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汤因比、布罗代尔的历史学家”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从思想视角阐述20万年人类大历史

  带你领略人类知识版图全貌,认识我们自己,实现思想跃升

  陈嘉映、刘北成等盛赞

  

  《观念的跃升:20万年人类思想史》

  Out of Our Minds: What We Think and?How We Came to Think It

  作者:[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译者:赵竞欧

  ISBN: 978-7-5217-4749-2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定价:88元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简介:

  在这个残酷而混乱的星球上,只有一个物种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这就是我们人类。而推动人类走向胜利的,正是因为我们拥有想象力,能够重新想象世界,并在现实世界中将其构建出来。思想,正是想象力的产物。

  在石器时代,早期智人就发展出我们现在的大部分观念:区分生死、符号交流、想象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存在。进入农业时代,经历了社会组织观念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从酋长到国王的演进,知识分子出现,书写文字,制定法律,神化王权,建立起工作的伦理、家庭的观念。

  人类进入轴心时代,相继迎来了摩西、琐罗亚斯德、孔子和古希腊诸贤,他们不仅提供了创世的观念,还有救赎的观念和博爱的观念,影响广泛涉及肉体和精神、国家和教会、政治和宗教。而这些观念预示了我们现在的思考方式,统治了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达1400年之久。

  在信仰的时代之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接踵而至,发现世界,也发现人性。18世纪是启蒙的时代,是订立现代世界法则的思想大爆发时期,孕育出自由、民主和平等等现代社会的基础共识。进入19世纪,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崇尚暴力、种族血统、科学至上、历史必然性以及对国家的崇拜流行。“进步时代”被鲜血溶解,消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20世纪的恐怖事件中。

  历史,从未终结。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是否会让我们放弃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分化、多元、不确定的世界?……

  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思想才是真正的主角。思想既是人类攀升的关键能力,也是人类生活方式变化和历史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现在赖以生活的基本思想工具,都是在上万年的历程中发展起来的。如果要真正了解人类历史和我们自己,就要直面思想的演变和观念的价值。

  这部大历史视角下20万年人类思想史,将带你领略人类知识的全貌,重新理解社会,认识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Felipe Fernández-Armesto

  著名历史学家,同时也是家喻户晓的BBC(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主持人,被《纽约时报》盛赞为“比肩吉本、汤因比、布罗代尔的历史学家”。

  他的研究广泛涵盖海洋史、环境史、思想史、全球史等多个领域,曾任教于大西洋两岸的多所高等学府,包括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牛津大学、塔夫茨大学等,目前是美国圣母大学历史系教授。

  费尔南多-阿梅斯托著作甚多,包括《世界:一部历史》《文明:文化、野心,以及人与自然的伟大博弈》《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大探险家》等,被译成29种语言,享誉世界各地。其研究和著作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如世界历史学会图书奖、英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凯尔德奖章、约翰·卡特·布朗奖章等。2017年,他获得西班牙政府授予人文学者的至高荣誉——智者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勋章。

  过去几十年,费尔南多-阿梅斯托一直关注环境和物质文化的历史;最近十年,他转向以心智为路径,从思想观念的角度重新解读全球历史。他始终致力于以全新框架思考人类历史与命运,《观念的跃升》正是其毕生研究投注的提炼总结。

  编辑推荐:

  1、继《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简史》之后,又一解答人类文明逻辑的巨作

  从狩猎采集为生的小团伙,演变为人口规模达数十亿的全球社会,从原始人类的洞穴和森林,到城市化、全球化和数字化的现代世界,人类为什么能崛起?是什么力量驱动着人类历史进程?如何应对当前世界的不确定性?

  2、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跃动、观念跃升的历史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知识的变革和思想的先导! “比肩汤因比、布罗代尔的历史学家”从思想的视角,来看20万年人类大历史。一部人类观念发展的史诗级作品。

  3、领略人类知识的全貌,重新理解社会,认识我们自己

  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现在赖以生活的基本思想工具,都是在上万年的历程中发展起来的。如果要真正了解我们自己,就要直面思想的演变和观念的价值。

  4、陈嘉映、刘北成、苏德超、大卫?克里斯蒂安、尼尔?弗格森等盛赞的学术通识读物

  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既是当世历史学巨擘,也是致力于为大众传播知识的杰出历史作家,获得诸多奖项和荣誉。本书面向普通读者,是学术通识写作的标杆之作。

  专家推荐:

  一部大历史视角下的思想史,颇有新意的尝试。

  ——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本书试图跨越科学与人文、考古与历史、思想与实践的鸿沟,为我们提供一幅我们现在赖以生活的思想观念从何而来的全面画卷。对常见观点和潜在假设的挑战和重新解释,令人有兴奋和愉悦的阅读感。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头脑中的想法可以让我们比没有头脑更疯狂,这就是观念的力量。世界原本混沌,让一切变得清晰的是观念。让观念的发展史变得清晰的是这本书。

  ——苏德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一部关于想象力和思想如何塑造20万年智人历史的杰出著作。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著名历史学家、大历史学科开创者)

  宏大的视野,同时充满有趣的细节。这是一部每一页都有新思想的思想史。

  ——约翰·格雷(John Gray,英国著名哲学家)

  一部典范之作。不可思议的旁征博引,总是通俗易懂,时常诙谐幽默,《观念的跃升》不仅是思想史家必不可少的读物,也是对人类过去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读物。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精彩而深刻,从原始人类的同类相食到我们当前的全球化大融合,《观念的跃升》是对人类独特的想象力跃升的杰出概述。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是大历史的先锋人物,他的论述横跨整个人类历史,以其标志性的华丽文笔和讽刺幽默写就,必将挑战你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来自哪里”这类问题的既有认识。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作者)

