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衔接工作计划通用六篇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06
手机版

  关键词:水利施工;流水作业法;应用原理;施工管理

  流水作业法与工程建设的配合无间、充分利用,促使每个施工环节都能够顺利衔接、有效落实,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一路畅行。

  1流水作业法的应用原理

  流水作业法是将现有工程由整体分成多个小单元,再由专业固定团队依照工序依次连续施工。这种连续作业法的优势是,每个环节任务清晰,责任明确。在应用流水作业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预先掌握工程情况,依据情况科学分配。换句话说,就是提前规划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规划的依据是工作层面一致,但区域不同。②在实践作业中,施工人员需参照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划分。划分时,顺势把施工人员按组分配。这样可以确保所有施工单元人员充足。③提前为施工人员分组后,方便各组人员预先知晓自己的具体工作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④准备就序,划分施工区域,明确告知每个施工团队具体的任务。

  2流水作业法需遵循的原则

  之所以对流水作业法有一定的限制,是为了确保施工人员安全无患,确保工程建设期间不出意外,工程能照常进展。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3点:①同一时间段,绝不允许2个或多个施工团队同步施工,避免施工任务错乱,造成各个施工环节衔接失误;②无论是哪一个时间段,哪一个施工小组,绝不允许一个团队同时在2个或2个以上的施工段施工;③注重作业的连续性,拒绝脱节,每个环节都要丝丝入扣,所有步骤安排紧凑,切实做到无隙连接。

  3流水作业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流水作业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①核定施工时间,优化作业方式,有效规避风险,实现高效运用。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熟记全部施工单元的施工顺序,精确计算与施工相关联的数据参数,如实记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准确核定各个施工单元的施工时间。另外,施工团队要按时作业,如期保质完工。值得强调的是,禁止延误工期,这会加大各方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增大施工难度。②全面考量施工环境,明晰施工核心要点,统筹规划施工区域。在此,工作人员要深入了解,多方考虑,推陈出新,推动流水作业法与各工种的有力配合。施工中要维持时间的连续性,禁止间断。如果各个施工单元之间产生伸缩缝、沉降缝,那么,务必认真对待,有效解决。合理界定施工区域,确定施工单元数量,便于机械如常施展使用功能,确保施工人员能胜任施工单元核定数量的工作。③学以致用,构建专业施工队伍,发挥最大劳动效率。依照工程现状,根据特殊技术的需求,严格选择施工人员;合理确定施工人数,保障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④专门分工,合理部署组织作业。对最小单元的施工情况摸底掌握,激励施工人员在自己所属的最小施工区域认真、努力工作,以小博大,创造最高的效率。⑤确定施工段作业时间,便于工程建设有条不紊地开展。不同施工团队在不同施工单元的作业时间是不同的,为了确保工作进度,要合理规定施工单元的施工时间。而且要明晰确认施工单元的具体作业时间,以便于施工团队根据要求对施工时间进行台阶式排序。这样做,有利于维系施工作业的连续性。⑥合理构建完整流水线,助力流水作业在工程建设期间突飞猛进。通过数学计算完成流水线施工的构建,以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鉴于此,在施工过程中,要科学布置施工团队,实现各工种的无缝衔接,促进施工连续、平行地开展,实现流水线完整作业。⑦动石铺路,牵线搭桥,制订可行的综合施工进度计划。综合施工进度计划的完善,可使总进度计划与合同预定工期有章可循,力争在规定要求的时间范围内保质保量快速完成施工任务。

