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我就想重温《请回答1988》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夜读·开卷有益

  电视剧永远是时代之声。如果电影是梦,电视剧就是人间烟火,我们在其中看到自己,偶尔认同,偶尔警醒。

  ——叶三《回放》

  打开《回放》,就像迈入一座神奇的私人影剧院,这里放映的是那些经过岁月淘洗的令人难忘的经典,“细读”的是你我过往的种种人生。

  从《请回答1988》到《金婚》,我们除了感动,还有什么?记得在文末留言说说。

  Part.1

  \ 我们自己的双门洞 /

  《请回答1988》

  1

  对于剧迷来说,想从《请回答1988》中挑出一个最喜欢的人物,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请回答1988》是韩国TVN 2015年播出的20集电视连续剧,为导演申元浩和编剧李祐汀合作的“请回答”怀旧系列最后一部。与前两部(《请回答1997》《请回答1994》)聚焦于初恋不太一样,《请回答1988》讲述的是1988年住在首尔市道峰区双门洞的五个家庭的故事,描写传统的亲情、爱情与友情。这是群像剧,主要人物和周边人物纵贯四代:青春少艾的“双门洞五人帮”(德善、正焕、善宇、阿泽、娃娃鱼东龙)、他们的同学朋友,再加上杀伐四方的宝拉作为核心,孩子们的父母一代作为辅助,还有老一辈(德善的奶奶、善宇的奶奶)和小一辈(珍珠)点缀其间。

  

  五个家庭是当时韩国社会的一个小缩影,德善和正焕的家是最典型的韩国家庭,家里孩子多,父亲上班赚钱,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善宇和阿泽是单亲家庭;东龙家则是当时不太常见的双职工家庭。贫富差距和不同的家庭结构为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在不同的场景和关系互动中,人物的不同层面便得以充分展现。

  《请回答1988》采取第一人称叙事,女主角成德善是家中老二,夹在优秀的姐姐和弟弟之间,经常被父母忽视;但她生性活泼善良,大大咧咧。

  开场第一集的主要情节是,德善作为穷人家的二女儿,又一次被强迫跟姐姐一起过生日,连自己的蛋糕都没有,于是情绪崩溃,爆发了。在这场情绪爆发戏之前有很多细节铺垫,吃早饭时妈妈给姐姐和弟弟煎荷包蛋,看到冰箱里只有两个鸡蛋,德善就说,我不吃了,我不爱吃荷包蛋;偶然发现每天弟弟单独去接爸爸下班,爸爸会给弟弟买冰激凌吃;邻居叔叔送来炸鸡,妈妈将鸡腿分给姐姐和弟弟,给德善一只鸡翅膀……浅浅几笔,二女儿的懂事和委屈就出来了。而在同一天,德善练了好久的奥运会举牌,因为马达加斯加临时不来了忽然被取消,这样,在晚上姐姐过生日时,她的情绪爆发才显得合理,也特别让人心疼。

  之后,爸爸买了生日蛋糕单独去安慰女儿,这个段落动人,不仅因为那句后来成为金句的“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的台词写得好,更因为情感把握的细腻准确。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情感不一样,爸爸不会像妈妈那样自然亲昵,他有无法宣之于口的疲惫,更有对孩子的怜惜愧疚,在说那些充满爱意的话语时甚至不能直视女儿,这笨拙的表达才属于爸爸。

  

  这场情感戏之后,紧接着的情节是全家不慎中煤气,爸爸妈妈把姐姐和弟弟拖出来,又把德善给忘了……观众看到这里,刚感动完,便哑然失笑。

  《请回答1988》的高明之处便在于此,它不会一味煽情,也不会一味搞笑,那些情绪点细腻而真实,不廉价,不浅薄。在松散的架构和情节中,把普通的家长里短讲得吸引人,塑造出有层次的人物,优秀的剧作是核心,再加上优秀的表演和音乐、美术、服化道等等其他,才成就了经典。

  《请回答1988》的剧作最优秀之处,在于细节组织的精湛。

  比如,德善爸爸重复出现的镜头是下班后,习惯性地踢碎家门口的蜂窝煤渣——中年男人的压抑和小小的发泄跃然而出。剧集进行到后段,德善爸爸脚步踉跄,踢时失去了准头,细心的观众会感叹,德善爸爸老了。

  

