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白雪公主杀人事件》?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 (豆瓣)

  网络查明真相,网络制造冤案,每个人只掌握了关于他人的一小部分片段而已,我们都不了解自己,怎么去了解别人?

  每个人的记忆都会欺骗自己,留下来的是有利于己的那一部分。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美丽的东西就一定美好吗?

  能够引发人们 对于网络暴力的一点点思考也是好的。

  公众号 问渠如许(wenquruxu)很多图片没有贴上来,感兴趣的可以加关注,没错我就是来求关注的~~么么哒~~~

  从1950年到2014年,人类的记忆力并没有丝毫进步!

  上大学时,一位复旦新闻学院的老师曾来学校开过讲座,具体内容不记得了,老师名字也忘了。只记得他说“真相的确只有一个,但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真相,只能无限接近真相”。无论历史还是新闻,即使当事人亲述,当中原委依旧真假难辨。

  “罗生门”现在已经成为当事人各执一词,案件扑朔迷离的代名词。但可能很多人都没看过1950年黑泽明的这部老片子。虽然罗生门一词的最早出处并非这部电影,但基本可以理解这部电影奠定了它如今的语义。

  电影情节很简单,樵夫发现了武士的尸体,凶手也很快确定为名叫多襄丸的强盗,他本人也痛快认罪:他不仅杀害武士,还强奸了武士的妻子。但几名当事人和证人叙述的事件原委却各不不同。

  我们先跳到结尾处看目击证人樵夫的版本,我们姑且认为他看到的全程是最接近“真相”的。

  樵夫的版本里,强盗强暴女子之后怂恿她跟自己走,女子痛哭并不表态,而是割断了丈夫的绳子,意欲挑起两人的斗争,但是两个男人都心虚惜命并轻贱女子,在女子的激将下,二人还是开始了打斗,但过程连滚带爬,滑稽可笑。最后勉强强盗占优势杀了武士,女子惊叫着跑开。

  再回头看三个当事人的版本,他们隐瞒了什么夸大了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强盗的版本里,他承认捆绑武士、强奸女子。与武士发生打斗,是因为女子跪地央求他,并且两人都勇猛无比,不分上下,来回23个回合,他才干掉对手。他隐瞒了自己是个怂包,而且武艺很烂的事实。

  女子的版本里,她绝口不提怂恿二人决斗,而是放大了丈夫对她的鄙夷。她不仅承受身体被玷污的痛苦,还要遭受被丈夫鄙夷的精神折磨。

  武士虽然已经挂了,但是影片设定让巫婆给他还了魂。他将妻子描绘成水性杨花、心狠手辣之人,不仅要跟强盗走,还要强盗杀了他,但强盗给他松了绑,最后他是自杀。

  但是樵夫说的就是“真相”吗?樵夫最后默认他偷拿短刀,那么在武士到底死于哪种武器上也就撒了谎。武士说他自杀后,有人抽去身体里的短刀,但樵夫的版本里他是死于强盗的长刀,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没有人知道。

  整个故事的核心,在于聆听整个故事的过路人的这句话——人这种东西么,就像是天生能把对自己不太合适的真事忘记的,光把对自己合适的假话当做真的呢!

  我们无权讽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出于自我保护,他们选择隐瞒一部分事实,夸大另一部分,人类正是这样的物种,你我皆不能免俗。

  不信你自问,在描述一件事时,是否或多或少添油加醋,或者避开一些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尽量说的对自己有利一些,把自己说的更像受害者一些更能博得同情、好意一些?

  21世纪,大众媒介的普及,让一个案件能够被人们广泛参与讨论,本来我想将《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与陈凯歌的《搜索》一起比较,讨论互联网暴力,但其实两者视角有所不同,《搜索》是从事件的亲历者的视角,更多侧重受害者的情绪感受。

  而这部2014年的《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后文简称《白雪》)外部和内部视角皆有,涉及到的人物很多,每个人都能延展出一些东西,更侧重事件过程的描述,整体要复杂一些。内部视角很好解释,影片后半部分是主人公自己的阐述,与结尾杀人凶人的证词,构成了杀人事件的“真相”。那么在此之前的“真相”是什么?是怎样构建的?这就要归功我们的大众媒介。

