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2017 年 12 月 29 日开播的《黑镜》第四季?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如题,先占坑,根据预告片放出来的次序,这一季六集分别讲的是:Crocodile,一个在未来,记忆不再是个人隐私,而是可以通过高科技窥探的故事;Arkangel,讲的是一个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接受了一项特殊的实验的故事;Hang the DJ,在未来,高科技系统可以自动帮人匹配你心中的那个她/他,但一切事出有因,难以预料;USS Callister,一个看似星际迷航,但带有诸多黑色喜剧元素的故事;Metal Head,黑白色调,风格诡异,讲述一个女人在野外探险被莫名追杀的故事;Black Museum,由三个故事组成,由主人公的视角讲述了暗含在高科技背后的悲剧

  ————————————————————————我是分割线

  官方已经公布剧集顺序了:1.USS Callister 2.Arkangel 3.Crocodile 4.Hang the DJ 5.Metal Head 6. Black Museum

  《黑镜》第4季是披着科幻剧外皮的大型公益广告,倡导我们健康生活。

  第1集又名《少吃点外卖,对身体没好处的》

  第2集又名《安安心心睡觉,少玩电子产品》

  第3集又名《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以及 《前任是傻逼》

  第4集又名《谈恋爱真他妈费劲》

  第5集又名《提倡文明养犬,共建和谐家园》

  第6集又名《走路不要看手机》以及《空调吹多了有害健康》。

  这一集很《黑镜》: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危害。

  沉浸式体验的概念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现在也一直在研发当中,说不定未来真的可以实现让意识进入游戏。

  科幻片的魅力之一在于,这些科学假想很可能会成为现实,但你无法预测具体需要多长时间,可能是10年,100年,甚至1000年。

  男主角德利可以收集他人的DNA,然后创造一个数码版的Ta,放在电脑里的单机游戏中。而在这个游戏里,男主就是上帝。

  尤其是德利在现实生活受到挫折,通过在游戏中虐人来发泄苦闷的剧情太贴近生活了。我们也经常有在游戏中虐人,只不过我们虐的是电脑,德利虐的是有接近真人的AI。

  制造人们的数码克隆人的剧情让我联想到《黑镜:圣诞特别篇》,除了第1集之外,本季的第4集《DJ下台》、第6集《黑色博物馆》也使用了这种想法。

  我还联想到了刘慈欣完成于1989年的科幻小说《中国2185》,讲述有人收集6位死者的DNA,并将他们复活在电脑中的故事,其中一位死者正是伟大领袖。由于题材太敏感,该书至今未发表,不过在网上可以搜到。

  除了科技、沉浸式体验之外,本集的另一个主题就是人性、人权、伦理。

  数码克隆人具有记忆、感觉、思维,除了没有生殖器外,和真人没什么两样,毕竟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是游戏中的数码克隆人。

  更为重要的是,数码克隆人连死亡的权利都没有,活着比死了更痛苦。

  德利奴役、玩弄、压迫数码克隆人的行为当然是侵犯人权的,而他的行为最终也遭到了报应。

  如果深究的话,数码克隆人反抗的手段是有bug的,但因为剧情需要,有bug是必然的。编剧必须要让数码克隆人有反抗的余地,要不然后面就没法拍了。

  本以为以《黑镜》的风格,剧情会黑化到底,结局是数码克隆人费尽心思还是没能逃脱,还是只能继续接受德利的奴役。

  结果最后数码克隆人重获自由,德利自食其果。

  要是他不吃外卖,说不定就不会产生这样的后果。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吃外卖有害健康。

