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安徽省滁州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2022届下学期高三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个人审美体验的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与他人一起探求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公共行动。文学公共性就是指文学活动的成果进入到公共领域所形成的公共话题,此种话题具有介入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并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参与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己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感时忧国” 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固有的伦理情怀,也是中国文学精神里特有的“公共性”品质。

  雨果说:“愤怒与温情,是对于人类不自由状况两个方面的不同反应,并且,能够发怒的人就能够爱。”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就具有这种既“愤怒”又“温情”的特点:一方面,是“愤怒”和不满,具体表现为对权力的“以究王讻”的“上层反讽”;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中国文学的这种特殊形态的“公共性”,源自于中国文化的“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经世致用”的责任伦理与“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在中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天下为公”的观念。后来的《吕氏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愈加进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在此基础上,邑不事及其门人全面地阐发了“士君子”文化观,表现出极可宝贵的启蒙主义精神,“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这种博大的“天下”观念和“遗生行义”的“士君子”伦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学写作。

  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王夫之说,中国自《诗经》以来的诗人,“有所指斥,则皇甫、暴公,不惮直斥其名,历数其愿,而且自显其为家父,为寺人孟子,无所规避。《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这种“无畏于天,无恤于人”的精神,作为一种伟大传统,在后来千百年的诗歌写作中,有继维绳绳的赓续和体现。在叙事文学的写作领域,司马迁则在《太史公自序》中,标举“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的叙事原则,实乃一种高度成熟的人文精神,其中所包含的“公共性”,即使今天来看,也具有充分的普遍性和现代性。

  同情民众,关注民瘼,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伟大的“公共性”品质。以士君子为主体的优秀的中国文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以天下苍生为念。而中国文学中的“公共性”,也就体现为对“民生”“社稷”等“公共事象”的关注,体现为对同情底层大众的“哀”和“忧”的情感表达。在《离骚》里,屈原吟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抒发了他对艰难时世的不幸民众的同情;杜甫则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的真挚同情和对权势的尖锐批评。对杜甫的这种仁慈而又伟大的“哀忧”精神,华人学者洪业给予极高的评价:“他是心系家邦的国民。他所观察到的八世纪大唐帝国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的国度。”

  可以说,正是屈原、司马迁和杜甫他们正直而勇敢地介入自己时代的“公共生活”, 以中国人特有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来写作,来建构中国文学自己的“公共性”,并最终抵达与人类经验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才使我们的文学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并最终赢得世界读者的尊敬。

  (摘编自李建军《“公共性”与中国文学经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公共性与作为社会人的作家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不能离开作家讨论文学公共性。

  B.相比于对权力的“愤怒”不满,作家对民众的仁慈“温情”更具有现实精神和人道情怀。

  C.《史记》的反讽精神,体现出了写作者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

  D.《离骚》《史记》和“杜诗”中包含的公共性,具有人类经验的“普遍性”和“世界性”。

  2.下列关于原文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中国文化伦理情怀与文学公共性的关联,是依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B.文章引用雨果关于“愤怒与温情”的话,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C.文章指出理解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品质可从两方面入手,并重点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

  D.文章提出问题后,分析了“感时忧国” 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并论证了其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介人公共生活、肩负责任感的写作者,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学公共性的品质。

  B.《礼记》《吕氏春秋》和“士君子”文化观,对中国文学写作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

  C.杜甫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部分来自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判断。

  D.中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看重的是写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忧哀” 情怀和反讽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0年的“五一”小长假,许多网友与考古人一起在“云端”见证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产生的全过程。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此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主动创新形式,利用“五一”小长假在网络会议平台全程直播了20个入围项目的汇报展示、专家提问点评以及最后的荣誉揭晓。据不完全统计,此次直播的观看总量达2278万人次,与“十大考古”相关的网络互动话题总阅读量达1.66亿人次。

  通过“云端”文博,公众可以“云端”漫步、手指触行,轻松进入国家级的考古评审现场,走进考古人的世界。在直播中,评审专家提出近乎刁钻的专业问题,考古领队的学术解答让人深思,他们讲述的考古历程同样极为吸引人。“茫茫沙漠中如何找到玉矿遗址?”面对这一问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陈国科在“答辩”中回顾了自己寻找玉矿遗址的种种艰辛和孜孜探求未知历史的心路历程,感动了不少网友。许多人这才知道,有些考古领队和自己负责的项目已经一起走过了几十年。

  (摘编自闻白《“云考古”带来的文化体验》)

