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书——《沙乡年鉴》读书分享记录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一)

  ??“我喜欢一棵年轻的北美白杨,因为有一天,它会老去。”??

  ??作为一个化学生,环保三部曲《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沙乡年鉴》是我非常推荐大家阅读的,后面想写一篇三本的读后感,这里就不多说。关于环保三部曲,因为其语言平抒直叙,没有多动人的情节,更多的是科学冷静的分析和云淡风轻的处事,所以阅读时需要更加平静的思考与心境。

  《瓦尔登湖》这本书我是在高中时候在图书馆看的,《寂静的春天》是大学期间自己买的,一学期断断续续课余看完,后面想完完整整看这三本书,就自己买这一系列书,这次就看剩下的《沙乡年鉴》,与大家分享~感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看??

  ??《沙乡年鉴》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经”,是自然文学的典范,是“20世纪自然写作领域十大好书”之一。

  *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的是一到十二月,作者与家人在小木屋的周末见闻与趣事,按照季节编排成一部“沙乡年鉴”。

  第二部分讲述了作者一些思想上的启迪和生命的小插曲。

  第三部分是结论,阐述了自己关于土地伦理的不同的意见以及见解。

  ??再说说《沙乡年鉴》的作者利奥波德,他是美国生态学家、林务官和环境保护主义者。他被视作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他以自然写作朴素直接闻名~

  ??打开第一部分,跟着作者感受农场十二个月的景观变化,感受大自然超凡的智慧。我看到六月时便感慨不已,摘取片段与大家分享~

  ??“树倒下来,只有当树干的横截面被完全切开并显现后,树桩才能显现其中所蕴藏的世纪风景。当树倒下去时,便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称之为历史大杂烩的整体面貌。”

  ??文中关于锯橡树的这个片段的表述方式非常新颖,在作者的笔下,橡树犹如一本历史书,它的每圈年轮都记载着生动的历史,跟着年轮,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过去发生的事情。

  ??就正如我们曾经说过的那句:不要害怕有人会忘记,做过的事,走过的人,这棵草会记得,那朵花也会知道。

  人生太匆忙了,历史和过去永远是翻了篇就没人记得,没人记得那次环境污染的代价,没人记得那次保护自然的誓言,没人记得那次和平共处的承诺。人们只有在痛的时候才会有耐心听取尊尊教诲,天朗气清的时候谁还记得曾经恐惧过的天崩地裂。

  但是自然记得,自然界的每一个物件都在帮我们记得。他们的丝毫纤维都在记录历史,都在告诉我们自然才是主宰,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只是其安排的物件,哪有什么高低贵贱。

  (二)

  1.??“每一块旧木板编纂的自传,都是一部你未曾在校园图书馆里品读过的文献。河岸边的每一座农场,都是一座图书馆,都可以让拿着锤子或锯子的人随意阅读。春潮光临一次,同时也意味着一本新书的诞生。”

  *今天的泡茶阅读进行到本书第一部分十一月~

  ??第一部分的内容真的让我爱不释手,作者平平淡淡介绍自己小木屋周围的月月更替,即使是外形普通的乡间野草在作者眼中都是鲜活的个体,跟着他的眼光,你会发现自己平时错过了多少风景与知识,错过了时间最好的馈赠,而将时光错付在匆匆人海。

  ??我们总以为只有书本与人才能学到知识,但在作者眼中,其实最大的知识宝库是自然,是我们每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世间的种种变迁,即使史料残缺,我们仍然可以在自然留下来的蛛丝马迹中得到考证,大自然其实才是最渊博的研究对象。

  ??“他们生活在土地上,却不知道安于这片土地。”“没有谁比我更愿意在10月里去猎捕丘鶋,然而,我必须保证,当4月来临时,在日落的天空中不会有舞蹈者因我而丧命。”

  ??人活一世,花开一夏。生命的宝贵都告诉我们要及时行乐。只要我们活着,就会有欲望,就想要自己的愿想可以得到满足。但诉求太多了,便需要思想与规则来约束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让自然平衡有秩序,万事万物才能兴盛。

  ??所以,我们可以有欲望,但是我们的欲望不能打扰到其他生命的欲望,这才是自然的法则——平衡。

  如果我们只看到自己,那么就要考虑这个世间丢掉的精彩可能有你的一份责任,你是否会后悔呢?

  ??古人早有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藪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获得与失去,从来就是一个哲学问题。

  ??“我们和鳟鱼是何其相像,都在准备着——更确切地说是在渴望着,抓住任何被风吹落在时间长河上的新事物,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为我们的轻率感到懊悔,许多时候,我们只看到水里落下的美味,却看不见藏在美味中的钩子。”??