  看电影最开始的两个画面。电影的开头的第一个画面便是非常具有互联网特色,这是一个网络比其他任何媒体都要快的时代,案件一出,网络上七嘴八舌地爆料、讨论、猜测。每一个头像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幅互联网时代众生相被很形象地表现出来。

  紧接着便是电视台内部对案件报道的编辑制作,这部影片涉及的大众媒介除了互联网,还有传统的电视台,虽然它没有互联网速度快,却比网络更权威更系统,互联网是舆论自由发声的阵地,而电视台却能引导互联网舆论的走向。

  案件也很简单,香皂公司的一位美丽职员被发现死于森林公园,而且尸体被烧焦了。一时间媒体在报道这件事,互联网也跟风炒这件事。

  其实舆论最先的出口是杀人凶手本人,但是导演很显然并不想把一切都归功给凶手,更侧重表达,“真相”之前的“真相”,是由电视台和互联网共同构建的,电视台主导舆论,互联网发酵舆论,而媒介的背后说到底还是“人”,凶手最开始可能并未想到舆论的走向会如此迅猛,但这些“人”却实实在在做了凶手的帮凶。

  电视台的“人”向主人公和受害者周围的“人”搜集所谓证据素材,剪辑成所谓的“真相”,同时一边搜集一边在网络上爆料,而互联网上的“人”一窝蜂地跟风、人肉,甚至为电视台提供素材。两股“人”的势力交织在一起,案件被还原地有鼻子有眼,却离“真相”越来越远,倒像一场互联网时代的“罗生门”。

  根据下面几个人的证词,电视台几乎已经确信了女主就是杀人凶手,“完整”再现了整个作案过程。

  “S小姐”一出,很快她的真实姓氏、名子的首字母、小学中学大学,都被人挖了祖坟。

  而下面这些人的证词,直接将女主妖魔化。精通杀鱼也能与杀人联系起来,发生意外也能把脏水泼到女主头上,甚至小时候学童话书里玩火不小心导致的火灾直接被说成了诅咒的仪式。

  双亲那里,母亲是持怀疑态度的,而病重的外婆则坚决不相信,但是父亲却直接对着镜头磕头道歉,而电视剪辑时只用了父亲道歉的部分。

  妖魔化的东西即使21世纪的今天依旧很有感染力,电视台第一期节目爆出“S小姐”时,还有很多人并不相信,甚至质疑这种做法,而电视台妖魔化的论调一出,网络上翻天覆地全是些牛鬼蛇神。

  而这个自称闺蜜的人,是连接互联网和电视台的人物,她在互联网上发声,并写信给电视台,看上去句句都在说女主的好话,但句句的前提都是确信女主杀了人,甚至歪曲编造女主曾经跟她说过的话,诋毁她的名誉清白,为的是什么?呵呵,因为她觉得女主抢在她前面享受到了SEX,让她嫉恨得咬牙切齿。

  而女主真正的好朋友对傻缺导演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的记忆是会被捏造的,人只会捡对自己有利的记忆来说,不要漏了重要的东西。”与《罗生门》里的那句话几乎一模一样,虽然这个导演肯定是听不懂的。

  电影的信息量很大,她与女主的友谊都能单独写一篇文章了,在此就不赘述了。影片在讨论大众媒介与人们对歪曲事实、伤害无辜的同时,更深入探讨的是人性的美丑善恶。

  虽然影片带着治愈系的温暖收尾的,但却在影片中承认了人性“作恶”的存在。撇开杀人案件不谈,其中涉及的各种人物,你的身边也许总能找到原型,甚至我们自己也身在其中——到处散布夸大小道消息的同事、玩弄你感情再把你踢开的虚伪前任、捏造诋毁你名誉清白的所谓闺蜜、不怀好意在背后嚼舌根的同学、还有软弱并不信任你的父母。

  即使事件有真相,人心也是没有真相的。如果没有杀人事件,女主角不会被误认为是杀人凶手,但是她却是偷了同事演出门票并误伤他人后逃逸的人。

  如果不是杀人事件盖过了偷票和伤人这两件事,女主应当承受相应的道德谴责和一定的法律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女主最后不仅被还了清白,其实更借机逃过一劫。虽然影片似乎没有想表达这层意思,我作为观众却觉得有些讽刺。

