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人逗小孩这件事情?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大人逗小孩是常见的事情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 今天在微博看到了这篇文章 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分割线-------------------------------------------------------恶心的大人

  我曾经不止一次明确地告诉我爸妈,以后我不出意外的话会选择丁克,因为我不觉得自己能教育好我的小孩,也不觉得自己能像我的父母那样为我的小孩提供一个无忧的经济支撑,从而让TA在一定程度上有底气可以不随波逐流,可以活得自我一点。当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还没有能力改变,或跳脱当前这个我厌恶的环境,如果我的小孩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会觉得痛心。

  当我说“这样的环境”时,我指的不只是糟糕的空气,糟糕的食物,糟糕的教育,糟糕的医疗,糟糕的交通,糟糕的文化,还尤其地特指普遍的大人们对于小孩子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总是在无形之中让我感受到强烈的反感和厌感,即对孩子的物化。

  前

  几天听到一件“好玩的事”,至少讲的那位长辈是这样对我形容的。她说起跟我同辈的一个女孩子小时候很好骗,女孩的舅舅骗她地上的羊屎是好吃的,然后那个女

  孩子真的吃进去了。这位长辈一边讲一边还做出模仿,笑得前俯后仰。我十分震惊,问:“她真的吃进去了?”这位长辈哈哈大笑起来:“肯定啊,她还小嘛那时

  候,不知道那是屎。”我在那一瞬间感到难以言喻的恶心和愤怒,却不能发作,只能扭开头盯着车窗外,继续忍受这位长辈喋喋不休的重复和笑声。

  再

  之前,我爸公司里有对夫妻,因为男方是入赘,工作也是女方解决的,所以那个男人在公司里总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弱势地位。他们有个三岁的小女儿,成天在公司里

  玩,成了大家争相逗弄的对象。而这些大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一种玩法,就是询问这个小女孩:“你是姓康(父姓)还是姓陈(母姓)啊?”小女孩在最开始都毫不犹

  豫地回答姓康,但这些大人们就会嬉皮笑脸地纠正她:“不对,你姓陈。”然后对着那个小女孩茫然的表情哄堂大笑。

  后

  来,他们竟然把小女孩训练到了这样一种地步,那就是母亲在场时,小女孩答姓陈,然后母亲跟着众人一起笑,父亲在场时,小女孩回答姓康,众人再次一起大笑,

  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女孩的父亲沉默地盯着自己手中的事情,装作不知道这背后是直接指向他的轻蔑。再后来,父亲在场时女孩也有时会回答自己姓陈,再后来

  女孩对这个问题做出越来越少的回应,对自己的父亲总是大声呵斥。

  我曾经直接介入,让他们不要再这样逗她了,这很没道理。但是这些大人们都嘻嘻笑着告诉我说都是开玩笑,有什么呢?

  “对啊,有什么呢?”“小孩子嘛,懂什么呢?”“就是这样才逗着好玩嘛,长大了谁还逗呢?”

  在

  这些人眼里,小孩子这种特殊的生物状态,是一种更高级一点的宠物,唯一的功能是供所有的大人们在他们身上找到一种智力与力量的优越感,并且以此来消遣,来

  寻欢作乐,用那些无意义的,充斥着恶趣味的话语去迷惑、去误导、去灌输,从小孩子的茫然、恐惧,以及无知中来提取欢声笑语,营造其乐融融的温馨气氛。

  对

  于那些直接的肢体暴力,我们总会义愤填膺,但是对于这样一种玩弄方式,我们却乐在其中,并且全民性的参与着,美其名曰逗小孩,实则是跟肢体暴力同样无耻又

  歹毒的伤害,即便我们为其包裹上一层又一层好听的笑声,好看的笑脸,热闹的气氛。但伤害就是伤害,不自知还耀武扬威冠之以“爱”的伤害更是卑鄙,且下贱。

  这样的伤害随处可见,“你更爱爸爸还是妈妈?”“警察叔叔来抓你了”“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妈妈生了弟弟就不爱你了”“你把你的玩具送给XX吧”……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所以在曾经看有一期《爸爸去哪儿》,田亮的女儿面对“你更爱爸爸还是更爱妈妈”的问题勃然大怒,反斥道:“你们不可以这样问!”时,