  4流水作业法的实际运用

  流水作业法很实用的一点是能够在最短的期限内,高质量完成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施工过程中,6个环节各自进行,但要确保作业时间的连续性。从整体方面来说,要想采取流水作业法,务必组织施工工序,将施工全程分为6个不同的环节。确实,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的6个基础环节意义重大。在施工过程中,第一步是关于工程所用材料和工具的,对其进行刨毛,之后洒水、卸料,采用专用工具对施工场地进行平土、碾压,最后一步是对施工取样、验收。落实完6个基础环节后,方可确定流水步距。在工作过程中,采用数列法对施工情况进行精准无误的计算。经过细密、周详的研究后,编制流水线作业进度安排图,同时,科学搭建、配置施工中需要的所有流水线。此时,初步计划告竣。接着,采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全部流水线的有效搭建和精准配套。此时,只需完成施工队组间的首尾搭建,同时,务必要求流水线内各个施工队组间的时间间隔保持一致。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采取数列法搭建流水线,务必确保该手段的实际应用便于操作实施,具备有效性。另外,需要根据施工情况及时调整进度计划,随时调查进度计划可否与施工工期要求相吻合。当发现两者步调有失一致时,需客观面对,适时调整,防止工期延误。流水线作业务必要优化各个施工队组在首尾方面的搭接。有效搭配能最大限度降低施工队组间发生矛盾的概率,有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这也充分展现并发挥了施工人员的专业才华,有利于流水作业每个环节的有序衔接,以便施工团队能高效、按期实现目标,展现出流水作业法的优点,施工效果显著。

  5注意事项

  在采用流水作业法施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并非所有的水利工程施工都可以采取流水作业方法。②如果流水作业法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计算,那么,将失去其基本效用。③遵照专业化要求,组成专业施工团队,实施专业化连续生产,实现相邻作业队施工时间最大限度的搭建、衔接。④流水作业明确分工,各有专责。将流水作业法应用在水利工程中,只有在相同施工人员的前提下,才能科学、有效地完成施工任务,大幅减少施工误差。

  6结束语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中高职教育 衔接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中高职的衔接教育模式已成定局,如何有效开展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各届有识之士在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综观这些成果,基本都是从制度等宏观层面研讨,缺乏对具体专业衔接的微观研究。本文作者试图从工作过程导向的角度探索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以期能对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概念界定

  “衔接”本义是指事物相互连接或承接之意,“中高职衔接”意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连接或承接,为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中高职形成递进、系统的教育关系。衔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教育体系内部的衔接[1]。

  教职成〔2011〕9 号文件指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2]

  二、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广西为例)

  (一)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架起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不仅解决了高职的部分生源问题,同时,也为中职学生的继续深造提供了条件,为提高全民素质创造了条件,指明了道路。但是,也仅仅是做到这一点,实质上体现了学历教育的衔接,而没有就教育质量的衔接作进一步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而是把包袱丢给了中高职院校,即便个别中高职合作院校就教育质量的衔接商谈并执行相应的教学计划,这也只是个别现象,并不能达到全区或全国中高职院校的全面衔接,真正意义上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二)形式走样,衔而不接。

  据调查了解,我区中高职的衔接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既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衔接要求,合作的中高职学校也没有完整的商谈衔接情况。只有少部分合作学校就教学计划进行过简单的沟通,但都不具体要求,也没有完全执行,各自为政。据了解,对口升学的学生在中高职学习的专业课大部分都是重复的多,学生在高职相对学习轻松。据中职学校反映,他们有他们的难处,中职学生并不是全部都升入高职学校学习,他们还必须考虑中职部分学生的就业,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对学生负责。由于没有商谈具体的衔接要求,而高职院校则不明确中职的教学要求、开设课程情况,也只好按照专业建设要求开设课程,因此,也就出现了中高职开设相同课程的情况,甚至连教材都一样。

  (三)各自为政,衔接困难。

  由于中高职院校各自独立,自成一体,互不管辖,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特点,管理者考虑的角度不一致,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特别是在教学改革上,各个学校会出现明显的不一样。因此,根据目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原来以专业课程体系为结构的教学方案上的教学改革会出现较大变化。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最主要的是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形成的课程体系。基于这一点,由于各院校自身基础的不同,并不能全部开展这一课程体系的改革,因此,也就造成了部分中高职教育教学上衔接的困难。