  这一集同样很《黑镜》: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危害。

  自从手机普及之后,家人的沟通就减少了。

  这一集的母亲使用“大天使”之后,她和女儿的沟通更少了。

  大天使让母亲变得很省事,很偷懒,她不教育女儿什么是暴力、血液、性爱、狗叫等等,选择了封闭女儿的思维。

  其实古人早就总结出了经验:鲧用“堵”的方式治水最终失败,禹用“疏”的方式治水取得成功。

  女儿因为什么都不懂,再加上好奇,选择了自残。事实证明,那些少儿不宜的东西,还是应该教育多于禁止,至少让孩子知道那是什么东西、至少有辨别的能力。

  而长大后,母亲监控女儿的做法就更引人深思了。

  本集并没有批判大天使,也没有支持大天使,而是既说了大天使的缺点,也说了大天使的优点,结果交由观众自己判断。

  母亲看到女儿啪啪啪的画面,是侵犯她的隐私;而母亲看到女儿吸毒,是得到了补救的机会。

  如果没有大天使,母亲可能根本无法知道女儿吸毒的事,但是母亲再次使用了“堵”,而不是“疏”。

  她得知女儿吸毒,没有和女儿沟通,而是强迫女儿的男友莱恩离开女儿,才使得事情进一步恶化。

  换言之,大天使是一种工具,就像是一把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关键看你怎么用它。

  不得不说导演和编剧的水平还是相当高超,把大天使的优劣都拍了出来,观众支持它也有道理,反对它也有道理。

  反方可以说,大天使就像偷看日记一般,是侵犯孩子的隐私,比如可能看到孩子啪啪啪。

  正方可以说,大天使让父母有机会阻止孩子做违法乱纪的事,或者在做过之后补救。

  当然,大天使再有用,可能也比不上父母和孩子沟通有用。

  还是那句话: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危害。

  只要是目击者,就必须配合调查,还必须配合探员用追忆器获取记忆,好处是可以还原案件的经过,这种技术类似《黑镜》第1季第3集《你的全部历史》。

  我想起以前有人问过:为什么拐卖儿童不判死刑?

  原因是,如果拐卖儿童是死刑,拐卖犯在事情败露后,会觉得既然杀人和拐卖都是死刑,留着儿童就容易被抓住,但是杀死儿童并毁尸灭迹可能就不会被抓住,所以就会选择杀害儿童,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同样的道理,追忆器的发明使得罪犯会为了逃脱而杀死所有目击者,导致更多人死亡。

  女主角杀小孩肯定是不对的,但这集的重点并非是杀害小孩,而是追忆器导致她多杀了三个原本她不会杀的人。

  而且真人查看记忆也算是侵犯隐私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说出去;让机器人查看记忆就更危险了,万一机器人产生思想怎么办?

  总的来说,结局警方用一只仓鼠抓住女主角的剧情还是很赞的。

  这一集结局非常出乎意料,前45分钟都很普通,甚至很想吐槽,毕竟很难遇到真爱,但是不是真爱也要啪啪啪,情侣没促成几对,反倒促成了一群炮友。感觉这根本不是相亲软件,而是约炮软件。

  结果,最后5分钟猝不及防带来反转。

  题材有点类似《楚门的世界》,而中间也有很多地方暗示观众这是虚拟世界。

  女主总是只能打出四个水漂是最有力的暗示,而其它的不管是有保安,还是有围墙,还是外面的世界都不能说明这是虚拟世界,顶多是类似《饥饿游戏》《移动迷宫》《分歧者》的反乌托邦世界。

  原来,男主和女主是在模拟恋爱,有1000对他们的数码克隆人在虚拟世界中恋爱,最终有998对选择了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来,所以是99.8%的匹配率。

  感觉这种想法可以拍成很多个故事,不仅仅可以模拟恋爱,可以模拟任何事情,比如战争、游戏等。

  这一集有点抽象,和前几集相比不够直白。

  我个人的理解是,人们发明了电子狗来代替真狗,但后来电子狗产生了思维,开始反过来猎杀人类。

  这一集太精彩了,一波三折,层层递进。

  第一个展览品是可以让医生感受到别人的感觉,后来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别人的痛觉会让医生产生快感,导致医生一步步变成了怪物。不得不说这黑科技实在太可怕了。

  第二个展览品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先是可以提取意识,再到可以设置意识的权限,最后还可以把意识植入毛绒玩具,比第一个展览品更可怕,让我联想到《黑镜:圣诞特别篇》。

