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心得体会十篇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家长学校心得体会篇1

  记得第一次参加家长学校的开学典礼时,还带着不少的疑惑:家长学校------多么陌生的词语!可当一堂课听下来才明白其中的奥秘,原来这是针对我们这些年轻父母专门开办的学校,也是让我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更是让我们明白做人远比分数重要的一所好学校。所以,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家长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下面结合在家长学校听课后的感受和所受到的启发谈几点自己教育孩子的体会,同时也与各位老师和家长共同交流与探讨:

  一、赏识教育

  关于赏识教育,我还特地买过碟子来看过,后来也在家长学校的讲座里听老师提起。我们发现并赏识孩子的进步,不仅影响到孩子学习和做事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对学习和做事的态度。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进步不听、不看、不肯定、不赞扬,孩子的学习态度肯定会受到打击。所以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微笑和表扬,常给他们鼓励:“你很棒!我真替你感到骄傲!”当然,赏识教育并不意味道着拒绝批评,只是别忘了在批评他们过后仍记得给他们一个拥抱,让他们知道我们有多爱他们!

  二、学会宽容,拒绝自私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相信众多的家长对此都深有体会。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以孩子为中心,从小到大,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无须其操心,因为父母会把一切安排的妥妥贴贴,有什么好东西都是一个人拥有独享。做错了事,打不得,说不得,由此一来就养成孩子自私的性格,不懂宽容。所以我们就要培训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懂得谦让、懂得尊重、懂得团队精神,更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我常常告诉儿子,在班上多交朋友,要时常帮助别人。或者在接受了同学的帮助时,要懂得谢谢和感恩!

  都说独生子女是自私的一代,象他们这样从小缺少必要的磨练和经历,显然是人生一大缺憾和危机,而这很容易造成其个人性格思想上的缺陷和不足,确实很难想象将来步入社会会有怎样的表现和姿态。

  三、接受挫折和失败

  对于自己的儿子,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做得非常差。从他出生到现在,几乎没受过挫折,也没经历过失败。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儿子在学校由于不小心把同学撞倒了,从没被老师批评过的他由于太紧张而脸色大变,反倒把老师吓倒。由此可见,过于的呵护备至让他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没有承受能力,所以适当的让孩子出温室见风雨是有必要的。有一天儿子回来后告诉我说他今天被老师罚站了,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上课讲话,在我还没来得及发表评论时他说:“妈妈,你不是说要让我接受挫折教育吗?被老师罚站了算是接受挫折了吧!当时我就笑了,是啊,也许偶尔犯一下错误被老师批评未必不是好事。

  四、承受委屈

  承受委屈是坚强、勇敢的表现,是更为成熟更为深沉的勇敢。而这种承受或者这种承受力正是我们孩子身上所缺少的。也许将来我们不会为他们的学习担心,不会为他们的成绩担心,但却会为他们如何走向社会?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又如何迅速融入和适应这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而担心?!

  那么孩子在学校或是其他地方受了委屈,就告诉他和小朋友在一起相处就要互相谦让,这种谦让与委屈不会让他失去什么。而我们更要教育他在勇敢地承受委屈的同时更要勇敢地站立起来,保持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

  五、养成良好的习惯

  能改变我们一生的,也许就是一些良好的习惯!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种习惯;对孩子而言,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受用终生。父母的言传教也会潜移默化的改变和影响着孩子。所以在我们要求孩子别这样别那样,要这样要那样时请问问自己是否这样做了。而良好的习惯都是在一些琐碎和细微的小事中培养和形成的。都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希望通过努力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他们将来在寻找成功时不至于两手空空。

  六、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有朋友跟我说小学的孩子应该是在玩耍中度过,不应该整天学习。也许这话不错。能让孩子在他的童年想多快乐就多快乐,在他还是无忧少年时尽情享受快乐时光。可是,现实的教育却让我们不能这样。面对如此竟争激烈的社会,真恨不得教会孩子七十二变的本领,所以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为了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的地寻找幸福,作家长的只能是让他们学会更多的东西。当然,拨苗助长也不好,孩子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而那些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实施“开放式”管理的家长,你只有付出了,才有可能获得你想要的结果。

  家长学校心得体会篇2

  所在班级

  一年2班

  学生姓名

  本节课主题

  培养孩子的合群性

  主讲老师

  刘国学

  上课时间

  2021.6.3

  本节课我学到了:

  第一部分案例分析

  一、缺少与同伴在一起的情感体验:由于缺少与其他孩子密切交往的机会,孩子难以形成互助、合作、谦让的思想意识,容易形成孤僻离群的不良性格。

  二、成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孩子在家有求必应,过着养尊处优的安逸生活,但是在学校不能事事如意,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并产生挫折感。

  三、孩子缺少交往动机:孩子在家庭中的各种要求几乎都能得到无条件的满足,而同龄小伙伴在一起则会互不相让、争执不断,这让孩子失去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动机。

  四、生活环境的影响:所处环境闭塞,很少见到陌生人,可能会造成孩子在交往胆怯怕生。

  五、交往的挫折感:被拒绝、遭羞辱、挨欺负。

  第二部分 专家建议

  一、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民主的家庭氛围

  二、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提供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条件,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

  三、让孩子经得住批评:教育孩子懂得谁都有缺点谁都会犯错误,明白忠言逆耳的道理。

  四、让孩子学会容纳别人

  五、克服孩子的自傲心理: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并设法消除孩子嫉妒和攀比心理。

  六、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不说别人的坏话、不翻别人的东西

  七、激发孩子热爱集体的情感:对集体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是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内部动力。

  我的收获和感受:

  1.培养孩子合群性人类的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的必要生存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2.只有充分的融入社会,才能够让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才能得到自身的满足感、归属感。

  3.合群性不是一朝一夕的训练,是日积月累的坚持,需要家长潜移默化的引导。

  我的陪伴计划:

  1.教孩子学会赞美别人:提高赞美别人的能力,促进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生活中赞美孩子,赞美他人。

  2.学会换位思考:教孩子懂得在交往过程中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3.孩子的朋友聚会:邀请孩子的朋友,举办家庭聚会,带孩子和孩子的朋友一起去郊游露营,给孩子们更多的交往空间。

