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这些前辈比“渣”,苏大强不过是个小儿科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文:隔壁王同学

  爱吃唐僧肉的大盗贼

  说到前段时间最火的电视剧,那肯定要属《都挺好》了。正午阳光的团队,加上一帮实力派演员的诚挚表演,把“原生家庭”这个堪比“婆媳关系”的顶级流量话题彻底带火。

  其中,由倪大红扮演的父亲苏大强一角尤其受关注,在各大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一个存在感强烈的代名词,什么"做人不能太苏大强"、"转发这个苏大强"、"三观被苏大强震碎"、苏大强名言绝句集锦等等。

  按我说,苏大强红得有理,但还远远不够。

  为啥呢,因为如今的中国影视剧里,太缺乏像苏大强这样"不定性"的角色了。以至于一旦出现一个,就很容易刷屏,比如之前《人民的名义》里集精明、暴躁、有野心等多种个性于一身的达康书记。

  关于"不定性",我瞎概括一下,它区别于好人彻底好,坏人彻底坏,与扁平化、脸谱化、预期化、极端化相反,它来源于生活,但也有艺术化加工,不过总体来说是日常的、多变的、流动的。

  

  

  

  就比如苏大强,他不是大奸大恶、也不是一点是非不分,他就是在父权社会中躲藏着、算计着、摸爬滚打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毒瘤。

  他算不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本质上还被动物性驱动的可怜可恨的窝囊废。这种人平常不易冒头,一旦冒头就能刷新下限。这部剧刚开始播的时候大家都特烦苏母,觉得她像个老妖婆式的重男轻女,但随着剧情发展,大家三观又碎了,蓦然回首,苏大强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哪!

  

  可是苏大强这样的角色仅仅能用"三观"和"作"来概括吗?或者说一个文艺作品、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一个角色的价值就只体现在某种"正确"和"错误"上吗?

  如果一个人真这么想,那么只能说他还没养成"三观"。

  

  

  倪大红老师前年还演过《夜闯寡妇村》,

  大家觉得"毁三观"吗?

  很遗憾,如今有不少观众喜欢把"三观"挂在嘴边,仿佛要把它捧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似的,结果越是这样,自己的"三观"就越脆弱,就像碰瓷儿的手里的瓷罐子,还没等咋地呢,自己先卒瓦个稀碎。

  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呢,还是人性的扭曲呢?我觉得都不是,应该是还不够沦丧,以及还不够扭曲。

  但是往前捋一捋,就会发现中国影视剧并不缺乏丰富、细腻、现实、鲜活的艺术形象,也许他们在当下还会被贴上诸如"渣男"、"渣女"、"白莲花"、"男神"等各种容易识别和传播的标签,可这并不妨碍他们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1948年导演费穆改了又改的《小城之春》终于上映了,电影只围绕一个小家庭来讲故事,却拍出了"城春草木深"的感觉。

  

  影片中的丈夫常年生病,生活无趣,一天丈夫的好友兼妻子的旧情人前来拜访,俩人在这萧瑟的小城里旧情复燃,虽然没有身体接触,但思想早已越界。

  两个人不断登上城墙,又不断踟蹰归来,导演把"欲拒还迎"拍出了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性感。

  

  妻子对丈夫的吐槽

  

  从空间和位置看出俩人的隔阂

  

  独上城楼,眺望远方

  

  四人在城墙上各怀心事

  从当时的时间结点来看,这部电影既不宣扬主义,也不关心立场,反而大肆探讨婚内精神出轨,塑造了一对准"奸夫淫妇"的形象,这不是自绝于人民吗?

  可就是这样一部没有"格局"的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难得的经典,被专业教科书和影评人奉为难以超越的佳作。

  说到底,就因为这部电影具有一种难得的融汇的美感,它既有现代社会的两性情感观,又受着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痛苦、隐忍、克制、又可能会随时被打破,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很高级"。

  这种价值观的博弈在当代社会依旧存在,但绝大多数影视剧却还在更基础的1.0时代徘徊。

  

  妻子与情人穿越"藩篱"

  

  俩人的感情如半遮半掩的面纱

  

  

  1950年,根据华北现代民间传说改编的《白毛女》在全国范围内热映,陈佩斯的父亲陈强在片中扮演大反派黄世仁,把我们贫下中农的喜儿折磨得"由人变成了鬼"。

  借着这股东风,"黄世仁"成功走出华北,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民diss的对象。据说当时有的解放军同志看完后十分气愤,差点拿枪崩了陈强。

