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学杂志】19例儿童白塞病样8号染色体三体临床特征分析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作者:赵婉雯1,刘海梅2,张天誉3,杨思睿1,孙利2,宋红梅3

  单位: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童风湿免疫过敏科,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风湿科,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

  通信作者:杨思睿,孙利,宋红梅

  基金项目:吉林省财政厅卫生人才专项基金 (3D5214507428)

  文章来源:协和医学杂志, 2023,14(2):299-305.

  

  8号染色体三体(T8)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由于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期染色体分离错误或三体自救所致,多见于髓系恶性血液病尤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

  T8首次报道于1971年[1],1984年范先阁等[2]发现了1例T8引起脑发育不全的病例,此为T8在国内的首次报道;1999年日本学者Nawata首次报道了1例具有白塞病(BD)表现(临床表现为口腔与生殖器溃疡、皮疹、反复发热)的T8病例,并认为T8与BD具有一定关联[3]。

  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以反复口腔、生殖器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随病情反复发作,可累及眼、皮肤、神经等多个器官/系统,常发生于20~40岁成人。目前,呈BD样表现的T8(T8-BD)患儿仍较少。

  本文基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诊治T8-B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对此类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包括两部分,其一为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T8-BD患儿。

  纳入标准:(1)BD诊断标准符合国际共识[4],即满足以下6项中的任意3项:①复发性阿弗他口炎:每年至少发作3次;②生殖器溃疡:常伴瘢痕;③皮肤病变:坏死性毛囊炎、痤疮、结节性红斑;④眼部症状: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⑤神经系统表现:孤立性头痛除外;⑥血管表现: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动脉瘤;

  (2)T8的诊断标准:通过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骨髓核型分析或测序法(高通量测序法)进行基因/染色体畸变检测证实存在3条8号染色体。排除标准:年龄>18岁。

  同时,以“Beh?et's disease”“Beh?et's syndrome”“Beh?et's disease-like syndrome”及“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trisomy 8”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以“白塞病”“白塞综合征”“白塞病样综合征”和“8号染色体”“骨髓异常增生”“染色体异常”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期限为1978年3月年至2022年10月。筛选文献中符合条件的T8-BD患儿。

  本研究已通过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K013-001),并豁免患儿及其监护人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住院病历或文献收集所有T8-BD患儿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1)一般资料:性别、起病年龄(BD症状出现时的年龄)、诊断方式、确诊BD/T8/恶性血液病时的年龄等;(2)症状与体征:如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皮肤病变、血管病变、消化系统症状等;(3)发育情况:如特殊面容、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关节畸形等;(4)辅助检查:如血细胞、炎症指标、免疫球蛋白、补体、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等;(5)治疗药物:免疫抑制剂、恶性血液病治疗情况;(6)预后:生存或死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或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共纳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T8-BD患儿6例。

  诊断方式: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3例(图1),骨髓核型分析1例,高通量测序法进行基因/染色体畸变检测2例。5例反复出现口腔外阴溃疡,4例合并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包括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例为肠道BD,2例以周期热样表现起病,1例合并手指畸形和银屑病。

  

  图1 1例T8-BD患儿(病例4)染色体核型分析图

  T8:8号染色体三体;BD:白塞病

  血液学指标:白细胞中位数为6.4×109/L[范围:(5.3~12.87)×109/L],血红蛋白中位数为112 g/L(范围:65~166 g/L),血小板中位数为120×109/L[范围:(35~364)×109/L],C反应蛋白(CRP)中位数为22.69 mg/L(范围:7.4~130 mg/L),红细胞沉降率(ESR)中位数为35 mm/h(范围:28~70 mm/h)。

  经检索共获得154篇T8-BD相关文献,阅读全文后,共10篇文献中的研究对象为儿童(T8-BD患儿13例)。13例患儿均以口腔或外阴溃疡起病,8例同时伴发热,7例出现胃肠道病变;合并恶性血液病10例,其中8例合并MDS,2例合并AML。