  因为你不仁我不义吗?因为太过喜欢所以产生了贪念吗?因为真的不是故意而且太害怕吗?似乎说的过去又好像是在替女主开脱。

  那么,强盗经营了一世的名声,不能落个浪得虚名的下场;武士人都死了,总要保留最后一点尊严;女子被玷污,丈夫嫌弃鄙夷她,她辱骂两个男人又有什么错;樵夫偷拿了短刀去变卖,也是生存所逼。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只记得对我们有利的,我们为他人辩白,也是为了自己。

  在微博上看到好多人推荐这部电影,于是慕名而看。看过之后,表情复杂,感觉这远算不上悬疑片,但是确实是一部好电影。

  影片讲述某肥皂公司里如白雪公主一般美丽的女员工三木典子在某夜被人谋杀并焚尸,电视台一小导演根据自己收集的线索一个一个采访了相关人员,发现该公司里另一名平凡的女员工城野美姬嫌疑很大,于是顺着这条线索继续追查下去,结果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这部电影有两个很有意思的特点。

  一个是男主角是个话唠型的微博爱好者,就是平时有点风吹草动都喜欢发微博,无论是电话响了,遇到不喜欢的人了,对某件事有想法了,都喜欢在第一时间发微博。这时候荧幕上就会显示男主和网友们的网名及发言,有时候影片中的人物在对白时,屏幕上也会出现微博的内容,并配上声音,会产生大量的信息量,让观众应接不暇。

  另一个特点是每次采访相关人员时,人们叙述的事情会情景再现。而根据每个人叙述再现的画面,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很明显导演并不想很快的揭示答案,而是想让观众一起参与进来推理谁是凶手。

  不过,在每个人的描述中,三木典子与其说是受害者,不如说更像施害者。

  按照时下最流行的说法,三木典子就是一枚典型的“绿茶婊”。在众人眼里,她美丽、大方、善良、充满朝气。她会安慰皮肤黝黑的同事多用美白皂,她会为犯错的下属承担责任,她会为公司业绩拼命做事。按理说,这样外表出众,人缘爆棚,诸事顺利的人,应该是幸福的,但是可惜她不是。白雪公主的外表下,她有一颗黑皇后的心。童话里的黑皇后已是万人之上,偏偏就不爽魔镜说“世界上最美的人是白雪公主”,于是起了杀心。三木典子的问题也在于,她强大的嫉妒心不能允许任何人在任何方面有一点点的强过她。

  名字比我好听,不行,我要用幽默压倒你。工作比我好,不行,我要用计谋抢功劳。你有男朋友,不行,我要抢过来然后再甩掉。你有精神寄托,不行,我要毁了它让你空虚寂寞冷。总之,她就是一个长的好看,被所有人捧为公主的幸福人儿,而你,因为平凡,所以你死掉也无所谓。

  但是,导演的野心不止于此。

  通过一个美人的死,引出一场没有硝烟的职场暴力,这只是表面。由此延伸出来的,是如今发达科技下的网络暴力,和过去现在都无法消除的校园暴力。

  在男主角的微博上,你能感觉到什么叫做众口铄金。说白的,说黑的,大言不惭的,放马后炮的,自认为是推理专家的,圣母圣父的……这些人摆着与自己无关的心态,说着毫无责任的话,形成了事件发生之后更严重的网络暴力。影片的最后,还是警察破了案子,跟这些人的大放厥词没有丝毫关联。但是,他们的言论,却对当事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承受了莫名的心理压力。

  而在相关人的回忆中,女主角和死党从小就遇见了类似三木典子一般的绿茶婊。这些绿茶们轻而易举的毁掉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只为平衡自己的嫉妒心。 校园暴力属于孩子,大人们只会把孩子的战争当成过家家的玩闹,却无法理解这些小事对孩子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死党从一个小镇的第一美人成长为不修边幅的家里蹲,除了被小碧池打压外,家长也有很大的责任。

  但是在现实社会里,人们往往就是这样,对漂亮的人有着莫名的好感和宽容,而对平凡人敬而远之。即使平凡人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但是因为外表的关系,大家也不愿意多去了解她。而漂亮的人即使是千篇一律的性格,也会被人们接纳和吹捧。于是,这些漂亮的碧池们就会仗着自己的优势来欺压那些不阿谀她的人,继续碧池着。而那些倒霉的平凡人,就在他们的阴影下继续倒霉着。

