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制范文10篇
译制范文篇1
译制片就是经过翻译和对口型配音后播出的电影和电视剧(赵化勇,2000:115)。译制片不仅要求把台词译成目的语,而且还需要配音演员对准口型进行配音。它包括语言翻译和语言配音,是“译”和“制”两个连续的阶段。“译”既是“制”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制”的内容。所以,翻译在译制片的制作过程中举足轻重。
译制片的翻译过程较之普通翻译过程又有其特殊性。依据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丹尼斯,1997:55)和德国学者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贝尔,1989:19),笔者绘制出一个简单的译制片翻译的过程模式如下:
图1译制片翻译过程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译制片译者接受原语的渠道不只是书面的,还必须另外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接受原语信息。也就是说,译制片译者在翻译操作过程中还要受限于影视画面和声音(对白),其操作成果必须与影视画面和声音(对白)相协调。其实,这就给本来就“带着脚镣跳舞的”译制片译者又加上了“手镣”。因为,影视观众接受译者成果的同时也在欣赏画面。如果观众发现听到的对白(即译文)与画面中演员的口型不吻合,就会感觉很别扭,不真实,从而影响他们欣赏影片的情绪。
二、译制片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原则
Hatim&Mason(1997:82)指出,屏幕上的演员说话让人感觉很逼真,可是作为剧本的编剧,他们是为观众而写的剧本。A.Bell(1984:177)也指出,大众传播过程中广大受众是最为重要的。因此,译制片译者也应当将观众作为最优考虑对象,即以受众为中心。
译者反复观看影片阅读剧本,对整个影片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格式塔”意象后方能开始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受众的现状、受众的期待始终放在第一位。(一)易懂性原则
既然译制片的翻译是为受众服务的,要以受众为中心,那么第一检测标准就是看观众观看影片的同时是否懂了译文的内容。我们不是满足于普通受众可能理解译文,而是应当确保普通受众不可能误解译文(NidaandTaber,1969:1)。另外,影视对白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观众观看影片时既没有充足的时间仔细考虑对白的内容也没有机会要求演员再说一遍,所以易懂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Cybil:I’vegottwopeopletotakecareofonmyown…andyoumakeitclearthatthatwasnevergoingtochange。
译文1:我得独自养两个人,而你搞的这些好像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事实。(王平,2001)
译文2:我们两母子要生活,我们的关系又无法改变。(粤蓉,2005)
很明显,译文2要强于译文1。听完译文1,观众会感觉别扭因为它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从而平添了观众的负担。而译文2充分贯彻影片内容,让观众感受不到翻译的痕迹。
(二)口语化、生活化原则
译制片的语言主要就是人物对白而人物对白本身就是生活化的口语,还很个性化、句式简洁。因此,译制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摆脱书面语的束缚,力求译语生活化、口语化。试比较美国电视剧《亡命追凶》中的一句台词翻译:
Doc:Well,Simmon’sbeliefsforbidtheuseofmedicine…Whenhiswifetooktobed,Ihadthathospitalsendadoctortoher。ButJoshuaheldhimoffwithashotgun。
译文1:呃,西蒙的信条是禁止使用药物。他妻子卧病在床时,我让医院给他派了个医生。可乔舒亚用枪把他拒之门外。
译文2:呃,西蒙这个人不信药物这一套。他妻子病了,给请了个医生,乔舒亚拿着枪把他赶跑了。
可以看出,译文2较之译文1更像日常生活中的对白,更贴近生活,更具生活气息。口语化的译文才不会给观众带来扭捏造作的感觉。
三、译制片翻译的策略
演员对白时间的长短、视觉画面、唇形的开合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语速等,这些都是译制片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给译制片翻译提出了挑战。
(一)浓缩和添加
由于受到视听双频的限制,配音演员必须与片中演员的话语时间保持一致,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如果屏幕上的演员嘴巴在动,就必须保证观众能听到声音;演员嘴巴已经不动了,耳边就不能还响着说话声。所以,浓缩与添加就成了译制片翻译的常用手段。美国电视连续剧Friends(《六人行》)中有一句对白:
Yourvisabillishuge。
译文1:你的银行卡欠账数额很大。(彭可,2003)
译文2:卡上欠了很多。(Sogo,2003)
对于译制片而言,使用了浓缩译法的译文2比译文1更为合适。译制片英汉互译时,如果汉字的数目与英文的音节数相等,或略微少于英文音节数,这种译文就是理想的。因为,第一,中国人每说一个汉字就动一次嘴巴,而英语国家的人每读一个音节动一次嘴巴;第二,英语的语速略快于中国人说汉语的语速。在上例中,英文的音节数是6,而译文1却有11个汉字。也就是说,如果采用译文1,影片中的女演员已经停止说话了,观众却还听见她的声音。嘴巴不动却有声音,是不是很滑稽?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Heisauniversitystudent.
译文1:他是个大学生。
译文2:他如今在大学里念书。(钱绍昌,2000)
此例中,我们采用译文2。影片中的台词包含10个音节,演员的嘴巴动了10次。如果按照正常的普通译法,汉语就只有5个汉字,即译文1。那就意味着,观众看见演员的嘴巴动个不停却听不见声音。所以,对于这种情况,译者就要采用增添译法,适当添加从而达到视听和谐。
(二)词语调整
Hatim&a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mp;Mason(1997:82)认为,影视翻译中任何只注重台词翻译而忽视非语言算子的观点,都是值得怀疑的。非语言算子,如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身体语言等都成为译者选词造句的重要因素。
当然,要求配音演员的口型和影片中演员的口型完全一致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保证配音演员和片中演员每句话的开始和结束时口型吻合是可行的;并且如果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就可以给观众造成真实感,不会影响他们观看影片的情绪。因此,调整词语是译制片译者常用的方法。例如:
Kimble:Whyareyouhelpingme?(TheFugitive)
译文1:为什么帮助我?
译文2:为什么帮忙?