  比如,德善、宝拉、余晖三姐弟平常不停争抢打闹,让爸妈头痛不已,但作为大姐的宝拉会在奶奶去世时细心地照顾弟妹,又会体谅家里条件不好,放弃自己的理想去学师范;而每天对弟弟拳打脚踢的德善,看到弟弟被外人欺负,二话不说便大打出手。比如,刚做完心脏手术的正峰,麻醉醒来后第一句话是问弟弟的鼻血好了没有;又比如德善爸爸终于还完了债,家里条件转好,改善生活的方式是,妈妈把菜量加了好几倍,把那些便宜菜高高地堆在盘子里……

  《请回答1988》中,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如果要深入分析,每个人物都需要长篇大论。而这些细节无疑来自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剧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邻居、朋友……都提炼自我们共通的人生经验。

  大时代中的小人物、邻里几家的日常,这种设定在影视作品中非常常见,甚至可以说是俗套,《请回答1988》就是俗套,而且也没有试图在俗套中翻陈出新搞什么幺蛾子,它很本分。人物是虚拟的,情节是虚构的,但细节是真实可信的,带着我们熟悉的气味,让每一个形象鲜活立体,可爱可亲,就像我们已经共同生活了很久。所以,《请回答1988》能够唤起最普遍、最朴素的情感共鸣。

  

  2

  《请回答1988》中,因为痴迷野菜拌饭,正峰在百潭寺里寄居,11月23日这天,他偶遇了逃难的总统全斗焕。那一集的分集小标题为“越界”。

  2021年11月23日,全斗焕在韩国去世。真实与虚构、大历史与小人物,在这一天轻轻地击了一下掌。

  1988年是韩国历史上特殊的一年。这一年,韩国承办了汉城奥运会,领导人全斗焕下台……《请回答1988》将回忆的起点设在这一年是有深意的,它承上启下,充满不确定,也充满希望。

  全剧在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歌《手拉手》中展开。德善担任举牌的礼仪小姐,穿着传统韩服在院子里练习。这便是《请回答1988》处理历史的方式。《请回答1988》将真实事件打散,贯穿全剧始终,让它与市民生活发生联系(如宝拉、善宇的婚事与“同姓同本”不能通婚的法律),营造出切肤的沉浸感。对于普通人来说,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只是生活的背景,是电视中的新闻,而与朋友们分享拉面时的谈资,对我们的影响是具体的,潜移默化的。

  45岁的成德善回望青春,温柔的目光穿过岁月,落在了1988年。《请回答1988》以德善的爱情牵出情节主线,故事在过往的时光中展开,朦胧的爱情和友情交缠在一起,青涩而懵懂。“到底谁是德善的伴侣”成为这部剧贯穿始终的最大悬念,到底是不善于表达情感的正焕,还是看似木讷自闭,其实坚定的阿泽?

  

  《请回答1988》大火之后,媒体采访过天才少年阿泽的原型李昌镐,问他怎么看剧中的阿泽,李昌镐说:“我其实很羡慕阿泽,他有这些童年一起长大的伙伴,我那时候很孤独。”

  在剧中,因为顾念深厚的友情,两个对德善怀有爱意的少年都没有在当时明确表示。好几年过去,少男少女长大成熟,在多次试错之后,真正有了掌控生活、承担责任的能力和勇气,才最终明确了彼此的心意。《请回答1988》中的少年之爱显得分外保守,不仅作为主线的德善,善宇与宝拉,正峰与曼玉的爱情也是如此——要知道,这可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电视剧。

  如今看来,这保守不仅真实,也珍贵。它表达的是最传统的爱情观:谨慎选择,矢志不渝。

  《请回答1988》在回答什么?剧中德善爸爸说:“我们的一生就这么过去了。”对于双门洞的老一辈,孩子们的成长和幸福是他们的梦想,也是对岁月做出的回答。而在年轻一辈的心中,虽然整剧以爱情为主线,是在向自己18岁的青春作答,解决悬念,但在回忆的最后,德善说,最怀念的是当时“泰山一样的父母”。

  

  与爱情相比,《请回答1988》中父母一辈的情感更为厚重深沉。双门洞的五个家庭互相陪伴,互相扶持,一起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真正体现了什么叫作相濡以沫,远亲不如近邻。

