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决战中途岛》?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刚刚看完首映,感觉还不错

  观看《决战中途岛》,你最好先了解这些人和事

  坦白说,《决战中途岛》让我挺失望的,平铺直叙,中规中矩,重点不突出,高潮不迭起,情节不够精彩,人物不够丰满。

  它不算烂片,但有点过于普通了。

  当然,这也可能是我自身的原因,可能是我的期待有点过高,也有可能是相关历史我了解的太少。

  所以,看完电影后,我赶紧回家恶补了一下,我发现,有我自身的原因,也有导演的原因。

  影片中,导演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出场没有进行标识,观众只能凭对话去判断,就算对历史有相当了解的人,都很难一下子知道谁是谁,更别说像我这种一知半解的人了。

  同时,影片对一些历史关键事件都是一笔带过,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这些事件的重要性。

  我觉得,先不论电影的好坏,如果能事先了解了这些事件,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对影片的理解和观感肯定会呈直线上升。

  所以,我决定把影片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概括一下,希望能对想观看影片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 中途岛战役简介

  1942年6月4日发生的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历史学家认为,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的关键转折点。

  二、 中途岛地埋位置

  中途岛是一个陆地面积仅为4.7平方千米的圆形礁岛,距美国旧金山和日本横滨均相距2800海里,处于亚洲和北美之间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故名中途岛,是个战略要地。

  

  三、 中途岛战役前后事件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动了空袭,1942年4月18日,美军轰炸了日本首都东京,1942年5月4日,美日发生珊瑚海战役,1942年6月4日,发生中途岛战役。

  影片以日军空袭珍珠港开场,以中途岛战役为中心展开,两者相距半年时间,期间的轰炸东京和珊瑚海战役都有提及,但都是一笔略过,仅在台词中出现。

  四、 中途岛战役双方力量对比

  美国:航空母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15艘,潜艇19艘,舰载飞机233架,岸基飞机120架。

  日本: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11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65艘,潜艇21艘,舰载飞机约600架。

  从兵力对比来看,日军明显处于优势。

  五、 影片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

  1.美国总指挥官: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赫斯本德·金梅尔海军上将被解职,由切斯特·尼米兹接任,尼米兹是一代海军名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声名赫赫。

  

  1966年,尼米兹逝世,美国为纪念他,将其去世之后所建造的第一艘、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2.美军情报参谋:埃德温·莱顿海军中校,他吸取了珍珠港事件失败的经验,通过巧妙的情报分析,预测日本人将在中途岛上采取更大的行动。

  

  他的研究成果非常具体:“日军的航母编队主力将在6月4日早晨6点钟进攻中途岛,方向西北、方位325度,在距离中途岛175海里位置发起进攻。”

  面对华盛顿军方的否定时,莱顿坚定不移地宣称,“华盛顿错了”,指挥官尼米兹相信了他的推测,立刻着手舰队进行准备,这改变了美国以及世界的命运。

  

  事实证明,日军的行动和莱顿分析的一模一样,莱顿的预测误差只有5海里、5度和5分钟,完全可以用“精确”一词来形容。

  3.美军夏威夷情报站站长:约瑟夫.罗彻福特中校,就是电影中那位身穿睡衣,脚穿拖鞋,衣冠不整的天才科学家。

  罗彻福特手下大约有120人,包括一些语言天才和数学奇才,以及“加利福尼亚”号战列舰沉没之后,舰上乐队的全体成员。

  

  电影中他虽然只出现了几个镜头,但却是中途岛战役的关键人物,1985年,罗彻福特被追授“海军杰出贡献勋章”,此时,他去世已经9年。、

  1986年,里根总统向罗彻福特追授了“总统自由勋章”,这是和平时期给军人的最高荣誉,2000年,罗彻福特的名字被刻进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名人厅。

  4.“企业号”航空母舰飞行大队长:韦德·麦克拉斯基,中途岛战役中,原本应该返航的麦克拉斯基没有立即返航,而是继续飞行了几分钟,正是这几分钟,让他发现了日军“岚”号驱逐舰,并通过跟踪发现了南云忠一的航母编队。

  

  他于1956年7月退役,战后主要充当幕僚,为纪念他在二战中的行动,最终他获得少将军衔,于1976年逝世。

  5.飞行中队VB-6指挥官理查德·贝斯特,贝斯特隶属于麦克劳斯基指挥的企业号飞行大队,他在中途岛战役中一天内摧毁了两艘敌军航母,立下大功的同时,也创造了难以打破的记录。