  我是真的不由得喜欢这个女孩,更敬重其父母在背后的正确教育。但很遗憾的是,更多的小孩子并没有得到这种观念的树立,依然被那些大人们无形的玩弄着,误导

  着。

  当

  然,不只是对于这些尚没有形成完整三观的小孩子,就算对于已经成人的“晚辈”,大人们也是从不肯放过的。因为在他们的眼中,“你们一辈子都是小孩”,他们

  热衷于在任何场合当着众人的面去无数遍重复谈论你多年前的糗事,无论你在不在场,如果你在场,更还要不断来逼迫你对此做出一个回应,然后哄然笑之,在他们

  一手营造的“亲情的热烈气氛”里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舒适与自我满足,而你,无论多窘迫,多反感,你都不能流露出丝毫的不满或怒气,否则你就是开不起玩笑,

  你就是斤斤计较,你就是不尊重长辈。这种集体聚集在一起来羞辱晚辈的风气不知道盛行于何时,传承自哪处,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坚固的传统,

  并且必将继续流传下去。

  其实我很讨厌小孩子,因为他们尖叫,哭闹,一把屎,一把尿。但是我也尊重着这样的阶段,因为他们以后会成长为我所预料不到的人,我之后的时代会是交给他们。我把他们当成讨厌的人,而不是好玩的狗。

  对于那些看见自己的孩子被玩弄而无动于衷,甚至帮腔伤害的父母,恳请你们稍微意识到一点你们为人父母的责任,如果做不到,请不要生育。而对于那些把小孩子当成一条好玩的会说话的狗来玩弄取乐的大人们,我祝愿你们拥有一个凄凉孤苦的晚年和一个求死不能的弥留之际。---------------------------------------------------分割线----------------------------------------------------------文章引自微博Sina Visitor System

  我奶奶说过,傻X才逗孩子,深以为然

  就今天,我父亲忽然打量了打量我,然后颇为遗憾地说:怎么都长这么大了,都不能逗着玩了。我直接瞪着他说:滚。 于是他又开始了“怎么还计较”“多大点事啊”“真是小孩心性”一边说,一边摇头,一边笑。 他口中说的“多大点事儿”,有些我至今想起来还想哭,有些根本就不愿想起来。但几乎所有的画面最后都定格在“我一个人在哭,一屋子大人在哈哈大笑”。 最让我接受不了的是,我跑去和妈妈述说的时候,她只是毫不在意地说【“大人们逗你玩呢”】。 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为什么连妈妈也这样”。 而就在刚才,父亲笑着和妈妈说了我的“过度反应”,妈妈又笑着安抚我说“他们逗你玩呢”。 我再一次感觉整个世界都灰暗了,于是来知乎上泡着。顺便倾诉一些连亲妈都不会听的东西。———我是发现手机不能用黑体于是用【】代替的分割线—————1.我至今最讨厌的一句话是“大人们逗你玩呢”没有之一,我每次听到这句话,不管当时有多开心,下一秒都笑不出来。我还记得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的不可置信和绝望,铺天盖地。2.我觉得伴随我这么多年的自卑是从我其中一个姑姑第一次从我手里抢走一个气球开始的,记得那次我歇斯底里的吼,发了疯似的闹腾,还拿了扫帚威胁她说“不还给我就打死你”,换来了一屋子大人的哈哈大笑。最后我哭了,她把气球还给了我。满屋子的大人都毫不在意地顺口安慰我,【他们全程都是笑着的】。3.比起其他受逗弄毒害的小孩来说,我觉得我更加倒霉,因为我的父亲是个逗小孩爱好者,其他人只要过年不去走亲戚就能逃过一劫,我却无处可逃,甚至连妈妈那里都不能得到庇护。每次他把我逼急了,我就用拳头打他,然后他就会说“小拳头打的真舒服”。4.从半块饼干到五毛零花钱,他总是致力于【在我得到什么而感到高兴的时候,把它抢走,然后看我愤怒、狂吼、歇斯底里】。我哭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我觉得【哭泣就是认输,就是在乞求对方把东西还给自己】。但他,或者他们,特别是一群大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总会有办法把我弄哭,然后哈哈大笑。【愤怒平息之后,更多的是挫败,无力,和耻辱】。5.每次妈妈看到父亲在逗我,都会漫不经心地说,别天天逗孩子,有时候还会微笑,好像这是多么温馨的家庭日常一样。有时还会制止我大喊大叫。每来一次就像是在提醒我一次【在这个世界上我从来就是一个人】。就像是一盆凉水,从头到脚。6.因为每次父亲向我走来的时候都拖着鞋板,发出响亮地“啪挞啪挞”的声音,然后用长治话来戏弄我,我想我现在极其厌恶大鞋板和长治话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7.有时候,妈妈会在晚上睡觉前对我说“爸爸妈妈爱你”或者“别怕,爸爸妈妈就在大卧室,你觉得怕了就叫我们”。我很喜欢这样的时光,但相比较于妈妈提供的那个选项,我更倾向于“锁上卧室门和窗户,然后在床边放一根分量足够的棍子”来让自己安心。或者说我把门锁上是想把所有人锁在外面,包括父母。这样我睡着的时候就【没人能进来,没人能伤害我,没人能夺走我的任何东西。只有这个时候我才能真正的放松】。8.时间久了,父亲发现不管怎么逗我,我都冷着一张脸,或是故意似笑非笑地看着他,于是怏怏说我长大了,不好玩了。我忍不住冷笑说“不能娱乐你真是抱歉了……”换来妈妈警告的一眼。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我终于把那扇卧室门,锁在了心上。9.现在妈妈经常和我讨论关于“我对父亲的态度”的问题,我至今不置可否,她说我就听着,听完一切保持原状。一般妈妈提出的我都会认真考虑,但就这点不行。10.我现在过年不会去走亲戚,大年初一就窝在家翻翻书玩玩手机。父亲对此很不理解。11.恩,说了这么多,心情也平静下来了,我该去自习了。我现在高二,还有一年半成年,在学校有几个很不错的朋友,虽然有些时候我有些莫名的神经过敏,但他们都不嫌弃我。我每天翻翻书,写写作业,满脑袋都是各种试题,下课去聊聊天,卖卖萌,打打乒乓球,我感觉自己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幸福过。我爱我的妈妈,真心喜欢我的朋友,也不是那么讨厌父亲,我甚至都开始喜欢我自己了,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真奇妙。12.我自习要迟到了。⊙▽⊙

