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绪被煽动了吗?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这次疫情期间,各种情绪被调动起来:害怕、恐惧、愤怒、生气、着急、惊讶、欣喜、欢欣鼓舞、热泪盈眶......

  初期,从网上一个个活生生的经历中,我们跟武汉的人们一起,体验着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一起着急,一起担忧,一起哀鸣,一起绝望,一起愤怒。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共情。正是这种情绪体验,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指引着华人把世界各地的医疗防护物资买空,想尽各种办法运到武汉。正是这种情绪体验,涌现了众多志愿者到一线服务帮忙。也正是这种体验,出现了几千万人的云监工,以及对各种不力的应对措施自发进行的调查和揭发。共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

  而情绪的煽动,是为了谋取利益,扭曲或者夸大事实,用情绪化的文字或者视频,去有意引导人们的情绪,达到更广泛宣扬和传播的目的。

  实验心理学起源于西方,情绪/情感/态度的研究是它的传统议题。很多没接触过的普通人不会想到:情绪的控制竟然是学术中正儿八经的研究课题。想想看,情绪控制有什么用?脑补下川普的演讲,从媒体报道看都是些怪诞不经的言语,可为什么说服了当地选民?那些帅哥美女的广告,你看上了哪点,从而心甘情愿把产品加入购物车?韩国跟我们的观念差异也不小,为什么广大的中国少女和妇女们,都一致地爱着它的爱情剧?

  那就先引用下面这位专家的简单实验来说明情绪/情感是如何被研究。

  参加实验的人,一般被叫做被试。这个实验研究的是图片引起被试的兴奋水平有何不同。

  实验开始时,被试需要评估下目前自己的情绪水平,比如,非常兴奋就给自己打90分,有点兴奋打60分,不太兴奋就打30分。

  然后研究者会给被试展示如下图片,要求被试想象下在一整天都没吃东西的情况下,眼前突然出现这块蛋糕,于是咬了一口。被试要把这个时候的兴奋状态再打个分。

  前后两次打分的差值,就是这个图片引起的兴奋水平。

  对这个实验进行更为复杂的设计,比如引入多张不同内容的图片,在更宽泛的人群上测试,那么它的研究价值就得以扩展:什么图片引起更高的兴奋水平,或者哪些图片引起正向的、积极的态度,或者负面的、消极的情绪,再或者,哪些被试群体更容易受到图片对自己情绪和态度的影响。

  把图片换成社会事件/议题,研究事件/政策的社会影响,就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把图片换成商业产品,研究商品的营销策略如何促进销售,就是市场营销/广告的范畴。把图片换成药物,研究哪种药物能让患者治愈率提高,就是医学研究的范畴。

  有人觉得,我又不搞学术,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很有用啊,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有各种熟人朋友给你推荐保健品、旅游产品、生活用品。了解这些知识,你就会想想,是不是落入了套路。在网络生活中,你对看到的文章,参与的在线活动会有警觉,就不容易成为别人的韭菜,被收割流量,帮人收益,帮人装点新房。你的观点和意识由自己做主,而不是被人带着走。

  很多人不理解网络社会中的流量这个词。在以前,看电视必须购买电信公司的光纤网络;看文章必须要购买报社发行的报刊杂志。现在在网上,免费的文章、电影、视频随便看,怎么自己就变成流量了呢?

  道理很简单,想象下你要买一间店面,是选择熙来攘往的地段,还是犄角旮旯的地段?所有的博主,公众号,视频发布账号,都可以看作是现实生活的店面。谁汇聚的人越多,就越有流量,就越有影响力,成为大V,发出的声音被越多人听到,意见会被越多人采纳。最终,它要么自己卖产品,要么帮别人打广告卖产品,来实现利益回报。这种回报,不对每个浏览信息的人收取,而是观众/读者构成了其潜在收益的群体。

  在流量社会里,信息的分享和传播,大多在各大公司的网络平台上。而大公司们为了给自己的平台争取更多内容入驻和流量,就会设计出更有吸引力的利益分沾的游戏规则。

  比如在网络上检索“自媒体赚钱”这个关键词,可以看到公号、短视频、直播等都是普通人可以赚钱的途径。

  不少个人或者公司已经获取了不菲的收益:

  《南方都市报》2018年7月28日在《爆款文“都在一条船上”多次换打赏码,收到140万!作者申请提取》中报道,2018年7月中旬假疫苗事件发生后,一篇名为《都在一条船上》的自媒体新闻评论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短短几天内就获得10万+的阅读量和140多万元的现金赞赏。

  2018年知乎一篇《神棍局:如何用内容和会员做风水公众号,1篇文章斩获10W+粉丝,10分钟销售收入60W》文章中,作者写到,该公众号运营半年粉丝量达35W+,不仅篇篇10万+,甚至拿到百万融资;推出命理咨询付费服务,仅仅6周,将预约满档速度从以“天”计,缩短到以“分”计,常常十来分钟就被预约满了。

  同样在2018年,停盘近半年的A股瀚叶股份(600226)发布重组预案,对量子云发起全资收购,暂作价38亿元。交易完成后,量子云将成为瀚叶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成为微信公众号上市第一股。量子云旗下的自媒体矩阵已经拥有981个微信公众号,覆盖情感、乐活、时尚和文化等各方面,其中有十多个公众号入选了新榜2017年中国微信TOP500榜单。

  2019年02月2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咪蒙兴衰史:从首次创业到有1400万粉丝用了三年多》。文中说,到19年初,公众号“咪蒙”已经坐拥1400 万粉丝,头条广告报价超过80万元人民币。