  家长学校心得体会篇3

  为了追求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近五年来,我们江苏省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开展了以“把握爱的律动,实施有效沟通”为主题的家庭、学校教育合作。工作策略主要有三个。

  一、审视合作,主动改变

  三年前,据统计,我校有3500名学生,其中45%为“独二代”;150名教师中,“独一代”占了30%。大量的“独一代”教师和家长联手教育3000多名独生子女学生,成为学校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客观存在。出于职业责任,本着爱事业、爱学生、为学生成长负责的态度,我校教师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学校,配合教师,服从教育规律。学生家长也经常与教师联系,恳求教师听从倾诉,听从建议,尊重差异。然而,许多教师仍然觉得自己与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是教育的伙伴,而是教育的对手。

  发现问题后,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访谈、分析、研究,审视家庭、学校合作状况,找到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存在以下几种主要矛盾。一是角色差异引起的矛盾。家长与孩子是亲子关系,老师与学生是师生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常常情感重于理智,而教师对于学生则常是理智重于情感。双方往往缺少换位思考,导致家长与教师对对方的教育情感、教育方式不满,产生沟通障碍。二是评价不同引发的矛盾。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同,对其评价的重点也不相同。家长更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教师了解的是在校表现,而学生在家与在校表现存在着极不连续的现象,导致家校双方产生心理冲突。三是功利性态度引发的矛盾。长期以来,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形成了处理问题的功利性态度。即只有学生出现了问题,教师或家长才主动与对方取得联系。这种冷冰冰的联系方式,缺乏人际交往之间应有的感彩,而使家校双方都产生不满情绪。四是印象失真引发的矛盾。由于信息沟通的失误,引起教师与家长对彼此印象的失真,形成双方在直接交往前的消极定势,因而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不能产生交往的正确动机。

  通过讨论,我们认识到,只有正视自身工作的滞后,积极采取措施化解矛盾,才能实现家校的有效沟通。其实,我国教育界对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合作问题已有共识: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社会教育是家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达成和谐。要实现家校教育的有效沟通,达成教育力量的一致、融合,工作切入点应当是把握彼此关爱孩子的共同点,建立学生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

  把握爱的律动,需要学校教师主动改变教育方式,改进沟通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在教育孩子中的主导作用,为家校合作教育提供强大的动力。

  1.学校领导率先垂范。每逢全校学生家长会,校长室成员都要结合实际,作主题讲话。对于问题学生,校长室主动召集相关教师和家长座谈,倾听各方意见,拟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校长室的言传身教为全体教师掌握沟通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启迪。

  2.分专题组织培训。研究越深入,我们越深切地感到,与家长的沟通是门大学问。而以往的师范教育、岗位培训恰恰缺少这一内容。我们将提高沟通能力列入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校本培训,分专题开设了“倾听家长意见”、“接待家长来访”、“处理突发事件”、“解决家长实际困难”等培训课程,以制度、形式、规范提高教师的沟通素养。如出台《家校沟通语言艺术细则》,列举“与家长交流适用语30条”和“与家长交流禁语20条”。

  3.优秀教师典型引路。学校定期举行以提高教师沟通能力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在年级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邀请优秀教师在全校作经验交流。全校老师进行案例分析,从抓住沟通契机、细化沟通流程、讲究沟通细节等方面寻找沟通窍门。成功的沟通故事给全体教师引路,促进教师在学习、思考中练好沟通基本功。

  二、加强引导,带动家长

  把握爱的律动,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家长心怀美好目标,采用科学方法,合着学校教育的节拍行动起来。

  家校沟通,从根本上说,是人际关系的交往。要想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不仅要有善意和诚意,而且要讲究方法。我校教师创新沟通形式,主动引领家长,不断提高家校沟通的实效。

  1.开好家长会

  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重要形式。我校教师精心组织每一次家长会,家长会中心突出、计划周密。首先,家长会的话题是用心选择的。家长会讲什么,话题从何而来?我校教师或会前充分调研,或征求家长建议,或年级组商议,抓住核心问题、重点问题、焦点问题。合适的话题提高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家长会成为家校沟通的有效形式。其次,家长会的内容是精心准备的。家长素质各不相同,需求各不相同。老师讲什么,怎么讲,能否引起家长的共鸣,都直接关系到家长会的成效。我校教师会前下发各种调查表,仔细挑选案例,用心撰写发言稿,并报送学校行政领导审阅。精心的准备使家长会言之有物,家长与教师双方沟通目标明确,效果显著。第三,方法传授是苦心钻研的。家长会上,除了教师主讲等传统方式之外,我校教师还创新形式,例如举办家长论坛,聆听家长的心声,吸引家长主动参与讨论,受到家长的热烈欢迎。此外,教师还根据实际需要,精心挑选相关资料,汇编成册,发给家长,通过无声的方式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认识孩子的身体发育特点、心理发展规律,介绍家教方法。

  2.撰写家校联系信

  畅通交流渠道,沟通彼此心声,需要教师主动走近家长,真诚交流,取得家长信赖。给家长撰写家校联系信,是我校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方式。近两年来,我校教师向家长发出家校联系信三千多封。教师通过书信,定时向家长介绍班级情况,汇报学生动态,有主题、有序列地向家长传递教育理念,内容关注到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家长通过情真意切的书信,及时得到信息,了解动态,也感受到教师工作的辛苦,被教师的真诚、敬业所打动,愿意倾听教师的心声,主动地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教师从家长的反馈中得到认同和信赖,增强了与家长沟通的积极性。家校联系信以真诚、信赖、尊重、合作为原则,在学校和家长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不断提高家校沟通的温度,成为我校家校沟通的重要方式。