  ——————————————————————

  现在2019年1月,距离写这个回答已经快三年了。这三年我经历了两年的重度抑郁,几度挣扎,现在临床治愈,在某一二本大学读心理学。

  说父母逗小孩是爱的表现的筒子们,现在我用自身的经历和学到的专业知识来说明一下。

  所谓好的事情,只有当动机和结果都是好的时候,这件事才是好的。

  无论父母是多爱一个孩子,他的行为的确给孩子造成了伤害是不争的事实。

  自尊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成分,自尊的六大结构是:

  1.生理上的安全感

  2.情感上的可靠感和稳定感

  3.自我认同感

  4.胜任感

  5.归属感

  6.意义感

  而那么几个“以爱之名”的嘲弄就摧毁了六大结构中的五个。

  有这些经历的人,你没有受到毁灭性的影响并不意味着这件事的负面影响不存在。更不意味着你可以把这种扭曲的沟通方式带给下一代。

  而被这些负面影响纠缠至今的人们,去找他们沟通吧。告诉他们你希望被尊重。告诉他们这种行为不论是不是有恶意或者出于爱,都让你觉得不舒服。如果他们嗤之以鼻的话,请直接告诉他们你很失望。

  告诉他们,你感谢他们的付出,但如果他们能尊重你的话会更好。

  如果还不行的话就再试几次。

  再不行的话就笑笑,离开,过自己的生活。

  愿你们别落到我这一境地。

  愿你们安好。

  ————————————————————

  现在20年9月,上知乎寻找教师资格证攻略的时候突然翻到了这个回答。

  一时间竟然想不起自己当年写这个回答时是什么状态了,里面提到的好多事也不会时不时被想起了。不过这算是好事,只有被治愈的创伤性记忆才会被暂且遗忘。

  只能说心理学专业救了我的人生。

  我在几个月前彻底断了药物的辅助,目前不用任何心理疗法也能凭借已经恢复的心理弹性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现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心理健康水准,甚至在人群中算是中等偏上。

  我终于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一个会自然而然地为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感到开心、无聊,甚至偶尔的悲伤、愤怒,而不用随时注意着自己的情绪并用疗法进行调整的普通人。

  这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如果不是偶尔看到这个回答我都完全没有意识到。

  我现在大概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目前也在一边向目标前进一边沿途享受生活。

  我现在和父亲的关系比之前大概要好一些,或许是因为我自身的心理获得了平衡,不需要从他那里获取支持和尊重了,自然也就没有了之前的向往、渴望、愤怒或抵触。

  家庭带来的影响的确会追随一生,很多伤害的确无法弥补,但并不是束手无策,如果有适当的帮助,人自身的心理恢复机能还是很强大的。

  但人格重建的过程回想起来着实漫长且不易。

  我这次更新是想说,即使一个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也可能在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需求的缺口,安抚痛苦与不安,找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希望永远都存在。

  但为什么非要孩子承担这个人格发育畸形、人格解构、人格重塑的过程呢?

  在岁月的进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出一个自信、健康、将生活的美好视为平常的孩子不好吗?