  三、中高职衔接的对策

  (一)走上层路线,组织开展中高职院校衔接的研究

  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主持开展本地(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研究。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等职教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地(区)中高教育衔接的方式、方法、政策、制度等,更深层次的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等等,制定出一套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方案,明确中高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中高教育衔接的领导与管理,最好是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如成立职教处。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组织开展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研究。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由中高职专业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在研究团队中,若能有企业技术骨干参加更佳。针对专业特点,结合专业实践需要、企业的需求,制定出课题实施方案。

  2、开展课题研究。由课题主持人负责。首先,布置参与学校及教师开展课题调研,一是专业学校的调研,弄清楚各专业学校的基本情况、专业现状、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等;二是专业实践、企业需求的调研,弄清楚专业实践的工作流程及要求,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等。第二步,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作为指导思想,邀请企业领导、专家、技术人员、一线骨干工人、专业学校的领导、专业骨干教师等开展专题研讨,拟定出按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等,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第三步,根据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各专业学校的条件、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分解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等,从而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对接。在分解中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考虑中职不升学的学生的技能培养,让他们在中职也能真正学到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明确中高职教育各自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之后,由中高职院校各自安排教学人员,组建一支或多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教学团队,每支团队分为中职和高职两个小组,分别落实教学团队负责人,根据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或问题,教学团队经常不定期的组织研讨,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要求,使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不断趋于合理,从而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极大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团队的组建可以考虑以班级为单位,将班级作为一个小型企业,班主任就是总经理(老板),各科任教师根据所教课程分别担任各部门经理,负责职责内的教学与生产、管理等。

  结语:教改之路万万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我们职教之士群策群力,共兴职教改革发展大计,我们坚信我国的职教之路会越走越宽,实现我们职教人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内涵体现就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这是按照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类型及层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对口单招或联合办学等一系列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式,来推进高职、拉动中职的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也是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广西职业教育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广西教育厅《关于加快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各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和办学特色,与县级中专从专业、课程、师资等多方面开展中高职有机衔接。“中高职衔接‘2+3’合作办学模式是在五年贯通制的‘3+2’模式基础上发展衍生出来的创新模式。”中高职衔接作为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路径和重要载体,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中高职衔接“2+3”合作办学模式基本思路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2+3”合作办学模式是通过中高职专业宽口径对接,采取从学制与教学内容上契合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签订办学协议,以专业对接为主,共同统筹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以及学制等;将学习划分为中职阶段、高职阶段,在完成中职相关专业学习2年后,参加高职自主招生的考核测试,转入高等职业院校完成3年的专科学习,最后获取专科毕业证。中高职衔接“2+3”合作办学模式基本思路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和师资队伍的互培互训。

  1.构建“2+3”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上;相同点在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是由职业教育本身所决定的。衔接学制的设定取决于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在不断开展的衔接实践中,总结出相对于“3+3”、“3+2”的“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优势体现在:(1)“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3+3”、“3+2”的分段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改进学制,以更加匹配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地域特点。在实施过程中,构建了两段式分层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中职学习的2年,本阶段重点不再是培养学生的一线生产能力和就业能力,而是以工作环境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除了学习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还需要学习足够学时的文化素质课程;第二阶段是高职培养的3年,教学做一体化以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技能和实操技能。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全面接受专业核心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训练,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当然,“2+3”并不是硬性划分,2年必须由中职学校负责培养,3年必须由高职学校负责培养。在中职2年时间内,学生可以进行流动学习,比如中职实习实训条件不够完善的,可以委托高职院校完成学生的实践性环节,毕业指导也可以在中职和高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2)“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明确中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解决了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升学的矛盾,强调学生的长远发展。从“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实施情况来看,减少了中职生岗位实训的时间长度,保证了高职教育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充分体现“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中高职学校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结合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发挥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教?W优势和资源优势,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等,积极探索实现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与措施。