  结合本文报道及文献检索结果,共发现19例T8-BD患儿。其中男性4例,女性15例;中位起病年龄为8岁(范围:0~16岁)。

  (1)临床症状与体征:口腔溃疡18例(94.7%),外阴溃疡11例(57.9%);发热11例(57.9%),有周期热样表现4例[1例既往被拟诊为周期热综合征(病例2)];有皮肤病变7例(36.8%),其中结节性红斑3例、脱屑样皮损2例(其中1例为银屑病)、下肢溃疡1例、不详1例;有关节症状3例(15.8%);合并血液系统疾病14例(73.7%),包括MDS 10例、AML 3例、AA 2例;存在消化道病变9例(47.4%),主要症状为腹痛或腹泻(7例),其中1例接受选择性回盲部切除和回肠造口术,术后结肠镜检查未见肠溃疡复发(病例13);脑脊液压力升高1例(5.3%,病例3);静脉血栓2例(10.5%);14例提及眼部表现的患者中仅1例出现双侧葡萄膜炎(病例19)。

  (2)发育异常:发育迟缓5例(26.3%),关节畸形3例(15.8%),特殊面容1例(5.3%)。

  (3)辅助检查:血细胞减少11例(57.9%);CRP升高11例(57.9%);ESR升高9例(47.4%)。对于免疫表型,ANA异常2例;补体升高2例,免疫球蛋白升高3例。

  (4)治疗: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11例(57.9%),采用传统免疫抑制剂治疗9例(47.4%),采用生物制剂、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各6例(31.6%),接受化学药物治疗3例(15.8%)。

  (5)预后:截至2022年10月,本文报道6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范围:3~81个月),文献检索的13例患儿缺乏随访时间信息。

  19例患儿共死亡4例,均合并恶性血液病,其中由于肿瘤晚期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因感染死亡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由于感染死亡2例。19例T8-BD患儿的详细临床资料见表1[5-14]。

  表1 19例T8-BD患儿临床特征

  3 讨论

  早期识别BD患儿可能存在的T8对于疾病管理十分重要,目前T8-BD患儿临床特征相关研究仍较匮乏。本研究在多中心病例基础上,结合文献复习,对19例T8-B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患儿多为女童(78.9%),最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口腔溃疡(94.7%)、外阴溃疡(57.9%)、发热(57.9%);患儿常合并恶性血液病(73.7%)、消化道病变(47.4%)、皮肤病变(36.8%)、发育异常(36.8%)。

  血液学检查示炎症指标升高,包括CRP升高11例(57.9%)、ESR升高9例(47.4%)。治疗方面,以糖皮质激素治疗(57.9%)、传统免疫抑制剂治疗(47.4%)为主,合并血液恶性者可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方面,19例患儿中,死亡4例(21.1%)均为合并恶性血液病者。

  T8的核型为47,XX/XY,+8,可分为完全型和嵌合型。完全型T8是由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期间错误分离导致,具有高度危险性,常在孕早期发生流产或胚胎停育,故存活者绝大多数为嵌合型患者。嵌合型T8为合子后错误,正常核型的胎儿出现染色体分离错误或三体自救所致,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50 000~1:25 000,男性多于女性[15]。

  T8导致的发育异常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常见畸形包括特殊面容(如前额隆起、眼距宽等)、智力及发育迟缓、先天性心脏病、泌尿系统发育异常(如肾脏发育不良、尿道下裂或隐睾)、颜面部畸形(如唇腭裂)、骨骼及四肢发育异常(如肘后旋受限、髌骨缺失、手指及脚趾畸形,可伴肌张力减退)等[16]。患儿的表型由正常至畸变具有高度临床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暂未明确染色体嵌合比例与表型严重性是否存在相关性。

  由于8号染色体上存在调控免疫和炎性反应基因,该染色体表达异常可导致白细胞介素(IL)-1β、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反复高水平炎症因子刺激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并促进其产生活性氧,从而导致了BD发生与发展。由于染色体分析并非BD的常规检查项目,因此易导致T8未被检出。