  一部与众不同而且视野宽广的思想史,激发思考的佳作。

  ——《BBC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

  从史前人类的同类相食到21世纪的人工智能,本书全面涵盖了整个人类思想史。

  ——《经济学人》(Economist)

  一部激荡人心的历史,讲述了想象是如何与它的其他心理官能——情感、知觉和理性——相互作用,从而塑造人类精神生活史的。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阿梅斯托是一位温文尔雅、睿智博学的观察者。从一个思想家到另一个思想家,从经济学到伦理学,从微生物及其突变到气候变迁,他带领我们游历一趟丰富多元的人类思想旅程。你可能并不总是同意他的观点,但他是一位很好的旅伴,你会乐于与他为伍。

  ——《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

  学识渊博,雄心勃勃……兼容并蓄,博学生动。无论从哪个标准来看,这都是一本重要的书,它的作者值得高度赞扬。

  ——《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目录:

  前言 IX

  第一章 物质产生思想:观念从何而来?

  脑袋大,思想多?

  宇宙视角下的人类

  想象力:人类真正卓越之处

  不佳的记忆力

  良好的预判力

  语言:用舌头思考

  文化的产生

  思想的力量

  第二章 收集思想:农业时代之前的思索

  最早的观念:同类相食开启的思想冒险

  略知来世:尼安德特人的葬礼

  找寻道德初现的痕迹

  识别智人的早期思想

  符号的碰撞:重新想象眼中所见

  “摩登”石器时代:认知考古学和比较人类学的探寻

  严寒激发想象:大冰期时代的思想

  怀疑感官:动摇原始自发的唯物主义

  构想精神:无处不在的无形存在

  魔法和巫术:操控自然的努力

  人对置身自然的思考:玛那、上帝和图腾

  想象秩序:大冰期时代的政治思想

  时间和禁忌:宇宙秩序与社会管理

  作为仪式的贸易:最初的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安顿的心灵:“文明化”的思想

  大冰期之后:狩猎与献祭

  思考土地:农业的发明

  农耕的政治:战争和工作伦理

  建造城市:对自然的挑战

  酋邦成为国家,酋长成为国王

  世界的图景:一元论对二元论的挑战

  神谕和国王:权力的新理论

  普天之下:神圣的王和帝国的观念

  文字和法典:早期的知识分子和立法者

  平等、女性和婚姻:新的社会思想

  休闲的果实:对命运、不朽和永恒的思考

  解读神的梦:宇宙起源论与科学

  第四章 伟大的圣哲:第一批著名思想家

  圣贤时代概述

  文明之弧:欧亚大陆上的联系

  古老的魔法,抑或新的宗教?

  “无”和“神”:最具挑战性的思想

  与神同在:时间之箭、上帝之爱与万物之灵

  彼拉多的笑问:寻求真理的世俗方式

  实在主义、相对主义与“万物皆数”

  超越感官世界:理性主义与逻辑

  背弃理念世界:科学、怀疑主义和唯物主义

  善恶之分:道德与政治

  悲观主义与哲人王

  乐观主义与国家的敌人

  奴隶制

  第五章 思想信仰:宗教时代的观念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面对检验

  重新定义神:基督教神学的演变

  宗教归属: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仪式

  道德问题:宗教伦理思想的发展与分歧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思想家的美学思考

  调和与交锋:宗教理论对世俗学说的回应

  宗教体验:神秘主义的领悟

  信仰与政治:教会与国家的权力关系

  宗教与战争:骑士精神、“圣战”和贵族身份的重塑

  精神征服:宗教的扩张与传播

  第六章 回到未来:历经瘟疫和寒潮的思想

  回到过去:文艺复兴

  世界很小:第一次全球性的思想运动

  科学革命:现代科学的诞生

  新的政治思想:主权国家和国际秩序

  重新定义人类

  第七章 全球的启蒙:联合世界中的思想联合

  启蒙时代概述

  欧洲中心主义思想:“欧洲”概念的复兴

  理性的崇拜:《百科全书》与启蒙思想家

  更好的未来:对进步的信心

  经济思想:从重商主义到自由经济

  政治哲学:国家的起源

  “开明专制”和“东方专制”:中国的影响与西方的自证

  从“高贵的野蛮人”到“普通人”:人生而平等

  普遍权利:人权与女权

  走向民主:欧洲的反对与美国的探索

  感官的证据:经验主义与科学

  “温暖的心”:宗教和浪漫主义的回应

  第八章 进步的转变:19世纪的确定性

  19世纪的时代概述

  人口的力量:人口学与马尔萨斯式的焦虑

  社会秩序与个人自由:保守主义、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

  阶级的激流:被忽视的女性儿童,以及社会主义

  “绝对”的意识:国家的胜利和英雄的崇拜

  反对国家:无政府主义和“公民不服从”

  “第三条道路”:基督教政治

  浪漫的渴望:民族主义及其美国变体

  西方以外的世界:中国、日本、印度和伊斯兰世界

  奋斗与生存:社会达尔文主义及其灾难后果

  进步的平衡:寻找一种新信仰

  第九章 混乱的报复:给确定性拆线

  确定性的瓦解:相对论及其产生的大环境

  流沙之上:从相对论到相对主义

  潜意识的暴政:颠覆对自我的理解

  动荡的世界与现代主义艺术

  暴力的秩序:未来主义与法西斯主义

  第十章 不确定的时代:20世纪的踌躇

  不确定的世界:二战前后

  思想的避难所:从存在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科学危机:科学主义的冲击与幻灭

  对科学自满的回应:环保主义、混沌理论和东方智慧

  增长与繁荣:后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思想

  处在转折点上的科学:机器智能、遗传密码与语言结构

  历史的教训:教条主义与多元主义的较量

  展望:观念的终结?