  第三个展览品是镇宅之宝,将数码版的死刑犯制作成全息投影。

  折磨死刑犯的行为,让我联想到《黑镜》第2季第2集《白熊》。

  虽然死刑犯杀了人,但是人们就有权利随意折磨他吗?死刑已经是对他的惩罚了,就没有必要让他在死刑之后继续受到折磨。

  而电击死刑犯之后赠送的纪念品是最可怕的,死刑犯真正的意识将在其中永久经受折磨,比《黑镜:圣诞特别篇》还恐怖。

  可怕的不是死刑,可怕的是重复一万年的生不如死。

  在男主角面前,杨永信善良得像是雷锋。

  关于最后一集彩蛋部分,提出了一个脑洞大开但也很有可能的假设,可以冲淡本季科技创新不足的劣势。

  花了一天时间,断断续续把《黑镜》第四季看完了,个人认为比第三季要好些,并且有几集表现非常亮眼。

  本季有几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更多采取了以女性为主的视角,使得故事看上去更加知性、细腻,还有,几乎每一集里出现的科技,都能在前三季里找到相似的影子,但故事的表述形式、内核和主旨却截然不同,给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体验。

  我在前几天的回顾预热帖里曾说过“每集《黑镜》都构建了一个近未来科技背景的独立故事,来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对于人性、社会、政治、道德、公序的影响,积极友善的同时更可能带来撕裂毁坏…”

  读者“鱼雷鲨”提出了更精准的补充:技术是显而易见的,其本质是媒介(媒体),有人类感官的地方就一定有人心等着被连接(被收买),技术是实现“围观”这个目标的工具,用来聚焦一切被媒介带动的欲望,“黑镜”指的就是屏幕。

  这一点在第四季里变得更为明显。

  专栏快捷传送门:陆冠均(opllx):《黑镜》S4E1“卡利斯特号飞船”:现实的未知PK虚拟的权力陆冠均(opllx):《黑镜》S4E2“方舟天使”:注定会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陆冠均(opllx):《黑镜》S4E3“鳄鱼”:没有灰色地带的黑白世界陆冠均(opllx):《黑镜》S4E4“绞死DJ”:这颗糖真的那么甜吗?陆冠均(opllx):《黑镜》S4E5“金属头”:当眼前只剩绝望的时候陆冠均(opllx):《黑镜》S4E6“黑色博物馆”:永远欲求不满才是人类

  这是本季最具娱乐性的一集。

  不光是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来回切换的差异,里面展现出来的技术和桥段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沉浸式体验游戏,像极了S3E2《游戏测试》,个人意识能在服务器里生存,S3E4《圣朱尼佩洛》既视感,就连最后娜内特敲诈自己都很有S3E3《黑函之舞》的调调……

  男主罗伯特·戴利,在《太空舰队》的世界中是智勇双全的船长,举手投足都带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质。

  但这只是在他开发的游戏《无限》里而已,现实中,戴利则是个存在感极低且不受尊重的高级程序员。

  在生活里谨小慎微、低眉顺眼没关系,戴利只需在游戏中享受到无上的权力便足够慰藉且满足了。

  作为卡利斯特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戴利在一手缔造了“无限”宇宙世界的同时,手上还掌握着一套为他自己特供的“私人定制版”。

  在这个版本中,所有环境都是独立的,其他人侦测不到也无法删除戴利的自定义代码。

  简单来说,“造物主”戴利可以在这个世界里为所欲为。

  他以使唤手下的数字克隆体为乐——他们都是公司里的同事,被戴利窃取了DNA而特制出来,在现实中戴利对他们多少都有些怨忿,但敢怒不敢言,只能在游戏里变本加厉地找回来。

  所以,对戴利来说,这儿是说一不二的天堂;对船员们来说,这里却是无法醒来、无法逃离的噩梦。

  在自创的虚拟世界里,任何行为都不受法律道德的约束,因此,戴利为了“降服”这些拥有真人感情、意志、思想的数字克隆体,无所不用其极:为了让第一个来到这儿的沃顿屈服,他可以当对方的面杀死他的儿子汤米。

