面表现,单纯分析首联则不得分。)

  17.(1)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2)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3)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18.①一穷二白 ②攻坚克难 ③一蹴而就 ④远见卓识(每处1分,符合语境即可)

  19.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建成。该核电示范工程具有固有安全特性。这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20.①比喻:把科研比作登山,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科研过程的艰难。②设问:先用“克服困难需要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的效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C【解析】文中的“它们”是代词,指代“大象”。A、B、D三项中的“它们”都是指代一群非人物体,与原句用法一样;C项中的“它们”是两个事物的合称,与原句的用法不一样。

  22.①也关乎大象的存亡   ②天然林面积不断减少③寻找食物满足自己的食欲(每处2分,符合语境以及字数要求即可)

  23.【写作指导】材料叙述了黄国平的奋斗历程,交代了他执着的信念,并且借“有人说”进一步点出了写作的关键。对于“梦想”“出身”“选择”和“奋斗”等的感悟和思考自然成了写作的中心。作文可以写对某一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也可以写总体的感悟和思考。无论选哪一种角度写作,都要力求做到观点明确,思想深刻,文体鲜明,内容丰富深刻,语言富有文采。参考立意: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②出身不能选择,要去的地方可以选择;③奋斗的人生最可贵;④让穷困变成前进的动力。

  山东省日照市2023届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校级联考数学试题

  ------------------------------- 上一篇:魔兽世界TBC怀旧服灰舌氏族任务怎么做 泰国娜迦蛇真实存在吗
下一篇: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期末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