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家庭”,撕开人性暴露最温暖的爱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本文系网易公开课出品,更多内容下载网易公开课APP。

  当谈论“家”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厨房的妈妈,客厅的电视,还是遮风挡雨的港湾?

  对于22岁的流浪汉马昊来说,“家”就在市郊的一片草丛里,那里是一片荒地。杂草、垃圾、食品包装袋散落在各地。

  这个看似破乱不堪的“垃圾场”,是马昊用砸了30余辆汽车的车窗,偷来的烟酒、食品养活的家。

  这个“家”的一切都是偷来的,除了9岁大的“弟弟”亮亮。

  弟弟亮亮 / 中国青年报

  他们没有血缘关系。

  3年前,从四川流浪而来的马昊在这里遇见了6岁的亮亮。两人都是被父母抛弃的留守儿童。一开始,他只不过是托亮亮顺手帮自己买一些食物。

  后来,他们好几次在这座城市的荒地相遇,亮亮见了“熟人”兴奋起来,拉住马昊的手,“哥哥我们一起玩吧?”

  一声“哥哥”把马昊和亮亮拴在了一起。

  之后,兄弟俩把家嵌进了这座城市的缝隙。

  电影《小偷家族》的故事在现实中上演,“偷来的家”里,有“偷来的亲情”。

  马昊曾砸开了一家商店的玻璃窗,搬运了20多箱牛奶。警察在监控视频里看到,他胳膊夹着、手上拎着,一夜间运了好几次。

  他有个很朴素的心愿,要让亮亮每天喝上两盒牛奶。

  马昊所盗的部分赃物 / 中国青年报

  马昊因盗车被捕后,9岁的亮亮说,自己害怕销赃,也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

  但比起这些,他更怕失去这个偷来的“家”,怕失去那个从天而降的“哥哥”。

  “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1

  这句《小偷家族》的台词背后,并不是一锅用“爱”煲的鸡汤。

  靠钱、利益和一丝感情联结的亲情,在与现实的博弈中,撕开了人性的灰色地带。

  电影里的故事,和现实同样残忍:

  妈妈曾以卖身为生。遭前夫家暴被迫离家,后来卖身时遇到了熟客“爸爸”,两人联手杀死了前夫,埋了他的尸体。

  之后他们也没有正经的工作,白天打一打临时工,晚上蜗居在废车场过日子。

  儿子是捡来的。

  有天,爸爸妈妈在砸车窗盗窃的时候,发现了被亲生父母遗忘在车里的祥太,顺道捡了回去,当成他们自己的儿子。

  奶奶是被抛弃的独居老人,靠养老金度日。

  奶奶的前夫年轻时出轨,抛弃了她。

  前夫死后,奶奶住的房子是前夫留下的,养老金是自己每月定期从子女那领的补偿费。

  “小姑”亚纪,是奶奶的前夫和插足者的孙女,因父亲再娶失宠而离家,19岁就出走靠卖身为计。

  冲着赡养费和房子,一家人从废车场搬进了奶奶的老房子,由“奶奶”收留。爸爸和妈妈每个月分别拿出一笔钱作为“搭伙费”。

  爸爸和儿子,捡来了5岁被生母打骂和遗忘的“妹妹”玲玲。

  他们以最卑微的身份相遇,用最边缘化的方式谋生,却过上了正常家庭应有的,甚至更加温馨的生活。

  白天他们各自游走在社会的灰色地带。

  姐姐用姿色换生活来源、奶奶讹诈、哥哥带着妹妹偷鸡摸狗补贴家用,爸爸妈妈打临时工,偶尔干一票大的梦想发家致富……

  晚上,他们聚在一起吃泡面蘸可乐饼,姐姐躺在奶奶的腿上撒娇;

  爸爸给孩子表演他蹩脚的魔术;

  橱柜里是哥哥的小天地,他戴着矿工一样的帽灯在里面看书;

  妹妹换牙,一家人都当成大事,一起把她的小乳牙扔上屋顶;

  看不到焰火,一家人就凑在院子里听烟花“砰砰”放出来的声音……

  周末,一家人会陪着妹妹去百货超市“买”新裙子;

  不服老的奶奶会去游戏厅打电动,顺手摸走人家的弹珠币;

  姐姐和奶奶会像姐妹淘一样在甜品店聊女孩的小秘密。

  他们也会去旅游,短暂地逃离现实,就像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家庭。

  那时他们在一起很温暖,好像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可一旦暴露在正常社会的运转体系之下,就脆弱得一击就破,溃败不堪。

  从哥哥为了掩护妹妹而明目张胆的盗窃,最后被捉到的那一刻,被撕破的生活就开始了。

  一家人打算抛下被拘留的哥哥连夜逃走,看似无坚不摧的感情,在利益面前,说弃就弃。

  奶奶死后,妈妈还来不及难过,就意识到奶奶的这笔赡养费和老房子可能不再属于他们,于是制止了爸爸叫救护车的行为,不敢声张,私自把奶奶埋在后院的池子里,以便每个月继续冒领赡养费。