  

  由于肺部吸入了烟气,贝斯特于1942年6月24日在珍珠港进入医院,在经历了32个月的治疗后,1944年不得不退役。

  多年来,这位英雄一直很少对他人谈及当年的显赫功劳,当面对媒体采访时,他只是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葬身中途岛战场的人。

  2001年10月28日,91岁高龄的贝斯特在加州的家中去世,小布什总统为表彰这位英豪,亲自下令美国海军在隆重的葬礼仪式后,将贝斯特安葬到了比邻白宫的阿灵顿公墓。

  6.日本总指挥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偷袭美军珍珠港和发动中途岛海战的策划者。

  

  山本五十六从1939年起任联合舰队总司令,他主张大力建设航空兵,为提高舰载飞机的作战能力和发展海军航空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途岛战役失败后的1943年4月,山本五十六不顾属下的反对,执意乘专机飞临日军前线视察,美军截获电报后立刻安排了对山本五十六的狙杀。

  当山本五十六的专机飞到临布尔干维尔岛上空时,静候多时的美机立即出击,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击毁。

  7.日本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官:南云忠一海军中将

  南云忠一因率领舰队参与偷袭珍珠港及中途岛海战而闻名于世,他的绰号特别有意思,被戏称为日本的“抗日名将”。

  

  这是因为,他在指挥偷袭珍珠港之战时,放弃轰炸美军油库,导致美国很快恢复反击能力,在指挥中途岛海战时优柔寡断,错失时机,导致日本4艘航母被美军全部击沉,太平洋战争从此逆转。

  有人认为,正是因为南云忠一的昏庸指挥,最后才使日本遭受了失败,盟军赢得了胜利,他间接地起到了抗日的作用,所以称他为“抗日名将”。

  不过这点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南云忠一毕业于海军兵学校第36期,在同期的191人里排名第7,先后在多艘战舰上服役,平步青云,不可能是个没能力的人,更不可能是庸才。

  偷袭珍珠港,他放弃对油库的攻击,只是想保存实力,中途岛战役因为他的亲自掌舵,连续数次躲过了美军鱼雷的攻击,他最后的失败,关键在于突然出现的美军俯冲轰炸机,是运气问题。

  1944年6月,南云忠一率军驻守在塞班岛,随后美军开始进攻塞班岛,战斗中一万日本海军陆战队员几乎全部阵亡,南云忠一则在最后时刻选择了剖腹自杀。

  8.日本第二航空战队司令官:山口多闻海军中将

  

  山口多闻是二战时期日本海军高级将领,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海军兵学校第40期,并于隔年升任少尉,后成为当时日本屈指可数的海军指挥官之一。

  1942年6月6日,山口多闻所在的航空母舰飞龙号在中途岛战役中遭受重创,山口多闻与舰长加来止男两人,拒绝同僚换乘舰撤退的要求,选择与飞龙号一同沉入海底,影片也展现了这点。

  六、 中途岛战役的几个关键点

  1. AF是那个岛?

  1942年4月至5月之间,日本联合舰队的密码电报异常频繁起来,引起了美军情报站负责人罗彻福特的高度警觉和指挥官尼米兹的极大关注。

  这预示着日本联合舰队将有大动作,虽然日军的行动计划通过破译的密码,已全部掌握在尼米兹的手里,但进攻地点却是一个未知数,只用两个字母“AF”代替。

  尽管罗彻福特很快断定“AF”就是中途岛,但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毕竟这是关系到太平洋舰队战略部署的大事,绝不能出现任何偏差。

  罗彻福特手下的情报分析员贾斯柏想出了一个试探日军的主意,罗彻福特觉得非常不错,于是让情报参谋莱顿用明码电报通知中途岛:岛上淡水设施坏了。

  两天后,截获的日军电报上称:“AF”缺少淡水,证明了AF就是中途岛,整个情报站欢声雀跃,可惜这么精彩的情节,影片却通过尼米兹和莱顿的对话一笔带过。

  2. 换鱼雷还是换炸弹?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南云忠一一下子命令飞机换鱼雷,一下子又命令换炸弹,让人莫名其妙,不明就里,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简单来说,就是攻击陆地目标要用炸弹,而攻击水上目标则要用鱼雷,很多人都认为,南云忠一这一反复无常的命令,是中途岛战役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

