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昇:盛唐的背影(下)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郭子仪

  (十四)玄宗的西逃之路

  玄宗听到了部下的人跑到长安告的消息。接见后,潼关的情况不明,他派人去增援。这一天,他整天在宫中向东眺望,唐有烽火台,晚上要报平安。他派人去潼关点燃这个火把,可是没有升起,他知道情况坏了,间题严重了。这一段时间,玄宗在主持平定安禄山之乱过程中,他盲目乐观,认为这容易镇压,是因为将官无力才造成这种局面。在盲目乐观下,他轻易对付,将士的牺牲换来的是潼关的陷落。玄宗要担责任,他与杨国忠急于求成,不知道国家腐败与官员腐败到了何种地步,他们盲目骄傲。安史之乱进入了第三阶段,是要在败中站起来,长安守不住,必须撤出长安,这就意味着建国以来最大的失败,连替罪羊也没有了,得本人承担起责任。玄宗得把帝国从败亡中带回来。他慢慢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首先得保存政权,放弃长安,寻找落脚点。八号潼关陷落,十号,商量对策,朝廷迁到什么地方。杨国忠主张迁到蜀中。玄宗表示支持。要知道四川是容易进不容易出来的地方。以后怎么反攻呢?这不是好的选择,但是还是出于私心,因为杨国忠是剑南节度使,把朝廷放在这儿,他能掌控。杨国忠召集百官商讨,结果没人能说话。十二号重新上朝,就更凄凉了。官员只到了五分之一。大量的开溜了。面对这样的朝会,玄宗宣布要御驾亲征,这是鬼话。兵没了,官跑了,这不过是稳定人心的做法。这一天,他任命魏方进提升为御史大夫,再兼置顿使。任命颍王去做准备。玄宗也准备开溜了。当晚陈玄礼叫来了,组织六军,选择九百匹骏马,他偷偷地带着心腹悄悄出宫,往西开始逃亡?

  唐玄宗的眼泪:玄宗治国几十年,与大臣与皇子皇孙真不一样,胆识远见定力都有过人之处。在路上,他已经反省了。他要争夺民心了。做了几件事,出城时,过国库,其中有左藏,杨国忠请示要不要烧了。玄宗说,安禄山进城,如果抢不到东西,会搜刮百姓,还是留给他吧。为的是争取民心。可是杨国忠不明白玄宗在想什么,继续往前走,杨国忠命令烧了便桥。玄宗听到后,马上停下来,卫兵赶快扑灭。玄宗说百姓也要逃亡。扑灭火了后,他才继续。他要争取民心,否则帝国不可能再起。得从点滴做起。玄宗派王洛卿去打点前站。王洛卿到前面发现情况严重。玄宗的前路,官员与百姓都逃了。玄宗走到中午,一口饭也吃不上。杨国忠还懂,混在人群中,到市井里,买了几块芝麻饼,装着给玄宗。玄宗总算有点东西吃了。这时,群众认出了玄宗,百姓停住脚步,包围起来了。中国的百姓善良纯朴,围住后从口袋里献出活命的粮食。虽然粗糙,但是唐把百姓推向了火坑,他们却献上活命的粮食,这里多少真诚?皇子皇孙抢着吃,片刻间吃光了。这些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生中最好吃的了。玄宗懂得群众的心,让部下,把钱袋子打开,百姓全感动了,跪下了。大家一片哭声。这时,大胆的老人郭从谨站出来说,安禄山包藏祸心,我们都早看出来了,有人告发,皇上都把他绑给了安禄山,现在要知道,先帝为什么要求直言。开元时宋碾直言才有好日子,现在因为直言进不了皇宫,我们知道有今日之事,我们却没办法上传,才有今天。不是这场战乱,哪有机会当面跟您说呀。这是委婉批评,但是玄宗也能听进去了。他也难过,回答说,“此朕不明,悔无所及”。走到金城,是半夜了,县令百姓都逃了,每到百姓家,人跑光了。   

  长安沦陷:京城情况更乱,玄宗偷偷走的,消息先在宫内传开,宫门却紧闭,卫士们一打开,像放水一样,宫女们披头散发,哭叫着奔涌而逃。整个京城才知道皇上逃了,全城混乱。混乱中,老实的人跟着乱跑。另一些不老实的,看抢劫的机会来了,涌进宫中,大抢。国库被这些人大抢并烧。幸好崔光过与边令诚带人来杀了几十个,才控制住。崔光远派儿子到洛阳去谈投降的事。边令诚把宫城的钥匙都献给了安禄山,导致唐朝溃败的两大责任人,是边令诚与杨国忠。国家要依靠这种以公谋私,真是瞎了眼。唐得醒醒了。边令诚交出去后,长安陷落。关键的十天,安禄山的作战,应该要活捉长安,竟然在潼关等了十天,一动不动。这不好解释。史书说安禄山没想到玄宗会西逃。这不能合理解释。玄宗十四号到马嵬坡,岐山到长安一百四公里。安禄山军队一昼夜一百七公里。要想追容易追得上。玄宗要想靠身边的人抵抗,得靠奇迹。安禄山没追。到底是为什么?如果从私人关系来说,玄宗待安禄山好,只要有一点良知,都会感谢玄宗。这时,安禄山可能想到抓来玄宗,要如何面对?所以实际上,打下长安这样的胜利,安禄山一直在洛阳,没有踏近长安一步,他无法面对这个让他爱恨的城市。我想,他最难面对的是自己。也许有可能,他觉得唐瓦解了,玄宗不再有盛世作为背景,玄宗只有孤独的背景,放他一马吧,让他流浪去吧。这也是或许。安禄山犯了致命错误,没彻底灭亡唐朝。唐朝有不可战胜处,就是大政方针,藏富于民。李世民把几乎一半税让给百姓。百姓深得恩泽,他们心生感激。这样的政权不容易被摧毁。唐在艰难中会爬起来。顽强地上爬。唐要重生,就得改弦更张。对昨天告别,需要一定的外力,需要一些强制与痛苦。   

  杨贵妃魂断马嵬坡:十四号晚上,玄宗他们来到马嵬坡,将士们累且渴。怒火被点燃了。特别是陈玄礼,他觉得长安失陷是奇耻大辱,他去和太子说要杀杨国忠,太子哪敢做这个决定?正巧有吐蕃的使者围着杨国忠,士兵们喊起来了,杨国忠要谋反了。有人射箭,杨国忠赶快往驿站跑。士兵追上来,砍死了杨国忠。士兵们剁了他。魏方进跑出来,一看士兵们杀杨国忠,才一喊,也剁了他。韦见素也跑出来了,被士兵们打翻在地。士兵们喊不要伤了韦相公。看得出这些士兵们是理性的。韦见素不是奸臣。士兵们围住马嵬驿站,玄宗间是什么事,士兵杀杨国忠,玄宗是有定力的,不害怕,出来面对士兵。大声地慰劳士兵,要士兵们整队集合。他们都不动,看着玄宗。这是危险的静默。对峙中,什么都可能瞬间变化,玄宗就间他们要求什么,陈玄礼说,杨国忠谋反,所以杨贵妃不宜在皇帝身边侍候,请皇帝割爱。玄宗回答,朕当自处之。玄宗回到屋内,像雕像一动不动。在他内心,爱恨情仇,往事涌上心头,猛烈撞击内心。理智与感情在内心搏斗。这时,身边的大臣不敢发出任何声响。都怕形势瞬间不可控制。这样僵持着,士兵们变得焦躁了,京兆司录跪下,磕头,满头是血,现在是众怒难犯,安危在片刻,请速作决断。玄宗才百般无奈。为杨贵妃做了最后申辩,“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杨贵妃是干政最少的。虽有千万条理由,杨贵妃不该死,但是这时不是讲清楚的时候。所以高力士点醒他,贵妃“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这是政治的需要,不是是非的审判。杨贵妃逃脱不了替罪羊的命运。士兵要求杀杨贵妃,祸水推到了她的头上,这是对皇上的大爱。用杨贵妃给他做了最大的开脱。玄宗只好只好让高力士请她进佛堂,勒死她,让陈玄礼等验明正身。外面一片呼声,高喊万岁,士兵们跪下来,危急才结束。陈玄礼整顿部队,重新出发向着前方开进。一切过去了,大唐盛世被永远定格了。中国的脑海中,唐的繁荣成了永远的回忆。玄宗拖着长长的身影,将走向何方?

  (十五)肃宗即位

  玄宗控制了局面,带着卫队出发了。他们要至到哪儿寻找复兴基地呢?有五条路,一是杀回长安,收复长安;二是去太原,因为便于防守;三是到姑臧去;四是到朔方去,可以控制河西走廊;五是到蜀地。现在杨国忠被杀了,先前去蜀地的打算不便了。第一二条路是冒险主义,因为他的卫队少,要收复长安,是正中安禄山下怀,是自投罗网。到太原去,且不说这点部队如何通过安禄山的部队防区,调动主力部队保卫玄宗,对整个反攻不利。三是逃跑主义,到甘肃去,远离战场,形势不稳,也是死路一条。应该去朔方,有部队在。朔方与蜀中比较,代表两条路线,预示了两种不同的前途。玄宗召来大家,让大家发表意见。他想让身边的大臣讲出自己的心思。高力士是他的心腹,他说,“朔方近塞,半是蕃戎”,这是编造的理由。朔方的节度使都是赫赫战将。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在前线浴血奋战,高力士是在编造理由,是…自着玄宗心意说,他知道玄宗想去朔方。他想找安逸处喘气。高力士分析去朔方去,“剑南虽窄,土地富人繁,表里江山,内外险固,以臣所料,蜀道可行。”四川是好地方,可是难行。这些话,理由是为玄宗说的。这一条路是逃跑主义的路线,百姓都看得出来,百姓拥上来,紧紧围绕着玄宗劝他不要去。玄宗被说得哑口无言。但是执意去蜀中。政治失败军事溃败,让他无力。他让太了去安慰百姓。

  太子与唐玄宗分道扬镳:百姓留太子,如果一起去蜀中,中原百姓谁来作主?人们越来越多。片刻间,太子边围上几千人。太子不敢自作主张。他跟百姓说,我怎么忍心离开皇上?我也不能自作主张,你们让我禀报。退往蜀中,是违背民心的。领导人,在关键是要站在百姓角度。玄宗此时离开百姓,显得那么衰老与苍白,他失去了民众。历史在此时没有时间让你来思考。这时考验的是胆识。人要学会做人,却不是学会危机技巧。摆平不是水平。因为得人心者得天下。到朔方去,才是正道。艰难与险阻,掌握部队,才能调集节度使来领导全国进行抗战。太子之子建宁王与宦官李辅国都劝太子,“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如果入蜀,叛军切断归路,不是拱手送中原?人心一散,再也聚不起来,再想打回来,打不回来了。去朔方,号令天下,才能收复两京,才能转危为安。迎回玄宗,才是大孝,不能做儿女悲状。这在情在理。四川不过是龙困的浅滩,政治的逃跑主义是走不通的。太子被留下来。身边的官员都劝他留下来。这番道理他也听得懂。到四川,路一旦被卡,这儿就成了死地。太子之子广平王也劝他留下来。百姓也拉住缰绳,太子也明白这些道理,他也看得出部属跟着他另立一山头,自己的经历二十几年的太子身份,也让他盼望这一天。玄宗忌他。玄宗手下的宰相,就看不起,可以公然欺负他。太子也明白,如果跟着去蜀中,不过继续担任这种角色。如果单飞,人在哪儿?力量在哪儿?现在有了这么多群众的挽留,他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有理由向玄宗说,玄宗反不出口。太子下决心,让广平王向玄宗报告。玄宗并没走远,停在那儿等太子,他派人打探消息,回报太子被百姓留下来了。玄宗意识到命运分岔口到了。他回过神来,政治智慧复苏。马上命令卫队抽出两千人,跟着太子,保卫太子。集合起来后,跟卫队说,太子仁孝,足以担当重任,你们好好保卫太子。跟太子,说,你放心去吧。我去边疆甚好。玄宗带着剩下的卫队进入四川。走在蜀中路上,越走部队越乱。只是为了逃命,部队是不愿意跟随的。军心涣散,士兵们谣言四起,军情不稳,陈玄礼都控制不力。玄宗也考虑怎么处理。恰好这时,蜀中送来了赋税。是十万匹绢帛,玄宗当即摆在大庭上,前面路艰难,感谢你们,这儿养不了许多人,我现在带着儿孙有太监就行了,绢帛送给你们,你们回到家乡,不要忘记代我间好父老。这番话一下子把士兵们讲哭了。他们留下来了。还是要跟着去四川,这样稳住了卫队,好不容易进到成都。一清点,就剩下1300人。   