我们选择译文2。因为原对白和译文2中最后一个音节里的辅音都是鼻音、双唇音/m/。所以,在发音的口型上,汉语拼音/mang/与英语音节/mi:/更为相似。
再来看一个手势制约翻译的例子:
OldJoy:YourfatherandIhavebeenfriendswhenyouwere…thishigh.(Friends)
译文1:你还只有这么高时,我和你父亲就是……朋友了。
译文2:我和你父亲做朋友时,你还只有……这么高。
影片中,老乔衣在说“thishigh”之前,停顿了一下,还做了一个掌心朝下的比划动作。如果采用译文1、演员比划高度的时候,观众听到的却是“朋友”,手势与话语内容不搭配。采用译文2、手势与话语内容一致,观众就能理解了。
四、结语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译制片的受众,对于译制片翻译都有着自己的感受。本文站在普通受众的立场,分析了译制片的翻译过程,提出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并分析了其分原则和相应的策略,旨在能给目前的译制片翻译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和参考。总之,由于受到视听双频的制约,译制片的翻译显得尤为复杂。作为译者,只有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与普通观众感同身受,时刻把受众的需求和满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揣摩探索,才能译出精彩的作品,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Bell,RogerT,TranslationandTranslating:TheoryandPractice[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2]Chalaby,JeanK,“TranslationalTelevisioninEurope:theRoleofPan-EuropeanChannels”,EuropeanJouenalofCommunication[M],London,ThousandOaks,CAandNewDelhi:SAGEPublications,17(2):325-354,2002
[3]Dominick,JosephR,TheDynamicsofMassCommunication[M],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1996
[4]Hatim,Basil&IanMason,TheTranslatorasCommunicator[M],London,Routledge,1997
[5]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胡海波,浅析译制片翻译的重要性[J],上海科技翻译,2001(4)
[7]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8]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商务印书馆,1992
[9]钱邵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
[10]钱邵昌,影视片中双关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0(4)
[11]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98(2)
[12]赵春梅,论译制片翻译的四对主要矛盾[J],中国翻译,2002(4)
译制范文篇2
[关键词]影视翻译译制片受众
引言
外国电影、电视剧如潮水般涌入中国,观看外国影视几乎成了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片中陌生的风土人情、迥异的生活方式、特别的价值观念和新颖的表现手法深深吸引着国人。影视翻译因此而变得不可或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影视翻译的现状却不十分令人满意。据笔者去年对102人做的调查,有91人(占89.2%)对影视翻译流露出不满情绪。影视翻译大体分为译制片翻译和字幕翻译两种。本文站在传播学中受众的角度探讨译制片的翻译。
一、译制片翻译过程的特点
译制片就是经过翻译和对口型配音后播出的电影和电视剧(赵化勇,2000:115)。译制片不仅要求把台词译成目的语,而且还需要配音演员对准口型进行配音。它包括语言翻译和语言配音,是“译”和“制”两个连续的阶段。“译”既是“制”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制”的内容。所以,翻译在译制片的制作过程中举足轻重。
译制片的翻译过程较之普通翻译过程又有其特殊性。依据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丹尼斯,1997:55)和德国学者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贝尔,1989:19),笔者绘制出一个简单的译制片翻译的过程模式如下:
图1译制片翻译过程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译制片译者接受原语的渠道不只是书面的,还必须另外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接受原语信息。也就是说,译制片译者在翻译操作过程中还要受限于影视画面和声音(对白),其操作成果必须与影视画面和声音(对白)相协调。其实,这就给本来就“带着脚镣跳舞的”译制片译者又加上了“手镣”。因为,影视观众接受译者成果的同时也在欣赏画面。如果观众发现听到的对白(即译文)与画面中演员的口型不吻合,就会感觉很别扭,不真实,从而影响他们欣赏影片的情绪。
二、译制片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原则
Hatim&Mason(1997:82)指出,屏幕上的演员说话让人感觉很逼真,可是作为剧本的编剧,他们是为观众而写的剧本。A.Bell(1984:177)也指出,大众传播过程中广大受众是最为重要的。因此,译制片译者也应当将观众作为最优考虑对象,即以受众为中心。
译者反复观看影片阅读剧本,对整个影片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格式塔”意象后方能开始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受众的现状、受众的期待始终放在第一位。
(一)易懂性原则
既然译制片的翻译是为受众服务的,要以受众为中心,那么第一检测标准就是看观众观看影片的同时是否懂了译文的内容。我们不是满足于普通受众可能理解译文,而是应当确保普通受众不可能误解译文(NidaandTaber,1969:1)。另外,影视对白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观众观看影片时既没有充足的时间仔细考虑对白的内容也没有机会要求演员再说一遍,所以易懂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Cybil:I’vegottwopeopletotakecareofonmyown…andyoumakeitclearthatthatwasnevergoingtochange。
译文1:我得独自养两个人,而你搞的这些好像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事实。(王平,2001)
译文2:我们两母子要生活,我们的关系又无法改变。(粤蓉,2005)
很明显,译文2要强于译文1。听完译文1,观众会感觉别扭因为它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从而平添了观众的负担。而译文2充分贯彻影片内容,让观众感受不到翻译的痕迹。
(二)口语化、生活化原则
译制片的语言主要就是人物对白而人物对白本身就是生活化的口语,还很个性化、句式简洁。因此,译制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摆脱书面语的束缚,力求译语生活化、口语化。试比较美国电视剧《亡命追凶》中的一句台词翻译:
Doc:Well,Simmon’sbeliefsforbidtheuseofmedicine…Whenhiswifetooktobed,Ihadthathospitalsendadoctortoher。ButJoshuaheldhimoffwithashotgun。
译文1:呃,西蒙的信条是禁止使用药物。他妻子卧病在床时,我让医院给他派了个医生。可乔舒亚用枪把他拒之门外。
译文2:呃,西蒙这个人不信药物这一套。他妻子病了,给请了个医生,乔舒亚拿着枪把他赶跑了。
可以看出,译文2较之译文1更像日常生活中的对白,更贴近生活,更具生活气息。口语化的译文才不会给观众带来扭捏造作的感觉。
三、译制片翻译的策略
演员对白时间的长短、视觉画面、唇形的开合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语速等,这些都是译制片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给译制片翻译提出了挑战。
(一)浓缩和添加
由于受到视听双频的限制,配音演员必须与片中演员的话语时间保持一致,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如果屏幕上的演员嘴巴在动,就必须保证观众能听到声音;演员嘴巴已经不动了,耳边就不能还响着说话声。所以,浓缩与添加就成了译制片翻译的常用手段。美国电视连续剧Friends(《六人行》)中有一句对白:
Yourvisabillishuge。
译文1:你的银行卡欠账数额很大。(彭可,2003)
译文2:卡上欠了很多。(Sogo,2003)
对于译制片而言,使用了浓缩译法的译文2比译文1更为合适。译制片英汉互译时,如果汉字的数目与英文的音节数相等,或略微少于英文音节数,这种译文就是理想的。因为,第一,中国人每说一个汉字就动一次嘴巴,而英语国家的人每读一个音节动一次嘴巴;第二,英语的语速略快于中国人说汉语的语速。在上例中,英文的音节数是6,而译文1却有11个汉字。也就是说,如果采用译文1,影片中的女演员已经停止说话了,观众却还听见她的声音。嘴巴不动却有声音,是不是很滑稽?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Heisauniversitystudent.
译文1:他是个大学生。
译文2:他如今在大学里念书。(钱绍昌,2000)
此例中,我们采用译文2。影片中的台词包含10个音节,演员的嘴巴动了10次。如果按照正常的普通译法,汉语就只有5个汉字,即译文1。那就意味着,观众看见演员的嘴巴动个不停却听不见声音。所以,对于这种情况,译者就要采用增添译法,适当添加从而达到视听和谐。
(二)词语调整
Hatim&Mason(1997:82)认为,影视翻译中任何只注重台词翻译而忽视非语言算子的观点,都是值得怀疑的。非语言算子,如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身体语言等都成为译者选词造句的重要因素。
当然,要求配音演员的口型和影片中演员的口型完全一致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保证配音演员和片中演员每句话的开始和结束时口型吻合是可行的;并且如果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就可以给观众造成真实感,不会影响他们观看影片的情绪。因此,调整词语是译制片译者常用的方法。例如:
Kimble:Whyareyouhelpingme?(TheFugitive)
译文1:为什么帮助我?