  这些还在笑着伤害孩子的父母们?

  ————————————————————

  现在离2021年还有两天,我来知乎搜教资面试的资料哈哈哈。

  距离上次更新过了三个月,这三个月内我和父亲的关系发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变化。想作为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和大家分享一下。

  起因是我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课上需要去准备一个以莎缇娅家庭治疗理论为基础的活动,有一个环节需要我去扮演一个与父母交谈时很冷漠的孩子。排练的时候我发现有同学很不擅长这个,但我很擅长。

  随机我意识到这个“擅长”反应出了一些我之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感谢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与父亲相处的模式。

  大概是小时候被父亲和我的相处模式影响,导致我对父亲形成了恐惧,虽然这种恐惧总是被厌恶所掩盖。对恐惧的压抑并不会让其消失。所以当我长大以后,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我就总是通过敌视,抵触和冷漠,来向他证明自己是强大的,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打压他在家中的权威的“父亲”角色,因为我害怕一旦他恢复到了家中的权威地位,或发现我不“冷漠且强大”,他就又会伤害我。

  潜意识中的思考方式的确就是如此的奇怪,幼稚,且真实。

  其实我明白,他已经不能也不会再夺走我的手里的吃的,玩具,或是任何东西。但对他的恐惧已经沉入进了我的潜意识中,在我的意识之外影响我的行为。

  这些年和父亲一直无法平和的沟通,其实直接原因并不在他,至少现在不是。

  当做完团体心理辅导之后,我给父亲打了一个视频电话。他看起来十分高兴,又很拘束,白发参杂在黑发里,一笑起来眼角都是皱纹。

  看起来像个为和孩子联系而高兴的普通父亲。

  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年来,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都定格在那个强大的,危险的,不可捉摸的,无法反抗的,能毫无理由的从我这里夺走任何东西的愉悦犯。

  这个形象一直刻在我的脑海中,以至于当我每次和他说话,就仿佛回到了那个随时可能会被夺走食物的,无力又恐惧的小孩身体里。

  立起全身的刺,虚张声势地恐吓父亲,试图阻止可能受到的伤害。

  没必要啦。我和自己说。

  仔细回想一下,比起之前来说,这两年他已经逐渐变得温和,也耐心了。

  我的父亲这些年也吃尽了苦头,他和孩子相处这么多年,因为年轻时候干的事,孩子直到上大学都没给他什么好脸色看。

  归根到底他是爱我的,我明白,我只是一直有压抑着的恐惧,所以不敢相信,也不敢原谅他。

  我也是爱他的,现在我终于能说出这句话了。

  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再互相伤害下去了。

  现在我放假在家,我的父亲在扶贫前线工作,(他在工作中是个值得敬佩的人),一个星期只有一天着家,每次他回来的时候家里的每一个人包括宠物狗都很开心。

  我想,接下来的每一天,我都会感激我和父亲做出的所有改变。

  做饭的时候他和我说,“现在感觉你有一种说不上来的从容啊。”

  那当然。

  我在家,在父亲的身边。

  这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

  当然从容了。

  自从母亲阴道里钻出来的第一天,我们就一直被“性侵”着 ,这句话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但这是一个普遍到所有人都已经忽视,甚至习以为常的事实。

  其实每个人小时候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猥亵,而那些爱你的叔叔阿姨把这种行为叫做“逗你玩呢”。

  

  中国很多大人对小孩子是毫无尊重的,他们对待孩子就像一个用来取悦自己的玩偶一样,完全忽视孩子的尊严和感受,叔叔阿姨觉得小孩子很可爱,所以弹你的JJ,掀你的裙子,熟或者不熟都可以抱起来随便亲亲,你还小,无法反抗,很多父母也觉得大家并无恶意,但很多孩子长大之后是保存着小时候这种被轻视被调侃不被尊重的记忆的,严重的会对人格产生不良影响。

  你小时候有被弹过jj吗?

  

  在广州日报2015年的一次报道中,有25%的被采访人认为,在中国,弹JJ是正常的逗小孩方式,只能算是开玩笑的范畴,但是只有4.6%的人,愿意自己的儿子被别人弹,但是身边有多少父母会对这样的行为进行阻止呢?

  “我是从小被弹JJ弹到大,我上边俩哥哥,他们说JJ要弹才能变的跟他们一样大,才会长毛(他们说男子汉的JJ才会长毛)。我的阴毛,一直到高二,才长出来!高一回家的时候我还被按在床上,弹!J!J!”