  精彩书摘:

  1

  我认为创造世界的是观念,而不是“非人力量”(impersonal force);我们所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始于我们的心智,我们会重新想象世界,并尝试在现实中将其构建出来。我们经常失败,但即使我们失败也会对事件产生影响,并将它们变成新模式、新路线。

  2

  历史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历史会发生?”为什么人类的故事如此富于变化,如此充满事件,而其他社会性和文化性动物的生命轨迹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最多只有些许变化?

  ……

  我不认为只根据对物质层面的迫切需求的反应就能解释人类行为。第一,生命的物理结构产生的压力也会影响其他动物,因此不能用来解释人类的特殊性;第二,进化和环境变化的节奏往往相对缓慢或时断时续,而人类新行为的更新换代速度令人眼花缭乱。

  我建议转而重视精神(我只是指其产生观念的属性)的作用,或者说把精神层面也考虑进去,将其视为产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把它看成人类多样性的起点。……我们拥有观念是因为我们把它构想出来了,无须感激除了我们自身之外的任何力量。

  ……

  与其他生物相比,我们这个物种最非凡的能力,是我们产生的观念如此强大和持久,迫使我们寻求应用方法,改变我们的环境,并产生进一步的变化。让我们来如此理解:我们重新构想了世界,想象出了比大自然提供的更有效的庇护所、比我们的手臂更强大的武器、更巨大的财富,或想象出了一座城市、一位不同的伴侣、一个死敌或一种来生。当我们得到这些想法时,如果它们看起来很令人向往,我们会努力实现之,如果它们令人沮丧,或者它们带给我们恐惧,我们就破坏之。无论哪条道路,我们都引发了改变。这就是观念如此重要的原因:它们是大多数其他改变的源泉,而正是那些改变,让人类独树一帜。

  3 人类为何产生同类相食的观念

  他们的观念是最早的可复现的观念——刻在认知地层的深处:思想者可改变自己,侵占不属于自己的品质,成为不同的自己。所有随后的想法都仿佛是阿塔普尔卡洞壁的回声:我们仍在努力改造自己,重塑世界。

  4 新旧观念与进步的关系

  就算正在进步,也不能证明过去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可以肯定的是,知识不断积累,能够积攒到一定高度,足以打破前人所尊敬的天花板,产生此前不可触及的新思想。正如我们会在本书中反复所见的那样,当人们交换观点和经验时,观念会成倍地增加,因此在某个时期的某些地点—如古代雅典、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分离派时期的维也纳,或其他任何文化十字路口,创造力会格外充裕。但是,如果就此认为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先进,或其总是面向未来,那就大错特错了。时尚会复古。革命和复兴会回顾过去。传统会复苏。遭到遗忘的过去被人重新发现时带来的新鲜感,比真正的创新带来的新奇感更令人惊喜。如果认为有哪个时代毫无值得回忆的事物,那么这与现实经验是相悖的。

  5 冰期为何与我们印象中不同,是思想的迸发期

  他们所忍受的严寒似乎不太可能使人产生闲暇——如今提到严寒我们会想到手脚麻木、缺少能量和更多劳动——但我们必须得重新思考脑中对冰期的印象,并且体认到,对于那些经历过如此严寒的人来说,这是一段生产力旺盛的时期,能够让专门的精英进行大量创造性思考和工作。……冰川时代的大型动物,诸如猛犸、北极驼鹿、牛和驯鹿,特别容易猎捕。狩猎者会将这些动物推下悬崖,或将其赶入沼泽或湖里来实行大规模猎杀。对于这些猎杀者来说,这样做以相对较小的劳力付出,使大量脂肪的宝藏得以长期保存。

  平均而言,这群人比之后的大部分人获得的营养更丰富。……当时的高营养水平和长时间闲暇,是后来的大多数社会无法匹敌的,这意味着人们有时间观察自然并思考眼中所见。

  6 人类最早驯化的可能是蜗牛

  我认为,人类为了增加食物储备而最早选出来培育的食物,是蜗牛和类似的软体动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合理的猜测:从易于管理的物种开始,而不是从活蹦乱跳的大型四足动物或需要费力耕作的植物开始,才是更好的选择。蜗牛可以直接用手挑,所要求的技术不会比挖水沟更复杂。蜗牛也无须圈养,而且不用训练一条狗或领头蜗牛来看守。蜗牛自带外壳保护自己。有大量证据支持这一逻辑。在世界各地的古代垃圾堆中,只要当时的生态条件有利于蜗牛种群的繁殖,在大约 1 万年前的地层深处,就会发现蜗牛壳,而其所在的地层往往比那些需要复杂捕捉技术才能猎取的食物所在的地层要深。在某些情况下,以这些壳为家的软体动物属于已然灭绝的物种,并且比任何存活下来的物种都要大——这说明人类会根据大小来挑选它们。

  7 “工作伦理”的起源

  和大众的认知相反,“工作伦理”并不是新教或工业化的现代发明,而是当劳动不再令人愉快时,精英阶层不得不强加的准则。中国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代诗人对土地上永无止境的劳作大肆歌颂。“六日要劳碌做你一切的工”是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诅咒。该隐的严酷使命就是耕种土地。

  8 文字的起源

  大多数人带着浪漫色彩,认为文字除了政治功用之外,还是有史以来最能给人以启示和自由的观念。……然而,文字的真正起源,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奇特。

  在大多数文明中,最早的已知文字无疑是商人的标签或记号,或者是征税人或征收贡品的人对商品种类、数量和价格的记录。在最近发现了最早已知文字的中国,标记是刻在罐子上的;在之前被誉为文字发源地的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被印在薄泥板上;在印度河流域,文字通常被刻在章上,被用于标记打包成捆的农产品。总之,文字最初的目的微不足道。它被用于记录一些无聊的、不值得记忆的内容。