译文2:为什么帮忙?
我们选择译文2。因为原对白和译文2中最后一个音节里的辅音都是鼻音、双唇音/m/。所以,在发音的口型上,汉语拼音/mang/与英语音节/mi:/更为相似。
再来看一个手势制约翻译的例子:
OldJoy:YourfatherandIhavebeenfriendswhenyouwere…thishigh.(Friends)
译文1:你还只有这么高时,我和你父亲就是……朋友了。
译文2:我和你父亲做朋友时,你还只有……这么高。
影片中,老乔衣在说“thishigh”之前,停顿了一下,还做了一个掌心朝下的比划动作。如果采用译文1、演员比划高度的时候,观众听到的却是“朋友”,手势与话语内容不搭配。采用译文2、手势与话语内容一致,观众就能理解了。公务员之家
四、结语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译制片的受众,对于译制片翻译都有着自己的感受。本文站在普通受众的立场,分析了译制片的翻译过程,提出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并分析了其分原则和相应的策略,旨在能给目前的译制片翻译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和参考。总之,由于受到视听双频的制约,译制片的翻译显得尤为复杂。作为译者,只有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与普通观众感同身受,时刻把受众的需求和满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揣摩探索,才能译出精彩的作品,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译制范文篇3
[关键词]影视翻译译制片受众
引言
外国电影、电视剧如潮水般涌入中国,观看外国影视几乎成了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片中陌生的风土人情、迥异的生活方式、特别的价值观念和新颖的表现手法深深吸引着国人。影视翻译因此而变得不可或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影视翻译的现状却不十分令人满意。据笔者去年对102人做的调查,有91人(占89.2%)对影视翻译流露出不满情绪。影视翻译大体分为译制片翻译和字幕翻译两种。本文站在传播学中受众的角度探讨译制片的翻译。
一、译制片翻译过程的特点
译制片就是经过翻译和对口型配音后播出的电影和电视剧(赵化勇,2000:115)。译制片不仅要求把台词译成目的语,而且还需要配音演员对准口型进行配音。它包括语言翻译和语言配音,是“译”和“制”两个连续的阶段。“译”既是“制”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制”的内容。所以,翻译在译制片的制作过程中举足轻重。
译制片的翻译过程较之普通翻译过程又有其特殊性。依据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丹尼斯,1997:55)和德国学者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贝尔,1989:19),笔者绘制出一个简单的译制片翻译的过程模式如下:
图1译制片翻译过程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译制片译者接受原语的渠道不只是书面的,还必须另外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接受原语信息。也就是说,译制片译者在翻译操作过程中还要受限于影视画面和声音(对白),其操作成果必须与影视画面和声音(对白)相协调。其实,这就给本来就“带着脚镣跳舞的”译制片译者又加上了“手镣”。因为,影视观众接受译者成果的同时也在欣赏画面。如果观众发现听到的对白(即译文)与画面中演员的口型不吻合,就会感觉很别扭,不真实,从而影响他们欣赏影片的情绪。
二、译制片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原则
Hatim&Mason(1997:82)指出,屏幕上的演员说话让人感觉很逼真,可是作为剧本的编剧,他们是为观众而写的剧本。A.Bell(1984:177)也指出,大众传播过程中广大受众是最为重要的。因此,译制片译者也应当将观众作为最优考虑对象,即以受众为中心。
译者反复观看影片阅读剧本,对整个影片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格式塔”意象后方能开始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受众的现状、受众的期待始终放在第一位。(一)易懂性原则
既然译制片的翻译是为受众服务的,要以受众为中心,那么第一检测标准就是看观众观看影片的同时是否懂了译文的内容。我们不是满足于普通受众可能理解译文,而是应当确保普通受众不可能误解译文(NidaandTaber,1969:1)。另外,影视对白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观众观看影片时既没有充足的时间仔细考虑对白的内容也没有机会要求演员再说一遍,所以易懂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Cybil:I’vegottwopeopletotakecareofonmyown…andyoumakeitclearthatthatwasnevergoingtochange。
译文1:我得独自养两个人,而你搞的这些好像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事实。(王平,2001)
译文2:我们两母子要生活,我们的关系又无法改变。(粤蓉,2005)
很明显,译文2要强于译文1。听完译文1,观众会感觉别扭因为它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从而平添了观众的负担。而译文2充分贯彻影片内容,让观众感受不到翻译的痕迹。
(二)口语化、生活化原则
译制片的语言主要就是人物对白而人物对白本身就是生活化的口语,还很个性化、句式简洁。因此,译制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摆脱书面语的束缚,力求译语生活化、口语化。试比较美国电视剧《亡命追凶》中的一句台词翻译:
Doc:Well,Simmon’sbeliefsforbidtheuseofmedicine…Whenhiswifetooktobed,Ihadthathospitalsendadoctortoher。ButJoshuaheldhimoffwithashotgun。
译文1:呃,西蒙的信条是禁止使用药物。他妻子卧病在床时,我让医院给他派了个医生。可乔舒亚用枪把他拒之门外。
译文2:呃,西蒙这个人不信药物这一套。他妻子病了,给请了个医生,乔舒亚拿着枪把他赶跑了。
可以看出,译文2较之译文1更像日常生活中的对白,更贴近生活,更具生活气息。口语化的译文才不会给观众带来扭捏造作的感觉。
三、译制片翻译的策略
演员对白时间的长短、视觉画面、唇形的开合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语速等,这些都是译制片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给译制片翻译提出了挑战。
(一)浓缩和添加
由于受到视听双频的限制,配音演员必须与片中演员的话语时间保持一致,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如果屏幕上的演员嘴巴在动,就必须保证观众能听到声音;演员嘴巴已经不动了,耳边就不能还响着说话声。所以,浓缩与添加就成了译制片翻译的常用手段。美国电视连续剧Friends(《六人行》)中有一句对白:
Yourvisabillishuge。
译文1:你的银行卡欠账数额很大。(彭可,2003)
译文2:卡上欠了很多。(Sogo,2003)
对于译制片而言,使用了浓缩译法的译文2比译文1更为合适。译制片英汉互译时,如果汉字的数目与英文的音节数相等,或略微少于英文音节数,这种译文就是理想的。因为,第一,中国人每说一个汉字就动一次嘴巴,而英语国家的人每读一个音节动一次嘴巴;第二,英语的语速略快于中国人说汉语的语速。在上例中,英文的音节数是6,而译文1却有11个汉字。也就是说,如果采用译文1,影片中的女演员已经停止说话了,观众却还听见她的声音。嘴巴不动却有声音,是不是很滑稽?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Heisauniversitystudent.