  1942年6月4日清晨,中途岛战役开启,南云忠一命令首批108架舰载飞机突击中途岛。

  由于美国巡逻机提前发现了空情,岛上各类飞机为避免损失全部升空,所以,虽然日机将美军机场炸成一片焦土,但美军飞机并没有被消灭在地面上。

  南云忠一认为,必须实施第二次攻击,但麻烦的是,留在舰上的第二批轰炸机上挂的是鱼雷,这是用来攻击美国军舰的,要去攻击机场,就要换上炸弹。

  当时换装武器需要花很长时间,万一装上炸弹后美国军舰又突然出现,那后果不堪设想,事到临头方觉难,一向处事果断的南云中将,此时也拿不定主意。

  正在此时,从中途岛飞来的美军轰炸机在天空出现了,虽然它们最终被舰上高炮和“零”式战斗机打退,并未对日本舰队造成创伤,但却勾起了南云心中的怒火。

  由于他派出的侦察机连美国舰队的影子都没有看到,于是南云忠一决定下达命令:“卸下鱼雷,换装炸弹,对中途岛实施第二次攻击!”

  日本航空母舰上忙成了一片,地勤人员把装好鱼雷的飞机拖回下面的机库甲板,卸下鱼雷,装上炸弹,可就在换炸弹的时候,日本侦察机发现了目标,距中途岛只有300余千米处有10艘美国军舰迎面驶来。

  南云大吃了一惊,当发现有美国航空母舰时,他急令各航空母舰:再将炸弹卸掉换装鱼雷。

  这时飞机都装好炸弹了,又要换装鱼雷,地面人员又急又烦,有人不禁口出怨言,军械员索性将炸弹胡乱地堆放在甲板上,此举酿成了后来的大祸。

  3.俯冲轰炸机的绝地反击

  美国第16特混舰队驶至距日舰240千米处,舰队指挥官斯普鲁恩斯一个命令,“企业号”和“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的俯冲轰炸机、鱼雷攻击机和战斗机直扑日舰而来。

  不过,由于日本“零”式战斗机的空战能力相当强悍,加上舰上高炮火力施威,任凭美国飞行员以死相拼,仍对日舰奈何不得。

  第一批出动的15架美国鱼雷攻击机全被击落,第2批26架被击落20架,所投的炸弹和鱼雷无一命中。

  日军大获全胜,从上到下无不欢欣鼓舞,但此时甲板上到处是胡堆乱放的炸弹、鱼雷和加油管,一架飞机也无法起飞。

  正当水兵们想清理杂物,让飞机升空作战时,大祸终于临头了,美国的数十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呼啸着直向“赤城”和“加贺”号航空母舰扑来。

  

  此时的日本战斗机正在低空拦截美国鱼雷攻击机,舰上的高炮也在攻击鱼雷攻击机,舰队上空“门户大开”,美军俯冲轰炸机乘虚而入,对日本航空母舰实施了猛烈的攻击。

  2颗重磅炸弹落到了“赤城”号上,当时正有40余架日本飞机在甲板上加油,炸弹引爆了堆得乱七八糟的炸弹、鱼雷和汽油,“赤城号”上一片火海,然后缓缓沉入了海底。

  “加贺”号也被4颗重磅炸弹击中,甲板上加满油的日本飞机顷刻间爆炸,整条舰船都是浓烟烈焰,在天崩地裂的爆炸声中,与“赤城号”一起做伴去了。

  “苍龙”号也未能幸免于难,17架俯冲轰炸机朝它发动了猛攻,3颗重磅炸弹准确地落在“苍龙号”上,全舰大火遍布、愈烧愈烈,眼看难逃覆灭的命运。

  此时残存的“飞龙”号航空母舰集合了舰上全部力量拼死攻击,虽然它最终重创了美舰“约克城”号,但自身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山本五十六眼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向联合舰队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从此,太平洋战争的形势发生了转折,日军开始走下坡路了。

  七、 中途岛战役结果及意义

  美军以损失一艘航母“约克城”号的代价,击沉日本“飞龙”、“苍龙”、“赤城”、“加贺”四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舰,取得初步扭转太平洋战局的胜利。

  这场战役改变了美日双方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实力,日本损失了好几艘航空母舰,实力大减,从此在太平洋战场处于被动局面。

  八、 影片彩蛋

  日本战犯东条英机,日本皇牌飞行员友永丈市,“轰炸东京”指挥官杜立特等都在影片出现过,但他们镜头不多,有些甚至一闪而过,在此不再细说,只说其中一个关于好莱坞导演约翰·福特的彩蛋。

  日军攻击中途岛时,约翰·福特正在岛上,他不惧危险拍下了珍贵的影像,1976版《中途岛》中采用了他挂彩拍摄的纪录片,《决战中途岛》中用了几个镜头向这位勇敢的名导表示致敬!