  如此扭曲、极端的镇压手段,在一开始就为戴利的世界定下了独裁且残酷的基调。

  不少人会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戴利的阴暗和变态都是被现实中的欺辱与蔑视逼出来的——然而我觉得主要问题更多出在戴利自己身上。

  堂堂巨型游戏公司的CTO,几乎和CEO沃顿平起平坐的超然地位,“无限”世界的缔造者,偶尔还有小迷妹来表达敬仰之情,怎么看都不能和loser联系起来……

  然而,聪明绝顶的戴利就是硬生生把一手天胡好牌打烂,活成了一个人见人轻的失败者。

  新人兼粉丝娜内特把戴利当成了公司老板,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可公司里人人都不把他当老板看,没人尊敬他。

  大家理由各不相同,例如沙妮亚就因为戴利曾盯着自己看开骂,把他当成了自闭又古怪的奇葩or色鬼(不善言表的同学应该能理解这种感受)。

  戴利有着大把大把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境遇,就比如与娜内特相处,很明显她是冲自己才来卡利斯特公司的,尽管现在只是技术上的迷妹,可他只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多制造一些话题和互动,就能带来一个朋友甚至女友,戴利甚至都不必做出多大改变。

  然而他却对别人在自己背后嚼舌头的言行装聋作哑,还把娜内特绑进了游戏找存在感……自作孽,不可活。

  即便不提公司里的是非曲直,戴利在生活里也谈不上友善讨喜,外卖小哥在圣诞夜拼命赶时间送来披萨,他不给小费也不道谢,只当是别人搞错了一边吃披萨沾沾自喜,一边把人拒之门外满带嫌弃。

  而且再想想,那些被戴利拉进游戏里支配玩弄的人,所作所为其实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前台妹子伊莲娜对自己冷淡(她对谁都冷淡),实习生帕克拿错了三明治(他仍然在实习),程序员杜达尼写错代码(还不许犯错么),同事沙妮亚骂了自己(谁让你盯得人家发毛)等等。

  就算是利用自己、打压自己的合伙人沃顿,戴利的确有足够理由记恨他,可当虚拟沃顿向自己道歉时,戴利还是情不自禁地听进去了……

  哪儿有什么深仇大恨,都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解开的疙瘩,有些矛盾甚至连摩擦都算不上,单纯只是戴利的内心压抑到扭曲变形了乱作怪而已。

  所以说,戴利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比想象中更容易,但他是怎么做的?

  现实中有好印象但不敢再主动搭话的妹子,直接扫进游戏里拿上帝的身份用强。

  在没有真正冒险的宇宙中制造一场场人为的“冒险”,所有人都只是陪伴自己玩RPG的玩偶和弄臣,他们存在的意义,便是满足自己一次又一次拙劣而又虚假的意淫。

  而且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戴利还是一个从没谈过恋爱更没做过爱的骨灰级死宅+处男。

  证据有不少,明明在游戏里可以满足自己各种龌龊下流的想法,戴利却仍旧固执地坚持着接吻不伸舌头的原则,还不给所有(女性)船员设计生殖器,想亲娜内特被扇了一耳光,第一反应是不知所措。

  也许你会说,不伸舌头是忠于《太空舰队》巨作,不给生殖器是防止船员乱搞,姑息娜内特是因为对她有意思……

  可是,看看他被娜内特色诱进水中一起嬉戏前后的表现……承认吧,戴利就是个未经人事的雏儿。

  我不太懂心理学理论,但设身处地来讲,多少还是能理解戴利的性格和想法,他这样的人,从小到大更多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当然会向往现实世界中的交流和情欲,但他更看重最后的结果和快感,以至于会恐惧、厌烦去实现它们的过程。