  2.优化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实行一体化的课程设计是破解中高职协调发展难题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之举。目前中高职合作育人模式下,课程衔接出现重复和脱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与中职多年合作办学的基础上,探索了一整套专业和课程一体化的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进行统筹规划,以实现中高职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共赢。(1)纵横对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纵向对接强调基础课程的逻辑内化衔接;横向对接强调专业核心课程的提升梯度衔接。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中基础课程要保质保量,尤其是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基础课程要足量开出,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理论的连贯性;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中,专业课程注重核心岗位工作任务的适用性和梯度区分,让学生强化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以第二课堂、技能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学院在与藤县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办学实践中,尤其注重强化高职类专业供用电技术与中职类专业农业电气化的纵向衔接合作,修订了“2+3”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中高职教育教学现状和人才培养规律;另外还加强与中职专业课程的横向对接,从文化课拓展到德育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衔接。(2)细化分阶,强化专业核对课程的梯度。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及《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找准中职和高职的专业和课程的衔接点,开发了专业目录,吻合职业技能培养的梯度以及学习规律,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划分为既递进又关联的小的学习点,分别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完成。比如,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网络技术》课程学习,可以细化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网络布线设计与施工》、《网络安全技术》、《动态网页设计》、《网络工程》等6门课程,前3门可以作为一个课程包在中职阶段实施,后3门作为重点在高职阶段实施。以完成中职与高职的分阶与梯度的区分,真正实现课程的逻辑与理论内容的衔接和难度的提升。(3)对接实训,实现实训过程共管。“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中职学生的实训时间,但关于实训能力的学分、毕业要求等必须由双方共同商定,实现过程共管。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学习的第一年,如何利用学习的时间,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进行必要的专业见习和技能训练,以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提升。中职和高职院校对“2+3”分段式培养的学生要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体现不同的要求。

  3.实现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跨校跨区域的共建共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运用技术优势,突破中职和高职地域的距离,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依托超星教学综合应用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与合作办学的中职共建《PHP+MySQL网站开发项目式教程》的数字资源课程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手机APP视频远程教学,受益教师和学生达1000人。深度的中职、高职和企业三方合作的项目正在尝试,以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多赢局面。中职和高职共建实训基地,也可以借助互网联平台来实训远程共建共享。学院信息工程系与宜州职教中心合作共建了一个培训交流室,以搭建师生的培训和交流的平台,每年为中职培养教师100人次,现在线上线下混合培养的方式,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学院电力工程系与藤县中等专业学校共建配电线路实训场,显著改善了农村电气化专业的实训条件。近期实训基地接待了藤县中等专业学校2016级农村电气自动化专业共63名新生开展专业认知学习。

  4.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实现师资队伍互派互培。为深化合作,切实提升合作办学的师资,打造双师教学团队,积极通过校外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担任中职和高职阶段认知实习项目,来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师比率。中职和高职之间通过互派互培,在实际教学中担任教学任务,到对方学校进行跟班学习,形成“互聘互培,共建共享”机制。学院为了大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与合作学校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团队,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陆尚平博士指导中职学校教师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项;机电系骨干教师对口帮扶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与论文写作,出版《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技能教学特色化改革的剖析》等论文;与合作办学的中职共同申报《上门简易洗车自动装置》水电学院科研项目一项。汽车工程系外派梁建和、周华新、邓登云等广西名师及教授前往武鸣中专、广西第一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县级职学校进行师资培训。另外我院专业团队到藤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金秀县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现场听课、点评、示范,并开展专业教师一对一的帮扶指导,帮助中职教师进行8门课程的项目化改造,大大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长远机制

  1.建立“协同一体”的长远机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系统,只是培养的人才层级不同。中职与高职是相对独立,又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基于“协同”一体的理论基础,中职和高职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职业教育的内生发展必然会促成两者的合作办学,集成合力共同促进两者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大大拓宽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途径。为了全面调动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资源,持续推进中高职衔接的工作,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院成立中高职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学院院长刘延明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中高职衔接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对口帮扶的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协调管理。中高职衔接管理办公室下设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学生管理工作小组和招生工作小组,保证合作办学和对口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将对口帮扶工作列入学院综合改革和“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中,与推进学院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促进学院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跨域式发展。学院这两年对口单招的学生由原来的150人到2015年度的752人,可见学院在中高职衔接工作中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中高职衔接项目持续推进,全院专项资金投入400多万元进行课程建设、交流合作以及实训基地的项目建设,出版了25本教材,中职、高职和企业共同修订8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中高职衔接的专业100%覆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格局基本形成。结合学院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定位,重点发展电力类、机电类、建筑类等专业的衔接,进一步推广和提升专业多样化培养人才的途径。

