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飞:《形式与政治》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什么是建筑的“形式”?

  “形式”首先指一个三维的空间存在或空间设置或环境,它包括人对此的视觉体验以及由此展开的与视觉文化(绘画、摄影、电影等)的各种关系,也包括这个三维空间的物的形态及各种与此相关的物质形态问题如风格、样式、设计理论等,也包括此三维空间体系中水平展开的空间布局及其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布局中所承载的审美体验、文化活动、日常生活和社会政治组织及其运行。

  伊萨克 · 牛顿爵士纪念碑设计,布雷, 1784 年。来源和授权:法国国家图书馆。

  孟加拉国民议会大厦,路易斯·康

  由于人的使用和参与,这个空间形式必然包涵了人的活动的一切,尤其是经验的、具体的、日常的、“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活动的内容,以及这些活动的物质的和抽象的形式。

  昌迪加尔议会大厦

  潘登威尔模范监狱(伦敦, 1842)平面图。源于:埃 文 斯,《 品 德 的 编 造》, 350 页(Robin Evans,The Fabrication of Virtue: English Prison Architectur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350,fig. 183).

  而政治在此指庞大又细微的权力的关系、组织和运行,及其在国家政府、社会机构和广大社会各等级和各集团之中和之间展开的方方面面。

  柯布西耶与尼赫鲁在昌迪加尔

  杰奎琳·肯尼迪听贝聿铭陈述

  这种权力组织和运行体系及其思想,与某个建筑空间体系的设计和使用的关系,可以是领导的、支持的、中立的、不支持的、对立的,也可以是模糊的、矛盾的、不确定的。

  形式与政治之间存在何种联系?

  当我们漫步于苏州古典园林,我们或许会被戏剧性的空间变幻和富于联想的文字题词所折服,感叹其审美体验的丰富、文化意境的深远;

  但是,当我们阅读到园林宅院当时主人在官场上的处境和跌宕,以及在精英社会中的来来往往,我们会被园林建筑的社会政治背景所吸引,认识到背后社会现实的一面。

  苏州留园,明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

  走进辉煌的紫禁城,我们会被这组恢宏建筑群的色彩、轮廓、尺度、节奏、空间韵律、严格而富有变化的格局形态所折服,感叹设计的审美把握、精神气概和庄严神圣;

  清末北京城中心:自北向南鸟瞰。源自: Wulf Diether Graf zu Castell,Chinaflug (Berlin: Atlantis-Verlag,1938), p27.

  但是,当我们被提醒,这是一座皇帝的居所,是宫廷最高权力的运行场所,其运行涵盖复杂的对宫廷、政府、国家、疆土的管理时,同样,我们也开始注意到这个富有美学价值和符号体系的建筑群体的政治问题。

  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在紫禁城的屋顶

  建筑设计学科的整体话语,倾向于形式至上或形式主义。尽管如此,依然有一批研究进入了政治社会领域中。在这些建筑政治问题的探讨中,有个别研究,思考了“形式”(文化、艺术、风格、空间等)与“政治”(权力关系)的关系,并自觉强调两者在方法论上的平等,即不先验地决定文化形式和政治社会现实之间的某一方的主导,由此打开政治研究的领域,使其开放而灵活。

  在福柯的影响下,拉毕诺和莱特就是这样进入研究的,其论述强调两者的平等,注重“形式”,及由此带来的潜在的创造性、文化性、微观性和物体性。但是,就整体而言,上述建筑政治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政治至上或政治决定论的。

  比如,很有影响的塔夫里的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主义建筑批判,就是政治(政治经济)决定论的,形式和设计完全被置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之中和之下;

  又比如,比较有影响的关于“奇观”建筑的研究,也把设计或形式问题置于或者归划在政治经济动力之下,其结论封闭、压抑、无望,抹去了创造的开放性,以及文化与政治、形式与政治关系的不确定性。

  关于“明星建筑师”的讨论,也是如此。在德波(Guy Debord)和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理论影响下,文化、艺术、形式,完全成为意识形态,成为政治经济力量的工具;这种判断或许大致正确,但不完全正确,不能完全反应人类生活整体的多维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

  在政治社会学领域中,在文化进入的大趋势下,目前的研究也需要继续推进,采用文化形式和政治社会等同重要的方法或视野,使政治社会学进一步贴近微观世界和人文生活世界,接近对“人”的整体理解。

  那么,有没有一种新的视野

  把形式(文化)和政治

  放在同一个平台上

  做一个水平的、横向的、开放的、没有先验设定的

  没有任何决定论的考察和研究

  