  还好,女主角城野美姬是一个懂得如何抚慰自己,抚慰他人的人。虽然她平凡,虽然她的生活被摧毁的一团糟,但是她总是在相信“会有好事发生的”。

  也许只有坚强的灰姑娘,才会因为微笑成为最美丽的白雪公主。

  PS:突然想到当年马里奥解救的公主,虽然叫Peach,但是一直被翻译成碧琪,一个B,一个P,就立刻天差地别了。

  评分:80分

  综评:打着悬疑旗号的社会伦理片,用日本戏剧独有的气质讲述了一个关于职场暴力、网络暴力、校园暴力和倒霉人生的故事,导演心有点大,但是掌控力稍弱,影片有点松散,但是出众的表演和美术给影片加分不少。

  适合人群:最近很倒霉的人们。

  假如三木典子不是个bitch?(有剧透,未看剧者慎入)

  看了《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白ゆき姫殺人事件)后,上网看了看,很多网友对三木典子的评价都是bitch啊,恶女啊,不做死就不会死啊,虽然错不至死但很讨厌啊。

  嗯嗯,和我想法一致。我也是这么想的耶。可是我的大脑这个时候突然岔了一下。咦……?这个场面好像似曾相识啊。对了,在影片中,网友们认为美姬是凶手的时候,也是这么众口一词的骂美姬的。那么,我会不会也落入了同样的套路呢?我对三木典子的这个“bitch”的印象是真实的吗?会不会受到了误导呢?

  回过头去再仔细看下本剧,里沙子、容美、系长、美姬和典子等这几个人的故事,可以大体分为二种:第一种是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的故事,第二种则是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而在“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自己的“回忆”中出现的,另一种是在别人的“回忆”中出现的。

  举个栗子:

  “公司活动时,美姬驾驶车辆连超三车”,此事属于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出自容美的回忆中。

  “案件告破后,美姬驾驶车辆险些撞到雄治”,此事则属于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的故事,而不是出自任何人的回忆。

  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的故事,我认为可以视为真实;而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则其真实性要打个问号。

  用《罗生门》来做个对比的话,就是这样的:影片结束时樵夫抱走婴儿,此事属于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可以视为真实;而山贼、武士、女人在山林中发生的事情,属于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其真实性要打个问号。

  以这样一个界定去看《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的话,三木典子实在是个几乎没法用任何“现实”的故事来评判的角色——因为她在电影一开始就死了。她的所有故事,都出自别人的回忆。具体来说是出自里沙子、容美、系长、美姬这四人。再进一步细分的话,可以发现,那些给你带来三木典子负面印象的故事,基本都出自里沙子、美姬这二人的回忆。那么里沙子和美姬的回忆真的可靠吗?

  先看里沙子。里沙子的回忆分为两段,前一段对典子基本都是“好评”,后一段则基本都是“差评”。有网友认为后一段是里沙子认罪后的供述,掺杂个人修饰最少。然而这也不太好说。《罗生门》里的山贼供述时,已经被抓住了,然而照样为了面子而说谎。里沙子在被捕前有动机去美化典子(撇清自己嫌疑),在被捕后也有动机去丑化典子(为自己杀人多找点理由)。

  具体看一下里沙子认罪后的回忆:

  塞肥皂事件:有点奇怪的是,结合里沙子前一段的回忆,这事发生在参观车间的时候,周围有很多员工(这也是很正常的情形);可是到了里沙子后一段的回忆,好像车间里就两个人,没有其他人似的。典子为什么当着车间那么多人的面光明正大地把公司产品塞给一个后辈(塞的同时还说话了)?即使典子是前辈,当众教唆后辈偷公司的东西,这也是近乎自绝于公司的行为。后辈因为无知而自己拿了一次公司的产品,尚可原谅,前辈也就负个教育不力的责任;而身为前辈竟教唆后辈偷公司的东西,大家想想,换哪家公司会容忍?这事是真的呢?抑或是可以称为惯偷的里沙子编造的呢?

  出头事件:本身没什么可黑的。但是加上塞肥皂事件好像显得典子很虚伪似的。可如果塞肥皂事件是里沙子编造的呢?