  所以不仅仅是爱情,而是爱和情。因为携手共度过漫长的岁月,共同分享过几乎所有的生命体验,身边的人才不可替代。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缔结出紧密而深厚的情感关系,使得双门洞像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

  《请回答1988》中回忆剧情的时间跨度将近十年,对于我国观众而言,剧中的怀旧氛围恰好与我们对八九十年代的记忆高度重叠。无论是红白机、卡带、漫画、流行歌曲、香港电影这些文化符号,还是“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的信念——那是热火朝天的、自由的、积极的社会氛围:只要努力就会有美好的未来。而更为熟悉的,则是“双门洞大家庭”指代的社会形态:以社区为单位的熟人社会,充满浓厚的人情味儿。虽然剧中的生活方式不一定熟悉,集体记忆也未必能共享,但那些被唤起的悲欢和乡愁是共通的,超越了时代与国别。

  

  3

  《请回答1988》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德善回到了双门洞,经过已经破败的房屋和街道,推开阿泽房间的门——儿时的小伙伴们和当年一样,正并排坐在那里呼唤她:“德善,快来啊!”

  这一幕让人泪下,因为这是2015年对1988年的呼唤,是对业已逝去的情感形态的缅怀。《请回答1988》整剧以回望的姿态讲述过去,细数当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讲述人已到中年,搬离了当年的大家庭,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子女,他们的后代已不可能在父辈、祖辈曾经历过的那种生活模式中长大。

  与《请回答1988》相似的剧集,美国有《老友记》《生活大爆炸》,我国则有《我爱我家》《东北爱情故事》和《情满四合院》等等。这些剧集的共同点,表面看,都是温情的轻喜剧(情景喜剧),而其内核,则是传统熟人社会的影视化表达。它们营造的是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在大社会环境中,我们能够为自己营造出一个紧密坚实的小团体,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团体为我们提供坚实的后盾,作为打拼之余的加油站和安全港湾。

  这也是它们能够成为经典,能够一直慰藉我们的本质原因。从心理层面去解读,它们抚慰的不是其他,而是最致命的孤独感。

  

  《我爱我家》也是多少人的“电子榨菜”

  然而,事实是社会发展和都市化早已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模式,家庭和社区作为社会的最小单位,无论是实体还是概念层面,都已趋近瓦解。“家庭”这个词,在近些年的影视剧作品(如《都挺好》)中,不再能成为安全港的象征,而更多是作为个人发展的拖累,成为打拼的对象而非后盾。

  ——双门洞早已不再,在原子化生存的今天,我们该去何处寻找情感加油站和安全港湾?虚拟社区还是社交app?

  这个凛冬,让我们重温《请回答1988》。它是一部虚构作品,但它仍是一部基于真实世界的现实主义作品。

  现实主义的要义在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仔细品味,你会发现,如果用当下流行的视角和语言去表达,它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模样:重男轻女的父母、不被理解的个人追求、被社会淘汰的危机、底层生存的挣扎、相互错过的爱情……而《请回答1988》中只有苦涩的事件,没有苦涩的人物。这部剧中每个人物都可爱的原因恰恰在于无论性格、处境和身份,每个人都在付出理解和爱。

  正因如此,才有了让人无限怀念的双门洞,才有了在当下的呼唤中,仍能够作答的1988。

  俗,但不恶俗,真实自然,贴近生活。《请回答1988》里没有完美的人物,也没有宏大的叙事,情节是虚构的,结局也是套路的,但我们仍一次又一次地被它感动,一次又一次地从中汲取到力量,因为这部剧是我们对生活的美好心愿,是岁月中的爱与温情。它不仅是记忆,还是理想。

  在冬日重看《请回答1988》,它提示我们,生活不是轻喜剧,在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经历,而是对待经历的态度。为将来的自己预备答案,答题人只能是我们自己,这需要耐心,也需要勇气。

  因为我们应该,也必须有自己的双门洞。

  

  Part.2

  \ 爱,且不只是爱 /

  《金婚》

  1

  如果“爽”的反义词是“闷”,那《金婚》就是一部“闷”剧。闷到让你怀疑这是剧,还是你本想打开电视一逃了之的日常。

  