  

  九、 影片个人点评

  实话实说,个人觉得《决战中途岛》很一般,人物刻画不够全面,战争场面不够惊艳,就连故事都讲得云淡风轻,波澜不惊。

  它没有给人一种战争片应该有的热血沸腾的感觉,与同类型的《最长的一天》、《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战钢锯岭》等经典电影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不过,它也并不算烂片,喜欢爆米花电影的朋友可以用它来打发时间,顺便还可以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它票价不高,绝对良心,可以一看。

  -END- 欢迎关注“精简影视” 与你分享好看的电影和好玩的故事~

  谢邀。简单谈一谈个人的想法。

  对于任何一部类型片电影而言,我们的评判标准,都要建立在两个维度之上:类型片角度、电影角度。对于本问题涉及的这部电影,当然也要从这两个维度来分别看待。

  而对于《决战中途岛》来说,个人认为,其在“战争电影”这一类型片角度的维度之上,做的已经在水准线之上---于自身预算限定的范围之内,做出一部战争片所应该需要的东西:符合预算的大场面、较为清晰的战略思路和逻辑的走向(如果这个表述较为模糊而概念化的话,可以参考《拯救大兵瑞恩》开头被称为“可以画出一幅作战图”的奥马哈登陆战部分,而反例则可以参照小规模枪战能手吴宇森应付大规模战斗而力不从心的《风语者》)、恰到好处的情感烘托和人物内心,历史事件改编的作品则还包括对事件进程和兵器装备等的考究还原。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战争电影来说,做到以上的这些要求,就足以让它站在类型片的平均及格分数之上了。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很多拍摄战争电影的导演,无论其结果成败,也都将自己的创作出发点停留在了这个类型化的维度之上,比如布拉德彼特参演的《狂怒》(对坦克战细节的呈现是重点,但出现了考证上的错漏)、迈克尔贝的《珍珠港》(符合预算的大场面,适度的人物内心表现,来增加大场面之下传达出的情感张力,进而给予大场面以对应的史诗性)、日美合拍的《虎虎虎》(客观而全面考究的真实事件还原)。

  但是,对于一部电影而言,除了类型化之外,还理应存在另一种维度:抛开类型化的、单纯的作者电影维度----对于一个以战争为题材的剧本项目,导演是如何解读这个故事的、从这个故事中挖掘出了什么样的个人感悟、导演的思想倾向性在哪里。这些东西,赋予了一部作品以导演的私人化气息和独特性的标签,更多地成为了导演融入自我表达后的产物----导演对剧本的艺术化再创作、而非完全依托于电影工业和商业体系之下的“剧本影像化”。而看待导演的表达、并且审视其实现手段和实现的完成度,就是影响一部作品在“电影艺术”层面之高度的因素。

  有些电影,试图去实现两个维度的平衡。比如,莱德利斯科特的《黑鹰坠落》,在保证了“真实事件进程的完整、忠实还原”、“清晰的战略走向和战斗变化”之外,也适可而止地表达了斯科特本人对于那场战争、甚至以此辐射到的美国当代战争的一个态度:孤军深入敌人统治区而被全民皆兵的巷战沉重打击的陆战部队,成为了美国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动朝、越、伊等战之后均陷入战争泥沼的窘迫状态---这等非义战,与二战的义战区别开来,必然在不得当地人心之下而陷入对于人民战争的应付乏术之中。《黑鹰坠落》虽然并没有在这一层的表达上走得太远、大体上还是保持着类型化的维度,但这样一个“焦头烂额”式的结尾,还是显露了斯科特想要传达出的一些信息。