  ??其实这句话更符合目前我们每个人的心境,应该是我们最近思考的最多的问题。这次疫情让我们最大限度反思探索的代价。可能只是一次小小的猎奇,一次新鲜事物的尝试,一道微不足道的新菜,只是一些小小的满足我们平淡生活之外的新事物,只是2019与2020漫长日夜中的某一分一秒,但,改变的是亿万人的生活。

  ??很多时候,甘于平淡也是一种负责。生活需要冒险,需要波折,但更需要理性。我们应该看到的不只是探索的美好,更要看到背后的危机,否则将会不止是付出鳟鱼单个生命的代价。

  (三)

  ??今日看完《沙乡年鉴》第一部分的十一十二月部分,仍然是字里行间的自然乐园与生态景观,截取其中感受颇深的片段与大家分享~

  ????“或许是因为它们已经看到了即将发生的事情的影子,并作出特别的努力向世界昭示,松树知道他们将来要走向哪里,而人类却一无所知。”??

  *留心观看灾难片的宝宝可能会有留意到,在灾难发生之前最活跃的永远是植物与动物,他们似乎永远比我们更早感知到灾难,并给予人类朋友相关的信息,但匆忙的人群拒绝接受低等生物的异样躁动,直到灾难发生才匆忙出逃并不断悔恨。

  *其实这样看来,自然界的动植物似乎比我们更接近自然现象。

  *我想可能是人类挺起脊梁久了,都忘了如何低头了。我们忘了世界的本源,忘了我们并不是造物者,忘了其实我们很脆弱。

  *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愿意留心看看那些和我们同处一个地球村的村民们,不是以统治者的姿态面对他们,而是接纳他们和我们同样只是一个物种这样的事实,那我们会不会更快更好接受到自然母亲传递的信号,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呢?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以己之长,补彼之短。

  *命运共同体其实一直不是只有人类的共同体。

  ??

  ??

  ??“自然书本中对于风的提及简直太少了,因为它的作者们,都是在火炉后面写作的。”??

  ?很多时候对于书本,我们一直抱着谦虚的态度。之前看过一个说法:“在我们看书的时候,其实就是抱着作者会比我们更知识渊博的想法去看他的观点的,这样的做法会导致我们看不到他知识的漏洞,只会觉得是自己思考错误。”

  ?但是现在,很多书籍作者云写作现象严重,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找到以往诗词中字字珠玑的感觉,很难找到类似贾岛锤字炼句的认真严谨,很难找到冯友兰十年磨一巨作的感叹,更多的是感慨作品的失真严重。

  想看云,就走出阳台;想看山,就极目远眺;想看海,就细嗅咸涩。

  ?最好的素材与最好的书本,永远是生活。生活在哪,思想就在哪。

  (四)

  ??花了两天比较连贯看了《沙乡年鉴》第二部分的前边部分~仍是满篇的作者对自然作出的观察与感悟,但更多的是对沙乡的自然进行纵向的对比研究,用年代感来展示自然的变迁与人际的代谢,在变与不变间感受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生生不息。

  同样的,截取我读完比较有感触的片段同大家分享~??

  1.??“将来有一天,或许便在我们给自然以所谓的‘恩惠’的过程中,某一地质时代将戛然落幕,最后一只鹤儿会像我们吹响告别的号角,盘旋着从沼泽地飞向天际。届时,若要重寻这样的绝响,恐怕只能存在于银河系里的另一片草原中了。”??

  ??思:《沙乡年鉴》是作者1948写成的,那时候的作者在感受着大自然无尽美好的同时,看着时代发展的轮子一点点碾压过自然的无限生机,看着在人们的“改造自然”行动中受到极大伤害的自然生物,由衷发出的感慨,这也是我们现在一直在发声,一直在呐喊的,我们不想在有生之年感受到那句“这里见证过物种的灭绝”。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记住,自然系统的调节能力比我们强大很多很多,自然的平衡,物种的生生不息,都只求人类不打扰,这便是对它最好的恩惠了。

  2.??“或许我们可以在教科书,抑或自然博物馆里见到旅鸽,但我们看到的却不过只是雕像和图片而已,它们已经对任何艰难或快乐无动于衷。它们虽然永远存在着,却丝毫没有生命的气息。”??

