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课堂5 | 上善若水,向上向善——记吴瑾菁老师《伦理学》课堂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原标题:最美课堂5 | 上善若水,向上向善——记吴瑾菁老师《伦理学》课堂

  编者按: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师大园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恪守师德献教育,一片丹心铸师魂;他们勤耕不辍默奉献,戮力同心育英才;他们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2022年是师大“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为进一步更好地呈现师大教育改革成果, 官微推出“最美课堂”系列报道,将镜头转向课堂,从你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你心仪的“最美课堂”。只要是课程中有你印象深刻的地方,都可以记录下来,期待看见你眼中不一样的师大课堂。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道德’是复杂的。《吕氏春秋》卷十四中有句话是这样讲的:‘能全肢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说明人类的活动是要遵循这些‘规律’和‘规则’的。‘道’包含着规律、必然道路、合理、方法等意思,可以说‘道’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的。”

  在上《伦理学》第一节课的导言时,吴瑾菁老师用几句话就向我们说明了“道”与“德”之间的密切关联。道德的研究是复杂的,但吴老师信手拈来的诗句和温文儒雅的风度,消除了我原以为伦理学高深莫测的畏难心理。

  春风化雨,诲人不倦

  #1

  初入课堂,吴瑾菁老师就向我们阐述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这是我们学习《伦理学》首先要了解的。伦理学以人类的道德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如“善与恶”、“人类的幸福”、“人类的行为”等。“道德”听起来仿佛有些空而大,我不禁对伦理学有了一个复杂难懂的初印象,但吴老师的课却是别样的精彩。

  在讲授“道德良心”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吴瑾菁老师先抛出了“你们如何理解良心”这个问题,这个熟悉但又无法说出其定义的问题让我们眉头紧锁。带着这个问题,吴瑾菁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伦理学史上关于良心的争议:在中国,孟子把良心看作“仁义之心”,为“天之所予我者”;荀子把良心看作“物使之然”;朱熹把良心看作“天理良心”。而在西方,奥古斯丁把人的良心说成是神谕,是上帝的声音;费尔巴哈认为“良心是我自身中的他我”;亚当?斯密和沙甫慈伯里把人的良心说成是先天的情感。中国与西方关于“良心”的思想由远及近的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随后,吴瑾菁老师再向我们给出了“良心是人们对他人和社会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这一定义。这些争议的思想很多都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知识储备当中,在此基础上理解“良心”定义的难度就大大下降。

  除此之外,吴瑾菁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讲课方式也令我记忆深刻。为了拉进师生的距离,吴瑾菁老师喜欢走下讲台,在讲课的过程中和我们进行眼神的交流,对我们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肯定。吴瑾菁老师讲课的语速不急不缓,如同涓涓细流般淌进你的耳朵,让人很舒服地去接收这些知识。

  #2

  博古通今,墨香流远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吴瑾菁老师一首信口拈来的诗句把我们带回了那个从野蛮状态转变到文明状态的《诗经》时期。在一句句诗词中,我对这一人类过渡时期的伦理生活图景有了更多的感悟。我听见一个因操心劳作导致容颜衰老,而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发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沉痛劝诫;我看见一幅“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的桑园晚归图;我还体会到被压迫的奴隶阶级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的强烈不满。

  

  吴瑾菁老师身上的书卷气息可以极轻易地把人带入到她的精神世界中去。“《尚书·舜典》中有云:‘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史记·五帝本纪》中讲到:‘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论语·学而》中子夏有云:‘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在讲授到相对于西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人伦关系更为重视这一知识点时,吴老师一连吟出三首古语,令我们印象十分深刻,也让我们对一些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课上课下,书里书外

  #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实践角度进行伦理学研究,不仅是伦理学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们对伦理学学科和伦理学研究者提出的实际需求。在劳动实践中,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个人利益的从属性、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形成追求至善的美好生活观念。为了更好地用实际行动培养爱国情怀,吴瑾菁老师带领我们前往重庆市沙坪坝区、渝中区等地,深入了解红岩故事,学习红岩精神,凝聚爱国力量。在《挺进报》旧址的学习过程中,吴瑾菁老师向我们耐心讲述了陈然同志(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中成岗的原型)在十分艰难的政治环境和工作环境中印刷《挺进报》的革命历史,以及他在狱中留下的那一首著名的《我的“自白”书》。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大《挺进报》的影响,共产党人甚至冒险把《挺进报》送到国民党官员的桌子上,对敌人展开攻心战。他们通过邮局将《挺进报》直接向国民党军、警、宪、特的机关寄发,同时依靠地下秘密交通员对一些必须要警告的反动人物直接投送。我们在赞叹其谋划巧妙的同时又不禁为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而感动。但我们也难免感到痛惜,革命者的过分英勇无畏,令他们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吴老师却从另外的角度向我们解释道,当时身处国统区的革命者们没有像上海等地的革命者一样拥有丰富的经验,这群年轻的革命者们眼看着就要迎来革命的成功,他们的“激动”和一些我们现在看来“过激”的行为其实是能让人理解的,危难时刻能为国家做出哪怕一点贡献都是我们中国人都会义无反顾的。吴老师带着我们用“大历史观”的角度理解革命者的故事,同时也 勉励我们要多听多看,用耳朵倾听,用眼睛发现,用内心感悟。

  劳动是培植善根、涵养伦理德性的土壤,在《挺进报》旧址,我们还同老师一起研墨,印刷了《我的“自白”书》,切身领悟到了革命先辈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印刷报纸的艰辛和他们为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甘于奉献的革命热情,在劳动实践中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深刻体会。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吴瑾菁老师不留余力、孜孜不倦地指导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在课外的日常生活中,吴老师也会亲身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如黑夜里的灯塔照亮我们正确前进的方向。可以说,吴老师不仅是我们学业上的良师,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益友。

  

  吴瑾菁老师的《伦理学》课堂,不仅在教室里,也在书本外。“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良者,本然之善也”,“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凡斯种种,都让我们跳脱教条式的书本,在吴老师营造出的诗情画意般的意境里,感悟到古卷中的伦理道德。希望每一个师大学子都能够来到吴老师的《伦理学》课堂, 在伦理知识的学习中正确区分是非善恶,感受伦理学的独特魅力!

  ?? 点击下列图片,查看往期精彩 ??

  大通社-新媒体中心

  投稿人 |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生 张宇婷

  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孙宇瑶

  编辑 | 李欣悦(实习)

  值班编辑 | 曹涵

  责任编辑 | 刘依然

  审核 | 刘小明 万森林 钟雪艳

  我知道你 在看哟

  

  责任编辑:

上一篇:出海美利坚 不可忽视的未成年人法律红线
下一篇:【平和人物】我所理解的教师的正确“思维方式”——小学部方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