  此外,T8患儿常合并恶性血液病,且血液病患儿最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即为T8,有报道认为血液疾病恶性细胞可能是由三体细胞群发展而来[17],这可能揭示了T8增加骨髓恶性肿瘤疾病患病风险的原因。

  目前,T8、恶性血液病、BD的内在关联性尚未完全明确。已证实,BD可先于MDS出现,T8是MDS继发BD样表现的危险因素[18],且无T8的BD病例亦可继发MDS[19]。

  针对我国成人的研究显示[20],T8-BD常见的表现依次为口腔溃疡、外阴溃疡、肠道溃疡、皮疹、针刺反应阳性、关节炎;且相较于单纯BD患者,T8-BD中女性更多见,更易出现肠道溃疡和MDS,但其眼部病变相对少见,血红蛋白水平亦更低。

  另一项报道比较了合并不同疾病T8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发现[19],相较于BD合并MDS患者,T8合并BD-MDS者更易出现回盲部受累,而食管病变少见。

  目前,儿童BD合并T8的病例多为个案报道,尚缺少大宗病例研究。本研究基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6例T8-BD患儿的病历资料及文献检索结果,对此类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结果显示19例T8-BD患儿中,女性更常见(78.9%),与马海芬等[20]报道的成人T8-BD病例中女性更常见结果相一致(77.3%)。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为口腔溃疡(94.7%)、外阴溃疡(57.9%)、发热(57.9%)、消化道疾病(47.4%)、皮肤病变(36.8%)、关节病变(15.8%)、静脉血栓(10.5%)、脑脊液压力增高(5.3%)、眼部病变(5.3%),亦与成人症状[20]基本一致。

  此外,4例患儿具有周期性发热史。我国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总结了145例不明原因发热儿童的染色体检测结果,发现8例存在染色体异常,其中2例为T8,此2例患儿均表现为周期性发热并阿弗他口炎,其中1例存在手指屈曲畸形[21]。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病例中亦发现1例存在手指屈曲畸形,伴深掌纹(图2),这与T8所致的骨骼及四肢发育异常相关。

  图2 病例1双手大体观

  A. 双手屈曲畸形;B. 双手掌纹深

  有报道提出,T8-BD患者肠道溃疡的内镜下表现不同于典型的巨大椭圆形穿孔溃疡[22],可见弥漫性黏膜水肿伴脓性分泌物,组织学检查示非特异性炎症。本研究对19例T8-BD患儿统计后发现,9例存在消化道病变,主要为溃疡,以回盲部和结肠受累居多,但上消化道亦可受累。8.7%~66.2%的BD患儿存在眼部病变[23],但T8-BD患儿出现眼部病较少见(本文仅检索到1例),表现为双眼角膜后沉淀物,右眼虹膜-晶状体粘连,左眼瞳孔闭锁[14]。

  19例T8-BD患儿中,14例合并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其中以MDS最常见(10例),进一步验证了DB、T8、MDS的密切关系,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究。对于BD患儿,临床需重视对T8的识别,当患儿存在不典型表现,如周期热、发育异常、特殊面容、关节畸形、内镜下肠道病变不典型或有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迹象时,应考虑合并T8的可能性。

  对于BD合并T8起病时的炎症和免疫表型描述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尚无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现有报道多提示为非特异炎症改变。本研究19例T8-BD患儿中,CRP升高11例,ESR升高9例,亦提示呈非特异炎症改变。对于免疫表型,2例ANA异常,2例补体升高,3例免疫球蛋白升高,提示适应性免疫可能在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具体机制及其与固有免疫的关联性尚不明确,不排除是由于T8通过异常的抗原呈递、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异常或T细胞与B细胞相互作用等多种机制引起了免疫失调,进而诱发BD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需强调的是,若T8-BD患儿存在ANA阳性且合并血细胞减少、发热、口腔溃疡,可能被误诊为其他结缔组织病,进一步明确ANA的抗原类型、补体水平,系统评估皮肤、血液、关节、肾脏等多脏器症状、体征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对于T8-BD患儿的治疗及临床管理方面,目前尚缺乏可供参考的指南,多根据临床和免疫学表型采取免疫抑制疗法,通常在常规 BD 治疗的基础上调整剂量或合用生物制剂。由于儿童T8-BD相关的文献资料相对匮乏,其远期预后尚不得知,但从本文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与T8的持续存在可长期对机体免疫学及造血功能产生影响有关。