  1.1教学目标与职业岗位相衔接

  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主要有: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美工、网站管理、界面设计、网页编辑等。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包括技能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两个方面。从技能要求方面,传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主要包括掌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熟练使用Dream-weaver,Flash和Potoshop,也是就是俗称的“网页三剑客”制作静态页面。而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Flash和Potoshop只能达到会使用软件,与同样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美术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显然没有优势,也达不到网页美工和界面设计岗位要求。因此,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主要有: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管理和网页编辑等。由于web2.0标准的出现,现在网页设计与制作以及网页编辑等工作不仅要求会用Dreamweaver软件,而且要用web2.0标准的要求进行网页设计与编辑,对JavaScript网页脚本编辑要求也比较高。因此《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目标中对技能的要求应该是掌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熟练使用Dreamweaver制作静态页面;熟练掌握CSS与DIV对网页进行布局与设计;掌握JavaScript的基本语法并能使用JavaS-cript做简单的动态页面效果。由于JavaScript属于网页脚本编程,也可以将JavaScript作为独立的课程放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之后学习。从职业素养方面,传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及得较少,而对于企业来说,职业素养是很重要的。从图1电子商务网站开发流程中不难看出,一个网站的建立到页面设计,再到网站的运行与管理必须有一个团队才能完成,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有合作精神,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尽心尽力;网站是为客户而建,页面的设计也是需要满足客户的需要,因此,与客户的沟通显得格外重要;网页设计技术不断更新,网页内容可涉及到各行各业,因此,从业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同时能够涉足更广的知识,这些对于从业人员的自学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

  1.2课程设置和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术人才,衡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是高技术人才,目前主要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CIW认证网页设计师,国内是CIW中国认证网页设计师,主要是对网页设计制作人员、Web开发人员及网页设计爱好者综合应用网页制作开发工具进行专业、高效Web设计与制作能力的权威认定。图2中显示的是CIW中国认证体系,从图中可见,CIW认证网页设计师证书需要“网页制作专家”、“动画制作专家”和“图像处理专家/平面设计专家/平面设计师”三科认证证书才能获得,《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可以将“网页制作专家”认证的考试体系和考试内容作为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这样可以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取证相衔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所选的教材为基础,参考CIW网页制作专家认证考试大纲,将考试大纲的培训内容部分和认证考试要点部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进行调整,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教学学时有限,学生又是从零点开始学习,教师可向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料,并提供近年来的CIW网页制作专家认证考试试题给学生练习。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3教学过程与实际职业情景相衔接