  太子到达朔方:太子这方面,被民众留下来,天色已晚,这时太子儿子建宁王说,河西陇右节度使的部队被打败。家属在叛军手下,我们得赶快走。我们趁机赶快离开此地。连夜赶路,一昼夜走了三百里地。当然也有走散的部队。天亮时只剩下几百人。继续前行,一路上发现地方官逃光了。太子杀了两个太守,也阻止不了溃逃。到了平凉,这是牧场,获得了几万匹马,招募了五百士兵。总算有了点规模。几天在这儿驻扎,招兵买马。朔方近在眼前,不赶快去掌握部队,却在这儿招兵买马,这不是天方夜谭?可是冷静想想,有深意。自从潼关战败,全国局势不明,他也不知道朔方军情况怎么样,不能贸然前行,如果叛变了,不是自投罗网吗?地方军政首长应该来迎接呀,否则怎么去?也不能凄惨去,不是成了傀儡?他有政治智慧。他其实在等待朔方军表明政治态度。朔方军也在等待。皇上去了哪里,也不清楚,大家都在等待消息。好不容易知道太子来了。朔方留守的将军高兴,马上商议,平凉地势不允许久驻。朔方兵足马壮,可以借此南下。朔方军也在等待。二者交会。都在等待领袖的出现,带领他们保家卫国。使者还带来了朔方军名册,仓储账簿,让危难中的太子高兴。希望升起。恰好这时,朔方军裴冕在上任途中见到太子,说朔方兵强马壮,得赶快去。这是唐的希望所在。杜鸿渐来迎接太子。他事先派了许多人沿途修葺一新,备办酒席,迎接太子。以灵武作为复兴基地,与杜鸿渐想法不谋而合。   

  太子登基称帝:到达灵武,太子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一天裴冕等三人劝进,请他登基称帝。他们的理由简单,在马嵬坡时玄宗就想让位于太子。这理由是真是假,不能确定。但让人感觉到奇怪。这是不是想另立中央?还真不是这么回事。杜鸿渐说得清楚,皇上是厌倦政治,去了蜀中,国家得有人来领导,这是天意,不可违。如果殿下忧郁,就会失民心。唐就真的大势已去。太子听了,伤心。平定叛乱,迎回皇上,享天伦之乐,才是应该有的事。你们的话说过了头。裴冕说,现在国难当头,你应该有所担待,现在关中失陷,士兵盼望回家,不领导,军队会溃散,再想集结,就做不到。请求您登基。这样的危急关头,是要聚人心,否则一了百了。这时,就可以看到玄宗的逃跑主义把太子推向了风口浪尖。这时大家期盼太子牢牢抓住机会。百官也期待平定战争。历史的机会,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机会。百官向太子反复劝进,五次,太子内心激烈斗争。其实太子也想当皇帝,二十几年的皇太子,但不敢立即答应。玄宗一直防太子,最初的兵马大元帅,不在太子手中。兄弟认为他是篡位,也让他迟迟不敢下决心。他一直担心皇位不正,担心兄弟会反抗,后来永王就反对他。这一切有重要前提,就是得保住唐朝。太子决定称帝,下了决心。担负起重任。这一天,太子登上南楼,没有重要仪式,没有铺张,只有眼前的军队。军中却凝聚了一股气,重整江山的气势在这里。三军将士们呼喊,太子李亨走上历史前台。太子热泪盈眶,宣布玄宗为上皇天帝,组建新的朝廷,派使者去蜀中告诉玄宗。权力是诱人的,放弃是痛苦的事。玄宗接到,说不出话来。时间上可以看到,考虑了三天。三天中,玄宗考虑的多是太子没实力,全国都掌在玄宗中。不让权,可以扑灭太子。但是这样做,唐就分裂了。势必给安禄山更大机会。玄宗忍受痛苦,想了三天后,出来了,下了一道制书,宣布自己为太上皇,交权力给太子。就是肃宗。玄宗退出历史舞台。这个决策是他的胸襟成就了唐的世代交替,完成了权力的过渡。全国都在盼望肃宗领导他们走出困境。

  (十六)张巡守空城

  玄宗出逃,全国战局陷入困境。李光弼不得不撤回。河北没有唐的主力部队了。安禄山趁机扑灭的大好时机。紧张的局面里,张巡苦苦战斗。张巡并不是武官,是地道的文官。是从不知兵的文官。他使得安禄山阻滞。张巡从小好学,靠科举考中进士。当了小官,真源县令。在安史之乱时,上司投降,让他迎接安禄山。张巡带着百姓在庙里痛哭,号召百姓跟着反抗。他走上了最残酷的战场。开始了一生的生命乐章。只有一腔爱国热情,凭着正气来抵挡叛军。真源百姓纷纷响应。他从中挑选一千人组成军队,来到雍丘,与贾贲的武装会合,不过两千人。令狐潮投降了安禄山,甘愿充当鹰犬。俘虏了一百多士兵,关在一起,令狐潮外出了,被俘虏的唐军解开了绳索,占领了县城,召进了张巡与贾贲。令狐潮搬来部队反攻。贾贲出城,就牺牲了。整个抗战的重任落在张巡身上,拼死抵抗,打退了反复进攻。自称是吴王先锋使,让士兵感觉到背后有强大的国家在支持。张巡的本事在这儿,能组织士兵并让他们拼死战斗。用爱国热情鼓舞将士们,让将士们跟着拼死战斗,让他们感觉到生命的价值。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变得纯洁与高尚,誓死如归。他们英勇无比。非常努力学兵法,学到的运用于实践中,沉着与积极。战争比的是双方主帅的胆识。张巡能精确地把握战士们的心理,是主动防御。真正领会兵法中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是克敌制胜的第三法宝。留下一千人守城,另外一千人分成数支队伍。张巡冲在最前头,在惊天动地中,挥刀砍杀,所向披靡。把叛军打了个下马威。叛军调来炮车,抛巨石,把城围得紧紧的。城中的建筑都打平了。他在城头树起木栅,挡住石头。张巡把柴草灌上油,点上后往下扔。把攻城的敌军烧得死伤累累。敌人不得不后退,马上组织部队出击。这样,双方在城上血战了六十多天。大小三百余战,城下堆满敌人。张巡马上后撤,竟然二千人打败了四万人,俘虏了两千敌兵,让人不可相信。令狐潮不甘心,在城下与张巡叙旧。做心理攻坚。张巡说,你自称忠义,这样的作为忠义何在?坚守了四十多天。

  张巡坚守不降:这时,传来长安陷落的消息,让令狐潮高兴,他马上写了信,送到城中。劝张巡投降。张巡身边的人看了,六位高官也劝他。现在只有死路一条,还是投降吧。这些高官受唐厚待,可是,患得患失,消沉,贪财,这六人正是典型。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高高挂起皇帝的画像,召来军人,大家仰望大声痛哭。把六人砍了,军心又凝聚起来。还有更不好的消息。城中的箭射光了。对防御来说,这太重要了。战后们没有办法做最后一战,拼了。张巡不这样想,扎了草人,穿上黑色衣服,晚上吊下城,敌人一看,以为出来敌人了,放箭,结果不动。发现中计了。一晚上得了十万支箭。再射还敌人。第二天晚上,吊出真人,敌军一看,又是草人,都不动,哈哈大笑。正在笑声中,这些人活了,拼命前冲,击溃了敌人。灵活机动的战术是张巡胜利的四条原因。第五条原因是他的军令严格。纪律严明。雷万春奉命在城头与令狐潮相互喊话,六支冷箭射在雷万春脸上,雷万春竟然一动不动。后来知道是真人,令狐潮也惊叹。张巡骂他人伦都不懂,哪知道什么天道。第六条原因是根据自身特点组织训练军队。有人跟张巡说,军队要统一指挥,全军要训练得步调一致,张巡说,安禄山的骑兵灵活,我们是挡不住,我们只有一个办法,让每个将军了解自己的士兵,让每个士兵了解将军的意图,每支部队成独立单位,才不会被敌人冲垮。用这个办法带军,打败了安禄山的骑兵。这让安禄山防不胜防。张巡跟令狐潮说,给我三十匹马,就离开。马上就给了。拿到后,张巡高兴,召来勇士,每个出城,杀敌人一员战将,布置好了,对令狐潮说,我愿意出走,但是部下不肯走,怎么办。令狐潮布阵,没成阵,三十大将出城,打得大乱。打了胜仗回师时,…自便俘虏了安禄山增援的四百人。百姓也都纷纷跑到这儿,有万余家。令狐潮到雍丘北面,要切断张巡的后路,张巡不得不出战,每次都以几千击败几万。年底,周围的城被攻克,杨朝宗率军准备切断粮道,张巡不得不转移到睢阳,与许远会合。二人会合成就了一段伟业。二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张巡与许远会晤,敌军杀到,双方每天激战十几次。全军奋不顾身。   

  张巡守卫睢阳:安庆绪准备拔掉睢阳的钉子,任命尹子奇调来十三万人,张巡与许远手中不过是6800人。许远佩服张巡,自己甘当配角,指挥权交给张巡。张巡领导了睢阳的抗战。每天打退敌人十几次冲锋。城下铺满敌人的尸体。堆如山高,二万多尸体堆在城下。把尹子奇打得发疯了。不拿下绝不罢休。张巡觉得不能消极死守,得出城反击,一天召来战士们,训话,我们都深受国恩,我不能厚赏你们。让我心如刀割。他曾无数次地报告胜功,希望得到奖赏。可是得到甚微。这是官僚的可恨。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没士兵责怪张巡。所有士兵都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战。没有鲜花,没有告别,士兵们踏夜而去,排成阵势,外面敌军哈哈大笑,就这些人,也想打?笑声未绝,发起了冲锋。这是不可战胜的军队,是不可征服的意志。把十几万敌人的阵势冲垮。这一仗没成为最后一仗。敌人再发起包围。他们又回击。展开了持久战。   