  伟大的文学作品和重要的史料都弥足珍贵,足以让人铭记于心、口耳相传。诗人的经典、圣人的智慧,都始于口口相传;一般要过上几百年,才会有仰慕者用文字将其记述下来,仿佛写作是种渎神的行为一般。

  9 婚姻的产生

  从某种角度来看,婚姻不是一个观念,而是一种进化的机制:像我们这样的物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必须花大量的时间来培育和指导后代。与大多数其他灵长类动物不同,女性往往要同时养育一个以上的婴儿。因此,我们需要父母双方长期联盟,共同繁衍后代并将积累的知识传给下一代。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养育后代的职能呈现为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核心家庭”,即共同抚养孩子长大成人的伴侣,早在直立人的时代就已经存在。

  10 艺术与自由

  如今的我们认为,艺术自由对于伟大的艺术品至关重要。然而在大部分历史中,情况恰恰相反。在大部分社会里,巨大的成就需要来自暴君或精英阶层凶残的权力和可怕的私欲,只有这样才能发起这种努力和调用资源。

  11 “无”和“神”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世的概念,首先要了解一个更为难懂的概念:无。如果世界的确是被创造出来的,那么在创世之前,就是“无”。“无”似乎无甚值得关注之处,而在某个意义上,正是这一点使得它格外值得关注。它比本书中其他任何观念都更需要动用想象力。这是一个超出经验、位于思想极限边界上的观念。它难以捉摸到令人抓狂的地步。甚至都不能问它是什么,因为它什么都不是。你一想到“无”,它便不存在了,而是变成了某种“有”。接受过基础数学教育的人都能明白“0”的概念。但是,数学符号中的“0”并不意味着“无”:它仅表示空位或没有数量。不管怎样,“0”这个概念在数学史上出现的时间晚得出奇,它最早出现于公元 7 世纪柬埔寨的碑文中。真正的“0”在数学中是一个喜欢捣乱的存在:在它出现的函数里,它要么无关紧要,要么就使之毫无意义。

  ……

  一旦你的头脑中冒出了关于“无”的概念,就一切皆有可能了。你可以将所有难以解释的实体归类为非存在,就像柏拉图和其他唯心主义者那样。就像一些被称为存在主义者的现代思想家一样,你可以将虚无视为存在的本质,视为生命的来源和目的,以及使生命富有意义的背景。“无”甚至可以帮助人们想象“无中生有”——更确切地说,是从非物质中创造出物质:这是对大多数现代人的宗教至关重要的一个思想传统的关键。

  ……

  [神]这位独一无二的创造者,从虚无中创造出一切,垄断了对自然的控制权,我们如今对其如此熟悉,已无法想象当他第一次被构想出来时,是多么新奇。流行的无神论误认为上帝是一个幼稚的观念,但其实需要很多艰苦的思考才能想出这样的观念。

  12 宗教线性时间观对进步史观的影响

  不同的记录时间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时间观念:时间是周期性的、无止境的吗?还是时间就像一条线,只有一条不可重复的轨迹?在现存的文本中,线性时间的观念最早出现在《希伯来圣经》的第一卷中,在仅有的一次的创世过程里,时间被释放出来。《创世记》并未宣称时间永远只能以线性的方式前进:时间可以像离弦的箭永不回头,也可以像松开的发条周而复始,时间同时具有这两种属性。然而,犹太人以及其他所有信奉《希伯来圣经》的人只认可以线性为主的时间模式,有开始,应该也有结束:某些事件也许是相似或重复的,但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是独一无二的。过去和未来永远不可能一模一样。

  犹太人带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让现代世界也继承了线性的时间感。对于基督徒来说,周期性的时间模式不可能存在,因为道成肉身只发生一次,耶稣的牺牲却永远拯救了人类。耶稣再临也并非安可表演,而是一切的最终落幕。线性时间观既鼓舞人心,又令人生畏。它促成了千禧年运动,促使人们相信世界末日可能就在眼前,进而采取行动。它滋养了这样一种信念:历史是进步的,所有的辛劳都是值得的。领导者和思想家们感到自己参与了实现历史性目标或奔向历史顶点的过程,因而兴奋不已,发起了各种运动,如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13 关于“文艺复兴”的概念误区

  如果按照我的想法,应从我们的历史词典中删除“文艺复兴”一词。……

  几乎所有我——可能还有你们,亲爱的读者——在学校学到的关于文艺复兴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或有误导性的。

  比如:“它是现代史的开端。”不: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现代性,而它都是从过去发展而来的。“它是前所未有的。”不:学术界已经发现了很多文艺复兴前就存在的作品。“它是世俗的”或“它是异教的”。不完全是:教会仍然是大多数艺术和学术的赞助者。“它是为艺术而艺术。”不:是政客和权贵们操纵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采取了一种新的写实方式。”不完全是这样:透视是一种新的技术,但文艺复兴前的许多艺术在描绘情感和人体时是写实的。“文艺复兴让艺术家得到升华。”是的,但仅在某种意义上:中世纪的艺术家可能会成为圣人;相比之下,文艺复兴时期一些艺术家获得的财富和世俗头衔就逊色多了。“它废除了经院哲学,开创了人文主义。”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源于中世纪的学术人文主义。“它追随柏拉图主义和希腊主义。”不:像以前一样,它确实吸收了一些柏拉图主义的成分,但很少有学者精通古希腊语。“它重新发现了失落的古代。”不完全如此:古代从来没有被遗忘过,古典引发的灵感也从未枯竭(尽管在 15 世纪出现了高潮)。“它发现了自然。”算不上:欧洲以前没有纯粹的风景画,但当 13 世纪圣方济各在户外感受到上帝时,就有自然崇拜了。“它是科学的。”不:正如我们将看到的,每当有一个科学家,就会有一个巫师。