  “我弟弟出生的时候我已经上高中了,过年回家的时候一堆亲戚来我家,我弟1岁多,穿着开裆裤,露着小丁丁,谁过来都要玩一下。我第一反应是:这他妈不会发炎吗!?(作为一个处女座洁癖我从来不会让没洗手的人碰我,而且是刚在外边放完炮的人)我当时惊骇的问我妈,我小时候被这么摸过么?我妈白了我一眼:怎么可能?哪有摸女娃的?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庆幸自己是个姑娘”

  

  被长辈摸摸抱抱亲亲很正常啊,要是生来带着小阴茎,还会被摸一摸,长大点甚至还会被弹生殖器,很正常,这只是长辈对孩子的关爱。

  被迫穿着开裆裤,男生都露着小阴茎女孩露着小阴道满大街地跑,大人们一边视奸一边露出油腻的微笑,阴毛都没长出来呢,被人看看有什么所谓?

  去厕所或澡堂被异性长辈,带进一个充满赤裸裸异性躯体的环境,看着无数异性成年人的生殖器脱下自己的衣服,没问题,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

  试衣服的时候,一个小孩子害羞什么用什么试衣间,在众目魁魁面前,脱掉衣服换上就好了,方便啊,小孩子又不会吃亏!

  别踏马给我扯这些傻逼的说法了,孩子被打骂他们会哭,但是被性侵被猥亵他们却不会出声,是因为我们的这些傻逼家长们达成了一种默契,对性教育缄口不谈,孩子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性侵犯,甚至很多行为大人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是性侵犯。

  

  据女童保护组织统计,2016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件433起,受害人778人,平均每天曝光1.21起,然而这只是被发现而且媒体公开报道的,然而在我们的媒体环境下,那些没被发现,被发现了没被报道的又有多少呢?

  (数据来源:http://gongyi.ifeng.com/a/20170303/44550261_0.shtml)

  让我们来看看性教育做不是太好但起码有的美国2015年的数据,美国NCAND全年接到的疑似举报涉及3358000名儿童,最终由CPS(儿童保护服务)判定为儿童侵害行为的涉及683000名儿童,平均每天有超过160名儿童被性侵害,一年被侵害致死的儿童为1670名。

  (暂时没有找到16年的数据,只好用15年的来对比,数据来源:https://www.acf.hhs.gov/sites/default/files/cb/cm2015.pdf)

  中国的数据不及做了多年儿童性教育和社会监督的美国的百分之一,我们该拍手称快还是应该更加忧虑呢?如果我们看着这数据沾沾自喜,判定儿童性教育是没有卵用的话,我们的国家没救了,下一个被性侵犯的可能就是你我的孩子。

  其实需要接受“儿童性教育”的除了儿童,还有身边的大人

  同样是“女童保护”的报告中指出,在公开报道的案例中,熟人作案占总案件数量的近七成,从小受到性侵犯的儿童长大后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甚至人格扭曲,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案件都是源自大人们错误的性教育观念。

  “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这么小有个屁羞耻心”

  但聪明的家长们你们知道么,小孩在两岁就开始有性意识了,在两岁到五岁孩子性意识已经在向全面认识男女性征的方面发展,如果没有加以正确的基础的性教育,孩子可不会自己学会建立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我们可以原谅上一代中国家长对性避而不谈的态度,但是这种行为和观念都是具有遗传性的,回顾今年年初性教育课本因“尺度太大”被家长投诉并被校方收回事件,说明在这一代家长的认知中,告诉孩子什么是性和性行为仍然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性教育课本

  一边避开正确的性教育,一边放肆的弹小孩子的JJ,可以说是很猥亵很无耻了,上一代人错误的性观念已经遗传给了下一代人,现在继续在新一代的孩子身上延续,这是中国推进性教育过程中的又一次拉锯战。

  孩子身体在不停的发育,他们对自己身体和性别的疑问会越来越多,但是身边大人们掌握着错误的两性身体知识,我们自己不扭转意识不学习,拿什么教育孩子?

