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建立中国自己的汽车文化?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1-18
手机版

  现在的中国,不仅城市里满街都是汽车,已经泛滥得行车难、难于上青天了,以至于一些大城市采取限行措施,而且农村看见汽车也不是新奇的事情,到了节假日同样是一个字——堵。让人遗憾的是,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汽车,却是处于一种盲目的散乱的秩序当中,没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也就是还没有汽车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或是习惯。大家都是同样的习惯就成了习俗,习俗也就是文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形成文化,而且国家有国家的文化,民族有民族的文化,地区有地区的文化。同样是衣、食、住、行,各个民族都不一样,这就是文化。就拿饮食来说,中国人就餐用筷子,外国人有的用刀叉、有的用手抓。在烹调方面,中国主要是炒、煮、蒸,外国主要是烤、煎、炸。同样道理,汽车也应该是有文化的,形成自己约定俗成的好习俗。

  由于中国尚未形成自己的汽车文化,所以围绕汽车而产生的种种乱象仅仅依靠法律强制规范秩序,但因汽车实在太多,开车的人更多,法律实在规范不过来,亟待建立汽车文化,形成汽车文明进行软约束。你看,中国的饮食虽然也有法律规定,但主要靠文化维系着,所以人们没有乱的感觉,只有享受的滋味。

  所谓文化,其实也就是良心。饮食文化的良心是保证食客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就餐环境、器具、礼节都十分的讲究,在给人以味蕾和精神双重享受的同时,也形成一种无形的礼仪约束。比如烹食河豚,必须是厨师亲自验食之后才能给客人端上,这既是规矩,也是文化。正因为形成了饮食文化,所以历史上有许多吟咏美食的诗词,反过来说,也正是形成了众多关于饮食的文字作品,也就形成了饮食文化。

  为何说中国没有汽车文化?体现在三个野蛮方面,一是野蛮制造,一是野蛮使用,二是野蛮管理。对于制造者来说,不是把汽车当成一种工业产品,更不是当成艺术品,而是当成了一种融资的工具,投入汽车产业不是为了把汽车制造好,而是把汽车当成来快钱的手段,所以缺乏工匠精神,确实存在粗制滥造的情况。中国的汽车更新比服装还快,哪有精力顾及质量,全部心思都用在造壳上,目的就是提高销量,快速回笼资金。这就缺乏对工业产品起码的敬畏,你说野蛮不野蛮?比如,一些镀铬件,假设应该达到10微米的厚度,有的可能达到3微米就不镀了。比如,安装发动机的支架即使随便用一块钢板也不会有问题,可是有的汽车硬是开着开着发动机掉下去了。

  对于汽车使用者也是如此。有的把汽车当成富有的代名词,有的把汽车当成权力的标志,更多的人也只是把汽车当成了一种交通工具,很少有人像对待饮食、对待书画那样对待汽车,所以绝大多数人汽车使用、保养、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极其贫乏。即使这样,一些人还以汽车达人自居,总是发表一些外行的不能再外行的东西,不断糟蹋着汽车,这有什么文化可言?自己不懂汽车,却时时刻刻散布着假汽车知识,你说野蛮不野蛮吗?你看国外有些人,真正把汽车当成一种艺术品,不仅特别爱好汽车,而且自己动手修理汽车,就像一些国人学习烹饪一样,当作一种享受。中国的烹饪技术得以传承,就得益于许多人将烹饪作为文化去学习研究。同样道理,国外汽车文化能够建立,也得益于许多人将汽车作为一种文化去学习研究,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使用者对汽车的野蛮主要体现在路上,满眼所见的是加塞、别车、闯灯、争道、飙车、路怒等等。所有这些,你说哪一种情况不是野蛮和缺乏文化、文明的表现?尤其是在关系他人性命的时候,一些开车之人缺乏对生命的起码敬畏,到了人行道,不仅不减速礼让行人,反而不顾行人安全直闯过去。你看,有多少人边开车边打电话?又有多少人狂按嗽叭?一点文化也没有啊。尤其野蛮的是,做出这些不文明动作的开车人不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为自己本事了得,颇似早年少数暴发户的做派,你说是有文化吗?