  

  电影《白毛女》剧照,左一位陈强

  

  电影《二子开店》剧照,右一为陈佩斯

  虽然当时只能尽量去丑化这个形象,但陈强老爷子的表演依然很有层次,没有全然的脸谱化。

  黄世仁抢喜儿并不完全是急色,而是要竖立他"东家"的权威,目的还是要继续放高利贷去压榨底层,所以陈强说话的时候总是含着半句,平常不动声色,一咬后槽牙却带着股狠劲,第一次见喜儿他用扇子和手绢挡着嘴轻轻一笑,后来把喜儿抢过来的时候就笑得很轻蔑、猖狂,这就体现出他对喜儿根本不是什么始乱终弃,而是始终就把她当小玩意儿来看待。还有他对农民佃户态度恶劣,可对自己母亲却也不乏恭敬温情,要知道地主也不一定就是打大爹骂娘的货色。

  

  

  少东家并不是土匪,还要讲究点斯文

  地主家的日常也是母慈子孝

  也正是因为演员有这种对剧本和生活的理解,才让这个反派角色更立体、更可恨。要知道反派的傻X并不会突显正派的伟大,同理可见手撕鬼子之类。

  我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即使在特殊年代,客观条件恶劣,文艺作品都能为自己创造某种自由,也许很有限,但不可能没有。

  演员表演也是如此,比如陈强老爷子,比如倪大红,总能把角色塑造得更有人味。

  

  倪大红在《我爱我家》里演得比苏大强还烦人

  当我们度过了样板戏年代,迎来了蛰伏各种巨变的八十年代,文艺作品也来了一次解放和狂欢。

  都说咱们最不会拍喜剧,可1981年的《喜盈门》却是真真正正的家庭伦理轻喜剧。

  丈夫、媳妇、婆婆、小姑子、小叔子、妯娌,你在八点档婆媳剧看到的各种闹心关系,这部电影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最可贵的是该片的艺术手法也十分具有想象力,把儿媳妇的思想变化通过身体的变大变小来展现,我觉得漫威的《蚁人》应该给版权费。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让"家长里短"成为了真正的主角,没有敌我矛盾、没有阶级斗争,只有人心和人性,生活虽苦,但是总能尝到甜。

  1983年的《咱们的牛百岁》主要歌颂了联产承包制,但感情戏做得也足,王馥荔老师扮演的菊花漂亮、和气,很有女人味,但就是因为有点"小心思",就被村民(特别是其他农村妇女)冠以"狐狸精"、"破鞋"等诸多称号,她和先进带头人牛百岁之间若有若无的情愫也成为了推动剧情走向的关键。

  

  如果你觉得《乡村爱情》已经够接地气、谢大脚已经是村花代表,那么不妨看看这个,农村男女的情感关系并没有那么土味。

  

  想起心上人时的娇羞

  

  和百岁媳妇撕逼

  被言语侮辱的不甘与委屈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诞生了一批又狠、又牛X的影视作品,什么《银蛇谋杀案》《黑楼孤魂》《疯狂的代价》《圣保罗医院之谜》《毒吻》《豺狼入室》等等,该cult就cult,该情欲就情欲,十分解放天性。篇幅有限,咱们在这就不多说了。

  1996年一部年度伦理大戏《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上映,李保田老师饰演的中年作家离婚没离家,前妻受不了就跟自己妹妹换房子了,结果这对前姐夫和小姨子之间有了感情。

  

  如果这戏放到现在,估计不少观众的三观得碎成粉末了,这是禁忌啊,是瞎搞啊,是小黄文最常出现的情节啊,更何况影片是以男主的视角进行叙述,这太不女权了 ,这不是油腻的中年大叔意淫年轻小姑娘吗,"渣男"!

