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看傻了!是邪教片?是porn?是重口味大赏?是符号垃圾堆???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本期新上榜《仲夏夜惊魂》

  资源方面今年柏林主竞赛的《少年黑手党》已经有了熟肉,本周上榜的两部影片也均来自网络资源,他们分别是艾斯特的《仲夏夜惊魂》和贾木许的《丧尸未逝》,喜欢恐怖悬疑片的可以关注《遗传厄运》导演的新作《仲夏夜惊魂》,作为今年戛纳开幕片的《丧尸未逝》也可以看出贾木许有哪些变化和尝试。

  最后本期口碑榜榜单《痛苦与荣耀》依旧榜首,整体变化不大。《疾速备战》下榜,《感谢上帝》和《彼得卢》濒临下榜,喜欢这些影片的朋友可以继续给深焦口碑榜投票,感谢支持。

  上期链接:众星云集、多次重剪、拒绝戛纳,多兰这部话题之作真的砸了吗?

  

  #本周新片

  仲夏夜惊魂

  Midsommar (2019)

  导演: 阿里·艾斯特

  编剧: 阿里·艾斯特

  主演: 佛罗伦斯·珀 / 杰克·莱诺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瑞典 / 匈牙利

  语言: 英语 / 瑞典语

  片长: 147分钟 / 171分钟(导演剪辑版)

  观看状态:已有中字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72/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7/5

  IMDb: 7.5 /10

  豆瓣:6.7 /10

  深焦评分62 /100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75/100

  比《遗传厄运》差?别逗了,Aster从本片开始才成为了你们在前作评论中所吹捧的“天才”。至于“Robin Hardy还是Ingmar Bergman”这个陈旧的创作身份归属问题,倒是可以用来回答“是否Cult”这个终极质疑——目前任何预判都是有失偏颇的,这是一个需要延迟才能下的结论,但我还是愚笨的肯定,毕竟,连Ti West都基本做到了。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72/100

  延续《遗传厄运》中最亮眼的技术特点(声音、剪辑点),同时在影片前半段形成了完备的语气(强化人物行动、语言模式的统一程度),受限于剧作展开问题,后半部分显得缺少控制力。此类圆不回来的电影,剧作质量走低几乎必然,对比《仲夏夜》与同题材的《圣餐》,我们会发现后者的人物是彻底通俗且类型的,失去剧作的秩序即会失去人物;而前者至少已具备有效的作者性,能够更有效地保障人物在混乱中“存活”。

  肥内,《路子》作者

  60 / 100

  从工整的三幕剧结构,加上可以联想到各种经典片,可见是很古典、很影迷的影片。怪奇的影像不值得大惊小怪,毕竟是换汤不换药地,一如其他「写实」倾向电影一样,煞有其事地将人事时地物安排妥当而已。不过,这算不算一种「新古典主义」呢?总之,对于片中几个叠印镜头印象挺好;声轨处理也格外讲究。

  徐若风,学习艺术史,杭州影迷

  40/100

  一部愚蠢、冗长、空洞的“假人类学电影”。在观看处于“现世位置”的乌托邦异世界(Another world)的方式中,最廉价、最无力的,就是时刻引导人们去走向猎奇/刻奇,同时又只能停滞在这个层面嬉闹。无休止的作者趣味,宛如一块遮掩糟糕剧情与节奏的遮羞布,迎来的是伦理与思想性的双重降维打击。

  丧尸未逝

  The Dead Don't Die (2019)

  导演: 吉姆·贾木许

  编剧: 吉姆·贾木许

  主演: 科洛·塞维尼 / 亚当·德赖弗 / 蒂尔达·斯文顿

  类型: 喜剧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瑞典

  语言: 英语

  片长: 104分钟

  观看状态:已有高清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54/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1/5