  睢阳嘏落:到了七月,从各地调来数万部队,重新攻击睢阳。这时到了最危急关头。全城的战斗后,只剩下一千多人。更关键的是没有粮食了。安禄山的部队是吃着唐的粮,攻打唐的城池。吃到最后,全城的老鼠都被吃光了。全部战士都站不稳了。还要坚持战斗。尹子奇发明了新武器,云梯像长虹一样,上面可以站两百士兵。张巡想了办法,在城内挖深坑,当敌人靠近时,伸出大木,钩住云梯,让云梯退不回去。卡住云梯,让前进不得。再伸第三根,装满柴火。烧死上边的士兵。尹子奇做木驴,张巡用铁水,浇死他们。数百俘虏的敌军被他劝说,回归唐朝,为城而死,成就理想。没想到,唐军离张巡不远,就在后面就有唐的大部队,却不来支援。最后清点部队时,就剩下六百人。南霁云拼死冲出重围,向驾兰进明请援。贺兰进明不敢前行,他想留下南霁云,设宴招待,南霁云饿了几天,一口都不吃,睢阳城一个月没吃了,我咽不下去。不去救,不是义士所为。咬下了手指,跟他说,我不能完成任命,留下手指以示诚信,重杀回城池。要与主帅与战士死在一起。到了睢阳城,张巡带来爱妾,杀了,让战士们吃。睢阳城的妇女老人伤病员都站了出来,充当食粮。用人作为粮食来坚守这座城。都慷慨赴死。尹子奇俘虏了张巡,听说,每次冲锋时,张巡都会咬断牙齿发出吼声,他想确认是不是这样。发现真的只有三四颗牙齿了。他不忍杀张巡了。他希望保张巡一条命。但是尹子奇部下说这是隐患,他只得狠下心来杀了三十六人。张巡死时49岁。大小四百多战,用数千的民间召集的武装消灭了整整十二万的敌军,创造了作战史上的奇迹。他们死于官僚的内斗中。

  (十七)安禄山之死

  张巡的抗战给安禄山重大的杀伤。抗战也成了旗帜,鼓舞了军民。这场战争的意义何在?可以说,这场抗战配合正面作战,让安禄山的军队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安禄山走向了死亡。他怎么死的呢?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心理的压力,主要来自政治形势的恶化。一般,叛乱的人没有道义的支持,只能靠偷袭。他是手握雄兵,有相当实力,却缺少政治上的道义支持。安禄山聪明在利用了百姓对杨国忠以来朝政腐败的一点,以清君侧为旗号。这是他成功的地方。他做了许多精心准备,也取得了一定胜利。造成了他范阳起兵后,一路势如破竹,也是政治利用的成功。好景不长,真实面目暴露了出来。他的儿子被玄宗杀了,心智起了很大变化。从此后,对攻下的城进行大规模屠杀,要为儿子报仇。可是杀的是百姓,就把民心也丧失了。叛军在洛阳在洛阳和长安的所作所为,让百姓看到这群叛军远远不如朝廷。河北大地,许多军民是迫于安禄山的军威,不得不投降。一离开,他们就回归到唐朝。安禄山的叛军控制不了,要镇压就疲于奔命。安禄山的军队在长安都干什么了呢?主持清洗的是孙孝哲。他母亲与安禄山私通,所以孙孝哲得到重用。这是小人得志,没有廉耻。怀着报复心到长安,烧杀,为所欲为。把唐的皇族百官太监宫女都找出来,一次能抓几百人,绳子拉着,全城抓人,开杀,第一批杀了一百多人。让人毛骨悚然。一批批地残杀。杀哪些人?没有及时投降的,看不顺眼的,怀疑不可靠的,跟着玄宗出走的人的家属,杀高力士等人的党羽。整天就在长安杀人。没杀的,就送到洛阳让安禄山发落。玄宗离开长安时看到的国库,杨国忠想烧,玄宗不让烧,留给安禄山,免得祸害百姓。可是后来百姓趁着兵乱抢了这仓库。安禄山知道后,大搜捕,要让他们吐回来,孙孝哲大搜三天,全城抓了无数人,严刑拷打。追下落,其实洗劫了百姓的财富。这哪有人心?难怪百姓盼唐军打回来。听说肃宗即位,他们高兴。造成全城民心不稳,安禄山派人去杀,制止谣言。城外更是控制不了。家杰们把叛军赶走,自己起来占领郊外,响应唐朝。安禄山其实只霸占了长安城一点地方。财产主要是用来创造的,拿它要知道干什么,用来享乐,钱就没意义了。就成了魔鬼。他们就是用搜刮来的钱财在长安醉生梦死。

  安禄山内心大起大落:安禄山本人在洛阳忙于称帝。他把长安的美女乐队犀牛大象等好玩的东西统统运往洛阳,要摆好排场。乐队到洛阳后,安禄山在凝碧池大会部属,让大家来享受皇帝的乐队。这些乐工看着这些丑恶张牙舞爪,越来越伤心,弹不下去,士兵们威逼他们,有一个乐工雷海清悲愤地摔碎乐器,安禄山当场肢解他,恐吓乐工。听者无不落泪。王维也身陷叛军中,听到后写下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魂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失去民心的军队,打仗都像是在赌博。安禄山内心承受了巨大压力。催使安禄山死亡的第二个原因是内心的大起大落。他可能不会明白没有政治理想的军队没有前途,他只迷信武力。整个过程中,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势如破竹,轻易拿下洛阳,何其得意?狂喜过后,就迷失了,忘记了要摧毁唐朝,而急于称帝,战机一遗失,部队在潼关久攻不下。而河北的反叛,让他惶恐不安。惊恐万状。他甚至想回到范阳。正在他最悲时,杨国忠的错误造就了他的成功。他获得转机。哥舒翰的出战,让他占领长安。这时安禄山又是狂喜。却没有吸取教训,依然再度迷失,不追玄宗,却白白等了十天,忙于搜刮,忙于享乐,这不过是鼠目寸光的赌徒。机会在他面前流失。灵武的朝廷有了强壮的兵马,唐重新站了起来。这个部署让郭子仪当武部尚书,来指挥全国战争,常山太守想投降就让部下放马踏死,人们苦苦坚守,等待唐的反攻。唐向回纥借兵,与郭子仪大破安禄山部队,俘虏一万人。战场上再次消磨了安禄山的信心。他心情再度陷入低潮。还有他的破绽让对手看出来。李泌跟肃宗说,安禄山手下的点将不过是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等几个人。我们的战略是迫使安禄山的部队在千里战线上来往,疲于奔命,让他疲惫不堪,明年大反攻,真奔范阳,端掉老巢,再会师中原,合围中原。   

  唐军战场失利:因为肃宗关心的是收复两京。政治与军事一样。二者未必完全一致。安禄山出现了转机。就是源于此。对手犯错误的原因是政治的急于求成,与军事上的纸上谈兵。政治上急于求成,灵武继位后,得急于找政绩,收回首都是有象征意义的。所以让首都恢复是政治需要。军事上未必正确,政治上却是需要的。这个目标成了军事的首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有人来主持。就是房瑭,河南人。这人爱好有风度。因为文章出众,所以当官。先是文秘,后来到地方工作。有一定口碑。从地方官上逐渐提拔。他自负,自传中说“以天下为己任,时行在机务,多决之于瑭。凡有大事,诸将无敢预言”。作风霸道。这人又喜欢佛教道教,尚空谈。提出要亲自领兵收复两京。这是肃宗想的。当然批准。房瑭又提出,人事得由他来安排。肃宗也同意了。他用了御史中丞邓景山,李揖、刘秩等人。全是文官。这是奇怪的事。都不懂军事。刘秩是他看好的。曳落河的精锐部队是安禄山的部队,刘秩大言不惭地认为都不如自己。这帮文官读的都是古书,是好事,但是食古不化。想像春秋时一样用车战来打败安禄山,没战马就用牛,组成了两牛辆牛车的部队,用骑兵与部兵夹着,要去教训安禄山的骑兵。房瑭作为先锋,去与安禄山在咸阳郊外相遇。安守忠是安禄山的前锋,他都不相信,这是不是军队呀?叛军哈哈大笑。一顿呐喊,牛就吓坏了。乱套了,一跑,阵势全乱了。唐军相互践踏,安禄山的部队再放一把火。大败。房瑭还不服气,再战,再败,大败而归。   

  安禄山之死:唐军被房断送。安禄山又高兴起来。安禄山的心情不停上下。第三个原因是因为喜怒无常。他像疯了一样。他体重351斤。这样的身材是三高。眼睛模糊,是白内瘴。又是糖尿病晚期人,动不动喜欢打下属。高尚劝他把洛阳的图书档案烧掉。要在文化上烧掉典籍。安禄山同意,就烧皇室里的书。据说安禄山看到烧时,无比兴奋。他破坏文化来证明自己伟大。可是过程中,眼前发黑,从此失明。再没踏出洛阳半步。不爱走动了,整天就吃喝玩乐,所有事情通过严庄来汇报。严庄表面风光,实情只有他知道。更不要说宦官李猪儿。那是天天挨鞭子。这群人不讲恩义,是乌合之众。有利益就在一起,没有了利益,就分开。严庄就想干掉安禄山,  这得有借口。弄点阴谋,也是小莱,很快找到,安禄山进宫后,好色,有段氏占据了安禄山的心,二人生下安庆恩。安禄山喜欢他。要把安庆恩立为太子,这一点让他看到了。找来安庆绪,跟他说,听过大义灭亲吗?安庆绪说,我听您的。跟李猪儿说,你挨的还少吗?李猪儿也同意了。一起来到寝宫中。放李猪儿一人进去。一刀就捅进了安禄山的肚子。身边的人都傻了。安禄山想拔剑。但是他明白了这是谁干的。大喊,一定是严庄。但是没用了,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宫中就直接埋了他。第二天严庄宣布安禄山病危,于是安庆绪登基,为安禄山发丧。事事都落在了严庄手上。安禄山造反以来恶贯满盈,死得其所。

  (十八)收复两京

  安禄山被部下暗害了,影响极大。全国出现了有利于唐的转折。变化可以从两个战役上看出来。一是太原的作战。一是晋南的河东之战。双方从安禄山的一面进攻,转向了相持阶段。双方都在抢占重要战略据点。安禄山叛军进攻时的弱点暴露出来了。李泌看出安禄山军队的弱点,就对肃宗说这支部队没有政治抱负,忙着把两京的财宝搬到范阳去。本应该赶快占领全国,现在成了蚂蚁搬家。这群人不过是赌徒。不过是因为利益而聚,也一定会因利益而散。安禄山能拢得住,现在他死了,谁能镇得住呢?要施加最大的压力。交战双方都意识到重要的时间来了,双方在抢转折点。史思明也看出间题来了。范阳、洛阳、长安被牵成长线,可能随时被切断,必须改变这种态势,得变成一个面,一个区。要夺取的就是河东,即山西。唐如果控制它,就可以切断洛阳到长安间的交通线。往北可以直插老巢范阳。史思明决定发动战役夺取太原。命令向朔方靠拢。史思明自己率十万大军企图一举夺取太原,直捣朔方。这时太原不过一万人,而且不是正规军,是临时招募的。谁都感到害怕。守城人一脸惊慌,赶快调动百姓修城墙。太原的守将李光弼,一听,就否决了这个方案。太原周围四十里,根本来不及。敌人没来,就疲倦了。不如到城外挖沟。挖两丈深,把土烧成砖坯。史思明来了,开战才知道了,叛军大量进攻,工事容易被破坏,让建起了一个个据点,阻止敌人进攻。随坏随修,随时补上。这样的非正规军队竟然挡住了进攻。史思明召集精锐说,我攻城北,你们去城南,看着机会冲进去。李光弼治军有方,知道敌人仗着优势可以分兵,严令守军看着敌人,有动静马上通报。史思明找不到机会能够合击。守城时,李光弼特别注意发掘善守城的人。北方便于挖地道。找到三个,让他们按要求挖。史思明久攻不下,常找士兵叫骂。李光弼听着恼火,挖到脚底下,一把拽进来,押到城头斩首。这种事弄得叛军不敢随意走路。北方攻城垒土山,士兵冲上来,李光弼让城下挖许多地道,把城下的部分挖空了。一摞土山,就塌了。李光弼调动了大炮,巨石,抛过去,命中就能砸死几十个人。地道挖到敌人大营下,挖空它,用木柱子顶着。李光弼让部下假装投降,史思明等着,部队出城,准备投降。结果地道下的柱子撤了,全部塌下来。唐军立刻进攻,一仗打得史思明的部队打得措手不及。杀了数万人。史思明是坐镇范阳的统帅,不能长期在外作战。否则老巢出事,怎么行?他没办法,只得先撤回范阳,留下蔡希德,李光弼反击,把蔡希德打败了。斩敌七万,蔡希德逃跑了。唐胜利告终。河东,是郭子仪指挥的。郭子仪意识到形势在对唐有利。唐有必要在山西南打一个好仗。如果拿下,就相当于唐军到达了山西南。郭子仪自己先跑到这儿,与投降的官员议谈。希望他们反正,争取这些降将。部队到河东时,密约的官员果然响应,迎接唐军入城。唐军攻进城中,杀敌数千。崔乾佑被打得大败。崔乾佑跑到安邑。守城守将开门迎接。进入一半时,消灭崔乾佑的部队,崔乾佑赶快跑了。郭子仪收复了河东。李光弼守护了太原。战场出现对唐有利的转折。

