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与“后人道主义”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以技术为媒介的当今,人与人、人与非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互联意识,形成了相互依赖的网络。

  在后现代/后殖民/后工业后,我们似乎步入了一种后人类的困境,这些状况并不是看似无限却又专断的前缀词罗列,而是提出一种思维的质变。

  思考认知主体的可能性转变,人与非人的关系与界定边界,我们共同的参照系基本单元的定义,对人的本质构成属性提出质疑,从而寻找一种新的艺术与科学的设计范式。

  

  QILE SUN

  INS :Alchemist Constantine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硕士

  Textiles - Soft Systems(柔性智能系统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 本科

  中央美术学院 媒体艺术研修

  CAFAM Techne Triennial “Topologies of the Real ”

  参与展览筹备策划

  中国科学院 前瞻实验室

  展示设计

  Rose Studio Haute Couture

  设计师助理

  Knitting Fashion R&D Center

  面料研发 / 产品拍摄

  中国针织服装设计研发中心

  设计师助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

  秀场策划/发布会摄影师

  参与研发项目

  《柔性可编织功能性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天然靛蓝改性及染色工艺研究》

  《丝绸织物数码印花产品开发》

  等服装设计与材料高分子材料专业跨领域合作项目

  大家好,我是 RCA Soft System 柔性智能系统专业的孙其乐,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将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人类未来”境况的范式。

  基于人类行为/后人/泛人/非人/双重构建,以及再动物化的视角,对“人类未来”的境况进行探讨,对未来人类的可能的形态以及人类与其他生命体共处的方式进行延展,通过认知主体的转变,寻找跨学科设计的新方式。

  第二篇想和大家分享的范式是基于“人道主义”与“后人道主义”。

  

  上一篇文章“哲学行为学”是关于人类和非人类生命共处问题、动物哲学、人工智能引发的思考。是基于动物主体性问题展开的探讨,根据有关动物思想和动物的主观性的问题进行重新构架。

  而这次我们聊一聊我们自己的主体问题。

  人类进入了所有物种的谱系之中之后,将会如何变化呢?

  第一种常见的构想是“后人类”。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本身是一种退化的状态,需要借助技术改变人类自身,使之成为无论智力还是体力都更强大的“新人类”。这一观点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将在之后的文章中展开介绍。

  第二种构想则是回到“人道主义”,这种构想的基本思路是关注“每一个个体”。

  

  我们在这里将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与后人类社会的人道主义可能的发展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

  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是重视人类价值——特别是关心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基本生存状况的思想。相对的,另有重视神类、重视自然类或者重视动物类等的思想主张。

  这种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有密切关系,而这样的观点不可避免的带有人类中心的倾向。

  历代的哲学家都在演绎着自己的“人本主义”命题。

  如普罗泰哥拉斯的“认识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物非存在的尺度”;柏拉图的“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国家是人的扩大”;卢梭的“天赋人权”;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萨特的“认识一切价值的创造者”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类中心论作为其理论的基础。

  这些对人类自身进行探索的思想同时也暴露出人类中心意识--人类对其他的物种的绝对权力。

  而“后人道主义”更多强调,自然环境始终是各种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的破坏最终意味着文明的自毁。通过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批判,消解了人是自然“主体”的地位,确立了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体共生的理念。

  

  人道主义是我们都很熟识的一个观点,所以这次分享和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新视角,从“非道德”或者“零道德”的视角来理解“人道主义”与“后人道主义”。

  借助刘慈欣的小说《人与吞噬者》来理解这个观点,这篇小说的模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但是小说重点不是在人类与其他生命体的冲突上,而是体现在“零道德”视角下,人类中心的消解。

  小说中,人类试图通过向吞噬者展示地球的文明,激起外星文明对地球的共情,放弃入侵的计划。而入侵者不为所动,反而是指着挖掘现场泥土里的蚂蚁,向在场的地球人讲述了一个文明程度要比地球发达得多的“蚂蚁帝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延续了几万年的文明,在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里就被人类的挖掘机无声无息地毁灭了。

  在这里,作者借入侵者的话表示:吞食帝国对地球文明的毁灭是不牵涉道德的,因为道德只是对人类有意义,而宇宙的运行法则不受道德的约束。

  况且,按照道德原则来讲,人类在地球对其他的物种甚至人种内部都做了许多“吞食活动”。只是被人类吞食的“文明”只能忍受人类对它们的毁坏。而当人类处于被吞食者地位时,也没有资格阻止吞食者的行动。

  

  最后入侵者榨取了所有地区可利用的资源,仅留下了一块有蚂蚁的草皮。于是仅剩下的人类放弃了存活下去的机会,将自己的生命贡献出来,充当蚂蚁文明延续的食物。

  整个故事像是一个黑暗式的童话,残酷的宇宙生存规律让人类放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他们顺应宇宙的运行规律,为更适合地球环境的蚂蚁让共让了生存的机会。

  人类的牺牲精神,原本是一种英雄主义的表现,而这一次人类不是为了与自己相同的物种而牺牲,而是为了让地球上仅剩的文明能够延续、为生命在地球上的生存形式的实现提供新的可能性,更像是一种后人类主义的追求,重新反思我们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

  

  因此在“后人道主义”的观点中从哲学、社会、伦理三个维度对人道主义进行批判。后人道主义的生态范式蕴涵在人性、物性和神性的体系之中。

  尼采对“上帝之死”的宣告对人性、物性的超越神性的丢失。

  福柯对“人之死”的预言宣布了人之为人的人性的终结。

  比尔·麦吉本在《自然的终结》中向人们发出警告人的道德冷漠甚至沦丧将导致自然物性的终结。

  如果人性、物性和神性都发生了塌缩,那么我们还如何定义人的价值和意义呢?