  如何正确的对儿童进行性教育?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掌握,不同的儿童性生理知识,对于年纪越小的孩子,不分男女,越要明确提高孩子的自我安全意识,网上有很多专业的性教育指导,或者父母可以向更专业的人士寻求帮助,这里我们再次强调几点。

  

  首先,作为父母和长辈一定要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性观念,重新学习正确的性知识,性教育宜早不宜晚,不要闭口不谈,并且从小尊重孩子,杜绝不合理的“中国式逗小孩儿”的行为。

  其次,要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了解简单的性别区分,要教会孩子识别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并且一定要对孩子不断强化,对隐私部位的感念认识,你不能去触摸别人的隐私部位,也不能让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

  身为父母要反复告诫孩子,身体的哪些部分是绝对不能被接触的,并且要反复强调,这些部位父母不在场上时,任何人都不可以碰触,老师,同学,亲戚都不可以。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建立孩子对父母保护能力的信任,一定要告诉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在外面被欺负了,不管发生什么,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如果不幸发生性侵,大家应该迅速报警。

  最后分享给大家一个公益电话,孩子性侵、家庭家暴这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打这个电话寻求帮助,青少年法律援助热线010-63835845 / 63913995。

  虽然我们自己是做公众号的,但从不敢把文章推给父母看

  因为我们玩得都是他们眼中,有伤风化不堪入目的亚文化

  公众号:529D实验室

  

  谢不邀。

  那天偶然看到一个抖音视频,一个妈妈带着三四岁的小朋友,站在副食店橱窗前,对着卤好的猪头肉、猪蹄、猪鼻子说:

  “你看,这就是小猪佩奇的鼻子,这个是他妈妈的鼻子,这个是他爸爸的,这个是他弟弟的,他们一家四口都被做成猪头肉啦。还有你看,这个是他妈妈的猪蹄,也被剁下来啦。”

  孩子瞪着橱窗不说话,脸上写满了惊恐。

  视频结束了,下一个视频自动开始。我很想钻进屏幕里,抱抱那个惊恐的孩子。

  在微博、知乎上,人们对这种“逗孩子”早就深恶痛绝,每年春节都会集中吐槽“熊亲戚”。一种最典型的逗法就是“妈妈不要你了”,然后孩子哇哇大哭,大人们就笑起来:“哎哟,这小孩怎么这么较真?”

  那些故意把孩子逗哭的大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要说他们不心疼孩子吗?也不一定,许多人其实很宠孩子,有好吃的都给孩子留着,孩子摔倒了他们也会冲上去扶。但是,他们似乎只在乎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感受置若罔闻。

  就像最近在一档综艺节目《少年说》里,几个中学生对父母说:“我最喜欢跳舞了,你怎么可以把我的舞蹈班停掉?”“我真的不喜欢苹果和牛奶,我能不能不吃这两样了?”“妈妈,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这样的对话真是令人绝望啊。

  孩子不明白父母为什么总是无视自己的感受,父母却觉得是孩子不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在他们看来,为了健康多吃苹果是应该的,为了学习放弃舞蹈课是合理的,把手办送给亲戚家的孩子也不过是举手之劳。

  他们觉得:“如果我是你,我就肯定会这么做。”

  意识到他人与我们不同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家庭治疗大师莫里·鲍文(Murray Bowen)将这种能力称为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

  一个自我分化程度较高的人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思想与自己不尽相同,并坦然接受这个事实。他们不会默认“你一定和我想的一样”,也不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异而烦恼。

  比如,一个人自己喜欢吃香菜,ta 无法理解那些讨厌香菜的人在吃香菜的时候产生了怎样的感受,但是 ta 能够尊重别人的感受,不去强迫别人吃香菜,这就是自我分化程度较高的体现。

  但是,一个自我分化不足的人会想:香菜多好吃啊,那些不吃香菜的人就是作吧?多吃几次就习惯了。

  自我分化不足的人需要借助他人的认可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因此他们无法忍受别人和自己不一样。为了消除这些不同,他们可能做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要么讨好别人,通过改变自己来寻求他人的认同;要么欺负别人,强迫他人服从、认同自己,甚至彻底否认别人,处处和别人对着干,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杠精”。

  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个故事,妈妈对孩子说“小猪佩奇被吃掉了”,她也许真的不知道孩子会那么在意,也许是想向孩子证明他喜欢小猪佩奇是“幼稚的”。总而言之,她不能理解孩子对动画片的喜欢,并且不能容忍孩子身上有这种她无法理解的地方。

  理解一个孩子,要说难也很难,要说容易也容易。

  难的部分在于,直到近几十年,发展心理学才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探索那些“幼稚”行为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一项著名的研究发现,孩子一般要到四岁以后才能分辨出电视中的事物不是真的。研究人员让孩子们观看录像,录像中有气球、爆米花、海浪等等,并且向他们提出问题,比如“如果我把手伸进去,我能抓一把爆米花来吃吗?”三岁的孩子只有三分之一能答对,而四岁的孩子答对的比例升到了近90%。