译文1:他是个大学生。
译文2:他如今在大学里念书。(钱绍昌,2000)
此例中,我们采用译文2。影片中的台词包含10个音节,演员的嘴巴动了10次。如果按照正常的普通译法,汉语就只有5个汉字,即译文1。那就意味着,观众看见演员的嘴巴动个不停却听不见声音。所以,对于这种情况,译者就要采用增添译法,适当添加从而达到视听和谐。
(二)词语调整
Hatim&Mason(1997:82)认为,影视翻译中任何只注重台词翻译而忽视非语言算子的观点,都是值得怀疑的。非语言算子,如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身体语言等都成为译者选词造句的重要因素。
当然,要求配音演员的口型和影片中演员的口型完全一致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保证配音演员和片中演员每句话的开始和结束时口型吻合是可行的;并且如果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就可以给观众造成真实感,不会影响他们观看影片的情绪。因此,调整词语是译制片译者常用的方法。例如:
Kimble:Whyareyouhelpingme?(TheFugitive)
译文1:为什么帮助我?
译文2:为什么帮忙?
我们选择译文2。因为原对白和译文2中最后一个音节里的辅音都是鼻音、双唇音/m/。所以,在发音的口型上,汉语拼音/mang/与英语音节/mi:/更为相似。
再来看一个手势制约翻译的例子:
OldJoy:YourfatherandIhavebeenfriendswhenyouwere…thishigh.(Friends)
译文1:你还只有这么高时,我和你父亲就是……朋友了。
译文2:我和你父亲做朋友时,你还只有……这么高。
影片中,老乔衣在说“thishigh”之前,停顿了一下,还做了一个掌心朝下的比划动作。如果采用译文1、演员比划高度的时候,观众听到的却是“朋友”,手势与话语内容不搭配。采用译文2、手势与话语内容一致,观众就能理解了。
四、结语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译制片的受众,对于译制片翻译都有着自己的感受。本文站在普通受众的立场,分析了译制片的翻译过程,提出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并分析了其分原则和相应的策略,旨在能给目前的译制片翻译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和参考。总之,由于受到视听双频的制约,译制片的翻译显得尤为复杂。作为译者,只有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与普通观众感同身受,时刻把受众的需求和满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揣摩探索,才能译出精彩的作品,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Bell,RogerT,TranslationandTranslating:TheoryandPractice[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2]Chalaby,JeanK,“TranslationalTelevisioninEurope:theRoleofPan-EuropeanChannels”,EuropeanJouenalofCommunication[M],London,ThousandOaks,CAandNewDelhi:SAGEPublications,17(2):325-354,2002
[3]Dominick,JosephR,TheDynamicsofMassCommunication[M],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1996
[4]Hatim,Basil&IanMason,TheTranslatorasCommunicator[M],London,Routledge,1997
[5]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胡海波,浅析译制片翻译的重要性[J],上海科技翻译,2001(4)
[7]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8]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商务印书馆,1992
[9]钱邵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
[10]钱邵昌,影视片中双关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0(4)
[11]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98(2)
译制范文篇4
[关键词]影视翻译译制片受众
引言
外国电影、电视剧如潮水般涌入中国,观看外国影视几乎成了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片中陌生的风土人情、迥异的生活方式、特别的价值观念和新颖的表现手法深深吸引着国人。影视翻译因此而变得不可或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影视翻译的现状却不十分令人满意。据笔者去年对102人做的调查,有91人(占89.2%)对影视翻译流露出不满情绪。影视翻译大体分为译制片翻译和字幕翻译两种。本文站在传播学中受众的角度探讨译制片的翻译。
一、译制片翻译过程的特点
译制片就是经过翻译和对口型配音后播出的电影和电视剧(赵化勇,2000:115)。译制片不仅要求把台词译成目的语,而且还需要配音演员对准口型进行配音。它包括语言翻译和语言配音,是“译”和“制”两个连续的阶段。“译”既是“制”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制”的内容。所以,翻译在译制片的制作过程中举足轻重。
译制片的翻译过程较之普通翻译过程又有其特殊性。依据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丹尼斯,1997:55)和德国学者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贝尔,1989:19),笔者绘制出一个简单的译制片翻译的过程模式如下:
图1译制片翻译过程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译制片译者接受原语的渠道不只是书面的,还必须另外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接受原语信息。也就是说,译制片译者在翻译操作过程中还要受限于影视画面和声音(对白),其操作成果必须与影视画面和声音(对白)相协调。其实,这就给本来就“带着脚镣跳舞的”译制片译者又加上了“手镣”。因为,影视观众接受译者成果的同时也在欣赏画面。如果观众发现听到的对白(即译文)与画面中演员的口型不吻合,就会感觉很别扭,不真实,从而影响他们欣赏影片的情绪。
二、译制片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原则
Hatim&Mason(1997:82)指出,屏幕上的演员说话让人感觉很逼真,可是作为剧本的编剧,他们是为观众而写的剧本。A.Bell(1984:177)也指出,大众传播过程中广大受众是最为重要的。因此,译制片译者也应当将观众作为最优考虑对象,即以受众为中心。
译者反复观看影片阅读剧本,对整个影片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格式塔”意象后方能开始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受众的现状、受众的期待始终放在第一位。(一)易懂性原则
既然译制片的翻译是为受众服务的,要以受众为中心,那么第一检测标准就是看观众观看影片的同时是否懂了译文的内容。我们不是满足于普通受众可能理解译文,而是应当确保普通受众不可能误解译文(NidaandTaber,1969:1)。另外,影视对白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观众观看影片时既没有充足的时间仔细考虑对白的内容也没有机会要求演员再说一遍,所以易懂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Cybil:I’vegottwopeopletotakecareofonmyown…andyoumakeitclearthatthatwasnevergoingtochange。
译文1:我得独自养两个人,而你搞的这些好像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事实。(王平,2001)
译文2:我们两母子要生活,我们的关系又无法改变。(粤蓉,2005)
很明显,译文2要强于译文1。听完译文1,观众会感觉别扭因为它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从而平添了观众的负担。而译文2充分贯彻影片内容,让观众感受不到翻译的痕迹。
(二)口语化、生活化原则
译制片的语言主要就是人物对白而人物对白本身就是生活化的口语,还很个性化、句式简洁。因此,译制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摆脱书面语的束缚,力求译语生活化、口语化。试比较美国电视剧《亡命追凶》中的一句台词翻译:
Doc:Well,Simmon’sbeliefsforbidtheuseofmedicine…Whenhiswifetooktobed,Ihadthathospitalsendadoctortoher。ButJoshuaheldhimoffwithashotgun。
译文1:呃,西蒙的信条是禁止使用药物。他妻子卧病在床时,我让医院给他派了个医生。可乔舒亚用枪把他拒之门外。
译文2:呃,西蒙这个人不信药物这一套。他妻子病了,给请了个医生,乔舒亚拿着枪把他赶跑了。
可以看出,译文2较之译文1更像日常生活中的对白,更贴近生活,更具生活气息。口语化的译文才不会给观众带来扭捏造作的感觉。
三、译制片翻译的策略
演员对白时间的长短、视觉画面、唇形的开合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语速等,这些都是译制片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给译制片翻译提出了挑战。
(一)浓缩和添加
由于受到视听双频的限制,配音演员必须与片中演员的话语时间保持一致,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如果屏幕上的演员嘴巴在动,就必须保证观众能听到声音;演员嘴巴已经不动了,耳边就不能还响着说话声。所以,浓缩与添加就成了译制片翻译的常用手段。美国电视连续剧Friends(《六人行》)中有一句对白:
Yourvisabillishuge。
译文1:你的银行卡欠账数额很大。(彭可,2003)
译文2:卡上欠了很多。(Sogo,2003)
对于译制片而言,使用了浓缩译法的译文2比译文1更为合适。译制片英汉互译时,如果汉字的数目与英文的音节数相等,或略微少于英文音节数,这种译文就是理想的。因为,第一,中国人每说一个汉字就动一次嘴巴,而英语国家的人每读一个音节动一次嘴巴;第二,英语的语速略快于中国人说汉语的语速。在上例中,英文的音节数是6,而译文1却有11个汉字。也就是说,如果采用译文1,影片中的女演员已经停止说话了,观众却还听见她的声音。嘴巴不动却有声音,是不是很滑稽?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Heisauniversitystudent.