  3.加强校信通管理

  校信通是家校沟通的新形式,快捷方便。为进一步发挥校信通功能,我校对校信通的质量和数量都加强了管理。我校开辟了“校信通家教专栏”,内容包括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学习习惯、家教方法等,明确禁止谈学习成绩。其次实行信息内容审核制。教师所发信息必须经过严格挑选,体现大方、真诚、得体、科学、有效的特点,并经过年级组长签字之后方可发送。在信息数量上也有规定,一个班的任课教师互相协调,一周内班级所发短信不超过3条,以免扰乱家长的正常生活。四(4)班一位家长说:“学校的校信通专栏,虽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却让我感动与受益。例如‘不要过分注意孩子的坏习惯’、‘如果有错就及时向孩子道歉’这些短信就像惊雷让我震惊,原来是我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伤及了孩子的自尊心。”五(1)班一位家长说:“学校校信通中一条条温馨的提示让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多了一份坦然面对的底气。”校信通给家长以引领和指导,沟通着彼此的心灵,使家校双方成为了互相信赖、精诚合作的教育伙伴。

  三、真心爱生,感动家庭

  把握爱的律动,尤其需要教师“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让学生家长信任、感动于教师的真心诚意。真心关怀孩子的快乐成长,家校教育才能谱写出和谐的乐章。

  1.相信潜能,给家长信心

  城中实小有这样的愿景:“走进城中实验小学,是你我生命的相遇,也是彼此心灵的相约,更是大家享受成长快乐的开始。”温馨而深刻的话语昭示了学校对教育的理解——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基于这种思考,学校提出了“相信潜能,充满期待”的理念,“相信潜能”,即相信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能,相信每个人的潜能都独具特色,相信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其核心是尊重儿童;“充满期待”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而是永不放弃,积极等待,严格要求每一个孩子,其核心是热爱儿童。

  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全面、科学,同时积极指引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合理评价自己的孩子、正确发展自己的孩子。

  2.尊重差异,让家长放心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还是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学校应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应当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长体验,享受成功乐趣。我校积极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搭建多彩舞台。近六年来,我校推出了“走近经典”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含“遨游音乐海洋”、“漫步书画殿堂”、“拜访文学大师”、“探索科学奥秘”四大主题活动,活动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孩子的天分在学校的教育引领下得到了尊重和鼓舞,学生的生命质量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孩子生动活泼的发展,使家长积极支持、乐于关注学校教育。

  3.关注健康,让家长安心

  学生在学校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最让家长安心。学校把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管理重点。如考虑到学生的体质各不相同,我校制定了特异体质保护措施。学校主动向家长了解信息,整理成册,发至各任课教师手中,细心给予照顾,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在春季流行性感冒高发期间,我校举行专题讲座、举办专题展览,帮助学生了解相关预防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夏天安排午睡时间,全校教师参与值日护导,确保每一个孩子睡好睡足,减少了家长接送的来回奔波;在冬天即将来临之际,学校未雨绸缪,制定《应对严寒九规定》管理细则。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呵护,深深地打动了家长。

  4.理解困难,让家长贴心

  家长学校心得体会篇4

  一、以活动为载体,奠定桥梁基础

  努力转变领导和教师的观念,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九月底开展了学生经典诵读比赛、元旦红歌比赛、“六一”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开展前让学生回去告诉父母,家长愿意来观看的,学校非常欢迎,特别是“六一儿童节”,家长从四面八方赶来,像参加庙会一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学生生机盎然、滑稽幽默的表演,无不牵动家长的心,赢得家长经久不息的掌声和会心的微笑。我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在台上向家长汇报了学校工作,让家长充分了解学校办学宗旨、想法,以及学校的难处。有很多家长主动找到我,表示对学校开展此类活动的充分肯定,对学校培养孩子成为全面人才的支持,并对学校难处表示了理解。

  二、以学生变化为目标,夯实桥梁根基

  初见硕果,无比欣慰,学校立即推行了文明礼仪评比制度,规范了学生行为习惯,改变了学校脏乱差的现象,这让家长感觉到孩子突然间仿佛长大了,懂礼貌了,肯做家务劳动了,懂得体贴父母了,巨大的变化被反馈到学校,我感到万分激动,于是加快了脚步。教学开放周,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听课、学习,让他们初步了解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努力进步,热烈讨论交流教学的新模式、多媒体教学的新手段等。

  三、以家长会为平台,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1.成立家长委员会。每班推荐2~3名家长代表,定期召开会议,研讨教育共性问题、孩子需求问题,负责宣传解释学校各项工作,反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及时掌控动态,及时处理,协调好了各项工作,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2.每期精心召开好家长会。首先将家长全部集合到学校大操场,学生发言,家长代表讲话。校长讲明家长会的目的,让其了解学校工作、教师状态、学生情况、教育形势的方针政策等。从班级管理到学生学习,从整体到个性发展,打开了家长的心结,使他们明白了孩子的需求,寻找到配合学校搞教育的方法。

  家长学校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合作;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1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 2016.01.010

  [本刊网址] http://

  前言

  近年来,“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频频出现抑郁、自残、自杀等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靠高校进行简单的灌输式的强制教育,更需要学生家长的大力配合,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矫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个体心理品质。

  一、家校合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13年5月,郑州某高校一女生频繁恋爱,每次失恋后暴力自残。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老师经过了解之后发现,她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和父母没有太亲密的接触,当她长到十几岁青春期时,父母才回到她的身边,原本就和父母有些生疏,加上父亲的体罚管教,这成了其日后恋爱关系中最大的心理障碍,也让她产生了自虐的倾向。

  2014年4月,河南某大学一名风华正茂的硕士研究生在宿舍内自尽,该生自杀前留有遗书,说明其选择自杀的原因是被父母期望、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于是选择了不归路。学校面对几代单传、痛失爱子的家庭,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支持,尽最大可能地解决该生的丧葬及亲属到校的食宿等所有费用。当事情接近尾声之时,情绪逐渐稳定的父母向学校提出经济赔偿要求。

  高校管理者对此类事件已并不陌生。从类似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由于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因素或是其它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其背后都反映出相同的问题:第一,面对危机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遭遇严重挑战。第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家长也需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者、支持者、监管者的作用,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