  戴利只想要结果,所以他只会以粗暴的权力去镇压惩治忤逆,哪怕忤逆原本就是粗暴权力带来的。

  回到《黑镜》的主题上,其实戴利(和我们所有人)的问题是:去改变现实而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与虚拟世界里掌控一切的必然性自带的诱惑,究竟该如何选择。

  实际上,沃顿一直在给戴利“提示”:你连自己的手下都要低三下四征求意见?拿出点领导的气势来!(就像我命令你一样)

  想受到别人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当然,如果戴利真能明白这点,或者能做到这点,也就没有之前那么多问题了……

  如今已有无数人在网络游戏里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戴利亲自设计的“无限”宇宙更把这种感观体验放大了无数倍,相比起现实生活中莫须有的失败,还是选择游戏里唾手可得的“成功”更舒服啊……

  戴利所欠缺的只是一丝勇气,这一缕勇气外加一份聪慧恰好娜内特具备了,而她的特殊性也正是击败戴利的关键,不得不说,被“自己最害怕与最得意的品质”打败,对戴利来说真是一种莫名的讽刺。

  除了上述那个“现实VS虚拟”的主题外,本集还有个不明显的隐喻(也可能是我多心)。

  众人击败戴利的时候正好是平安夜,按照公司安排,接下去他们将会有10天的假期。

  而娜内特等人的行动不但解除了戴利的控制权,恢复了在“无限”宇宙中的自由,还意外把戴利困在了他自制的“流氓宇宙”里。

  考虑到戴利单身狗的身份,以及在熟人和陌生人眼中都“生人勿近”的形象,还有平安夜当天刚刚完成的游戏更新……

  很可能半个月(或更久)过去,别人都不会发现他的失踪,而以他这样的状态,等被发现时非死即瘫的可能性极高。我也会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虽说虐待数码克隆人不犯法,但他的心态和作为并不值得同情。

  重点在于,戴利这位“上帝”消失后,理论上,冲到联网游戏中的卡利斯特号飞船,以新船长娜内特的聪明才智,以沃顿等人长期被虐出来的经验和技能,再加上24小时在线的永久时间优势……我放佛看到了“无限”宇宙世界中未来不久会出现一队传说级的终极玩家。

  (还有个小彩蛋,男主演员杰西·普莱蒙是《绝命毒师》里的陶德,而结尾出现的玩家明显是“小粉”杰西·平克曼——亚伦·保尔的声音。)

  这是否也在暗示:造物主真正的功能和功绩在于创造、开辟而非统治、操纵,真正能为一个世界带来辉煌和奇迹的,应当是追寻造物主足迹和初衷的后来者?

  这是我感觉最沉重的一集。

  倒不是说此集的技术有多新颖、手法有多巧妙,相反,这集从很多方面来看都显得乏善可陈,之所以说“沉重”,是因为它切中了当代人抚养教育孩子的焦虑感。

  想想生活里的见闻吧,家庭中、教室里都开始出现摄像头,定位孩子的电子产品日新月异……这哪儿是《黑镜》啊,这分明是现实。

  在自己拥有孩子之前,我们无法真正体会为人父母的感受(自家闺女一岁多了,活动能力和破坏力见涨,每天都能给人新的“惊喜”,不能让她脱离视线成为了长辈们的共识),所以剧中萨姆布瑞尔女士患得患失的心情,许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观念的剧变,“少子化”(乃至丁克)已经成了愈演愈烈的趋势(虽然还不是主流),面对自己仅有(无可替代)的孩子,每位家长都会倾注所有的心血和感情。

  更要命的是,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这股风潮,上一辈人往往会对年轻人的婚恋观、生育观、教育观嗤之以鼻,这种矛盾很难调和。

  所以,“方舟天使”的故事不仅在欧美国家“有市场”,甚至在天朝都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

  这时候,突然告诉家长有这样一种技术,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看管、保护孩子,就算有人能意识到它存在的隐患,我相信仍然会有许多人难以抗拒它。

  不必对人性有信心(永远也不要有信心),多数家长们没有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古今中外,真正能把孩子当做独立个体的父母少之又少,毕竟“少不更事”的婴孩还不具备独立人格,家长作为监护人有全权处理的责任和义务……萨拉在不知不觉中,就被迫植入了将会伴随她一生的梦魇。