  唐军攻打长安:下一步怎么办?唐内部出现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李泌,他认为大军云集,应该坚持用长安来拖住敌军,让敌人保持一条长蛇阵。唐应该从北出击,捣范阳。二种意见是赶快拿下长安。应该说李泌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我们的实力来自塞外,他们不怕冷,却怕热。夏天,攻打长安洛阳,正是夏天。这时,叛军可以将洛阳长安让给你。援军回去了,他们就会反击,战争就成了长期的拉锯战。收复长安,等于放敌人回老家。应该把范阳老巢端掉。范阳与长安就成了两座孤城。打范阳,适合我们的部队。我们的长处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意见是正确的。可是肃宗不接受。当初在朔方时,就讨论过。现在肃宗变了。坚持要打长安,道理也简单。因为肃宗是弱势的皇帝,皇位是自己抢来的,弟弟们不服他。肃宗要更大的胜利,来证明他的领导力。巩固他皇帝的权威。他要政治的胜利。他跟李泌讲,“切于晨昏之恋,”要马上就得到手的胜利。长远得服从眼下。更何况收复两京会带来全国的欢呼。这对他太重要了。肃宗迫不及待了,严令郭子仪三打长安。一在二月份,郭子仪不敢怠慢。让儿子当先锋。李韶光与王祚带军渡军会攻潼关。取得小胜,斩敌五百人。安庆绪也认识到这儿的重要,调集大军来援。这对他的部队来说是重要的,士兵们拼死来打。一整天,敌人的攻势大猛。两个司令官战死。一战失败。郭子仪组织第二次进攻,在四月份。郭子仪是天下兵马副元帅。守长安的安庆绪调动安守忠与李归仁与唐军决战。双方相拒了七天,到了五月。安守忠假装败了,诱唐军深入。骑兵排成长蛇阵,两翼夹击唐军。几个主帅成了俘虏。.

  唐军收复长安:第三次进攻在八月。肃宗更豁出去了。出征时,对郭子仪交待,成败在此一举。郭子仪也说,此行不捷,臣必死之。君臣以必死决心,发起猛攻。唐军推到长安城西。安庆绪集中了十几万大军,李归仁来出阵。同样假装败退,把唐军引到阵前。叛军全阵压上,集成方阵挺进。唐军挡不住了,往后退。前军统帅看到形势危急,李嗣业顾不得了,脱了军装,拿着大刀,呼喊着冲向敌人。前面的人被他劈成了两半。一路冲进去。旁边的卫士都跟着往前冲,敌人的阵势被遏制了。李嗣业整顿部队,也结成方阵,使用长刀,硬是撕开了一个口子。一个个方阵向前推。几十万军队在这儿决战。王难得被敌人射中眉心,拔下来,头皮被撕下来,他拔下刀来割了,接着再战。拼死力战。终于把敌人逼回了。双方混战。安庆绪准备从后方包抄,被唐军的探子发现,报来了。仆固怀恩听了后,马上带着部队迎上去,硬是把夹击的骑兵部队消灭了。叛军的阵势动摇了。四个时辰后,叛军全线崩溃。死了六万多人。晚上仆固怀恩,要三百骑兵,要去把叛军两个悍将抓住。可是,唐军的统帅也担心,这样的黑天会出事。到了天亮,报告这几员悍将都逃跑了。仆固怀恩感叹不已。唐三战长安,毕竟取得了收复长安的胜利。战报送到时,肃宗眼泪全下来了。马上祭祖告天,这对于他来说太重要了。可是,他却也牺牲了直捣范阳的计划。使得平叛过程要延长好几年。

  唐军收复洛阳:为了取得后面的胜利,肃宗决定借助回纥的力量。郭子仪建议过借用。叶护带四千骑兵来到京城。肃宗让儿子与叶护拜为兄弟。回纥感激得不得了。叶护誓言要帮助唐平叛。肃宗担心他不尽心,就密约,土地人民归唐朝,上面的金帛归回纥。说白了就是可以抢掳。胜利后,就要履约。赶快跑到叶护面前说,唐长安好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军队回来了,现在成了抢劫。能不能等到打下洛阳再说。叶护就同意了,唐朝与回纥的军队就继续挺进。进长安时,百姓感激不已,大家称他为真华夷之主。唐军借这个余威,向洛阳挺进。张通儒调集残兵退守陕州,安庆绪也增援陕州,形成了十五万防御集团,严密防守唐军。十一月,联军向叛军发动全线进攻。十五号,郭子仪与叛军相遇。当年哥舒翰就是在这儿中了埋伏。现在唐军回来了,要收复这儿。开战时,唐军不利,这是山区,郭子仪下令伪装,引叛军到平地,然后开展大战。部队的士气不行,叛军是大败。安庆绪出奔到河北。十八日,抢占了洛阳。广平王凑钱,两万匹绢,总算把洛阳的百姓再次保下来。

  (十九)肃宗坐失良机

  郭子仪攻下洛阳,安庆绪逃跑,极大鼓舞了唐的士气。对全国百姓也是鼓舞。对叛军来说是沉重打击。10月21日,攻占了河内与河阳。夺取这两处,使得唐军通过了山区,到了河南山西的开阔地带,唐军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叛军全线动摇。高级将领纷纷接洽投降事宜。严庄首先投降。田承嗣也派使者前来接洽。唐重要的是不能给喘息的机会。可是这段时间里,唐忙的是,迎玄宗回京,这事本简单,肃宗自然写了表文,请玄宗回来,还皇位于你,仍执君臣之礼。肃宗找来李泌,并告诉他。李泌一看,不好,玄宗就不会回来了。道理是什么呢?其实也明白。肃宗是自己抢来的皇位,跟玄宗间心里有心病,在兄弟中,也未必服得了他。这里有复杂的政治关系,现在要放弃帝位,说得好听,想想其实可怕。话中有提防,有对政治关系的担忧。历史上为了皇位,骨肉相残的事多。果然玄宗听了后,饭都吃不下,写了回信,把蜀州给我做封地,我不回去了。李泌点明了厉害,肃宗赶快写了第二封信。讲的是叛乱后,父子分离,日夜思念父皇,让他做孝子,尽孝心,说得恳切,说的是私情,玄宗才高兴,同意回京。定下了回京的时间,年底,玄宗终于回到长安。玄宗上朝对跪在前面的肃宗,亲自加袍在他身上,把玺交给肃宗,完成了父子间的权力交接。

  心腹李泌突然辞职:李泌家世是大官。是北周李柱国的后代。他知道官场的内幕。他好读文史与周易,性格飘逸,不落俗套。才华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可是杨国忠忌才,李泌不当官了。乐得隐居。但他毕竟是官宦子弟,玄宗喜欢他,让他与肃宗交朋友。李泌比肃宗大,二人像朋友更像是师生。安史之乱后,肃宗要人,就派人请来李泌,做心腹谋臣。不过还有张良娣与宦官李辅国也是心腹,日夜在肃宗身边。肃宗当太子时间长,玄宗老忌着他。玄宗朝的大臣知道这种心病,像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大臣都欺负太子,来向玄宗表示忠诚。太子可怜虫一个,连韦氏都保不住。他几十年在重压下成长,这样的重压造成心理谨慎胆小。难得有人好一点,就感激不得了。兵荒马乱时,肃宗仓惶逃到朔方时,张良娣跟在身边,每天晚上睡觉还要睡到外面的房间,来保卫肃宗。肃宗非常感激她。她有头脑,肃宗要称帝时,张良娣成了内心的一大支柱。李辅国也是飞龙小儿,大内养马的太监。粗通文墨。他好好伺候肃宗。长期与太子相处,太子喜欢他。动乱时,李辅国劝他去灵武,登皇位。二人成了肃宗的重要支柱。二人权力欲望都高,喜欢窃取权力,手段也是一般正道人斗不过的。在灵武继位时,肃宗的两个儿子即韦氏所生的太子与建宁王,尤其是后者聪明果断,看出二人小人弄权,自以为自己是皇子,揭露小人。可是他不知道,他没办法劝肃宗,还得罪了二人。二人挑拨离间,说他想谋害哥哥,建宁王被杀。满朝忠良心怀恐惧。李泌与肃宗有密约,收复两京胜利后,还要回归田野。肃宗现在不同意,要李泌告诉自己真话,李泌告诉他,我确实有事不敢跟你说。就是建宁王的冤案。肃宗说这是我儿子,我还不知道他吗?他是被小人教坏,想暗害哥哥,我不得已杀了,没什么冤呀。李泌说,如果确有其事,太子应该最痛恨。可是太子提起弟弟被杀,都是喊冤。明显不恨弟弟。李泌的话点醒了肃宗,肃宗却没领悟要害。李泌要他远小人,却不好说,毕竟疏不间亲。李泌只好以退为劝,简直是拿命来劝。肃宗不想反思,就勉强肯定李泌有道理,但是希望既往不咎。李泌就讲了武则天四个儿子的故事。老大聪明,她觉得这是她夺权的障碍,毒死了他,老二写了诗,想用它来告诉母亲,也难逃一死。“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李泌说,你杀了一个,不要再摘了。说明他看出了广平王作为全军统帅,张良娣不高兴,十分妒嫉,散布流言,要对太子不利。李泌用心良苦。肃宗留不住李泌,李泌一定感觉到政坛中有阴风,自己镇不住。肃宗只得答应,并给他建房子,让他去衡山隐居了。   

  史思明突然投降:郭子仪把几百的俘虏安禄山的唐官员送到长安来,肃宗下令都杀了。李勉马上进谏,现在元凶未除,唐重新崛起,许多人心里想回来,杀了这些人,就断了后路,建议赦免他们。确实是这个理。不留路,他们就会死心塌地跟着叛军走,这不理智。严庄当了高官后,在叛军中引起重大震动,史思明上表表示要投降。率十三部八万军队投降。还有高秀岩,肃宗接到降表,非常高兴,封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封了他的七个儿子,这是争人心的做法。可是之后,肃宗觉得天下太平了,反过头来对投降叛军的唐的官员态度就严厉起来了。肃宗进长安时,举行仪式,要求所有投降的官员全部把帽子脱下,光脚站在大殿上,自己口称请罪。就像示众一样羞辱他们。朝廷组成办案机构办理降敌的人。御史提出,降敌者全部处斩。礼部反对,当初大家逃生,现在统统处死,有违人性。何况还有许多失节的人。如果宽恕,就给那些在敌营中的人放心。最后,采取了礼部尚书的意见,按六等处分,主动投敌者处斩。陷落以后投降的陈希烈等让他们自尽。其他的给一定的处罚。只有一个人,张万顷没有受罚。因为他在官期间,尽他所能保护百姓。最后这个方案还是比较合理的。不久后,有人从河北回来,叛军里的降敌者,最初听说赦免了陈希烈,后悔不该降敌,再后来,听说被处死了,他们不想再投降了。肃宗后悔。肃宗给大批降敌者给了自新之路,进一步宽恕,投降的人不受处罚,就对两年艰苦搞敌的烈士与英雄是不公平与出卖。像张巡,最后竟然有人追究他人吃人的罪状。不是鼓励投降吗?肃宗后悔,说明他在是非上坚持不力,意志与立场不坚定。指导平叛就显得软弱无力。   