  对于他们来说,偷来的温暖像是赠品,踩着谁过日子不重要,只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偷来”的家庭,用“偷来”的情感维系。

  越是“完美”,也就越无法适应现实中的法规。

  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很克制,没有大喜大悲的情绪,没有死亡伤残的噱头。

  却仿佛在以一种隐秘的极端愤怒姿态,质问这个社会:

  如果血缘不再是家庭的枢纽,团结一致也不能成为抵挡外界的强心剂。

  那所谓的家庭,是否只是伦理道德下,一种似是而非的虚伪形式?

  2

  是枝裕和是纪录片导演出身,其电影侧重写实,擅长描绘底层人民生活,故事也大都温和而质朴。

  他觉得,这次的作品同样启发自社会事件,电影中包含的社会议题更加复杂,基调更为阴沉,人性的温柔与自私交织出一个复杂的家庭。

  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非正常家庭如何生活?

  事实上,近年来“无缘社会”这个词在日本出现得愈发频繁。

  “缘”,即联结。

  随着老龄化、单身化、少子化等现象不断加剧,一个日本人的一生可能这样度过:

  青年时期背井离乡来到繁华都市,与故乡的亲戚朋友逐渐陌路;

  人到中年双亲故去,孑然一身;

  晚年退休,失去“工作”这一纽带后与社会失去关联……

  日本街头的年轻人 / 视觉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依次失去地缘、亲缘与职场缘,成为一个孤独的原子,独自生活、老去,甚至死去。

  日本文化中充斥着“不愿意给他人添麻烦”的礼貌与疏离。而片中,无论是老人、成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走投无路,必须相互“麻烦”,也正是亚纪所说的“你们靠钱联系在一起”,才有机会发展出这段易碎又坚固的亲情。

  电影也在探索亲情与血缘的关系:

  若没有血缘,那这样的家庭就是下流家庭,没有亲情吗?

  2015年,日本兴起了一个词语:下流老人。

  这是日本社会学者藤田孝典提出的,他认为,日本近年来出现了大量过着“中下流”生活的老人,年金制度即将崩坏、长期照护缺乏人力、高龄医疗缺乏品质、照护条件日益提高、老人居住困难。

  而且未来会只增不减,若政府不提出有效政策,可能出现“1亿人的老后崩坏”。

  “下流老人”,并不下流。

  就像所谓的“小偷家族”,也不是全是小偷。

  一脉相承的家庭羁绊之外,是枝裕和在这部作品中参考了近几年围绕家庭发生的一些实际事件,暴露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信代长期忍受前夫家暴;

  亚纪在风俗店打工,提供有偿软色情服务;

  5岁的由里饱受虐待,浑身是伤;

  祥太被救出前,被扔在汽车上独自生活......

  是枝裕和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件进行小范围刻画,不扩大到社会,把描写的笔触削得更尖,插得更深。

  这次的《小偷家族》他放弃了以前的做法,而是试着回到原点,回到情感中最激烈的“怒”,从不同层面插进了日本社会的血管:

  妇女、老人、儿童以及待业的中年,每一个角色,都是一道鲜血淋漓的伤口,而这一切构成了所谓的“下流”社会。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后,不少职员不得不接受买断条件而退职。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式雇佣的机会愈发渺茫,如同片中的治和信代一样,只能做着有一阵没一阵的短工,微薄的薪水很难有结余。

  一旦退休,面对高昂的物价,社会福利只是杯水车薪。即便是正式员工,退休金也不足以支撑最缩衣节食的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日本老人白发苍苍仍不敢停下工作,在出租车司机、服务员、快递员等一线岗位持续奔波。找不到零工或根本无法工作的老人处境更为艰难。

  现实生活中,甚至有不少老人不惜故意犯罪被发现,只为能进“管吃管住还能治病”的监狱养老……

  为了生存,他们一起滑向了法律的灰色地带。

  3

  “他们就像小鱼一样在残酷的大海中挣扎。”

  电影里,小男孩祥太不止一次地读绘本《小黑鱼》(Swimmy)。

  美丽的大海是所有小鱼生活的大家庭,然而也时刻充满了危险。

  有一天,一只凶猛的金枪鱼吃掉了一个角落里住着的所有的小红鱼,只有一只小黑鱼逃走了。

  独自存活的小黑鱼害怕又艰难的活着,直到他碰见另一群害怕被大鱼吃掉,躲在了礁石后的小红鱼。

  他让小红鱼聚在一起游成大鱼的样子,而自己来当眼睛!