  家校之间的合作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更需要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主体的通力协作。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其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健康的心理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成就事业的基础。家校间的良好沟通便于及时有效的采取针对性措施,有的放矢地处理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大学校园学生人数众多,由于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智力和能力倾向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等因素,使得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个体特征,其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类型、程度、成因复杂多样,教师在对学生个体心理变化的把握上有一定困难,如果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校方可以更便捷、更深入地全面了解学生。高校可以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便于老师和家长沟通,适时洞察学生心理变化,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阶段,就能通过家校双方合力予以干预,从而避免危机事件和严重结果的产生。

  二、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对河南地区十余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各高校在家校合作方面都采取了不同措施,有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纳入到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体系中,如在《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中邀请家长参加学生毕业典礼;向家长赠送《没有上锁的保险箱――写给大学生家长》;邀请家长畅谈新生培养计划,家长主动提出对学校专业培养方向的修改意见;有些学校寒暑假给学生家长布置“家庭作业”,作业内容是假期里至少主动找孩子深入交谈一次,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告诉孩子他(她)做的哪件事最让父母感动,二是告诉孩子父母曾为他(她)付出了什么,三是父母对孩子的将来有什么期待或要求,然后假期过后通过信函的形式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辅导员……一系列的措施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调查显示,在家校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视程度较低

  较多的家长参与意识薄弱,他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校的合作仅限于学习方面,而大学期间考试次数较少,平时对学生的关注不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忽视。更有家长认为教育和疏导学生的责任全在学校,忽略自身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言传身教的力量,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童年或青年时期就因家长自身的言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或是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父母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等受到影响。有些大学生认为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做法比较单一,只是在新生入学时发些宣传单或是发本《新手入学手册》,主要关注的是学校管理和学业成绩,对家校合作只是流于表面、做做样子,起不到实质性作用,更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融人到家校合作中。

  (二)沟通贫乏,流于表面,推进困难

  在为数不多的开展家校合作的高校中,经费投入少,没有专门负责实施的机构,这就使家校合作在活动以及沟通方式上受到限制。高校在与家庭的合作中重在自我宣传,如新生入学时的家长会、校园开放日和日常一些简单的信息沟通,这种合作比较注重形式和对外宣传效果,缺乏实质性作用,往往很难引起家长主动配合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兴趣。由于大学生人数较多,大多数学生离家较远,高校往往只有在出现危机事件后临时通知家长,只要少数家长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事先了解或对危机事件能客观理性对待,多数家长到校与教师共同面对危机问题时往往带有消极负面情绪和抵触心理,甚至会有极端情绪,这种情况下有效的家校合作就难以顺利开展。

  (三)缺乏严密计划性,难以形成完整体系

  科学严密的活动计划不仅是家校合作活动开展的指南,而且对活动有效开展和取得实质效果起到促进和保证作用。然而过半数的被调查高校对家校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内容缺乏一套整体的计划,即使有也多是纸上谈兵,没有严格的实施。高校大多数只是为了解决已经出现的危机事件而临时通知家长到校,在危机预警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家长对学生情况的漏报瞒报、高校忽视与家庭的沟通等,都会造成学生信息分析不到位,延误缓解或是消除危机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家校合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培训,充分重视家校间沟通

  1.可以借鉴现有的家校合作方面的经验,建立从事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合作的专门组织,致力研究、改革家校合作。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使家庭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2.对家长进行短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经济情况、家庭结构以及心理教育文化的不同,影响着家长参与教育的行为,自然就关系到家校合作的进行,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差异,高校利用新生入学或寒暑假时,采用研讨班或工作坊等方式对其家长进行短期培训。内容涉及帮助子女更好适应大学生活、更好与人沟通、大学生涯的规划、情感困惑和心理问题的面对与解决等等。

  3.高校教师是家校合作中的另一主体,所以高校要注重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建设一支具有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充分发挥其在家校合作中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咨询者等不同身份的作用。

  (二)建立内容多样、方法灵活、全方位的长效沟通机制

  1.充分利用书信等传统通讯方式。书信作为传统通讯方式已遍布我国各个地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传统通讯方式将辅导员、心理教师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通报,使家长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向家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给出家庭心理教育和援助的针对性方案和措施。这一方式对偏远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尤为适用。

  2.与时俱进,采用互联网、手机、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家校合作的深入推进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电话、手机、微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也逐步融人到家校合作中。互联网的灵活性、便捷性、开放性、高效性、信息量大等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方式更加多样、覆盖面积增大、交互性增强、对话更方便,短信、QQ、MSN、博客等网络技术手段逐步受到重视,不懂的家长可以接受短期的培训或者由子女教授使用方法,及时与教师取得联系,能快速了解到大学生在校平时表现和心理健康状况,虽然因经济、地域等条件限制,有些偏远地区或贫困大学生现在使用这些方法有些困难,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经济发展,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3.进行家访或开家长会等方式面对面的交流。家访和家长会也是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通过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更具体、真切地了解到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便于高校为家长和学生“量体裁衣”,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虽然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但是对于学校所在地区的大学生、个别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援助等活动进行家访,还是十分必要的。

  (三)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1.法律和制度保障。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章立制才能构建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

  2.组织保障。我国目前高校中家校合作多处于松散的状态,缺少专门的组织对其进行指导和规划,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更是少之又少。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社区资源,建立持久性组织,保障家校合作的连续性、规范性和长久性。在此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例如在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建立有相关组织。

  3.队伍保障。通过制定相应任职资格标准,实行严格的聘用制度,把德才兼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吸收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建立一支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辅导教师队伍。还要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与时俱进,强化合作理念,增强其开展家校合作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高校还要把开展家校合作作为考核、评估教育工作者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保证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家长学校心得体会篇6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 《学校管理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8

  2、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 《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 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家长学校心得体会篇7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经被纳入学校正式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健康”不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人际交往的健康和道德的健康,更是“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植根于家庭教育,但不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陈旧,不能与学校密切配合,当然不能取得良好的家教效果。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转型,在这个价值观多元、生活方式多元的社会里,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对正处于认识和探索环境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昌邑市夏店小学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努力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来自三个方向的教育力量凝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向心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让他们在和煦的春风中欣欣向荣地成长,让我们的学校成为万紫千红的心灵乐园。

  二、基本做法

  1.在农村小学形成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中心,班主任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问题学生分类管理,跟踪教育。