  拒绝请吃饭:本身没什么可黑的。作为一个前辈,请后辈吃饭,见后辈有些局促,开玩笑说“偶尔也要回请”,很得体啊,对方马上就安心了。后来对方真要回请了,又说“等你有了后辈再请她”,也说得非常得体,就是一个体贴、大度的前辈。请吃饭和送里沙子唱片,应该都是真实的事情。仅仅是因为有塞肥皂事件在前,才又显得虚伪。看过东野《恶意》的人应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厕所内的暗示告发:直接促使里沙子杀死典子的导火索。厕所内的话本身很有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其内涵……真是要告发里沙子么?在里沙子的回忆中,典子死前疑惑地问“为什么”。如果典子真是打算告发里沙子,应该明了里沙子为什么要杀自己啊。

  结合美姬的大学同学说的“小天多次送给我由于缺货难以弄到手的白雪香皂”,

  

  另一种可能是,典子发现美姬偷公司的香皂,打算告发美姬,结果里沙子误认为是要告发自己……寒一个,如果是这样的,感觉典子真是太杯具了……

  这么一看,里沙子这边对典子的差评,根本一条都靠不住。

  再看美姬这边。虽说是本片的女主角,也是里沙子犯罪以及雄治等网友网络言论的受害者,但观众亦不必因此就无条件相信美姬的回忆。美姬对典子的回忆中,有不少是孤证,甚至就是想像,而且有矛盾。例如烤肉活动时,美姬认为典子没有睡着听到了自己的话,然而这只是美姬的想象。美姬还认为典子“一定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注意到我”的,但这样一来,美姬回忆中,入职的时候典子拿美姬的名字取笑的事又做何解释?小学时,茜拿夕子的名字取笑,是出于嫉妒;但刚入职的时候,美姬既没有表现出什么值得典子嫉妒的,二人也没有结怨(否则就和“一定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注意到我”相矛盾了)。入职的时候典子拿美姬的名字取笑的这件事,真的存在吗?还是美姬幻想出来的?

  至于所谓“抢走系长”的事,也是疑云重重。虽然系长说是因为典子,但这究竟是借口,还是真事,无从得知。即使是在美姬的回忆中,典子自己都说过没打算和系长交往,而在旁观者容美看来,也是系长单方面追求典子而已。

  里沙子、容美、和美姬的回忆中,有一段重叠的部分,就是送别会。把三人的回忆一起列出来看一看:

  里沙子:典子咳嗽,我对典子表示了关心,间山前辈也表示了关心,典子对以前间山前辈的关照表示了谢意,我对典子说“这一点还真是典子前辈的作风啊”,典子说“会这么说的就里沙你了”,容美说“我也这么觉得的”。美姬的筷子掉了,自己弯下腰去捡。送别会后典子礼貌地向间山前辈告别,美姬不太礼貌地向间山前辈告别。

  

  

  容美:典子咳嗽,里沙子没有注意,我对典子表示了关心,间山前辈也表示了关心,典子对以前间山前辈的关照表示了谢意,我对典子说“典子总是这样呢,这一点上”,典子说“会这么说的就小美你了”。美姬的筷子掉了,自己弯下腰去捡。

  

  

  美姬:典子咳嗽,没有人关心,容美还把典子桌上的菜都端走了,里沙子给典子灌酒。我的筷子掉了,自己弯下腰去捡,系长帮我要了一双。送别会后典子向间山前辈告别,间山前辈当面表达了对典子的厌恶。

  

  

  这样一看,里沙子的回忆因为是被捕前的,有动机去美化典子,而出现了不少虚饰成分,而美姬的回忆也同样谈不上客观。里沙子和容美的回忆虽然有冲突,但在间山前辈和典子关系至少还过得去这一点上,总还是一致的。因为容美和其他人都没有大的利害冲突,她的回忆可能还相对可信些。而美姬的回忆中,典子和间山前辈和其他同事的关系之差,显得有些夸张,有可能是美姬幻想出来的。系长帮忙要筷子的事,也可能是幻想出来的。

  另外,大家注意到电影的两个细节没有,一个是美姬的回忆中,美姬自己说的“难过的时候,就进入幻想中的世界”。这是不是暗示美姬的回忆也存在幻想的成分?