  ??思:我曾经听过最高尚最真实的环保理念是:我想让我的子孙后代亲眼看看这大美河山。

  真的,我特别特别想让我所有爱的人可以有机会慢慢去领略,去亲身走遍千山万水,触摸祖国大地的每一寸干涸与涓流,这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财富,这是无论我们的生活挫败与否,我们都平等享有的快乐,我很怕有一天,这些快乐与美好没办法真实地与我爱的人分享,只能拿着照片缅怀。这该是多么无尽的怅然呀!

  3.??“经济伦理学者这样告诫我们,惦念旅鸽不过是一种怀旧之情的寄托罢了,即便猎鸽者没有消灭它们,农民们最终也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义无反顾地将它们屠灭殆尽。”??

  ??思:不知道大家发现与否,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都会做出谴责,但也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出于方便自己也作出一样的行为。

  其实我们会发出谴责,是因为我们习惯于拥有美丽的自然,我们不允许别人破坏它。但如果真正需要我自己来考虑,在保护与方便自己之间,我们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同时安慰自己,我也就做这么一点,不会有很大影响的。

  有时也是每个人都做的这一点,毁了生态。

  (五)

  ??《沙乡年鉴》第二部分很耐读~我今天将第二部分后半部又读了一遍~我读书的习惯是每句话都要反复思考研读,这样的好处是每次可能考的心境不同,感受到的东西也不同。同样的,这次也将我自己比较有感触的片段与大家分享~??

  1.?“牧牛人清理了自己领地范围内的狼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接手狼的工作,他还没有学会像山那样思考。因此我们得到了沙尘暴,而河流也将我们的未来冲进了大海。”?

  ??思:很多时候其实我觉得世间人也像这个牧牛人一样因为扮演错误的角色而做无用功,很大部分原因是我们没有上帝视角,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角色,所以需要不断试错,用经验来弥补时光。但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缺乏敬畏之心。我们对前人,对过往的经验没有足够的重视。

  在文中,是牧牛人对自然界以往的平衡不够重视,自以为自己可以取代自然打造人工的平衡,最终遭受失衡的代价。

  而世间人,则是对前人的经验没有过于重视,只想走自己的路,顺自己的心。人生苦短,顺心顺意固然重要,但如果可以多看多学习,看到一些路会导致的后果,提前有个预判,那时都可以提高成功的几率呢?是否可以将更多时光用于享受生活呢?这是需要思考的。

  2.?“我们这些林务官在消灭大灰熊这件事上,也始终持默许的态度,我们对西班牙的罪行大加痛斥,他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勒索黄金和强迫改教,而对印第安人赶尽杀绝。但我们又何尝想到,自己也是这一类以正义之名行侵略之实的穷兵黩武者?”?

  ??思:西班牙人为了黄金对印第安人赶尽杀绝引起了人们的强烈谴责,而我们对林务官消灭大灰熊则持默许的态度,这样的对比是多么讽刺。西班牙人与林务官其实都是侵略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侵入别人的生活地,并且将原住民赶尽杀绝。

  两者都是侵犯,印第安人的悲惨历史至少后人会对其侵略者加以谴责,但大灰熊呢?森林是它的居住地,与人类和平相处,只因人类需要开荒,就被赶尽杀绝,而且这种杀戮从古至今没有人对此表示谴责。这才是以大灰熊为代表的生物更可悲的地方,他们从古至今都不配拥有与人类同样的生命,或者,也有生命不是生命吧?

  3.?“当地图上没有空白地带的时候,即使有四十种自由那又如何?”?

  ??思:其实这本书第二部分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关于自己探索露营的经历,所展示出来的原生态的味道非常让人感觉舒服。

  在城市中生活久的人其实没有勇气经历这种生活,很多时候纪录片就满足了我们探索的好奇,但也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亲身感受的机会。

  (六)

  ??《沙乡年鉴》第三部分结论篇真的比较难读, 可能是我自己读书习惯的问题吧,我一般读书都会跟着思考,有时候静不下心没办法串起来思考我就会特别烦躁,只能反复读直到自己理解为止。

  这部分需要比较平和的心境比较有助于自己的思考,今天读的比较慢选取一点片段跟大家分享~??

  1.??“我不知道,户外休闲活动合法与非法的区分界限到底在哪里,却只知道,这种所谓的‘我们该去哪儿’的服务,绝对已经超出了理性的界限。”??

