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壹心理旗下学习平台咨询师之家线上团体督导(学习)视频被泄露事件?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8月31号,有网友爆料,壹心理旗下在线学习平台咨询师之家的在线学习视频被发在境外网站,视频内容涉及王浩威、仇剑崟、施琪嘉、徐勇、王虓、林聪仁、赵旭东等大咖的整个督导过程。

  

  此事件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网络督导将会走向何方?

  9月2日补充:

  壹心理这个网络督导最大的伦理问题,在于来访者很有可能对于督导的环境和相关风险是不知情的。因为一般来说,督导都是一对一或者限制在几十人以内。壹心理的网络督导教学,受众人群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如果无法确保所有受督者能够充分将风险告知来访者,那么作为组织方,是否有责任甚至义务去规范相应的知情同意协议?比如出具一个标准模板,将网络督导的面向人群、规模、性质、有可能存在的泄露风险,在知情同意书上以书面说明的方式充分告诉来访者?接受督导的咨询师,必须签署这个统一模板的协议,而非自己的版本。

  此外,来访者是否可以拥有冷静期(即签署协议的几日内仍然有权利撤回自己的决定)?对咨询师的名字、所处区域、来访者的信息,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模糊处理?咨询师是否有必要在督导教学中露面?这些都是可以去进一步考虑的细节。这样操作也许仍然无法完全规避风险,至少来访者不会毫无准备地暴露在类似于这次的风险事件中。

  当我们无法寄希望于所有人都能遵守规则,所能做的,就是将泄露风险有可能给来访者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如果实在无法规避,那么放弃这样的方式,未必不是一种善行。 @壹心理

  坦白说,发生这样的事情并不意外。10000个听课的咨询师,有9999人都遵守了规则,但只要有1个人不遵守,那么泄密事件就百分百会发生。

  壹心理在前期,做了很多防范于未然的工作:对听众身份信息和职业资质的双重验证、对录/截屏软件的监控、在视频和案例报告界面显示听众ID……也许这些措施在IT高手看起来并不完美,但在我看来,也确实有尽力想要做到周密。

  作为新手咨询师,我很感谢壹心理的这个产品,让我能够观摩到众多督导大咖的咨询思路;我也很感谢那些勇敢的受督同行,TA们敢于在督导中暴露出自己脆弱的、做得不够好的部分。在TA们身上,我学习到很多。

  同时,从始至终,我确实也一直很担心那些案例中的来访者:签署了知情协议的TA们是否充分知晓 ,自己的案例会被成千上万咨询师观摩,而现在更是有可能会被咨询师以外的人群看到?也因为这个担心,哪怕再想接受大咖的督导,我也仍然选择了一对一的督导方式。

  泄密事件没有赢家,而来访者承担了最大的风险。

  当然,事件已经发生,最该谴责并追究责任的,当然是那个不遵守规则去偷录视频的人。壹心理这次的处理应该也还算迅速,想必也会追究偷录者的法律责任。

  但这些还不够,作为主办方,如何去从技术上加强防偷录功能,如何进一步模糊来访者甚至受督咨询师的信息,最大限度减少泄露事件万一发生给来访者带来的伤害,是需要壹心理未来进一步重点去考虑的。

  再来补充一句,关于来访者签署了个案接受督导的知情同意书。我们不能认为来访者签了这个字,我这个个案拿到任何场合去督导都没问题了,不会陷入伦理危机了。我又要说咨询师的坏话了,好多咨询师都是在考虑如何保护自己。你让你的来访者签署的这一份知情同意书,有没有充分的说明了这个督导场合的风险,有没有充分的说明了这个督导场合的人数?