译文1:他是个大学生。
译文2:他如今在大学里念书。(钱绍昌,2000)
此例中,我们采用译文2。影片中的台词包含10个音节,演员的嘴巴动了10次。如果按照正常的普通译法,汉语就只有5个汉字,即译文1。那就意味着,观众看见演员的嘴巴动个不停却听不见声音。所以,对于这种情况,译者就要采用增添译法,适当添加从而达到视听和谐。
(二)词语调整
Hatim&Mason(1997:82)认为,影视翻译中任何只注重台词翻译而忽视非语言算子的观点,都是值得怀疑的。非语言算子,如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身体语言等都成为译者选词造句的重要因素。
当然,要求配音演员的口型和影片中演员的口型完全一致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保证配音演员和片中演员每句话的开始和结束时口型吻合是可行的;并且如果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就可以给观众造成真实感,不会影响他们观看影片的情绪。因此,调整词语是译制片译者常用的方法。例如:Kimble:Whyareyouhelpingme?(TheFugitive)
译文1:为什么帮助我?
译文2:为什么帮忙?
我们选择译文2。因为原对白和译文2中最后一个音节里的辅音都是鼻音、双唇音/m/。所以,在发音的口型上,汉语拼音/mang/与英语音节/mi:/更为相似。
再来看一个手势制约翻译的例子:
OldJoy:YourfatherandIhavebeenfriendswhenyouwere…thishigh.(Friends)
译文1:你还只有这么高时,我和你父亲就是……朋友了。
译文2:我和你父亲做朋友时,你还只有……这么高。
影片中,老乔衣在说“thishigh”之前,停顿了一下,还做了一个掌心朝下的比划动作。如果采用译文1、演员比划高度的时候,观众听到的却是“朋友”,手势与话语内容不搭配。采用译文2、手势与话语内容一致,观众就能理解了。
四、结语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译制片的受众,对于译制片翻译都有着自己的感受。本文站在普通受众的立场,分析了译制片的翻译过程,提出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并分析了其分原则和相应的策略,旨在能给目前的译制片翻译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和参考。总之,由于受到视听双频的制约,译制片的翻译显得尤为复杂。作为译者,只有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与普通观众感同身受,时刻把受众的需求和满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揣摩探索,才能译出精彩的作品,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Bell,RogerT,TranslationandTranslating:TheoryandPractice[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2]Chalaby,JeanK,“TranslationalTelevisioninEurope:theRoleofPan-EuropeanChannels”,EuropeanJouenalofCommunication[M],London,ThousandOaks,CAandNewDelhi:SAGEPublications,17(2):325-354,2002
[3]Dominick,JosephR,TheDynamicsofMassCommunication[M],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1996
[4]Hatim,Basil&IanMason,TheTranslatorasCommunicator[M],London,Routledge,1997
[5]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胡海波,浅析译制片翻译的重要性[J],上海科技翻译,2001(4)
[7]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8]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商务印书馆,1992
[9]钱邵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
[10]钱邵昌,影视片中双关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0(4)
[11]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98(2)
译制范文篇5
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很难做到语言文字和信息量的对等转换,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现象也经常出现。如果我们不顾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接受能力,按照汉语的意象直译,那么游客会不知所云,完全失去阅读旅游资料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以目标语言者为导向,以译文为重,将蕴含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转换到译文当中去,让目标语言者以他们熟悉的方式了解陌生的文化。但是文化的差异使这种信息的转换异常困难,笔者认为要做出有质量的旅游翻译,就有必要运用如下的翻译手法。
一、诠释
为了更好的传递本土文化,让外国旅游者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地名,历史典故,传统节日等往往需要对字面意思进行文内或者文外的解释。
在旅游翻译中出现词汇空缺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补偿在英语环境中没有的词汇。以下是对川剧中旦角的介绍,丑旦被分为文丑,武丑和旦丑。译为:Chou(clown)canbesub-dividedintoWenchou(maleclowns),Wuchou(clownswithmartialskills)andDanchou(femaleclowns)。译文对川剧中的丑旦的各种分类加以解释,可以更好的向旅游者传递文化信息。在地名的翻译中有时也需要对音译的地名进行字面意思的解释,如西安大雁塔,DayanTa(GreatWildGoosePagoda);鼓楼,GuLou(DrumTower);峨眉山的宝光寺,BaoGuangMonastery(DivineLightMonastery);“锦城”译为:Jincheng(theBrocadecity)。
二、增译
在人名的翻译中应该适当地加入对此人的介绍,这样才能让外国旅游者了解此人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如:“杨贵妃”可译为YangGuifEi,favoriteconcubineofaTangemperor;“黄帝陵”可译为theTombofHuangdi(YellowEmperor),thefirstChineseemperor;“诸葛亮”可译为:ZhugeLiang,thePrimeMinisteroftheShuKingdom.这样一来,没有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外国游客也可以清楚地了解旅游资料中所传达的信息。
在地名或文化现象的翻译中,对于那些承载深厚文化信息的名称,只是解释其字面意思是不够的,应该增补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比如“西域”译为:Xiyu,theWesternRegions(aHanDynastytermfortheareawestofYumenguanPass,includingwhatisnow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andpartsofCentralAsia)。又如“丝绸之路”可译为:SilkRoad(arouteoverwhichHansilkfabricsandotherproductsweretransportedtoSouthwestAsiaandEurope)。
在历史年代的翻译中,也应该增补具体的时间,例如,下面是一段对成都历史的介绍:成都修建于战国时期。译为:ChengduwasbuiltduringthelateWarringStatesPeriod。如果对中国文化不了解,外国游客通过这样的翻译很难真正体会到这座城市历史久远这个暗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为了传递出这个文化点,应该怎增补信息,译为:ChengduwasbuiltduringthelateWarringStatesPeriod(770-221BC)。又如:“早在商朝”应译为:asearlyasintheShangDynasty(16thcentury-11thcenturyBC)。对于旅游资料中经常出现的朝代,年代的翻译,如果没有具体时间的增补,普通的外国游客看了资料也只会云里雾里。
三、类比
类比的翻译手法可以让读者联想到自己熟悉的事物,通过两种事物的对比,他们很快就能接受新的意象以及附着在它之上的文化,这样理解原文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比如,在翻译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我们用“ChineseRomeoandJuliet”要比“LovelegendofLiangandZhu”好很多。这种类比的翻译可以让游客联想到罗密欧和朱丽叶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与此有许多类似之处,这样可以使读者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之上接受异国文化,加强文化交流。
又如介绍故宫的一句话:故宫耗时14年,整个工程于1420年结束。