  材料二:

  考古,一个“冷门”领域,在2020年被频频关注。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十位发言的专家中就有一位考古学家;科学家座谈会上,七位发言的科学家中有一位用古DNA研究探源中华文明的“80后”研究员。

  考古为什么如此重要?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学既是观察历史的“望远镜”,又是观察历史的“显微镜”,在帮助国家和民族恢复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来,考古学人在中国版图上追寻中国走过的路,寻找中华民族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探寻华夏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内在机制,为中华振兴寻找历史依据,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犹记得,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曾指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从一个更为纵深的视角来看,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道路之上。因此,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老一辈中国考古学家便提出要建立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前辈学者曾充满信心地比喻:经过几代人血汗的浇灌,终于培育出了“中国学派”这个“新种”;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量考古实践,是这个“新种”生长的土壤;从实际出发的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则是“中国学派”出现的“催化剂”。

  考古,研究的是过去,瞄准的却是未来。它不等同于“挖土”,也不意味着“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宝藏。

  (摘编自杨逸淇《考古,比我们想象的要酷!》)

  材料三:

  考古学在诞生后的约200年中已经改变了公众对世界的看法,田野考古发掘获得的各类遗物充实了博物馆,成为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公共文化和教育资源。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以及受利益驱使的盗掘,令越来越多的考古遗产遭到人为破坏。严峻的形势使很多学者意识到仅仅依靠考古学界的力量难以全面保护分布广泛、数量巨大的考古遗产,考古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的介入和社会、公众的支持。这就要求考古学界必须向社会阐明考古的意义和考古遗产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考古遗产保护中。出于以上多种原因,国际上开展了许多面向社会和公众的考古活动探讨和实践,欧美学术界逐渐形成了公共考古学这个研究领域。

  在与欧美国家愈来愈频繁和深入的学术交流中,一些中国的考古学者看到国际上已经有相对成熟的面向公众的考古活动,开始思考我国应该如何更好地让社会和公众了解考古学,提出中国亟须构建公共考古学,并逐渐开展了相关的理论探讨和社会实践工作。经过近10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者转变了理念,认同公众拥有了解、接触和利用考古遗产的权利,认同考古研究的成果应该尽快转化为社会知识,因为只有这样,专业的学术研究才真正具有社会价值。审视我国公共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目前这一领域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从偶发性向常态化发展,二是从不固定状态逐渐向制度化发展,三是公共考古活动越来越多样化,四是关注考古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公共考古学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考古学的科学普及,而考古学的科学普及所体现的考古学与公众的关系主要是单向度的,公众是受众而不是参与者。事实上,考古学的科学普及只是公共考古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不是全部内容。如果我们把公共考古学仅仅理解为考古学的科学普及或者大众化,实际上就忽视了公共考古学的公共性、政治性和伦理性。但目前我国考古学界在这些方面的理论探讨和研究还比较少,今后应该在这些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公共考古学的发展会促进考古学者转换思维,批判性地反思学科伦理,扩展研究视角,关注考古学所处世界的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考古学是推动考古学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机制,也是提高全民智识和审美水平的重要方式。

  (摘编自杭侃《公共考古学推动考古学发展》)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众通过“云端”文博可以进行“云端”漫步、手指触行,能够进入国家级的考古评审现场,这充分体现了“云端”文博的便捷性、共享性。

  B.国际上相对成熟的面向公众的考古活动引发了我国一部分考古学者的思考,让他们意识到了构建中国公共考古学的紧迫性。

  C.公众了解、接触、利用考古遗产,考古研究的成果才能尽快转化为社会知识,只有这样,专业的学术研究才真正具有社会价值。

  D.目前,我国的公共考古学虽然呈现出常态化、制度化等发展趋向,但也存在涉及内容不全面、忽视公共考古学的特点等问题。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三中阐述的目前我国公共考古学领域发展特点的一项是(     )

  A.中国考古学会设立了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能够长期、固定地开展常态化的活动,并与大众媒体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系与合作。

  B.公共考古活动重点面向不同人群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一些青年学者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建设了很有影响力的公共考古传播平台。

  C.我国公共考古活动虽然面临缺少资金和人员的困境,但考古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热情支撑着公共考古活动的正常运行。