  IMDb: 5.6 /10

  豆瓣:5.7 /10

  深焦评分62 /100

  花地,日常阅读伦理学并不得其道的普通观众

  75/100

  趣味在于这是一部人物都受过丧尸片“影像教育”的丧尸片,后以“剧本”的存在标识自反标杆,人物设置和情节展开明显遵照着传统丧尸片的类型框架,人物自知顺沿着“死路”行进却仍无动于衷,有种麻木的傻愣感。对“影像”无用性的嘲讽是拿导演自己作为“上帝”的全能性开刀的,导演能在电影里为所欲为,但却对现实生活毫无影响。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74/100

  丧尸们无需在电影中表现出thrilling的攻击性,因为电影的重心全非在此,它们只充当环境因子,作为人物僵硬喜剧反应的应激源。这样处理使得电影如《橡皮轮胎杀手》般的反类型趣味,也正是如此,才有这没头没尾结构存在的价值。

  良卓月,电影学硕士,影视策划、写作者

  70/100

  贾木许懒洋洋地讲着冷笑话,就像我们知道传统僵尸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似乎也可以预料这些反僵尸片的冷笑话要抖什么包袱——或许反类型片也已经成为一种类型?但在这个时代,比起其他类型,解构僵尸片依然是合理及有广阔空间的选择,毕竟“we are little zombies”。

  Peter Cat,深焦主编

  62/100

  这部编不下去电影本质上也凸显了贾木许长期的创作困境和格局,纵使其引经据典式地构筑了一个个指涉重重的当代亚文化陈列室,他对文化史熟稔地挪用和巧妙地重制也不可谓不妙趣横生,但它的电影总是囿于一个不无空洞的表层,并最终沦为一种文化趣味二手加工厂,且其生产物作为文艺青年的崇拜对象被重新纳入到一种审美趣味的消费主义循环中,而这恰恰是他想用这部电影所讽刺的。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55/100

  贾木许的影像魅力并非简单来自对亚流行文化的引经据典和调侃考据,而是在于当这一切构成一套不言自明的独特封闭话语体系后,伴随着对各种icon身份属性的一体化,在吉姆独有的悠哉闲逛节奏的排列组合下渗透出的“休息”或“间歇”的禅意趣味与智慧,然而随着创作步入瓶颈,刻意迎合观众的“展览”色彩愈加反扑过来,并最终在本片中动用那个自我放弃的收尾将一切未曾到来的缓释吞噬,这出关乎存在意义的荒诞闹剧以“编不下去”做结,在这个迷失的当下,倒也失败得贴切。

  肥内,《路子》作者

  55 / 100

  要是以「看电影对我来说更多是在学东西」的角度来说,这部片让我首先联想到小津(要是小津拍丧尸片如何?)以及思考后设性设计的问题,就已经算是有「合格」了。不过,后来考虑到方方面面还是有点粗枝大叶,实在有辱他这种老前辈的名声。(关于这部片的更多意见可见深焦之前发布的影评。也许大概可能,小津拍丧尸片就是这样??)

  徐若风,学习艺术史,杭州影迷

  40/100

  仍旧深深烙印了贾木许的风格与趣味,表层的粗制滥造和漫不经心,以一种滑稽病态的冷幽默,调侃美国流行文化的腐蚀,以及加入各种各样的老梗。但,还是架不住地难看。整个电影,大概就是把难看重复念五百遍那么难看吧。

  #上周新片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The Death And Life of John F. Donovan(2019)

  导演: 泽维尔·多兰

  编剧: 泽维尔·多兰 / 雅各布·提尔尼

  主演: 基特·哈灵顿 / 雅各布·特伦布莱 / 苏珊·萨兰登 / 娜塔莉·波特曼 / 凯西·贝茨.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9-10(多伦多电影节)

  片长: 127分钟

  观看状态:已有中字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28/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1/5

  IMDb: 6.2 /10

  豆瓣:6.7 /10

  深焦评分66 /100

  徐若风,学习艺术史,杭州影迷

  80/100

  其实对于这部设定通俗、摄制精致度顶配、且布满好莱坞群星的电影,如果想要变得“流畅好看”,完全可以采取简化而非花哨的叙事视角。但多兰无法放弃每一寸每一分的自指,两条线索就是他人生的A/B面,而且必须反复互文、交叉讲述,于是整个电影就给人一种“穿上西装的少年”感。