  这是此集最令人绝望的地方:由于技术的不可逆特性,母女俩的悲剧从一开始便已经注定。

  或许在孩子年幼时,“方舟天使”技术利大于弊,能对孩子的位置、生命体征、视觉信号一目了然,家长还可以设定屏蔽内容,能和孩子亲密互动(把孩子当“玩具”玩的都懂- -)……

  但放在孩子整个生命成长过程中,它的弊端和害处绝对比预想的更严重。

  萨拉虽然躲过了各种外界不安因素的侵扰,但随着年龄渐长,她受到的全方位保护使她越来越像一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巨婴”,她看不到外公被伤病折磨的痛苦,母亲伤心欲绝的悲哀——因为她一直在快乐成长。

  《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中,人的大脑里有五种情绪,除了快乐之外,忧伤、愤怒、厌恶、害怕都属于负面情绪——事实上,人类负面情绪的种类要远多于正面情绪,它们让人更强大并生存下去,缺乏它们的淬炼,人迟早会出问题。

  萨拉人生的前些年一直是无忧无虑且纯净无暇的,而真实的世界并非如此,她越长大、越懂事,这种可笑的屏蔽保护就越会刺激、挤压她的神经——毕竟她连“发怒”都没有过。

  我想到了多年前曾经红极一时但如今已没多少人提起的养育观念:无菌育儿。毕竟太干净的环境无法提高身体免疫力,适当接触少量细菌能让孩子更强壮。

  事实上,在故事中“方舟天使计划”没有被推广,不仅在欧洲遭禁,现存的也会被叫停,它的副作用有目共睹……因此,萨拉就是小白鼠。

  明白事态严重性的萨姆布瑞尔只能停止使用“父母监视器”,强迫让萨拉开始接触正常环境,哪怕一开始有明显的“戒断反应”也得硬着头皮挺下去。

  对于明面上外界威胁的恐惧,只需时间和耐心就能抹去了。

  比如萨拉从小就很害怕的狗狗,“掩耳盗铃”式的保护确实让她在幼时避免了大量骚扰。

  代价是萨拉在8、9岁再次见到狗时,她依然会像3、4岁的孩子那般手足无措。

  不过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尤其是对方无法真正伤害到自己,并且每天都不得不面对的练习之下……

  当萨拉15岁时,她甚至能和狗狗成为朋友,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练胆。

  真正的祸根,其实是萨拉从小就被埋下的名曰“好奇心”的种子,这是她的“心理残疾”。我们常说“三岁看老”,可萨拉从三岁开始就已经看不到很多东西了,她会对真实世界抱以多么强烈的神往?

  答案是非常、非常、非常渴望。

  如果她从小对身边的危险和黄暴信息有一个缓慢的认识过程,那么她很可能会像其他女生那样,对男生手中的限制级视频敬而远之,而不完全是天真好奇。

  所以在被“解禁”后,萨拉找上坏小子崔克来作为自己的“启蒙老师”是偶然中的必然。

  因为在萨拉眼中,崔克懂得最多“限制级”东西,而崔克也很负责任地做起了补课老师,一开始就从高级教程学起——看黄片,血腥暴力电影,恐怖分子处决视频……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萨拉渴望尽快补上进度,尽管在崔克的帮助下她很快追了上来,但这会给她一种错觉:成年人的世界就是那样。

  正常人都会有一个性觉醒、性启蒙、性幻想、性接触的过程,所以我们多少能够区分A片与一般做爱的差异,但在这一块上,萨拉是缺失的——于是,萨拉在初尝禁果时就展现出了老司机的风范。