  *思:距今千百年前的宋朝,苏轼的“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展现着古人狩猎的壮阔场面。

  对于人类来说,荒野的未知与冒险带来极多的可能性,在越来越大面积的开荒之后,野外求生,狩猎,远足更多的变成了一种户外休闲活动。

  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即使是未曾踏足的荒野其野性魅力也急剧下降,但如果用于调节日常生活的平淡,其带来的刺激却绰绰有余。这样的户外活动是理性的,是生活的,是与自然签订‘观光协议’的。

  但如果将这种户外冒险泛物质化,用捕获物的多少来量化此次外出的效果,那便超出了理性的界限,是将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整个地球宛如牢笼;是将自然偶尔的馈赠廉价化,辱没了动物的野性;是打破与自然的协议,将快乐毁于一时的自作聪明。

  2.??“野生生物在哺育我们的同时,也塑造了我们的文化,此外,它还为我们的闲暇时光带来了欢乐。然而,我们在用现代机械工具收获欢乐的同时,也毁掉了它的某些价值。”

  *思:最近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到底什么是野生动物呢?后来我觉得,只要是世世代代,年年岁岁,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千百年不变地通过人工养殖发展的动物,就会慢慢褪去其野性,进化掉其不利于人类的携带物,可以稳定长期投资的就不算野生动物。

  那么野生动物之于我们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1.它们是荒野与探索的代表。人类长期聚集生活的区域,是城乡,是熟悉的街道与物种人群。与之相对的就是荒野,我们需要荒野的未知来衬托城乡的安宁与舒适。

  2.野生动物生存的区域是休闲探险好去处。在同样布局,相似气候环境下生存久了,人们会有大量的疲乏与压力。此时,荒野踏青表示好去处,野生动物的存在也保证了这种区域总归与城市不同。

  3.与人类一同塑造了自然的文化。在我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为我们有文化可以将克己和平衡用文字道理表现出来,而动植物虽也遵循自然的调节,却无法用文化表达,仅此而已。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欢乐需有时有度有量,否则价值将不复存在。

  (终篇)

  ??今天看完了《沙乡年鉴》这本书啦~至此,我牵挂许久的环保三部曲都看完了~我下一篇想写这三本书的整体读后感,结合我最近看的一个节目,谈谈我的感受~

  终篇一样的比较难读,不过道理讲述特别清晰,作者的逻辑思路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一样的,最喜欢的片段分享给大家??

  1.??“那些目光短浅的现代人,失去了其在这片土地的根基,却自以为发现了更重要的事情——他们喋喋不休地谈论着政治或者经济,并幻想着,它们将会像帝国的权力一样功在千秋。”

  ??思:每次看到这种话再结合作者是在1948年写的这本书,我都会觉得特别震撼。这种话放在现在看是否合适呢?放在未来看是否合适呢?

  我觉得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永恒的,它应该是可以揭示人类本质的东西,反应人类永恒的道理,应该是历经时间沉淀仍然历久弥新,应该是可以让后人不断品读并得到启发的。

  每次看到这种话语,我都深深感慨,人类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大大的轮回,不管我们的技术更迭多快,不管我们分秒发生多大的动荡,不管世界各个国家如何有差距,其实我们每个个体,每个种族,每个国家都在重复所谓的“发展”,但归根结底,放大到宇宙,这一切只不过是犹如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不断重复重复,不断轮回。

  2.??“而人与土地的关系完全被经济性所主导,对于人而言,其中只包含了所需的特权,却对所需承担的义务避而不言。”

  ??思:小时候听过很多农家谚语,有“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有“一挑粪进,一挑谷出”等等,话糙理不糙,朗朗上口的农家谚语其实讲述的都是土地与人类的权利义务关系。我们对土地有希望其带给我们经济收入的权利,同样的,我们也有好好照顾土地的义务,让土地在我们的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养与利用。这其实就是土地伦理,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资源的有限性告诉我们,照顾好土地,履行义务,才有索取的权利。

  3.??“总的来说,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态度和工具的问题。我们正在用蒸汽挖掘机和引以为豪的创造力改变着阿尔罕布拉,我们很难放弃这一机械,毕竟它有许多其他工具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是我们也应该以更温和、客观的标准,对它的功用做出评价。”

  ??思:书籍的最后一段话真的是对全书的精辟总结,也是对人类技术发展的尴尬境地做的一个总结。我们在发展,而且发展的轮子只会向前,我们没办法退化到原始时候去换取自然的原谅。但我们可以树立温和客观的标准,界定取与得的边界,用边界作为技术发展下人类的伦理。

上一篇:阿凡达未删减一共多少时间?(阿凡达2内地上映时长?)
下一篇:2022年大学生慰问空巢老人实践报告(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