  而且,无论我们怎么努力,能够了解的只是少部分。哪怕是最出色的发展心理学家,也无法完全体会到作为一个孩子的体验。

  而容易的部分在于,我们其实不必完全体会孩子的认知,也能体会ta的心情。孩子往往把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我们只需要放下自己的种种预设,去观察他们的感受,便会知道他们害怕和妈妈分离,喜欢那些看起来很幼稚的贴纸和玩具,还会把小猪佩奇当成自己的好朋友。

  也就是说,一个体贴的爸爸/妈妈一定是自我分化程度相当高的,他们不会假设孩子和自己一样,因此能够看到孩子真实的感受;他们也不会强迫孩子和自己一样,因此能够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

  我们不必完全理解孩子为什么很在乎那些“看起来不重要”的东西,但是只需要知道孩子在乎的东西和我们不一样,并且尊重他们的在乎,这就够了。

  我不知道你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不过它一定和我的不一样,比我的更有趣。

  参考文献:

  Bowen, M. (1974). Towar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 one's family of origin. In Georgetown family symposium (Vol. 1, pp. 00-00).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John H. Flavell, Eleanor R. Flavell, Frances L. Green & Jon E. Korfmacher (1990) Do young children think of television images as pictures or real object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34:4, 399-419, DOI: 10.1080/08838159009386752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 「http://jdxinli.cn/2ukmmb」

  1

  生完孩子之后,世界还真有点不一样了,对于养孩子这件事,门槛实在太低了,养过孩子的可以在台上说个三天两夜,没养过孩子的男女老少,也可以上台发表几句的。

  孩子还在怀里的时候,就有人指点江山:

  八个月了母乳没营养了,可以断奶了!

  哎哟宝宝没穿鞋子啊,寒从脚起呀,赶紧穿上!

  小孩子穿纸尿裤影响以后的生育,早点脱了的好!

  天这么冷,才给宝宝穿这点衣服,快加几件吧!

  地上那么脏,你怎么给孩子在地上玩!

  大家的热情,真的好像一把火,燃遍了我整片沙漠。

  如果是日常溜娃的路人甲的话,随意应和几句也就应付过去了:啊风好大,我听不清楚你说什么,对对对,你说得对,我得去买菜了,拜拜了啊。

  最难挡的,是离自己比较近的人,亲戚或者家人。

  有一次,我女儿拿着一根筷子玩,当然我也能预测到有危险的,一直观察着。隔壁的那位姨妈,怀里抱着孙子,见状,马上拍案坐起,健步如飞地走到我耳边,一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样子警告我说:“不要给孩子玩筷子!会戳到眼镜,戳到鼻子的。”看这阵势,如果我不从了她,我立马变成了坑娃的娘。我也就不在她面前上演什么爱和自由的剧情了,顺势就从宝宝手里拿走了筷子。

  这下总行了吧,我想。

  于是我抱着孩子到屋外玩,在我走了十米之后,身后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我猛回头,是姨妈妈妈妈呀(哭),她抱着她那刚会说话的孙子碎步追上前,凑近我耳边:“我跟你说,不要给小孩玩筷子,筷子……”

  我左一步,她右一步得跟着,唠唠叨叨着重复的台词,围着我转了几圈才罢休。

  可是啊,这是我的娃,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难道你比我还了解我的娃?

  2

  等孩子大点了,落地走路,会开口说话了,就有人开始拿孩子来逗。

  前不久家族聚餐,聚会嘛,当然是有一些一年也没见几次面,见面也不如隔壁大妈熟络,走在大街也撞不上的亲戚。

  见了我孩子,手里也没糖,嘴里也喊不上名字,上来第一句话就是要抱抱要举高高。

  孩子当然是不愿意,那位亲戚硬要三番两次伸手过来,我就笑着跟孩子说:“宝宝,这位高高的叔叔是你的xxx,是你姐姐的爸爸,不过你没有跟他玩过,也很少见他,你还有点害羞是吧。”

  说完,这位亲戚也就忙活儿去了。

  第一回合平分秋色,

  但我感觉这灰太狼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女人的第六感是对的!

  眼看就要到酒席时间,我让孩子坐在椅子上,我拿着桌上的花生壳和糖果纸去扔,不过两三米路的时间,回过头来,正好看见那位亲戚站在我孩子身后,手一伸,二话没说就把我孩子举过他头顶。

  孩子也受到了一点惊吓,身体已经在反抗了,哭了两声,我走过去立马把孩子抱回来,孩子眼里有泪,死命抓着我的衣袖趴在我肩膀上。

  我慢慢安抚孩子,等她平静下来的时候,再不想接近那位亲戚。

  这位亲戚见我护着孩子,有点失趣,又转回头对我开炮:“哎呀,你平时是不是没带他出门玩,这么怕生的。”

  我当然要回答的:“哪有,我们每天户外运动至少3小时,还有很多小伙伴一起玩呢,对吧,宝贝,凯凯弟弟、玲玲妹妹、可乐弟弟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我当时真想现场开一堂课,课题就叫,想接近亲戚家没见过几次的小朋友,如何迅速博取他的喜爱和好感以求得抱抱?