  相比视听语言,多兰将“我”的存在与展示不断地推向幕前,可能才是他最大的作者性,也是他被这个时代所密切关注的根源,构成循环往复。

  一个猜想:他会将这种自指与自我重复,无休无止地拍下去,最终在他变老之时汇成“自我纪念碑”的阵列。

  Peter Cat,深焦主编

  68/100

  多兰其实是男版索菲亚·科波拉。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62/100

  这样的故事本应属于一部斯皮尔伯格电影,尽管多兰在本片中的主流化尝试可以清晰地被分辨,但他却无法撇除一贯的对个体情绪探索的痴迷。庞杂叙事与深入个体之间的悖论,只能像斯皮尔伯格们一样简化解答,否则即会迷失在细枝末节中。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60/100

  “多兰电影”,“关于多兰的电影”,到此理应做个阶段性的自我了断,或许,他作为“工作导演”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年龄增长,若真想吃这碗饭,就该考虑如何生存了。

  圆首的秘书,首届深焦影评大赛冠军,小津电影爱好者

  59/100

  一味抒发个人旨趣,沉溺于自身感性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是很多人面临的普遍困境,更可怕的是这种旨趣建基在套路而非个性之上,最终只能流于平庸和肤浅。多兰必须卸下自我的包袱,丰富自身的向度,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不能说的游戏

  Les chatouilles(2018)

  导演: 安德丽·贝斯孔 / 埃里克·梅泰耶

  编剧: 安德丽·贝斯孔 / 埃里克·梅泰耶

  主演: 安德丽·贝斯孔 / 嘉莲·维雅 / 克洛维斯·科尔尼亚克 / 皮埃尔·德隆尚 / 格雷戈里·蒙泰尔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18-05-14(戛纳电影节) / 2018-11-14(法国)

  观看状态:已有中字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8/5

  IMDb: 7.1 /10

  豆瓣:8.0 /10

  深焦评分74 /100

  圆首的秘书,首届深焦影评大赛冠军,小津电影爱好者

  78/100

  虽然还差着很多个等,但上次能给我这种空间感的新片可能还是《鸟人》。这种连续空间感和人与人之间完全不可交流的绝望之间张力十足,令人印象深刻。

  徐若风,学习艺术史,杭州影迷

  70/100

  通过一种心理叙事逻辑和视听加持,将性侵题材与思维现场进行双重花哨包装。但本质上却隔靴搔痒,仅此而已。

  #濒临下榜

  感谢上帝

  Grace à Dieu

  导演: 弗朗索瓦·欧容

  编剧: 弗朗索瓦·欧容

  主演: 梅尔维尔·珀波 / 德尼·梅诺谢 / 斯万·阿劳德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观看状态:已有高清资源

  

  北美Metacritics:76/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 4.1/5

  IMDb: 7.4/10

  豆瓣:7.6/10

  深焦评分70/100

  徐若风,学习艺术史,杭州影迷

  80/100

  与欧容以往的创作有非常高的区分度,是一部不可思议的规整作品。于是乎,指责它“没啥特色,换个导演拍一样”,也成为了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规整之下,三段式的移步视角、完整的各类话语层叠、清晰的思辨色彩、快速即时的跟进现实、负责任的社会关怀,几者叠加,着实不比《聚焦》差。也许我们应该跳出“欧容应如是”的思维圈子,认清电影所担当的社会功能。况且,不玩花活、好好做纪实的“文学影像”,也并不就是“没有想法”。

  Dzolan,杂志编辑,电影爱好者

  80/100

  一部像是只有法国人才能拍出来的电影。有读特稿的感觉,一想到这是欧容一个人写出来的就觉得很厉害,呈现出的思辨和复杂程度碾压不少同类题材。而且不认为欧容在片子里给出了自己的道德立场,也算是电影厉害的部分之一吧。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70/100