  而在平衡性更完美的《拯救大兵瑞恩》中,斯皮尔伯格在保证了类型化要求的一切要素的同时,借由“动用多方资源救一人”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国官方价值观的理解: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不无视任何一个国民对于其家庭的意义,具备了关怀一切人等的人文主义和平等观念。虽然在主题逻辑上出现了“既然关怀一切人等那么为何要牺牲米勒小队”的内在矛盾之处,但大体上,斯皮尔伯格还是很好地平衡了类型化维度的标准和作者性电影维度的自我表达标准,从而实现了通俗性和艺术性的良好平衡,表达了自己从剧本中挖掘出的东西而又符合了美国主旋律。

  而其他的战争电影,有些或许无法达到斯皮尔伯格这样完美的平衡,但也一门心思地走上作者性维度的道路,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细细的红线》之中,泰伦斯马利克让电影具备了一种神性的视角,让观众站在一个绝对的高度之上,并结合对战役之中事件细节和人物细节的不厌其烦的表现,而让观众站在高处、俯视着战役之宏观和人心之微观的一切变化进程,从而试图让观众去作为全知全能的神,去看待凡间尘世之中互相争斗的生物,并怜悯每一个因生存而战斗并泯灭的生灵。“人物拥有着细腻的内心世界,但这样灵敏而具有个性的生灵,却要因为生存的竞争而批量死掉、独立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被抹杀”,泰伦斯马利克正是想通过这样的表述,让获取一切战争宏观到细部从而全知全能的观众去以神的身份去看待造物生灵,从而反思人类文明之战争的真正意义、并对深陷战争的人类个体给予“上帝的怜悯”(开头十分钟对于“静谧大自然”的表现,而后接入“人类士兵出现与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战争开始”,形成对于“人类文明出现前后的地球巨变”的指代)。

  而与泰伦斯马利克的表达类似而又更为“激进暴躁”从而显得落脚点截然相反的作品,包括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在这部电影之中,库布里克将全片分为了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库布里克通过新兵的入营训练,强调了军队对于人类的彻底改变:教官对士兵进行人格的彻底折辱,并且要求士兵在行军时当众自慰,从而在“当代人的自尊”和“社会人的礼仪”上施加暴力碾压手段,将士兵作为当代社会个体的自我认知完全毁灭,让他们从“文明之中的人“还原成了“人类文明建立前的原始生物”。而这一人体还原的必要性,就在后半部分得到了揭示:战争需要士兵无顾忌地对敌国国民施展暴力、哪怕是幼小的儿童,而只有不具备人类之道德与怜悯情感的原始生物,才能下此狠手。因此,库布里克最终的落脚点,是战争对于当代人得自于文明之人性的彻底粉碎。

  而类似的表述,也出现在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之中---开头的交叉剪辑和重合画面之中,主角的晕眩与直升飞机的轰炸交叉重叠,说明了战争对于主角心智逐步加深的影响;随后,主角开始深入森林、探寻叛徒上尉的踪迹,而随着小队从战争后方逐步前往一线阵地、进而深入到丛林之中,小队接触到的军人也逐渐变得不正常----首先,是前线阵地边缘的、播放着《尼伯龙根的指环》选段对普通百姓狂轰滥炸的战争贩子军官,被科波拉借用德意志种族主义者、第三帝国思想象征的瓦格纳来加以影射其身份;随后,进一步深入丛林后,陆战的一线阵地之中,对于玛丽莲梦露报以毫不掩饰的欢呼和性动作、充满性渴望的兽性而毫不受到当代道德伦理约束的士兵。与此同时,小队自身的成员,也随着对森林的逐步深入,而从正常人变成了沉迷战争的疯子。显然,科波拉将原始森林变成了一种“对于当代社会的远离、对于原始自然的接近”。越深入森林,越接近自然,越靠拢自然的丛林法则。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正是战争的本质,因此小队所做的,恰恰就是一步步对于“被美国政府包装的正义和专制国家解放之战的远离”、以及对于“丛林法则之战争的原始实质”的深入。因此,小队才逐渐变得回归了原始,而与马龙白兰度的上尉成为了“同伴”-----主角最终对于上尉在原始部落中精神图腾之地位的替代、以及其所采取的“单挑决斗”之原始争位方式,都是这一层主题的突出。