  职业教育突出的是教育的职业性,而一般高职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还是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在教室和机房里完成,无法让学生走进真正的职业情景。近年来,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等新的教学方法以弥补这一空白,教学案例从简单的页面制作案例已经向项目化案例转变,教学内容从以前的重“理论”轻“实践”已经向以“理论”促“实践”,在“实践”中学“理论”转变。但学生如果毕业后直接从事网站建设、网页设计等工作,仍然不能很快地适应,因为教学中的“案例”和“项目”并不是真正的项目,教师和学生所处的教学情景不是实际的职业情景。要做到教学过程与实际职业情景相衔接,首先要了解实际的网站开发流程。首先是设计者与客户沟通制作意向,然后为用户制作网站规划方案,再同客户洽谈设计细节,如果双方达成共识,客户要提交网站相关资料,接下来设计者设计网站首页,客户对首页审核通过后,设计者再做整体设计,得到客户的最终确认后,将网站上传到服务器上,一个网站的开发才算完成。从这个开发过程中不难看出,仅仅靠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做若干个网页是无法达到一个项目对设计者的要求。学生要成为一个好的网页设计师,首先要会和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意图,才能做出客户想要的网页效果。其次要有团队精神,一个网站开发一般是由一个设计团队完成,如有人负责与客户沟通,做整体设计;有人负责美工部分;有人负责页面设计;有人负责页面脚本编程等,团队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整个网站的开发。再是实际操作能力,对网页设计所需要的技能掌握得比较熟练,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工程中也需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实际职业情景。如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团队,学生在团队中的角色是设计者,而教师在团队的角色不仅是教师,还可以是客户。当学生掌握一个章节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后,教师可提出一项设计任务,让团队中负责设计的学生提出若干问题,以了解任务的需求,再给每个团队同样的设计素材,让团队拿出1-2个设计方案,最后拿出最终的页面设计。在学习完整个教学内容后,可提出一个综合性的设计任务,每个团队在规定时间内拿出自己的作品,然后进行演示和讲解,由每个团队代表进行打分,每个团队所取得的成绩可作为团队成员考试成绩的加法项目。这样的教学情景设置,不仅符合网页设计实际职业情景,通过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而且培养的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课堂中没有讲过的问题,这就促使他们课后去找资料来解决,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2结束语

  关键词:中、高职衔;课程体系;校企双主体;工作过程;

  2010年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参加了广东省中、高职自主招生试点工作,在中、高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好成绩。由软件技术UI班级组成的团队,先后在院内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比赛中多人次荣获一等奖的佳绩,2012年又获广东省大学生技能大赛(高职高专组)网页设计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教学模式的探索和课程建设的改革。

  一、软件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2011年对我校自主招生的两个班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从收到的80份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自主招生中、高职人才培养成绩值得肯定。。从招生、考试、岗位认识、学习收获等选项来看,专业方向定位准确,学生满意度高。而对中、高课程衔接满意度低。主要原因:

  (1)由于自主招生面向全省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大类招生,专业跨度大,生源学校课程基础差异大,设计的高职课程对部分同学有重复。

  (2)中、高职教学方法、管理方式、专业认识等有差异。

  (3)企业实践机会少,没有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教学,学习缺乏主动性。

  (4)专业方向新,师资不足,课程资源奇缺,课程标准执行力度不够,教学效果欠佳。

  一、 改革优化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措施

  (1)对口中职招生,整体设计中、高职课程衔接

  为了加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克服中、高职课程衔接难点。2010年广东省改革招生制度,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同珠海一职中实行对口中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试点工作。

  软件技术专业通过建立中、高职衔接联络机制,由“中职、高职、企业”专家组建人才培养的衔接研究团队,按软件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整体设计,将五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行统一规划,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中职最后一年采用考试分块教学,中职就业班开设就业实践课,中职升学班开设高职基础课程。

  (2)以工作过程导向构建软件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学校在珠海政府主导下,创建珠海职教集团,软件技术专业对接珠海软件产业集群,校企共同构建以“教学企业”为主基地、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行业专家参入教学,校企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或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面向工作过程进行项目化教学,如建设《网页布局设计与实现》课程,以软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界面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主线,设计课程培养目标;先分析软件生产流程,提炼出界面设计岗位的核心知识技能,进行设计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将知识技能分解、重构、序化在5个典型工作项目中,参见图1-1所示。

  (3)以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针对职业岗位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软件技术与工程中心、广州顶峰互动科技有限公司等教学企业或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学生经过基础技能学习后,进入第二阶段,将界面设计岗位同程序员、测试员等开发岗位同等对待,在真实项目实战中委以重任,协同开发项目。引入企业虚拟项目、真实项目为实践的学习,以真实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载体,以项目真实的设计制作过程为教学过程,让学生“假题真做”、“真题真做”,真正融入到项目开发中去,进入岗位角色,提高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互为补充

  校外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空间,以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为依托的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未成年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本身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从工作职能上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工作对象基本相同,育人目标完全一致,只是在实现育人的具体途径和理念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恰恰是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得以有效衔接的内在基础。基于此,《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并强调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中小学校要“把校外实践活动排入课程表,切实保证活动时间”;校外活动场所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参加校外活动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这也从侧面再次证明了校外教育活动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表明了校外教育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二、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未能实现有效衔接的原因