  三人行,只有一位是欧容,并非技艺衰退,而是由轻佻蜕变为沉稳,将传统法国电影扛在肩头,用扎实的生活情节与流动的人物关系铺陈成一幅最生动的当代冷暖光谱,并以此勇敢战斗,宽慰包容。

  仇晟,婴儿作家,年轻导演,老影迷

  60/100

  证词,信件,祈祷,演讲,这场较量呈现为言辞的战争。为此欧容不惜抹去空间和面孔的特征。进入Alexandre部分后,欧容又拾起擅长的武器——展现性关系的无穷可能。但在如此确定的创痛背景下,这部分像是简明精神分析教程。或许欧容应该早点收手。

  Peter Cat,深焦主编

  60/100

  道德如此先行甚至吞噬了电影视听文本,对欧容这样作者,至少制作流程是略显潦草,无论背后制作动机可能是那么的非电影。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X/100

  在预设的批判陷坑中步履蹒跚,一部几乎只有剧本的电影。

  彼得卢

  Peterloo

  导演: 迈克·李

  编剧: 迈克·李

  主演: 玛克辛·皮克 / 罗里·金奈尔 / 蒂姆·麦克纳尼

  类型: 剧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片长: 154分钟

  观看状态:已有高清资源

  

  北美Metacritics:66/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 - /5

  IMDb: 6.4/10

  豆瓣:6.8/10

  深焦评分75/100

  Peter Cat,深焦主编

  80/100

  究竟是为了历史才拍电影,还是为了拍电影而有求于历史?我这么说,并不是意图简单以历史这面虎皮掩盖电影前两个小时缺乏观影愉悦性事实,这种颇有些“历史文献考”式影像也直接为电影进一步传播设限。当然作为一个异邦人和后代人,对这段历史偏差式距离已然存在,要求一种历史的愉悦性也不得不说是一种吊诡态度。既然无从就政治和历史立场上对导演和电影做更多大而无当的判断,电影本身传递事无巨细的历史庄重感,至少是令人敬重的。

  Dzolan,杂志编辑,深焦元老编辑,书迷>影迷

  80/100

  一百五十分钟里,从一场拉锯战式的集会落脚到一个家庭的创伤,并在家庭葬礼后选择终止影片,这种终止似乎想要将视点重新拉回到个体身上,也恰恰应对了历史的宏观性叙事中被遗落的部分:那个家庭结果怎么了?

  徐若风,学习艺术史,杭州影迷

  75/100

  迈克·李处理历史社运题材还是过于工整、古板,虽然我个人喜欢这种风格,但客观上问题还是很大的,让电影变得太可惜。也许是古早的英国人在高谈阔论时很难真正交锋起来,前俩小时,无论是正派的集会、还是反派“表演油腻”,都是说一堆花里胡哨,接着其他人“对、好、是”;这些戏码的反复层叠让电影在结构上臃肿不堪。不过另一方面,历史还是给了迈克·李很多能做出细微视角与大全景叙事的空间,配合其一如既往的古典摄影与强戏剧性的表演系统,非常奏效;况且又能有多少社运片能用这么详细的篇幅去刻画当权者们的一言一行呢?这是借助历史的地方,对于史的细节的痴迷,可以成为现实的反哺。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75/100

  冗长的“小主观”,短暂的“大客观”,一部线索导向的“前兆”电影,一段“挣脱”了视角的结果景象。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68/100

  完全不似迈克·李此前那些从个体境遇出发、情感浓郁的作品,而更多地呈现去描述的景观,观众始终被置于观看而非代入的位置,作者的主观被隐藏于素材选取背后。无论其立场,只要手法能实现呈现环节的去伪,那么电影就是历史的。

  宋远程,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在读,电影爱好者

  70/100

  从革命形势、具体境遇、煽动演说,到领袖、群众、媒体。政府态度与最终镇压更是不吝笔墨,巨细靡遗地记录了一场失败的抗争运动。但尊重历史的同时也让人物不可避免地模糊,善于描摹生活的迈克李这次没有比一部BBC历史纪录片做得更好。

上一篇:生态问题的再思考|生活在自然的见证下
下一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