  近年来,不少先进的中小学校,已经注意并开始了基于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落实远远没有做到从小孩子抓起,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矫治与疏导处于“高原地带”。我校是一所很普通的学校,共有十个教学班,校舍朴素、简单,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区小学。但是,我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从2011年8月新学期开始,在师资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在昌邑市率先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间周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弄清楚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分类管理,跟踪教育,切实做到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孩子抓起。我校老师们深深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颗灵魂去感染另一颗灵魂。教师们结合自己转化和矫治问题行为的实际情况写出问题学生研究日志、容错教育反思和随笔并装订成册,取名为:“静听花开”和“星光闪烁”。拿出自己的尊重、热情、真诚和关注把问题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我校心理健康的全面育人工作是心与心的碰撞与沟通,是情与情的倾诉与交流。

  2.以心理健康课堂为载体,突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疏导与矫治。心理健康课堂主要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突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诱导。采用认知改变、行为矫正、情绪调控、积极暗示等办法。并且依据校本课程的地方特色结合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出许多课堂情景剧:“教室里的情绪”“谁的脾气大”“学校召开家长会”,等等。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人课合一、师生合一的境界。利用情景剧进行教学,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

  3.把家庭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注重家校和谐沟通,从而形成家校沟通的强有力的凝聚力。以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行其道、各尽其职,好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家庭教育可能包含一些传统、习俗的东西,也有一些家庭规则。这些规则反映双亲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是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先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家庭塑造人的力量远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经常不同,就会导致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我们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经常进行家访,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和谐沟通,强有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4.多方举措齐动手,为学生营造绿色教育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转型,在这个价值观多元、生活方式多元的社会里,不良的社会教育状况、社会治安秩序和不良的社会氛围对正处于认识和探索环境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网络成瘾,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并损坏身心健康。环境的改变必须是社会整体的努力,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努力减少学生与不良环境的接触,鼓励孩子结交有上进心的朋友,鼓励他们欣赏社会正面文化和精神道德。

  三、主要成效及推广价值

  1.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良好的矫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行为,冷静对待逆反心理,努力破解高年级学生青春期烦恼,疏导和消除网瘾现象,深度透析厌学问题。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习特别优秀、家庭条件特别优秀的学生不再骄傲、虚荣、目空一切,使之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学习特别困难与家庭条件特别困难学生的厌学、自暴自弃、殆慢、懒惰、嫉妒、说谎、不求上进等情况得到缓解。个别单亲以及留守儿童的网络成瘾、逆反、旷课、逃学、任性、冲动、偷窃、侵犯等行为得到明显改善,父母双亡学生心理创伤的应对与干预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适应不良减轻;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基本消除自卑、学业得到提升,等等。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问题学生的成长:“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倡导和发展积极心理学,成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和示范学校。我校所承担的全国级课题“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从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面转型,向积极、主动和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教育局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潍坊新闻、“昌邑360”对学校的“阳光课堂”“阳光大课间”活动做过专题采访。我们的“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矫治学生问题行为实施方案”在育人简报上发表。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放心、学生受益,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认可。

  家长学校心得体会篇8

  一、实践之中,发现心育新困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下一代的教育观念正发生着变化,对下一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也逐步增加。但是,由于农村家庭的特殊性,许多家长疲于为生计奔波、为工作操劳,对于子女的心灵世界缺少必要的呵护。

  1.缺乏相应的心育策略——无奈

  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我们总能从家长口中听到这样的话:孩子回到家,总是一边吃东西,一边写作业,说他也没用,已经习惯了;孩子慢慢长大,却变得越来越沉默,不太愿意与人交流,问他半天也不会跟你说几句,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大人的话了,稍不顺他的心,就会与大人顶撞,真拿他没办法……

  如此之类,看似生活琐事,却源于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疏漏。

  2.没有系统的心育尝试——无心

  近几年学校在“新父母学校建设”的实践运作中,安排了大量关于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家长传授了不少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但是,在许多学生家长的心目中,孩子的学习成绩似乎永远是首要事务,只要成绩搞上去,其他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但事实上,学生的成长发展,智育固然重要,但其他非智力因素,如心理健康,同样决定着孩子的成长轨迹。许多家长总会将问题简单地与学习挂起钩来,或者武断地拿学习成绩来制约孩子,这是极其不妥的做法。

  3.学校心育的单向努力——苦心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这已成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农村,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大多数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学业上,对学校所呼吁的关注孩子德行、心智等方面,或是无动于衷,或是无所适从。尽管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但效果甚微。

  二、携起手来,开创心育新境界

  良好的心育环境,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塑造学生完善人格、形成健康品性的基石,更是收获家庭幸福的基础……我们以为,“家校互助式”心育策略的研究,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1.相对完善的心育体系,促使学生心智潜能的完善

  通过学校与家庭的精诚合作、共同研究,我们建构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心育体系,以此体系为依托,学校与家庭将共同参与,落实相关措施,以系统性、周期化的教育策略,引导学生接受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导,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构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心理知识体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相对良好的心育氛围,促进家庭心理辅导的实施

  目前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通过家校合作,有利于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起正确的子女心理健康教育观;有利于加大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培训与引导。 同时,通过家长的社会感召力,一定能够将心育工作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家庭,在点面结合、逐步推进的进程中,一定能构筑起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

  三、同心协力,探寻心育新落点

  1.编织“家校互助式心育”的网络

  成立相应的组织,落实相关的任务与职责,这是保障工作顺利展开的基础。为此,我们构建了学生心育家校共同体,进一步规范各部门工作、落实各项职责。有了固定且相对完善的组织,开展相应的心育活动就有了一定的落脚点。

  2.开展“家校互助式心育”的培训

  心育知识的缺乏,相关辅导技艺的缺失,已构成了限制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障碍,我们以学校为依托,动用多方力量,对全体教师和家长展开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1)外聘专家实战引领。聘请知名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来校,为教师和家长带来全新的儿童心育理念、策略和实践方法,从理念更新、观念冲击的角度分析,已经产生了不小的作用。这项工作,学校在几年前已着手落实。先前我们邀请的多是“知心姐姐讲师团”的成员、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等。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远方的专家进行的辅导,可以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将重点放在引进杭州、萧山本地的专家、学者来为大家指导。一方面,本地的学者、专家邀请方便;另一方面,他们对本地的情况更熟悉,策略更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本地的专家、学者对我们的指导可以持续进行。