  安庆绪趁机壮士实力:安庆绪跑到河南的安阳,回头一看,唐军没追上来,他不走了,在这儿把这儿改名为安成府,改元为天成。在这儿他要东山再起。他要与唐争天下。他手下有骑兵三百人,步兵一千人。就这样想与唐竞争,这反映的唐的无能。叛军向这儿集中。安庆绪在半年间组成了六万军队,声势再盛。史思明在范阳,两年中捞得最多,叛军抢来的东西送来的多。在安阳与范阳形成了两个反叛集团。两者间的关系名义上是君臣,史思明心里看不起安庆绪,二人都想壮大自己。安庆绪要先下手为强,先是谋求发展,稳住阵脚。他的部下纷纷投降唐朝。安庆绪派手下的力将蔡希德夺回,并活捉,千刀万剐。凡是投降抓回来的,灭族。他要通过这样的屠杀制造恐怖,让手下不敢逃跑。剩下的举行仪式,发誓要忠诚。他还运用部队想扩张地盘,发动对李嗣业的进攻。安庆绪开始反扑。再是企图武力统一内部。他知道不能控制史思明,就会面临严峻的形势,夹在两股力量中,他得改变。他要把史思明治服。内战没后退的余地,史思明成了安庆绪的心病。他派了阿史那承庆与安守忠,到范阳去,名义调兵,来到范阳,史思明怎么会栽呢?听说来了,把范阳的部队摆成阵势,二人不敢动手。带着他们进帐中,跟他们说,我的手下没见过大世面,不敢跟他们靠近,你们能不能解除武装,一起喝酒?二人确实觉得有理。同意了。史思明请二个入帐。晚上畅快地喝酒。外边部队把骑兵围了起来,愿意当兵的,编入史思明的部队,不愿意的,遣散。第二天,二人酒醒了,成了光杆司令。…自利地解散了他们。派儿子与部将去河北各郡换了官员。掌控了河北,史思明率部起义,投降了唐朝。肃宗封他为范阳节度使。就剩下安庆绪与残部了。肃宗看到胜利在望了。他根本没管,河北听不听唐朝的。史思明是不是唐的人了。

  (二十)史思明卷土重来

  史思明投降唐,是唐取得的最大胜利。肃宗高兴,派使者赶到范阳,慰间史思明。其实肃宗明白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选择。玄宗是哄安禄山,肃宗也是哄史思明。但是朝中的大官,心中发毛。张镐宰相惦记着,皇上别给骗了,就上表,送给肃宗。说史思明反复无常,不可以讲信义,招降他。要知道他随时会反叛,不要被欺骗。他还提醒了肃宗还要注意内部的滑州节度使许冀,这人狡诈,遇到危难时就会叛变。这个预言是准的。但是自古以来,这种上表事后看准确,可是这些上表往往得不到好处,甚至招来祸害。这是没有明白政客要的是粉饰间题,把功劳留给自己。所以肃宗想要的是国家和平了,胜利了。张镐端出这问题,全国就明白了这没什么投降与和平,不过是休战,肃宗的功劳就没了。所以这是实话,但是讲真话,往往给领导惹了事。领导要据此来处罚你。他不会去解决间题。果然,不多久,肃宗的使者回来,他们报告史思明与许叔冀忠诚可靠。这话肃宗爱听。说明张镐就是乱说了。张镐被贬。这就算幸运了。

  唐朝名将李光弼:李光弼也上了密奏。李光弼的功劳很大。李光弼屡立战功。对唐忠诚,他是契丹人。本人因为出身官宦人家,爱好读历史,人聪明,个性刚强,早年在西部参军,遇到王忠嗣,王忠嗣跟人说,能替代我的,一定是李光弼。其实好几个人都看好李光弼,是了不起的将才。官思…自就提拔他,哥舒翰也推荐他。安史之乱后,玄宗想找平叛的将军,郭子仪推荐了李光弼。玄宗跟他谈话。觉得他是帅才,一下子任为河东节度副使。在河东战场上,打得漂亮。粉碎了史思明夺取山西的图谋。转为河北节度使,打得更漂亮,抵挡了史思明的进攻。安禄山的有名战将,都被他打败过。史思明差着被俘。肃宗在灵武继位后,任李光弼以宰相身份主持河东河北的战事。原来河东节度使不会治军,所以朝廷派了崔众去收拾摊子。后来觉得崔众也不行,就改派李光弼,去主持河东。李光弼听说了崔众对节度使无礼,崔众来时,给他面子,带着卫众迎接,崔众不下马,古代讲秩序,现在混了,李光弼大怒,当场拿下崔众,关进监牢。朝中派使者来要提拔他,李光弼说,如果任他为宰相,我就斩宰相。使者不敢出声。第二天当众斩了,李光弼威严不可得犯了。   

  唐朝卧底防史思明:李光弼防备史思明,怎么办?在史思明部队里发展唐朝的人。他看中了乌承恩,这是原来的平卢军使卢知义的儿子。父亲曾提拔过史思明。史思明觉得有恩。乌承恩做到信都太守。安禄山造反,他打不过,就投降了。史思明放在自己身边,成了受信任的人。两京收复时,乌承恩劝他投降唐朝。乌承恩,就成了沟通的渠道。乌承恩来朝,李光弼就认识他,就决定发展他。李光弼建议给乌承恩官,范阳节度副使。成了史思明的副职。让他回去笼络阿史那承庆。安庆绪想夺权时,派过阿史那承庆,这人与史思明不一条心。乌承恩接受任务后,在史思明军队中积极活动。史思明治军有一套。部将与他关系也好。乌承恩办事轻率,二人难成对手。乌承恩假装成妇女,去劝降将军。人家就密报给史思明。史思明提防了他。史思明是假投降真造反。他等机会,把乌承恩派去朝中,回来时,安排他与唐的太监李思敬一起住到宾馆,安排儿子也来探亲。乌承恩与儿子住在一起,床下面安排人偷听。晚上与儿子说,要奉命杀史思明,密探出来喊叫,史思明冲进来抓了他。并搜出铁券,牒文等。还搜了几百封信,都是史思明的部下准备归降唐的信。史思明向全军展示,把乌承恩斩了。可是仔细一想,这个案子蹊跷,李光弼精明,怎么会让乌承恩带着铁券去?更不会有这么多投降的信。这个案子的证据可能是史思明自己制造的。他要在这个案件上加证据。可能是事先做好,送到他家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要坐实李光弼迫害他的证据,要求朝廷铲除李光弼;二是向全军展示,要占尽道理,鼓动士兵的义愤;三是清除异己树立权威,把部队抓进手中。史思明上表朝廷,要求主持公道。肃宗回信,这不是李光弼的意思,杀乌承恩,好。把责任推到乌承恩手上。这哪能骗得了史思明呢?因为他目的达到了。借处斩陈希烈来说事,跟全军说,陈希烈原是宰相,玄宗兵败,自己出逃,把大臣们丢下不管,人家不得有投降,不追究自己,却杀宰相,何况我们是跟着安禄山的人?再次鼓动士兵,再给朝廷上表,要求杀李光弼,不杀,我自己带兵去杀。这简直是宣战。   

  史思明大败唐军:安庆绪集团有两件事,一是杀蔡希德,这是跟安禄山起兵的将军之一。这人能打仗。在策略果敢英武上超过史思明。史思明忌妒他。间题是蔡希德刚烈,直言不讳,人家就整他。窝里斗也有层次与规律。先整死能人。蔡希德先被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安庆绪边有人说,蔡希德准备投降,安庆绪信以为真,真杀了蔡希德。这是安庆绪集团的重要变故。二是内斗与换将。张通儒与高尚争权,都把军队交给崔乾佑带兵,这人好杀。大家都不跟他了。唐下令让郭子仪带兵平了安庆绪军队。郭子仪带了七大节度使,调集二十万军队,李光弼与王思礼助攻。战半如云,声势浩大。拿下应该不在话下。但是,有重大缺陷。肃宗不是好皇帝。对这些统帅,怎么驾驭,没有办法。他想到的是宰相级的郭子仪与李光弼,关系不好,就不设统帅。二人就一样大,成了一盘散沙。只有鱼朝恩协调。开战时,不错。先攻打卫州口安庆绪也主力七万来守卫卫州口第一次重大战斗开始。郭子仪自己去迎战,把部队引诱到城墙外,突然射手站到城墙上,无数的箭射向敌人,安庆绪的部队被打翻。郭子仪组织反击,主力在这儿被击溃。安庆绪逃到邺城。把余部组织起来再战。更败了。安庆绪部队被斩首的就有三万多。安庆绪只好躲进去,不出来了。安庆绪只好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带着部队南下,十二万大军增援。魏州攻下后,史思明占据这儿,要坐山观虎斗。李光弼看出了史思明的用心,跟鱼朝恩说,史思明按军不动,要拿定我军,想打个措手不及,得赶快调动朔方军围住史思明。可是鱼朝恩不懂这些,否决了这条。就成了乱战了。李光弼与史思明是对手,有办法来打。可是轮不到他说话。史思明主动了,命令向前挺进。到邺城五十里处安营。态势变了。安庆绪守着邺城,唐军包围,而史思明在更外围包围。史思明也不急,常擂鼓,骚扰,让你没法打。选五百精锐,找机会就打一下。不停地骚扰,搞得唐军防不胜防。出击一冲到唐的地盘,就烧物资。这是冬天,唐的将士到外面柴草拿不到,没火。将士们苦极了。史思明还派特种部队到唐的运输部队中去,假扮都令官,动不动杀人,搞得民夫们恨死了他们,跑了。他们就放火烧粮。唐军的士气不行了。史思明约定决战了。双主展开决战。九大节度使摆出阵势,六十万人。史思明就五万精锐,唐一看,不成比例,唐要寻找对方的主力,正找时,史思明猛烈冲击,九个节度使激战,却被打得措手不及。鲁贵被射中,往后退,让郭子仪顶上来,没开战,突然间刮起大风,大树都能拔起来。双方军队都吓坏了,都溃败了。这时多的一方吃亏。郭子仪只得逃到洛阳。一点十几万大军,都跑光了。万匹战马只三千了。这一仗标志了史思明的东山再起。史思明钻了一个大空子。洛阳大门洞开了。