TheconstructionoftheForbiddenCitytook14years,andwasfinishedin1420,72yearsbeforeChristopherColumbusdiscoveredtheNewWorld.[4]译者将读者感到陌生的中国历史年代与他们熟悉的历史或人物所处的年代联系起来,有利于他们理解。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有译者还提出可以在“in1420”后加上“14yearsbeforeShakespearewasborn”,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莎士比亚这位大师在欧美国家享有极高声誉,人们对他所处的历史年代非常熟悉,因此用莎士比亚的时代和故宫修建的时间来进行类比,可以让读者很快产生一种时空感。
在四川英语导游景点讲解一书中,作者将四姑娘山的和“AlpsoftheEast”进行类比,这样的翻译既生动,也能更快拉近和欧美国家旅游者的距离,使得本来陌生的事物有了他们熟悉的参照物,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译制范文篇6
作为英汉翻译者来说,英汉习语的对译是一项挑战,同时也是增进自我的翻译修养和英汉两门语言的素养的极好的锻炼机会。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英汉习语的翻译呢,我想,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翻译者要对英汉两国的文化有个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或者,也可以说文化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精神物质成果,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对汉语习语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意象联想和实际意义有正确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韩非子》中一个寓言,它说的是一个人在偶然的机会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树下的兔子,便从此不务正业,专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树下,当然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对这个故事不了解,则虽知字面意义,却难知其实际涵义。翻译时可直译watchthestumpandwaitforahare,然后另加注:Fromthestoryofapeasantwhoseeingaharerunheadlongagainstatree-stumpandbreakitsneck,abandonedhisploughandwaitedbythestumpinthehopethatanotherharewoulddothesamething.这个注释为国外读者介绍了中国着名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内容更充实,理解更顺畅,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如果翻译者本身就对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话,则更谈不上传播文化,做文化的桥梁了。英语语言文化也极其丰富。可以不夸张的说,英语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来语最多的语言。其中有25%以上来自于希腊语,50%以上来自于拉丁语,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承载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当然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翻译者同样也要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否则在遭遇相关习语时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导致意义的缺失甚至误解。如Pandora''''sbox,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潘多拉是个女名,但仅仅知道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了解这个成语所出自的希腊神话,才会知道它常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之源。所以说,语言不是独立的,学习语言永远不会是单纯的学习语言技巧或技能,这个冰山一角之后所隐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习语更是如此,可以说,要想准确的翻译英汉习语,对中英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非常必要。其次,除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外,翻译者必须建立自己的习语语料库。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得有一定的单词量,翻译习语者必须得有中英文的习语库。我们知道文明是相通的,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活劳动所产生的智慧也会有很多相同之处,有些习语人们是能够通过常识和生活经历体会出其含义,但在翻译时如果能够使用本国语中相对应的习语,则不仅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够体现出来,语言的幽默精练与魅力也能够表达的淋漓尽致。要达到这一点,没有一个巨大的英汉习语库,可能并不容易。因此,翻译者除了平时生活阅读学习中对习语要具备特别的敏感随时搜集之外,还得专门进行相关积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语料库,从而在真正翻译时能够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当然这儿的“信手”是建立在长期的刻苦的学习积累之上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下图我们可以对翻译活动获取一个直观的认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是分别从属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语言形式,翻译者要建立其相应背景下的习语库,才能有效的进行英汉习语的对译。而在英汉习语的对译中又会有相应的文化交流与转换。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不仅习语后的文化背景会对习语翻译产生影响,英汉习语的对译同时又会给双方文化带来新的元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的融入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中。在英汉习语翻译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如汉语习语中的“酸葡萄”和“武装到牙齿就是从英语习语中“sourgrape”和“armedtotheteeth”直译后融入汉语的,而英语习语中的“loseface”和“papertiger”则是汉语的经典之作。因此英汉习语库也会随着翻译交流的进行而不断丰富与扩大。
译制范文篇7
关键词:中国电视剧;老挝;传播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重要载体的中国电视剧,迅速通过电视荧屏走进世界人民的生活。中国电视剧在老挝的传播对于促进中老两国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国电视剧在老挝传播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一系列中国电视剧海外推广项目纷纷在老挝落地,中国电视剧在老挝传播的步伐逐渐加快。从2010年开始,老挝MVLAO电视台将中国香港TVB公司制作的电视剧如《射雕英雄传》《甄嬛传》《霍元甲》《碧血剑》《包青天》等电视剧大量译制配音成老挝语,并在该电视台播出。据了解,有近百部中国电视剧译制配音成老挝语在该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剧在老挝传播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2014年初,云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在老挝万象宣布开播,至今播出了多部译制配音成老挝语的中国电视剧,如《木府风云》《舞乐传奇》《少年包青天》《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北京青年》等通过该频道走进老挝民众的视野中。2015年4月,由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与老挝国家电视台合办的《中国剧场》栏目开播,译制配音成老挝语的中国电视剧如《三国演义》《琅琊榜》《野鸭子》《时尚女编辑》《爱的多米诺》《下一站婚姻》《保卫孙子》《卫子夫》《上有老》《结婚前规则》等,通过固定时间固定栏目在老挝国家电视台第一频道播出,在广大老挝电视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2016年12月,由中国央视七套、云南广播电视台和老挝国家电视台合办的《中国农场》栏目在老挝正式开播,每周在老挝国家电视台第三频道播出译制成老挝语的农业科技纪录片。此外,老挝国家电视台还相继播出了老挝语配音版的《同饮一江水》《舌尖上的中国》以及《光阴的故事》等中国纪录片。中国电视剧大量进入老挝民众的生活以来,对老挝的社会文化,民众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老挝民众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将中国作为前往旅游、留学和工作的理想目的地。