  ……研究人员发现,从?5 世纪到 15 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对古典观念、风格和绘画的某种复兴。例如,甚至在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去世之前,罗马的大教堂建筑者就开始“复兴”古典式建筑了。历史学家经常提到的文艺复兴有?7 世纪西班牙的西哥特文艺复兴、8 世纪英格兰的诺森布里亚文艺复兴、9 世纪法国的加洛林文艺复兴、10 世纪和 11 世纪德意志的奥托文艺复兴等等。研究拉丁基督教世界的历史学家也公认“12 世纪文艺复兴”为常用的术语。

  ……

  对于旧事物的重兴,文艺复兴的作用并不突出(因为它其实是很常见的现象),而对于新事物的开创,文艺复兴非常重要。在艺术方面,这意味着要开创新的准则。到?17 世纪,这些准则被称为“古典”,被艺术学院作为圭臬来遵奉。……同样,在学术方面,中世纪晚期西方新出现的学派与其说是文艺复兴,不如说是真正全新的出发点。……

  文艺复兴并没有在意大利或西方的任何其他地方全面爆发。我们有必要强调这一点,因为学术上的欧洲中心主义——断言西方的成就是独特的,其对世界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认为文艺复兴是西方带给世界的礼物。伟大的文化运动往往不是孤雌生殖。异花授粉总是帮助良多,并往往至关重要。我们已经看到,跨欧亚大陆的交流对公元前一千纪的新思想做出了多大贡献。如果没有“蒙古和平”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很难出现中世纪中期西方思想和科

  技的闪光。……如果发生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没有受到来自外部的可观影响,那么这种反常会是极其惊人的。

  14 气候变迁对启蒙运动的促进作用(可与《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参照阅读)

  环境的改变也帮助了乐观主义。小冰期结束了,因为?17 世纪不稳定的黑子活动在?18 世纪恢复了正常的周期。在 1700 年至 18 世纪60 年代之间,世界上所有有测量记录的冰川都开始融化。其中的原因仍不为人所知,但我怀疑可以追溯到全球变暖的回归,而且微生物进化的世界变成了对人类有利的世界。

  15 “欧洲”概念的演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本身是一个新的概念或重新复兴的概念。它是古希腊人熟悉的地理名称,是他们渴望前往的北方和西方的广阔腹地。……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罗马帝国逐渐衰弱,而欧洲内部和欧洲两端之间的交流也非常贫乏,欧洲这一概念几乎被遗忘。不同地区的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太少,无法培养或保持共同的身份认同。罗马帝国曾经统一起来的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因地理条件而拉开了距离……

  随着欧洲自信心的恢复,欧洲这一名字和概念在?15 世纪到 18世纪之间得以复兴。欧洲的分裂并没有愈合[相反,随着宗教改革和彼此敌对(或至少是相互竞争的主权国家之间的隔阂加深),这种分裂更加恶化了]。人们从未就该地区边界的位置达成共识。然而,自认为归属于欧洲共同体、共享整个欧洲文化的意识,逐渐成为精英阶层的典型特征,他们开始当面接触和通过作品来了解彼此。18 世纪,普遍的开明品味使得人们能够在相隔甚远的地界之间游走,其能感受到的文化差异,和如今一名旅客穿梭在各大机场休息室时所体会到的差不多。

  ……20 世纪上半叶,“一个欧洲”的概念在战争中瓦解,在意识形态的地震产生的裂缝中消逝。人们开始普遍承认一个事实,即“欧洲”是一个有弹性的概念,是一种精神建构,与客观地理现实并不一致,也没有自然的边界。

  16 “高贵的野蛮人”促成法国大革命?

  在?17 世纪,传教士们相信他们真的在休伦人中发现了传说里的“善良的野蛮人”,他们的野蛮行为骇人听闻,将活人作为祭品百般折磨;然而,和其他更低劣的邻居相比,休伦人的平等价值观和技术水平使他们看起来充满了天生的智慧。……在探索南太平洋这个自由和放纵的酒色天堂时,西方发现了更多“高贵的野蛮人”,休伦人的传说对社会诱人的魅力也与日俱增。开明的思考者被那些野孩子迷住,认为他们是非社会化的原始状态的实例,从他们身上能找到所谓确凿的证据。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发明了现代物种分类方法,他认为野孩子是人属的一个独特物种。他们从树上被人拉下来,从代哺野兽的怀里被人抢走,成为文明的试验品。……尽管结果令人失望,在某些哲学思想中,“高贵的野蛮人”还是可以融入

  普通人,天生智慧的观念使人民主权的思想合法化。如果没有休伦人、南太平洋岛民和狼孩,法国大革命将是不可想象的。

  17解释工业化发生的原因

  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竞相寻找使工业化成为可能的条件。他们通常会提到顺利的金融机构、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商业头脑的精英阶层,以及获取煤炭的渠道(用于冶炼和产生蒸汽)。这些都是相关因素,甚至都是决定性因素。然而,还没有哪个获得广泛支持的理论能够解释机械化的巨大悖论:为什么在人口激增的地方和时期会发生机械化?在劳动力充足,因供过于求而极为廉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去费劲研发机器呢?在我看来,人口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劳动力和需求之间的关系。超过某个还无法确定的阈值之后,大量的劳动力会抑制机械化:在前工业化世界中,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最勤劳、最有生产力的经济体就是如此。但没到这个阈值时,我认为,人口的增长会产生更多对商品的需求而非生产商品所需的人力。劳动力供应和商品需求的平衡是工业化的必要条件。英国是第一个满足这种平衡的国家,19 世纪,比利时和欧洲的另一些国家紧随其后,然后是美国和日本。