  而其他的一些战争电影,虽然没有上述的这几部那样“视角宏伟”而“野心勃勃”,但也各自具备了对于战争的一些解读和态度。比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锅盖头》之中,导演都剥离了政府宣传的战争之高大上的意义,而强调了这些意义对于个体士兵的无价值、士兵从战争之中获得的空虚和精神损害,从而讽刺了美国的战争。而在克林特斯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中,伊斯特伍德则没有过于嘲讽,但同样展现了战争之宏观价值之下掩盖的、对于士兵的“无意义”。

  因此,如果以“作者电影”的维度来看待《中途岛之战》,那么这部电影显然不够合格的----它对于导演思想性的表达、个人倾向性的传递、创作者的主观解读,实在是太少了。事实上,本片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在其创作历史上,也并非那种作者性极强的导演,而更多地是一个水准线之上的“工业体系执行者”。《训练日》、《后天》、《2012》,艾默里奇所追求的,都是“恰到好处的人物情感塑造”、“合乎预算的大场面”,从而让人物情感的冲突和大场面达成对应、达到同步的高潮,用情感冲突来烘托大场面的戏剧性、增加其壮观史诗程度。其他的东西,并非艾默里奇这一定位的导演所希图之事。

  因此,对于这样一位资方眼中优秀、学院派直接无视的导演来说,我们似乎也不能在“作者电影”的维度上,对《中途岛之战》做过多的个人表达上的苛求了。这是一部吻合预算水平的、水准线以上的类型片,符合它的商业诉求和艺术野心,仅此而已。

  这部电影里面有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刻,

  空袭东京的杜立特在中国迫降之后,在中国人的掩护下撤离,路上遇到了日本人的飞机轰炸,

  杜立特目睹了中国人被轰炸致死的情景,他不解的问:“他们在炸什么?”

  一旁的中国人答道:“炸平民。”

  杜立特听罢,说了一句:“我们把事情变得更糟了。”

  成功空袭东京,对美国而言是一件十分鼓舞士气的事情,但是杜立特等人迫降的中国地区也因此成为了日军寻找杜立特等人、打击报复的受灾区,日军的轰炸就是一种无差别的轰炸。

  片尾也进行了叙述:为掩护杜立特等人撤离,许多的人因此而丧生。

  这个细节同样表现出了三国(中美日)当时的不同的境况。

  谈谈优点和缺点吧。

  华丽的图像

  1976年的那部《中途岛》中,由于技术条件限制,不得不从美国电影《东京上空30秒》、《虎!虎!虎!》、日本电影《太平洋の嵐》、二战新闻影像、甚至英国电影《不列颠空战》中借用了大量的海空大战影像镜头,这些镜头清晰度和色调五花八门,甚至武器型号也和中途岛之战不符合。至于老版电影自己拍摄的场面,很多是在美国“列克星敦”号和“奥里斯卡尼”号航母上完成的,令眼尖的军迷感到出戏。

  然而,时代变了,《决战中途岛》借助电脑特技技术,肆无忌惮地制作出以假乱真的场景,特别是战机战舰的近景。什么航母满舵转向,大机群在密集的防空炮火中穿梭,SBD式俯冲轰炸机的机尾机枪手与零式战斗机激战,华丽的海空大战似乎就在眼前。

  中庸而不乏亮点

  有些看过电影的网友对《决战中途岛》有些非议。先说说亮点:

  这部电影的定位是动作片,不是军迷追捧的战争片,从动作片角度来看,这部电影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段精彩的战斗,从这个意义上是合格的。

  典影放出的预告片和剧照中有一个美国飞行员和一个黑头发的女性角色隔着铁围栏痛苦对视的镜头。但是《决战中途岛》没有重现老版电影中美军飞行员和美籍日本女人谈恋爱的虚构情节。这个情节主要是在反对越战的民众情绪范围中,讨好酷爱“反战”和“人文精神”的观众。这个镜头其实是中途岛海战的功臣飞行员理查德·贝斯特参展前和妻子安妮告别的情形。有些迷惑性的剧照

  杜立特带队轰炸东京后在中国迫降,得到了中国抗日军民的保护,电影里有个小场景再现了这一历史,并通过杜立特与抗日游击队干部的对话揭示了日本轰炸中国平民的罪行,并在片尾的主要人物水平简介中表现了一名重伤的无名抗日志士,打出字幕感谢中国抗日军民保护撤退的美国飞行员。这比2001年的《珍珠港》里的篇幅要长得多。