  此类患儿单独予以传统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早期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为疾病的完全控制提供了可能性,但亦应综合考虑供受体情况及移植后并发症。本研究病例1和病例2均未合并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其对免疫抑制剂的反应均较理想,4例死亡病例均合并恶性血液病,亦提示此类患儿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

  4 小结与展望

  综上,T8-BD患儿以女童多见,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口腔溃疡、外阴溃疡、发热,可合并消化道病变、皮肤病变、恶性血液病、发育异常,但亦有部分患儿起病时伴有其他不典型表现,临床医生应注意识别。整体来看,T8-BD患儿预后尚可,但合并恶性血液病者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差,死亡风险增高。虽然目前尚无根治T8的方法,但对其患儿的预后评估十分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当儿科医生对BD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存在疑问时,或可将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纳入进一步评估,以识别是否存在T8。此外,对于T8-BD患儿,若在随访过程中出现恶性血液病的迹象,应及时转诊或行多学科讨论,以尽可能减少诊断和治疗延迟,最大程度改善患儿预后。

  本文编辑:董哲

  参考文献

  [1]de Grouchy J, Turleau C, Léonard C. Study by fluorescence of a trisomy C mosaic, probably 8: 46,XY-47,XY,?8+[J]. Ann Genet, 1971, 14: 69-72.

  [2]范先阁, 赵云华, 赵素, 等. 8三体嵌合体综合征一例报告[J].中华医学杂志,1984, 64: 331.

  [3]Nawata R, Shinohara K, Takahashi T, et al. Refractory anemia with trisomy-8 complicated by Beh?et's disease with elevated level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J]. Rinsho Ketsueki, 1999, 40: 1100-1104.

  [4]Koné-Paut I, Shahram F, Darce-Bello M, et al.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paediatric Beh?et's disease from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PEDBD[J]. Ann Rheum Dis, 2016, 75: 958-964.

  [5]Thachil JV, Salim R, Field A, et al.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with trisomy 8 associated with Beh?et syndrome: an immunologic link to a karyotypic abnormality[J]. Pediatr Blood Cancer, 2008, 50: 649-651.

  [6]Shigemura T, Agematsu K, Yamazaki T, et al. A case of Beh?et'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involving trisomy 8 and a gain-of-function mutation in SHP-2[J]. Rheumatology (Oxford), 2011, 50: 1342-1344.

  [7]Kanamitsu K, Shimada A, Nishiuchi R, et al. Pediatric intestinal Beh?et disease complicated by myeloid malignancies[J]. Int J Hematol, 2017, 105: 377-382.

  [8]Yanir AD, Krauss A, Stein J, et al. Pediatric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with inflammatory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genetics, treatment, and outcome[J]. Pediatr Blood Cancer, 2021, 68: e29138.

  [9]Asano T, Sato S, Furuya MY, et al. Intestinal Beh?et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accompanying trisomy 8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abdominal surgery followed by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 case report[J]. Medicine (Baltimore), 2019, 98: e17979.

  [10]黄新翔, 王来芳, 王立, 等. 贝赫切特综合征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4, 8: 289-293.

  [11]李辛, 程青, 丁宇, 等. 47,XXX/48,XXX,+8合并贝赫切特综合征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临床儿科杂志,2017, 35: 355-358.

  [12]张萌, 田昕, 李凡, 等. 白塞病合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22, 27: 53-54,57.

  [13]Becker K, Fitzgerald O, Green AJ, et al. Constitutional trisomy 8 and Beh?et syndrome[J]. Am J Med Genet A, 2009, 149A: 982-986.