  就这样,他们变成了更强大的“鱼”,把真的大鱼都吓跑了,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导演坦言,自己在开拍前曾去过一家儿童收容所,那里收留的都是被父母虐待的孩子。

  在那里他碰到了执意要读《小黑鱼》的女孩。

  “她一定是想读给不在身边的父母听吧。”

  苦难是巨大的,温情和美好却也真实地存在于身边。这些苦难下,家庭的形式和情感的博弈一直存在:

  那些血缘和亲情可能是最脆弱的连接不堪一击,而那些爱与羁绊也可以是最强的“大鱼”冲破现实的困难。

  几乎每位主人公背后的家庭都残破不堪,几乎每个孩子背后的父母都极其不称职。

  “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

  这是来自“母亲”信代的疑问。

  当爸爸和信代准备把小女孩送回亲生父母家中时,听见了屋子里激烈的争吵,信代只是愕然,但当小女孩的母亲喊出那句“后悔生了她”时,信代瘫坐在地。

  这和她记忆中的片段似曾相识。

  所以信代才会烧掉小女孩从家中穿来的衣服,让她与过去告别,流着泪说:

  “真正爱你的人是不会伤害你的,而是会像我一样紧紧地抱着你。”

  所以她才会在洗澡时,让小女孩抚摸自己的伤疤。

  她们身上的伤疤,和心里的伤疤,都一样。

  信代从不会像小女孩的亲生母亲那样,在被女儿心疼地抚摸的伤口时,嚣叫着赶走她;

  更不会以一条新裙子为补偿作为说辞,继续殴打女儿。

  无论言语、行动,暴力从来不分形式,最深刻的残忍往往暗藏于最亲密的关系之中。

  所以家庭到底只是一种社会关系,还是一种情感联系?

  如果家庭里缺失了爱,家还可以被称之为家吗?

  按照传统意义界定家庭,亚纪的家是一个冷若冰霜与自己无关的居所,由里的家是一个充满疼痛与谩骂的地狱;

  但如果家是一种情感联系,那亚纪的家就是那个逼仄却充满着泡面香气的小屋,由里的家是那个画笔下一家五口嬉闹的湛蓝海岸。

  在由里的画中,一家五口在海边肆无忌惮的玩闹,天空上两只小鸟飞过。

  在一个5岁孩子的心里,家无关结构,只关乎温暖。

  开头的故事中,6岁的亮亮自从跟了马昊,常年睡在渭南城郊的草从里。马昊被抓后,有人问过亮亮:

  “冬天,下雪的时候你睡在草丛里,冷吗?”

  “不冷,哥哥每天晚上都抱着我,很暖和。”

  “你们每天晚上都干啥呢?”

  孩子笑了,“我们一起看星星,他还给我讲故事呢。有时候,哥哥还给我唱歌。”

  马昊想过要走。

  自己一个人流浪,什么都不用愁,多了一个孩子,钱就成了最大的困扰。

  一天,马昊悄悄地躲在了远处的草丛里,“我就想看看他心里有没有我”。

  亮亮看不见哥哥的踪影,到天快黑了还找不着便爆发出哭声,“哥哥,你不要走,你不要走啊。”

  这个流浪汉心软了。

  自此之后,他决定砸车。

  一个人频繁地在深夜走上街头,扛着撬杠,砸开车窗。

  《小偷家族》的中文版角色海报上有一行字: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是爱,但更是一种羁绊。

  五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因为各种羁绊将命运相连,在奶奶这个纽带下与彼此结为最密不可分的牵连。

  血缘没有将他们捆绑,他们自己选择了家人。

  看着五个“家人”在海边玩耍,奶奶在沙滩上静静注视,嘴里默念,“谢谢你们”。

  望着“小偷父亲”追随公交车奔跑大喊,本来决绝的儿子慢慢回过头,嘴里默念,“爸爸”。

  两句无声的台词,或许是导演是枝裕和对自我立场的无言表达:爱大于一切。

  这个缺少血缘联系的家,却因为另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变得密不可分。

  影片中有很多细节值得回味品读,但有一个片段或许能够解答,究竟什么是“家”:

  当爸爸和亚纪躺在家中随意闲聊时,谈起彼此是由什么相连。

  亚纪说是钱,但爸爸指了指自己的心。

  参考资料

  [1] Life Style Jonual .《小偷家族》:下流家庭. 2018.7.4

  [2] 中国青年报.偷来的家:流浪汉砸车窗盗窃 与“弟弟”草丛安家.2018.8.8

  [3] 藤田孝典. 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万,我们仍将又老又穷又孤独. 台北市松山区复兴北路333号11楼之4: 如果出版社. 2016-04-01.?ISBN?9789866006883.

  

上一篇:成年人可以开始学钢琴吗?(钢琴曲 白日梦)成年人的白日梦钢琴曲,
下一篇:2018年,同马蓉“发生关系”,为她入狱的宋喆,如今后悔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