  校外教育工作实践中,各类校外教育机构积极适应学校教育的发展,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主动做好与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教学资源、活动载体等方面的沟通和衔接,努力实现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受以下因素的制约,校外教育机构在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衔接时,普遍存在能力、机制、渠道等方面的困难。

  1.力不从心:校外教育机构资源贫乏,总量不足

  具体表现为阵地容量小、资金投入少、专业人员队伍弱。以山东省团属青少年活动阵地为例,山东省团属青少年活动阵地共有23所,其中省属2所,市属12所,县属9所(全省共140个县、市、区),数量较少,与广大未成年人的需求有较大差距。现有的校外活动场所设施陈旧,资金投入得不到保障,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现有在编职工结构不合理,后勤人员和管理人员多、业务骨干少的问题十分突出,靠外聘人员挑业务工作大梁的问题有一定普遍性。

  2.不被认同:校外教育职能定位不统一

  校外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目前,没有争议的部分是围绕特长培养、素质拓展开展的各种培训项目;有争议但许多校外活动场所都在办的项目有幼儿园、学前班、艺术小学等,有的甚至利用校外活动场所进行各种与未成年人毫不相干的商业经营等。但学校教育和未成年人迫切需要的活动项目,比如道德养成、心理辅导、社区实践等,却很少开展或者没有能力开展。由于职能定位不统一,校外活动阵地传递给学校和未成年人的信息杂乱无章,降低了青少年对校外教育活动阵地的认同,也影响了社会对其职能的正确评价。

  3.体制不顺:校外教育管理体制复杂

  目前,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牵头进行统筹协调和指导。但校外教育阵地的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比较复杂,教育机构、妇联组织、团属事业单位和有关企业的后勤服务单位都有校外活动场所。并且就管理体制而言,有独立法人的事业单位,有机关的附设机构,有事业编制企业待遇,也有完全承包经营的企业化运作。因此,即便是《意见》对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许多部署并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甚至某些地方的教育行政机关认为,校外教育只是对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一种“补充”,不可能也不应该与学校教育等量齐观,于是在资金投入、政策配套、环境保障上对校外教育机构有意无意地忽视。

  三、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

  1.理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管理机制

  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具体的青少年事务,而青少年事务管理从严格意义上讲应当是政府职能。鉴于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管理青少年事务的政府机构,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可以将青少年事务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成立青少年校外教育指导中心,并委托共青团统筹青少年校外专门和日常两类活动场所的发展。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的举措。委托共青团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共青团作为我国最大的青年组织,同时受党的委托领导少先队,团员青年、少先队员8小时以外活动的组织管理本身就是共青团的“本职工作”;二是共青团有20年指导全国青少年宫协会工作的直接经验(中国青少年宫协会成立于1988年),对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路;三是共青团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管理青少年活动阵地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坚持公益原则、教育原则,坚持青少年活动阵地正确的价值导向。

  2.加强校外教育机构建设,提高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

  首先,不断扩大和提高校外教育机构的规模和质量。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本着全面规划、量力而行的原则,逐步加大对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逐渐形成以城市青少年宫为中心,以社区文化站和农村青少年之家为基础的青少年活动阵地网络。同时,通过规范内部管理,提升工作竞争力。其次,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保障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基础。主要是改变现有的人员管理模式,引进平等竞争机制,实行严格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要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形成对未成年人有吸引力的工作品牌,提高学校和社会对校外教育的评价。最后,加强各类资源整合。协调分属于不同系统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科学规划、统筹管理,以便与学校教育的庞大需求相匹配,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整体效能。

  3.找准校外教育的功能定位,与学校教育主动沟通,共同发展

上一篇:原创曝38岁台星炎亚纶骚扰未成年人!多名男子受害,照片流出疑已实锤
下一篇:近期正在热播的6部韩剧,部部高颜值,你正在追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