  (2)培育本校心育能手。在教师中有许多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关注的先进典型。我们充分挖掘这些眼前的资源,由本校教师为家长作一些小型的、针对性较强的心育讲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辅导教师自身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学校的两位心理健康教坛新秀已经为学生及家长作了多次的心理健康讲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开拓经验交流平台。家长中不乏有对子女心育有独到方法的人,我们对这些资源也充分开发。从现场咨询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在与其他家长的交流中,畅所欲言,讲得通俗到位。他们的理念、做法非常值得推广。为此,作为学校,我们尽可能搭建这样的交流平台,让家长之间的沟通更为畅通有效。目前,学校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现场咨询活动。同时,在评比智慧父母的活动中,我们还将这些智慧父母在子女心育方面的经典做法,通过各种途径(如校报中的家校版、学校网站、家长见面会、不定期小资料、告父母书等)与全校的家长交流,让更多的家长从他们积累的心育经验中汲取营养,获得帮助。

  (4)心育问题协作解决。许多棘手的心育问题存在普遍性的倾向,但许多家长却不知如何是好。对于此类现象,我们采取集中辅导的方式,让大家共同来研究,共同来出谋划策。

  例如,在一次家长会上,503班班主任抛出了“孩子在家学习时的注意力集中吗”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当时,会场显得异常热闹,很多家长争着数落自己的孩子没耐心,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班主任及时点拨,引导家长研究孩子在家学习时的注意力究竟该如何培养,于是,有说“规定时间必须完成规定事情”的,有说“必须给孩子创设安静独立舒适的环境”的,也有说“要采用奖罚分明的策略的”。一时间,家长们打开了话匣,讲得很在理。同时,一些家长还讲了自己在实践中的具体事例。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有了不少心得。集体讨论对家长们心灵上的触动比较明显。

  3.架构“家校互助式心育”的体系

  由于缺乏统筹兼顾的思想,在以往的活动中,缺少了对学生心育的系统性思考。因此,零碎的辅导,无法让学生建构起一个完整的心育知识体系。同时,年级的变化,班主任的更换,许多工作使得学生及家长难以适从。为此,我们几经尝试,构筑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学生心育家校合作体系,让学生都能接受这一心育体系的系统化辅导。这样,辅导呈现出延续性、持久性、深入性的态势。

  4.拓展“家校互助式心育”的时空

  要让家庭与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心育的协作体,光靠有限的集中交流、集中辅导是远不能实现辅导目标的,有必要对时空进行有效拓展,于是在新父母学校这一平台的基础上,我们着手新的实践。

  (1)开通心理短信

  几年前,学校也曾经尝试过开通心理热线,但由于学校电话线路的改造,这条热线被迫中断。几位热心的心理辅导教师决定24小时开通手机,并且告诉孩子可以随时发送短信向教师述说内心困惑,教师也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复。同时,接受学生与家长的预约短信,接待他们到学校辅导室咨询。

  (2)辟建宣传平台

  学校建有对外公开的网站,我们组织网络管理员和心育教师、班主任共同建设“心理健康”栏目,吸纳那些热心的家长一同参与网络心育,及时把信息资料上传给学校心育教师。由心育教师及时将素材上传至学校网站,以供家里有网络的家长及时学习。同时,学校的健康墙报、心理小报等载体定期刊登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学生及家长从中获得了很大收益。

  (3)持续特例交心

  对于个别特殊的孩子,学校心理健康协作组都建有他们的特殊心理档案。而且,班主任在家校联系的小册子上,增设“交心栏”,班主任及家长会在第一时间将孩子近期的心理变化写在“交心栏”上,由学生直接带给教师或家长。写在这上面的话语,一般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4)尝试心理游园

  心理游园,是将平时我们玩的游园活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及家长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熏陶,这样可以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纯技术化、说教化倾向,增强了体验性、趣味性。

  我们已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心理游园尝试,发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范围,逐步推出可供亲子共同参与的心理游园活动,让家长也来品味心理游园的魅力。

  5.加强“家校互助式心育”的监控

  实施“家校互助式心育”的课题研究,是我校新父母学校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校打造德育精品工程的依托之一。同时,这一研究,将牵涉全校每一位学生及其家庭,工程浩大、意义深远。因此,我们更应冷静对待、有效运作,切实保障研究的实效性。我们的具体举措如下。

  (1)落实“效果听证”制度

  定期召集新父母学校委员会的全体委员,进行“家校互助式心育效果听证”交流,心育组虚心听取全体委员的批评指正,对他们所提的意见,进行细致斟酌,并适时邀请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由于对活动的实效性的评价关键在于家长,每次活动,我们都会及时收集意见(见表1),以便于对下次活动及时调整。

  (2)落实“一案一思”制度

  全体心育组的教师对接手的任何一项学生心育工作,都有一个详细的方案,活动结束后有深入细致的反思,并对这一活动有个人的思考,同样,对于接待的任何一个个案,都严格填写“个别化辅导记录单”(见表2),以切实保障各个工作环节的深入细致,并且有案可查。

  四、展望未来,家校心育新起点

  实施家校合作互助式心育,实现了学校与家庭的和谐,也实现了学生心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和谐,因此这项工程得到了学校教师、家长的极大支持,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1.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

  在多方力量的努力之下,教师与家长的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原先的“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单一倾向”向“学习、心理、品行、身体素质”多维度发展;家长对子女的异样言行,会从心理、品德等多重因素综合分析,并且寻求对策。学校的心育氛围发生了极大改变,拥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和宣传阵地,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团队,一切活动正常并且扎实推进。

  2.促进孩子的心理和谐

  学校与家庭共同构筑起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生接受的是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学习心理、情绪与心理品格、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在相应的时期,都会得到较好的指引,避免了顾此失彼的倾向,在多重体系的交互作用之下,学生们心情愉悦、交往顺畅、学习有劲……