  第二回合之后,我就认定,这位亲戚不是善茬。

  女人的第六感是对的!

  吃完饭,休息的时候,孩子们聚在一起在外头玩,三三两两,我在一旁看着,玩了一会儿就招呼他们吃水果。

  我离开去拿水果的时候,听到我们家孩子的哭声,我以为是孩子间的矛盾,等下我出门一看:

  彼时,他拿着他的外套拦着我孩子,不给她通过。那场景就像在斗牛一样,不同的,是他脸上的戏谑的表情。

  我见了非常生气,这会也没有好脸色看,我转过头,看着他,厉声说:“别逗孩子了!她都哭了!”

  老虎不发威,以为我是病猫!况且还是只母老虎。

  我把孩子抱走,

  心里骂了一句:“神经病!”

  他满脸堆笑着尴尬。

  3

  逗小孩这个主题我太熟悉了,可以说是耳濡目染许多年了。

  一些傻比大人,

  跟小孩说,你妈妈二胎生了小弟弟了,就不要你了,不爱你了,以后你东西都是小弟弟的了。

  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你是从大马路上捡回来的!不是你爸妈亲生的。

  这么粘妈妈,我要把你妈妈带走了啊!

  不怎么样的话,要把你小鸡鸡割掉!(最让人恼火的的一条!)

  不怎么样的话,警察叔叔就来抓你去坐牢,关在房子里面!

  你的小车真好看,我推走了哦!非要等小孩子哭哇哇才作休还甩一句真小气这种鬼话。

  这些话,对于一个234岁的小孩来说,从生理到心理,从安全感到物主所有权,从假设到恐吓,一说一个准。而这一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尚未健全,有着说一不二的赤城,有着一丝不苟的当真,一听一个信,能不哇哇大哭吗?

  什么是人性的恶,在一位老母亲看来,

  你认真请求他们停止这种无理的行为,他们又说,

  哎呀,你这小孩怎么一点都不经逗!

  小孩子逗逗才好玩的嘛?

  好啊,有本事你把我小孩逗得乐呵呵的啊,把小孩逗哭是怎么回事?对方辩友。

  把逗小孩哭,以小孩的痛苦为乐,你很开心吗?请上台大笑三十分钟。

  自己弱鸡无聊拿小孩子来刷存在感建立自己的高大形象吗?你怎么不在你老板面前挥斥方遒啊。你怎么不跟一个成年人玩这些游戏?你很清楚的,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你要是敢这样,迟早吃不了兜着走。

  你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找不到安全感和控制感,所以就来欺负一个说话不如你利索,力气没你大的两岁小孩,可真有你的!

  4

  说完小孩,骂完大人,我们再来聊聊小孩的父母。

  当自己的小孩被都得哇哇大哭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拿我自己开说吧,

  像我遇到上面那位亲戚,刚开始第一第二回合我也是比较怂的,这种有一点沾亲带故的人,对付起来还真挺难的,你委婉一点,人家听不懂,当你放p;你大声一点,人家就给你道德绑架,说你不友善。

  那我也是有原则的,我诲人不倦提醒你,你屡教不改次次犯,这样的人,难道我还留着过年吗?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丑话说在前头,掀桌子我也是有力气的!

  令我很疑惑的事情是,有的父母,并非如此。

  他们的小孩被逗哭了,也不问个子丑寅卯,不仅没有去安慰孩子,还跟着那些逗小孩的人一起傻缺,更甚的,再一次把小孩往外推。

  哎呀,叔叔是开玩笑的你不要当真。

  哎呀,逗一下你就哭了,你真爱哭。

  有什么好哭的,人家又没把你怎么样。

  这下好了,孩子哭的更起劲儿了,又或者孩子从放声大哭变成了忽上忽下的啜泣,满怀的委屈无人承接。

  孩子本来就很难受,想回过头到父母这里避避风,没想到得到的却是亲爸亲妈的亲补刀。

  作为小孩的最后一片安全基地,作为小孩子最重要的那个客体,他最信任最亲近最深爱的大人,一定要让他记得:

  等到孩子再大一点,有了自己的力量,面对这些傻缺的人,再教他一句统一回复:

上一篇:最新税务系统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二十篇)
下一篇:《巴黎最后的探戈》未删减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