  D.考古科研机构通过举办创意设计赛、展览、论坛等活动,汇集考古、艺术、设计等多领域的学者,共同探索如何利用其他艺术形式呈现考古遗产的魅力。

  6.2020年高考,湖南考生钟芳蓉以高分报考北大考古学专业,引发热议,有很多人不赞同她的选择。请根据材料,以钟芳蓉的名义向反对者阐述选择考古学专业的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

  往事①(二)之八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地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为人群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守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地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②的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地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地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为着去国离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但是,惟一的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

  我不言语。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地歪在床上。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

  我一念至诚地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丝雨蒙蒙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阑,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

  船身微微地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地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③而动!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愿海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1923年8月28日,太平洋舟中。

  (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是冰心《往事(二)》中的第八篇。②中边:内外,表里。③策策:悲戚的样子。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谈理想前“久久的沉默”,谈理想后“又是久久的沉默”,都表现了“我”期待父亲支持又害怕被否定的紧张矛盾的心理。

  B.父亲说“我”的灯塔生活“未免过于美丽”,“我”“笑道”“连忙说”“郑重的说”“走近一步说”,表现了“我”的坚定执著。

  C.除夕夜弟弟们燃着了小爆竹抛掷欢呼,反衬“我”的兴致索然;当夜连灯台守的梦也做不成,把“我”的失望无奈情绪推向高潮。

  D.文章第二部分从回忆回到现实,“我”情感复杂,对人生的理解有哲理思辨意味。文字充满感情色彩,洋溢着对献身精神的礼赞敬仰之情。

  8.“我”认为看守灯塔“并不是牺牲”,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请简要分析。

  9.本文是围绕着父女对话展开的,请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①而窥宋城,宋华元②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③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节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注:①堙:yīn土堆。②华元:宋国大夫。③柑:qián通“钳”,钳马,即钳住马嘴(以木衔其口)不让它吃草。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B.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7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C.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7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D.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在古文中义为国都,指朝廷,如“去国怀乡”;又指国家、邦国,如“万国来朝”。

  B.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了的通称,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或对别人的尊称。本义侧重指品德方面。

  C.诺,在周秦及汉朝时期人与人之问极其恭敬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可译为是、对等。

  D.军与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师是两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为二千五百人: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为一万二千五百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一些希图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诸侯国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B.楚庄王率军队闱困宋国,使宋国城内“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其状之惨足以表明孟子提出的“春秋无义战”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的真实可信。

  C.华元主动向对方告诉城内的惨状,引起对方的疑惑和询问,然后趁机阐释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感化对方,使对方最终也以实情相告,显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口才能力。

  D.楚庄王最后带领“引师而去之”,说明他最终抛弃了最大的不义——攻国,才赢得其他诸侯国的尊敬,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1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2)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l4~15题。

  花底

  杜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四十八岁。②潘安:西晋潘岳,他为河阳县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③卫玠:西晋人,他“风神秀异……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14.对这首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互文与夸张的修辞手法。“万花”“千蕊”为夸张笔法,写出花的繁盛与壮观。

  B.颔联写诗人赏花时的天气情况。面对着可爱的花,忽然天上下起雨来,云雨散去,天上出现了绚丽朝霞。

  C.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好颜色”是点睛之笔,概括花朵的特点------美丽。

  D.作者追求辞藻,写得富丽精工,刻画不吝笔墨,想象奇特丰富,意境浓艳华美。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的女子,在丈夫变心后,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跟丈夫划清界限的决心。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泪水”外化为艾青表达诚挚的爱国情感的意象。在屈原的《离骚》里,以“泪水”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3)《蜀道难》中作者引用神话传说来描述蜀地与秦塞的连接,其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本题共3小题,9分)

  书院出现于唐朝,这是一个           的事实。至于最早出现于唐朝何时,历代学者         。清代的袁枚认为,书院的名字从唐玄宗时期开始出现,那时候有了丽正书院、集贤书院。学者邓洪波在《中国书院史》中说,最早使用“书院”这一名字的不是唐玄宗时期的官府书院,而是更早时期的民间书院。

  唐朝的书院几乎都是士大夫的私人读书场所。自唐以后,(                  )。感谢唐朝,除了书院,还留下了另一种宝贵的东西------唐诗。诗人游走于庙堂与江湖,无意中留下了关于书院的         。尽管很多书院已经             ,但唐诗为它们留下了最文艺的墓志铭。据邓洪波考证,那些触及书院的唐诗中,除了明确地写丽正、集贤两家书院,还有14首写的是其他书院的诗。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容置喙               各行其是             只言片语            销声匿迹