  (二十一)史思明独掌大权

  史思明打败九大节度使,唐的损失惨重。史思明应该追击,可是,他没挺进,收拢部队退回到邺城。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比唐更大的敌人即安庆绪。安庆绪表面是伪皇帝,他在,史思明就不能全部拢住领导权。这个危险比唐还大。堡垒容易从内部和破。他这次南下的目标是安庆绪,得带回部队到邺城布防,抓住权力。这是集权体制的结果。得排他,否则涣散。所以大敌当前时,得内部打清楚。史思明得想办法,出了两招,一招是引诱安庆绪离开皇宫,部队到达邺城布防后,他把六七万石粮食送给安庆绪。安庆绪的部队就说史思明的好话。军心要争取过来。城外,史思明天天好吃好喝地招待战士们。摆住长住的架势。安庆绪身边的将军都说,史思明来了,我们得去看他。安庆绪就叫他们去。张通儒高尚等人就去,史思明热情地接待他们。诉说兄弟之情。说得大家都感动了。回去后,安庆绪还是不来,史思明就派了安太清帮他进城,请安庆绪相见。安庆绪不敢来。招人家来时,要给皇位,现在赖着。不去也不行。安庆绪只得上表给史思明。史思明客气,说何必如此呢?却传令全军将士,表明安庆绪向我称臣了。史思明高兴,-悄-悄写信给史思明说,我们相约为兄弟之国,与唐三分天下。安庆绪接到后,高兴,不用让位了。就提出来,歃血为盟,史思明同意了。安庆绪带三百人,去史思明的军营中。迎接到庭下。安庆绪向史思明下拜致谢。史思明第一步成功了。第二步就是要人伦大义来彰显安庆绪的叛逆不道。史思明变脸,大骂安庆绪。身为人子,竟然杀父夺位,我是替你父亲来讨贼。以不孝之罪来治他。高尚孙孝哲等人统统拉下去斩首。史思明对那些能干的,就来软的。张通儒等人,却重用。形成了新的史思明的集团了。城里安全了,史思明才隆重入城。进城后,打开府库,奖赏士兵。一下子控制了大局。

  唐朝内部露出破绽:称帝后,史思明还没马上出击。他在盘算搬都城与燕京。这是他的老巢,权力才能稳固。他还耐心等待唐内部的破绽。果然唐就送来了机会。这时的唐朝,内部与外部都发生了变化。内部上,太监李辅国公开揽权,排斥忠良。有个小官,管马。不知道他为什么当了盗贼,被县尉抓了。判死刑。他老婆上诉。打动了李辅国的心,支持了她告。李辅国怂恿肃宗,肃宗让御史与大理,联合审这个案子。这个案子重审,维持原判。再闹,肃宗再派人来审。重新判,是个错案。前面的御史不干了。找毛若虚来对质。毛若虚慌了,到肃宗处告状。肃宗藏他到帘子里。御史来找到肃宗,结果肃宗大骂他,贬他去边远地区。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宰相李岘不干了。结果也被贬了。李辅国就是让全朝廷看,自己有权了,就得听我的。这是对政权极大的打击。官场的正气被压了。安史之乱,折腾八年,唐内部的矛盾有重大因素。恶劣风气还长期存在。外部也有变化。郭子仪被免职。两京陷落以来,唐最危难时,是郭子仪与李光弼挑起重任,才使局势好转。肃宗却不善于驾驭人。肃宗与李泌讨论过,平定安禄山后,郭子仪与李光弼功高,怎么办?肃宗没有自信。这成了心病。现在机会来了,两京收复了,肃宗心安了,就让正派的郭子仪撤职了,让李光弼取代了郭子仪。三军不干。郭子仪高风亮节,把事情自己担起来,反而安慰士兵们。骗他们,跑回朝廷受罚。   

  东都洛阳二次失陷:唐这边,李光弼也学聪明了。没有被宦官暗箭射中,却也提防,不接受兵马元帅。要求派个王子来,想竖立一块挡箭牌。李光弼到任开始整顿军队,史思明大军杀来了。史思明从来打不过李光弼。史思明来得快,李光弼不及布防,赶到汴州,与许叔冀商量。李光弼间他,能不替我守十五天,我去后方调兵。许叔冀答应。李光弼去洛阳征兵,结果许叔冀发现对方声势浩大,就投降了,成了史思明政权的宰相。史思明乘胜追击,李光弼见到韦陟,间怎么办。只能坚守,不能出战。洛阳难坚守。韦陟提出,撤到潼关。李光弼一听,不行。不能一撤就撤五百里。这会长敌人威风。其实他还是选择了郭子仪挑的河阳来相机作战。命令洛阳的官员撤往关中。坚壁清野。部队退往河阳,自己带兵掩护撤退。史思明看殿后的是李光弼,不敢进攻。李光弼全军进入河阳。这是唐第二次重大失败。史思明进城后,发现洛阳是空城了。他担心李光弼会反击,不敢久驻洛阳,退到白马寺设防。李光弼是用空间换时间。

  李光弼智斗史思明:在河阳,李光弼再次打史思明。一个故事是,白孝德枪挑刘龙仙。史思明派人挑战,李光弼不出,他就派刘龙仙来叫骂。骂得唐的将军咬牙切齿。白孝德要去拿下刘龙仙。李光弼配了五十精锐。白孝德神定气闲地出来了。慢慢走近刘龙仙。刘龙仙准备把脚从马上拿下来。白孝德向他招手,像对老朋友一样。白孝德停了马,听他骂。突然白孝德大吼一声。白孝德两把长柔冲向刘龙仙。白孝德一枪挑下马来,并割下首级。第二个故事,李光弼智挫史思明。史思明骑兵好,马好。这是他看家老本,特别爱护。李光弼也是草原来的,懂马。就把部队的母马全部挑来。母马一叫,史思明的公马全跑过来了。史思明气得直叫。李光弼派部下拿着长铁叉顶着史思明派来的船。火烧了自己的船只。第三幕是,李光弼用计招降武将。史思明看到正面进攻难得手,就迂回到后面想切断粮道。李光弼亲自带兵安下营盘。晚上李光弼跟部下讲,今晚史思明会派人来抓我。史思明手下几个猛将高庭辉等一定有一个人来。他们来了,不要与他们打。如果投降了,就带人来见我。手下们偷笑。史思明果然叫来李日越,派精锐部队去活捉,如果捉不到,就不要回来。李日越来到一看,怪了,唐军在沟中休息,怎么回事,就问李司空在吗?部下告诉他,趁夜走了,不在。这个营盘有多少人呀?就一千多人。李日越就沉思了,半天,回头对骑兵说,我们抓不到李光弼,抓个小的回去,就死定了,不如真投降吧。真投降了。带去见李光弼,李光弼重用他。李日越在李光弼手下获得善待。高庭晖听说了,也找机会投降了。部下都不明旬可孪光弼。李光弼说这是人之常理。史思明知道我出来了,一定会派猛将出来抓我,抓不到我,就只能投降。高庭晖才在李日越之上,就想我会给他更大的官,这就…自利招降了他们。史思明一再中计。决定调集兵马用强大攻势来冲垮掉河阳守军。李光弼只得与部下李抱玉商量,替我守两天城。李抱玉是唐的安兴贵后代。来自凉州,在李光弼手下当副将。到安禄山叛乱时,李抱玉觉得与安同姓,就要求改姓。就赐姓为李。这就可以看出他对唐的忠诚。不过,打仗不咋的。敌军势力太大,就间李光弼,两天要是还不来,怎么办?李光弼就说,听凭你放弃。这就说明形势之危急。唐朝这时就只能把王朝的命运交到李抱玉手中,能不能坚守两天呢?

  (二十二)史思明之死

  唐被史思明打得大败,李光弼选了河阳固守下来。整个河阳像大海中的小舟。守住河阳,李光弼得用有脑子的人,才能守得住,他跟李抱玉说,形势危险,就帮我守两天。李抱玉答应守两天。敌人这么多,他得用脑,先是拼命抵抗一天,眼看敌人太多了,树起了白旗,明天出城投降。史思明等待他投降。晚上,李抱玉赶快派士兵上城,让修城墙。敌军有等明天出城投降呢。史思明等着,结果一看,城工事全修好了。士兵不投降了,又打了起来,史思明大怒。这是大忌,命令全军猛攻,露出了破绽。李抱玉出城,打了他个措手不及,竟然守住了河阳城。守河阳城的意义在,给李光弼争取到了时间。李光弼要另外构一个大城,好分散史思明的兵力。李光弼引过来了史思明的注意力。敌军就分散了。李光弼建起了大营,外有两丈宽的壕沟。敌人来了,要守住营盘,荔非元礼是胡人,骁勇善战。李光弼让他守大营。史思明开始进攻,敌军背着土来填壕沟。荔非元礼看到他们冲上来,还不动。李光弼急了,派人间他。荔非元礼间他是想出战还是要守。李光弼说是出战。荔非元礼说这对了,让他们填平,我们再反击。冲出去,把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不过敌人实在是太多了,他只得退回来了。李光弼急了。不能退。派左右的人下去,如果退,就砍下脑袋来。荔非元礼一看,大吼一声。休息。等到敌人疲惫时,再反击,一下子冲垮了敌人。第一阶段稳住了。敌人包围了营盘。李光弼对部将说,敌人多,但是整个队伍不整齐,这种敌军没用,保证中午就能打破他。第二天到中午还没打下。李光弼间最坚强的地方在哪。在西北,让手下最勇敢的赫廷玉派去攻。东南是次强,让第二个勇敢的去冲。约定在城墙上,号旗慢慢摇,自己随便打。如果急摇,就死命冲。敢后退,就斩首。李光弼拿出短刀,我不能死在敌人手中,你们往前冲,如果要死,我们一起死。我先自杀。下了死命令,自己都准备战死了,士兵们拼命冲。唐军全军以必死决心前冲,把史思明的优势部队冲垮。李光弼在这一仗中大获全胜。这对唐军太重要了。稳住了唐朝的整个战线。停止了之前的溃败,站住了脚根,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再者,动摇了敌军。史思明的部将觉得再打下去,赢不了。董秦主动向李光弼投降了。李光弼马上向朝廷推荐他当陕西神策军兵马使。肃宗一听说,赐姓李,名忠臣。董秦高兴,回过来,拼命与史思明打。动摇了更多的部将。第三个意义,战场上厮杀的背后是主帅的斗智斗勇,与性格和承受力。谁先浮躁,谁输。史思明一生不幸的是,偏偏遇上李光弼。开战以来,与李光弼打,没赢过。史思明急了,间题也跟着来了。

  唐朝送给史思明的礼包:史思明再急,两个间题出现。对唐,军事的冒进,攻不破,决战吧。对内,脾气就坏,动不动打人。这样下去,问题就出来了。史思明本人意识不到。可是,这更可怕。史思明河阳战败后,筹划更大的战役,夺取陕州,拿下长安。为了配合作战,派出三股部队,到淮西去。唐的主要财政来源没了,只能依靠淮河与长江这一段来支撑战争。史思明就是要打这一段。这是试探性进攻。三路军都被打了回来。但是史思明正组织大规模的战争。史思明有点急了。如果越快发动战争,会败得越快。可是这时,唐给他送来了大礼包。这是他没想到的。鱼朝恩是肃宗派到部队的监军。掌握了重权,郭子仪的九大节度使会战安庆绪时,就是他阻止了作战计划,让唐军大败。鱼朝恩脸上无光,他急于立功,想向皇上表白能干,就跟肃宗讲,史思明部下是河北人,思乡心切,不想打。我们得赶快发起攻势。肃宗觉得有理。他要的就是胜仗。马上同意了,派人与李光弼商量要不要大反击。李光弼明白史思明的部队之强。别看战场上,李光弼打赢了,但是心中还是高度重视。如果轻视,必输无疑。他回复肃宗,不能打。现在是相持阶段。力量维护危险的平衡。双方都得冷静,得找到可以出击的机会。肃宗不想听。他就派人去向仆固怀恩,这也是胡人,也是骁勇的。但是,仆固怀恩的胜利都是在李光弼的手下打赢的。不过他不认为功劳在李光弼,他甚至还有气。他的军队纪律差,违法事多。原来在郭子仪手下。平时有点小违纪,郭子仪不管。换成李光弼,他治军严明。不允许有松懈。治军极严。仆固怀恩不高兴了。现在一听说鱼朝恩要开战,就站在这一边,行。使者一个个地来,逼着李光弼去打。李光弼没办法,不得不出战。带着大军出去,把李抱玉放在后方看着。到了洛阳,选择了邙山,依山布阵。准备与史思明大战。仆固怀恩竟然选了平地布阵。李光弼一看,不对,赶快派人讲得布在山前。至少有山可守。万一被冲垮,一切都完了。李光弼才说,史思明也是沙场老将,立即冲锋,史思明的骑兵厉害,一下子就冲垮了。李光弼的都跟着冲垮了。唐军只得大撤退。李光弼与仆固怀恩撤到了闻喜。河阳也放弃了。鱼朝恩又跑到陕州,想到长安了。这核心问题还是政治的需要。李光弼冷静分析,肃宗却还要打,因为他的弱势,得通过胜利来加强自己的地位。李辅国更是,他不断揽权,做了许多坏事,也非常希望用胜仗来证明揽权的正确。这才导致了战场的失败。