二、中国电视剧在老挝传播的问题
(一)电视剧传播缺乏整体规划。在老挝播出的中国电视剧虽然题材比较丰富,既有古装武侠剧、近代历史剧,又有都市情感剧、家庭伦理剧等,但从整体上看,电视剧题材缺乏整体规划,主题不够鲜明,难以在当地观众中引起文化价值观上的共鸣。另外,一些电视剧及纪录片在老挝热播以后,相应的续集或者相同主题的电视剧作品并没有能够及时跟上,同类型题材的电视剧缺乏延续性,传播的效果也受到了影响。此外,在中国热播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由于版权问题未能及时传播到老挝,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观众的收视热情。(二)电视剧译制配音质量不高。中国电视剧在老挝传播的主体受众为老挝民众,根据老挝电视台的相关规定,外来电视剧必须译制配音成老挝语,且通过审核后,方能在当地电视台播出。据了解,部分中国电视剧因为老挝语译制配音水平不高,未能通过老挝相关部门的审核而无法播出;也有部分电视剧虽然通过了审核并顺利播出,但是由于翻译水平不高以及配音模式不规范等,造成电视剧译制成品比较粗糙,观赏性低。(三)宣传推广力度不强,网络播出平台使用率低。目前中国电视剧在老挝电视台播出的宣传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未能利用好报纸、广播、平面广告、网站、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对正在播出或者即将播出的中国电视剧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另外,目前中国电视剧在老挝播出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台,通过网络播出的较少。无论是国外知名视频网站如Youtube、Vimeo、Netflix,还是国内最受欢迎的视频网站如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网络播出平台,都鲜有上线老挝语配音版或字幕版的中国电视剧。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文化传播,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也是未来电视剧传播的重要方式。但就目前而言,中国电视剧在老挝的传播尚未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这个传播范围最广、传播效果最好的平台。(四)过度依靠政府力量进行传播,市场化传播程度较低。由于中国电视剧对老挝观众的吸引力不强,目前中国电视剧在老挝传播还处在开拓阶段,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和力量,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导致中国电视剧在老挝传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过度依靠政府力量的问题。购买电视剧版权的费用来自中国政府,译制配音的费用同样来自中国政府,一旦离开政府资金的支持,中国电视剧在老挝传播就没有办法持续下去。因此,如何开展中国电视剧在老挝传播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市场主体的参与度并实现盈利,是中国电视剧在老挝传播工作中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
三、中国电视剧在老挝传播的建议
(一)整体规划传播题材,有的放矢。中国电视剧内容和题材丰富多样,其中不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优秀作品。从中老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政治经贸往来而言,中国文化对老挝民众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因此,中国电视剧在老挝传播过程中,既要选择能够展现中国元素、引起观众共鸣的优秀电视剧,同时也要考虑老挝的文化背景、观众接受程度及不同受众群体的观视需求,如较年长的受众倾向于古代历史剧,中年妇女群体喜欢看家庭伦理剧,而青少年观众则更爱看青春偶像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中国电视剧的传播效果。(二)提高译制水平,树立形象品牌。电视剧译制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观视感受。中国电视剧在老挝传播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电视剧数量,而更应重视质量。因此,除了要培养我国优秀的译制配音团队以外,还要充分利用老挝当地的优势资源,建立起卓有成效的中老联合译制模式,规范译制程序,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电视剧老挝语译制配音的质量和水平。(三)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充分发挥老挝当地电视、广播、网络以及杂志等主流媒体的传播力,通过加强宣传推广,扩大中国电视剧在老挝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外知名网络视频播出平台,将译制好的中国电视剧通过互联网视频播出平台以及终端设备传播,极大限度扩大中国电视剧在老挝的传播范围及传播效果。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社交媒体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在相关论坛上建立关于中国电视剧的热点话题,广泛吸引老挝网民参与评论与发表意见,这样既能提高中国电视剧在老挝民众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的粉丝,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与老挝观众进行有效的互动,了解观众的收视感受,为今后开展电视剧传播工作积累经验。(四)加强政府扶持力度,提高市场化传播程度中国电视剧的在老挝传播要实现可持续长久发展,关键是要摆脱目前过度依靠政府力量传播的单一模式,通过加强政府对企业、民间的扶持,如在出口版权、税收等方面给予从事该产业的企业相应的优惠与激励政策,鼓励民间各种力量参与到电视剧传播工作中,积极开拓中国电视剧在老挝传播的市场。另外,还可以加大与老挝影视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中老电视剧联合摄制,通过在电视作品中融入老挝元素,提高电视剧在老挝的收视率和关注度,从原来的国产电视剧“走出去”模式转变为“走进去”模式。
四、结语
译制范文篇8
一、强化使命意识、做好国产优秀影片的放映工作
一年来,特别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为营造一个团结向上,开拓创新的氛围,遵照上级“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要求,电影中心在全县兴起了宣传、放映国产优秀电影的新高潮,如《赤壁》、《南京》等。凡是由中央推出的优秀影片和要求组织观映的影片,电影中心都进一步的加大了宣传和发行力度,做到影前有策化,影后有落实。为扩大国产影片在农村的占有率,电影中心还专门组织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国产优秀影片投放农村市场,保证了农民观众也能及时地观看国产优秀影片。
二、强化创新意识、探索电影工作新路子
农村电影“2131”工程是国家文化部、广电总局提出的新世纪的电影普及工程和建设项目,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半年来,电影中心结合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按“引进、结合、求效”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多方联系,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参予;一方面以爱教电影为主,科教电影为辅的放映形式补充农村电影,使农民也能及时观映科教影片。
从年以来,县文化局根据我中心人员少的实际情况,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农村“2131工程”放映任务,把责任明确化,与文化直属各单位及各乡镇文化站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书。由电影事业管理中心负责电影放映技术管理,影片、器材供应、维修等及民族语电影节目拷贝的供应,由各(乡)镇文化站负责本(乡)镇每月10场的电影放映任务。另外组织两个电影流动放映队,经常巡回各(乡)镇放映,并帮助和指导文化站电影放映队的放映技术,目前我县有电影放映设备15套,其中:13个(乡)镇各一套,电影管理中心两套,一部流动电影放映车。
年州文化局拨放映补助款7万元,县财政拨各种放映补助款5万元(用于流动放映车、油费、购器材和译制影片的业务费用等),有了设备和资金的保障,从而保证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进一步做好学生爱国主义电影的放映工作
搞好全县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放映工作,仍是电影中心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认真总结往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抓好该工作的巩固和提高。半年来,围绕学生电影工作的“三化”(目标化、规范化、制度化、)着力在“三满意、三主动、三保证”上做文章。(既、三满意——影片、场次、时间让学校满意;三主动——主动上门联系、主动免费进校园、主动协助学校解决观映中的困难;三保证——保证观映安全、保证场内卫生、保证场内秩序),2009年上半年共放映学生电影35余场。全县的学生观看爱教片工作得以巩固提高,在活跃校园文化、拓宽学校第二课堂、活跃师生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加强民族语电影译制、提高民语电影效益