  在管理上,也是有些野蛮的。中国的管理者过分追求以GDP为主的政绩。你看中国汽车的排放标准更新换代有多快!汽车进入家庭才多长时间,国家排放标准已经到了国六。这也没有什么,发展太快了,总得有应对措施。有什么的是,排放标准的更新,却不给旧汽车以容身之隙。过去,汽车以年限作为报废标准,现在以行驶里程作为报废标准,可是县官不如现管。虽然行驶里程这个“县官”说远未达到报废标准,可是排放标准这“现管”却说应该报废了。“现管”为了达到让车报废的目的,先是一年一检,后是半年一检,烦都烦死你了,还怕你不报废?你看,现在的中国有国外那种老爷车吗,现在你能找到30年前的红旗、上海、北京吉普吗?这又如何形成汽车文化?

  没有文化的人,总是干出没有文化的事。历史往往毁在没有文化的人手里。现在很是重视考古,到处掘坟掏墓,恨不得把所有土地深翻千丈,找到一个破瓷片就惊呼不已,并称又有新的发现。为何现在只能从坟堆里发现历史?因为一代又一代以毁灭前人生存遗痕为代价,以满足当前的生活需要。中国经过了多少代王朝,他们建立的无以胜数的宫殿又在哪里?除了自然灾害这个不可抗力之外,这些宫殿都毁于没有文化的后代之手。

  这些年,一些没有文化的人也在干着同样的事件,一些城市为了旧貌换新颜,对老城大拆大毁,不仅使积累起来的财富毁于一旦,也使历史面貌荡然无存,断绝了历史传承,所有城市是一个长相,这就成了城市沙漠了。不用说后代,即使现在的人们也找不到三四十年前的城市印记,让你回忆的诱因都没有。这种做法这几年虽然被紧急叫停,但还是毁灭了许多不该毁灭的东西,再也无法恢复了。

  对待城市尚且如此,对待汽车自然更是如此,排放标准使得汽车处于一种快速更新和快速毁灭当中。许多汽车还没有卖出去呢,就要报废了。我们说建立节约型社会,要使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背道而驰。你说造出一部汽车多么不容易,又包括多少种材料在其中,这些材料加工出来又费了多少功夫,可还没有利用或是还可利用就被扔了,这不是浪费资源是什么?

  汽车不断更新换代是对的,但是以快速淘汰所有旧汽车的做法并不是好的选择,既降低了社会财富积累的存量,也在毁灭历史痕迹。你说,好好的房子拆了,虽然又盖了新房子,但是如果在别处盖新房子又保留旧房子,社会财富是不是积累得更多更快,历史又得以传承?同样道理,如果汽车在出新品的时候又保留旧品(当然是保留有使用价值的旧品),是不是社会财富同样能够快速积累?今天的一切就是未来的历史。我们毁灭了,未来的人对今天就是一片空白。在这种不断毁灭的情况下,无论如何是建立不起文化的。

  汽车文化包括很多方面,但最起码应留下各个年代的汽车实物,无论是放在博物馆里还是放在百姓家里都是不错的。对此,还得有敬畏意识,给旧的汽车留下一隙生存空间。环保的确重要,但是文化传承、历史传承也很重要,万事不能野蛮的一刀切。更何况,把有利用价值的物品淘汰了,本身就是不环保的做法。现在对汽车的管理确实有些野蛮,只看到它的经济属性,看不到融入其中的人文属性以及所承载的工业文明。

  汽车工业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在汽车长达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外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汽车文化。目前的中国,仅小型客车保有量已经突破2亿辆(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27亿辆,其中汽车2.4亿辆,小型载客汽车首次突破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突破4亿人)。这么大的一个群体,这么大一个财富,如果形成不了文化,着实是一个悲哀,这个时代的悲哀。为此,汽车排放标准尤其是家用车排放标准应该且行且珍惜,千万别干出毁灭历史和扩大汽车文化沙漠的事情出来,应该充分发挥旧有汽车的利用价值,应该给一些汽车爱好者保留经典车型以机会。

  按照现行标准,要使汽车使用20年以上是不可能的。私家车超过15年每半年就要年审一次,如果年审环保不达标是不能上路的,会被直接强制报废,所以在中国见不到30年以至更长车龄的老爷车,汽车文化是一片沙漠。你看,德国就有“穿越德国2000公里”老爷车拉力赛,老爷车浩浩荡荡穿过上百个村庄和40多个城镇,接受沿途上百万车迷的欢呼,在欣赏美丽风光、体验拉力赛乐趣的同时,维系是汽车历史和人文精神。这就是文化。

  中国何时能够建立自己的汽车文化?文化自信,也应该包括汽车文化在内吧!你说呢?

  举报/反馈

上一篇:《变3》VS《变4》汽车人:大黄蜂新增“风火轮”
下一篇:充氢5分钟,续航2000KM!大众汽车:电动只是过渡,氢能才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