  史思明有心让小儿子做接班:河阳守不住,李光弼的胜利又丢了。史思明知道这是机会,得乘胜追击,一口气就拿下长安。史思明叫来儿子史朝义,让他做先锋,拿下陕州口大路就会打开。以前史思明都是拿史朝义留守,现在派小儿子留守。这是微妙的变化。大间题来了。史朝义是老实人。史思明凶悍,在家也是凶暴。史朝义不敢出大气。军队中,史朝义声名好。士兵喜欢他。但是史思明不喜欢他。家里没人管了,后边的几个孩子受他影响小,小儿子在妈妈面前长大,史朝清就坏,从小就凶恶,动不动打人。是小恶霸一个。史思明一看到小儿子,高兴,就像自己。只有他能挑大梁。史思明觉得老大没用,换小儿子,就让史朝清留守。史朝义在身边做先锋官。史思明一看到史朝义不满时,就把话说出来,这对史朝义来说,害怕呀。这是立功机会,他也想表现。就拼命打。对唐军来说,也是拼死之战。陕州一丢,潼关就丢。双方激战。史思明根本没想到这些,大怒,把儿子痛骂。让儿子连夜筑大城起来,放辎重。这个城,史朝义不敢怠慢。强令一晚上修好了。还没上泥,史思明来了,一看,还没修好。亲自督工。本来累得不动的都得爬起来。史朝义回到营盘,两上手下跟他讲,看来我们必须死了,得废昏立明。不如剁了你爸。找曹将军来商量。这是史思明信任的心腹。找他来政变。史朝义不敢。只好不吭声。两个部将就算了,投降唐朝,你也活不了。史朝义说,那行。不要惊动圣人。指他父亲。这政治玩到不讲道义。2一    史思明被杀:晚上,史朝义的部下请来曹将军,摊牌。曹将军不能不同意。支持。后边的政变就快了。部队冲进史思明的大帐。提着裤子跑了,骑上马,赶快放箭,射中肩膀,落马被活捉。史思明冷静,间史朝义部下,谁指使你们干的。是史朝义。史思明说了,你们杀我杀早了。为什么不让我打下长安呢?再杀我还来得及呀。看来打长安这事办不成了。整天就想着夺权想着政变。历史上这样的人,枭雄都想夺取利益,争权夺利。无数认为政治不要道德只要利益用尽各种花招,结果明白地摆在面前,结果都不过是清楚的失败。史思明就是这样,以为自己能成功,像前人一样,用命来证明了失败。史朝义关起了史思明。通报大将们。没想到有些大将听到后,就晕了。他们感觉到史思明的余威还在。所以紧急把史思明勒死了。马革裹尸,到了洛阳。

   (二十三)双方的内乱

  史朝义政变,杀了父亲,尸体拉回到洛阳。之后,他能镇得住这个集团吗?他得去洛阳登基称帝,合法性才能有。他定了年号,显圣。史朝义的敌人应该是唐朝,应该继承父亲的遗志。可是,他不是这样想,他的危险敌人是内部。内部的敌人更可怕,弟弟史朝清就是。史朝清在范坐镇,他得夺回来。史朝清在范阳组织了三千恶少为卫队。这三千卫队不可小看。少在一起喝酒。喝到高兴时,拉人来做靶子,用铜丸来射他。打得满脸是血,眉头都不皱是好汉。拉出去怕的就是孬种。打他,伤好了再打。这样的亡命之徒,做卫队,要拿下史朝清,不容易。史朝义找张通儒,把情况与他通报,秘密命令他斩了史朝清,把辛氏一起杀了。开了要清除的名单。张通儒向他们汇报洛阳的捷报,要把史朝清等迁到洛阳去,让他带军去打长安。他们听过高兴呀,要荣耀地去洛阳,多么高兴呀。踊跃欢呼。正在忙活,搬东西去洛阳时,张通儒秘密地与高鞫仁与高如震串通,是要把史朝清拿下。这二人争取过来了。高鞫仁等把史朝清的马都牵走了。史朝清根本不知道。部队包围了他们。部队冲进去,开始格斗了。史朝清才发现中计了,就带着三千卫队拼死抵抗。他们冲到马厩,想骑马,结果没马。只剩下一匹马,因为这是病马。史朝清看到有马就要跑,结果马浑身打颤,只得下马,带着三千人作战。这三千人真是亡命之徒,真拿不下来。张通儒树起白旗,凡是投降的,既往不咎,官保原位。这三千人中,有人是恨史朝清的,常挨打的,当时就有一半人投降了。一直打到天黑,还是没打下史朝清。张通儒围到了晚上,史朝清想想,跑到城头的逍遥楼躲起来,其他人散了。史朝清被捉。拼命求饶。斩了史朝清。范阳内乱的第一拨过去,第二拨又来了。张通儒在全城搜捕,辛万年必须处斩,这是大将。派高鞫仁与高如震去抓辛万年,抓来了,要处斩。古人送行前得摆酒。二高摆了酒,拉了辛万年。辛万年与二高是结拜兄弟。说不求别的,只求快死。二高说,记住我们是结拜兄弟。我们现在联手干掉张通儒,结果喝酒,三人带军控制了城,斩了张通儒,并推举阿史那承庆为首。他曾跟着安禄山,后来安庆绪杀了安禄山,跟着去杀史思明,结果跟着投降了,却不受信任。没有权,反而救了他。现在叛将需要他来坐镇。他们把张通儒首级送到洛阳,告诉史朝义,张通儒要叛变。   

  叛军内部第三拔第四拨内乱开始:张通儒的首级送到洛阳,史朝义哪能相信?他知道范阳没搞定,他马上采取措施,不承认阿史那承庆,派了向闰客去。引起了第三拨矛盾。向闰客并没有多少战功,不是有名的人。他镇不住范阳。史朝义派向闰客,表明不承认范阳的首领。范阳想不如斩了高鞫仁与高如震,先找高如震,有急情要。阿史那承庆一刀斩了他。准备杀高鞫仁,高鞫仁听说,马上把手下恶少与阿史那承庆决战,竟然把他们赶出了范阳。阿史那承庆看形势不好,跑到洛阳去,请求增援。城中动乱没结束。陈史那承庆的军队多是胡人,高鞫仁是汉人,一看形势不对,城门关起来,命令能杀胡人的,重赏。城中掀起浪潮,成了民族矛盾,大杀胡人。甚至有汉人,也被误杀。这是第三拨。第四拨又来了,成了高鞫仁与史朝义斗法。史朝义不放弃范阳。不能让范阳落进唐军手中。不能让范阳落在不同心的人身上。高鞫仁也不行,得派自己的人去。把向闰客派过去,来到范阳城,当留守。一看,不得了,城头全是高鞫仁的兵,没人理他。他只好让自己的部队放下武器,自己带几个随从进城。见到高鞫仁,讨好他,总算没挨杀。不过他没权,不敢管事,整天坐在院子里,院门不出,事情不管。城还在高鞫仁手中。一个月过去了,史朝义急了,再派人,派了李怀仙来了。先加了御史大夫范阳节度使的官职。李怀仙是胡人,是骁勇的。马上功夫好。来到范阳城,对高鞫仁没办法。人家照样不理他。李怀仙把精锐部队留下,带着千把老弱人马到城下,高鞫仁放他进城。李怀仙上任了,司令部设在蓟县。上任十多天,天天与高鞫仁喝酒,谈笑。十几天,二人关系接近了。李怀仙想,大概差不多了,想犒劳一下高鞫仁的部队,好好请他们吃一餐。架起大锅,办得热火朝天。实际上,相互间有猜疑,高鞫仁觉得不妙,不是要灭了我吗?急了,就骑马回去调集部队了。先动手灭了李怀仙,幸好天上下了大雨,高鞫仁犹豫了,李怀仙没动静,想想可能是自己想多了,第二天,李怀仙还是没动静。去跟人家说说。去了,李怀仙还是热情。迎上座,依然谈笑风生,再把昨晚的事说说,一解释,高鞫仁的石头放下来。才放下心来,被斩了。李怀仙是下手厉害了。他终于把范阳的大权控制住了。范阳两个多月,对唐是绝好的机会。唐竟然一点举动都没有,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呢?    唐朝内部上演夺权大戏:原来唐朝比史朝义也好不了多少。也在乱。李辅国要专权。他与张皇后内外勾结,把大权揽在手中。这与安禄山有关。安禄山是大将,让皇帝觉得这些将军靠不住。得用别人去镇压,这些军将调动起来也难得心应手,外面的官不可靠,就相信身边的人可靠。就用起了宦官。肃宗用宦官与玄宗不一样。肃宗是觉得外朝人不可信,就把权力交给身边的宦官了。这就造成了宦官专权。结果肃宗是弱势的皇帝,想集权就成了宦官集权。李辅国当宦官,出身低微。玄宗朝时李辅国人家看不起他,所以他才跟了肃宗。现在报复机会来了,恨透了当年看不起他的,他要统统报复。他要报复玄宗及玄宗身边的宦官们。像高力士,就是他要整的。玄宗不好整,他就跟肃宗说,玄宗住在兴庆宫,整天与外界接触,会搞许多密谋。提出建议不要把玄宗放在城里,要放进皇城中。刚住进去皇城,不错,住久了,才觉得难受,像监牢。玄宗不爱住皇宫。李辅国就想让玄宗进去。正商量肃宗病了。李辅国更好了,假传圣旨,牵走玄宗的马,他知道了,就跟高力士说,看来我儿子尽孝难了。果然,李辅国痛哭流涕,请玄宗进宫。玄宗还没说话,来的人就动刀了。高力士痛骂李辅国。毕竟还是被搬进了皇宫,李辅国把高力士等人都带走了。高力士被流放到边远地区。玄宗身边有两个公主,也被赶走了。玄宗凄凉了。玄宗从此不吃荤莱了。玄宗想念杨贵妃,常吹箫来思念杨贵妃,从此不吹了。玄宗病了,不久就孤寂中死去了。   

  李辅国夺权,张皇后被废:大明宫上演更惨的故事。张皇后与李辅国勾结,大权独揽时,就狗咬狗。李辅国哪能听张皇后的?她就有气。肃宗此时病重,根本不知道这些事。张皇后就想抢时间除掉李辅国。他要借肃宗的权,就跟太子说,李辅国太放肆。现在李辅国怕的就是太子,得当机立断除掉他。可是,张皇后也不是好东西,太子也知道这一点。太子不喜欢张皇后,就装聋作哑,没有肃宗同意,我们怎么能抓呢?张皇后就另外找皇子越王,跟他说,干掉李辅国。越王没掌过权,就答应了。找宦官来,叫他召集二百人,组织一个队伍,凭他们想除掉李辅国等人。想得太容易了。才做准备,人家早知道了。他想借太子旗号来除李辅国。程元振部队早在等着,他们一下子抓了二百宦官,把张皇后拉出去。这时肃宗还在,皇后就被拉出去并杀了。肃宗气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咽气了。唐连死了两个皇帝。唐这时哪有力量去打范阳?这一段双方都在乱,只是比谁更乱。唐还有救吗?