  电影里有个情节:日本驱逐舰舰长抓获落水美军后座机枪手布鲁诺·盖多之后,一看到美国飞行员拒绝回答军事情报,就把对方捆起来绑上铁锚沉海,这一描述明显和之前的美国太平洋战争电影有所不同——之前的电影里的二战日本海军可是笔挺军服、整齐队列、大炮巨舰、狂热战斗,看起来简直就是一场各为其主的绅士战争。而本部电影的描述总算点出了日本的二战罪行,这段确实是历史,不过盖多是被绑上装满重物的油桶沉海的。

  布鲁诺·盖多真人(左上)和剧照

  因为中途岛之战时,美军参战的一线官兵都是白人,所以电影里有台词的角色中没有出现黑人,而不是像西方的某些电影那样,安排不可能是黑人和不可能出现黑人的场景中强行让黑人出镜。

  电影里还再现了“鹦鹉螺”号潜艇(美军有多艘潜艇命名为“鹦鹉螺”)引起的意外事件:“鹦鹉螺”号的不成功袭击引来了日军“岚”号驱逐舰,这艘驱逐舰因此掉队,归队时被美军侦查到,使得美军掌握了先机。

  剪辑与节奏

  以上说了几个亮点,说说电影缺失的节奏和剪辑方面的不足吧。

  电影开头是珍珠港事件,在特技技术更加进步的今天,却不如2001年的《珍珠港》——《珍珠港》以鱼雷轰炸机的特写拉开了序幕,重点表现了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与历史相符。本片的大量镜头都是低空飞行的日军飞机在扫射,画面的震撼性不足,也不符合历史。

  影片中的珍珠港事件、杜立特空袭东京和美军突袭马绍尔群岛篇幅相当长,约50分钟,而中途岛之战部分约一个多小时。也许导演是想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但是这些部分的篇幅有些过长。

  本片中的日军第2航空战队司令官山口多闻有些台词令人莫名其妙,比如在珍珠港事件后对山本五十六说南云忠一未能下令炸毁珍珠港油库是非常致命的错误,这显然是美方后来的看法。在海战中,山口多闻被剪辑成一切都算无遗策,最后旗舰飞龙号“莫名其妙”就重伤了,他就殉舰了,非常突兀。

  有些没有拍出来或者没有强调的历史如果把握好,能为电影平添很多亮点:

  美军的鱼雷机和轰炸机进攻的时候,使用没有看到护航战斗机与日军战斗机空战。

  实际上,中途岛之战是美日航空兵对决之中颇具纪念意义的一战:美军战斗机部队在这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萨奇剪”战术,对日本零式战斗机取得了很大优势。

  这是“约克镇”航空母舰上的第3战斗机中队(VF-3)的中队长约翰·萨奇发明的,盟国的飞机在盘旋性能上都比不上零式战斗机。萨奇的战术是让美军的双机编队以剪刀状的飞行路线互相掩护,而不是和日军比盘旋性能。如果一架被咬尾,则立即飞向队友,使得敌人的大面积侧翼暴露在队友面前,从而创造出绝佳的开火机会。

  然而影片中的空战镜头几乎都是轰炸机机尾机枪手朝着咬尾的日本战斗机射击,这没有充分还原历史,也不如战斗机缠斗的画面精彩。萨奇与他的战术示意图

  美军“约克镇”号航母在珊瑚海海战中受损,本来需要2周才能修好,可是珍珠港船坞的工人日夜不停地抢修,仅花了48小时就修好了她,赶上了中途岛之战。这对于美军来说意义重大——使得参战航母从2艘升为3艘。而电影只有一个镜头表现美军欢呼“约克镇”号航母赶了上来。抢修中的“约克镇”

  美军的鱼雷轰炸机在密集的炮火和日军战斗机的射击下损失惨重,然而电影没有恰当的方式点出这是值得的,他们的牺牲干扰了日军的判断,为俯冲轰炸机争取的攻击时机。美国鱼雷机强攻(预告片镜头)

  王牌飞行员理查德·贝斯特在VS-6中队长韦德·麦克拉斯基判断失误的情况下,带领两架轰炸机命中日本赤城号航母要害,后来再次出击,又命中飞龙号航母的要害。一个飞行员在一天之内炸毁两艘航母,这种战绩在美军历史上空前绝后,电影的表现力度还不够。理查德·贝斯特真人和剧照