  《金婚》的灵感源自导演郑晓龙的一次回乡探亲。因为父母吵架,他特地赶回老家去劝解,驱车回北京的时候,他想父母这一辈子的婚姻之路如果能拍成电视剧,一定好看。

  回到北京,郑晓龙启动了《金婚》项目,找来王宛平做编剧。《金婚》的形式定为编年体,一年一集,50年的婚姻生活,就是50集。剧组成立了策划班底,天天开会,50集的内容需要足够的生活细节去填充。

  为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王宛平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实地采访,还有更多细节来自剧组成员的生活体验。比如剧中的佟志生了三个女儿后终于生了个儿子,一高兴,差点把儿子摔在地上,这是郑晓龙出生时的真实情景;中年文丽抹了时髦的珍珠霜引起过敏,却是王宛平的经历……

  为了呈现各个年份的特色,郑晓龙对服装和道具部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自筹备期起,《金婚》剧组想方设法从民间征集了大量服装和生活用品,小到墙上的挂历、一张自行车票,大到50年代的公共汽车……剧中使用的道具数以万计,光是最直接表明年代特点的报纸就制作了100张。

  

  50年如流水,在还原度极高的历史环境中,《金婚》的时空就这样从50年代缓缓流到改革开放,又流到了新世纪,观众与剧中人一同体验了半个世纪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这部剧的风格不仅是现实主义,更是写实主义的。

  “我相信朴实可以打动人。”王宛平曾在采访中说,“要写好一段跨越五十年的婚姻真不容易。我尽力展示这对平凡夫妇从年轻到老的过程,还原生活本来的真实,没有刻意求新求奇。”

  1950年时代变迁是大背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则构成了《金婚》的戏肉。一集一年的严格编年体形式决定了剧中的叙事是匀速的,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没有悬念,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详略起伏,虚构感被降到最低,与其说表现,不如说《金婚》是纤毫毕现地记录了50年来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是最典型、最真实的平民剧。

  

  说《金婚》“闷”,是与若干年后流行的“爽”剧对比。其“闷”不仅指情节的写实、节奏的舒缓和场景刻画的细致入微,还有人物。

  《金婚》中的人物,借用沈从文评价小说的一个词,就是“家常”。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熟悉得像身边的邻居,而且是从小看着你长大的邻居,其中没有英雄,没有鲜明的忠角奸角,都是普通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帮你陪你也烦你,吵吵闹闹中共度了几十年,一起老去,最后全成了亲人。

  这是《金婚》的“闷”,也是《金婚》的魅力。《金婚》叙事和塑造人物的浸入型调性,是《儒林外史》和《金瓶梅》式的,承继自我国源远流长的世情小说,又与城镇居民中最后的熟人社会语境契合,那世,那情和那人,娓娓道来,然而眼看就将消失。

  2

  1956年,数学老师文丽和青年技工佟志自由恋爱,结为夫妻,从此,开始了《金婚》中长达半个世纪的婚姻生活。

  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幸福的爱情也是如此,无论什么年代。新婚伊始,一对年轻人共同探索爱与性的甜蜜,青春少艾,海誓山盟,在最初阶段,婚姻和生活一样轻盈。

  时代的烙印也很明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婚前,两人共处的时间不多,性格与志趣的差异被激情掩盖,并没有充分磨合便走入了婚姻。而佟志为了让文丽一家人对他放心,双方共同商定的方法是——写保证书。那封充斥着政治语言风格的保证书,现在看来天真又朴实。

  

  随着孩子相继出生,压力渐渐加码,佟志、文丽都进入了中年,之前被潜藏的种种矛盾不由得显现出来。作为家里最年幼的女儿,虽然善良勤劳,但文丽自小娇惯、任性,不擅家务;佟志则面临着所有男人进入中年时最沉重的问题:事业危机。年轻时的激情和甜蜜被繁重的工作、恼人的婆媳关系等现实问题不断磨蚀,婚姻进入最危险的时期。

  就在这个阶段,佟志和文丽分别遇到了家庭之外的诱惑。在年轻同事小夏的身上,文丽看到了久违的青春和纯真;佟志的红颜知己李天骄则一方面有着文丽年轻时的文艺浪漫,一方面又有文丽不具备的干练上进。二人情感的外泄,实质上是对柴米油盐的厌倦,是被压抑的爱欲在沉重的日常生活之外寻觅出口,试图去触摸遥不可及的理想。