今年上半年,电影中心在人力物力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译制了《防震减灾》、《消防安全》、《新交通法》、《发展种植》等4部电影科教片(壮、方言两个版本),完成了故事片《集结号》壮语译制的后期制作,《太行山上》的译制工作正在进行中。
译制范文篇9
一、强化使命意识、做好国产优秀影片的放映工作
特别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一年来。为营造一个团结向上,开拓创新的氛围,遵照上级“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要求,电影中心在全县兴起了宣传、放映国产优秀电影的新高潮,如《赤壁》南京》等。凡是由中央推出的优秀影片和要求组织观映的影片,电影中心都进一步的加大了宣传和发行力度,做到影前有策化,影后有落实。为扩大国产影片在农村的占有率,电影中心还专门组织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国产优秀影片投放农村市场,保证了农民观众也能及时地观看国产优秀影片。
二、强化创新意识、探索电影工作新路子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半年来,农村电影“2131工程是国家文化部、广电总局提出的新世纪的电影普及工程和建设项目。电影中心结合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按“引进、结合、求效”原则,一方面积极多方联系,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参予;一方面以爱教电影为主,科教电影为辅的放映形式补充农村电影,使农民也能及时观映科教影片。
县文化局根据我中心人员少的实际情况,从2010年以来。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农村“2131工程”放映任务,把责任明确化,与文化直属各单位及各乡镇文化站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书。由电影事业管理中心负责电影放映技术管理,影片、器材供应、维修等及民族语电影节目拷贝的供应,由各(乡)镇文化站负责本(乡)镇每月10场的电影放映任务。另外组织两个电影流动放映队,经常巡回各(乡)镇放映,并帮助和指导文化站电影放映队的放映技术,目前我县有电影放映设备15套,其中:13个(乡)镇各一套,电影管理中心两套,一部流动电影放映车。
县财政拨各种放映补助款5万元(用于流动放映车、油费、购器材和译制影片的业务费用等)有了设备和资金的保障,2010年州文化局拨放映补助款7万元。从而保证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进一步做好学生爱国主义电影的放映工作
仍是电影中心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总结往年工作的基础上,搞好全县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放映工作。继续抓好该工作的巩固和提高。半年来,围绕学生电影工作的三化”目标化、规范化、制度化、着力在三满意、三主动、三保证”上做文章。既、三满意—影片、场次、时间让学校满意;三主动—主动上门联系、主动免费进校园、主动协助学校解决观映中的困难;三保证—保证观映安全、保证场内卫生、保证场内秩序)2009年上半年共放映学生电影35余场。全县的学生观看爱教片工作得以巩固提高,活跃校园文化、拓宽学校第二课堂、活跃师生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加强民族语电影译制、提高民语电影效益
电影中心在人力物力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译制了防震减灾》消防安全》新交通法》发展种植》等4部电影科教片(壮、方言两个版本)完成了故事片《集结号》壮语译制的后期制作,今年上半年。太行山上》译制工作正在进行中。
译制范文篇10
一、强化使命意识、做好国产优秀影片的放映工作
一年来,特别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为营造一个团结向上,开拓创新的氛围,遵照上级“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要求,电影中心在全县兴起了宣传、放映国产优秀电影的新高潮,如《赤壁》、《南京》等。凡是由中央推出的优秀影片和要求组织观映的影片,电影中心都进一步的加大了宣传和发行力度,做到影前有策化,影后有落实。为扩大国产影片在农村的占有率,电影中心还专门组织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国产优秀影片投放农村市场,保证了农民观众也能及时地观看国产优秀影片。
二、强化创新意识、探索电影工作新路子
农村电影“2131”工程是国家文化部、广电总局提出的新世纪的电影普及工程和建设项目,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半年来,电影中心结合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按“引进、结合、求效”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多方联系,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参予;一方面以爱教电影为主,科教电影为辅的放映形式补充农村电影,使农民也能及时观映科教影片。
从2010年以来,县文化局根据我中心人员少的实际情况,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农村“2131工程”放映任务,把责任明确化,与文化直属各单位及各乡镇文化站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书。由电影事业管理中心负责电影放映技术管理,影片、器材供应、维修等及民族语电影节目拷贝的供应,由各(乡)镇文化站负责本(乡)镇每月10场的电影放映任务。另外组织两个电影流动放映队,经常巡回各(乡)镇放映,并帮助和指导文化站电影放映队的放映技术,目前我县有电影放映设备15套,其中:13个(乡)镇各一套,电影管理中心两套,一部流动电影放映车。2010年州文化局拨放映补助款7万元,县财政拨各种放映补助款5万元(用于流动放映车、油费、购器材和译制影片的业务费用等),有了设备和资金的保障,从而保证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进一步做好学生爱国主义电影的放映工作
搞好全县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放映工作,仍是电影中心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认真总结往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抓好该工作的巩固和提高。半年来,围绕学生电影工作的“三化”(目标化、规范化、制度化、)着力在“三满意、三主动、三保证”上做文章。(既、三满意——影片、场次、时间让学校满意;三主动——主动上门联系、主动免费进校园、主动协助学校解决观映中的困难;三保证——保证观映安全、保证场内卫生、保证场内秩序),**年上半年共放映学生电影35余场。全县的学生观看爱教片工作得以巩固提高,在活跃校园文化、拓宽学校第二课堂、活跃师生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加强民族语电影译制、提高民语电影效益
今年上半年,电影中心在人力物力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译制了《防震减灾》、《消防安全》、《新交通法》、《发展种植》等4部电影科教片(壮、方言两个版本),完成了故事片《集结号》壮语译制的后期制作,《太行山上》的译制工作正在进行中。
上一篇:爱的色放(2001年朴在浩执导电影))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片推荐
最近更新汽车资讯
- 哲学沙龙
- 高原痛风临床研究
- 快播插件(SPSS无法启动因为应用程序的并行配置不正确)
-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 【陪你母乳喂养】 哎哟喂,没生孩子也能泌乳?
- 重组家庭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可以结婚吗
- 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保障与管理探析
- 《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结合教育动画的相关研究
- 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二模)高中毕业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那片星空那片海》全集剧情简介 分集剧情介绍
- 给6-15岁男孩女孩的精选主题书单(分性别,暑假必备)
- 优秀家长家庭教育经验分享5篇
- 郭洪雷:汪曾祺小说“衰年变法”考论
- 章子怡汪峰吵架原因 章子怡与汪峰吵架事件详情
- 情感故事:不回家的女人
- 道德伪善的教育学思考
- 2018级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以国家之名的罪恶——评德国影片《窃听风暴》
- 影视传播范文10篇
- 九天揽月一一敢峰证明四色定理之谜
- 挪威流产或人工流产后妊娠的妊娠间隔和不良妊娠结局(2008-2016 年):一项
- 好看的美剧排行榜(12部高分高质美剧推给你)
- 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 长谈 | 内蒙古电影新浪潮:现实的结构与质感
- 美国《国家性教育标准》及其启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