  (二十四)画不上句号的胜利

  李辅国把张皇后废了。肃宗在病榻上,气得也咽气了。李辅国掌握了大政。代宗登基了。代宗苦呀。权都在李辅国手中。李辅国成了无冕之王。代宗成了傀儡。宫廷中有恶奴,内外夹击,代宗只能夺权。他第一件事是把朝中的大权夺回来,就得削李辅国的权,这是玩命的事。李辅国曾向肃宗提出要当宰相,让宦官当,这是笑话。肃宗不答应。现在代宗镇不住他,只好答应让李辅国当宰相。李辅国是小人,根本不懂得顾忌,程元振看李辅国这样,不开心,去代宗处说,李辅国专权不利于国家,代宗当然知道,不过他要的是这种表态。禁军是程元振负责,让代宗有了底气,削了李辅国的官,李辅国干脆上表辞了宰相。李辅国跟代宗说,“老奴事郎君不了,请归地下事先帝”,根本不把代宗放在眼里。代宗第二件事就是隐秘的事,晚上,有盗贼进了李辅国家,暗杀了李辅国。脑袋扔进了粪坑,手臂供在玄宗面前。李辅国戒备森严,哪有盗贼能进去?引起许多猜测。代宗派人刻了木头的脑袋,葬了他,全国通缉凶手,不了了之。代宗总算抓到了权力,发号施令。开始了第二件事。就是要平叛,平史朝义了。

  宦官进谗言郭子仪辞职:得有良将,就想起了郭子仪。郭子仪与李光弼是优秀的将领。二人如果相比,郭子仪更有军人的美德,父亲当过刺史。因此他出身名门,在这样的家庭中接受教育,本人喜欢武艺,参加武则天开始的武举,武艺了得。指挥九大节度使攻击安庆绪,鱼朝恩太监不会打仗,干涉军务,阻止了作战计划,导致大败。鱼朝恩推卸责任,郭子仪被撤职。代宗再作用他,任用他为副元帅,把河南以北直到西域全部交给他指挥。重新与李光弼配合,准备夹击,准备平定叛乱。郭子仪赶到陕西,这儿首长李国贞治军严明,统帅的部队原来是郭子仪的部下,郭子仪带军宽松,要求士兵好好打仗,平时约束不是十分严格。就有王元振出来挑拨,杀了李国贞。王元振主持这儿。郭子仪赶到这儿。士兵们欢呼。可是郭子仪生气,说,你是身处敌我交界,竟然敢把主管杀了,如果敌人袭击,你守都守不住。我是宰相,不能因为是我的部下就包庇,受牵连的不少,整顿了军队。军队也跋扈起来了。将军手下的是士兵们违抗,犯上作乱,军纪不好,郭子仪拿王元振开刀,军队风气开始转变。河东的部队因此成了唐可以重用的军队。可惜的是,这件事虽然好,可是,对郭子仪没好处。这番整顿引起了宦官们注意。现在一看,他们到代宗面前说坏话。代宗干掉了李辅国,换的还是宦官程元振。没根本制止宦官专权。宦官干政更变成了习惯被固定下来了。在他们眼中,郭子仪更可恨的是人品太好。专制集权,就会以人划线。结成帮派,表面用官有规矩,实际上喜欢用有毛病的官。郭子仪却没毛病,不好用,就到代宗面前说坏话。郭子仪听到后,自己辞职了。代宗也知道,想做个平衡,没让郭子仪辞职,却让他在京城。郭子仪不能指挥平定叛乱了。不说他的军事才能,就说他对局势造成的影响至少有三。一是郭子仪不能来指挥,就在唐军内部弥漫失望的情绪。二是唐军感到不公平,对朝廷离心。三是唐朝只能借助外力,回纥的力量,不像当年好借。回纥参加后,深入唐内部,太了解唐的虚实了。傲慢了。更可怕的是,唐去争取回纥,史朝义不会去吗?要与他们合伙,联手打唐朝,回纥也会动心了。代宗派使者去回纥,回纥傲慢了。听说要袭击唐,赶快回来禀报。赶快派使者反复安抚,当然得开许多条件,还派人去,想起了当年回纥要与唐和亲,曾把仆固怀恩的女儿嫁过去了。到了回纥那儿,她成皇后,请仆固怀恩,让他为使者去回纥那儿。仆固怀恩跟他讲,唐有信义,史朝义不行,总算收回了。   

  唐朝回纥再度联手:代宗赶快组成平叛的指挥部。任儿子为大元帅,本想让郭子仪当副院长元帅,可是程元振等人反对。没办法。只好改仆固怀恩当副帅。仆固怀恩得去与回纥商量。赶往三门峡,可汗坐在大帐中,看着他进来。指责雍王,见到我为什么不下拜起舞呢?雍王手下的人与回纥手下争了起来了。太子,怎么可能向你起舞呢?回纥也不答应。争执不下,雍王手下人说了,至少唐还在居丧期间,可汗下令让他们拉出去,每人一百鞭,就是要给雍王下马威。唐这样求人,就是这样的结果,可惜的唐朝,可恨的宦官,就是要让唐一再受辱。雍王忍下来,组织了大军,向史朝义扑来,他让阿史那承庆找来商量。阿史那承庆说,如果他们一起来,我们退守。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史朝义手下许多人不听指挥。军事上,洛阳到范阳,节节防御,对唐是不好打的,费时间,对史朝义是上策。因为回纥兵要急着回去。史朝义选了下策。其实,史朝义有自己的考虑。叛乱的集团不能统一起来就是因为威望不够,如果胜了,威望就上来了,他也要胜利。这是政治的考虑。他否定了阿史那承庆的想法,出帐,扎下大营,唐军大喜,两路夹击,冲垮了大营。史朝义把全城军队调出来,双方在昭觉寺布下大阵。拼死作战,唐军一再猛烈冲击,始终没办法打破。唐一个节度使急了,就一个人冲出去。把敌人阵前的盾牌夺了来。叛军也看傻了,后退出一条路,唐军跟着冲了进去。硬生生地冲垮了敌阵。一退再退,三战都输了。史朝义兵败如山倒了。被杀的就有六万人,被俘了两万。史朝义带着几百人逃了。趁势入了洛阳,收了回来。   

  史朝义之死:史朝义跑到郑州口跑到汴州,开封市。不开城门,只得接着跑。到卫州口手下田承嗣与他会合。这人是卢龙县人。家在乡里,就以家侠出名。就是在乡村里横行的人。三人都是恶霸。真能打仗。安禄山所有先锋都是他当的。可是他并不是没脑子。从安禄山到史朝义,叛军换了四个,他安然无恙,他相当狡猾。得到他的支持后,史朝义就地组织防御。好站稳脚根,可是士气不行了。连打两仗,都输了。唐宣布了一条,向叛军喊话,洛阳以东的所有叛军,只要投降,一律既往不咎,这个命令厉害,本来开始崩溃的集团,将军纷纷投降了。史朝义只好跑,到了莫州口到了这儿,准备固守。田承嗣出了个主意,您还是去范阳。这儿我来挡着。关键时,有人替他死守,史朝义非常感激。其实史朝义一出城,田承嗣就把他家人都献给了唐朝,田承嗣成了节度使。史朝义到了范阳,守将是李怀仙。他也看到叛乱大势已去了,暗中与唐接洽了,怎么能接纳史朝义呢?他在城下大怒。大谈忠义道理。城头守将直接说,我们要投降唐朝了,不能接纳你。再告诉你,恐怕田承嗣已经投降了。他害怕了,只好向城上人求情。能不能给一碗饭吃?抬到城下,饱吃了一顿。史朝义部下先跟史朝义告别。史朝义带着几个人跑,到密云一带,想到东北去投靠奚等。李怀仙后悔了。要投降,没见面礼,不能放走史朝义。一路追到,围起了史朝义。他唯一的权力就是挑最结实的树挂起来。这就是最后的一点权力了。代宗接到史朝义的尸体,这对他一点价值没有。国家破败,州郡是一片废墟。而那些节度使是阳奉阴违。对唐来说,这个胜利还远远没有句号。勉强算是结束了寄宙夕乱了。

  (二十五)远去的背影

  史朝义自杀身亡,手下叛将纷纷投降。不过,节度使割据,史朝义的死只是安史之乱告一段落。唐后期出现三大问题,一是藩镇割据,二是朝廷内部宦官专权,三是朝廷的朋党之争。唐的有识之士在反思。安禄山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回想整个过程,重新演绎一遍,原因找出来,动乱有几个为什么要间。一是许多人都在间,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安禄山因为偷盗要处斩,引起了幽州军政大员的注意,打了败仗要处斩,受了唐玄宗的包庇,这不是偶然吗?这样的机遇,不能说是必然。能不能说成是命呢?也不通。事先安排好的?仿佛不是这样。不能说成是命,有偶然的机遇。被重视,不会导致叛乱。受到重用,一般都有知恩图报。安禄山也有。他也拼命打仗,立功。也因战功提到节度使位置上。带出了一支英勇的部队。安史之乱也成了悖论。他不是冲动导致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安禄山有运气,一次次地碰到好运气,玄宗走向盛世,玄宗厌倦政治,不想理朝政,得过且过,这对安禄山是机会。是不是唐没有健全人事制度导致安史之乱爆发?显然是否定的。唐走向盛世,靠的就是完好的人事制度。唐太宗立国后,就深信国家强大靠两条,一是得人,贞观得人之多,少有可比。二是富民,让百姓富起来。国家才有稳固的社会基础。一定得有好官,唐太宗建立强国的目标,确立的基本国策,就是人事组织制度与藏富于民的长远政策。人事制度,科举打破门阀,官员有考核,把慵懒的罢免,绩优提升,这一套人事制度,在每个环节上把关。不管有多大政绩,都要有任期,要在相关部门上走。不像安禄山一样在同一岗位上待好久。唐的人事制度上,唐太宗以身作责,《帝范》是给皇帝立的规矩。这样的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武则天写《臣轨》,一比较就知道差别。严于律下,就走向独裁。如果政治系于喜怒与好恶,就是糟糕的。武则天大批逮捕官员,以帮派划线,清洗官员。用自己的喜好提拔官员。全控制在集权中。其实,往往走向了反面,迅速腐败。武则天及以后,都是通过皇宫中的白条来当官。不通过考核,拿着白条就可以换官做。这样的政治能好吗?到了玄宗上台,最大的政绩就是拨乱反正。先得治好官吏队伍。严格恢复贞观时期的手续,按规定来办。使得唐在玄宗手中不断走向兴盛。这种情况维持了二十几年,李林甫出现了,要用目不识丁的人,玄宗同意,因为他不想间政,让李林甫干。李林甫也有道理。提拔目不识丁的军人,道理就在按照制度办,就会扼杀人才,使得有特殊本领的人不能脱颖而出。变制度,就为特殊人才。这些道理,许多人都接受,后面的隐藏,却认识不到。制度是规矩,应该最大限度地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过总有代价。会使个别人才不可能出来,就得权衡,是为个别人量身打造还是为多数人服务?夸大后,大家认同,完了,改变了规则,发现好人被整,好人下去了。无法遏制了。实现了个别人的专制。安禄山的特殊地位就是这一套玩法的结果。玄宗不想间政,不能以制度代价换取眼前的利益。这是历史的血的教训。手段卑鄙一定是目的的卑劣。这种不合理的情况出现,就是因为玄宗觉得安禄山亲,听话。却从来不想,权力

上一篇:雪之少女国语版 超清
下一篇:激战2安利一套德鲁伊的build,德鲁伊竞技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