  3.造就了一批心育骨干

  在家校互助式心育的推动进程中,教师、家长从中获取了极大的收益,接触了一大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学到了不少简易且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同时,学校的部分教师由于直接参与此项工作,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有两位教师被评为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类教坛新秀,有近十篇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涌现出了130位智慧父母,家长的20余篇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在学校校报上刊出,50余篇智慧父母的交流材料在学校网站。在现场交流活动中,14位教师指导员与14位父母指导员现场接受家长的咨询,现场效果不亚于专家的讲座。

  “为孩子的心灵世界涂上亮丽的底色”,这是学校开展“家校互助式心育”的宗旨。实践研究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心灵世界,需要师长们坚持不懈地精心呵护。

  家长学校心得体会篇9

  我们新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重视程度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在孩子培养上所下的功夫也可谓史无前例。然而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少认识和行为上的偏颇。许多家长一谈到培养孩子成才,就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就认为只要盯住孩子的学习,辅导孩子的学习,保证孩子的学习就可以了;家长热衷于“0岁方案”、热衷于给孩子各种知识的学习如舞蹈、画画等,而对于孩子做人的教育则忽略了。因此,要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扭转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倾向和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被恩格斯誉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添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古今中外的事例表明,一个人具备优良品质越多,其聪明才智往往发挥得越好。否则,纵有聪颖的天资,也会被不良品性和习惯所淹没。家庭对学生实施德智并重的教育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家长重视对孩子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的教育,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根本保证。重视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传统。“欲齐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自身。”这是我国古代经典《大学》中的思想,其中“齐家”实际上包含着家庭教育的内容,作者把家庭教育作为“治国之本”,可想而知,我国古代对家庭教育已经相当重视了。其次,我们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注重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第三,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具有良好地的行为品德方面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也很重视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孩子做文明公民。在1992年国际教育大会的第78号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提到"发展伦理和公民价值观"的意义:"教育系统在伦理、公民和道德教育中应发挥一种基本的作用并与家庭所起作用相互补充。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给家庭带来了新的刺激,社会信息量大增,而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家长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请家教,增加课外作业,目的是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为此家庭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校是一所城郊结合型普通初级中学。生源除了南桥镇古华小区的孩子外,还有相当部分是来自农村。而且我们深知一个学校要办好,要办出特色,没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样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自1985年我们古华中学开办以来,历任校长都十分重视家教指导工作。1986年9月成立了第一届家长委员会,1989年创办了家长学校,1999年我校成为第一批上海市九五家教实验基地之一。在 市 、县教育局、镇教委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走出了一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心理辅导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家教规律的新路子。

  我校现有学生一千四百多名,其中家长学历大专以上的占全校2800多位家长的8%,家长的文化层次决定了大多数家庭的业余生活是以休闲为主,既使有些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也只局限于在校的学习成绩。因此,我们学校认真分析了本校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结合上海市九五家教实验基地工作,对家长进行指导,切实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质量。

  (一)指导内容

  1、家长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2、怎样正确处理“智和德”两者之间的关系

  3、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4、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重智轻德的态度

  5、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6、如何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7、如何调节家庭中的亲子之间的人际关系

  8、家长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优化家教环境

  9、怎样纠正品德不良孩子的行为

  ……

  (二)指导方法

  针对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倾向,根据家长的心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性。

  1、成立家委会,开展家庭教育互助组活动,使家庭教育更有说服力。如有系统地传授家教知识;开展家长互助组活动,请家长对家教中出现的问题共同交流,组织研讨科学教子方法;组织有行为偏差学生及其家长观看有关录像并开展讨论,提高认识。

  2、开设家庭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目前大部分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而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又需要家长的帮助,因此,大部分家长希望接受家庭心理教育指导,我校是上海市心理辅导实验校,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仅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而且根据我校学生家长特点,也为家长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平时想干什么,从而选择一条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3、专家授课。

  我校依托社会、社区大教育,充分发挥家委会、社区理事会作用,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拓宽家教指导渠道。聘请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先进人物、知名人士、家长代表担任校外辅导员并定期举行研讨会、恳谈会,不断提高家教指导工作质量。请司法部门为家长上法制课。

  4、开展了亲子互爱活动。为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开展亲子通信活动,让家长去发现孩子成长的烦恼和情感的需求,了解孩子的精神压力和学习负担;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和对家庭的责任。从而加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使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以小手牵大手”形式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

  我们充分发挥和组织县读书俱乐部成员(学生)学习,利用主题班会、团队课及活动课,分年级分班级召开学生会议,积极宣传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的意义。我们建立以年级组为主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管理体制,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宣传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重要性,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学会指导家长方法。不仅加强和完善了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管理,并提高了家长学校的教育效果。

  6、开展好家长评选活动。

  7、分类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项长期而有艰巨的工作,家长的观念不可能在一次、二次指导活动后就可以改变的。因此,在集体指导活动之后,根据不同家长和存在的不同问题,通过“家访”、“家校联系册”、“谈心”和“家庭心理咨询”等方式,使家庭教育指导者与家长之间更多地沟通与理解,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成效

  几年来,我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受到了全社会的欢迎和支持,特别是在家教实验基地成立和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形成了学校主动指导、家长积极配合的和谐的社会氛围,有效地优化了育人环境,发掘了社区教育优势,大大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同时学校的良好的校风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的树立,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学校应有的作用。

  ² 92-94年我校的家长学校被评为县先进集体,95年我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

  ² 99年被评为县心理健康教育一等奖。

  ² 98年度我校爱心工程古华基地被评为市先进集体。

  ² 98年10月我校的家长学校接受兄弟区县中途检查,受到专家们的好评。

  ² 2002年我校再度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

  1、通过对家庭教育中德智并重的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开始扭转“重智轻德”倾向,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能力。

  2、通过指导和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使家长由被动的无奈学习理念向主动学习理念转变。使全体家庭成员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生活领域得到拓展,促进了家庭美满幸福。他们由消极地被动地参加家长会,到积极参与家教指导活动,并把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与其他家长一起交流和学习;由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向教会孩子学习、发展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孩子人格方向转变,并积极支持子女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等。