  

  基辛格在《动物解放 :我们对待动物的新伦理》中,认为人类宣称的生命权利应扩展至动物,人的利益和动物的利益同等重要。

  生物平等主义首先抛弃了人的优越性认为人只是地球生物圈自然秩序的一个有机部分。作为一个生物物种人和其他生物起源于一个共同的进化过程。

  或许在我们的“后人类”进程中,也将涵盖更多生物和传统意义“非生”的生物,如改造自身的人类、人机结合的生物,或者具有生物载体的智能系统等等。

  后人道主义对人与自然的伦理考察,体现在人对自然的道德关怀,人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能否存在取决于人与客观存在的周围世界的关系的伦理向度。

  作为逐渐走向“后人类”的我们,自然或许将作为人类的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与其他生命体,理应是异质共在的道德共同体 。

  

  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

  该作品无疑是约瑟夫·博伊斯最美的作品和行为艺术史的里程碑。他在长达三天的时间里与一只名为“小约翰”草原狼共处一室。艺术家在抵达约翰·肯尼迪机场后被毛毡被裹住全身,乘坐救护车后被抬进画廊。在此,他通过仪式化的动作与声响与草原狼互动,并为此使用了一根牧羊手杖、一把手电筒和一架三角铁。

  该作品被策划为一场打破自然与文化、动物与人类以及欧洲和美国界限的仪式,是致力于政治的艺术和新时代灵性的强有力示范作品。作品同时也是一场公开的治疗。博伊斯一方面扮演着渴望被凶猛野兽治愈的欧洲病人,另一方面通过让象征该国的动物平息下来,也成为一位希望治愈一个因丧失道德基础而患病的国家的萨满人。

  

  生死随机性《一千年》

  在破蛹成蝇后,自然生命周期约三至四周的苍蝇钻出匣子进入密封生存空间。一半是食物和氧气。相邻的另一半空间悬挂了电动捕蝇装置。

  倘若苍蝇始终呆在匣子所在的那一半玻璃空间中,它们可以达到自然年龄。若它们遵从直觉,便会尝试接近电动捕蝇器的光源。对生与死的观察成为一场科学实验,而整个生命周期的偶然性却像掷骰子游戏一般被赤裸地展示出来。

  “这件作品就像上帝,但这位上帝冷酷无情、毫无怜悯之心,并且平庸至极。”这两件作品是一种隐喻,对于人类而言,自由与死亡同样紧密相依。

  

  Ice Watch

  格陵兰岛每秒钟流失10000块冰块

  泰特现代美术馆外,24块巨大的冰块以圆圈状被放置,形成一个时钟。丹麦/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和哥本哈根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地质学家明尼克·罗欣(Minik Rosing)一起“收割”了这些来自格陵兰岛的冰块,然后把它们运往伦敦市中心。陈列在公共区域后,这些冰块会缓慢融化,直至消失殆尽。

  这样一种公之于众的过程让“科学数据更加实体化,也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融化的冰川’这样一个反复循环在耳边的概念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外被具象化,”埃利亚松在《艺术新闻》国际版播客节目中说道,“What on earth is going on / What is going on with Earth.”

  

  Bankside, outside Tate Modern, 2018

  如果有想要了解更多有关于该范式的伙伴,可以阅读以下书籍:

  灵长类和哲学家:道德如何演变

  Primates and Philosophers :

  How Morality Evolved

  “道德行为可以用自然来解释,而不可以用人类的理性选择来解释吗?”灵长类动物和哲学家通过探索人类最有价值的特征之一:道德的生物学基础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本书中,强调了我们的“自私”基因并加强了我们将道德行为标记为人道而不太文明的标 记为动物主义的习惯。为了寻求人类道德的起源而不是在进化中,而是在人类文化中,科学坚持认为我们是通过选择而不是自然而道德。证明了人类和动物行为之间的强连续性。

  他探讨了拟人化和人类对动物的责任等问题。他对关于人类道德如何从哺乳动物社会演变而来,人类良知的起源和影响进行探讨。

  

  那么,接下来,人类将会如何变化呢?下期将和大家分享其中关于“泛人类”的构想,谢谢大家~

  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野生国际艺术中心(ID:YESHENG-ARTS)

  每天为大家搜集最新鲜、最前卫的国外一手时尚资讯和设计灵感,针对同学们艺术留学和专业上的疑问进行详尽专业的解答!

  订阅方式:微信搜索野生国际艺术中心即可

上一篇:精 [电影推荐]这R级片太魅惑,不打马赛克没法看(慎点)
下一篇:徐若瑄演过的三级片电影盘点-被删减照片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