  18 由来已久的种族主义从19世纪末开始造成重大破坏的原因

  19 世纪的科学积累了更多支持种族主义的证据。与达尔文同年去世的戈宾诺伯爵制定了一个种族排行榜,其中“雅利安人”排名第一,黑人排名最低。格雷戈尔·孟德尔是一位善良而温柔的奥地利修士,他在用豌豆进行的实验中发现了遗传学规律,于两年后去世。直到 19 世纪末,人们才开始探究他的著作可能产生的影响,不过随之加以滥用。在达尔文和戈宾诺的推波助澜下,从孟德尔的实验中推导出的结论帮助种族主义完善了所谓科学的依据。遗传学解释了劣质特性是如何在世系中代代相传的。白人势力恰逢最有渗透力和影响最广泛的时期,正好搭上了科学理论的顺风车。劣等种族注定会因自然选择而灭绝,为了进步也可以主动将其消灭。

  可能会有人反对种族主义是永恒和普遍的这一说法。在此值得回顾一下(见第六章“重新定义人性”),在大多数语言中,“人类”(human being)一词仅表示部落或群体的成员,外来者被归类为野兽或恶魔。蔑视异己是排斥陌生人的常见机制。19 世纪所谓的“种族”(race)一词,其含义之前已经涵盖于“谱系”(lineage )和“血统纯洁”(purity of blood)等概念中了。然而,这些种族主义的先兆,没有一个背后带着科学的说服力,也不曾拥有力量造成如此多的压迫和死亡。

  19 产生相对论的观念背景

  柏格森使他的读者坚信这样一种观念,即时间可能不是科学家和哲学家先前设想的绝对的、外部的现实。可能“一切皆为所想”。在一个被柏格森的思想所震撼的世界里,爱因斯坦关于时间可以随着观察者的速度而改变的观点,带给人的震惊程度只是稍多而已。

  ……

  像柏格森一样揭示混沌的年轻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是从柏格森到爱因斯坦的中间环节。庞加莱动摇了牛顿宇宙论的基础……庞加莱以牛顿定律作为例子,包括传统的空间和时间概念。质疑牛顿这件事已经够惊人了。把空间和时间也一并提出更令人费解,因为时间和空间一直是公认的在宇宙中固定的成分与配置。对于圣奥古斯丁来说,恒定的时间是造物的框架。牛顿假设可以用同样的计时器和标尺测量整个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康德在 19 世纪初开创其直觉理论(见第八章“时代概述”)时举出的我们不依赖理性便知为真的关键例子,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本质。就像一个异教徒把一个信条驳得体无完肤一样,庞加莱提出了许多理由来质疑之前一切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庞加莱说过,“科学事实是由科学家创造的”,并且“科学仅由惯例构成……因此科学无法给我们任何真相;它只能作为我们的行动准则”。他亲口说读者误解了他这句话的意思。在庞加莱的听众耳中回荡的科学,似乎没有比诗歌或神话更可以验证。但科学史上结满了误解带来的果实。重要的是人们如何解读庞加莱,而不是他未能成功传达的思想。柏格森和庞加莱让世界陷入不确定性,也软化了人们对激进反应的抵触。这种新氛围的最大受益者就是爱因斯坦。

  20 从相对论到相对主义,确定性被瓦解的思想根源

  相对论颠覆整个世界图景的时候,哲学上的不安感侵蚀了人们对各种思想传统框架的信心:关于语言、现实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概念,都受到了冲击。然而,向相对主义的转变始于一种为确定性服务的自我颠覆主义:实用主义。

  在日常用语中,“实用主义”只是指一种务实的生活方式。在19 世纪末期的美国,威廉·詹姆斯提升了实践效率的地位,使其不仅成为效用的标准,而且成为道德和真理的标准。……

  詹姆斯从不想成为激进分子。他一直在寻找相信上帝的理由,认为“如果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上帝的假设能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那么上帝为真”。但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有效的东西对其他人可能毫无用处。通过将真理简化为符合特定目的的行为,詹姆斯放弃了之前所有知识的公认基础:认为真理与现实相符的假设。他在一开始为基督教辩护,最后他通过把真理相对化来颠覆基督教。

  语言学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从坚实的基础转向知识流沙。……1907 年 1 月,也就是詹姆斯发表《实用主义》的那一年,费迪南·德·索绪尔在始于日内瓦的演讲中把语言学推往了新的方向。……特定词语没有任何意义,除非相互结合。赋予语言意义的是它们之间关系的结构,它超越一切特定的文本,延伸到语言的其他部分。因此,语言表达的意义超出了作者的控制范围。它永远不完整,因为语言总是在变化,词语之间的关系总是在重新形成。意义是由文化建构的,而不是根植于现实。读者拥有自主性,当他们在书页和记忆之间处理文本时,会重塑和扭曲文本。……大多数读者读到的他的作品都经过了一系列编辑重组——相当于进行了一场学术上的传话游戏。……读者通常读到的信息是,语言并不会传达任何关于现实的可靠的东西,也不会传达除了自身之外的任何东西。

  把这种对索绪尔的解读和对庞加莱、柏格森、威廉·詹姆斯、爱因斯坦和量子力学的大众解读放在一起:空间和时间都不是固定的;科学的主张不可完全依赖;宇宙的基本物质的行为方式,是不可预测和无法解释的;真理是相对的;语言与现实脱节。确定性瓦解了,相对主义和相对论则交织在一起。