  我冒死补充一句:新手咨询师不要迷信所谓大咖。你看这10位名师,某几个都是天天在外做培训的,你自己品品吧。

  督导的功力是得建立在大量的临床个案经验之上的。

  思想集权也很可怕。假如我们都是十几个,几十个大咖的徒子徒孙,都是接受某几个大厂的标准化训练,那心理咨询行业更别发展了。我见识浅薄,瞎说说的。嘻嘻嘻

  重点:心理咨询的督导不适合大基数团体,个人认为35-40人上限了。好好做个拼团的咨询课程不香吗?非要去贴督导,就不对了。

  人多分摊费用,只是降低了咨询师的学习成本。大团体的督导本质是教学了,不算专业督导。

  咨询中的伦理问题隐患都在培训行业种下的。培训为了挣钱,疯狂打伦理的擦边球,为了开展业务,不断催眠大家这其实没什么,或者强调好处而引导大家忽略伦理。

  低价+高质量是产品竞争力,壹心理团队和这些老大咖老师没想到过人太多,督导设置,伦理,和保密工作难做这些问题吗?肯定想到了,但是转念他们有更多的有利因素说服自己。

  这就是商业的力量。

  1、壹心理这个平台成千上万人的网络督导,完全不代表行业内的常规的网络督导。网络督导受限于地域和时间,在网络上进行的督导,常见的团体督导有小组的4人,12人以内的,15-20人,我接触过的团督最多35个人。我身边很多咨询师都是资深级别的,他们大多不会选超过20人的団督。到了资深级别,学习时间很宝贵的,跟着好督导师,10人以内拼个组。

  2. 壹心理的万人督导,大大降低了新手咨询师的学习费用。99块钱100场团督,我的妈呀,也太便宜了吧!但是我认为,这种低价的团督只能算学习课程。只有受众够广,才能拉低单价,但是一旦受众够广了,那这个产品必然不再是高精尖了,也难以对标资深的咨询师客户群体。说白了就是和喜马拉雅,荔枝上买个微课一样的。

  3. 万人督导上报个案的咨询师,心真大!你给来访者包装一下,就把他带到万人集会现场,只要基数够大,他就一定会被认出来的!所以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同情被督导个案的来访者。这报个案的咨询师,你是多缺督导啊?比如第一次被推在风口浪尖的壹点灵首席咨询师。之流。

  我有一连串的问题:督导是否对被督导负责:督导是否有观看被督导的咨询录像、检阅被督导的咨询笔录,督导是否有跟踪被督导、确认被督导按照督导建议展开工作?督导是否对来访者负责:如果被督导对来访者做出不伦理、不专业的行为,督导是否负责?来访者是否知道督导是谁、有没有督导的联系方式?被督导是否有服从督导的义务,还是说督导只是给些意见,被督导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人管?被督导是否对来访者负责:基于目前不存在执照系统、监管机构,如果出现个人隐私泄露或者不规范从业,有没有机制确保来访者的权益?被督导有没有向来访者解释清楚这个公开督导课的性质,获得来访者的授权?如果授权取消,怎么删除督导内容?参与课程但没有直接参与督导的旁观者要承担怎样的责任?有怎样的机制去确保他们尽责?平台是否对来访者负责:我的理解是,平台提供的是督导课得以进行的网络服务,并不提供督导服务,而参与的主体是督导和被督导(加上旁观者)。如果能够成功,前提是(或者说我认为应有的前提是)督导对被督导和来访者负责、被督导对来访者负责、旁观者对督导内容负责,但是这些做不到的时候出了问题怎么办?

  我现在的工作单位有临床心理学的住院实习生(psychology resident),这是他们博士项目的最后一年,而我是主要的督导师(primary supervisor)。

  别的不多说了,以下几点可能有借鉴意义:他们在见任何来访者第一次时,要说清楚他们正被我督导,并提供我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或者名片)。我们每周必须有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一对一督导。在我之外,他们还会有一到两位次要的督导师(secondary supervisor)。他们所有的书面记录(包括笔录小结、出具证明、诊断报告等)都必须经过我的检阅,需要我的签名。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受我督导,也就意味着是我在提供服务。如果来访者同意,我也会观看或收听他们的录像或录音,完成当次的督导后立即销毁。如果他们对来访者做出了不专业、不伦理的行为,被投诉的将会是我。他们提供的服务是通过我的心理学家执照进行的,承担后果的是我的执照。如果来访者提出要求见督导,那么我必须配合,可以安排三方会面。