  《形式与政治》

  Forms and Politics

  朱剑飞/著

  朱剑飞: 天津大学学士,伦敦大学博士;墨尔本大学副教授、博导;

  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主要关注明清北京政治空间,近现当代中国建筑,建筑理论的对话,世界背景下的中国建筑,古今中国建筑的连续性等课题;应邀在世界各地演讲,场所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伦敦AA建筑联盟、皇家艺术院(伦敦),及欧洲、北美、亚洲和中国各院校;已出版七十余篇论文,刊登在国内和国外如AA Files、Journal of Architecture、Harvard Design Magazine等学术期刊上;已出版《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现代中国建筑》(2004,2009年)两本英文专著,也主编了中文文集《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2009年)。

  目录

  形式与政治:建筑研究的一种方法

  一、空间与权力”

  1. 天朝沙场:清代紫禁城的政治空间构架

  2. 边沁,福柯,韩非:明清北京政治空间的跨文化讨论

  3. 福柯:机构与微观空间

  4. 希利尔:空间句法与空间分析

  5. 埃文斯与马库斯:作为机构的建筑

  二、权威、形态、视野

  6. 明清北京:城市空间体验的美学构架

  7. 雍正七年(1729):线性透视,近代化的一个起点

  8. 民族形式:政权、史学、图像

  9. 埃文斯在1978 年:在社会空间和视觉投影之间

  三、设计与批评

  10. 批判与后批判:中国与西方

  11. 作为全球工地的中国:批判、后批判和新伦理

  12. 二十片高地:建筑风格流变扫描(1910 年代 —2010 年代)

  13. 中国设计院宣言

  14. 一种设计实践形式的独特意义

  15. 理性批判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从康德到塔夫里

  四、国家的形式与伦理

  16. 明清北京研究三结论:社会地理,政治建筑,象征构图

  17. 万物:大而多元的构架

  18. 中国城市:政治与认识的大尺度

  19. 帝国的符号帝国:中华文化中的大尺度与国家伦理

  20. 本雅明与郎西埃:艺术与政治

  本书的二十篇文章按其涉及的主要问题,收集在四个部分中;每部分的文章,其关系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从不同角度回答或讨论有关主要问题。每个部分,都有关注中国的研究和聚焦西方理论的论述;两者的关系是水平的、横向的、平等的,两者互相比照、互相辩论;它们不构成垂直的“应用”或“推理”关系。

  探讨权力与空间关系的第一部分,包括两篇明清北京的研究和三篇理论方法的论述。 第一篇(1)“天朝沙场”研究了宫殿内部的权力关系及其空间构成,涉及到常规和暴力政治,以及世俗礼仪和神圣祭祀等方面;第二篇(2),“边沁、福柯、韩非”, 同时考虑了内部和外部的权力关系,即内向的三角权力关系和外向的不对称关系,也比较了欧洲和中国国家权力理性化路径的不同。后三篇(3、 4、 5)论述 介绍并分析关于机构中的空间政治和政治空间的理论。

  探讨权威、形态、视野互动关系的第二部分,包括三篇历史研究和一篇理论研讨。第一篇(6)讨论明清北京城市形态中政治要求和审美体验的叠合,及此中的审美体验和空间设计形式。第二篇(7)研究清朝早中期在特定政治背景下西洋线性透视法的引入和由此带来的“视觉飞跃” 。第三篇(8)研究共和国第一个十年的首都建筑和城市设计;

  第三部分,关注设计实践和设计批评。这里的六篇文章研究中国现当代建筑设计生产的机制和思想,涉及到中外交流、中西比较和对于批判和实践的态度的异同,也论述西方自身的批判思想的历史脉络。

  第四部分,关注聚焦国家的伦理和文化形式。这里的五篇文章中,第二、三、四篇(17、 18、 19),阐述中华文化中的国家伦理与包罗万象的内向逻辑文化的关系,而第一篇和第五篇(16、 20),则分别讨论更具体和更理论的问题。

  《形式与政治》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出版,微店现已上架:形式与政治:建筑研究的一种方法 978-7-5608-6900-1

  推荐阅读光明城:中国的第一场视觉革命,发生在雍正七年光明城:专访彼得·埃森曼:在中国的城市里,我仿佛迷失了方向光明城:王骏阳:我更愿意将库哈斯视为建筑界的福柯,而不是当今的柯布光明城: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还是走向一种建筑?

上一篇:关于禁毒观后感作文多篇
下一篇:小孩子改名字的规定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