  另外,电影里的军舰防空火力主要是日本96式25毫米三联装机关炮和美国的博福斯40毫米防空炮,也许导演觉得连发的机关炮突突突的画面很好看,其实127毫米舰炮对空射击的画面更加震撼。127毫米舰炮开火瞬间

  命运五分钟

  中途岛之战的著名论调之一就是命运五分钟,这是二战后的旧日军军官渊田美津雄等人炮制出来的说辞,意思是再多五分钟,日军就能从航母上再起飞一波战机,扭转战局。

  当然经过后人考证,航母上的操作何止五分钟,日军的密码已被美军破译,战场是单向透明,而且中途岛本身起降了美军大量战机,这些足以推翻命运五分钟的论点。俯冲轰炸机命中日本航母(预告片镜头)

  然而这种充满了好莱坞动作片气息的刺激情节在很多人心中都很有市场。

  本片没有可以强调这一观点,从情节设置来看,反而不支持这一点:

  战役开始前,日本进行兵棋推演,赤方(模拟美军)的指挥官(历史上是大和号舰长松田千秋,片中改成飞龙号航母的一名军官)采用了和历史上一样的伏击战术打败了日本舰队。然而,推演结果被上级(历史上是宇垣缠,电影中是山本五十六)强行更改,历史上是两艘日本航母被击沉,一艘被重创改为只有加贺号被击沉。电影中是改成美军不再预知日本的进攻计划。

  关于渊田美津雄等绘声绘色的描绘所谓航母甲板上堆满了炸弹和鱼雷,布满了加油的软管,电影中改为一个日本军官见到甲板下层的地勤在匆忙为舰载机换弹,感叹这里太危险了。

  我认为电影不支持命运五分钟的论调。

  细节与成败

  和布鲁诺·盖多一起被俘的飞行员名叫弗兰克·奥弗莱厄蒂,电影对他的命运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但是他和盖多一样被日军杀害。

  行为举止古怪的美军破译军官约瑟夫·罗什福尔为了不暴露美军破译日本密码这一情报,拒绝了尼米兹提名的海军优异十字服务勋章,直到1985年才获得这一荣誉,并入选美国中央安全署名人堂。约瑟夫·罗什福尔真人和扮演他的演员

  电影里那个跑到中途岛拍电影的好莱坞影人约翰·福特是真事,他事先不知道大战一触即发,误打误撞拍到了日军轰炸中途岛和美军防空部队还击的真实场面,虽然被弹片击伤,但是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约翰·福特(左)

  电影的中文翻译有些错误:比如二战时代美军航空兵分属陆军和海军,没有空军这个军种,所以AirGroup不应该翻译成空军,应该翻译成航空队。

  电影里的Cavalry是借用美国西进时代的典故,即西进的移民遭到印第安人围攻后,骑兵会去支援他们,所以这里不是引申为装甲部队,而是援兵。

  总的来说,《决战中途岛》在近年来的战争历史片里,属于动作片而不是拼命强调“思考”和“情怀”的电影,但是即便作为动作片,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至于究竟如何,就看来自观众的考验了。

  本文首发于 公众号 装甲参谋部

  阅读更多战争片幕后、历史、军事文章请关注。

  这电影,太假了,怎么可能有人一连炸两艘航母而且还没死…………

  

  这电影,太假了,怎么可能有人在打仗的时候恰好在中途岛拍电影,还不怕死非要拍,太假了太假了…………

  亨利福特—好莱坞知名导演,日军轰炸中途岛时亨利福特恰好在现场拍摄,并记录下宝贵影像,但受伤失去左眼。后创作纪录片《中途岛战役》最终获得奥斯卡奖

  这电影太假了太假了,怎么可能有潜艇能直接穿插到日本舰队中间,不仅没有被击沉,还把别人阵型搞乱,导致一艘驱逐舰落单,间接为友军指了路。

  鹦鹉螺号(美国好几艘同名潜艇)—中途岛战役当天误打误撞穿插入日本航母编队,发射几颗鱼雷后没有战果,但成功让“岚”号驱逐舰脱离编队追击鹦鹉螺号,最终暴露日本航母编队行踪

  渣渣电影,不按电影套路出牌,这么写实,你去拍纪录片好啦,一星差评滚粗!

上一篇:自闭症到底该怎么治?
下一篇:满14岁男孩偶尔与幼女发生性关系 可不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