  督导(supervision)在北美地区代表的是一位有执照人士对另一位尚未取得执照人士进行的专业活动,需要前者对后者全权负责。

  如果说这里进行的是磋商(consultation),那么前提是接受磋商的一方已经有自己的独立从业执照,接受磋商一方并没有义务服从提供磋商的那一方,磋商只是提供一些建议。如果服务中出了问题,接受磋商一方要对来访者全权负责,而提供磋商的一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总的来说,如果没有相关机制(比如监管系统、执照体系),没有办法对相关人员进行约束,出事情了就变成来访者自己承担后果。

  谢邀

  本来不想说的,算是本年度挺恶心的事,我认为比那个排名前十严重得多。我交了费看了十来场…觉得节奏偏慢,缺乏系统性和可延续性的跟踪,不可取代个案一对一的督导,就放在那没动了

  出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如果来访者看见了得多么震惊或者伤心,看到那么多“教学过程”的围观从业者野蛮分析,可能在二次传播过程里不相干陌生人的评价……

  这个高性价比项目可以理解为“圈地”,组织方先放水开个鱼塘,以超低成本给没有系统受训或者入行新手做扫盲,未来再卖其他课程。对行业内人士绝对是有好处的,低门槛低投入,性价比比那些标几千的工作坊高多了。

  不过我最恶心的是,出事以后,受益的学习者从业人士会来洗地,说难免或者不可控,仅仅因为自己获益,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

  来访者利益高于咨询师或咨询师群体利益

  来访者利益高于咨询师或咨询师群体利益

  来访者利益高于咨询师或咨询师群体利益

  别说你或者你们的成长需要,振振有词也掩盖不了伦理缺乏

  如果我是来访者,我唾弃。

  可惜我是咨询师,如果是我不可控因素造成类似情况,夹着尾巴诚恳主动公开致歉是最起码的吧

  不乐意见到这种情况的发生。事发后,首当其冲是被报督导个案来访者们的利益受损,其次来访者群体会被激起广泛的不安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以及来访者、受训及从业者几个群体对参与项目的这些大咖、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质疑和不信任。担忧的这些情况在楼里已被多人提及了。

  近些年国内的线上线下心理培训,被盗录的情况很普遍。线下可以录音录像,线上可以录屏和翻拍,可以说防不慎防,目前未见任何有效措施可以完全规避盗录这一情况的发生。

  尽管正规的培训项目需要签保密协议,参与者需经过资质审核,线上的培训内容也做了各种加密设置,但这几年陆续发觉培训的人数只要达几十人,就有被盗录、贩卖和公开传播的可能。例如,与我同期参加培训的某位新晋心理咨询师,曾在某个几十人参与的线下心理工作坊上以来访者身份参与公开演示,谈及了不少个人隐私,隔了1-2年发觉那次心理工作坊的录音被上传免费分享,是闹心了好一阵。

  (这里需要提一点,国内参与心理培训的学员,有部分是自身有较大或长期心理困扰的患者及其亲友。例如,自闭症患儿的家属、失独的父母、遭受过长期父母家暴的成年子女。他们试图通过心理培训获取些许帮助,或多或少在培训中会谈及一些个人隐私。培训被盗录、贩卖和公开传播,不仅对来访者很不利,对这部分学员也很不利。)

  参加培训的学员盗录的情况比较普遍,个别培训组织方也会进行盗录。例如,某位常做培训的讲师吐槽过,他的某次培训内容被培训组办方盗录进行私下贩卖,网上花几十元就能买到。被他进行心理干预的对象看到后,影响到心理干预的效果。