  可是环首四周,大家都是饮食男女,什么样的爱情和婚姻没有呢,而且人家他俩之间的确是互相吸引,在"三观"上彼此认同,产生爱情不是很正常吗。这么一比,苏大强喜欢小保姆什么的都弱爆了。

  

  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候画面都是冷色调

  

  

  和小姨子在一起的时候则是暧昧昏黄的暖色

  

  还把和小姨子的情感故事写成了畅销书

  1999年《牵手》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这部讲述婚外恋题材的电视剧在当时引起了全民关注。蒋雯丽、吴若甫、俞飞鸿等人的精湛演技把婚姻和爱情的区隔与纠葛刻画得入木三分。

  

  比起后来的《金婚》、《正阳门下小女人》,这里面的蒋雯丽更自然、更有代入感。

  而如今被各大营销号塑造成"独立女性"的俞飞鸿也是因为这个"小三"的角色而被全国观众所熟知。有意思的是,很少有文章再提到这部这部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着"污名化"女神的风险。

  第一集就一见倾心

  

  第四集就雨中拥抱

  PS:这水也是消防车喷出来的

  

  蒋雯丽老师大战出轨男

  

  又被另一个渣女欺负

  在这前后另一部名为《北京女人》的电视剧也在北京电视台首播,虽然这部剧在豆瓣只有110人评价,但我印象中当时的收视率还算不错。

  

  大家熟悉的"令妃娘娘"娟子饰演女主方晓遇,在成长阶段正好遇上了文革、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等等,她的婚姻也从副部长的儿子转向了民营企业家。

  男人总是抱怨这样的女人嫌贫爱富,女人也总嫌弃这样的女人是"白莲花"。可殊不知"这样的女人"也是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下的产物,"这样的女人"也有很多烦恼与无奈,剧中的方晓遇最后终于成为了独立女性,可现实中的女人又有多少真正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独立呢。

  

  1999年末,吕乐执导的《赵先生》没能公映,甚至还成为了"禁片"。没有血腥、没有暴露、没有不当言论,就因为"思想和价值观太畸形"。

  

  该片中的赵先生先是背着原配与自己的女学生偷情,女学生怀孕之后却不想负责,之后又和蒋雯丽饰演的陌生女人来了段一夜情,最终抱着对红颜知己的幻梦在床上昏迷不醒。

  影片中的赵先生无疑是中国男人的缩影,"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然而如果你用"知否"的思维去分析,才是真正地中了"男权"的奸计。赵先生本质上就是闷骚、鸡贼、贪多嚼不烂的主,他永远都有理由,永远都义正辞严,永远都摆出一股"我很受伤"的嘴脸。

  

  自己出轨在先,漂亮话都让他说尽了

  原配对他低三下四、委曲求全,把全部的恨意都转向了情人,而情人未婚先孕,本以为能被顺利扶正,可没想到人家赵先生还这么"顾念旧情"。

  如果说是中国女人太重视婚姻,不如说是中国男人太没有担当,他们总想在舒适区内搞点事情,但自己又没有什么真本事。比如赵先生表面上是个人民教师,但背地里还要夹着公文包去给有钱人做按摩理疗。

  

  情人怀孕了,他关心的都是"我的"问题

  我相信像《赵先生》这样的作品即使放在现在,可能还会被某些人骂得狗血淋头。因为没有和解、没有复仇、没有希望,事情没有解决,所有的伦理道德都被悬置起来,其内核的冷酷现实,分分钟刺痛观众敏感的神经。

  民生新闻里总见"大婆"厮打"小三",很少进到暴打男人的,看来艺术的确来源于生活。多说一句,去年吕乐拍了一部《找到你》,巧合的是该片就是姚晨主演的,不过两相对比,只能说很可惜。

  

  不用负责、不用付出、不用费心的感情最和赵先生的意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范畴"是人们进行任何判断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学习知识和思考分析的时候,要先把事物和概念进行分类、划归。

  比如"渣男贱女"、"宫斗"、"励志"、"洗白"等等,都是“范畴”。而一旦有事物超越了一个人认知中的"范畴",往往不会激起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反而会让他陷入混乱、不适和无所适从。

  像苏大强这样的人物还远算不上越界,他还是在某种安全区里,契合着人们对原生家庭的某种暗搓搓的恨意。

  但我们的影视剧不能只在伦理的安全区打转,这样留给艺术创作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毕竟曾经我们的家庭伦理剧,有过那么鲜活、自然、真实的样子。

  而我们,也不要总想着跟影视作品学习"知识"和"价值观",而是要到自己的生活里,自己的见识里,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判断。

  就像郭德纲说的,听相声还要受教育,犯不上。

  THE END

上一篇:带着TA看电影,爱在心中!——喜欢带伴侣看电影的生肖男
下一篇:松花粉图片