  倘若萨拉的问题仅仅如此,那对崔克来说兴许还能是件性福的事儿……

  但“方舟天使”造成的隐患,真正可怕之处在于“远高于常人的渴望,缺乏相应的约束和警醒”,简单来说,就是萨拉根本不知道怕。

  崔克虽然是个坏男孩,但他的成长历程至少保证了他在运毒的同时还能保有一些底线,而萨拉却缺乏这样的顾忌,她前一天才刚刚破了处,后一天就开始对毒品产生兴趣了……

  无论是浮夸的初体验,还是吸粉的欲望,都是萨拉空白期留下的后遗症,这是她命里注定的“揠苗助长”。

  萨拉曲折的成长轨迹只是半出悲剧,另外半出得由母亲萨姆布瑞尔配合才能补完。

  其实这一半原本可以避免,就像心理医生说的:你无法移除植入物,但可以丢掉父母监视器,问题就解决了。

  ……但我之前说了,许多时候家长没去满足自己的窥私欲,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不能。

  这就像开启潘多拉魔盒的开关就放在自己的手边,只要人的欲念还存在,就迟早会有打开它的那一天。

  萨姆布瑞尔有口难言的苦处在于,她根本不敢向女儿坦言自己还保留着父母监视器的事实,因为这违背了母女之间的承诺,她只能在暗地里默默“守护”女儿。

  再说了,只要能达成目的,过程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之前那么多年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

  在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下,萨姆布瑞尔一直在悄悄驱除女儿身边的不安定因素,警告崔克如此,给萨拉吃避孕药亦如此……可她不能也不敢和女儿谈心。

  教育、训导的过程通常是为了达成相应的结果,但有的时候,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或者说,教导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的一部分。

  缺少了这个“过程”,一旦泡沫被戳破,任何过激反应都有可能发生。

  坦白讲,母女俩之间这种情况能有好几种情景发展可能,小概率还能有happy ending,剧里选择了最极端、最悲伤的一种……可必须承认,它也是结局之一。

  这场悲剧,在萨拉三岁那年看动画片的时刻就已经发生了。

  更令人绝望的是:当萨拉痛打母亲、离家出走后,萨姆布瑞尔醒来冲出屋子想寻找女儿时,她根本找不到切实有效能和女儿沟通交流的经验和办法,她只有手上那台损坏了的家长监视器,没了“方舟天使”,她什么都做不到。

  人人都渴望捷径,然而教育没有捷径……这便是此集抛出来的最大问题,就算人人都明白捷径的缺陷,但谁能够保证人人都可以抵挡住捷径的诱惑呢?

  话说回来,有些观众对此集并不太感冒,我细想了下,原因有不少:比如里面的科技并无多少新意,无缝监控像极了S1E3《你的全部历史》,而瘆人的屏蔽功能也有《白色圣诞》的痕迹;而且这个故事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结局不会有太大的意外或反转,也就谈不上有惊喜……

  因此,单就客观素质而言,第二集略显平庸,可如果你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共鸣,那它就是第四季最好的故事之一。

  这是我看得最紧张的一集。

  即便刨去故事主题,仅以情绪气氛的营造渲染来说,它都称得上是本季之最,而在这样冷峻的镜头语言下,故事也变得更为引人入胜。

  本集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理论上可以消除谎言的世界。

  实现这一理想的工具是被称为“取证器”的记忆挖掘器,剧中已把这项技术应用到了保险理赔领域,通过提取当事人和其他目击者的一系列记忆,保险公司就能构建、还原案件的完整经过。

  这么厉害的技术显然已经出现有些年头了,毕竟都已拓展到了商用民用上。

  而且从前一年开始,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接受机器“调查取证”已经是法律要求了,如果对方不配合,保险公司可以报警。

  毕竟,如果一个人没犯法或者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又何必惧怕被提取记忆呢?至于在此过程中顺便泄露一些隐私,也是完全能承受的副作用。

  说到隐私,在此集的世界中大概很难保证了,因为保险公司的斯麦拉能够通过面部识别系统迅速、轻松地找到目标,就不知道这种系统有多普及了…… 上一篇:江苏一酒吧招未满18岁在校女生当气氛宝贝,接纳未成年人消费,这样处罚是否太轻?
下一篇:怎么改善成年人驼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