  B.不容置疑               莫衷一是             只言片语            烟消云散

  C.不容置喙               莫衷一是             三言两语            销声匿迹

  D.不容置疑               各行其是             三言两语            烟消云散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书院不断迭代更新,作为一种文化机构从一隅走向公众

  B.书院要从一隅走向公众,作为一种文化机构就应不断迭代更新

  C.作为一种文化机构,书院要从一隅走向公众,就要不断迭代更新

  D.作为一种文化机构,书院不断迭代更新,从一隅走向了公众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些有关书院的唐诗中,除了明确地写丽正、集贤两家书院,还有写其他书院的14首诗。

  B.那些触及书院的唐诗中,除了明确地写丽正、集贤两家书院的诗外,还有14首写的是其他书院的诗。

  C.那些涉及书院的唐诗中,除了明确地写丽正、集贤两家书院的之外,还有14首写的是其他书院。

  D.那些言及书院的唐诗中,除了明确地写丽正、集贤两家书院之外,还有写其他书院的14首诗。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本题共2小题,11分)

  ①          。膳食中钠盐摄入过多,容易增大血容量,并“抬高”血压;同时,钠离子的大量摄入,会促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因子。在这种因子的“煽风点火”下,血管细胞兴奋性容易“失控”,结果表现为动脉收缩,血压增高。

  血压升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适当控制盐的摄入,②         。应该怎样控制盐的摄入呢?首先是替代法,即在烹调时多用醋、柠檬汁、姜等调味品,以替代一部分盐和酱油;二是借助限盐勺,帮助量化和控制用盐量;③          ,如火腿肠、腌酱菜、豆腐乳等,这些加工食品多为高盐食物,尽量少吃。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员,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煽风点火”“失控”的引号作用相同。请简要说明。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是什么让你更懂中国?”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为了解全球年轻人对中国的认知状况,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起了一场街头采访——“青年问青年,世界看中国”。

  结果发现,除了长城、熊猫、饺子等已广为外国人所知的made in China外,五大洲的外国青年归纳出五大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答案涉及我们熟悉的方方面面: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创新企业、科学技术、中国担当。

  请从这五大方面中选择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更好地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C   4.C   5.C

  6.①从考古学专业的重要性角度:考古学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道路之上。

  ②从选择考古学专业的必要性角度:考古遗产保护形势严峻,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且目前我国公共考古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相关人才。

  ③从考古学专业的发展前景角度:如今考古学受到国家重视,加上科技的应用和公共考古学的发展,考古学的发展前景广阔。

  7.A

  8.①是自豪光荣的生活;灯塔守者在风浪中引路,体会到奉献和勇敢的快乐。②是充满诗意的生活;可以欣赏海上美景,可以闭门读书,感悟自然。③是可与外界保持沟通的生活;能与亲友保持情谊,能通过阅读写作与世界保持文化的交往。

  9.①慈祥稳重:父亲关心女儿职业理想中的困难,女儿理想受挫又深情安慰。②睿智理性:父亲对理想的理解深刻而开阔,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不能拘泥于某一职业。③循循善诱:父亲尊重女儿,引领话题不断深入,在讨论思辨中启迪女儿。

  10.B   11.C   12.D

  13.(1)我听说,君子见到别人的灾难就怜悯他;小人见到别人有难反而庆幸。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把实情告诉了你。

  (2)司马子反说:“就凭小小的宋国,还有不欺骗人的大臣,难道堂堂楚国可以没有吗?所以我也告诉他们实情。”

  14.B

  15.(1)赞美花的美丽。“紫萼”“黄须”二句,写花丽;“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诗人浓墨重彩地写见花时的惊喜以及对花的赞叹。(2)惋惜花的易谢。“莫作委泥沙”,是不忍见花的零落,表现诗人的惜花之情。(3)感叹韶华易逝,生命易老。诗人时年四十八,见花自叹,感伤人生迟暮。

  16.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7.B    18.D    19.C

  20.①食(钠)盐的摄入量与血压高低相关

  ②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③三是尽量少吃加工食品

  21.两处引号均表示特殊含义。“煽风点火”本来是比喻鼓动别人做坏事,这里特指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的特殊因子具有促使血管细胞更加兴奋的作用。“失控”本来是表示失去控制的意思,这里是表示血管细胞的兴奋性会远远超过正常状态。

上一篇:忙碌的一天结束了说说530句
下一篇:郑恺老婆疑似三胎惹争议,素颜现身月子中心,婚后三年生娃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