  3、由于我校有效地开展了家教指导活动,使家长开始读懂孩子这本书。我们针对青少年现状及反映出来的生理、心理发育不同步等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剖析、讲解,而且采取了分年龄、分层次的指导方法,并且我们根据家长学校教材,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编写了一套适应我校学生和家长实际情况的家教指导教材,提高家长认识,深受家长欢迎。家长们说:“在家长学校里,我学会了许多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也使我认识到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我要好好感谢家长学校。”他们还说:“家教活动开展得非常好,对我们家长和子女都有很大帮助。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配合学校和老师一起抓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有一位家长在家长互助组上谈到:家教指导活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个家长,既要负担起抚养子女的责任,让他们身体健康成长,还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与学校一起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只有努力当一个合格的家长,才能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子女。

  在参加学校开展的多样化的家教指导活动中,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行为得到了更新和转变,认识得到了提高。历年来我校每年都有一名学生家长获市、县级好家长称号。

  (四)、问题与思考

  1、要根本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机制,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

  家长学校心得体会篇10

  家校联手学生思想教育养成教育叶圣陶曾说:“小学教育就是习惯教育。”孩子从小在家里打下的雏形非常重要。学校抓住“家长的榜样、示范、督促作用不容忽视”这一思想。学校的德育工作具体做法都让家长知晓、并积极参与。

  一、搭建家校共识的舞台

  第一次家长学校开课内容:每学期开学,就是布置《学校落实行为习惯实施方案》,由全校教师及全体家长参加。把一学期德育开展的活动、每个月对学生养成方面的具体抓法传达到老师和家长。比如,本学期我校新出台一个《改掉小毛病成就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不但开课作了具体说明,还致家长一封信,家长根据学校提出的坐、行、走、写、读等各方面要求配合学校在家做好正面教育,使我校的德育工作家校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家长们目标明确,对照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在家的时间里帮助督促、提醒、矫正。表现好的家长可以通过校讯通直接反映给老师,学校在班会上表扬、鼓励,直至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今年我校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了慧阳小学德育养成教育一二三四。从每天迈入校门,就一条线一声问好;两个轻声:走路轻、说话轻。三处整齐:课桌、书本、文具盒。四项自觉:早读、课间、劳动、午休。指导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日复一日,由他律到自觉,成为习惯。这些都让家长们了解,在家配合好。

  为了督促学生达到要求,校园里出现了这样的一些带问号的句子:“你的语言文明吗?”“你的行为规范吗?”“你是否拣起了废纸?”“你是否关心了他人?”在这样的追问中,孩子们时常对照检查着自己的行为,并在这种氛围中,不断使自己的行为规范起来。

  二、搭建家长沟通的舞台

  平时家长学校开课,成了全校家长们的一个沟通会。互相谈论孩子之间的教育方法。只要对孩子思想、学习有帮助的做法、想法,家长们都侃侃而谈,说也说不完。

  学校的行为规范纪实板也成了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哪个班这周得了文明、纪律、卫生流动红旗,这个班的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方。通过德育领导、每周的值周领导和值周学生及时反馈在家长授课会上。为家长们提供良好教育资源。在家长的支持下,举荐自己的孩子加入学校组织的小助理活动,参与班级的卫生、纪律管理,协助班主任做好行为规范的监督。学校的值周也出台了哪班学生有哪方面的问题,值周学生每天向班级干部或班主任送小条,上面记录着谁违反了哪方面的错误,老师和本班同学先是提醒、好学生互带、规范好的行为习惯,接着表现不好的与家长发信息帮助改正。在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上成了孩子们施展才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有过程主持人、升旗手、护旗手、国旗下讲话都由学生们自己完成,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孩子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家长们帮助自己的孩子组稿、读稿的结果,国旗下讲话内容都是孩子们根据重大节日或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毕业前思想动员、法制、安全等心理健康诸方面,选材广泛,创新能力增强。家长们的参与看出了对孩子班级和学校的热爱,升华到学生们对大集体――祖国和民族的热爱。

  三、搭建家长受教育的舞台

  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能在家长学校作以展示的一定要让家长知道,看看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成长历程,体会这种乐趣和满足感。更主要的是让家长受到教育。学校的文化建设为孩子们创建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在每次的德育活动中记录下的精彩瞬间,都洗成照片,真实地再现孩子们参加的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规划不同内容的版块,师生共同完成的过程中思想得以提升,又是一次思想再教育。在各班教室的走廊墙壁上,统一的小展板,一张全班学生的全家福照片,一段表现班级精神风貌的格言,一份该班级争创行为规范班的情况纪录,还有反映班级自我服务小岗位成员成果的一颗颗小红星。它反映的是整个班级的集体形象。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向家长作以展示,用学校教育氛围感染、教育家长,使家长的教育理念与学校同步。

  由于家长学校扎扎实实地开展,学校的活动处处有家长的身影。

  2011年8月,我校教学楼建成,往楼上搬运课桌椅,办公桌椅及多媒体设备等,有的很重,老师们几个人挪动都很费劲。当时正值开学,家长们自发地主动楼上楼下抬东西,当时的场景很感人,有岁数很大的孩子的奶奶,有孩子的爸爸妈妈,女同志就深入各班帮老师擦桌子收拾教室,就像自己家干活一样。

  2012年6月,学校开趣味运动会,家长们也争着报名参加。很多项目都是家长与孩子一起完成比赛的,当时的场面非常激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了自豪感,学校就像家一样。庆六一文艺演出,孩子们自己的节日,家长们早早地帮助化妆,拿乐器古筝、扬琴都帮着安装固定好位置。

  2012年9月,全市艺术节现场会,孩子们每个小组不同的艺术作品,在形成作品的过程中,家长拿来自家的鸡蛋壳、矿泉水瓶、碎布头、沙土、树杆棍等作为用具,只要学校有什么活动,家长就想办法大力支持。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在这个学校上学,孩子有自信,活泼不死学知识,以开发学生潜能为主,培养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所以家长心甘情愿地在学校有活动就主动帮忙!

上一篇:绘画中的人体比例如何确定?维特鲁威人形
下一篇:成年人不得不经历的人生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