  21 极权思想的兴起和延续

  战后贫困导致极端主义。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和美洲的金融灾难似乎表明,西方正陷入困境。它造成的衰落比导致战争与破坏和平的腐败政治更为严重。西方文明找碴挑错的时代开始了。反犹主义者把世界的艰难时期归咎于犹太人,谜一般的理由是“全世界的犹太人”控制着世界经济,剥削着非犹太人,使他们难以获取自己的财富。优生学的倡导者声称,不科学的繁殖是造成世界苦难的原因:这样会鼓励“劣等”阶级和种族以及“弱小”或“有精神缺陷”的个体生育像父母一样软弱无用的孩子,从而削弱了整个社会。反教权主义者指责教会颠覆科学,削弱大众,鼓励弱者。共产主义者指责资本家,资本家指责共产主义者。人们指责的一些事情太过离谱,以至于在理性上令人难以置信,但煽动者的喧闹声足以淹没理智。千百万贫困者和悲惨的人相信他们的主张。扩音器政治(politics of the megaphone)——尖锐的言辞、过分的简单化、预言性的幻想和草率的谩骂——吸引了渴望解决问题的选民,不管解决手段是多么简化、过激或所谓的“终极”。复仇成为最简单的正义形式,人们也欣然接受用替罪羊来取代自我牺牲。

  ……

  法西斯主义是偏爱强权、秩序、国家和战争的政治偏见,其价值体系将群体置于个人之前,权威置于自由之前,凝聚力置于多样性之前,复仇置于和解之前,报复置于同情之前,强者霸权置于保卫弱者之前。法西斯主义认为废除不服从官方意见者、持不同政见者、不合群者和颠覆者的权利是正当的。尽管它完全是思想的产物,但它只是由一堆观念堆砌起来的,就像垃圾场压缩机里的废铁那样被压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虚构,由许多不牢靠地互相扣住的共同传统、独裁传统和极权传统拼凑而成。

  ……

  纳粹主义拥有所有这些特征,同时还有法西斯主义所不具备的特征。法西斯分子通常是反宗教的,而纳粹却积极地模仿宗教。纳粹主义用历史取代天意。对纳粹来说,历史是一种非人的强大推动力,其“进程”无人能阻挡。人的生命不过是玩物,就像蛇之于獴,老鼠之于猫。历史就像饥饿的女神一样,要求人类自我献祭,靠吞噬渎神的种族来让自己更强。……精心安排的仪式,圣殿和圣所,偶像和圣徒,游行和狂欢,赞美诗和圣歌,完整形成了准宗教的崇拜和礼拜仪式……与所有非理性教条一样,纳粹主义要求其追随者不假思索地遵从指示,服从永远不会犯错的元首。……

  以牺牲人性和怜悯为代价的秩序意识形态总结了现代性的矛盾:技术进步,道德却倒退,至少看上去停滞不前。有时,在像我这样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聚的晚宴或学术会议上,我会惊讶地听到有人对道德进步充满信心:例如,发达国家报道的暴力事件有所减少,往往被误认为是教育者的努力产生回报的证据。然而,事实上,这只是表明,暴力已经转化为不会在统计中留下证据的形式——例如,国家的胁迫,以及老年人或未出生的人的“终结”。也可能是,我们对越来越多传统上禁止的行为——特别是在品味和穿着方面——给予了适当的宽容,这让正人君子感到欣慰;但是不宽容及其所滋生的愤怒之和,或许并没有减少。吵闹的小个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了,但拥有一个终极解决方案的吸引力并没有完全消失。随着社会的混乱和复杂性变得越来越棘手,变化的步伐越来越具有威胁性,选民们又回过头来选择了威权主义:更稳定的治安,更严格的刑罚,对恐怖分子的酷刑,隔离墙、驱逐和排斥,以及国际上的自我隔离,不参与国际组织。在某些方面,威权主义已经成为一种能够超越传统竞争对手的意识形态。我写作本书之时,人们因混乱感到困惑,因无知变得幼稚,从复杂的世事中逃向狂热和教条。极权主义也许还没有耗尽它的吸引力。

  22 当代思想状况

  心智活动可以反映外在发生的事。19 世纪末以来,外部世界的加速变化对思维产生了剧烈的影响:某些人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希望,另一些人产生了令人不安的恐惧,到处都充满困惑和迷茫。在衡量变化时,我们过去常常以万年、千年、世纪或世代为单位。到了现在,连一个星期都很漫长,此外并非只在政治上如此(据说此话出自哈罗德·威尔逊),而是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是如此。以失控的速度发生的变化,使过去似乎更难以追踪,未来更不可预测,现在则难以理解。不确定性令人心绪不宁。选民们在绝望中寄希望于在推特上大放厥词的煽动者,狡猾的政客们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就是抛出圆滑而简化的安慰剂。

  ……

  寿命在?20 世纪被空前地延长……与大多数延长的体验不同,寿命的延长似乎不会放慢速度。随着时间的流逝,事件变得越来越看不清,就像树篱在高速列车窗外变得一片模糊。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科幻小说中最受欢迎的航海家们挣扎着适应的陌生世界与他们自己的时代相去甚远,因此其风俗习惯也与他们熟悉的相去甚远。到我头发花白时,BBC 播出的一个英雄片,其背景不过是 40 年前而已。对于 21 世纪初的年轻观众来说,20 世纪 70 年代被描绘成一个几乎难以忍受的原始时代,竟然没有家用电脑、家用游戏机和手机等显然不可或缺的设备。这个节目让我感觉自己像是个穿越时空的旅行者。……我们几乎每天醒来都会发现,人们的举止、时尚、态度、环境、价值观,甚至道德观都发生了面目全非的变化。