  处于这样的培训大环境,当见到壹心理这个99元100场的线上团体督导的宣传,得知已有上万人报名参加,就担心会出现被盗录、公开传播、来访者隐私外泄的情况发生。

  基于上述情况,我个人建议参加培训、报个案和参与现场演示的人们,默认培训讯息会被盗录,来避免在培训上谈及广泛流传会对来访者和自身造成不利影响的隐私。对于所报个案的来访者,获得其知情同意时需明确告知报个案的培训/督导参与人数,可能产生的风险及不利影响。在培训前和开始时,培训组织方、讲师也有义务和责任给予培训学员相关的提示。

  抛开培训大环境不谈,这个线上团体督导的项目,作为互联网产品在筹划上就存在硬伤,很难靠后天的运营调整去弥补。

  打个可能不恰当的比方,17年被被热议过一轮的「共享猫咪」,对于没条件长期养猫、云吸喵不满足的爱猫人士来说,99元包3个星期或包月租猫回去撸,是个看似经济实惠、便利的服务项目。但正如「一天39.9元就可撸猫,这个共享猫咪项目为什么遭万人唾弃?」、「“租猫,99元一只。”」等多篇报道及文章里提到的那样,「共享猫咪」产品设计的逻辑硬伤是没考虑到猫的领地意识强,频繁更替铲屎官和生活环境会引起应激反应,应激严重可以直接致死。也无法避免租猫服务带来的租客不会照顾引发猫的伤亡、租猫来虐、传播流行病等风险,还会促使有些人趋于利益去偷宠物和流浪猫,大量繁殖后院猫。可以预见项目长期运作的结果不是爱猫,而是害猫,才会遭到爱猫群体的广泛抵制。

  同样的道理,心理咨询行业的服务准则,头一条是不伤害(避免给来访者带来伤害)。泄露来访者的隐私,属于违反咨询伦理的行为。在这个线上团体督导的项目上,「来访者的隐私」相当于「共享猫咪」项目里的「猫的应激反应」,是必须被顾及到的要素。就跟猫咪难以被共享一样,在上万人参与的线上团体项目中,即使没有被盗录、公开传播的情况发生,无形中来访者的隐私被泄露的概率也是在大幅度的增加。

  相比之下,万人参与的线上团体督导形式是不是督导,这还是次要的硬伤。对于这点不展开说,除了这楼,今年3月份Top10心理咨询师事件被热议时,知乎有过讨论「如何看待壹点灵排名前十的咨询师被督导现场劝退?」里就有多人提及。

  还有个硬伤,薄利多销的定价策略,也给提供督导的大咖们带来负面影响。99元100场线上团体督导,部分督导师是业内最Top层面的大咖,每次几百元起、报名参加还要挤破头的大咖督导,轻易可以报名参加,每场价钱卖得比一瓶矿泉水都便宜,是能引发众人的火速报名和围观。看似很具商业竞争力,但要是把大咖们的个人形象视为品牌来维护的话,个别(或部分)产品的定价策略上几百倍的大幅度降价,可以直接导致品牌的贬值。加上培训内容给盗录、公开传播的情况,长此以往下去势必影响今后其他培训的定价和招生情况。参与的培训项目再闹出些负面新闻,那更是砸自己的招牌。

  一旦商业项目涉及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活物,出了这类状况后推出项目的个人、团队及机构,和参与项目的个人及团队,不可避免会被人们拷问在个人及商业利益牺牲掉了(潜在)服务对象的基本利益,从业的专业性等方面的问题。如同18年引起广泛热议的「顺风车事件」,当商业项目的运作难以确保(潜在)服务对象基本利益的时候,持续下去很难避免几方皆输的局面,及时止损方为上策。

  在这些事上,不愿再看到以部分来访者的健康、安危乃至生命,从业者的声誉和前途为代价,去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上一篇: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下一篇:最新税务系统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二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