  文丽的婚外情还没开始便结束了,因为文丽很清楚,小夏只是个幻梦,这份情只可能为她的生活增添烦恼,而无任何现实意义。佟志则不然,他与李天骄的感情和事业交缠在一起,撕扯了数十年。这数十年间,虽然两人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关系,但彻底破坏了文丽和佟志的感情,三个人都在痛苦中挣扎。最糟糕的时候,文丽和佟志先是大打出手,继而互相憎恶,最后形同陌路,下定决心终止婚姻。

  

  这无疑是文丽和佟志的婚姻中最大的考验,刚好出现在整段婚姻的中间:第26年。在这个时间,二人青春已逝,肉体刺激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作为感情的助燃剂,而欲望却依然灼热;四个孩子半大不小,正是最耗费心力的时期;事业正需要加劲争取,之前可以依靠的父母却老了。内外交困,上下压榨。所谓哀乐中年,无论什么时代也都差不多。

  将二人重新粘合在一起的,首先是当时保守又无比强大的社会伦理体系,而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二人之间的情感——那在26年漫长的岁月中积累起来的情感,其中有忘不掉的最初的美好,有相互扶持的过往,有怨恨有忍耐,有深厚的相互体谅,还有无论如何也分割不清的种种责任。

  经历了痛楚的二度磨合,走到老年时期,又共同度过了多次伤病、危机乃至丧子之痛,两人的关系被岁月彻底淘洗过,终于渐入佳境,到达一种相濡以沫的和谐。

  其中最动人的一个情节是,老两口拌嘴闹别扭分房睡,佟志给另一个房间里的文丽打电话:“你猜我是谁,我是小夏啊!”逗得文丽哈哈大笑道:“我是李天骄!”

  曾经的痛彻心扉,而今毫无芥蒂,都化为笑谈。这一幕比老去后的佟志再会李天骄时的疏离更令人感慨。情欲的折磨远远褪去,夫妻二人的默契和亲昵有如返老还童般纯净。

  但是,人生的尽头也就在眼前了。

  整部《金婚》中,佟志唯一一次直抒胸臆,是在他晚年与儿子对“幸福”的争论中。儿子说,看着父母一辈子吵吵闹闹觉得没滋味,不打算认真恋爱,更不打算结婚,“您是痛苦的哲学家,我要当快乐的猪”;佟志则铿锵有力地反驳说,这种“绕着责任、绕着痛苦”的生活没有意义,“我和你妈这一生很有滋味,很幸福!”

  幸福与否是彻底的主观判断。佟志的这句话,可作为《金婚》的文眼。

  3

  太阳底下无新事,只有新词。纵使《金婚》的创作时间在本世纪初,而剧中时空要追溯到近七十年以前,在当下,这部剧仍富含现实意义。

  譬如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

  重男轻女是历史糟粕,也是时代产物,文丽和佟志并没有超越他们的时代。文丽一连生了三个女儿后生了唯一的儿子大宝,之后,几乎全家人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儿子身上。大姐从小要帮着照顾弟妹,同时又与弟妹们争夺着父母的注意力;因为生活困难,二女儿南方一出生就被送到四川奶奶家抚养,南方心里委屈,一直与父母不亲;三女儿多多认为自己从名字到存在“都是多余的”,从小叛逆;独生子大宝则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玩世不恭的心性。四个子女成年后,心理各有缺损,婚恋生活更是各有各的不平坦,如果按当下的思路去解读,无一不可归咎到父母,归咎到所谓“原生家庭”。

  

  说到父母,佟志精神出轨,家暴妻子,以当下的标准,是个“渣男”无疑;文丽年轻时充满布尔乔亚趣味,爱看小说,有洁癖,鄙视家务劳动和农村妇女,言辞刻薄不饶人,要贴标签,便是那个时代的“小资女文青”。

  但人生远不是归纳和标签,幸福也无法经由公式求得,无论在电视剧还是生活中。

  丈夫游离于家庭之外时,文丽任劳任怨,独自照顾四个孩子和体弱的婆婆,从“小资女文青”变成了黄脸婆;“渣男”佟志一生傲气,为了儿子,却不惜向债主下跪;大宝表面叛逆,其实一生都在寻求父亲的肯定,拼命赚钱为二老买下新房;三个姐姐虽然抱怨了一辈子,在弟弟面临牢狱之灾时,却不约而同地掏出私蓄帮助他(如要概括,那又是标准的“扶弟魔”)……