  在动荡的世界里,因不稳定而受到影响的人正在遭受“未来的冲击”。恐惧、困惑和怨恨侵蚀了他们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对未来的信心。当人们感受到变化的威胁时,他们会伸手去抓熟悉的事物,就像一个孩子紧紧抓住奶嘴。人们在不理解发生于自己身上的事情时,就会变得惊慌失措。最好的例子是 1789 年夏天法国的农村,当时农民们在大恐慌下,高举着草叉和火把攻击那些被怀疑囤积粮食的人。当今时代,类似的做法是将仇恨转向难民、移民和少数族裔,或者抓住宗教狂热或政治极端主义提供的虚妄慰藉。此时,知识分子们则在“后现代”策略中寻求庇护:冷漠,道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和科学不确定性,拥抱混乱,对一切不以为意。

  23接受不确定性

  我喜欢不确定性。谨慎、猜疑、自我怀疑、试探:这些是我们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的立足点。当人们对自己无比确信时,我才感到担心。错误的确定比不确定更糟糕。然而,后者孕育了前者。

  24 相对主义与多元主义的区别

  多元主义不一定要容忍令人厌恶的行为、错误的主张以及可能让人反感的某些邪教或信条:举例来说,可以不接受纳粹主义和同类相食。多元主义并不禁止价值比较:它允许和平地争论哪种文化是最好的(如果说有的话)。用伯林的话来说,多元主义认为“多元价值是客观的,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类主观幻想的随意产物”。它有助于多元文化社会变得可以设想和可行。“我可以进入与自己不同的价值体系,”伯林认为,“对于所有人来说,必须具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以及一些不同的价值观。”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多元主义必须容纳反多元主义,而反多元主义仍然大量存在。21 世纪初,由于对多元文化的反感,“文化融合”政策在西方国家吸引了选票。在这些国家,全球化和其他大规模的凝聚进程使大多数历史性群体越发捍卫自己的文化。说服不同文化的邻国和平共处,在任何地方都变得更加困难。多元国家似乎容易破裂:一些国家以暴力的方式分裂了,如塞尔维亚、苏丹和印度尼西亚。另一些国家经历了和平解体,如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或重新协商共处条件,如英国的苏格兰以及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自治区。尽管如此,多元主义的思想仍然存在,因为它保证了多样化世界唯一可能实现的未来。这是全球人民共有的唯一真正一致的利益。矛盾的是,多元主义也许是唯一能使我们团结起来的学说。

  25 未来展望

  我担心有些读者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可能乐观地期待看到不断的进步,期待所有观念都是好的。但本书没办法满足这种期待。在我们通过一章一章的考察得出的认识中,有一些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心智是重要的;观念是历史的驱动力(不是环境,不是经济,也不是人口,尽管它们都决定着我们的想法);观念就像艺术品,是想象的产物。另一些结论颠覆了进步的幻觉:很多好的观念是旧的,坏的观念是新的;观念能够生效不是因为它们的优点,而是因为环境允许它们传播和引起人们的注意;真理并不比人们相信的谬误更有影响力;我们头脑中产生的想法可以让我们就像没有头脑那样疯狂。

  上帝帮我抵挡了乐观这个小魔鬼,相比于可预测的悲观所致的痛苦,乐观的折磨更微妙和阴险。乐观几乎一直是个叛徒。悲观让人不再失望。很多观念(甚至大多数观念)是邪恶的或有误导性,还有些既邪恶又有误导性。本书之所以有这么多观念要介绍,原因之一就在于每一个被成功采用的观念都有着不可预知的后果,这些后果往往是有害的,因此需要更多的思考作为回应。……

  ……

  无论好坏,我们都会继续有新的想法,创造新的观念,设计新的应用程序。不过我能想象到,近期新观念加速涌现的特征会告一段落。如果我的论点是正确的,观念会因紧密的文化交流而倍增,孤立则会滋长思想的惰性,那么随着交流的减少,新观念产生的频率想必也会降低。矛盾的是,全球化会导致交流的减少,因为在全球化的世界里,文化交流会消除差异,从而让所有的文化更加与彼此相似。到了 20 世纪末,全球化已经紧密到任何群体都无法置身事外的地步:一旦与外界有过接触,即便是生活在亚马孙热带雨林深处、坚决与世隔绝的族群,也很难再避免接触外界或者消除外界的影响。其中一个后果便是以美国或西欧为模板的全球文化的出现。所有的人穿同样的服装,消费同样的商品,面对同样的政治,听同样的音乐,欣赏同样的画,玩同样的游戏,建立和抛弃同样的关系,说同样的语言,或者尝试说同样的语言。当然,全球化没有替换多样性。它就像养蜂人的网格,许多文化在其中繁衍。每一次发生促进融合的事件,都会有人寻求传统的安慰,试图保护或恢复受到威胁或消失的生活方式。然而长期来看,全球化确实会促进趋同。语言和方言会慢慢消失,或者变成保护政策的议题,就像濒临灭绝的物种一样。传统服饰和艺术退到边缘地带或者博物馆里。宗教会过时。民间习俗和古老的价值观即便不消亡也只能存活在旅游景点。

  ……我们的各种文化不再朝形态各异的方向发展,而是以势不可当的方式急剧趋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迟早我们将只剩下一种世界文化。那时我们就没有谁可以交流和互动了。除非我们在其他星系中发现其他文化,并恢复卓有成效的交流,否则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将在宇宙中形影相吊。结果并不是观念的终结,而是回归正常的创造性思考的速率,就像本书第一章或第二章里的思想者们那样。他们在孤独中苦思冥想,思考的成果虽然相对较少,但质量也相对出色。

上一篇:现在国内看动画明明就没有分级,成人啥都不让看,为啥有的还专门片头做个18岁以下家
下一篇:四川:18岁少女强迫15岁女孩卖淫获刑5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