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感情,哪有什么无疾而终!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最近有个话题叫“成年人连绝交都是安静的”,成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的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边的朋友似乎变得越来越少。那些昨天还把酒言欢的人,一转眼就莫名其妙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没有争吵、没有征兆、也没有告别,就那么无声无息、不着痕迹地消失了。

  正如有人说的那样,我们可能早就跟一些人见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面。

  听起来有点惊悚,但遗憾的是这差不多就是事实。

  古语曰:君子绝交,不出恶言。安静离开,于是也就成了成年人最后的体面。

  但安静离开并不意味着内心没有波澜。毕竟成年人的感情哪有什么无疾而终,不过都是深深浅浅的失望罢了。

  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意中忽略了这种失望,又或者压根儿就不愿意承认这种失望。

  不愿承认,是因为我们分明知道:成年人的感情,必然建立于一定的价值期待。

  情绪价值或者实用价值,至少得占一样。

  如果一样都没有,那这段关系就没有意义,就很难维系下去。

  是的,价值。

  这正是成人世界的终极通关密码。

  一个人的价值可以很具体,也可以很抽象,关键是它必须刚好符合我们的期望。

  年少时,这并不难满足。因为那时候我们生活简单,要的不多。

  但随着年岁的增长、眼界的开阔、阅历的丰富,我们的生活也在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里变得错综复杂起来。

  我们长大了、成熟了,想要的多了,想要的分量也不一样了。

  小时候,一把瓜子、一颗糖、一句玩笑,我们就能成为朋友、成为死党。

  如今哪怕吃无数顿的饭、喝无数次酒,我们也很难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

  毕竟他也许记着你爽约的次数,而你却记着自己付过的饭钱。

  成年人对于价值交换的盈亏就是这么清醒和敏感。

  谁都想获得对等的价值交换,更想获得对自己有“盈余”的价值交换。

  那么谁来亏损呢?

  谁也不愿亏损,自然谁都变得小心警惕了。

  此外,成年人在价值交换这方面往往既不做选择题,也不做改错题。

  有人不是说了嘛,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全都要。

  既要、又要、还要。

  既要实用价值,又要情绪价值,还要保证在价值交换中不出差错。一出差错,便没有修正和弥补的可能。

  小孩子高兴了可以成为朋友、有颗奶糖也能成为朋友。而成年人就算高兴地有了一颗奶糖,想的却是以后还能不能每天都高高兴兴地拥有一颗奶糖,又或者是波板糖、夹心糖、巧克力糖······

  小孩子吵完嘴、打完架还可以和好,但成年人既不会吵也不会打,只会选择直接按删除键。

  因为成年人的每个“错误”,都与其价值的折损挂钩。

  价值折损了,交换就不等价了,也就没有继续交换的可能了。

  而最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与人之间实现价值交换的可能性本身就越来越小。

  首先是情绪价值的难以实现。

  情绪价值讲求的是同频共振,有默契、有共鸣、能“懂得”。

  但默契和懂得,除去少数偶然情况,更多的则是建立在相似的人生经历的基础之上。

  年轻时,大家阅历尚浅,差别不明显,彼此共性就多,共鸣也多。

  但活得久了,大家的人生路线就千差万别了。无论是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还是接收的信息、获得的认知,分明都早已参差不齐。

  大家的相同之处越来越少,不同之处越来越多,各自的人生越来越独一无二,自然也就难有共同的交集。这时候要懂得对方、要达成默契,何其难也。

  既不懂得、又难有共鸣,所以哪来的情绪价值呢?

  其次是实用价值输出的难度加大了。

  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每个人的实用价值通常的确是增值的。

  但个人价值的增值并不意味着输出价值的同样增值。

  实际上,当我们的个人价值大大提升的时候,我们的输出价值却往往是大大降低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是风险厌恶。

  正如前面所说,成年人对于价值交换的盈亏是相当清醒和敏感的。谁都不愿意吃亏,那么在输出价值的时候,每个人自然也就如履薄冰了。

  正所谓交换有风险,输出需谨慎。这个道理,大家就算不必言明,自然也是心照不宣。

  第二个原因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我们的利益共同体不一样了。确切地说,是利益共同体更明确、更具体了。

  青葱时代,乾坤未定,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也是开放的、不那么“确定”的。

  谁都有可能和我们同路,谁都能跟我们组成一段临时的利益共同体。既如此,我们当然也就乐得对同处一个“共同体”里的人大大方方地输出我们的个人价值。

  比如同班、同校的同学,男女朋友,某个爱好圈,又或者是偶然聊得来的陌生人等等。

  但到了一定的阶段,比如谈婚论嫁、成家立业之际,我们的利益共同体就渐渐明确和“成型”了。要么是自己的家庭,要么就是我们自己。

  毕竟经历了一番折腾和淬炼之后,大家也都渐渐懂得了谁才是与自身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人,谁才是自己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因此,每个人最大的价值,自然也要留给最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也就是我们的家庭,又或者是我们自己。

  谁和我们更稳固、更长久地“同路”,我们的价值就偏向于谁。

  之所以如此,同样是缘于我们对于风险的厌恶,为的是将价值输出的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毕竟大多数人的精力和价值都十分有限,当然只能在更稳固、更靠谱的地方发力。

  而当大家都将自身的价值聚焦在家庭或者个人这种更稳固、更牢靠的地方时,对“共同体”之外的其他人的价值输出和交换自然也就变得紧缺和稀薄了。

  这就是为什么总有人感慨朋友之间的感情淡了、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了。

  因为大家不同路了。

  因为我们各自都有了更稳固、更确定的同路人了。

  这是人生规律使然,大可不必遗憾。

  毕竟一段路有一段路的主题,一段路有一段路的风景。那些曾经同路的精彩,拥有过,本身已经是一种幸运了。

  END

上一篇:张亮:我的农村调查报告
下一篇:裸爱危险 大学生性行为坚持戴安全套仅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