  《金婚》中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结局,剧中的几次和解也并不能让人“爽”,让人解气,在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路上,剧中每个人都在牺牲妥协,也都在他们的历史时代限定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长,获得了幸福。这过程充满痛苦和遗憾,却让人感动,因为其中甚少大道理,多的是最朴素的情感。

  这正是《金婚》的价值所在:它一丝一毫也没有刻意去投合观众。它没有金句,没有立场和观点,它是浓缩的生活本身。

  就像是《金婚》的最后一集,佟志与文丽庆祝金婚,子孙环伺膝下,看似圆满,然而生离和死别已经迫在眉睫了。两位相伴一生的老人手挽手走在雪地里,那背影不是浪漫的,而是凄丽的。

  

  无怪乎很多观众说,看完《金婚》的感受是“如释重负”。

  而今,当下的流行语是:“所以爱会消失对吗?”年轻人如若看《金婚》,看到吵闹、外遇、分居、互相折磨……任何一个坎儿过不去,原因都会被归结为“爱消失了”——这话对也不对。对是说,所谓金婚的金,本来是矿石,经历千锤百炼,石消失了,成为了金。好比爱,金婚的爱,是涅槃的爱。

  但用简单一个“爱”字去衡量这部剧,是太轻佻了。《金婚》中的爱,千疮百孔,又肝胆相照,不仅有情,而且有义,说是爱,又并非爱,其酸甜苦辣都不止爱,其醇厚必远超爱。

  《金婚》在2007年上映,之后的几年内拿了好几项电视剧大奖,在BTV4播出时平均收视率达16.45%,单集收视率高达破纪录的20.83%。王宛平感叹,写完《金婚》,“有一种被掏空了的感觉。几乎把所有的生活体验都拿出来了”。

  几年后,郑晓龙和王宛平再度联手,推出了《金婚》的续作《金婚风雨情》。

  与《金婚》中曾精神出轨的佟志不同,《金婚风雨情》里的丈夫耿直对妻子舒曼的爱始终如一,牺牲、包容、宽厚,前后四个漂亮女人向他表露爱意也坐怀不乱,堪称绝世好男人。“然而,世俗琐碎的《金婚》老少通吃,是当年的收视冠军,如今一切看起来很美的《金婚风雨情》却只赢得了年轻人。”

  《金婚》首播的时候,有记者在采访中询问郑晓龙,是否担心《金婚》无法吸引年轻观众,郑晓龙说不,他认为这部剧可以“帮助80后了解上一辈人的婚姻生活,也有助于他们了解一个时代……再说,婚姻生活有很多与时代无关的共通性,80后早晚也要结婚的啊”。

  

  十几年后的当下,最年轻的80后也已经三十多岁,新一代的年轻观众或许已经是他们的子女辈。但郑晓龙这个回答依然有效。

  时代变化,思维方式和话语变化,而人类最基础的情感和行为模式不会轻易改变。婚姻乃至于亲密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生最重大的命题之一。爱从激情到深情的转变、中年危机、亲子关系和代际差异……这些问题将长久地存在,长久地被讨论,控诉是容易的,超越是困难的,而对于人生而言,只有后者才有价值,因为面对难题,每个人都只能在自我和解与超越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我国经典剧作之中,如果想获得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深度思考与启示,《金婚》仍是最佳选择。甚至,相比当年,这部剧现在更有被重温的必要。

  我们距离现实、常识与真实生活已经太远了。假使今日年轻的观众们愿意,完全可以用倍速的方式观看它——纵使人生本身永不倍速,无论欢愉或苦痛。

  

  《回放》一书由胭+砚(YY)PROJECT出品,集结了叶三近年来撰写的数十篇影评、剧评,它们有自己独特的美学,同时兼具着极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在叶三的笔下,那些经过岁月淘洗的、令人难忘的文艺作品,不仅仅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影像文本,更是浓缩了的当代社会思想、生活简史。她以这本言浅意深的“私人影话”集,邀请我们一同重温经典,“细读”人生。

  #留言有礼#

  一到冬天你就想重温哪部好片/好剧?留言聊聊,小编将选取3则优秀留言,赠送由胭+砚(YY)PROJECT提供的好书《回放》。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上一篇:电影《意外人生》什么时候上映
下一篇:北格同盟画室:美术生的高光时刻,鉴定你是否是个合格的美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