  可见,在流量社会里,吸引眼球,赚取流量是公司/个人业务的驱动力,这就是流量经济。

  煽动情绪,是获得流量的最简单易行,成本最低的方法。

  在传统媒体中,作者是要对文章负责的。引经据典或者调查研究,都需要大量时间去获取和验证可靠的信息。而现在的网络媒体,门槛低到人人都可以向公众发言。有自觉的,但很多是只为赚取流量的。引经据典,需要知识的积累,对人的素质要求太高,达不到;调查研究,需要金钱和时间,以及专业队伍,对成本要求太高,不舍得。而情绪,是人人都有的,抓住现在人的痛点和需求,从现有资料和信息中抽取部分事实,添加些故事、发挥下情绪,越是淋漓尽致地表演,越能获得关注和传播。

  生活中有个简易的例子,可以理解为什么情绪传播最快。街头街尾都有人在争论,街头这边的心平气和在说道理、讲事实,看起来好像拉家长里短,众人围观后,嘘地一声,散了,没劲。街尾这边面红耳赤,青筋暴露,闹得天翻地覆,人群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有人拍视频传上网,有人写微博发文章,既精彩又劲爆。

  很可惜,目前的平台们,都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式,来检出和过滤这类不良的情绪/信息传播。平台可以根据字词做到小部分自动过滤,再复杂点的,就要依赖读者举报后人工处理。所以,不要认为,凡是网上的,都是可以信任的。

  为什么?因为筛选和过滤的技术做不到。这涉及到自然语言处理,对文字进行归纳推理,这是强人工智能才能真正解决的问题,目前研究都还处于萌芽阶段,更不要说应用。权威院士预计起码要个十年八载。这还只是对文字来说,还有音频视频呢。(不信的话,去招聘网站搜搜,看看那些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动辄招聘几十成百上千人,但月薪只有四五千的,其职位描述是怎样的?想想,是不是在拿低廉的人工去实现智能呢? )

  怎么煽动情绪,什么样的情绪更好煽动?在这点上,流量大亨们比心理学、社会学研究者厉害多了,因为他们可以无底线操纵,而研究者必须考虑伦理。

  首先,不像自媒体的文章夺人耳目的标题,研究者的研究课题本身就不可能特别夸张。实验中只要给被试的材料有足够的区分度,能够引起测量结果足够变化就行。

  比如说,要比较不同视频是否对大脑产生了不同的刺激。于是被试就戴上下面这种电极帽来测量大脑所产生的反应。看普通视频时和看恐怖视频时,电极帽得到的反馈数据很不一样,这样就得出某类视频的确能有效影响大脑的结论。研究者接下来就可以写研究报告发论文了。至于实验中要用多恐怖的视频,研究者必须要遵守研究伦理,不能随意操纵。

  对比看下最近的一个营销高手:

  2020年1月10日,微信公众号“青年大院”发布原创文章《没有澳洲这场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国33年前这么牛逼!》。相信它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都停留过、赞叹过。不过事实是,这篇爆款文章仅摘取了大兴安岭火灾和澳洲大火的部分事实,为了流量,极力贬低和扭曲他国,把大兴安岭火灾当凯歌,宣扬我们的厉害。看看下面《中国青年报》04年对这场大火报道的回顾和反思,就能明白。

  这个公众号及其公司在业内口碑很差,正好可以展示下,看看为了流量而无底线操作的样子。

  下面这张截图在说:作者的文章先被投诉,遭到平台删除后,这个团队照着其思路如法炮制了10万+的爆款文,获得大量金钱收入。

  而下面这张图片也在说这个团队,用旗下用三个公众号,分别对同一事件(日本防疫措施)发表不同观点和态度的文章,这样就可以堵截到全网持不同观点读者的流量。

  这种操作其目的始终围绕着如何获得更多流量上,根本谈不上媒体的良知。所以,当分别看到这三篇文章,被其中泛滥的情绪打动,觉得我们很牛,或者觉得就应该理性,或者觉得人家也不差的时候,突然发现它们原属于一家亲的真相后,是不是像吃了耗子屎?

  这两年还有骂公知是美狗,视美国为不共戴天敌人的爱国大V染香,以及反美名人司马南,都被揭露移民美国了。他们出国前曾大力煽动爱国主义情绪,塑造自己的爱国形象,赚够了本钱。实际上对他们来说,爱国主义就是一门赚钱的生意而已,”反美是工作,去美国是生活“。此外,还有很多这类煽动民粹情绪的文章,要相信吗?国当然要爱,但是这种被人煽动起来的狭隘的爱国主义对我们正确认知世界和处理问题并没有好处。

  除了这种”逢中必胜“的正面情绪,还有愤怒的、不满的负面情绪,越是言辞激烈,都越容易传播。这就跟街尾吵架的那队人一样,给人以兴奋的认同感,俗称“打了鸡血”。

  对于真不愿意别人打搅他美好感觉的人,就不用继续往下看了。对于还是想要对世界有客观认识的人,来看看怎么办?看看自己关注的公号或者博主,都是同样的少事实多情绪吗?都是同一类观点吗?如果是,那就很容易被带路。对于同一个观点,剥离它的事实和情绪后,不妨动手查询下事实。对于同一件事情,多看看不同观点。正面看是为了幸福感,负面看是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对新鲜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赞扬是为了激励进步,批评建议是为了堵住漏洞,也为了更好的进步。

  我们会继续贡献有深度有趣味的文章,请扫码关注本公众号,谢谢

上一篇:新时代@教育 | 坚守三尺讲台 抵达诗意远方
下一篇:国际为什么要禁止克隆人技术使用,如果能使用会不会让我们减少失去亲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