  

  

  另外一个细节,是美姬和美姬的童年好友夕子的回忆。这两个人在电影中看起来是正面人物,但她们的回忆也有些许差别。在夕子的回忆中,划着火柴烧小纸人的是美姬。而在美姬的回忆中,并没有明确划着火柴烧小纸人的人是谁。

  夕子的回忆

  美姬的回忆

  

  如此看来,美姬对典子的其它差评,很可能也有幻想成分,是不是完全靠得住也很难说。例如“主动出让的票后来又反悔”事件。真相真的就是美姬的回忆那样吗?也许典子只是答应美姬,帮她带演唱会的纪念品回来而已?而在美姬那里则脑补成了现在的“主动出让的票后来又反悔”(会不会是美姬为自己偷票的事找理由?)。不要以为遗书里就不会有谎言,《罗生门》里死人还说谎呐。说到《罗生门》,《罗生门》里的樵夫算是正面角色,樵夫的回忆大概也基本是真相,然而还是有虚饰之处。

  以上是我站在三木典子这一边,假设里沙子和美姬的回忆中存在对典子抹黑的谎言,而做出的推测。假如真相竟是这样的话,三木典子还真是红颜薄命,莫名其妙被自己照顾的后辈杀了不说,死了还背上bitch的名声。大杯具啊……

  不好意思我一上来就死了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7.5

  ①

  又是罗生门加公民凯恩,顺带讲讲网络暴力,重点在于对无良媒体操纵舆论、网络时代乌合之众的揭露与反思,要说推理、追凶,雄心勃勃的主角这一把梭哈,落子就已满盘皆输,至于真凶,到了点儿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起初毫无存在感的警察神兵天降一般地逮住。

  ②

  我耿耿于怀的始终是,要是三木典子并非bitch呢?

  诚然演员菜菜绪本身高岭之花的模样完美契合虚伪绿茶的人设,但毕竟,在这个所有人都一脸诚恳地自说自话扭曲事实的罗生门里,开场就身中十数刀再被一把火焚尸的三木典子,是唯一无法开口的人。

  我没有看过凑佳苗的原著,只这电影看下来自然也倾向于三木典子确实是个绿茶,可还是觉得,这个电影一上来就死了的人,本可以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③

  被恶意歪曲操纵的传媒、无知而汹涌的狂欢着的民意,要表现这一切是如何地积毁销骨,电影整体的基调完全可以再残忍黑暗一点。

  中村义洋大约是拍惯了伊坂幸太郎,以至于到凑佳苗这儿还一副轻松幽默的调子,还不如多看几遍《告白》,好好和中岛哲也学学。

  ④

  老早猜到了蜡烛会是结局的煽情爆点,况且整部电影什么都想讲,一圈忙忙碌碌下来,本应该像《金色梦乡》里面那场烟花一样收割眼泪的戏反而突出不了。是结构出了问题。

  ⑤

  城野美姬被所有人描述成“面貌普通性格阴沉”的重大嫌疑人,结果照片拿出来明明就天生丽质摆在那里,只差点儿雕琢和自信而已。井上真央可是个大美女呀。

  前些天见到绫野刚还是在《怒》里面,他和妻夫木聪搭档饰演一对同性恋情侣,在一场能让腐女全程尖叫的床戏里面被后入了个爽。到这儿蓄个猥琐的小胡子,全程一副让人讨厌的做派,已经判若两人。

  ⑥

  赤星一路采访,给被采访者打字幕,标注“同事1”“同事2”之类,每一个被采访者都与被害人、嫌疑犯有着各样关系,到最后身败名裂丢了工作的赤星走在茫然的街上,画面定格,出字幕,“无关者”。

  到这儿直接结局就好,干净利落。赤星与城野美姬根本不必碰面,非要安排一次意外,安排宫城美姬小天使一样走下车来说上一句正能量的话,真是完完全全的画蛇添足。

  霍华德·霍克斯有句名言,“一部好电影,只需要三个好镜头,和没有一个坏镜头”,比利·怀尔德从中受益匪浅。“无关者”是个好镜头,这之后都是坏镜头。

  20180109

上一篇:张国立在哪部电视剧中演的厨师
下一篇:谁是农夫,谁是蛇?别让好人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