  [14]Mora P, Avellis FO, Zavota L, et al. Beh?et'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trisomy 8 in a young Italian girl--a case report[J]. Clin Exp Rheumatol, 2008, 26: 706.

  [15]Riccardi VM. Trisomy 8: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70 patients[J]. Birth Defects Orig Artic Ser, 1977, 13: 171-184.

  [16]Udayakumar AM, Al-Kindy A. Constitutional trisomy 8 mosaicism syndrome: case report and review[J]. J Pediatr Genet, 2013, 2: 197-201.

  [17]Hasle H, Clausen N, Pedersen B, et al.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in a child with constitutional trisomy 8 mosaicism and normal phenotype[J]. Cancer Genet Cytogenet, 1995, 79: 79-81.

  [18]Kimura S, Kuroda J, Akaogi T, et al. Trisomy 8 involved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s a risk factor for intestinal ulcers and thrombosis-Beh?et's syndrome[J]. Leuk Lymphoma, 2001, 42: 115-121.

  [19]Liu Z, Yang C, Bai X,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Beh?et's disease-like syndrome an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with and without trisomy 8[J]. Semin Arthritis Rheum, 2022, 55: 152039.

  [20]马海芬, 申艳, 罗丹, 等. 白塞病合并8号染色体三体22例分析及文献复习[J].复旦学报(医学版)2021, 48: 457-462.

  [21]Sun B, Yang M, Hou J, et al.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related to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in a Chinese pediatric coh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Orphanet J Rare Dis, 2022, 17: 292.

  [22]Tanaka H, Shimizu N, Tougasaki E, 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by azacitidine therapy of intestinal Beh?et'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J]. Int J Hematol, 2013, 97: 520-524.

  [23]Gezgin Yildirim D, Bakkalog ?lu SA, Hasanreisog lu M, et al. Disease activity and outcomes in juvenile Beh?et's disease: 10 years' experience of a single centre[J]. Clin Exp Rheumatol, 2020, 127: 105-111.

  作者贡献

  赵婉雯、刘海梅、张天誉负责收集临床资料、初步分析资料,完成初稿撰写;杨思睿、孙利、宋红梅负责审阅、分析临床资料,稿件审校、修订。

  第一作者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赵婉雯

  医学硕士在读。2021年考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师从杨思睿教授,主要研究儿童风湿免疫过敏专业相关疾病。

  通信作者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杨思睿 教授

  儿童风湿免疫过敏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儿童过敏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亚太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分会常委,吉林省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免疫学组组长。从事儿童免疫与过敏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发表SCI论文40余篇。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孙 利 教授

  风湿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风湿科和肾脏科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病专业学组委员兼秘书,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免疫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结合协会儿童风湿学组副组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儿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风湿免疫专家委员会委员,泛华东地区儿童SLE专病联盟组长。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和院级基金数项,并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国内、外期刊杂志专业文章70余篇,SCI收录16篇(第一或通信)。荣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十佳医务青年”“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带教老师”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等称号。

  研究方向:儿童SLE的发病机制,单基因狼疮,儿童SLE精准诊治和慢病管理等。

  北京协和医院

  宋红梅 教授

  儿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委员会常委、免疫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委员会风湿免疫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儿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委、风湿免疫学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合理用药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医药教育儿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中华儿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Clinical Nephrology 等杂志的编委和审稿专家。研究方向为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主持或参加多项科研基金,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170余篇。

   编辑 丨刘洋 赵娜

   审校 丨李娜 李玉乐 董哲 李慧文

   监制 丨吴文铭

  

  《协和医学杂志》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引用,但需取得本平台授权。如您对文章内容及版权存疑,请发送邮件至medj@pumch.cn,我们会与您及时沟通处理。图文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科普内容仅用于大众健康知识普及,读者切勿作为个体诊疗根据,自行处置,以免延误治疗。治病就医相关需求请于北京协和医院APP线上或线下就诊。

  

  点击「阅读原文」

上一篇:99%的人都被这200道文史题难住了,快来看看你能答对几道。。。。。
下一篇:协会倡议不为16岁以下用户提供直播,抖音等50余平台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